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另类的AK-4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52:30
这个发这里不知道可不可以,不过真的是毛子的AK47,但不是我们平时说的。
这个发这里不知道可不可以,不过真的是毛子的AK47,但不是我们平时说的。

201122320583584460.jpg (318.4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4-27 16:23 上传

这个貌似是枪王参与投资的。。
不好喝
直接喝没啥味道的,要兑东西
Водка?好东西啊
伏特加。。。。
不是还有SU-27牌伏特加么?
不知道别乱说,AK-47伏特加是正宗的自主品牌!就在青岛!!!
楼主买了几瓶??
AK已经是毛子文化的一部分
回复 8# 背嵬军


      AK-47伏特加是俄罗斯第一酿酒厂为纪念反法斯胜利60周年而特别酿造的庆功酒,是俄罗斯国酒就如中国国酒茅台。
h t  t  p://b  ai  ke.baidu.com/vi ew/2223560.htm[/url]
一代经典之作啊
纯酒精 在大连见过有人拿瓶干的 毛子喝着东西什么也不就 太牛啦
这玩意几道活性炭的过滤,跟中国白酒根本没办法比!
回复 11# chao19667389


    AK-47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没有哪种酒能像伏特加一样,具有浓烈的俄罗斯色彩,没有哪种武器能像AK-47一样,具有广泛、持久的实战价值。当AK-47与伏特加酒结合在一起时,意味着什么呢?

AK-47的火力
      
近日,一个消息传来:青岛道格拉斯洋酒公司所拥有的品牌AK-47伏特加正式从青岛离港出口法国,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唯一出口欧洲的烈性洋酒品牌,标志着中国烈性洋酒品牌已开始被中国大洋彼岸的“洋人”接受了。
当国内市场正在逐步消化“进口洋酒、国产洋酒”等概念时,此时AK-47的出口应该是给了所有的中国人拥有的品牌洋酒打了一剂强心针。
而事实上,在成功出口前,AK-47伏特加已经覆盖国内150多个城市,在中国烈性洋酒品牌中占据鳌头,成为了中国烈性洋酒品牌的代表。
那么,AK-47的火力究竟来自什么地方呢?其在与国际烈性洋酒品牌以及众多中国烈性洋酒品牌的竞争之中,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近日采访了青岛道格拉斯洋酒公司总经理吕斌和副总经理李鹏海。

AK-47的国际化
        
一家洋酒企业的负责人曾向记者谈起过中国市场上的烈性洋酒,这位负责人这样认为:在中国,烈性洋酒是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批洋酒品牌会崛起,一批洋酒会逐渐消失,未来的中国烈性洋酒市场,是一流品牌的天下,关键看谁笑到最后。
    这位人士的话寓意深刻,但事实上却隐含着诸多令拥有洋酒品牌的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中国洋酒市场上品牌该如何发展壮大 ?市场发展空间在哪里?……
    如今,随着AK-47的出口,一些业内人士也在探讨: AK-47的国际化路线不能说是中国洋酒品牌唯一的路线,但是绝对是一条值得借鉴的路线。
而对于这条路线,道格拉斯洋酒公司总经理吕斌称:“我们从一开始就进行了大胆的国际化战略定位的系统构思,出口只不过是时间的早与晚而已。”按照吕斌的说法,国际化有五个前提:其一是产品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二 ,拥有自主创新品牌的意识;其三,拥有高效的营销团队;其四,要有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醇烈爽净的口感;其五,就是要事先制订国际化战略。这次出口,就正是在这五个前提都具备的情况下实施的。
其实,不仅仅是出口法国,青岛道格拉斯洋酒公司目前正在与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务洽谈,针对美国、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国家的出口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其全球市场战略的序幕已经正式拉开。
而在出口的道路上,道格拉斯也并不孤单,xx集团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称,他也非常赞成品牌洋酒出口的路线。

AK-47的“中国特色”

不过,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烈性洋酒的“国际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道格拉斯洋酒公司副总经理李鹏海在接受采访时,先和记者聊起“洋柿子”、“土豆”等曾经的舶来品,他称,经过这么多年,谁还记得这些可口的果蔬曾经是从国外进口的?
    一个浅显的比喻, 完全可以表达道格拉斯的态度:烈性洋酒被引进,首先要实现“中国化和国际化”,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特色,而这也是中国烈性洋酒国际化路径的前提。李鹏海形象地称道格拉斯在打造AK-47的中国特色时也具有了国际特色,具备了三颗“中国心”同时也具有了国际心,从而构建起了在中国市场上AK-47的差异化国际竞争力。  

