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话说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44楼更新韩国的粮食价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5:51:00


一.横向类比
1.类比对象:大国苏联/俄罗斯
2.类比对象:小国韩国
3.类比对象:中等规模国家日本与法国
4.类比对象:超级大国美国
二.我国的情况
1.我国农业生产概况
2.耕地红线与市场导向
3.农业用地流转与城市化,兼谈茅于轼和F22是经济学家还是幼稚病患者

一.横向类比
1.类比对象:大国苏联/俄罗斯
2.类比对象:小国韩国
3.类比对象:中等规模国家日本与法国
4.类比对象:超级大国美国
二.我国的情况
1.我国农业生产概况
2.耕地红线与市场导向
3.农业用地流转与城市化,兼谈茅于轼和F22是经济学家还是幼稚病患者


一.1.类比对象:大国苏联/俄罗斯
不擅长扯很高深的理论,还是举实例说明比较好。
1.关于苏联的粮食产量
     苏联的粮食产量,曾经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粮食产量长期未超过沙俄的最高水平。衍生出来还有一种说法“苏联1953年粮食产量比不上沙俄1913年”
依据依据国内翻译的《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和《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手册》,以百万吨为单位,那么1913年的粮食产量为86.0,1932年为69.6,1937年为97.4,1940年为95.5,1950年为81.2,1953年82.5。1937年,苏联人均粮食占有量为510千克,人均是1913年沙俄的1.15倍。
    可以说1940年苏联不管是总量还是人均,都比1913年的沙俄要好得多;而且这一成果,是在失去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波兰和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后取得的。战后初期,苏联粮食产量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战争破坏严重,社会物质财富损失很大。苏联在二战中海死亡了2600万人,占战前40年苏联全国人口的八分之一强,人口损失严重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素质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二战结束后10年,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全面超过战前最高水平。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30%。1980年苏联人均粮食占有730千克,即使是农业减产歉收的1983年,粮食产量为1.8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700公斤。而我国改革开放后从79年到0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最高纪录只有395千克(1984)。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饮食/营养水平,是大大提高的,人均尚且如此,诸位觉得苏联人民会长时间生活在饥饿之中么?
    700+kg的人均占有量,苏联人可能饿肚子么?
    可就是这个国家,从70年代到解体,都是头号粮食进口国。而1913年的沙俄,可是在人均占有量不到500kg的情况下,粮食出口超千万吨的。
    食品柜台前面排长队成了80年代后期苏联一景,肉类抢购、水果抢购,88年之后连面包都要大清早排队抢购了……

一.1.类比对象:大国苏联/俄罗斯
不擅长扯很高深的理论,还是举实例说明比较好。
1.关于苏联的粮食产量
     苏联的粮食产量,曾经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粮食产量长期未超过沙俄的最高水平。衍生出来还有一种说法“苏联1953年粮食产量比不上沙俄1913年”
依据依据国内翻译的《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和《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手册》,以百万吨为单位,那么1913年的粮食产量为86.0,1932年为69.6,1937年为97.4,1940年为95.5,1950年为81.2,1953年82.5。1937年,苏联人均粮食占有量为510千克,人均是1913年沙俄的1.15倍。
    可以说1940年苏联不管是总量还是人均,都比1913年的沙俄要好得多;而且这一成果,是在失去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波兰和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后取得的。战后初期,苏联粮食产量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战争破坏严重,社会物质财富损失很大。苏联在二战中海死亡了2600万人,占战前40年苏联全国人口的八分之一强,人口损失严重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素质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二战结束后10年,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全面超过战前最高水平。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30%。1980年苏联人均粮食占有730千克,即使是农业减产歉收的1983年,粮食产量为1.8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700公斤。而我国改革开放后从79年到0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最高纪录只有395千克(1984)。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饮食/营养水平,是大大提高的,人均尚且如此,诸位觉得苏联人民会长时间生活在饥饿之中么?
    700+kg的人均占有量,苏联人可能饿肚子么?
    可就是这个国家,从70年代到解体,都是头号粮食进口国。而1913年的沙俄,可是在人均占有量不到500kg的情况下,粮食出口超千万吨的。
    食品柜台前面排长队成了80年代后期苏联一景,肉类抢购、水果抢购,88年之后连面包都要大清早排队抢购了……


2.苏联食品供应中排队问题
   有种说法是,苏联长期没解决粮食供应问题;80年代后期,供应条件最好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也要排队买面包。
   这种说法半真半假,迷惑性真的是很强啊……
   苏联其实在很长时间内是不用排队购买日用消费品的。1951年苏联取消居民面包凭票供应,1953年取消面粉、谷物等食品原料的居民凭票供应制度。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对食品供应的票证制度大部分予以取消,仅保留了水果、内陆偏远城市海产品等票证制度。也就是说,对于普通苏联居民来说,面包、肉类及其制品、蔬菜、食用油这些东西都是敞开供应的。排队仅出现在囤积冬季蔬菜、抢购质量好或者特殊种类的食物上。不管台上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苏联人买面包还是不要排队的。
   苏联全面恢复基本食品凭票供应,是在80年代连续六年农业歉收之后。更确切一点是短命鬼契尔年科死前一个月,基本就是戈尔巴乔夫时代。其实戈地图在位时代,苏联的粮食生产形势还是有所好转的。90年苏联粮产量2.17亿吨,虽不及历史上2.28亿吨的最高峰,不过比之前的歉收年还是好多了。
   这里就很搞笑了,人均占有量不低,总产量也很多。结果粮食仍需进口、广大老百姓要排队买面包……
   这是为什么呢?

2.苏联食品供应中排队问题
   有种说法是,苏联长期没解决粮食供应问题;80年代后期,供应条件最好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也要排队买面包。
   这种说法半真半假,迷惑性真的是很强啊……
   苏联其实在很长时间内是不用排队购买日用消费品的。1951年苏联取消居民面包凭票供应,1953年取消面粉、谷物等食品原料的居民凭票供应制度。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对食品供应的票证制度大部分予以取消,仅保留了水果、内陆偏远城市海产品等票证制度。也就是说,对于普通苏联居民来说,面包、肉类及其制品、蔬菜、食用油这些东西都是敞开供应的。排队仅出现在囤积冬季蔬菜、抢购质量好或者特殊种类的食物上。不管台上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苏联人买面包还是不要排队的。
   苏联全面恢复基本食品凭票供应,是在80年代连续六年农业歉收之后。更确切一点是短命鬼契尔年科死前一个月,基本就是戈尔巴乔夫时代。其实戈地图在位时代,苏联的粮食生产形势还是有所好转的。90年苏联粮产量2.17亿吨,虽不及历史上2.28亿吨的最高峰,不过比之前的歉收年还是好多了。
   这里就很搞笑了,人均占有量不低,总产量也很多。结果粮食仍需进口、广大老百姓要排队买面包……
   这是为什么呢?


3.苏联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问题与体制问题
   
   苏联粮食的短缺,主要是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同,大量肉类和奶类的生产消耗了过多的粮食,这与我国在90年代以前基本以谷物为食的饮食习惯截然相反。而且也有参照系不同的因素,比起北美、西欧和南美、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苏联的粮食短缺,相比亚非国家,苏联的粮食绝对称不上短缺,甚至可以称之为丰富。
   苏联的肉类和奶产品生产有多少呢?看看农业不景气的1980年
   肉制品(仅包括畜肉、禽肉)产量: 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
   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 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可以说,苏联的肉类人均占有量虽不如美国,但是奶制品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还是很丰富的,并不次于美国。苏联整个80年代,人均肉类占有量一直在在65kg以上,奶制品人均占有量稳定保持在280kg以上远高于85年发达国家195kg的人均占有量。即使是水产品,苏联的人均占有量也只是比捕捞大国日本、冰岛低,高于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
   肉和奶的高产,有赖于饲料。在苏联的粮食消费中,粮食的大头是用于转化为肉和奶的。苏联人的饮食结构,就决定了它所面临的粮食生产压力更大。
   这是结构问题。

   所谓体制问题呢,就是苏联农业生产的低效和浪费严重。
   苏联农业生产,是粗放型的。靠的是国土面积大,集体农庄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波动严重。
   从1965年到1978年,勃列日涅夫时代这14年,8年粮食都是减产。66到80年,苏联农业补充农业机械494.5万台;但是80年农机保有量比66年只增加96.7万台,报废率高达87.6%。苏联大型农业机械的寿命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农机机库、机棚只及需要的23%,大部分机械露天摆放。80年之后,苏联农机生产近略高于报废数量,农机保有量十年只增加8%不到。
   苏联的农业人口随着工业化下降很快,但是集体农庄的农业工人劳动积极性又不高,反倒是劳动力不足。80年苏联自己估算,以当前的劳动生产率,农忙需要农业劳动力800万,实际只有446万。为啥?抽调人力去支援其他生产去了。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农业投资效果也越来越差。61到65的七五计划,农业投资占苏联国民经济总投资的20%,到76~80的十五计划已经达到27%。但是投入一卢布,七五计划时可以产出4.54卢布,九五计划就只有可怜的0.67卢布,最糟糕的78~80年,只有0.30卢布。可以说苏联的农业投资,完全是赔本买卖。
  此外,苏联农业浪费极其严重。农业问题在80年成了苏共高层的心头大患,这一年苏联科学院的《经济问题》杂志,自己都承认78~80年间20~30%的农产品在生产、储运过程中损失掉了,每年因此损失的粮食有3500~4000万吨之多。如果这些浪费掉的粮食能够节约一半下来,苏联完全不必进口粮食。


从历史上来,原苏联农业及其相关部门的主要特点是:总产量已经相当大,人均水平也并不低,然而食品供应经常缺货断档,消费者往往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某些食品,普遍存在抢购现象。另一方面,浪费和积压十分严重。这是人们常说的“富裕中的贫乏”;丰产不一定丰收,从田间到餐桌的损失惊人;流通部门效率低下,特别是广泛存在地区间的封锁和部门割据,实物交换盛行,食品短缺的现象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了许多倍。这一切都是低效能的中央命令式的计划经济的不良后果。

3.苏联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问题与体制问题
   
   苏联粮食的短缺,主要是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同,大量肉类和奶类的生产消耗了过多的粮食,这与我国在90年代以前基本以谷物为食的饮食习惯截然相反。而且也有参照系不同的因素,比起北美、西欧和南美、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苏联的粮食短缺,相比亚非国家,苏联的粮食绝对称不上短缺,甚至可以称之为丰富。
   苏联的肉类和奶产品生产有多少呢?看看农业不景气的1980年
   肉制品(仅包括畜肉、禽肉)产量: 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
   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 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可以说,苏联的肉类人均占有量虽不如美国,但是奶制品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还是很丰富的,并不次于美国。苏联整个80年代,人均肉类占有量一直在在65kg以上,奶制品人均占有量稳定保持在280kg以上远高于85年发达国家195kg的人均占有量。即使是水产品,苏联的人均占有量也只是比捕捞大国日本、冰岛低,高于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
   肉和奶的高产,有赖于饲料。在苏联的粮食消费中,粮食的大头是用于转化为肉和奶的。苏联人的饮食结构,就决定了它所面临的粮食生产压力更大。
   这是结构问题。

