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TB末敏弹打装甲集群,费效比比阵风强多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01:21


中国兵器首席专家、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获得者杨绍卿:充满个人魅力的“领军人物”作者:xiaohong… 文章来源: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更新时间:2011-3-24 14:26:28

    杨绍卿,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兵器首席专家、末敏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杨绍卿长期从事弹箭领域技术、理论与装备的研究设计工作,成绩斐然,他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国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俄罗斯莫欣科技奖,2010年荣获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界杰出人才奖;拥有国防发明专利3项(另有11项专利申请被受理);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27篇。四十年的工程实践,他在实现我国末敏弹武器装备从无到有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末敏弹技术理论和火箭弹散布与稳定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上,在推进我国常规弹药向灵巧化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国灵巧弹药技术领域的领军专家……

学习,学习,再学习

         翻阅杨绍卿的档案材料,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不断变换的专业名称了。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分配至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6室从事外弹道方面的研究。10年后通过留学考试,赴美进行工程控制理论的学习。回所后不久,调入12室当主任,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风洞。在任12室主任期间,带领全室从事民品开发生产,获得成功。后转入开发处专事民品开发管理。但时间不长,杨绍卿就一头扎到末敏弹的研究中,在这个高尖端领域又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在各个领域都有颇多著述,至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5部,完成各类军、民品项目数十项。

        杨绍卿是东北人,最初学的是俄语。但后来凭着顽强的自学和进修,他顺利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不仅如此,几十年来,他丝毫没有放弃过英语学习。现在,他能够阅读原版专业书,出国考察、接待外宾可以不要翻译。

        这些,都让人感到了杨绍卿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学习力。我问杨总,是什么让他具有学习的不竭动力?他说是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执著让他学而不倦的。“党和人民信任我,把任务交给了我,我也接受了,就一定要完成好。只有对本部门本专业有充分的了解,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另外,杨绍卿觉得各门知识不是独立分割的,而是相通的,还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他是学物理的,物理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其他相关知识。我所是一个总体所,更应该对多门类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杨绍卿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是辛勤努力的结果。杨绍卿每次向未知的领域发起冲锋,都相当于重读一遍大学。他的学习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系统深入的。

        例如,他在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不久,被提升为12室主任。12室是风洞试验室,而此时的杨绍卿可以说对风洞完全是个“门外汉”。作为室主任如果不懂专业,难以服众,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怎么办?只有从头学起!杨绍卿买来系统的参考书,进行理论学习;他深入科研第一线,风洞主要就是做吹风试验,他经常到试验现场,仔细观察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杨绍卿不仅勤学还善问。他问风洞专业的老专家,也问业务精良的年轻人。我问他:“您作为主任,问别人尤其是比您小的人,觉不觉得丢面子?”杨绍卿爽朗地一笑,“那没有!你越是不懂装懂不敢问,并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你越是虚心诚恳地向别人求教,不但不降低身份,反而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杨绍卿在工作之余勤于著书,他编写的书有的成为所在领域的必读。我有些不解:杨总师平时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写论文,写书?杨绍卿首先对我谈了论文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尤其是作技术工作的,及时对技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提炼总结,是一个升华的过程。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写成了就等于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杨绍卿白天8小时工作,晚上就成了他读书写作的时间。他每天要学习至12点才睡,睡觉前浏览当天的报纸是他最大的乐趣。

危难之中显身手

        在最初接手12室任主任职务的时候,从主客观多方面讲对杨绍卿都是十分不利的。从主观上讲,杨绍卿当时只是6室的一个组长,一下子被提拔为室主任,让很多人心有不服。从客观上讲,12室是当时效益最差的研究室之一。当时正值八十年代末,国家军品任务不足,而12室是搞风洞的,全室一百多号人,人多事少,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也正因为如此,12室人心不齐。这个“官”不好当啊!对于面临的种种困难,杨绍卿是了解的,他也犹豫过。甚至很多朋友出于好意,都劝他千万别去。任命之后,杨绍卿21天没有去上班。他在苦苦思索,究竟该如何选择?终于,他去上任了。他是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去的,但他对是否能够彻底改变12室的面貌心里还是没底的。不过,此时,他认定了一点:只要他拼命去干,把心交给大家,努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是会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的。他做到了!他把12室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带领大家团结一心,大力开发民品,走出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12室在杨绍卿的带领下走上了保军转民的新路。当时12室搞民品在所里是开创之举,因为没有前人经验可循,具有很大风险。问杨绍卿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魄力,怕不怕搞砸了?他说:“不怕!这也是逼出来的。反正室里没效益,闲人又多,总得找点事做。干好了,就生存;干不好,也不会更差到哪里去。”正是抱定了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杨绍卿带领大家“杀”出一条光明之路。12室效益蒸蒸日上,连续五年捧得所“民品创收杯”,研制生产出倒筒机、烤漆线、摩托车减震器装配生产线等等一系列受到市场欢迎的产品。但开一条新路是需要披荆斩棘的。首先要打开市场,杨绍卿发动手下人,尤其是年轻人,千方百计找市场。谁知道什么新信息,有什么好点子,拿出来共享,大家一起讨论。赢得市场靠的是质量。12室生产的各类产品技术领先,质量过硬,开始时不为人所知,后经过口口相传,逐步占领市场。

