自做孽不可活 国民党为什么落了个“不抗日”的骂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0:57:06
http://bbs.tiexue.net/post_5040086_1.html
大陆出来的人,都知道"国民党不抗日",以及"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可现在又有人说,这全是受了共产党的欺骗,事实上共产党才不抗日,而国民党是抗日的中坚。




   大陆来的人,咋一听颇有新鲜感,再一听似乎也有些道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是吗?大多数人谈到抗日战争,除了平型关大捷,就只剩下一连串电影了。从"平原游击队"和"铁道游击队"到"地道战"和"地雷战",再加一个"狼牙山五壮士"。当然,"鸡毛信"和"小兵张嘎"在幼年的心灵中也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或许,至今那小妞甜甜的"嘎子哥"犹余音绕耳呢。




   回想过去,我们至少对"台儿庄大捷"不甚了了,更没有听说过还有什么"昆仑关大捷"。再以抗战开始时全国陆军的兵力来看,近200个师中_共产党的军队只不过占了3个,还有海军和空军呢?光凭着共产党军队的那点儿兵就能抗日,也太托大了吧?




  


   但是仔细一回味,又不对了。"如果没有.…….",说穿了,不还是"抗日误国",只能"不抵抗"吗?




   一次在纽约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会时,碰到一位来自台湾的文化界老人。说起"黄河大合唱"他特别激动,他第一次听到这曲子是在五十年前的抗战时期了,他的中学音乐老师教会了他。后来那位音乐老师去了延安,说到此,他不由得十分感叹地说,当年的好青年都是共产党啊!




  


 认为三四十年代共产党的舆论也能一手遮天,那就不免自欺欺人了。




   可惜的是,当年的国民党,就落了个"不抗日"的骂名,以至于国共再次合作一成功,大批的青年就从全国各地奔向延安。用现代的语言叫"用脚投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边..."那伤感的歌声催人泪下。首开记录,使全国上下痛切体会到南京当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误国的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春以来,日本在东北地区相继制造了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并公开在沈阳街头搞军事演习,其侵吞东北的野心昭然若揭。 可是,那位蒋先生想的却是:"今日中国唯一之敌人为赤匪。"(6月5日在南京立法院讲话)"发生全国的排日运动,恐被共产党利用,...故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7月蒋给张学良电) 因此,7月24日蒋发表《告国民书》称:"排日运动,荼毒国家,并损坏政府而已。"取缔了在南京等地举行的抗日集会。 然而,日本的侵略步伐并不因南京当局的妥协退让而稍缓。老蒋自己不抵抗,就只能依赖国联了。




   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铣电,声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千万不要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9月12日,事变前夕,蒋介石特地前往石家庄召见张学良,当面指示:"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如果我们回击了,事情就不好办了,明明是日军先开衅的,他们硬说是我们先打他的,他们的嘴大,我们的嘴小,到那时就分辨不清了。"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完全将东北军置于索手就戳的地步。




   9月18日,柳条湖一带日军炸毁南满铁路的轰响刚过,南京军委会立即电示东北军当局,称:"关东军在南满附属地自动演习,届时望吾军固守阵地,切勿妄动,以免误令。切切此令。"致使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坐以待旦,静候日军演习结束。为了表示不抵抗之意,不仅张学良早就下令收缴军械入库,辽宁政府更于凌晨3时打开沈阳城门,以至于日军于破晓时分从洞开的城门堂而皇之入城。甚至当日军向北大营发起进攻时,荣臻还命令驻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鼓吹"以公理对强权","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使得日军在短短的4个多月中,侵占了东三省全境,32年3月1日,满洲国粉墨登场。而蒋介石满怀期望的"国联"调停,最后却弄出一个《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该报告书纵容侵略,反对恢复九一八前的原状,主张东北实行自治,由国际共管。名义上虽属于中国,中国却不准在东北驻军。即使这样的调停最终也以日本宣布退出国联而不了了之。




   当时,中国军队在东北地区占有明显的优势,在人数上8倍于日军。如果国民党当局全力支持东北军抗日,区区2万多日军是不难对付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方势力的一场军事冒险,正是国民党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使日本侵略者侥幸获胜。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宝孝良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就透露:"须知九一八迄今之帝国对华及历次对中国军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利胜利。""倘彼时中国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之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所控制,均无确实之把握,同时反满抗日力量之集结,实行大规模之游击扰乱,则皇军势必苦于应付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无比愤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声名狼藉。张学良首当其冲,得了个"不抵抗将军"的美称;蒋介石难辞其咎,被迫于12月15日通电下野。从此再无人敢公开鼓吹"不抵抗"。




   国民党再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暴露出其不抗日的真面目是在次年发生的"一二八"事变。




   32年初,日本又在上海滋事,军队和装备源源不断运往上海,准备挑起战端。驻沪的十九路军积极布防,准备自卫。全国舆论也一致主张抵抗,而南京政府却仍无抵抗决心。此时蒋介石名虽下野,实际上仍然操纵着大计。一二八前夕,何应钦于1月24日赶到上海,要求十九路军按日方无理要求,后撤三十公里,且担心十九路军"行动越轨"急于下令该军换防调离。1月28日夜,日军向闸北驻军发动突然袭击,驻沪的十九路军奋起抗击,经过一昼夜的战斗,日军屡攻屡败,付出了伤亡800人的代价,被迫缩回租界。




   淞沪战起,上海各界民众和国内外同胞冲破南京当局的种种限制,热情支援前线,各种战地服务队亲临前线,50多支义勇军共2万左右活跃在前线和后方协同作战。相反的是,十九路军不仅未得到军政部一枪一弹的补给,反而欠发十九路军军饷600余万达8个月之久,甚至要将国内外同胞的捐款抵充军饷。




   十九路军一再要求南京政府增援,驻守京沪、京杭线的国民党军官兵也纷纷要求赴沪参战。何应钦却说:"十九路军不听命令,叫他们撤离上海他们不撤,反而同日军打起来了,破坏中央的整个政策,弄得很难处理,你们还来要求开往上海参战吗?这是不行的。"直至最后,仅有张治中获蒋介石批准于2月16日率领第5军投入战斗。2月21日军政部更通令各部队:"十九路军有三师十六团,无须援兵,尽可支持。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致使京沪、沪杭线上国民党军6个师任凭十九路军苦战而坐视不救。




   淞沪战争中,国民党海军更置身事外。驻沪海军居然按蒋介石授意,与日军达成互不侵犯条约:"此次行动,并非交战,如中国海军不攻击日舰,日本舰队也不攻击中国舰队,以维友谊。"岂非咄咄怪事。使得日军的兵力和物资源源输沪,畅通无阻。 十九路军等部以装备简陋的7万之师,抗击优势配备的8万之敌达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中国军人的爱国激情、牺牲精神和英勇战斗,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一位美国军官观战后评论:"果使中国军队一心一德,坚持到底,则最后胜利必属于中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3月初,十九路军终因后援不继,退守待援。 老蒋的希望仍然寄托于国联的调处,极力谋求对日妥协。3月2日,趁两军退守第二道防线,南京当局赶紧接受了停战条件,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告终。从此上海成了不驻中国军队、不准有抗日组织和抗日活动,由英美法等列强共管的自由市。而违令抗日的十九路军被强令离开京沪,成为蒋介石整肃的对象,种下了以后福建事变的前因。




