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压缩奥赛建设 可能省60亿人民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5:46:58
北京压缩奥赛建设 可能省60亿人民币
中央社台北六日电

北京市委、市政府上周审议北京市发改委报告的二00八年奥赛场馆瘦身计画。北京奥赛经济办公室负责人杨兆科指出,整个瘦身计画估计可以节省几亿元人民币。相关官员另外透露,节约的金额可能高达四亿至六亿元。

  星岛日报今天报导,杨兆科在有关北京奥赛经济的论坛上透露,北京奥赛场馆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微调,从当前来看,北京的奥赛场馆一些好大喜功的地方要改,奥赛场馆的地点,原则上不主张改变。

  杨兆科说,考虑到招标的严肃性和对国际社会的负责,这次瘦身计画主要是在原来的地点上微调,改变建筑结构、建筑规模和建筑结构的形式。

  对于场馆﹁瘦身﹂能省多少钱,杨兆科没有提供精确具体的数字。 930906



清华大学彭培根教授:奥运建筑 我有话说 □李五洲

“<B>动不动就争世界第一其实多少有一种夸张的、虚荣的心理———只图眼睛好看,而不计是否实用。</B>”

彭培根在建筑界是一位敢于直言、非常有责任感的建筑学家。他对北京奥运选址北城有不同看法(见本刊第6期),但是为了不影响北京申奥,直到申奥成功以后,他才将应该选址南城的建议提出来供北京市参考。此前他对北京的城市建设还提出过其它宝贵建议。比如,对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提出疑议,他参与了多篇文章,征集了100多位院士的签名支持。对于大剧院的意见虽未得到直接的答复,但最后还是有一定效果,大剧院设计上作了一些修改,小剧场和一些附属用房被取消了。他还曾建议北京推广昆明、贵阳、沈阳、大连等城市出租车的颜色。这几个市的出租车都是绿色为主,或有白顶,城市除了草地和树木外多了一种绿颜色的东西,而且是活动的,使群众的环境心理上有宁静和园林的感觉。现在北京有的出租车公司已经采纳了这一建议。

北京未来七年要兴建诸多建筑项目,对此他是否也有话说呢?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谈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未来七年北京还将修建、改造大量的体育场馆、城市雕塑、停车场等大型公共建筑,也有大批民用建筑设施、商住用房待建,怎么个建法才能体现为子孙留下宝贵的建筑艺术遗产?您有什么建议?

彭培根:辜鸿铭先生曾用纤致性来概括中国文化和西方的不同。我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纤致性。但是,很可惜的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这些年中,绝大部分的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很粗糙,从中看不出什么建筑艺术,更缺乏美感,从而失去了中国建筑特有的纤致性。

建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建筑能有较高文化和艺术的内涵,那这个建筑对社会的教育和美育的贡献是无可限量的(尽管它是无形的);而不好的建筑物,反映的是当今文化成果的副作用,不仅不能教育社会,而且污染未来的环境。大型公共建筑对培养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并通过环境来教育人,其影响则更大。不能忽视建筑的文化功能。

要出品高质量的建筑,涉及缺一不可的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条件———经济水平不到,很难提升其文化品位;二是业主(包括政府官员)的审美品位;三是建筑师设计水平;四是建筑工人的素质。经济不发达限制了我们建筑业的发展,这个建筑师也没有办法改变。

即使设计师设计出了好的方案,又常常受到外行的瞎指挥。建筑方案到底听谁的意见?是业主个人的,那么业主的意见最重要;如果是国家的,那么人民的意见、专家的意见最重要。千万避免以官员个人主观的直觉、对艺术的喜恶而选择方案。这些工作应该交给专家组讨论决定。干部要以身作则地做到小平同志要求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西方国家,建筑师是文化带头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中国的建筑师在有些方面还不如厨师。因为顾客点了菜,他不会再去教厨师怎么炒;而建筑师却处处受不懂建筑的长官的指挥,简直就成了领导的绘图员。真正的受害者是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建筑面貌以及它所蕴涵的文化。

我希望在兴建奥运建筑中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不要再出现。为此,我建议2008年奥运会兴建的这么多建筑项目的方案评选可以按以下的机制来运行:老中青结合的专家占40%、真实的群众投票占20%、使用单位占20%、各级领导占20%来形成一个评选小组,最后用科学的方法选出真正的最佳方案。我相信首都人民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眼光。