        民品开发初期的工作是极为艰难的。除了在研制阶段有很多难关要攻克,在销售上还面临着不赚钱的境遇。烤漆线刚生产的第一年就没赚着钱。大家忧心忡忡,不知还要不要继续生产。杨绍卿却看得更远:不赚钱,没关系,不也没赔钱吗?我们也有很大收获,锻炼人了,这方面的技术更为成熟了,这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还要再接再厉。果然,第二年、第三年烤漆线的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杨绍卿第二次事业的转折是担任末敏弹总师。如果说第一次敢于接手12室,凭借的是年轻的热忱和激情,那么这次接下末敏弹这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则是更为成熟的思考的结果。

        因为杨绍卿民品工作搞得好,他被调至开发处,专门从事民品科研工作。但此时,末敏弹的研究止步不前,亟需一个挑起大梁的人。这是国防尖端领域,属于世界领先科技,如果不出成果,我国将痛失该领域发展的良机,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此时,杨绍卿毅然担任起该项目总师,做最后一搏。我问他:你想过没想过全身而退,怕不怕搞砸了?他说:“还真没有。一是该项目事关国防事业全局,容不得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二是末敏弹方面的书我也看过,还是有一定把握的。还有,也是很重要的,就是信心。我以前做的其他事都能干好,我就不信这个事我就做不好?”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杨绍卿挑起了这个重担,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他又成功了!末敏弹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绝不亏老百姓!”

        杨绍卿认为一个单位就像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单位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就要以诚相待,互相信任。杨绍卿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进行换位思考。作为领导,从群众的角度,群众希望什么样的领导我就做什么样的领导;作为群众,从领导的角度,领导希望什么样的群众就做什么样的群众。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杨绍卿当领导时,处处为下属着想,时刻把群众的前途、待遇、名誉等等放在心上。一句话,“绝不亏老百姓!”

        杨绍卿知人善任,他善于挖掘下属的优点,让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对于下属非原则性的缺点,杨绍卿总以宽容之心对待。他坚持多角度看人,扬长避短用人,而且用人不疑。一个机会给你,一个任务布置下去,他就让你放手大胆地去做。他会中途询问一下进度,看看你的思路和方向有没有问题,或者还有什么困难需要他协助解决,其它一概不干涉。他是深谙放权的领导。例如,在杨绍卿任12室主任期间,各组组长都有“操心费”,平时的考核和年终的评奖,以组长意见为主。这样做组长不仅没有因权偏袒,反而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允。同时,他又全盘把握,宏观调配。在12室的时候,民品项目多、收益好,军品光景差,就从民品中拿出一块来给搞军品的同志。这样,大家不分民品、军品,高高兴兴一起干,有困难共同协商解决。