《淞沪协定》签字后,激起全国上下愤慨莫名。当天上海的《时事新报》评道:"国民主战而政府不战,国民激昂而政府卑怯,国民力援十九路军,而政府坐误戎机,国民纷纷组织义勇军,置身火线,而政府拥兵200万,参战者不过四十分之一,国民反对议和而政府毅然签字,则一切责任,显然独在当局。""如此协定,谓未屈服不可得也!谓未辱国丧权不可得也!" 老蒋"不抵抗政策"连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依据遭人唾弃。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王造时撰文指出:"只有决心抗日,只有积极抗日,才是唯一出路,才是唯一安内的办法。"




   第三次是国民党当局自己不愿抗日,也不准别人抗日,以重兵压境破坏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




   33年日本侵略之势直逼华北。热河之战,又以国民党当局妥协,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告终。5月,停战协定还在谈判时,日军侵占了察东多伦等地,全省危急。以冯玉祥为首一批爱国将领,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毅然与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5月26日正式宣告成立,通电全国,誓师抗战。




   6月21日方振武、吉鸿昌受命指挥北征军出发,义旗所指,所向披靡,出师后10天之内,连克察东3城。尤其是7月7日开始的多伦之战,吉鸿昌亲率敢死队,袒臂冲锋,血战5昼夜,伤亡官兵1600余,终于收复了察东重镇多伦。




   抗日同盟军以新组的军队,残破的枪械,一举收复察东4县。捷报传来,全国振奋。正当抗日同盟军为收复失地而浴血奋战时,蒋介石、汪精卫却在加紧策划扼杀抗日同盟军。他们一方面进行造谣中伤,诬蔑冯玉祥联俄投共,一方面调兵遣将,用武力胁迫。到7月底,共调集16个整师,与日伪对抗日同盟军形成夹攻之势。他们封锁平绥路,切断同盟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给同盟军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他们还派出大批特务,在同盟军内部进行分化瓦解和暗杀破坏工作。最终,冯玉祥不忍自相残杀,忍痛于8月撤销同盟军,部队接受改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度轰轰烈烈的察哈尔抗战被国民党当局扑灭了。冯玉祥重回泰山闭门读书,吉鸿昌、方振武先后被蒋介石杀害。




   同时期签订的《塘沽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从此华北门户洞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全国各阶层人民,包括国民党爱国人士群起反对,谴责蒋介石当局卖国行为。天津《益世报》愤怒呼号:如此卖国协定"中国竟肯签字,竟敢签字!" 事不过三。到如此地步,国民党当局还能不落下"不抗日"的骂名,真要成为天下奇迹了。




   而国民党当局却变本加厉,加紧迫害要求抗日的爱国同胞。他们杀"人权保障同盟"杨杏佛在先,囚救国会七君子在后。35年老同盟会员续范亭为了抗议国民党当局不抗日,在南京中山陵剖腹明志,震动全国。36年张杨两将军被迫实行兵谏,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到此就完全破产了。




   从31年到37年,许多国民党将士为了抵御暴日的侵略,浴血奋战。32年淞沪抗战,33年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36年绥远抗战,以及马占山、李杜等东北义勇军,却终不能洗脱国民党不抗日的恶名,盖因为老蒋为首的国民党当局之故也!




   至于要说老蒋卖国,确实也有点冤枉他。可惜他的爱国方式是:"若与日战,5日即可亡国。"而满清遗老吉林军署参谋长熙洽就说得更明白了:"不用说东北军队,就是全国军队也难以打垮日本。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来了外患,都是在战争中打亡国的,没有谈判亡国的。乌呼,且不论"落后就要挨打"的正确性有多少,到了中国的腐朽分子那里,更变成为"落后只能挨打"了。从李鸿章下来,这倒是一脉相承的。想李鸿章以年迈之躯,不辞劳苦,孜孜为国与列强讨价还价,终不免以丧权辱国而载史册。后来的当政者,慎之!慎之!




   由此看来,说国民党在37年以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并没有冤枉了它。有人认为"不抵抗"不该是恶名,而应该是美名,我也懒得与之争辩。恶名也罢,美名也罢,总还是国民党自己挣来的,怪不得共产37年前后,面对全国各阶层人民不断高涨的抗日救亡怒潮和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国民党当局被迫改弦更张,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但是说国民党奉行的是"消极抗日,积极反_共"的政策,大体上并没有冤枉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七七事变后的一年多一点时间内,国民党的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对此,共产党并没有一笔抹杀。《毛泽东选集》总应该看过吧?其中是这样写的:"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论联合政府》,毛选一卷本P1037)"抗战以来全国军队的英勇牺牲,我们是十分敬佩的,但是需要从血战中得出一定的教训。"(《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P370)




   因此毛泽东又指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而不带群众性,是决然不能胜利的。""从参战的成份说来则是片面的,因为抗战还只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是人民的抗战。几个月来许多土地的丧失,许多军队的失利,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同上,P365)"此外,军事上的错误,也是丧军失地的一个大原因。打的大半都是被动的仗,军事术语叫做'单纯防御'。这样的打法是没有可能胜利的。"(同上,P366)"如果大量军队采用运动战,而八路军则用游击战以辅助之,则胜利之券,必操我手。"(同上,P369)




   在这一阶段,国民党的问题虽然不在于不抗日,而在于片面抗日,但是国民党的失策造成的影响是及其恶劣的。首先,国民党自己不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抗战,更害怕共产党发动群众,因而压制群众的抗日。38年6月,国民党西安当局逮捕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总队长。38年8月,国民党武汉卫戍司令部下令解散"民先队"、"青年救国团"等群众救亡团体,把要求抗日的民众推向共产党那边。




   其次,"单纯防御"而不是机动作战使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优势火力下损失惨重。有时一天之内,竟有10团官兵葬身于日军的炮火之中,由此在国民党军队中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失败情绪。而单纯的横向防御,往往一点遭突破后便引起全线崩溃,且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以至一溃千里。原先预设的二线阵地往往不起作用,如淞沪会战中,张治中率部花费数年功夫兴建的吴福线国防工事未经使用便放弃了。37年11月,抗战正式爆发后不过几个月时间,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了。




   同时期,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却逆向而上,杀向敌后。敌占区的广大民众,急切地盼望有人来组织和领导他们保家卫国。在共产党那里,他们看到了希望,各种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就以冀中根据地的开辟为例。37年10月,共产党员吕正操率领的原东北军53军388旅691团,拒绝与大部队一起往南长途竞逃,在晋县改称人民自卫军誓师抗日。他们与共产党保属特委组织的河北游击军互相配合,在半年中控制了整个冀中平原,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政权。38年4月,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一起粉碎了日军的第一次扫荡,在冀中打开了抗日的新局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再看地方政府,晋东北18个县的县长大多逃之夭夭,留下了五台县宋劭文和盂县胡仁奎两位县长,与共产党合作,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的创建工作。 到38年10月,八路军在敌后创建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八路军从改编时的4万多人发展到15万多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坚。新四军也开辟了苏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从开始时的1万人发展到2万5千人。到38年底,与八路军和新四军作战的日军已经达到40多万,占侵华日军总数68万(东北地区除外)的58%,敌后根据地逐渐成为了抗日的主战场。