   所谓体制问题呢,就是苏联农业生产的低效和浪费严重。
   苏联农业生产,是粗放型的。靠的是国土面积大,集体农庄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波动严重。
   从1965年到1978年,勃列日涅夫时代这14年,8年粮食都是减产。66到80年,苏联农业补充农业机械494.5万台;但是80年农机保有量比66年只增加96.7万台,报废率高达87.6%。苏联大型农业机械的寿命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农机机库、机棚只及需要的23%,大部分机械露天摆放。80年之后,苏联农机生产近略高于报废数量,农机保有量十年只增加8%不到。
   苏联的农业人口随着工业化下降很快,但是集体农庄的农业工人劳动积极性又不高,反倒是劳动力不足。80年苏联自己估算,以当前的劳动生产率,农忙需要农业劳动力800万,实际只有446万。为啥?抽调人力去支援其他生产去了。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农业投资效果也越来越差。61到65的七五计划,农业投资占苏联国民经济总投资的20%,到76~80的十五计划已经达到27%。但是投入一卢布,七五计划时可以产出4.54卢布,九五计划就只有可怜的0.67卢布,最糟糕的78~80年,只有0.30卢布。可以说苏联的农业投资,完全是赔本买卖。
  此外,苏联农业浪费极其严重。农业问题在80年成了苏共高层的心头大患,这一年苏联科学院的《经济问题》杂志,自己都承认78~80年间20~30%的农产品在生产、储运过程中损失掉了,每年因此损失的粮食有3500~4000万吨之多。如果这些浪费掉的粮食能够节约一半下来,苏联完全不必进口粮食。


从历史上来,原苏联农业及其相关部门的主要特点是:总产量已经相当大,人均水平也并不低,然而食品供应经常缺货断档,消费者往往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某些食品,普遍存在抢购现象。另一方面,浪费和积压十分严重。这是人们常说的“富裕中的贫乏”;丰产不一定丰收,从田间到餐桌的损失惊人;流通部门效率低下,特别是广泛存在地区间的封锁和部门割据,实物交换盛行,食品短缺的现象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了许多倍。这一切都是低效能的中央命令式的计划经济的不良后果。


4.今日俄罗斯的粮食生产和消费

  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是一个粮食出口国了,我知道,我说这句话,广大JY和F22之流是很高兴的。皿煮尸油就是好啊,皿煮尸油大法一出,什么坏事不能变好啊!!!!……
  但是,这种出口又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呢?俄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形势会怎么样呢?俄国的农业和粮食消费真是形势一片大好么???

  我们先看数字。我这里资料比较旧,只有09年及以前的,10年的最新情况还没有,大伙担待点。
  俄罗斯联邦从92年至08年,粮食最高产量是07年的8700万吨,与之相比是“黑暗”的苏联时代,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粮食产量稳定保持在8900万吨以上(年均约9500万吨,l历史最高年份,达到1.09亿吨)。也就是说,俄罗斯的粮食总产量依然没有超过苏联时代。而在这种情况下1991/92年度,俄罗斯粮食进口为1360万吨,粮食出口为55.5万吨;2003/04年俄罗斯粮食进口为100万吨,而出口则达到310万吨。粮食产量略有下降,反而能大量出口,为什么呢?
   其一,人口的负增长与人均预期寿命的下降。人少了,吃的自然就少。1989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人口超过1.52亿,苏联解体之后再大量俄罗斯族回迁俄罗斯之后,截至07年年底的俄罗斯确只有1.4485亿人。人口预期寿命方面,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5年男性人均寿命64.8岁(一说62.5岁),女性70岁;而08年俄国男性人均寿命仅56岁,女性67岁。这种人口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同步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咱就不要说了。同时请各位振臂高呼“皿煮尸油板载、板载、板载………………”
   其二,人均消费量的急剧下滑。首先请看清,这是人均消费量,人均消费量=(总产量+进口量-出口量)/人口总数;人均占有量=总产量/总人口数。俄罗斯农产品人均消费量的下滑最突出的表现在肉类、奶制品和蔬菜水果上。苏联87年人均肉类(仅包括畜肉与禽肉)占有量为70.5kg,解体前的90年未68kg;90年之后一路狂跌,2000年探底,只有34.8kg。2000年后开始回升,09年人均消费量也只有46.3kg。再具体一些,86年苏联牛肉人均占有量为32。3kg,而今天只有18.9kg。主要原因是国家取消了补贴,俄罗斯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大幅萎。俄国人的食肉习惯已经由高价值的牛肉为主,改变为以鸡肉为主,鸡肉在08年约为消费总量的40%。奶制品,75年以后苏联人均占有量长期稳定在300kg左右。即使是在86年苏联在歉收条件下,奶制品人均占有量依然超过280kg,解体前的90年,苏联奶制品人均占有量更是高达376kg。而08年的现在只有225kg,最低的01年200都不到,仅193kg。奶制品生产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以日常饮用为主的全脂牛奶,86~90年年均产量1790万吨,跌至2000年的620万吨,降幅几近三分之二。目前俄罗斯人均蔬菜消费量只及苏联时代的85%,水果更是只有三分之二。再看看这两个指标,苏联可是食品进口国,实际消费量比占有量还略高一点,这样更显示出目前俄国食品消费的茶几程度。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索下80年代苏联十年级学生的体质指标,再对比下08年,看看皿煮尸油带来的是什么后果……
   
    明白俄罗斯的出口和不排队是啥原因吧?
    我们这些卢瑟都死光了,都少吃了;那些稳拿自然有可以找到货源去出口。苏俄毕竟是个生活水平很高的国家,如果中国出现了俄国那样的状况,恐怕就不是饿死X千万的事情了…………

    再来看看俄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懒直接ctrl+C复制些数字来看……

20世纪后期俄罗斯的农业危机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的“农业危机”就频频见诸西方报刊,苏联自己则往往把它称作“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专题研究。

在讨论苏联的“农业危机”之时,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俄罗斯农业危机与“穷国”缺粮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人们对“短缺”的感觉是根据自己期望值(包括过高的攀比)来判断的。自1950年代以来,苏联领导在经济上一直把美国作为竞争和赶超的对象,在物质消费方面,以农产品(特别是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的人均消费量为其重要的赶超指标之一。从世界的标准来看,或者从科学营养的角度看,原苏联动物性食品的供给水平、消费水平都不算低,但是原苏联好与美国攀比,仍然嫌动物性食品消费不足。

为了实现肉类等人均消费水平达到并超过美国的目标,除了动用大量“石油美元”进口谷物之外,发展农业主要依靠大量增加投入,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农业生产不计成本,农业生产企业所欠的债务数额巨大而且往往拖欠不还,国家又无其他良策,只好不定期地“勾销债务”,养成了农民依赖国家的懒汉心理。原苏联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消耗性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结果是农业发展困难重重,农业领导部门被频频改组,农业真正陷入了危机。

在苏联时期(这里以收成最好的1987年为例),俄罗斯联邦有12124个集体农庄,平均一个集体农庄有7100公顷农业用地。一个农庄平均有354个庄员,饲养622头奶牛、1029头猪,1838只羊。同年,有12810个国营农场,平均一个农场有15640公顷的农用地,520个农场工人,饲养560头奶牛、1168头猪,2923只羊。

要生产这些数量的农产品,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只需要十来个(甚至几个)家庭农场就可以胜任了。可见前苏联虽号称“超级大国”,其大型或特大型的农业企业并的生产率是不高的:无论从劳动生产率或土地生产率来看,俄罗斯(或原苏联)都是如此。现以农业丰收的1987年为例:

土地生产率:俄罗斯当时共有1.14亿公顷的农用地(注:作为参照,我国2002年的耕地面积为1.26亿公顷),生产了谷物10904.8万吨、甜菜3399.6万吨、土豆3802.8万吨、蔬菜1112.9万吨。

劳动生产率:当时的集体庄员和国营农场总计,共有1082.9万劳动力,他们除了生产上述农作物外,提供的畜产品主要有:肉947.7万吨,牛奶5288万吨,鸡蛋约445万吨(作为对比:1986年,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为323.2万,生产的肉为2653万吨,牛奶6568万吨,鸡蛋406万吨)。

进入1990年代以来,原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开始全面滑坡,外汇逐渐耗尽,本来就处于困境的农业就更陷入危机之中了。在苏联解体之前的一年即1991年,国民经济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农业确实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在这一期间,俄罗斯(以及原苏联)农业增长的特点是:畜牧业产量平稳上升,但是种植业(特别是谷物产量)在波动起伏中没有明显的增长。畜牧业的发展是靠消费需求的拉动,但是由于谷物产量原地踏步,要支撑畜牧业发展,就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

1990年代初,俄罗斯政府采用了西方人士的建议,实行休克疗法,严重打击了本来已经处于危机状态的农业部门,许多经济指标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虽然国家的经济社会在最近几年有所好转,但是农业危机并没有过去。仅仅凭一两年粮食的增产(近年来还谈不上“大丰收”)就说农业形势如何之好,实在是不了解它的历史。

俄罗斯的农业危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表1 俄罗斯种植业产量的变化(单位:百万吨)


1976-80
1986-90
1991
1995
1999
2000

谷 物
106.0
104.3
89.1
63.4
54.7
65.5

小麦(冬+春)
50.5
43.5
38.9
30.1
31.0
34.5

甜 菜
25.4
33.2
24.3
19.1
15.2
14.1

马铃薯
40.9
35.9
34.3
39.9
31.3
34.0

蔬 菜
10.4
11.2
10.4
11.3
12.3
12.5

饲用青贮玉米
140.0
193.0
151.0
89.0
48.0
51.0

干 草
22.0
24.0
21.3
17.3
13.9
15.1




表2 俄罗斯畜牧业产量的变化


1976-80
1986-90
1991
1995
1999
2000

肉类,屠宰重(万吨)
736.1
967.1
937.5
579.6
431.3
443.1

其中:牛肉
347.2
409.6
398.9
273.4
186.8
189.5

     禽肉
95.3
174.7
175.1
85.9
74.8
76.6

牛 奶(万吨)
4820.0
5420.0
5190.0
3920.0
3230.0
3230.0

鸡 蛋,亿个
367.0
479.0
469.0
338.0
331.0
340.0





表3 俄罗斯食品工业产量的变化(单位:万吨)


1975
1985
1991
1995
1999
2000

面包工业
1930.0
1910.0
1880.0
1130.0
920.0
900.0

肉类工业
491.0
523.2
570.0
237.0
111.3
119.3

其中:牛肉
228.4
231.7
250.3
110.6
40.4
38.9

      猪肉
177.0
146.0
161.5
61.2
23.2
27.9

全脂牛奶
1440.0
1790.0
1860.0
560.0
560.0
620.0

水产品加工业
730.0
780.0
700.0
390.0
400.0
380.0


表4 俄罗斯农用工业产量的变化


1975
1985
1991
1995
1999
2000

农用汽油,万吨
1640
1850
1060
330
200
180

农用柴油,万吨
1750
2350
1940
710
510
500

每千公顷拖拉机数(台)
9.1
10.9
10.7
9.3
7.7
7.4

化肥施用量,万吨
600
980
990
150
110
140

每公顷化肥用量,公斤
49
85
88
17
15
19

农业用电,亿千瓦小时
261
546
705
530
343
302





表5 俄罗斯农村基础设施的变化


1992
1995
1998
1999
2000

铺设自来水管道,公里
2940
1608
578
616
636

电话交换机安装,万部
14.85
13.01
8.89
12.94
14.84

铺设输电线路,公里
27100
12700
9400
7800
5700

硬面公路,公里
5940
6860
4090
4550
5630

农用道路,公里
19600
1900
300
300
300




表6 俄罗斯不同行业企业名义核算工资的变化(单位:千卢布)


1992
1995
1998
1999
2000

各经济部门总计
6.0
472.4
1051.5
1522.6
2258.8

金融、保险等
12.2
768.7
2093.8
3514.1
5465.5

工  业
7.1
528.8
1208.0
1838.1
2930.8

其中:食品工业
7.6
556.7
1214.5
1809.5
2541.1

科技部门
3.9
365.8
1035.7
1669.2
2651.7

教育部门
3.7
309.2
660.5
885.1
1225.7

农业企业
4.0
236.7
467.6
629.1
862.3




表7 俄罗斯农业贸易的变化(单位:亿美元)


1994
1997
1999
2000

农产品进口
107
133
80
74

农产品出口
14
16
10
16

贸易逆差
93
117
70
58




关于对俄罗斯农业危机深度的判断,以及回答“何时能够走出危机”,有各种意见。作者通过长期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畜牧业连续几年减产,也就意味着俄罗斯农业陷入了危机。

换个角度说,什么时候俄罗斯的畜牧业能够平稳地、持续地发展,并且稳定地超过1980年代末期的水平,就可以认为:俄罗斯农业开始走出危机、走向复兴。

稳定地越过1980年代末期水平是走出农业危机的主要标准。理由很简单:俄罗斯首先应当恢复曾经拥有的生产能力。15年前的水平都达不到,能够算“摆脱危机”了吗?