清华大学图书馆是一个体现中国建筑纤致性很成功的例子。其它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长安街上的电力调度中心崇文门附近的新世界中心等。希望奥运建筑能以它们为榜样建设,做到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评估报告说的“如果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从场馆到基础设施的改进,能给中国的举办城市和市民带来大量的遗产”,而不仅仅是一批钢筋水泥堆积物、甚至是垃圾建筑。

还有要注意的是,中国目前的设计费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只有2%到3.5%,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建筑设计费是工程造价的15%。由于设计费低,而竞争依然激烈,有时就迫使国内的建筑师们自己恶性竞争、违法降低收费,最终造成建筑设计质量差,直接受害者当然是开发商和使用人,最终损害的还是城市面貌以及文化的质量。北京未来七年要同时开工很多大型建筑项目,如果想在这方面不出问题、保证北京奥运新建筑的质量,我认为应该按照国家的设计费在设计标书中写明,不管谁做都是这个数,不能把设计费高低作为竞标条件。

记者: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北京的总体规划风格是既继承民族传统,发扬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您认为北京的城市风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北京未来七年的建设还应该向哪个方向去多努力呢?

彭培根:北京建设的思路是对的:既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又要融入时代精神、外来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也就是梁思成说的“中而新”。继承传统不是非要在现代建筑上戴上一顶“瓜皮帽”不可,它分神似和形似两种。上海的金茂大厦,吸收了中国塔建筑的神韵,又有竹节的挺拔姿态,可以说是具备了神韵,也是中西结合的典范之作。做不到神似,做到形似也还说得过去,至少比照抄西方的要好得多,北京西站就是一个例子。出了北京西站,人家马上可以知道这里是中国。

我个人认为,北京的中心区,可以来点形似的;出了二环,要以现代建筑为主,要突出神韵。吸纳西方思想文化、理论,不是去全盘西化;只有结合中国区域性文化、国情,才能有原创性,重新诞生一个生命,而不是抄袭。又现代又中国,又合乎群众口味,又达到国际建筑协会的要求———奥运建筑应该以此为目标。

记者:北京未来七年内还要修建大批的建筑,这样会不会加重北京的“超大城市病”,使北京不堪负荷呢?

彭培根:城市没有规划当然不行。我想只要规划好,比如道路的面积必须按照国际大都会标准占到城区面积的25%,其它如绿地覆盖率以及水电等市政设施只要达到国际指标,一个奥运是不会对北京的城市功能起多少副面影响的,关键在于规划和管理。先以交通为例说说规划。亚运村一带的交通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其实在为亚运会设计奥体中心时,规划中畅通的北辰东路被打断,这是用行政手段压倒了规划,造成北辰东路与北四环交通的不便;在北四环的建设中,为了节约投资,不少路口设计不合理,过于简化,造成通行能力降低,这会给以后带来很大的麻烦,是缺乏长远眼光的做法,也是领导不重视、不尊重专家的又一表现。前几天,我从北大上北四环去机场,一路都是卡车堵塞,竟然走了85分钟。国外很多大城市夜里12点之前是不允许过卡车的。这是管理上的很大不足。管理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成功举办奥运会。

记者:北京目前正在考虑是否在奥运村建500米高的世贸大厦。您是怎么看这一问题的呢?

彭培根:这个问题不用我回答,我们的老一辈建筑家早就呼吁反对建超高层建筑,安全就是其中一个因素。超过100米高的建筑,就会发生摇晃;而在里面工作的人常会感到眩晕,所以如果建成了,我第一个担心的是谁来租这个大厦。

另外,<B>我想说一句,动不动就争世界第一其实多少有一种夸张的、虚荣的心理———只图眼睛好看,而不计是否实用。</B>高层建筑成本高,管理费用更加不菲,上海的金茂大厦一天的运行费用是100万元;楼层高了,上下自然不便。欧洲的建筑很少有高层的,多数是8层—12层的“多层高密度”式建筑,既经济又安全,人居住着又很适意,这是建筑发展的趋势。即使遭遇撞击或者其它灾害,损失也是很小的,不会一下子就伤亡几千人、几万人.</P>北京压缩奥赛建设 可能省60亿人民币
中央社台北六日电