   由于正面战场的抵抗和敌后战场的开辟,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日军被迫停止了战略进攻,转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敌后,对付共产党的抗日武装。自38年11月到39年7月的9个月中,日军在8个月中以85%的兵力对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仅以1个月的时间用15%的兵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作局部进攻。




同时,日本对国民党加强了政治诱降,用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作为诱饵,企图实行其"以华制华"的目的。而英美对日采取绥靖政策,极欲作为调停者,不惜以牺牲中国抗战的代价来维持所谓和平。在此气候下,国民党开始转向。亲日派汪精卫公开投敌,而英美派蒋介石则走上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道路。




   39年1月,国民党在五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到了39年11月的五届六中全会上,国民党进而从"政治限共为主"转变为"军事限共为主",并发出了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的密令。




   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日军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主要进行局部的有限进攻,实施"政治和战略上"的压制性作战。每次作战通常在一个月之内,且往往在到达预定地区后即行停止或撤回。国民党军队则始终在战略上采取消极的防御作战,缺乏对敌军的主动进攻,因此在南昌、随枣、枣宜、豫南、上高、长沙等一系列会战中,尽管广大爱国官兵不乏英勇抗敌,壮烈牺牲,却往往不能打破日军的作战企图。




   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确保在中国的占领区,使之成为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和基地,对敌后根据地实施了更加残酷的大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对国民党则继续执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当日军使用在华总兵力的72%对敌后根据地进行以"三光"政策闻名的最惨无人道的大扫荡时,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反而沉寂了下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最能反映出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是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冲突。




   欧战爆发后,英美对华支援转趋积极。40年10月,英国首先开放了封锁已达3个月的滇缅路,援华物质开始源源进入。41年11月,滇缅边境情况紧急,为了确保滇缅路国际交通线的通畅,决定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于是有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10万远征军作战5月有余,最终以损兵折将而告终。中国西南唯一的国际交通线被切断。




   42年1月,同盟国正式组织中国战区,蒋介石任统帅,美国的史迪威出任参谋长。史迪威对中国的期望很大,上任不久就提出中国军东进夺还武**南进夺取河内的作战计划。罗斯福也希望蒋介石尽快在中国开辟第二战场,蒋介石则推说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补给困难,要等打通印缅道路得到充分援助物质后,才能作战。 在开罗会议期间,在谈到对日作战问题时,蒋介石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罗斯福终于明白了:"中国军队一心只放在监视共产军上,根本无心和日军作战。"(据罗斯福的儿子艾利沃特的回忆录)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分别退往云南和印度接受美械装备和训练。按照开罗会议的商议,中国军队将在1944年春季向缅甸日军发动进攻,可是届时中国军队却迟迟不动。罗斯福多次催促蒋介石出兵,蒋介石以美国不给10亿美元贷款为由,要把第二次缅甸战役推迟到1944年雨季以后。罗斯福被蒋介石的态度激怒,放出狠话:"如果阁下再不出兵,美国将断绝一切经济军事援助。"在罗斯福的强压下蒋介石才被迫出兵,1944年4月,何应钦率新军进入缅甸,开始了第二次缅甸战役。




   史迪威对蒋介石只想得到武器装备却不愿作战的作法十分不满,几次要美援装备共产党的军队,并提出按战斗力来分配援助物资。44年9月为解救在滇西龙陵的远征军,史迪威提出调围堵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大军南下作战。这下戳到了蒋介石的痛处,最终导致了史迪威的离任。从此罗斯福对中国军队的抗战彻底丧失了信心,连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的热情也冷却了。魏德迈上任后,向罗斯福提议用美式武器为中国军队装备三十六个师,并进行美式训练,被罗斯福搁置不理。




   国民党的消极避战带来的是其军队的腐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进入1943年后,美军于2月7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从此日军开始走下坡路。1943年春夏,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在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开始进行局部反攻。到43年底,基本恢复了原有的根据地面积。44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反攻,大片国土被解放,日伪军龟缩到铁路沿线的狭小区域中。




   与之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连连败退,海上运输线被美军切断,急须在中国大陆打通一条从满洲到越南的陆上通道,并攻占美军在中国大陆的军用机场。1944年春季,日军结集50多万军队向豫湘桂地区大举进攻。驻河南的汤恩伯守军40余万,面对5万多日军的进攻,竟然全线溃败,前后不过38天,河南全省就被日军占领。守军司令汤恩伯首先脱离战线逃走。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无心抵抗,军官们则忙著把自己的亲属财产转移到安全的内地,在战场上甚至出现几百人的日军败走上万人中国军队的状况。在历时八个月的豫湘桂战役中,中国军队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及美军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在已成为强弩之末的日军面前,国民党军队遭此败绩,不由得蒋介石不感叹道:"国土丧失之广,战地同胞流离痛苦之深,国家所受的耻辱之重,实在是第二期抗战史中最堪悲痛的一页。"




   结果是,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便在三年半的内战中输给了共产党。http://bbs.tiexue.net/post_5040086_1.html
大陆出来的人,都知道"国民党不抗日",以及"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可现在又有人说,这全是受了共产党的欺骗,事实上共产党才不抗日,而国民党是抗日的中坚。




   大陆来的人,咋一听颇有新鲜感,再一听似乎也有些道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是吗?大多数人谈到抗日战争,除了平型关大捷,就只剩下一连串电影了。从"平原游击队"和"铁道游击队"到"地道战"和"地雷战",再加一个"狼牙山五壮士"。当然,"鸡毛信"和"小兵张嘎"在幼年的心灵中也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或许,至今那小妞甜甜的"嘎子哥"犹余音绕耳呢。




   回想过去,我们至少对"台儿庄大捷"不甚了了,更没有听说过还有什么"昆仑关大捷"。再以抗战开始时全国陆军的兵力来看,近200个师中_共产党的军队只不过占了3个,还有海军和空军呢?光凭着共产党军队的那点儿兵就能抗日,也太托大了吧?




  


   但是仔细一回味,又不对了。"如果没有.…….",说穿了,不还是"抗日误国",只能"不抵抗"吗?




   一次在纽约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会时,碰到一位来自台湾的文化界老人。说起"黄河大合唱"他特别激动,他第一次听到这曲子是在五十年前的抗战时期了,他的中学音乐老师教会了他。后来那位音乐老师去了延安,说到此,他不由得十分感叹地说,当年的好青年都是共产党啊!