为什么要根据畜牧业(而不是种植业)平稳、持续发展来判断是否走出危机呢?

首先,因为气候条件的制约,种植业的年际波动非常激烈。俄罗斯如果不能大幅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使种植业平稳增长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这连美国也没有做到(当然,美国还有控制过剩的问题)。畜牧业不同,在正常的条件下,它应该能够相当好地“熨平”农业总产值的大幅度波动。

第二,出于“赶上美国”的动机,原苏联在粮食供应不够充裕的条件下大力发展畜牧业,致使畜牧业在原苏联的发展过于超前。即使在“停滞”时期,苏联农业还在缓慢增长,只是速度跟不上需求而已。为了赶超美国,苏联不惜大把挥洒“石油美元”,大量进口饲料粮来发展畜牧业。在此期间,畜牧业产量直线上升,畜牧业与种植业之比从1970年的1.10:1扩大到1987年的1.28:1(这是否合理另当别论)。即使种植业歉收,但由于国力能够支撑得住,可以靠进口饲料粮来保证畜牧业平稳增产。

从1960年代上半期到1987年(包括“停滞”时期),畜牧业一直在平稳增长,但是从1991年以来,畜牧业一直处于衰退、波动之中,没有规律,可见危机之深(表8)。

表8 俄罗斯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值比例的变化(以种植业为1)


种植业 : 畜牧业

种植业 : 畜牧业

1961~65
1 : 1.11
1994
1 : 0.94

1971~75
1 : 1.18
1995
1 : 0.88

1976~80
1 : 1.17
1996
1 : 0.83

1981~85
1 : 1.22
1997
1 : 0.80

1987
1 : 1.28
1998
1 : 1.02

1990
1 : 1.72
1999
1 : 0.87

1992
1 : 1.15
2000
1 : 0.72


注:1987年以前是原苏联的数字,1990年起是俄罗斯的数字。



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畜牧业生产持续平稳的增长,是原苏联或俄罗斯农业正常运转的重要标志。

4.今日俄罗斯的粮食生产和消费

  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是一个粮食出口国了,我知道,我说这句话,广大JY和F22之流是很高兴的。皿煮尸油就是好啊,皿煮尸油大法一出,什么坏事不能变好啊!!!!……
  但是,这种出口又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呢?俄国未来的农业生产形势会怎么样呢?俄国的农业和粮食消费真是形势一片大好么???

  我们先看数字。我这里资料比较旧,只有09年及以前的,10年的最新情况还没有,大伙担待点。
  俄罗斯联邦从92年至08年,粮食最高产量是07年的8700万吨,与之相比是“黑暗”的苏联时代,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粮食产量稳定保持在8900万吨以上(年均约9500万吨,l历史最高年份,达到1.09亿吨)。也就是说,俄罗斯的粮食总产量依然没有超过苏联时代。而在这种情况下1991/92年度,俄罗斯粮食进口为1360万吨,粮食出口为55.5万吨;2003/04年俄罗斯粮食进口为100万吨,而出口则达到310万吨。粮食产量略有下降,反而能大量出口,为什么呢?
   其一,人口的负增长与人均预期寿命的下降。人少了,吃的自然就少。1989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人口超过1.52亿,苏联解体之后再大量俄罗斯族回迁俄罗斯之后,截至07年年底的俄罗斯确只有1.4485亿人。人口预期寿命方面,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5年男性人均寿命64.8岁(一说62.5岁),女性70岁;而08年俄国男性人均寿命仅56岁,女性67岁。这种人口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同步下降,是好事还是坏事,咱就不要说了。同时请各位振臂高呼“皿煮尸油板载、板载、板载………………”
   其二,人均消费量的急剧下滑。首先请看清,这是人均消费量,人均消费量=(总产量+进口量-出口量)/人口总数;人均占有量=总产量/总人口数。俄罗斯农产品人均消费量的下滑最突出的表现在肉类、奶制品和蔬菜水果上。苏联87年人均肉类(仅包括畜肉与禽肉)占有量为70.5kg,解体前的90年未68kg;90年之后一路狂跌,2000年探底,只有34.8kg。2000年后开始回升,09年人均消费量也只有46.3kg。再具体一些,86年苏联牛肉人均占有量为32。3kg,而今天只有18.9kg。主要原因是国家取消了补贴,俄罗斯畜牧业,特别是养牛业大幅萎。俄国人的食肉习惯已经由高价值的牛肉为主,改变为以鸡肉为主,鸡肉在08年约为消费总量的40%。奶制品,75年以后苏联人均占有量长期稳定在300kg左右。即使是在86年苏联在歉收条件下,奶制品人均占有量依然超过280kg,解体前的90年,苏联奶制品人均占有量更是高达376kg。而08年的现在只有225kg,最低的01年200都不到,仅193kg。奶制品生产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以日常饮用为主的全脂牛奶,86~90年年均产量1790万吨,跌至2000年的620万吨,降幅几近三分之二。目前俄罗斯人均蔬菜消费量只及苏联时代的85%,水果更是只有三分之二。再看看这两个指标,苏联可是食品进口国,实际消费量比占有量还略高一点,这样更显示出目前俄国食品消费的茶几程度。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索下80年代苏联十年级学生的体质指标,再对比下08年,看看皿煮尸油带来的是什么后果……
   
    明白俄罗斯的出口和不排队是啥原因吧?
    我们这些卢瑟都死光了,都少吃了;那些稳拿自然有可以找到货源去出口。苏俄毕竟是个生活水平很高的国家,如果中国出现了俄国那样的状况,恐怕就不是饿死X千万的事情了…………

    再来看看俄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懒直接ctrl+C复制些数字来看……

20世纪后期俄罗斯的农业危机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的“农业危机”就频频见诸西方报刊,苏联自己则往往把它称作“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专题研究。

在讨论苏联的“农业危机”之时,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俄罗斯农业危机与“穷国”缺粮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人们对“短缺”的感觉是根据自己期望值(包括过高的攀比)来判断的。自1950年代以来,苏联领导在经济上一直把美国作为竞争和赶超的对象,在物质消费方面,以农产品(特别是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的人均消费量为其重要的赶超指标之一。从世界的标准来看,或者从科学营养的角度看,原苏联动物性食品的供给水平、消费水平都不算低,但是原苏联好与美国攀比,仍然嫌动物性食品消费不足。

为了实现肉类等人均消费水平达到并超过美国的目标,除了动用大量“石油美元”进口谷物之外,发展农业主要依靠大量增加投入,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农业生产不计成本,农业生产企业所欠的债务数额巨大而且往往拖欠不还,国家又无其他良策,只好不定期地“勾销债务”,养成了农民依赖国家的懒汉心理。原苏联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消耗性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结果是农业发展困难重重,农业领导部门被频频改组,农业真正陷入了危机。

在苏联时期(这里以收成最好的1987年为例),俄罗斯联邦有12124个集体农庄,平均一个集体农庄有7100公顷农业用地。一个农庄平均有354个庄员,饲养622头奶牛、1029头猪,1838只羊。同年,有12810个国营农场,平均一个农场有15640公顷的农用地,520个农场工人,饲养560头奶牛、1168头猪,2923只羊。

要生产这些数量的农产品,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只需要十来个(甚至几个)家庭农场就可以胜任了。可见前苏联虽号称“超级大国”,其大型或特大型的农业企业并的生产率是不高的:无论从劳动生产率或土地生产率来看,俄罗斯(或原苏联)都是如此。现以农业丰收的1987年为例:

土地生产率:俄罗斯当时共有1.14亿公顷的农用地(注:作为参照,我国2002年的耕地面积为1.26亿公顷),生产了谷物10904.8万吨、甜菜3399.6万吨、土豆3802.8万吨、蔬菜1112.9万吨。

劳动生产率:当时的集体庄员和国营农场总计,共有1082.9万劳动力,他们除了生产上述农作物外,提供的畜产品主要有:肉947.7万吨,牛奶5288万吨,鸡蛋约445万吨(作为对比:1986年,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为323.2万,生产的肉为2653万吨,牛奶6568万吨,鸡蛋406万吨)。

进入1990年代以来,原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开始全面滑坡,外汇逐渐耗尽,本来就处于困境的农业就更陷入危机之中了。在苏联解体之前的一年即1991年,国民经济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农业确实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在这一期间,俄罗斯(以及原苏联)农业增长的特点是:畜牧业产量平稳上升,但是种植业(特别是谷物产量)在波动起伏中没有明显的增长。畜牧业的发展是靠消费需求的拉动,但是由于谷物产量原地踏步,要支撑畜牧业发展,就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

1990年代初,俄罗斯政府采用了西方人士的建议,实行休克疗法,严重打击了本来已经处于危机状态的农业部门,许多经济指标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虽然国家的经济社会在最近几年有所好转,但是农业危机并没有过去。仅仅凭一两年粮食的增产(近年来还谈不上“大丰收”)就说农业形势如何之好,实在是不了解它的历史。

俄罗斯的农业危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表1 俄罗斯种植业产量的变化(单位:百万吨)


1976-80
1986-90
1991
1995
1999
2000

谷 物
106.0
104.3
89.1
63.4
54.7
65.5

小麦(冬+春)
50.5
43.5
38.9
30.1
31.0
34.5

甜 菜
25.4
33.2
24.3
19.1
15.2
14.1

马铃薯
40.9
35.9
34.3
39.9
31.3
34.0

蔬 菜
10.4
11.2
10.4
11.3
12.3
12.5

饲用青贮玉米
140.0
193.0
151.0
89.0
48.0
51.0

干 草
22.0
24.0
21.3
17.3
13.9
15.1




表2 俄罗斯畜牧业产量的变化


1976-80
1986-90
1991
1995
1999
2000

肉类,屠宰重(万吨)
736.1
967.1
937.5
579.6
431.3
443.1

其中:牛肉
347.2
409.6
398.9
273.4
186.8
189.5

     禽肉
95.3
174.7
175.1
85.9
74.8
76.6

牛 奶(万吨)
4820.0
5420.0
5190.0
3920.0
3230.0
3230.0

鸡 蛋,亿个
367.0
479.0
469.0
338.0
331.0
340.0





表3 俄罗斯食品工业产量的变化(单位:万吨)