北京市委、市政府上周审议北京市发改委报告的二00八年奥赛场馆瘦身计画。北京奥赛经济办公室负责人杨兆科指出,整个瘦身计画估计可以节省几亿元人民币。相关官员另外透露,节约的金额可能高达四亿至六亿元。

  星岛日报今天报导,杨兆科在有关北京奥赛经济的论坛上透露,北京奥赛场馆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微调,从当前来看,北京的奥赛场馆一些好大喜功的地方要改,奥赛场馆的地点,原则上不主张改变。

  杨兆科说,考虑到招标的严肃性和对国际社会的负责,这次瘦身计画主要是在原来的地点上微调,改变建筑结构、建筑规模和建筑结构的形式。

  对于场馆﹁瘦身﹂能省多少钱,杨兆科没有提供精确具体的数字。 930906



清华大学彭培根教授:奥运建筑 我有话说 □李五洲

“<B>动不动就争世界第一其实多少有一种夸张的、虚荣的心理———只图眼睛好看,而不计是否实用。</B>”

彭培根在建筑界是一位敢于直言、非常有责任感的建筑学家。他对北京奥运选址北城有不同看法(见本刊第6期),但是为了不影响北京申奥,直到申奥成功以后,他才将应该选址南城的建议提出来供北京市参考。此前他对北京的城市建设还提出过其它宝贵建议。比如,对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提出疑议,他参与了多篇文章,征集了100多位院士的签名支持。对于大剧院的意见虽未得到直接的答复,但最后还是有一定效果,大剧院设计上作了一些修改,小剧场和一些附属用房被取消了。他还曾建议北京推广昆明、贵阳、沈阳、大连等城市出租车的颜色。这几个市的出租车都是绿色为主,或有白顶,城市除了草地和树木外多了一种绿颜色的东西,而且是活动的,使群众的环境心理上有宁静和园林的感觉。现在北京有的出租车公司已经采纳了这一建议。

北京未来七年要兴建诸多建筑项目,对此他是否也有话说呢?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谈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未来七年北京还将修建、改造大量的体育场馆、城市雕塑、停车场等大型公共建筑,也有大批民用建筑设施、商住用房待建,怎么个建法才能体现为子孙留下宝贵的建筑艺术遗产?您有什么建议?

彭培根:辜鸿铭先生曾用纤致性来概括中国文化和西方的不同。我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纤致性。但是,很可惜的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这些年中,绝大部分的建筑从设计到施工都很粗糙,从中看不出什么建筑艺术,更缺乏美感,从而失去了中国建筑特有的纤致性。

建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建筑能有较高文化和艺术的内涵,那这个建筑对社会的教育和美育的贡献是无可限量的(尽管它是无形的);而不好的建筑物,反映的是当今文化成果的副作用,不仅不能教育社会,而且污染未来的环境。大型公共建筑对培养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并通过环境来教育人,其影响则更大。不能忽视建筑的文化功能。

要出品高质量的建筑,涉及缺一不可的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条件———经济水平不到,很难提升其文化品位;二是业主(包括政府官员)的审美品位;三是建筑师设计水平;四是建筑工人的素质。经济不发达限制了我们建筑业的发展,这个建筑师也没有办法改变。

即使设计师设计出了好的方案,又常常受到外行的瞎指挥。建筑方案到底听谁的意见?是业主个人的,那么业主的意见最重要;如果是国家的,那么人民的意见、专家的意见最重要。千万避免以官员个人主观的直觉、对艺术的喜恶而选择方案。这些工作应该交给专家组讨论决定。干部要以身作则地做到小平同志要求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西方国家,建筑师是文化带头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中国的建筑师在有些方面还不如厨师。因为顾客点了菜,他不会再去教厨师怎么炒;而建筑师却处处受不懂建筑的长官的指挥,简直就成了领导的绘图员。真正的受害者是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建筑面貌以及它所蕴涵的文化。

我希望在兴建奥运建筑中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不要再出现。为此,我建议2008年奥运会兴建的这么多建筑项目的方案评选可以按以下的机制来运行:老中青结合的专家占40%、真实的群众投票占20%、使用单位占20%、各级领导占20%来形成一个评选小组,最后用科学的方法选出真正的最佳方案。我相信首都人民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眼光。