  


 认为三四十年代共产党的舆论也能一手遮天,那就不免自欺欺人了。




   可惜的是,当年的国民党,就落了个"不抗日"的骂名,以至于国共再次合作一成功,大批的青年就从全国各地奔向延安。用现代的语言叫"用脚投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边..."那伤感的歌声催人泪下。首开记录,使全国上下痛切体会到南京当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误国的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春以来,日本在东北地区相继制造了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并公开在沈阳街头搞军事演习,其侵吞东北的野心昭然若揭。 可是,那位蒋先生想的却是:"今日中国唯一之敌人为赤匪。"(6月5日在南京立法院讲话)"发生全国的排日运动,恐被共产党利用,...故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7月蒋给张学良电) 因此,7月24日蒋发表《告国民书》称:"排日运动,荼毒国家,并损坏政府而已。"取缔了在南京等地举行的抗日集会。 然而,日本的侵略步伐并不因南京当局的妥协退让而稍缓。老蒋自己不抵抗,就只能依赖国联了。




   8月16日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铣电,声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千万不要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9月12日,事变前夕,蒋介石特地前往石家庄召见张学良,当面指示:"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如果我们回击了,事情就不好办了,明明是日军先开衅的,他们硬说是我们先打他的,他们的嘴大,我们的嘴小,到那时就分辨不清了。"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完全将东北军置于索手就戳的地步。




   9月18日,柳条湖一带日军炸毁南满铁路的轰响刚过,南京军委会立即电示东北军当局,称:"关东军在南满附属地自动演习,届时望吾军固守阵地,切勿妄动,以免误令。切切此令。"致使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坐以待旦,静候日军演习结束。为了表示不抵抗之意,不仅张学良早就下令收缴军械入库,辽宁政府更于凌晨3时打开沈阳城门,以至于日军于破晓时分从洞开的城门堂而皇之入城。甚至当日军向北大营发起进攻时,荣臻还命令驻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鼓吹"以公理对强权","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使得日军在短短的4个多月中,侵占了东三省全境,32年3月1日,满洲国粉墨登场。而蒋介石满怀期望的"国联"调停,最后却弄出一个《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该报告书纵容侵略,反对恢复九一八前的原状,主张东北实行自治,由国际共管。名义上虽属于中国,中国却不准在东北驻军。即使这样的调停最终也以日本宣布退出国联而不了了之。




   当时,中国军队在东北地区占有明显的优势,在人数上8倍于日军。如果国民党当局全力支持东北军抗日,区区2万多日军是不难对付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方势力的一场军事冒险,正是国民党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使日本侵略者侥幸获胜。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宝孝良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就透露:"须知九一八迄今之帝国对华及历次对中国军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利胜利。""倘彼时中国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之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所控制,均无确实之把握,同时反满抗日力量之集结,实行大规模之游击扰乱,则皇军势必苦于应付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无比愤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声名狼藉。张学良首当其冲,得了个"不抵抗将军"的美称;蒋介石难辞其咎,被迫于12月15日通电下野。从此再无人敢公开鼓吹"不抵抗"。




   国民党再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暴露出其不抗日的真面目是在次年发生的"一二八"事变。




   32年初,日本又在上海滋事,军队和装备源源不断运往上海,准备挑起战端。驻沪的十九路军积极布防,准备自卫。全国舆论也一致主张抵抗,而南京政府却仍无抵抗决心。此时蒋介石名虽下野,实际上仍然操纵着大计。一二八前夕,何应钦于1月24日赶到上海,要求十九路军按日方无理要求,后撤三十公里,且担心十九路军"行动越轨"急于下令该军换防调离。1月28日夜,日军向闸北驻军发动突然袭击,驻沪的十九路军奋起抗击,经过一昼夜的战斗,日军屡攻屡败,付出了伤亡800人的代价,被迫缩回租界。




   淞沪战起,上海各界民众和国内外同胞冲破南京当局的种种限制,热情支援前线,各种战地服务队亲临前线,50多支义勇军共2万左右活跃在前线和后方协同作战。相反的是,十九路军不仅未得到军政部一枪一弹的补给,反而欠发十九路军军饷600余万达8个月之久,甚至要将国内外同胞的捐款抵充军饷。




   十九路军一再要求南京政府增援,驻守京沪、京杭线的国民党军官兵也纷纷要求赴沪参战。何应钦却说:"十九路军不听命令,叫他们撤离上海他们不撤,反而同日军打起来了,破坏中央的整个政策,弄得很难处理,你们还来要求开往上海参战吗?这是不行的。"直至最后,仅有张治中获蒋介石批准于2月16日率领第5军投入战斗。2月21日军政部更通令各部队:"十九路军有三师十六团,无须援兵,尽可支持。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致使京沪、沪杭线上国民党军6个师任凭十九路军苦战而坐视不救。




   淞沪战争中,国民党海军更置身事外。驻沪海军居然按蒋介石授意,与日军达成互不侵犯条约:"此次行动,并非交战,如中国海军不攻击日舰,日本舰队也不攻击中国舰队,以维友谊。"岂非咄咄怪事。使得日军的兵力和物资源源输沪,畅通无阻。 十九路军等部以装备简陋的7万之师,抗击优势配备的8万之敌达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中国军人的爱国激情、牺牲精神和英勇战斗,在国际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一位美国军官观战后评论:"果使中国军队一心一德,坚持到底,则最后胜利必属于中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3月初,十九路军终因后援不继,退守待援。 老蒋的希望仍然寄托于国联的调处,极力谋求对日妥协。3月2日,趁两军退守第二道防线,南京当局赶紧接受了停战条件,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告终。从此上海成了不驻中国军队、不准有抗日组织和抗日活动,由英美法等列强共管的自由市。而违令抗日的十九路军被强令离开京沪,成为蒋介石整肃的对象,种下了以后福建事变的前因。




《淞沪协定》签字后,激起全国上下愤慨莫名。当天上海的《时事新报》评道:"国民主战而政府不战,国民激昂而政府卑怯,国民力援十九路军,而政府坐误戎机,国民纷纷组织义勇军,置身火线,而政府拥兵200万,参战者不过四十分之一,国民反对议和而政府毅然签字,则一切责任,显然独在当局。""如此协定,谓未屈服不可得也!谓未辱国丧权不可得也!" 老蒋"不抵抗政策"连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依据遭人唾弃。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王造时撰文指出:"只有决心抗日,只有积极抗日,才是唯一出路,才是唯一安内的办法。"




   第三次是国民党当局自己不愿抗日,也不准别人抗日,以重兵压境破坏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




   33年日本侵略之势直逼华北。热河之战,又以国民党当局妥协,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告终。5月,停战协定还在谈判时,日军侵占了察东多伦等地,全省危急。以冯玉祥为首一批爱国将领,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毅然与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5月26日正式宣告成立,通电全国,誓师抗战。




   6月21日方振武、吉鸿昌受命指挥北征军出发,义旗所指,所向披靡,出师后10天之内,连克察东3城。尤其是7月7日开始的多伦之战,吉鸿昌亲率敢死队,袒臂冲锋,血战5昼夜,伤亡官兵1600余,终于收复了察东重镇多伦。




   抗日同盟军以新组的军队,残破的枪械,一举收复察东4县。捷报传来,全国振奋。正当抗日同盟军为收复失地而浴血奋战时,蒋介石、汪精卫却在加紧策划扼杀抗日同盟军。他们一方面进行造谣中伤,诬蔑冯玉祥联俄投共,一方面调兵遣将,用武力胁迫。到7月底,共调集16个整师,与日伪对抗日同盟军形成夹攻之势。他们封锁平绥路,切断同盟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给同盟军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他们还派出大批特务,在同盟军内部进行分化瓦解和暗杀破坏工作。最终,冯玉祥不忍自相残杀,忍痛于8月撤销同盟军,部队接受改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度轰轰烈烈的察哈尔抗战被国民党当局扑灭了。冯玉祥重回泰山闭门读书,吉鸿昌、方振武先后被蒋介石杀害。