系统创意打造品牌
对于烈性洋酒品牌来说,口感质量、外观设计以及包装创意等层面的竞争,异常激烈。其中在创意方面,伏特加的要求是不同于其他酒类的,因为伏特加的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人,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独到的创意绝对是吸引年轻人眼球的最大机会。
提到伏特加的创意,不能撇开伏特加的品牌,凭借其独特的创意,小小的伏特加可以包罗万象,装得下世界的精彩,玩出无限的创意。
在中国市场,在调查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伏特加的创意也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伏特加体现出了一种“中国化”倾向。
通过借鉴绝对伏特加的构思,AK-47在充分调查了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心理后玩出了独特的军事创意。
李鹏海向记者仔细介绍了一下AK-47伏特加创意的由来,在确定AK-47的名字过后,军事化创意路线就已经定型。但是,在创意组中的中外人士,起初对瓶型的设计有过争论,有人主张设计成手溜弹瓶型,有人主张设计成子弹夹瓶型,也有人主张设计成军用水壶瓶型。最后,在考虑消费者饮用的习惯后吸取了“众人”的意见,军用水壶状的瓶型最终被确立。
其次,在礼品的选择上,AK-47也将军事主题充分延伸,手榴弹外观的打火机、战场背景的烟灰缸、子弹盒、指南针,都让消费者爱不释手,甚至经销商也异常喜欢。
"AK-47的系统设计和创意,是AK-47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李鹏海坦言。
对于AK-47创意的成功,国内外洋酒企业也在探究学习。广州S洋酒公司总经理此前曾对记者表示,目前正在将一款名为“X弹头”的威士忌推向市场,就是参考了AK-47的军事创意。这款名为“X弹头”的威士忌整个瓶型就是一颗土黄色的X弹,配上如此震撼的名字和充满军事色彩的礼品,还未正式上市就受到很多经销商的青睐。
对于伏特加的饮用,道格拉斯也是匠心独到,印制了很多图文并茂的洋酒文化小本读物,倡导和宣传洋酒在中国的饮酒理念和方法,引导和培养中国消费者的洋酒饮用习惯。
    其实这也是洋酒人一直在中国大力倡导的,许多洋酒公司都在试图用中国文化将品牌与消费者进行对接,其中倡导的很多饮用方式,都希望是中国独有的。
在调查了中国时尚人群的消费习惯后,道格拉斯从新加坡引进一种叫芭力(英文为子弹的意思)的饮料,号称“名枪+子弹”,专门用来兑调AK-47伏特加。如果消费者感觉“AK-47+芭力”的口感甜了,还可以加冰进行稀释,这种喝法如其它饮料兑洋酒一样,由于适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从而为AK-47的成功奠定了市场畅销的基础。
      

市场营销化运作“一地一策”
    目前国内烈性洋酒品牌对待经销商最常见有两类策略:一是让经销商担任“送货商”,经销商不承担风险,也无法得到更多的利润;二是厂方或总代理给经销商简单操作,这种操作并不注重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公司品牌培植,主要在于提升销量,这以国内和国外的不知名品牌为代表。
而李鹏海认为,国内烈性洋酒营销目前已经历了三代营销手段。第一代主要是节日性营销,那时烈性洋酒仅仅在节日礼品市场火爆;第二代是厂家买断终端,经销商作为配送商;第三代是将附合中国实际的市场化营销手段引入烈性洋酒,厂方和经销商共同承担风险,共同经营品牌,共同赢取利润。
“我们使用的就是第三代营销手法,我们更喜欢选择成长型的经销商,他可能没有烈性洋酒销售经验,但他肯定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共享品牌,共享市场,共享利润,达到双赢。”李鹏海称。
在具体对待不同的经销商上,道格拉斯又有不同的智力支持和市场支持, “这种‘一地一策’绝对不是道格拉斯偏心,而是道格拉斯在观察,各地经销商相对而言最需要什么,最缺什么,道格拉斯就侧重于提供什么。” 李鹏海称,比如说,N地的客户可能有网络,B地的客户可能有实力,道格拉斯就会给他们量身打造一些个性化的服务。“99%的合作成功率,这是我们和经销商共同携手的最好见证。”
吕斌说:“夫用兵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道格拉斯所用的就是机动灵活,避实就虚的品牌竞争策略。
“水性思维,这是我们应对国内竞争品牌的态度。” 李鹏海称,“水,以柔克刚,刚柔相济。遇山,水则绕行;遇坑,水则填平。”
“在这之中,我们选择了不简单与知名产品争峰,A产品如果花100万买这个店,道格拉斯不会花120万去和跟它抢;但是如果这个店没有竞争产品进,价格又合理,道格拉斯也会毫不犹豫。B产品在一个店一晚上能卖掉100瓶,我们的客户能卖掉十几瓶就是成功的开始。” 李鹏海称。正是采用这种“水性思维,慢火炖鸡”的策略,AK-47伏特加在很多中心城市默默成长,特别是在二线城市,其已经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一线品牌,在一些大城市的夜场的价格和一些国际伏特加品牌不分上下,可见其品牌竞争策略的能量不小。
其实,这和国际知名J产品的操作手法有些异曲同工之妙,J的品牌影响力虽然属于第一集团,但它从不和A、B等发生正面冲突,只是小心地选择少量主推酒吧,默默地扎根,在属于自己的地盘上谋求利润,从而获得了“聪明的强者”的称谓。青岛道格拉斯也正在默默实施着他们的成为“强者”的战略计划
青岛道格拉斯的AK-47伏特加是他们一只有力的“枪”,他们的苏格兰王、朗吉士,也正在象它的枪一样“火力”够强,而且随着道格拉品牌的提升和越来越多的战略合作者的参与,AK—47伏特加的“火力”将更强、更猛!
注:本文摘自《新食品》,个别文字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