        杨绍卿十分体会基层苦处。他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就上班了,在各办公室转一圈,听听大家对工作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跟大家亲切谈心,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所有的实验他必过问,遇到危险的工作从不退缩,而在评奖的时候,又总是把科研人员的名字排在最前头。在152mm炮射末敏弹系统技术集成演示验证圆满成功的报奖名单上,前15名全部都是主要技术骨干。此举一下子赢得了科研人员的心,让他们感到汗水没有白流,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再苦再累也值得!杨绍卿语重心长地说道:“基层搞科研的同志太不易了!我们所是一个总体所,搞工程的,一个工程项目绝不仅仅是一个人,几个人就能搞成的,而是一群人,一个团队。千万不要自以为了不起,或是少数人的功劳。”我问他这么做有没有压力,有的人对此不理解,怕不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他说:“我实事求是,所以不怕。话又说回来,即使自己的利益真的受损,跟广大科研人员相比,他们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有人说,杨绍卿有一种本事,别人办不来的事,他就能办成!所以,下属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就会找杨绍卿,真正是“有困难,找老杨”。杨绍卿几乎是有求必应,“谁不是有了真正的困难,也不会开口求人。你为他们办成一件小事,比做十次思想工作效果要好得多。”但杨绍卿并非神仙,在他职权范围之内的他尽量予以满足,而很多事情往往需要去找所领导。所领导一般都特别忙,杨绍卿就三番五次去找,办公室找不到,就“堵”到所门口,一次解决不了,就两次三次,非要解决不可。我问他,为了别人的事,这么费心值得吗?担心不担心领导对自己有看法?他很简单地说了句,只要当成自己的事办就好了!确实,如果所有的干部都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那很多问题都会好办得多。杨绍卿为别人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而他自己再苦、再难,却从未因为私事而找过所领导。

他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杨绍卿任12室主任的时候,室里员工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荣辱与共”,这是杨绍卿提出来的,倡导大家珍视荣誉,增强一个团队的凝聚力。这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的杨绍卿就实践了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观念,进行团队建设了。而在任末敏弹总师的十年里,他又带出了一支好队伍。这与他严谨、民主的工作作风密切相关。

        跟杨绍卿一起共事的人,对他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严。从他独创的技术报告审核倒推法就可以体现他的做事风格。如果送给他的报告出了问题,不管是技术层面的,还是文字层面的,他不会找报告的写作者,而是让负责审核的副总承担把关不严的责任。由此,逐级递推,每一级的警戒级别都要提到最高。错别字是绝对不允许有的,杨绍卿看到三个错别字就打回去重来。对于论文中出现的公式,他几乎要个个推导验证。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影响了每一个与他共事的人。大家对工作都一丝不苟,不敢稍有懈怠。这种习惯的养成对科研工作者大有裨益,论文水平有显著提高,责任意识也明显增强。

        杨绍卿十分讲求科技民主,不搞一言堂,不偏信。科研人员经常在总师办公室里为一个技术问题“吵”成一片。谁对听谁的,谁有理服谁。在这个群体里,没有领导和下属之分,是科研人员在探讨问题。一个问题如果用不同的思路可以解决,杨绍卿就让他们按自己的思路去做。

        在杨绍卿手下干活是辛苦而舒畅的,这是几乎所有科研人员的共识。在这里,他们拥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尽显才能的平台。所以,即使有外单位的高薪聘请,他们也不会离开。他们从杨绍卿身上看到了“忠诚”。

        杨绍卿对国家充满了无限忠诚。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因为他的数理基础非常好,导师就曾极力挽留,他拒绝了。回到北京时,当时北方公司正在招人,他专业硬、外语强,很容易调动,但他没有。在任末敏弹总师期间,又有许多单位找到他,以优厚的待遇邀他加盟,他都不为之所动。我问他:“为什么?就真的没有过动摇吗?”他说,“没有。在国外的时候想要回来是觉得自己学得也不错,想回国做一番事业。回国后一直在所里,是觉得研究所对咱也不薄,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所里。人要懂得‘报恩’。另外,就是在所里有很多同甘共苦的同事、朋友,这是拿金钱买不到的。”杨绍卿说这番话的时候,让人感到很朴实,也很诚恳。正是在杨绍卿这种朴素、真诚理念的影响下,在他手下干活的技术骨干没有被人“挖”走的。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技术核心、攻关团队,踏踏实实搞科研,不屈不挠,具有拿下任何项目的精神。杨绍卿说过,我要培养的就是他们的这种精神。我作为他们的领导,要为他们的未来着想。以后末敏弹项目搞完了,上其他项目,他们一样能行!