   同时期签订的《塘沽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从此华北门户洞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全国各阶层人民,包括国民党爱国人士群起反对,谴责蒋介石当局卖国行为。天津《益世报》愤怒呼号:如此卖国协定"中国竟肯签字,竟敢签字!" 事不过三。到如此地步,国民党当局还能不落下"不抗日"的骂名,真要成为天下奇迹了。




   而国民党当局却变本加厉,加紧迫害要求抗日的爱国同胞。他们杀"人权保障同盟"杨杏佛在先,囚救国会七君子在后。35年老同盟会员续范亭为了抗议国民党当局不抗日,在南京中山陵剖腹明志,震动全国。36年张杨两将军被迫实行兵谏,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到此就完全破产了。




   从31年到37年,许多国民党将士为了抵御暴日的侵略,浴血奋战。32年淞沪抗战,33年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36年绥远抗战,以及马占山、李杜等东北义勇军,却终不能洗脱国民党不抗日的恶名,盖因为老蒋为首的国民党当局之故也!




   至于要说老蒋卖国,确实也有点冤枉他。可惜他的爱国方式是:"若与日战,5日即可亡国。"而满清遗老吉林军署参谋长熙洽就说得更明白了:"不用说东北军队,就是全国军队也难以打垮日本。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来了外患,都是在战争中打亡国的,没有谈判亡国的。乌呼,且不论"落后就要挨打"的正确性有多少,到了中国的腐朽分子那里,更变成为"落后只能挨打"了。从李鸿章下来,这倒是一脉相承的。想李鸿章以年迈之躯,不辞劳苦,孜孜为国与列强讨价还价,终不免以丧权辱国而载史册。后来的当政者,慎之!慎之!




   由此看来,说国民党在37年以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并没有冤枉了它。有人认为"不抵抗"不该是恶名,而应该是美名,我也懒得与之争辩。恶名也罢,美名也罢,总还是国民党自己挣来的,怪不得共产37年前后,面对全国各阶层人民不断高涨的抗日救亡怒潮和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国民党当局被迫改弦更张,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但是说国民党奉行的是"消极抗日,积极反_共"的政策,大体上并没有冤枉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七七事变后的一年多一点时间内,国民党的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对此,共产党并没有一笔抹杀。《毛泽东选集》总应该看过吧?其中是这样写的:"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论联合政府》,毛选一卷本P1037)"抗战以来全国军队的英勇牺牲,我们是十分敬佩的,但是需要从血战中得出一定的教训。"(《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P370)




   因此毛泽东又指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而不带群众性,是决然不能胜利的。""从参战的成份说来则是片面的,因为抗战还只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是人民的抗战。几个月来许多土地的丧失,许多军队的失利,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同上,P365)"此外,军事上的错误,也是丧军失地的一个大原因。打的大半都是被动的仗,军事术语叫做'单纯防御'。这样的打法是没有可能胜利的。"(同上,P366)"如果大量军队采用运动战,而八路军则用游击战以辅助之,则胜利之券,必操我手。"(同上,P369)




   在这一阶段,国民党的问题虽然不在于不抗日,而在于片面抗日,但是国民党的失策造成的影响是及其恶劣的。首先,国民党自己不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抗战,更害怕共产党发动群众,因而压制群众的抗日。38年6月,国民党西安当局逮捕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总队长。38年8月,国民党武汉卫戍司令部下令解散"民先队"、"青年救国团"等群众救亡团体,把要求抗日的民众推向共产党那边。




   其次,"单纯防御"而不是机动作战使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优势火力下损失惨重。有时一天之内,竟有10团官兵葬身于日军的炮火之中,由此在国民党军队中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失败情绪。而单纯的横向防御,往往一点遭突破后便引起全线崩溃,且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以至一溃千里。原先预设的二线阵地往往不起作用,如淞沪会战中,张治中率部花费数年功夫兴建的吴福线国防工事未经使用便放弃了。37年11月,抗战正式爆发后不过几个月时间,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了。




   同时期,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却逆向而上,杀向敌后。敌占区的广大民众,急切地盼望有人来组织和领导他们保家卫国。在共产党那里,他们看到了希望,各种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就以冀中根据地的开辟为例。37年10月,共产党员吕正操率领的原东北军53军388旅691团,拒绝与大部队一起往南长途竞逃,在晋县改称人民自卫军誓师抗日。他们与共产党保属特委组织的河北游击军互相配合,在半年中控制了整个冀中平原,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政权。38年4月,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一起粉碎了日军的第一次扫荡,在冀中打开了抗日的新局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再看地方政府,晋东北18个县的县长大多逃之夭夭,留下了五台县宋劭文和盂县胡仁奎两位县长,与共产党合作,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的创建工作。 到38年10月,八路军在敌后创建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八路军从改编时的4万多人发展到15万多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坚。新四军也开辟了苏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从开始时的1万人发展到2万5千人。到38年底,与八路军和新四军作战的日军已经达到40多万,占侵华日军总数68万(东北地区除外)的58%,敌后根据地逐渐成为了抗日的主战场。




   由于正面战场的抵抗和敌后战场的开辟,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日军被迫停止了战略进攻,转而将主要力量用于敌后,对付共产党的抗日武装。自38年11月到39年7月的9个月中,日军在8个月中以85%的兵力对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仅以1个月的时间用15%的兵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作局部进攻。




同时,日本对国民党加强了政治诱降,用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作为诱饵,企图实行其"以华制华"的目的。而英美对日采取绥靖政策,极欲作为调停者,不惜以牺牲中国抗战的代价来维持所谓和平。在此气候下,国民党开始转向。亲日派汪精卫公开投敌,而英美派蒋介石则走上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道路。




   39年1月,国民党在五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到了39年11月的五届六中全会上,国民党进而从"政治限共为主"转变为"军事限共为主",并发出了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的密令。




   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日军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主要进行局部的有限进攻,实施"政治和战略上"的压制性作战。每次作战通常在一个月之内,且往往在到达预定地区后即行停止或撤回。国民党军队则始终在战略上采取消极的防御作战,缺乏对敌军的主动进攻,因此在南昌、随枣、枣宜、豫南、上高、长沙等一系列会战中,尽管广大爱国官兵不乏英勇抗敌,壮烈牺牲,却往往不能打破日军的作战企图。




   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确保在中国的占领区,使之成为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和基地,对敌后根据地实施了更加残酷的大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对国民党则继续执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当日军使用在华总兵力的72%对敌后根据地进行以"三光"政策闻名的最惨无人道的大扫荡时,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反而沉寂了下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最能反映出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是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冲突。




   欧战爆发后,英美对华支援转趋积极。40年10月,英国首先开放了封锁已达3个月的滇缅路,援华物质开始源源进入。41年11月,滇缅边境情况紧急,为了确保滇缅路国际交通线的通畅,决定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于是有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10万远征军作战5月有余,最终以损兵折将而告终。中国西南唯一的国际交通线被切断。