清华大学图书馆是一个体现中国建筑纤致性很成功的例子。其它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长安街上的电力调度中心崇文门附近的新世界中心等。希望奥运建筑能以它们为榜样建设,做到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评估报告说的“如果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从场馆到基础设施的改进,能给中国的举办城市和市民带来大量的遗产”,而不仅仅是一批钢筋水泥堆积物、甚至是垃圾建筑。

还有要注意的是,中国目前的设计费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只有2%到3.5%,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建筑设计费是工程造价的15%。由于设计费低,而竞争依然激烈,有时就迫使国内的建筑师们自己恶性竞争、违法降低收费,最终造成建筑设计质量差,直接受害者当然是开发商和使用人,最终损害的还是城市面貌以及文化的质量。北京未来七年要同时开工很多大型建筑项目,如果想在这方面不出问题、保证北京奥运新建筑的质量,我认为应该按照国家的设计费在设计标书中写明,不管谁做都是这个数,不能把设计费高低作为竞标条件。

记者: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北京的总体规划风格是既继承民族传统,发扬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您认为北京的城市风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北京未来七年的建设还应该向哪个方向去多努力呢?

彭培根:北京建设的思路是对的:既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又要融入时代精神、外来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也就是梁思成说的“中而新”。继承传统不是非要在现代建筑上戴上一顶“瓜皮帽”不可,它分神似和形似两种。上海的金茂大厦,吸收了中国塔建筑的神韵,又有竹节的挺拔姿态,可以说是具备了神韵,也是中西结合的典范之作。做不到神似,做到形似也还说得过去,至少比照抄西方的要好得多,北京西站就是一个例子。出了北京西站,人家马上可以知道这里是中国。

我个人认为,北京的中心区,可以来点形似的;出了二环,要以现代建筑为主,要突出神韵。吸纳西方思想文化、理论,不是去全盘西化;只有结合中国区域性文化、国情,才能有原创性,重新诞生一个生命,而不是抄袭。又现代又中国,又合乎群众口味,又达到国际建筑协会的要求———奥运建筑应该以此为目标。

记者:北京未来七年内还要修建大批的建筑,这样会不会加重北京的“超大城市病”,使北京不堪负荷呢?

彭培根:城市没有规划当然不行。我想只要规划好,比如道路的面积必须按照国际大都会标准占到城区面积的25%,其它如绿地覆盖率以及水电等市政设施只要达到国际指标,一个奥运是不会对北京的城市功能起多少副面影响的,关键在于规划和管理。先以交通为例说说规划。亚运村一带的交通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其实在为亚运会设计奥体中心时,规划中畅通的北辰东路被打断,这是用行政手段压倒了规划,造成北辰东路与北四环交通的不便;在北四环的建设中,为了节约投资,不少路口设计不合理,过于简化,造成通行能力降低,这会给以后带来很大的麻烦,是缺乏长远眼光的做法,也是领导不重视、不尊重专家的又一表现。前几天,我从北大上北四环去机场,一路都是卡车堵塞,竟然走了85分钟。国外很多大城市夜里12点之前是不允许过卡车的。这是管理上的很大不足。管理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成功举办奥运会。

记者:北京目前正在考虑是否在奥运村建500米高的世贸大厦。您是怎么看这一问题的呢?

彭培根:这个问题不用我回答,我们的老一辈建筑家早就呼吁反对建超高层建筑,安全就是其中一个因素。超过100米高的建筑,就会发生摇晃;而在里面工作的人常会感到眩晕,所以如果建成了,我第一个担心的是谁来租这个大厦。

另外,<B>我想说一句,动不动就争世界第一其实多少有一种夸张的、虚荣的心理———只图眼睛好看,而不计是否实用。</B>高层建筑成本高,管理费用更加不菲,上海的金茂大厦一天的运行费用是100万元;楼层高了,上下自然不便。欧洲的建筑很少有高层的,多数是8层—12层的“多层高密度”式建筑,既经济又安全,人居住着又很适意,这是建筑发展的趋势。即使遭遇撞击或者其它灾害,损失也是很小的,不会一下子就伤亡几千人、几万人.</P>
中国现在依靠走进了一条贪大图洋的路,这是很不好的,徒然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