        杨绍卿这种为科技人员长远规划的心胸让人感动,而最让大家拍手称快的还是那次中俄技术谈判。杨绍卿是谈判团技术组组长。俄罗斯最初是瞧不起我们的,他们要价很高,态度很傲。杨绍卿带领大家钻研技术,合同一份一份仔细研读,抓关键点,从技术上让俄方信服。谈判时,杨绍卿要求大家把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烂熟于心,不拿稿子却说得头头是道,从气势上占了上风,这让俄方大为叹服。还有在很多小事上处处体现出民族的尊严。按照合同,俄方在我国的交通接待费用由我方承担,我方在俄的交通接待费则由俄方承担,是对等的。但我方在俄时,有一次,俄以车辆不足为由拒绝送我方去车站,而让我方自行解决。我方坚决抗议,提出这违反了合同规定,俄方随即解决并再无此类事件发生。我方通过行动向俄方证明了实力,赢得了俄方的尊重。以杨绍卿为首的技术组对各种技术的掌握,让俄方专家感到:该项技术如果不尽快卖给中国,将很快被掌握并超越。迫使俄方降低了价码,将更为核心的技术给了我方。对此,大家无不引以为豪。

        杨绍卿在处理与兄弟单位领导及科技人员的关系时,也是真诚相待。末敏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他不仅仅要求研究所科研人员协同攻关,也需要兄弟单位密切配合。由于研究的领域不同,掌握不同的关键技术,在合作中往往出现怕对方争抢项目而保守秘密的情况。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双方各自排查,效率极低。我方科技人员坦诚相待,让对方人员深受感动。双方开诚布公,事情就好办多了。效率大大提高,项目进展顺利,变竞争为双赢、多赢。而且杨绍卿特别注重长远合作关系的建立和长期伙伴关系的培养。有时,其他单位出价更高,但我方不为蝇头小利所动,坚持互利合作,赢得了兄弟单位的信任与尊重。

        对杨绍卿的采访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杨绍卿干一行、钻一行、好一行,看棋看“两步棋”,对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兵器首席专家、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获得者杨绍卿:充满个人魅力的“领军人物”作者:xiaohong… 文章来源: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更新时间:2011-3-24 14:26:28

    杨绍卿,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兵器首席专家、末敏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杨绍卿长期从事弹箭领域技术、理论与装备的研究设计工作,成绩斐然,他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国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俄罗斯莫欣科技奖,2010年荣获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界杰出人才奖;拥有国防发明专利3项(另有11项专利申请被受理);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27篇。四十年的工程实践,他在实现我国末敏弹武器装备从无到有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末敏弹技术理论和火箭弹散布与稳定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上,在推进我国常规弹药向灵巧化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国灵巧弹药技术领域的领军专家……

学习,学习,再学习

         翻阅杨绍卿的档案材料,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不断变换的专业名称了。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分配至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6室从事外弹道方面的研究。10年后通过留学考试,赴美进行工程控制理论的学习。回所后不久,调入12室当主任,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风洞。在任12室主任期间,带领全室从事民品开发生产,获得成功。后转入开发处专事民品开发管理。但时间不长,杨绍卿就一头扎到末敏弹的研究中,在这个高尖端领域又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在各个领域都有颇多著述,至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5部,完成各类军、民品项目数十项。

        杨绍卿是东北人,最初学的是俄语。但后来凭着顽强的自学和进修,他顺利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不仅如此,几十年来,他丝毫没有放弃过英语学习。现在,他能够阅读原版专业书,出国考察、接待外宾可以不要翻译。

        这些,都让人感到了杨绍卿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学习力。我问杨总,是什么让他具有学习的不竭动力?他说是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执著让他学而不倦的。“党和人民信任我,把任务交给了我,我也接受了,就一定要完成好。只有对本部门本专业有充分的了解,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另外,杨绍卿觉得各门知识不是独立分割的,而是相通的,还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他是学物理的,物理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其他相关知识。我所是一个总体所,更应该对多门类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杨绍卿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是辛勤努力的结果。杨绍卿每次向未知的领域发起冲锋,都相当于重读一遍大学。他的学习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系统深入的。