   42年1月,同盟国正式组织中国战区,蒋介石任统帅,美国的史迪威出任参谋长。史迪威对中国的期望很大,上任不久就提出中国军东进夺还武**南进夺取河内的作战计划。罗斯福也希望蒋介石尽快在中国开辟第二战场,蒋介石则推说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补给困难,要等打通印缅道路得到充分援助物质后,才能作战。 在开罗会议期间,在谈到对日作战问题时,蒋介石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罗斯福终于明白了:"中国军队一心只放在监视共产军上,根本无心和日军作战。"(据罗斯福的儿子艾利沃特的回忆录)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分别退往云南和印度接受美械装备和训练。按照开罗会议的商议,中国军队将在1944年春季向缅甸日军发动进攻,可是届时中国军队却迟迟不动。罗斯福多次催促蒋介石出兵,蒋介石以美国不给10亿美元贷款为由,要把第二次缅甸战役推迟到1944年雨季以后。罗斯福被蒋介石的态度激怒,放出狠话:"如果阁下再不出兵,美国将断绝一切经济军事援助。"在罗斯福的强压下蒋介石才被迫出兵,1944年4月,何应钦率新军进入缅甸,开始了第二次缅甸战役。




   史迪威对蒋介石只想得到武器装备却不愿作战的作法十分不满,几次要美援装备共产党的军队,并提出按战斗力来分配援助物资。44年9月为解救在滇西龙陵的远征军,史迪威提出调围堵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大军南下作战。这下戳到了蒋介石的痛处,最终导致了史迪威的离任。从此罗斯福对中国军队的抗战彻底丧失了信心,连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的热情也冷却了。魏德迈上任后,向罗斯福提议用美式武器为中国军队装备三十六个师,并进行美式训练,被罗斯福搁置不理。




   国民党的消极避战带来的是其军队的腐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进入1943年后,美军于2月7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从此日军开始走下坡路。1943年春夏,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在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开始进行局部反攻。到43年底,基本恢复了原有的根据地面积。44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反攻,大片国土被解放,日伪军龟缩到铁路沿线的狭小区域中。




   与之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连连败退,海上运输线被美军切断,急须在中国大陆打通一条从满洲到越南的陆上通道,并攻占美军在中国大陆的军用机场。1944年春季,日军结集50多万军队向豫湘桂地区大举进攻。驻河南的汤恩伯守军40余万,面对5万多日军的进攻,竟然全线溃败,前后不过38天,河南全省就被日军占领。守军司令汤恩伯首先脱离战线逃走。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无心抵抗,军官们则忙著把自己的亲属财产转移到安全的内地,在战场上甚至出现几百人的日军败走上万人中国军队的状况。在历时八个月的豫湘桂战役中,中国军队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及美军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在已成为强弩之末的日军面前,国民党军队遭此败绩,不由得蒋介石不感叹道:"国土丧失之广,战地同胞流离痛苦之深,国家所受的耻辱之重,实在是第二期抗战史中最堪悲痛的一页。"




   结果是,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便在三年半的内战中输给了共产党。
历史总会真相大白的。
因为他本来就是不抗日的,说他抗日才是笑话呢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他之所以能说出那么多战役。因为站的底盘太大了。
而且一共就那么多战役。不说说怎么证明他是执政者呢?
GCD是因为天天都在提心吊胆的小打小闹。没丢那么多地方
回复 5# 猪猪我最强


    共产党抗日,台湾有多少人知道,台湾是否拍过一部共产党抗日的电影电视
当时民心绝对是向着共产党的,这将说明国民党抗战的确不怎么地
“大批的青年就从全国各地奔向延安。用现代的语言叫"用脚投票"。”
   一个兵在逃跑的时候被打中负了重伤,另一个兵在冲锋的时候被打中负了轻伤。果粉的逻辑是逃兵也是在战场上负伤流血的,而且逃兵的负伤更重,所以逃兵应该得勋章和奖励。
回想过去,我们至少对"台儿庄大捷"不甚了了,更没有听说过还有什么"昆仑关大捷"。
——————————————————————————————————————
88年,89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经有较详细的"台儿庄大捷"、"昆仑关大捷"、八百壮士等内容了。
不过这些内容不属于高考范围而已。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3:48 没读过大陆的教科书就别装13
看看国民政府几几年才对日宣战的就明白了,国民党不抗日事实是不能否认的!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3:48 [/quote
少扯淡,大概在九十年代前后,我就买过一本书,叫《抗日的正面战场》基本概括了国民党军抗战时(当然也包括各杂牌系)的各大战役,我估计你不会超过30,所以才会这么说。国民党好像到现在也没承认过GCD的抗战功绩吧!
回复 10# zhu250


    你读过?在下84年生人,读初中已经是90年代了,初中和高中历史和地理都是满分,当然,我擅长的是古代史,我们当时的近代史本来就少的可怜,关于二战的更是少!所以影响不太深了,但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的教科书上有关于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内容!如果有,请举例,查属实,我道歉!如果没,那请你道歉!
至少在九十年代我上中学那阵子,历史教科书上对国民党抗日的事迹已经介绍了很多了,凇沪会战就有一整页的篇幅。
当然,让很多果粉看着不舒服的九一八的不抵抗、抗战中的积极反共、豫湘桂的大溃退……也是要写的,因为那也是事实。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4:01


    那是你的事情,我也很早就读过中国军人抗日的书籍,国家在这方面比台湾省要开放多了!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3:48

对岸可拍过一部共产党抗日的影片?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4:01

84年生人就不要在这里说老资格了吧?我87年上初中,课本上就有了国军抗战的内容了。
如果说国民党完全不抵抗,那是冤枉了他们,因为他们确实抵抗过了。

但是,从老百姓的方向看,八年抗战,抗日的战线从东北一直“进步”到西南,不抗日这个名声,肯定是跑不了的。

当时并非没有替代方案,在延安的根据地,早就有人提出了说要全面的解放民众,武装民众,只是国民党采取不了,也不愿意采取这个措施而已。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4:01

教科书还在吗?回家好好翻翻。
回复 13# 猪猪我最强 你强你这样敢号称熟读历史,我是不熟读历史书我只记得,1初中历史教科书明白写着正面战场是国民党再打,相关实力台儿庄什么,2东北三省 918 国民党熊样,需要GCD去说明?你老可是熟读历史了,来给弟弟妹妹重复下东三省伟大的国军怎么抗的日
3近代抗战历史很短不错,同样GCD本身历史在初高中教科书里一样很短的篇幅你怎么不说?,
   我再重复一次,抗战国共内战里我们很近所以印象深刻,但是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是通史,每个历史事件基本是同等待遇,包括本朝发家史不过寥寥几章,再2000多年的历史里,国民党P都不是,比三国的北魏强不到哪里,你自己查查家喻户晓三国, 历史在教科书里占了多少章.对于一个 被GCD踩在脚下垃圾,GCD够给你们国军面子了.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4:01 既然是84年的 用的历史书也必然是人教版的 其中对于国民党抗日的描述还是相对而言比较客观和正面的

回复  zhu250


    你读过?在下84年生人,读初中已经是90年代了,初中和高中历史和地理都是满分,当然 ...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4:01