1975
1985
1991
1995
1999
2000

面包工业
1930.0
1910.0
1880.0
1130.0
920.0
900.0

肉类工业
491.0
523.2
570.0
237.0
111.3
119.3

其中:牛肉
228.4
231.7
250.3
110.6
40.4
38.9

      猪肉
177.0
146.0
161.5
61.2
23.2
27.9

全脂牛奶
1440.0
1790.0
1860.0
560.0
560.0
620.0

水产品加工业
730.0
780.0
700.0
390.0
400.0
380.0


表4 俄罗斯农用工业产量的变化


1975
1985
1991
1995
1999
2000

农用汽油,万吨
1640
1850
1060
330
200
180

农用柴油,万吨
1750
2350
1940
710
510
500

每千公顷拖拉机数(台)
9.1
10.9
10.7
9.3
7.7
7.4

化肥施用量,万吨
600
980
990
150
110
140

每公顷化肥用量,公斤
49
85
88
17
15
19

农业用电,亿千瓦小时
261
546
705
530
343
302





表5 俄罗斯农村基础设施的变化


1992
1995
1998
1999
2000

铺设自来水管道,公里
2940
1608
578
616
636

电话交换机安装,万部
14.85
13.01
8.89
12.94
14.84

铺设输电线路,公里
27100
12700
9400
7800
5700

硬面公路,公里
5940
6860
4090
4550
5630

农用道路,公里
19600
1900
300
300
300




表6 俄罗斯不同行业企业名义核算工资的变化(单位:千卢布)


1992
1995
1998
1999
2000

各经济部门总计
6.0
472.4
1051.5
1522.6
2258.8

金融、保险等
12.2
768.7
2093.8
3514.1
5465.5

工  业
7.1
528.8
1208.0
1838.1
2930.8

其中:食品工业
7.6
556.7
1214.5
1809.5
2541.1

科技部门
3.9
365.8
1035.7
1669.2
2651.7

教育部门
3.7
309.2
660.5
885.1
1225.7

农业企业
4.0
236.7
467.6
629.1
862.3




表7 俄罗斯农业贸易的变化(单位:亿美元)


1994
1997
1999
2000

农产品进口
107
133
80
74

农产品出口
14
16
10
16

贸易逆差
93
117
70
58




关于对俄罗斯农业危机深度的判断,以及回答“何时能够走出危机”,有各种意见。作者通过长期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畜牧业连续几年减产,也就意味着俄罗斯农业陷入了危机。

换个角度说,什么时候俄罗斯的畜牧业能够平稳地、持续地发展,并且稳定地超过1980年代末期的水平,就可以认为:俄罗斯农业开始走出危机、走向复兴。

稳定地越过1980年代末期水平是走出农业危机的主要标准。理由很简单:俄罗斯首先应当恢复曾经拥有的生产能力。15年前的水平都达不到,能够算“摆脱危机”了吗?

为什么要根据畜牧业(而不是种植业)平稳、持续发展来判断是否走出危机呢?

首先,因为气候条件的制约,种植业的年际波动非常激烈。俄罗斯如果不能大幅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使种植业平稳增长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这连美国也没有做到(当然,美国还有控制过剩的问题)。畜牧业不同,在正常的条件下,它应该能够相当好地“熨平”农业总产值的大幅度波动。

第二,出于“赶上美国”的动机,原苏联在粮食供应不够充裕的条件下大力发展畜牧业,致使畜牧业在原苏联的发展过于超前。即使在“停滞”时期,苏联农业还在缓慢增长,只是速度跟不上需求而已。为了赶超美国,苏联不惜大把挥洒“石油美元”,大量进口饲料粮来发展畜牧业。在此期间,畜牧业产量直线上升,畜牧业与种植业之比从1970年的1.10:1扩大到1987年的1.28:1(这是否合理另当别论)。即使种植业歉收,但由于国力能够支撑得住,可以靠进口饲料粮来保证畜牧业平稳增产。

从1960年代上半期到1987年(包括“停滞”时期),畜牧业一直在平稳增长,但是从1991年以来,畜牧业一直处于衰退、波动之中,没有规律,可见危机之深(表8)。

表8 俄罗斯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值比例的变化(以种植业为1)


种植业 : 畜牧业

种植业 : 畜牧业

1961~65
1 : 1.11
1994
1 : 0.94

1971~75
1 : 1.18
1995
1 : 0.88

1976~80
1 : 1.17
1996
1 : 0.83

1981~85
1 : 1.22
1997
1 : 0.80

1987
1 : 1.28
1998
1 : 1.02

1990
1 : 1.72
1999
1 : 0.87

1992
1 : 1.15
2000
1 : 0.72


注:1987年以前是原苏联的数字,1990年起是俄罗斯的数字。



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畜牧业生产持续平稳的增长,是原苏联或俄罗斯农业正常运转的重要标志。


二.2.类比对象:小国韩国
1.韩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韩国农业生产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国土面积小,耕地面积有限,粮食自给率低。从2000年到2009年,韩国的粮食自给率最高年份为06年的28.3%,最低年份为09年的25.1%。

韩国的种植业主要集中早西部和南部的平原和丘陵,林业、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渔业捕捞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农业并不是韩国所长,在其经济中比重较小,从业人口亦较少,08年韩国农业产值(含林业渔业)只占其GDP的3.2%,农业从业人口为总人口的6.8%(包含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环节的从业人员,其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为169万人)。
2006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1万公顷,当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18万公顷,水稻产量为545万吨(01年为492万吨,07年为575万吨)。韩国的蔬菜和水果,由于水稻和麦类总播种面积合计超过140万公顷,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07年韩国水果产量为257万吨,只及中国的1/23(中国总产量9587万吨),人均占有量仅及中国的1/2。韩国蔬菜也与之类似,人均占有量亦不及中国的1/3。韩国蔬菜水果合计,70%以上消费量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耕地面积是不断减少的;01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6.3万公顷,06年为181万公顷,08年为175.9万公顷。而在1981年,仅水稻播种面积一项,就有270万公顷。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小,韩国粮食产量波动较大,09年韩国水稻产量为近十年来最低,仅429万吨。

韩国的畜牧业、渔业生产和种植业一样,产量不大。2004年韩国肉类产量为155.3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0.6%;其中猪肉产量为96万吨,牛肉产量20.7万吨,鸡肉产量28.8万吨,鸭肉产量为9.8万吨;鸡蛋产量为50.8万吨。此外,韩国的畜牧业当年牛奶产量为255.5万吨。韩国渔业产量2010年为312.6万吨,其中近海渔业产量113.4万吨,远洋渔业产量59万吨,其余为养殖产量。我国2009年渔业产量4896万吨。

对比人均占有量,韩国04年人均牛肉占有量4.34kg,中国03年时人均占有量4.08kg(10年为4.92kg);猪肉人均占有量韩国20.7kg(当年人均消费量为30.5kg),中国人均占有量37.1kg(总产量4826.7万吨)。对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我国08年为36kg,韩国10年为64kg,06年世界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2.5kg。对比牛奶人均占有量,我够10年人均占有量26.84kg(总产量为3570万吨),韩国04年为52.45kg。
从上面对比看出,所谓韩国吃不起肉,完全是胡说八道。韩国肉类和水产品,与我国相比,牛肉基本相当,猪肉明显低于中国,牛奶和水产品均为中国的近两倍。可见韩国人在肉类消费上面,和中国基本是半斤八两。

网上很多人都说韩国食品价格高企,尤其是肉类和蔬菜水果,居民不满。这确实是事实,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看下回分解,韩国的食品价格和三农问题。

2.韩国的食品价格和三农问题

二.2.类比对象:小国韩国
1.韩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韩国农业生产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国土面积小,耕地面积有限,粮食自给率低。从2000年到2009年,韩国的粮食自给率最高年份为06年的28.3%,最低年份为09年的25.1%。

韩国的种植业主要集中早西部和南部的平原和丘陵,林业、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渔业捕捞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农业并不是韩国所长,在其经济中比重较小,从业人口亦较少,08年韩国农业产值(含林业渔业)只占其GDP的3.2%,农业从业人口为总人口的6.8%(包含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环节的从业人员,其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为169万人)。
2006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1万公顷,当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18万公顷,水稻产量为545万吨(01年为492万吨,07年为575万吨)。韩国的蔬菜和水果,由于水稻和麦类总播种面积合计超过140万公顷,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07年韩国水果产量为257万吨,只及中国的1/23(中国总产量9587万吨),人均占有量仅及中国的1/2。韩国蔬菜也与之类似,人均占有量亦不及中国的1/3。韩国蔬菜水果合计,70%以上消费量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耕地面积是不断减少的;01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6.3万公顷,06年为181万公顷,08年为175.9万公顷。而在1981年,仅水稻播种面积一项,就有270万公顷。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小,韩国粮食产量波动较大,09年韩国水稻产量为近十年来最低,仅429万吨。

韩国的畜牧业、渔业生产和种植业一样,产量不大。2004年韩国肉类产量为155.3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0.6%;其中猪肉产量为96万吨,牛肉产量20.7万吨,鸡肉产量28.8万吨,鸭肉产量为9.8万吨;鸡蛋产量为50.8万吨。此外,韩国的畜牧业当年牛奶产量为255.5万吨。韩国渔业产量2010年为312.6万吨,其中近海渔业产量113.4万吨,远洋渔业产量59万吨,其余为养殖产量。我国2009年渔业产量4896万吨。

对比人均占有量,韩国04年人均牛肉占有量4.34kg,中国03年时人均占有量4.08kg(10年为4.92kg);猪肉人均占有量韩国20.7kg(当年人均消费量为30.5kg),中国人均占有量37.1kg(总产量4826.7万吨)。对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我国08年为36kg,韩国10年为64kg,06年世界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2.5kg。对比牛奶人均占有量,我够10年人均占有量26.84kg(总产量为3570万吨),韩国04年为52.45kg。
从上面对比看出,所谓韩国吃不起肉,完全是胡说八道。韩国肉类和水产品,与我国相比,牛肉基本相当,猪肉明显低于中国,牛奶和水产品均为中国的近两倍。可见韩国人在肉类消费上面,和中国基本是半斤八两。

网上很多人都说韩国食品价格高企,尤其是肉类和蔬菜水果,居民不满。这确实是事实,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看下回分解,韩国的食品价格和三农问题。

2.韩国的食品价格和三农问题
占楼
…………………………………………………………
占楼
……………………………………
占楼
………………………………
都被你占完了,什么时候开始啊
被系统吞了
万恶的屏蔽字制度


占楼
……………………

占楼
……………………
所以温总很重视粮食生产, 是很英明的, 结果茅老头整天唧唧歪歪,怎么没人往他家扔鸡蛋啊
占楼兼顶贴
……………………………………
等写完了看
很不错的文章,有数据有观点。楼主辛苦了,加油
kgb1059 发表于 2011-4-5 20:39

我国的耕地面积有了,产量呢?谷物蔬菜经济作物等等等等?光对比耕地面积吗?