        例如,他在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不久,被提升为12室主任。12室是风洞试验室,而此时的杨绍卿可以说对风洞完全是个“门外汉”。作为室主任如果不懂专业,难以服众,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怎么办?只有从头学起!杨绍卿买来系统的参考书,进行理论学习;他深入科研第一线,风洞主要就是做吹风试验,他经常到试验现场,仔细观察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杨绍卿不仅勤学还善问。他问风洞专业的老专家,也问业务精良的年轻人。我问他:“您作为主任,问别人尤其是比您小的人,觉不觉得丢面子?”杨绍卿爽朗地一笑,“那没有!你越是不懂装懂不敢问,并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你越是虚心诚恳地向别人求教,不但不降低身份,反而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杨绍卿在工作之余勤于著书,他编写的书有的成为所在领域的必读。我有些不解:杨总师平时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写论文,写书?杨绍卿首先对我谈了论文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尤其是作技术工作的,及时对技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提炼总结,是一个升华的过程。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写成了就等于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杨绍卿白天8小时工作,晚上就成了他读书写作的时间。他每天要学习至12点才睡,睡觉前浏览当天的报纸是他最大的乐趣。

危难之中显身手

        在最初接手12室任主任职务的时候,从主客观多方面讲对杨绍卿都是十分不利的。从主观上讲,杨绍卿当时只是6室的一个组长,一下子被提拔为室主任,让很多人心有不服。从客观上讲,12室是当时效益最差的研究室之一。当时正值八十年代末,国家军品任务不足,而12室是搞风洞的,全室一百多号人,人多事少,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也正因为如此,12室人心不齐。这个“官”不好当啊!对于面临的种种困难,杨绍卿是了解的,他也犹豫过。甚至很多朋友出于好意,都劝他千万别去。任命之后,杨绍卿21天没有去上班。他在苦苦思索,究竟该如何选择?终于,他去上任了。他是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去的,但他对是否能够彻底改变12室的面貌心里还是没底的。不过,此时,他认定了一点:只要他拼命去干,把心交给大家,努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是会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的。他做到了!他把12室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带领大家团结一心,大力开发民品,走出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12室在杨绍卿的带领下走上了保军转民的新路。当时12室搞民品在所里是开创之举,因为没有前人经验可循,具有很大风险。问杨绍卿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魄力,怕不怕搞砸了?他说:“不怕!这也是逼出来的。反正室里没效益,闲人又多,总得找点事做。干好了,就生存;干不好,也不会更差到哪里去。”正是抱定了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杨绍卿带领大家“杀”出一条光明之路。12室效益蒸蒸日上,连续五年捧得所“民品创收杯”,研制生产出倒筒机、烤漆线、摩托车减震器装配生产线等等一系列受到市场欢迎的产品。但开一条新路是需要披荆斩棘的。首先要打开市场,杨绍卿发动手下人,尤其是年轻人,千方百计找市场。谁知道什么新信息,有什么好点子,拿出来共享,大家一起讨论。赢得市场靠的是质量。12室生产的各类产品技术领先,质量过硬,开始时不为人所知,后经过口口相传,逐步占领市场。

        民品开发初期的工作是极为艰难的。除了在研制阶段有很多难关要攻克,在销售上还面临着不赚钱的境遇。烤漆线刚生产的第一年就没赚着钱。大家忧心忡忡,不知还要不要继续生产。杨绍卿却看得更远:不赚钱,没关系,不也没赔钱吗?我们也有很大收获,锻炼人了,这方面的技术更为成熟了,这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还要再接再厉。果然,第二年、第三年烤漆线的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杨绍卿第二次事业的转折是担任末敏弹总师。如果说第一次敢于接手12室,凭借的是年轻的热忱和激情,那么这次接下末敏弹这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则是更为成熟的思考的结果。

        因为杨绍卿民品工作搞得好,他被调至开发处,专门从事民品科研工作。但此时,末敏弹的研究止步不前,亟需一个挑起大梁的人。这是国防尖端领域,属于世界领先科技,如果不出成果,我国将痛失该领域发展的良机,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此时,杨绍卿毅然担任起该项目总师,做最后一搏。我问他:你想过没想过全身而退,怕不怕搞砸了?他说:“还真没有。一是该项目事关国防事业全局,容不得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二是末敏弹方面的书我也看过,还是有一定把握的。还有,也是很重要的,就是信心。我以前做的其他事都能干好,我就不信这个事我就做不好?”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杨绍卿挑起了这个重担,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他又成功了!末敏弹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绝不亏老百姓!”

        杨绍卿认为一个单位就像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单位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就要以诚相待,互相信任。杨绍卿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进行换位思考。作为领导,从群众的角度,群众希望什么样的领导我就做什么样的领导;作为群众,从领导的角度,领导希望什么样的群众就做什么样的群众。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杨绍卿当领导时,处处为下属着想,时刻把群众的前途、待遇、名誉等等放在心上。一句话,“绝不亏老百姓!”