老弟,这个确实是你记错了。我们的历史课本介绍了很多国民党军队抗战的史实,这是肯定的,但并不等于无限制地赞美讴歌国民党的抗战(就抗战的整体来说,当然具体的英勇战斗除外),你可能是把这两个概念搞混了
回复  zhu250


    你读过?在下84年生人,读初中已经是90年代了,初中和高中历史和地理都是满分,当然 ...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4:01

老弟,这个确实是你记错了。我们的历史课本介绍了很多国民党军队抗战的史实,这是肯定的,但并不等于无限制地赞美讴歌国民党的抗战(就抗战的整体来说,当然具体的英勇战斗除外),你可能是把这两个概念搞混了
回复 17# lhwing123


    没充老资格啊,TG给我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的,差不多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再加上年代久远,实在是记不清了!所以才要求诸位给出真相啊!错就是错,知道错了改就是了,关键是现在还不知道错在那里!总要给份能让我服气的资料出来啊,楼主的资料基本都是从铁血转来的,那地方我从04年开始就不去了
我学的教科书(高中历史部分) 好像是分阶段评价的 貌似到37-39年的评价完全正面(赞其国民政府爱国将士英勇抵抗无奈差距) 近卫文磨发表对华声明开始评价就开始改变了(此时出现消极抗日这四个字) 加上汪精卫成立为伪政府 皖南事变的笔墨但也写上了张自忠牺牲,长沙之战。最后一部分,44年豫湘桂战役完全是负面的接着就是两个党的大会(当时我的老师说这是双方为争夺天下各自的布局大会),最终抗战胜利草草结尾,背诵个意义吧。
不理解东北军的不抵抗。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4:19

时间太长了,记忆模糊了。建议找课本好好看一下。
我还记得,课本上总结正面战场初期四大会战失败时说“但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单纯依靠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无法抵挡优势敌人的进攻”,在页脚的小字还有一段注释,大意是也有学者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4:19 如果你再回忆下GCD对自己描写再来感慨不更好点么,本来近代国共那点事情放再通史里就那么回事,我们的轻少年又不是历史系学生.何况GCD也没给自己特别多篇幅,得到这种印象完全为反而反的心里作祟.
谁在这里挑动内部矛盾,这样搞有意思吗?

无论国民党的抗日烈士,还是共产党的抗日烈士,看你们这样搞,是不是心寒?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4:01

少扯淡,我也是84。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初期四大会战、中期随枣、长沙都相当详细。
莫非你们省特讨厌GMD???
顶楼上的!大概应该是你说的这样!那个84年生,还吹13历史地理满分??看的我都
84年的那个,我70年代的,不和你摆资格。
最近在读关河五十州写的关于抗战的书,个人认为写得还不错,不同角度,值得一读。
自作孽,不可活
怎么又来了
其二:作者:游击队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对于海峡两岸对彼此在抗战中作用的掩饰,毫无疑问都做过,不过现阶段大陆做的比海峡对岸厚道。大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和公开出版的书籍方面,都好过海峡对岸。
  经常看到很多人声称其在大陆接受的历史教育上只字不提国 民 党抗战,结合我印象中接受的历史教育,对此颇有疑惑。为此多次问过年龄比我大的人,有出生50年前后的,也有出生70、80年代的,答案各式各样。 而八部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读的初高中。

  回答主要有3种。
  第一种称没有。这种回答有的是一口咬定自己读的历史书上一个字也没反映国 民 党抗战的。而有的人则是对此不能确定,说记不清楚了,大概有,也就是俗称的“莫须有”。

  第二种回答是最普遍的,称读到过,的确有记载,但记得书上主要反映的是国 民 党官兵英勇抗战,而老蒋消极抗战。(当我问到46年出生的我的领导时,他也是这个回答,他可是46年出生。)
  第三种回答则是肯定大陆教科书上的确有对国 民 党抗战记载,不过记忆有误,把原本教科书上没记载的内容也认为是有的,但其实这部分内容是其在平时学到的,非教科书上所有。这种回答多半见于对历史感兴趣的人。

  很不幸我自己当初的历史书已经被处理掉了,经过左托右托,大海捞针,终于找到了现在上海地区所使用的初中历史课本,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该教材基本情况(供有疑问者查询,证实真伪):
  该版本由上海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主编沈起炜,常务副主编林丙义。关于抗战部分的是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本。(该教材至少92年就在使用)
  该书由上海新华书店发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11月第3版,2001年11月第10次印刷。
  书号:ISBN 7-5320-5131-5/G•5100
  书中关于抗战部分的记载是“第十章 抗日战争”。共分七节。分别是: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第四节 正面战场初期的抗战
  第五节 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六节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第七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以下主要节选书中对国 民 党抗战的一些评价和描述,。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
  1 关于“一•二八”事变
   “……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指挥下,接连几次打退日军的进攻。2月中旬,张治中率第五军到达上海,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两支部队密切配合,取得了著名的庙行大捷。日军伤亡惨重,先后换了四个主帅,并且一再请求国内增派援兵。……”
  “……日军一部突破我军防线,情况危急,张治中亲率教导总队驰援。十九路军一部也向敌军侧后出击。从早晨一直血战到晚上8点半,歼敌3000多人,使阵地失而复得。这就是庙行大捷。……”
  “……5月,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凇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只能留驻在昆山、苏州一带,而日军却可驻扎在上海。……”
  2 关于长城之战与《塘沽协定》
  “……接着又侵占热和,并进攻长城各口。中国受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孤立无援,长城各口失陷。5月,日军逼近北平和天津,华北危急。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的《塘沽协定》,划冀东为“非武装区”,致使整个华北门户洞开。……”
  “……1933年3月初至5月中旬,中国军队在长城各口同日军展开鏖战。驻守喜峰口、罗文谷的第二十九军,面对日军飞机、装甲车和大炮的猛烈轰击,凭借着手榴弹和大刀,沉着应战,拼死肉搏。第十七军在古北口与敌军拼杀三昼夜,接着又在南天门与日军血战两天,‘直至高地化为焦土’。第三十二军和第五十九军也分别在冷口、怀柔等地浴血奋战。”
  “……1933年5月,冯玉祥和╳人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发展到10多万人,收复多伦等地。后来,同盟军在日蒋的夹攻下,弹尽粮绝,最后失败。……”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3 关于“七七”卢沟桥事变
  “……然而,国民政府举棋不定,一面向华北调动军队,并向日本提出抗议;一面又幻想以和平方法解决事变,与日本谈判。……”
  “……7月17日,蒋介石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发表庐山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同时他又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
  对于佟麟阁将军的牺牲,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佟麟阁在军部所在地南苑召开军事会议,慷慨陈词:‘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7月27日,军长宋哲元令军部迁入北平。佟麟阁不愿独自离开,决心与官兵一同死守南苑。28日,铁在南苑大红门指挥部队与日军苦战,壮烈牺牲”