我也占坑慢慢看


二.2.类比对象:小国韩国
1.韩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韩国农业生产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国土面积小,耕地面积有限,粮食自给率低。从2000年到2009年,韩国的粮食自给率最高年份为06年的28.3%,最低年份为09年的25.1%。

韩国的种植业主要集中早西部和南部的平原和丘陵,林业、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渔业捕捞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农业并不是韩国所长,在其经济中比重较小,从业人口亦较少,08年韩国农业产值(含林业渔业)只占其GDP的3.2%,农业从业人口为总人口的6.8%(包含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环节的从业人员,其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为169万人)。
2006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1万公顷,当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18万公顷,水稻产量为545万吨(01年为492万吨,07年为575万吨)。韩国的蔬菜和水果,由于水稻和小麦总播种面积合计超过140万公顷,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07年韩国水果产量为257万吨,只及中国的1/23(中国总产量9587万吨),人均占有量仅及中国的1/2左右。韩国蔬菜也与之类似,人均占有量亦不及中国的1/3。韩国蔬菜水果合计,70%以上消费量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耕地面积是不断减少的;01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6.3万公顷,06年为181万公顷,08年为175.9万公顷。而在1981年,仅水稻播种面积一项,就有270万公顷。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小,韩国粮食产量波动较大,09年韩国水稻产量为近十年来最低,仅429万吨。

韩国的畜牧业、渔业生产和种植业一样,产量不大。2004年韩国肉类产量为155.3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0.6%;其中猪肉产量为96万吨,牛肉产量20.7万吨,鸡肉产量28.8万吨,鸭肉产量为9.8万吨;鸡蛋产量为50.8万吨。此外,韩国的畜牧业当年牛奶产量为255.5万吨。韩国渔业产量2010年为312.6万吨,其中近海渔业产量113.4万吨,远洋渔业产量59万吨,其余为养殖产量。我国2009年渔业产量4896万吨。

对比人均占有量,韩国04年人均牛肉占有量4.34kg,中国03年时人均占有量4.08kg(10年为4.92kg);猪肉人均占有量韩国20.7kg(当年人均消费量为30.5kg),中国人均占有量37.1kg(总产量4826.7万吨)。对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我国08年为36kg,韩国10年为64kg,06年世界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2.5kg。对比牛奶人均占有量,我够10年人均占有量26.84kg(总产量为3570万吨),韩国04年为52.45kg。
从上面对比看出,所谓韩国吃不起肉,完全是胡说八道。韩国肉类和水产品,与我国相比,牛肉基本相当,猪肉明显低于中国,牛奶和水产品均为中国的近两倍。可见韩国人在肉类消费上面,和中国基本是半斤八两。

网上很多人都说韩国食品价格高企,尤其是肉类和蔬菜水果,居民不满。这确实是事实,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看下回分解,韩国的食品价格和三农问题。



2.韩国的食品价格与三农问题

   韩国食品价格高,这个可以说是共识,问题是韩国的食品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韩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到80年代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城市化比率高速攀升,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和农业缺乏留住人口的吸引力。1980年韩国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8.9%,但到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3%,08年进一步下降到6.8%。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生产农产品数量少,相比城市人口收入差距大。此外,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占用耕地,从80年至今,韩国的耕地面积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减少。即便21世纪,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口增加速度大大放缓之后,韩国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依然不减。01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6.3万公顷,06年为181万公顷,08年为175.9万公顷。
   70年代后期的韩国政府处在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本国农产品生产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一方面随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片面追求工业化,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在韩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农业日益萎缩。大量进口农产品,是韩国唯一的出路。韩国农民人均产出少,在生产成本、土地面积上是无法和美、加、澳这些农业强国比的。一旦放开国内农产品的市场,韩国农业、农村势必破产成风。
   自1986年开始韩国政府实施“农渔村综合对策”等政策,将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定为: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扩大农业生产基础,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韩国政府的做法就是设置高额食品进口关税税率;同时给予农户大量农业补贴,高价收购,低价出售。这一政策和做法,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将高昂农产品成本转嫁给食品消费者承担,利用补贴、关税人为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80~00年间,韩国的食品关税税率,大米最高时为92%,牛肉最高为113%,猪肉为83%;仅对本国需求量大,但产量甚小的小麦、面粉税率较低,但也在20%以上。2009年,韩国平均关税税率为9.1%,食品进口平均关税税率为19.2%,比平均税率高出一倍有余。须知,从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粮价飞涨,韩国09年水稻歉收(产量近十年最低,仅429万吨,人均占有量不足100kg),韩国已经下调了主要粮食作物进口税率(大米下调到1%,小麦1.2%,面粉2%,09年下半年以后又将蔬菜进口税率下调至6%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其食品关税依然高出平均关税一倍,由此可见韩国食品进口关税税率之高。
   
   再说下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建国后的20多年时间里,韩国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粮食持续短缺等问题。为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状况,韩国从1960年开始实行工业化。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韩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从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0 548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8 340.76美元。1996年韩国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为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韩国颁布施行了《粮食管理法案》(1970),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粮食管理基金。购销倒挂补贴政策的实施揭开了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序幕。随着韩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1967-1971年期间,韩国平均每年有60万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在这段时间里,韩国农户数量减少了2.6万户,农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从1972年开始韩国政府鼓励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低息贷款等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及时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72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2.5万台,打谷机7.5万台。1978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12.5万台,比1972年增加400%;打谷机13.2万台,比1972年增加76%(OECD,1999)。
  另外,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对购买化肥、杀虫剂的农户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方式是:政府委托农业协同中央会(简称农协,NACF)从生产厂家购买化肥和农药,然后低价销售给农民,差价由政府财政支出。这项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得韩国的化肥和杀虫剂的消费量快速递增:1970年韩国消费氮肥35.6万t、钾肥8.3万t、磷肥l2.4万t;1990年消费氮肥56.2万t(比1970年增长58%)、消费钾肥28.6万t(比1970年增长242%)、消费磷肥25.6万t(比1970年增长106%)(OECD,1999)。化肥、杀虫剂等补贴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使韩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使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杀虫剂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粮食增产计划的一部分,1971-1981年韩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工程包括:重新规划韩国最大的4条河流周边的耕地(该面积占韩国耕地总面积的5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旧的灌溉系统、开垦耕地等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促使韩国到1976年新增耕地3.1万hm2,增产大米6.3万t;截至1981年,韩国重新规划耕地12.2万hm2,超过l0.2万hm2的耕地配备了灌溉设施(OECD.1999)。与此同时,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侵占耕地的现象,1972年韩国颁布了《耕地使用与保护法》,对非农用地实行严格限制。
   至此,到80年代末期,韩国基本建成了以大米生产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农业基础建设补贴为主农业补贴体系。
再说下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建国后的20多年时间里,韩国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粮食持续短缺等问题。为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状况,韩国从1960年开始实行工业化。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韩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从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0 548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8 340.76美元。1996年韩国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为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韩国颁布施行了《粮食管理法案》(1970),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粮食管理基金。购销倒挂补贴政策的实施揭开了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序幕。随着韩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1967-1971年期间,韩国平均每年有60万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在这段时间里,韩国农户数量减少了2.6万户,农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从1972年开始韩国政府鼓励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低息贷款等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及时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72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2.5万台,打谷机7.5万台。1978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12.5万台,比1972年增加400%;打谷机13.2万台,比1972年增加76%(OECD,1999)。
  另外,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对购买化肥、杀虫剂的农户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方式是:政府委托农业协同中央会(简称农协,NACF)从生产厂家购买化肥和农药,然后低价销售给农民,差价由政府财政支出。这项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得韩国的化肥和杀虫剂的消费量快速递增:1970年韩国消费氮肥35.6万t、钾肥8.3万t、磷肥l2.4万t;1990年消费氮肥56.2万t(比1970年增长58%)、消费钾肥28.6万t(比1970年增长242%)、消费磷肥25.6万t(比1970年增长106%)(OECD,1999)。化肥、杀虫剂等补贴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使韩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使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杀虫剂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粮食增产计划的一部分,1971-1981年韩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工程包括:重新规划韩国最大的4条河流周边的耕地(该面积占韩国耕地总面积的5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旧的灌溉系统、开垦耕地等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促使韩国到1976年新增耕地3.1万hm2,增产大米6.3万t;截至1981年,韩国重新规划耕地12.2万hm2,超过l0.2万hm2的耕地配备了灌溉设施(OECD.1999)。与此同时,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侵占耕地的现象,1972年韩国颁布了《耕地使用与保护法》,对非农用地实行严格限制。
   至此,到80年代末期,韩国基本建成了以大米生产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农业基础建设补贴为主农业补贴体系。《2002年OECD会员国农业报告》中指出,2001年,韩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和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等共向农业部门支付补贴约197亿美元(约合25.65万亿韩元),占韩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7%,在OECD 30多个会员国中居首位。

下面不得不说的就是韩国的三农问题。
  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使得不占优势的韩国农业发展较快,城乡差距大大缩小。1971年大米产量为400万t, 自给率82%;1976年大米产量达到521万t,首次实现完全自给(OECD,1999)。消费方面,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市场上食物种类的丰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国民人均大米消费量出现下降的趋势。1994年,韩国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达到城市人口人均年收入99%,城市农村收入差别基本消失。   韩国农村的麻烦也是从90年代开始的。截至1993年年底,粮食管理基金的赤字达到8.7×104亿韩元(按97年汇率,100韩元约合0.58元人民币)。其中因补贴大米种植农户造成的赤字占88.5%。迫于巨额补贴负担的压力,1993年韩国政府对购销倒挂补贴政策作出调整。具体调整方式是:政府在向市场出售收购来的大米时,委托农协建立销售投标机制,按照投标确定的销售价格出售大米;政府委托农协向大米种植农户支付政府收购价与投标销售价之间的价差补贴及其他成本。1994年韩国废除粮食管理基金,建立强化粮食库存基金,决定由该基金承担粮食管理基金的债务;另外,韩国政府设立粮食管理特别账户负责差价补贴。购销倒挂补贴政策的调整将以前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农户转变为依靠政府和国内消费者共同补贴农户。
   95年WTO成立之后,韩国承诺在96~04年逐步开放大米市场,实现大米关税化。 2004年之后,为履行WTO新一轮降低AMS的要求,韩国政府对大米补贴政策进行改革:废除购销倒挂补贴,开始采用直接支付,该政策从2005/06年度开始实施。固定支付的条件是l998—2000年期间在政府登记的耕地里种植水稻;2005年固定支付的标准为60万韩元/hm2;从2006年开始固定支付的标准提高到70万韩元/hm2,2006年韩国政府执行固定支付的稻田面积达102.4万hm2,固定支付总支出7 168亿韩元。可变支付的条件是当前在政府登记的耕地里种植水稻;可变支付的标准根据市场价与政府目标价之间的差额再乘以耕种面积来计算。2005—2007年政府制定的目标价为2 126韩元/kg(2.225美元/kg);2005年执行的可变支付标准为95.83万韩元/hm2 ,2006年下降为45.98万韩元/hm2。直接支付政策的实施标志着韩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开始由市场价格支持向直接支付的方向转变。随着2004年韩国政府废除购销倒挂补贴政策,采取固定支付和可变支付的补贴政策,2004—2007年韩国对大米的MPS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4年为76 199亿韩元,2007年下降到55 940亿韩元。
    2006年,韩国又取消了化肥补贴,同时开始鼓励老龄农民退休,促进土地流转。
   
    这一政策的后果就是韩国农业市场在还未完全开放之际,就已经在和进口产品的竞争中显露出疲态。尤其是05年农业补贴政策变革之后,韩国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下降。09年粮食产量429万吨,不仅是气候灾害,更是种植业利润日益微薄的后果。2007年,韩国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下降到城市人口年均人收入的77%。城乡差距,死灰复燃。
      而韩国政府,则扮演了里外不是人的角色。一方面,韩国95~05年,其农业补贴始终维持在GDP的4%左右,占其政府财政支出的15%左右。政府为了农业,背负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而高企的食品价格,又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飞农业人口怨声载道。08~10年,由于韩国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波动太大,市民的抗议,迫使韩国各大政党纷纷对食品价格背书。另一方面,此间韩国不得不进更多农产品,尤其是大米、小麦和肉类,直接冲击了韩国农业生产。在城乡差距死灰复燃的背景下,韩国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反对农产品进口和全球化。05年后,历次国际贸易方面的高级别会议,都成了韩国农民(甚至可称暴民)的抗议表演舞台。走出国门韩国抗议农民,在香港大闹,不知各位可曾记得?