        杨绍卿知人善任,他善于挖掘下属的优点,让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对于下属非原则性的缺点,杨绍卿总以宽容之心对待。他坚持多角度看人,扬长避短用人,而且用人不疑。一个机会给你,一个任务布置下去,他就让你放手大胆地去做。他会中途询问一下进度,看看你的思路和方向有没有问题,或者还有什么困难需要他协助解决,其它一概不干涉。他是深谙放权的领导。例如,在杨绍卿任12室主任期间,各组组长都有“操心费”,平时的考核和年终的评奖,以组长意见为主。这样做组长不仅没有因权偏袒,反而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允。同时,他又全盘把握,宏观调配。在12室的时候,民品项目多、收益好,军品光景差,就从民品中拿出一块来给搞军品的同志。这样,大家不分民品、军品,高高兴兴一起干,有困难共同协商解决。

        杨绍卿十分体会基层苦处。他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就上班了,在各办公室转一圈,听听大家对工作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跟大家亲切谈心,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所有的实验他必过问,遇到危险的工作从不退缩,而在评奖的时候,又总是把科研人员的名字排在最前头。在152mm炮射末敏弹系统技术集成演示验证圆满成功的报奖名单上,前15名全部都是主要技术骨干。此举一下子赢得了科研人员的心,让他们感到汗水没有白流,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再苦再累也值得!杨绍卿语重心长地说道:“基层搞科研的同志太不易了!我们所是一个总体所,搞工程的,一个工程项目绝不仅仅是一个人,几个人就能搞成的,而是一群人,一个团队。千万不要自以为了不起,或是少数人的功劳。”我问他这么做有没有压力,有的人对此不理解,怕不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他说:“我实事求是,所以不怕。话又说回来,即使自己的利益真的受损,跟广大科研人员相比,他们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有人说,杨绍卿有一种本事,别人办不来的事,他就能办成!所以,下属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就会找杨绍卿,真正是“有困难,找老杨”。杨绍卿几乎是有求必应,“谁不是有了真正的困难,也不会开口求人。你为他们办成一件小事,比做十次思想工作效果要好得多。”但杨绍卿并非神仙,在他职权范围之内的他尽量予以满足,而很多事情往往需要去找所领导。所领导一般都特别忙,杨绍卿就三番五次去找,办公室找不到,就“堵”到所门口,一次解决不了,就两次三次,非要解决不可。我问他,为了别人的事,这么费心值得吗?担心不担心领导对自己有看法?他很简单地说了句,只要当成自己的事办就好了!确实,如果所有的干部都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那很多问题都会好办得多。杨绍卿为别人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而他自己再苦、再难,却从未因为私事而找过所领导。

他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杨绍卿任12室主任的时候,室里员工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荣辱与共”,这是杨绍卿提出来的,倡导大家珍视荣誉,增强一个团队的凝聚力。这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的杨绍卿就实践了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观念,进行团队建设了。而在任末敏弹总师的十年里,他又带出了一支好队伍。这与他严谨、民主的工作作风密切相关。

        跟杨绍卿一起共事的人,对他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严。从他独创的技术报告审核倒推法就可以体现他的做事风格。如果送给他的报告出了问题,不管是技术层面的,还是文字层面的,他不会找报告的写作者,而是让负责审核的副总承担把关不严的责任。由此,逐级递推,每一级的警戒级别都要提到最高。错别字是绝对不允许有的,杨绍卿看到三个错别字就打回去重来。对于论文中出现的公式,他几乎要个个推导验证。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影响了每一个与他共事的人。大家对工作都一丝不苟,不敢稍有懈怠。这种习惯的养成对科研工作者大有裨益,论文水平有显著提高,责任意识也明显增强。

        杨绍卿十分讲求科技民主,不搞一言堂,不偏信。科研人员经常在总师办公室里为一个技术问题“吵”成一片。谁对听谁的,谁有理服谁。在这个群体里,没有领导和下属之分,是科研人员在探讨问题。一个问题如果用不同的思路可以解决,杨绍卿就让他们按自己的思路去做。

        在杨绍卿手下干活是辛苦而舒畅的,这是几乎所有科研人员的共识。在这里,他们拥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尽显才能的平台。所以,即使有外单位的高薪聘请,他们也不会离开。他们从杨绍卿身上看到了“忠诚”。