  4 关于“八•一三凇沪抗战”
  “……在凇沪抗战中,广大爱国官兵前赴后继,涌现出许多英勇事迹。营长姚子青率全营官兵死守宝山县城数昼夜,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旅长蔡丙炎率领5000将士血战罗店,带头冲锋,不幸被日军枪弹击中,为国捐躯。团附谢晋元率450多人,孤军坚守四行仓库4昼夜,掩护主力部队顺利转移。……”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第二天,敌军来犯,谢晋元指挥官兵以手榴弹、步枪和机枪痛击日寇,毙敌80多名。28日,敌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守军一战士将手榴弹捆在腰间,从六楼窗口纵身跳入敌群,轰隆一声,与敌数十人同归于尽。四行孤军苦战4昼夜,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到10月31日夜间,完成战斗任务,奉命撤出四行仓库。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全国人民中间广为传颂。……”
  “……中国军队在上海浴血奋战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第四节 正面战场初期的抗战
  5 关于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保卫战中,扼守淳化镇的第五十一师与敌军血战三日,阵地屡失屡得。其中第五营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据守东北郊杨坊上阵地的某部三营官兵,与敌军反复混战,除营长重伤获救,其余均以身殉国。防守雨花台、中华门的第八十八师与日军在大街小巷进行激烈的白刃格斗。……”

  6 关于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将敌军一路阻止在临析,使另一路敌军孤军深入。日军猛攻台儿庄,庄内守军凭借断墙惨壁英勇抵抗,拖住日军。4月初,中国军队发动全线反攻,日军伤亡惨重,向北溃逃。台儿庄战役歼敌1.2万人,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1938年3月下旬,日军第十师团矶谷廉介部的赖谷启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中国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迎头痛击。日军猛攻3天,才冲入庄内。守军利用宅院墙基同敌人展开巷战,反复拉锯。全庄大部分被日军攻占,中国守军池峰师伤亡惨重,但坚守南关一带,至死不退。……”
  “……《新华日报》战地记者当时报道:‘31日起,台儿庄战争进入了最危急最激烈的阶段,敌人占领了庄内的五分之四。敌机20余架,每天轮流轰炸,一天中投弹120枚以上,重炮40门不息的攻击,每天发弹千余枚,差不多把整个台儿庄要炸平了。’但中国将士坚持抵抗,为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接着,中国军队里应外合,打败了日军精锐矶谷师团。……”
  7 关于武汉会战
  “……国民政府为了迟滞敌人的前进,下令开挖了郑州以北花园口的黄河大堤,黄河水向南泛滥,虽然起了暂时阻止敌人西进的作用,但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1938年下夏,侵华日军调集35万兵力,兵分五路合击武汉。国民政府调集百万大军,凭借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重创来犯的日军。10月下旬,武汉沦陷。武汉会战历时4个月,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它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第六节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关于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诱降国 民 党的同时,对正面战场华中、华南地区接连发动局部的军事进攻。而国 民 党一面同日本秘密谈判,准备妥协;一面消极抵抗,保存实力。……”
  8 关于枣宜会战
  “……1940年5月,日本大举进攻湖北的枣阳、宜昌地区。中国第五战区调集主力部队对敌军实施反包围,经过激战,日军向南撤退。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队截击敌军,不幸中弹,以身殉国。……”
  “……1940年5月8日,日军进攻枣阳,直逼襄樊,形势十分危急。张自忠亲率司令部直属营和两个团连夜渡过襄河,向枣阳进发。他们边走边打,15日在南瓜店以少击多,将正在向南撤退的日军截为两段。第二天,日军为了摆脱被动局面,集中1万多兵力,从三面猛攻南瓜店,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到9时左右,弹药快用完了,张自忠下了一道紧急命令:‘现在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时间,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敌人逼近了,张自忠举枪向敌人冲去,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腹部。他卧在地上继续督战,身中7弹,终于为国家民族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9 关于长沙会战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941年9月,日军12万人进攻长沙,国民政府集中40个师的兵力组织会战。中国军队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阻击,以主力包围日军,并切断其交通线。日军被迫突围北撤,中国军队追击获胜。……”

  10 关于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美、英三国决定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统帅,美军中将史迪威任参谋长。中国派远征军10万人开赴缅甸,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重创日军。远征军师长戴安澜为国捐躯。……”
  “……1942年3月,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在同古(也译称东瓜)战役中,他率全师官兵与数倍于己的敌军血战12天,歼敌5000多人,并掩护了部分英军的撤退。5月16日,第200师在朗科地区遭敌重兵伏击,突围时戴安澜胸、腹部为流弹所伤。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第七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1 关于豫湘桂战役
  “……为了打通从东北到华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对河南、湖南、广西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中国称这次战役为‘豫湘桂战役’。中国军队在衡阳、桂林等地进行阻击,由于国 民 党当局腐朽无能而失败。大片国土丧失,数千万同胞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如果仔细看了以上内容,可以发现该版本教科书上对国 民 党抗战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书中在认为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的同时,对于广大国 民 党将士的英勇抗战给予充分肯定。
  从所着笔墨来看,对国 民 党正面抗战的描述也决非一笔带过。按照时间顺序,的确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上大部分主要会战都有描述。当然作为初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毕竟是普及教育为主,所以如果要强求将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加以记载和详述,也不太现实。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对于为国捐躯的国 民 党将士,书中有不少详细描写,其笔墨明显多于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描写。书中不仅提到了国 民 党高级将领如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佟麟阁、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戴安澜,还提到了中级和中下级军官姚子青、蔡丙炎、谢晋元。其中对于佟麟阁将军、张自忠将军、戴安澜将军的为国捐躯都有特别的详细描写。而对于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牺牲却只有一句带过:“在反‘扫荡’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的英雄,也牺牲了不少优秀将士,如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等。”
  我这次只找到了这个版本的大陆历史教科书,台湾地区版本的没能收集到,大陆地区70、80年代的历史书也正在收集中。对于有些前辈声称的他们所读的历史书中从没记载国 民 党抗战,由于我没亲眼见到他们读的历史书,我在此也表示尊重。不过如果是90年代读初中的人要是说出这样的话,我真的十分怀疑其历史课的听讲水平。
  对于过去大陆的教科书对国 民 党抗战记载的情况我现在还缺乏足够证据来下定论,但至少90年代的上海地区历史教科书上对国 民 党将士当年的英勇抗战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态度。
  这就是现在的大陆教科书,
  没有污蔑当年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国 民 党将士。
  没有将正面抗战的功绩记在╳党头上。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没有将国 民 党将士的英勇行为一笔带过。
这个是05年春秋上的帖子应该是比较客观了,哪位有站在对岸的角度分析两岸教科书关于抗战史对比的文章?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3:48
由于个人崇拜的需要,而完全抹杀对立阵营的抗日功劳,这不就是WW们在做的吗?
猪猪我最强 发表于 2011-5-4 13:48
思考问题可以辨证的看, 至少大陆80年代就开始正面宣传国军的抗战了..  反观国民党方面?  到现在台湾人普遍有一种思维:老共游击,游而不击..    这方面至少大陆政府比前民国的那个什么党强太多了!!
zhu250 发表于 2011-5-4 14:25


    +1,有些人心里就是想推翻GCD
wenhua1986 发表于 2011-5-4 14:20
这个写的很好啊,直到武汉会战,国府还没有彻底腐败,之后就是江山日下
炮党想重回大陆的话,不知南京和河南人民有多少会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