二.2.类比对象:小国韩国
1.韩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韩国农业生产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国土面积小,耕地面积有限,粮食自给率低。从2000年到2009年,韩国的粮食自给率最高年份为06年的28.3%,最低年份为09年的25.1%。

韩国的种植业主要集中早西部和南部的平原和丘陵,林业、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渔业捕捞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农业并不是韩国所长,在其经济中比重较小,从业人口亦较少,08年韩国农业产值(含林业渔业)只占其GDP的3.2%,农业从业人口为总人口的6.8%(包含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环节的从业人员,其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为169万人)。
2006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1万公顷,当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18万公顷,水稻产量为545万吨(01年为492万吨,07年为575万吨)。韩国的蔬菜和水果,由于水稻和小麦总播种面积合计超过140万公顷,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07年韩国水果产量为257万吨,只及中国的1/23(中国总产量9587万吨),人均占有量仅及中国的1/2左右。韩国蔬菜也与之类似,人均占有量亦不及中国的1/3。韩国蔬菜水果合计,70%以上消费量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耕地面积是不断减少的;01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6.3万公顷,06年为181万公顷,08年为175.9万公顷。而在1981年,仅水稻播种面积一项,就有270万公顷。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小,韩国粮食产量波动较大,09年韩国水稻产量为近十年来最低,仅429万吨。

韩国的畜牧业、渔业生产和种植业一样,产量不大。2004年韩国肉类产量为155.3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0.6%;其中猪肉产量为96万吨,牛肉产量20.7万吨,鸡肉产量28.8万吨,鸭肉产量为9.8万吨;鸡蛋产量为50.8万吨。此外,韩国的畜牧业当年牛奶产量为255.5万吨。韩国渔业产量2010年为312.6万吨,其中近海渔业产量113.4万吨,远洋渔业产量59万吨,其余为养殖产量。我国2009年渔业产量4896万吨。

对比人均占有量,韩国04年人均牛肉占有量4.34kg,中国03年时人均占有量4.08kg(10年为4.92kg);猪肉人均占有量韩国20.7kg(当年人均消费量为30.5kg),中国人均占有量37.1kg(总产量4826.7万吨)。对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我国08年为36kg,韩国10年为64kg,06年世界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2.5kg。对比牛奶人均占有量,我够10年人均占有量26.84kg(总产量为3570万吨),韩国04年为52.45kg。
从上面对比看出,所谓韩国吃不起肉,完全是胡说八道。韩国肉类和水产品,与我国相比,牛肉基本相当,猪肉明显低于中国,牛奶和水产品均为中国的近两倍。可见韩国人在肉类消费上面,和中国基本是半斤八两。

网上很多人都说韩国食品价格高企,尤其是肉类和蔬菜水果,居民不满。这确实是事实,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看下回分解,韩国的食品价格和三农问题。



2.韩国的食品价格与三农问题

   韩国食品价格高,这个可以说是共识,问题是韩国的食品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韩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到80年代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城市化比率高速攀升,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和农业缺乏留住人口的吸引力。1980年韩国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8.9%,但到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3%,08年进一步下降到6.8%。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生产农产品数量少,相比城市人口收入差距大。此外,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占用耕地,从80年至今,韩国的耕地面积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减少。即便21世纪,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口增加速度大大放缓之后,韩国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依然不减。01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6.3万公顷,06年为181万公顷,08年为175.9万公顷。
   70年代后期的韩国政府处在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本国农产品生产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一方面随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片面追求工业化,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在韩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农业日益萎缩。大量进口农产品,是韩国唯一的出路。韩国农民人均产出少,在生产成本、土地面积上是无法和美、加、澳这些农业强国比的。一旦放开国内农产品的市场,韩国农业、农村势必破产成风。
   自1986年开始韩国政府实施“农渔村综合对策”等政策,将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定为: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扩大农业生产基础,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韩国政府的做法就是设置高额食品进口关税税率;同时给予农户大量农业补贴,高价收购,低价出售。这一政策和做法,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将高昂农产品成本转嫁给食品消费者承担,利用补贴、关税人为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80~00年间,韩国的食品关税税率,大米最高时为92%,牛肉最高为113%,猪肉为83%;仅对本国需求量大,但产量甚小的小麦、面粉税率较低,但也在20%以上。2009年,韩国平均关税税率为9.1%,食品进口平均关税税率为19.2%,比平均税率高出一倍有余。须知,从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粮价飞涨,韩国09年水稻歉收(产量近十年最低,仅429万吨,人均占有量不足100kg),韩国已经下调了主要粮食作物进口税率(大米下调到1%,小麦1.2%,面粉2%,09年下半年以后又将蔬菜进口税率下调至6%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其食品关税依然高出平均关税一倍,由此可见韩国食品进口关税税率之高。
   
   再说下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建国后的20多年时间里,韩国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粮食持续短缺等问题。为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状况,韩国从1960年开始实行工业化。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韩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从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0 548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8 340.76美元。1996年韩国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为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韩国颁布施行了《粮食管理法案》(1970),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粮食管理基金。购销倒挂补贴政策的实施揭开了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序幕。随着韩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1967-1971年期间,韩国平均每年有60万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在这段时间里,韩国农户数量减少了2.6万户,农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从1972年开始韩国政府鼓励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低息贷款等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及时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72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2.5万台,打谷机7.5万台。1978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12.5万台,比1972年增加400%;打谷机13.2万台,比1972年增加76%(OECD,1999)。
  另外,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对购买化肥、杀虫剂的农户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方式是:政府委托农业协同中央会(简称农协,NACF)从生产厂家购买化肥和农药,然后低价销售给农民,差价由政府财政支出。这项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得韩国的化肥和杀虫剂的消费量快速递增:1970年韩国消费氮肥35.6万t、钾肥8.3万t、磷肥l2.4万t;1990年消费氮肥56.2万t(比1970年增长58%)、消费钾肥28.6万t(比1970年增长242%)、消费磷肥25.6万t(比1970年增长106%)(OECD,1999)。化肥、杀虫剂等补贴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使韩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使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杀虫剂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粮食增产计划的一部分,1971-1981年韩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工程包括:重新规划韩国最大的4条河流周边的耕地(该面积占韩国耕地总面积的5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旧的灌溉系统、开垦耕地等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促使韩国到1976年新增耕地3.1万hm2,增产大米6.3万t;截至1981年,韩国重新规划耕地12.2万hm2,超过l0.2万hm2的耕地配备了灌溉设施(OECD.1999)。与此同时,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侵占耕地的现象,1972年韩国颁布了《耕地使用与保护法》,对非农用地实行严格限制。
   至此,到80年代末期,韩国基本建成了以大米生产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农业基础建设补贴为主农业补贴体系。
再说下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建国后的20多年时间里,韩国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粮食持续短缺等问题。为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状况,韩国从1960年开始实行工业化。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韩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从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0 548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8 340.76美元。1996年韩国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为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韩国颁布施行了《粮食管理法案》(1970),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粮食管理基金。购销倒挂补贴政策的实施揭开了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序幕。随着韩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1967-1971年期间,韩国平均每年有60万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在这段时间里,韩国农户数量减少了2.6万户,农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从1972年开始韩国政府鼓励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低息贷款等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及时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72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2.5万台,打谷机7.5万台。1978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12.5万台,比1972年增加400%;打谷机13.2万台,比1972年增加76%(OECD,1999)。
  另外,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对购买化肥、杀虫剂的农户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方式是:政府委托农业协同中央会(简称农协,NACF)从生产厂家购买化肥和农药,然后低价销售给农民,差价由政府财政支出。这项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得韩国的化肥和杀虫剂的消费量快速递增:1970年韩国消费氮肥35.6万t、钾肥8.3万t、磷肥l2.4万t;1990年消费氮肥56.2万t(比1970年增长58%)、消费钾肥28.6万t(比1970年增长242%)、消费磷肥25.6万t(比1970年增长106%)(OECD,1999)。化肥、杀虫剂等补贴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使韩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使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杀虫剂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粮食增产计划的一部分,1971-1981年韩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工程包括:重新规划韩国最大的4条河流周边的耕地(该面积占韩国耕地总面积的5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旧的灌溉系统、开垦耕地等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促使韩国到1976年新增耕地3.1万hm2,增产大米6.3万t;截至1981年,韩国重新规划耕地12.2万hm2,超过l0.2万hm2的耕地配备了灌溉设施(OECD.1999)。与此同时,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侵占耕地的现象,1972年韩国颁布了《耕地使用与保护法》,对非农用地实行严格限制。
   至此,到80年代末期,韩国基本建成了以大米生产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农业基础建设补贴为主农业补贴体系。《2002年OECD会员国农业报告》中指出,2001年,韩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和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等共向农业部门支付补贴约197亿美元(约合25.65万亿韩元),占韩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7%,在OECD 30多个会员国中居首位。

下面不得不说的就是韩国的三农问题。
  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使得不占优势的韩国农业发展较快,城乡差距大大缩小。1971年大米产量为400万t, 自给率82%;1976年大米产量达到521万t,首次实现完全自给(OECD,1999)。消费方面,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市场上食物种类的丰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国民人均大米消费量出现下降的趋势。1994年,韩国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达到城市人口人均年收入99%,城市农村收入差别基本消失。   韩国农村的麻烦也是从90年代开始的。截至1993年年底,粮食管理基金的赤字达到8.7×104亿韩元(按97年汇率,100韩元约合0.58元人民币)。其中因补贴大米种植农户造成的赤字占88.5%。迫于巨额补贴负担的压力,1993年韩国政府对购销倒挂补贴政策作出调整。具体调整方式是:政府在向市场出售收购来的大米时,委托农协建立销售投标机制,按照投标确定的销售价格出售大米;政府委托农协向大米种植农户支付政府收购价与投标销售价之间的价差补贴及其他成本。1994年韩国废除粮食管理基金,建立强化粮食库存基金,决定由该基金承担粮食管理基金的债务;另外,韩国政府设立粮食管理特别账户负责差价补贴。购销倒挂补贴政策的调整将以前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农户转变为依靠政府和国内消费者共同补贴农户。
   95年WTO成立之后,韩国承诺在96~04年逐步开放大米市场,实现大米关税化。 2004年之后,为履行WTO新一轮降低AMS的要求,韩国政府对大米补贴政策进行改革:废除购销倒挂补贴,开始采用直接支付,该政策从2005/06年度开始实施。固定支付的条件是l998—2000年期间在政府登记的耕地里种植水稻;2005年固定支付的标准为60万韩元/hm2;从2006年开始固定支付的标准提高到70万韩元/hm2,2006年韩国政府执行固定支付的稻田面积达102.4万hm2,固定支付总支出7 168亿韩元。可变支付的条件是当前在政府登记的耕地里种植水稻;可变支付的标准根据市场价与政府目标价之间的差额再乘以耕种面积来计算。2005—2007年政府制定的目标价为2 126韩元/kg(2.225美元/kg);2005年执行的可变支付标准为95.83万韩元/hm2 ,2006年下降为45.98万韩元/hm2。直接支付政策的实施标志着韩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开始由市场价格支持向直接支付的方向转变。随着2004年韩国政府废除购销倒挂补贴政策,采取固定支付和可变支付的补贴政策,2004—2007年韩国对大米的MPS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4年为76 199亿韩元,2007年下降到55 940亿韩元。
    2006年,韩国又取消了化肥补贴,同时开始鼓励老龄农民退休,促进土地流转。
   
    这一政策的后果就是韩国农业市场在还未完全开放之际,就已经在和进口产品的竞争中显露出疲态。尤其是05年农业补贴政策变革之后,韩国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下降。09年粮食产量429万吨,不仅是气候灾害,更是种植业利润日益微薄的后果。2007年,韩国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下降到城市人口年均人收入的77%。城乡差距,死灰复燃。
      而韩国政府,则扮演了里外不是人的角色。一方面,韩国95~05年,其农业补贴始终维持在GDP的4%左右,占其政府财政支出的15%左右。政府为了农业,背负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而高企的食品价格,又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飞农业人口怨声载道。08~10年,由于韩国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波动太大,市民的抗议,迫使韩国各大政党纷纷对食品价格背书。另一方面,此间韩国不得不进更多农产品,尤其是大米、小麦和肉类,直接冲击了韩国农业生产。在城乡差距死灰复燃的背景下,韩国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反对农产品进口和全球化。05年后,历次国际贸易方面的高级别会议,都成了韩国农民(甚至可称暴民)的抗议表演舞台。走出国门韩国抗议农民,在香港大闹,不知各位可曾记得?
楼主,韩国和中国有不同的地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均,要把农民和城市分开算。说韩国人吃不起肉的是城市人的印象,一定程度上说,没错。

食品安全其实是个概率问题。

期待楼主大作,我一直想写这方面的东东,一直动不了笔,你写我给你挑刺。养殖,饲料方面我可以提供一些看法。
楼主发重了
直接对比俄罗斯和苏联的农业,很不合适,要比较也得先把俄罗斯以外的那部分苏联农业刨掉。另外,畜牧业产能和玉米的产量关系非常大,而乌克兰的玉米产量比俄罗斯多不少,但从玉米角度说俄罗斯的畜牧业产量不如苏联也非常正常。
继续关注

楼主,韩国和中国有不同的地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均,要把农民和城市分开算。说韩国人吃不起肉的是城市人的 ...
汉人的汉 发表于 2011-4-7 11:56

韩国人均肉类消费量2000年以后稳定保持在45kg以上,牛奶和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大约是中国人均占有量的两倍。
1990~1995年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就30多kg,哪个时候有没有人说中国城里人买不起肉?
2005年的日本,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只比韩国04年多10%不到,有没有人说日本人吃不起肉?
如果说韩国人吃不起肉,05年的俄罗斯只生产443万吨肉类。在大量进口肉类之后,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35kg,俄罗斯人是不是更吃不起肉?

韩国人吃不起肉,主要原因是作为发达国家,食品价格高到离谱。人均肉类消费量,不要说和美国巴西的120kg比,就是和西欧发达国家的75kg比也差的非常远。即使和发展中国家比,阿根廷、智利等南美国家,南非这样的非洲国家也比韩国人消费的多。身为人均GDP2万美元级别的发达国家,韩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确实是非常杯具的,但远到不了吃不起的地步。
楼主,韩国和中国有不同的地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均,要把农民和城市分开算。说韩国人吃不起肉的是城市人的 ...
汉人的汉 发表于 2011-4-7 11:56

韩国人均肉类消费量2000年以后稳定保持在45kg以上,牛奶和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大约是中国人均占有量的两倍。
1990~1995年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就30多kg,哪个时候有没有人说中国城里人买不起肉?
2005年的日本,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只比韩国04年多10%不到,有没有人说日本人吃不起肉?
如果说韩国人吃不起肉,05年的俄罗斯只生产443万吨肉类。在大量进口肉类之后,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35kg,俄罗斯人是不是更吃不起肉?

韩国人吃不起肉,主要原因是作为发达国家,食品价格高到离谱。人均肉类消费量,不要说和美国巴西的120kg比,就是和西欧发达国家的75kg比也差的非常远。即使和发展中国家比,阿根廷、智利等南美国家,南非这样的非洲国家也比韩国人消费的多。身为人均GDP2万美元级别的发达国家,韩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确实是非常杯具的,但远到不了吃不起的地步。
凡是在农业问题上主张把粮食安全交给国际市场的都是包藏祸心,都是要让中国人亡国灭种的图谋

直接对比俄罗斯和苏联的农业,很不合适,要比较也得先把俄罗斯以外的那部分苏联农业刨掉。另外,畜牧业产能 ...
莫谈国是 发表于 2011-4-7 13:18

写的很清楚了
    第四小节里面对比的都是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80年代的农产品产量,尤其是复制的那一部分,全部是俄联邦在解体前后的对比。
    八十年代80~89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年均粮食9500万吨,86~91年年均1.04亿吨,最高的87年有1.09亿吨。解体后的俄罗斯,截至08年,最高年份的07年粮产量才8680万吨,在苏联时代就是不折不扣的歉收年。

    至于畜牧业的饲料,饲料不光是玉米;饲料用小麦、苜蓿、芜菁、块茎植物俄罗斯都是原苏联地区产量占绝对优势的地区。仅算玉米产量,乌克兰确实比俄罗斯多,但是总产量是有限的,2000年乌克兰玉米产量385万吨,俄罗斯是153万吨。两国的玉米产量均不足以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即使苏联时代,饲料用玉米也是苏联农产品单项进口最多的,86年全苏饲料用玉米有超过一半是进口。
    就算是你口中的乌克兰,解体之后农业尤其是畜牧业也是悲剧,2003年的乌克兰肉类产量只有43.67万吨,仅及80年代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俄罗斯肉类屠宰量从86~90年的年均736.1万吨跌至2000年的最低水平443.1万吨,跌幅还不到一半呢!
    请问乌克兰在玉米产量是同年俄罗斯2.5倍的情况下,为何畜牧业同样大大退步,跌幅比俄罗斯还惨呢?
直接对比俄罗斯和苏联的农业,很不合适,要比较也得先把俄罗斯以外的那部分苏联农业刨掉。另外,畜牧业产能 ...
莫谈国是 发表于 2011-4-7 13:18

写的很清楚了
    第四小节里面对比的都是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80年代的农产品产量,尤其是复制的那一部分,全部是俄联邦在解体前后的对比。
    八十年代80~89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年均粮食9500万吨,86~91年年均1.04亿吨,最高的87年有1.09亿吨。解体后的俄罗斯,截至08年,最高年份的07年粮产量才8680万吨,在苏联时代就是不折不扣的歉收年。

    至于畜牧业的饲料,饲料不光是玉米;饲料用小麦、苜蓿、芜菁、块茎植物俄罗斯都是原苏联地区产量占绝对优势的地区。仅算玉米产量,乌克兰确实比俄罗斯多,但是总产量是有限的,2000年乌克兰玉米产量385万吨,俄罗斯是153万吨。两国的玉米产量均不足以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即使苏联时代,饲料用玉米也是苏联农产品单项进口最多的,86年全苏饲料用玉米有超过一半是进口。
    就算是你口中的乌克兰,解体之后农业尤其是畜牧业也是悲剧,2003年的乌克兰肉类产量只有43.67万吨,仅及80年代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俄罗斯肉类屠宰量从86~90年的年均736.1万吨跌至2000年的最低水平443.1万吨,跌幅还不到一半呢!
    请问乌克兰在玉米产量是同年俄罗斯2.5倍的情况下,为何畜牧业同样大大退步,跌幅比俄罗斯还惨呢?
用数据说话好,不过靠这个上无法说服 JY的.
kgb1059 发表于 2011-4-7 14:33
解体之后俄罗斯粮食产量的确没有达到苏联时期的峰值,但根据你的数字也是在逐步回升的,何况8700w吨这个数字也达到了历史顶峰的80%,不是说不过去。社会结构大变动也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俄罗斯对粮食生产的干涉力度肯定也和苏联时期不一样,这都对粮食产量有很大影响。
关于玉米对畜牧业的重要作用,尼基塔同志在位的时候就对米国农业做过深入调查,玉米是支撑米国畜牧业的关键,只不过,他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另外,我刚查了一下,2007年乌克兰玉米产量是650w吨,俄罗斯390w吨,这个数字比2000年提高了一倍,所以2000年的玉米产量不能反映两国的正常水平。苏联时期有更大的玉米产量尚且需要大量进口,这对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来说,显然是做不到的,没肉吃也就不奇怪了,但俄罗斯还有超过200kg的人均牛奶消耗,这数字也还是够吓人的。


回复 32# 莫谈国是
这叫还过得去?
产量不是不如峰值,在经历00~09十年恢复之后,最高产量比苏联时代的均值还要低10%。
你这时候又不说玉米是决定性因素了;倒是解释一下,乌克兰在玉米产量比俄罗斯多得多的情况下,总产量只及俄罗斯十分之一,产量跌幅比俄罗斯还大是为啥?
06年俄罗斯十年级学生体质指标,平均身高、胸围、骨密度、耐力都不如20年前,唯一大幅上升的比例是各种慢性病所占比率。
惨成这样了,还叫过得去;拿人不当人看啊!

亏得苏俄底子厚;如果中国粮食人均消费量下降1/5,肉类人均水产消费量下降1/3,蔬菜人均水果消费量下降1/4,再加上我国贫富分化、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布不均,大批饿死人是必然的。
如果用JY计算大跃进非正常死亡的计算方法,俄罗斯这二十年早就饿死千万以上了。

回复 32# 莫谈国是
这叫还过得去?
产量不是不如峰值,在经历00~09十年恢复之后,最高产量比苏联时代的均值还要低10%。
你这时候又不说玉米是决定性因素了;倒是解释一下,乌克兰在玉米产量比俄罗斯多得多的情况下,总产量只及俄罗斯十分之一,产量跌幅比俄罗斯还大是为啥?
06年俄罗斯十年级学生体质指标,平均身高、胸围、骨密度、耐力都不如20年前,唯一大幅上升的比例是各种慢性病所占比率。
惨成这样了,还叫过得去;拿人不当人看啊!

亏得苏俄底子厚;如果中国粮食人均消费量下降1/5,肉类人均水产消费量下降1/3,蔬菜人均水果消费量下降1/4,再加上我国贫富分化、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布不均,大批饿死人是必然的。
如果用JY计算大跃进非正常死亡的计算方法,俄罗斯这二十年早就饿死千万以上了。
kgb1059 发表于 2011-4-7 15:49
在这里,比均值低10%=比峰值低20%。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衰退的是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但从你给的数字看,农业的情况比国力要好的多。你的资料也说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本来也不是靠苏联农业本身支撑的,今天俄罗斯拿不出足够钞票补贴农业,老百姓营养变差是必然的,但这不是俄罗斯农业的错。
玉米对于畜牧业的重要性,我的说法没变化,就是关键因素。俄罗斯的玉米产量尚只有乌克兰的一半多,但俄罗斯人均肉奶消费现在也都达到了苏联时期的60%和80%,是有点杯具,但不至于是一茶几杯具吧。你说乌克兰玉米产量大,但肉类产量下降反而多,那只能去查一下乌克兰生产的玉米都去哪里了, 出口?酿酒?直接当口粮?喂到牛肚子里有多少?
好帖,MARK之.

在这里,比均值低10%=比峰值低20%。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衰退的是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但从你给的数字看 ...
莫谈国是 发表于 2011-4-7 16:15

看好了
乌克兰在玉米产量始终远超俄罗斯的基础上,肉类产品屠宰总量只有俄罗斯的十分之一。
这玉米的关键因素起在哪里?

而俄罗斯在粮产量下降的基础上,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91/92年度进口净进口1010万吨,而04年总产量才8550万吨在1~11月就出口810万吨,进口300万吨。俄罗斯目前出口的大部分粮食都是作为饲料的粮食,不适合人食用的。食用粮食和肉类他们还是要进口,08年俄罗斯进口肉类300万吨,为世界第一大肉类进口国。


俄乌食品消费和分配出现这样情况,国力衰退只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居民和社会完全不负责,在大幅减少农业投资和居民食品消费水平绝对下降基础上,宁可出口换取外汇,也不管老百姓死活,贯彻了沙俄一贯的制造饥荒出口粮食换外汇的传统。
在这里,比均值低10%=比峰值低20%。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衰退的是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但从你给的数字看 ...
莫谈国是 发表于 2011-4-7 16:15

看好了
乌克兰在玉米产量始终远超俄罗斯的基础上,肉类产品屠宰总量只有俄罗斯的十分之一。
这玉米的关键因素起在哪里?

而俄罗斯在粮产量下降的基础上,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91/92年度进口净进口1010万吨,而04年总产量才8550万吨在1~11月就出口810万吨,进口300万吨。俄罗斯目前出口的大部分粮食都是作为饲料的粮食,不适合人食用的。食用粮食和肉类他们还是要进口,08年俄罗斯进口肉类300万吨,为世界第一大肉类进口国。


俄乌食品消费和分配出现这样情况,国力衰退只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居民和社会完全不负责,在大幅减少农业投资和居民食品消费水平绝对下降基础上,宁可出口换取外汇,也不管老百姓死活,贯彻了沙俄一贯的制造饥荒出口粮食换外汇的传统。
kgb1059 发表于 2011-4-7 16:44
我刚才就问了,乌克兰的玉米去哪里了?有数据吗?如果都喂牲口才出那么点肉,那得找兽医解释了。


2.韩国的食品价格与三农问题

   韩国食品价格高,这个可以说是共识,问题是韩国的食品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韩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到80年代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城市化比率高速攀升,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和农业缺乏留住人口的吸引力。1980年韩国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8.9%,但到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3%,08年进一步下降到6.8%。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生产农产品数量少,相比城市人口收入差距大。此外,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占用耕地,从80年至今,韩国的耕地面积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减少。即便21世纪,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口增加速度大大放缓之后,韩国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依然不减。01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6.3万公顷,06年为181万公顷,08年为175.9万公顷。
   70年代后期的韩国政府处在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本国农产品生产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一方面随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片面追求工业化,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在韩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农业日益萎缩。大量进口农产品,是韩国唯一的出路。韩国农民人均产出少,在生产成本、土地面积上是无法和美、加、澳这些农业强国比的。一旦放开国内农产品的市场,韩国农业、农村势必破产成风。
   自1986年开始韩国政府实施“农渔村综合对策”等政策,将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定为: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扩大农业生产基础,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韩国政府的做法就是设置高额食品进口关税税率;同时给予农户大量农业补贴,高价收购,低价出售。这一政策和做法,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将高昂农产品成本转嫁给食品消费者承担,利用补贴、关税人为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80~00年间,韩国的食品关税税率,大米最高时为92%,牛肉最高为113%,猪肉为83%;仅对本国需求量大,但产量甚小的小麦、面粉税率较低,但也在20%以上。2009年,韩国平均关税税率为9.1%,食品进口平均关税税率为19.2%,比平均税率高出一倍有余。须知,从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粮价飞涨,韩国09年水稻歉收(产量近十年最低,仅429万吨,人均占有量不足100kg),韩国已经下调了主要粮食作物进口税率(大米下调到1%,小麦1.2%,面粉2%,09年下半年以后又将蔬菜进口税率下调至6%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其食品关税依然高出平均关税一倍,由此可见韩国食品进口关税税率之高。
   
   再说下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建国后的20多年时间里,韩国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粮食持续短缺等问题。为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状况,韩国从1960年开始实行工业化。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韩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从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0 548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8 340.76美元。1996年韩国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为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韩国颁布施行了《粮食管理法案》(1970),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粮食管理基金。购销倒挂补贴政策的实施揭开了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序幕。随着韩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1967-1971年期间,韩国平均每年有60万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在这段时间里,韩国农户数量减少了2.6万户,农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从1972年开始韩国政府鼓励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低息贷款等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及时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72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2.5万台,打谷机7.5万台。1978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12.5万台,比1972年增加400%;打谷机13.2万台,比1972年增加76%(OECD,1999)。
  另外,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对购买化肥、杀虫剂的农户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方式是:政府委托农业协同中央会(简称农协,NACF)从生产厂家购买化肥和农药,然后低价销售给农民,差价由政府财政支出。这项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得韩国的化肥和杀虫剂的消费量快速递增:1970年韩国消费氮肥35.6万t、钾肥8.3万t、磷肥l2.4万t;1990年消费氮肥56.2万t(比1970年增长58%)、消费钾肥28.6万t(比1970年增长242%)、消费磷肥25.6万t(比1970年增长106%)(OECD,1999)。化肥、杀虫剂等补贴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使韩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使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杀虫剂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粮食增产计划的一部分,1971-1981年韩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工程包括:重新规划韩国最大的4条河流周边的耕地(该面积占韩国耕地总面积的5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旧的灌溉系统、开垦耕地等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促使韩国到1976年新增耕地3.1万hm2,增产大米6.3万t;截至1981年,韩国重新规划耕地12.2万hm2,超过l0.2万hm2的耕地配备了灌溉设施(OECD.1999)。与此同时,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侵占耕地的现象,1972年韩国颁布了《耕地使用与保护法》,对非农用地实行严格限制。
   至此,到80年代末期,韩国基本建成了以大米生产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农业基础建设补贴为主农业补贴体系。

2.韩国的食品价格与三农问题

   韩国食品价格高,这个可以说是共识,问题是韩国的食品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韩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到80年代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城市化比率高速攀升,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和农业缺乏留住人口的吸引力。1980年韩国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8.9%,但到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3%,08年进一步下降到6.8%。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生产农产品数量少,相比城市人口收入差距大。此外,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占用耕地,从80年至今,韩国的耕地面积以平均每年2%的速度减少。即便21世纪,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口增加速度大大放缓之后,韩国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依然不减。01年韩国耕地面积为186.3万公顷,06年为181万公顷,08年为175.9万公顷。
   70年代后期的韩国政府处在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本国农产品生产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一方面随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片面追求工业化,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在韩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农业日益萎缩。大量进口农产品,是韩国唯一的出路。韩国农民人均产出少,在生产成本、土地面积上是无法和美、加、澳这些农业强国比的。一旦放开国内农产品的市场,韩国农业、农村势必破产成风。
   自1986年开始韩国政府实施“农渔村综合对策”等政策,将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定为:保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扩大农业生产基础,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韩国政府的做法就是设置高额食品进口关税税率;同时给予农户大量农业补贴,高价收购,低价出售。这一政策和做法,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将高昂农产品成本转嫁给食品消费者承担,利用补贴、关税人为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80~00年间,韩国的食品关税税率,大米最高时为92%,牛肉最高为113%,猪肉为83%;仅对本国需求量大,但产量甚小的小麦、面粉税率较低,但也在20%以上。2009年,韩国平均关税税率为9.1%,食品进口平均关税税率为19.2%,比平均税率高出一倍有余。须知,从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粮价飞涨,韩国09年水稻歉收(产量近十年最低,仅429万吨,人均占有量不足100kg),韩国已经下调了主要粮食作物进口税率(大米下调到1%,小麦1.2%,面粉2%,09年下半年以后又将蔬菜进口税率下调至6%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其食品关税依然高出平均关税一倍,由此可见韩国食品进口关税税率之高。
   
   再说下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建国后的20多年时间里,韩国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粮食持续短缺等问题。为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状况,韩国从1960年开始实行工业化。在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韩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从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0 548美元,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8 340.76美元。1996年韩国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为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韩国颁布施行了《粮食管理法案》(1970),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粮食管理基金。购销倒挂补贴政策的实施揭开了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序幕。随着韩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1967-1971年期间,韩国平均每年有60万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在这段时间里,韩国农户数量减少了2.6万户,农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从1972年开始韩国政府鼓励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对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低息贷款等补贴。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及时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72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2.5万台,打谷机7.5万台。1978年,韩国农户拥有耕耘机12.5万台,比1972年增加400%;打谷机13.2万台,比1972年增加76%(OECD,1999)。
  另外,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对购买化肥、杀虫剂的农户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方式是:政府委托农业协同中央会(简称农协,NACF)从生产厂家购买化肥和农药,然后低价销售给农民,差价由政府财政支出。这项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得韩国的化肥和杀虫剂的消费量快速递增:1970年韩国消费氮肥35.6万t、钾肥8.3万t、磷肥l2.4万t;1990年消费氮肥56.2万t(比1970年增长58%)、消费钾肥28.6万t(比1970年增长242%)、消费磷肥25.6万t(比1970年增长106%)(OECD,1999)。化肥、杀虫剂等补贴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使韩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使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上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杀虫剂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粮食增产计划的一部分,1971-1981年韩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工程包括:重新规划韩国最大的4条河流周边的耕地(该面积占韩国耕地总面积的5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旧的灌溉系统、开垦耕地等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促使韩国到1976年新增耕地3.1万hm2,增产大米6.3万t;截至1981年,韩国重新规划耕地12.2万hm2,超过l0.2万hm2的耕地配备了灌溉设施(OECD.1999)。与此同时,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侵占耕地的现象,1972年韩国颁布了《耕地使用与保护法》,对非农用地实行严格限制。
   至此,到80年代末期,韩国基本建成了以大米生产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农业基础建设补贴为主农业补贴体系。
回复 17# kgb1059


    俄罗斯当时共有1.14亿公顷的农用地(注:作为参照,我国2002年的耕地面积为1.26亿公顷),生产了谷物10904.8万吨、甜菜3399.6万吨、土豆3802.8万吨、蔬菜1112.9万吨。


我国和毛子的土地面积差不多少,可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的粮食从产量是5亿吨!,而毛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也就是1亿吨,怎么差距这么多?
kgb1059 发表于 2011-4-7 17:22


    韩国的粮食价格为什么是中国的七倍,那是因为韩国政府实行农业保护政策,这个与韩国农民多寡无关。不要企图掩盖我国的农业剥夺政策,继续损害中国农民的经济利益,还在那里道貌岸然。
韩国农民人均产出少,在生产成本、土地面积上是无法和美、加、澳这些农业强国比的。一旦放开国内农产品的市场,韩国农业、农村势必破产成风。
中国农民的人均产出更少,生产成本更高,怎么无视了这一点?不能乌鸦飞到猪身上,只嫌人家黑吧
背嵬军 发表于 2011-4-7 19:29


    俄罗斯有种三季稻的地方吗?
背嵬军 发表于 2011-4-7 19:29


让你去西伯利亚种种地去。。。。。。
把活马说死 发表于 2011-4-7 19:43
土共有原罪啊
我写的什么你没看么?
开口就来骂土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