        杨绍卿对国家充满了无限忠诚。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因为他的数理基础非常好,导师就曾极力挽留,他拒绝了。回到北京时,当时北方公司正在招人,他专业硬、外语强,很容易调动,但他没有。在任末敏弹总师期间,又有许多单位找到他,以优厚的待遇邀他加盟,他都不为之所动。我问他:“为什么?就真的没有过动摇吗?”他说,“没有。在国外的时候想要回来是觉得自己学得也不错,想回国做一番事业。回国后一直在所里,是觉得研究所对咱也不薄,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所里。人要懂得‘报恩’。另外,就是在所里有很多同甘共苦的同事、朋友,这是拿金钱买不到的。”杨绍卿说这番话的时候,让人感到很朴实,也很诚恳。正是在杨绍卿这种朴素、真诚理念的影响下,在他手下干活的技术骨干没有被人“挖”走的。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技术核心、攻关团队,踏踏实实搞科研,不屈不挠,具有拿下任何项目的精神。杨绍卿说过,我要培养的就是他们的这种精神。我作为他们的领导,要为他们的未来着想。以后末敏弹项目搞完了,上其他项目,他们一样能行!

        杨绍卿这种为科技人员长远规划的心胸让人感动,而最让大家拍手称快的还是那次中俄技术谈判。杨绍卿是谈判团技术组组长。俄罗斯最初是瞧不起我们的,他们要价很高,态度很傲。杨绍卿带领大家钻研技术,合同一份一份仔细研读,抓关键点,从技术上让俄方信服。谈判时,杨绍卿要求大家把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烂熟于心,不拿稿子却说得头头是道,从气势上占了上风,这让俄方大为叹服。还有在很多小事上处处体现出民族的尊严。按照合同,俄方在我国的交通接待费用由我方承担,我方在俄的交通接待费则由俄方承担,是对等的。但我方在俄时,有一次,俄以车辆不足为由拒绝送我方去车站,而让我方自行解决。我方坚决抗议,提出这违反了合同规定,俄方随即解决并再无此类事件发生。我方通过行动向俄方证明了实力,赢得了俄方的尊重。以杨绍卿为首的技术组对各种技术的掌握,让俄方专家感到:该项技术如果不尽快卖给中国,将很快被掌握并超越。迫使俄方降低了价码,将更为核心的技术给了我方。对此,大家无不引以为豪。

        杨绍卿在处理与兄弟单位领导及科技人员的关系时,也是真诚相待。末敏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他不仅仅要求研究所科研人员协同攻关,也需要兄弟单位密切配合。由于研究的领域不同,掌握不同的关键技术,在合作中往往出现怕对方争抢项目而保守秘密的情况。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双方各自排查,效率极低。我方科技人员坦诚相待,让对方人员深受感动。双方开诚布公,事情就好办多了。效率大大提高,项目进展顺利,变竞争为双赢、多赢。而且杨绍卿特别注重长远合作关系的建立和长期伙伴关系的培养。有时,其他单位出价更高,但我方不为蝇头小利所动,坚持互利合作,赢得了兄弟单位的信任与尊重。

        对杨绍卿的采访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杨绍卿干一行、钻一行、好一行,看棋看“两步棋”,对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两天一些筒子很关注利比亚战事中英法精确打击移动装甲目标,质疑tb是否有此能力,此篇传记八股内容有料。国产300毫米火箭炮发射末敏弹效果很好,又省钱
北约国家肯定有的,需要时自然会用,不用楼主操心。
手段多样化
话说……炮弹能够制导吗?……
没地面部队怎么打…
无敌鸣哥 发表于 2011-4-3 08:24


    当然可以
末敏弹哪个科普下
TB?

TG?
tiderip 发表于 2011-4-3 08:52

                                                       漫谈末敏弹
09年7月齐齐哈尔的一则地方新闻引起了很多有心人的注意,位于齐齐哈尔碾子山区的黑龙江华安集团召开“庆祝末敏弹立项批复暨研制动员大会”。华安厂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系列最全、加工手段最先进的炮弹生产总装企业,在20年前建设的155毫米炮弹生产线,至今也是亚洲第一和唯一。某型末敏弹的立项批复是华安厂(国营第一二三厂)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这家企业从此由传统弹药领域跨入了高新工程弹药领域。看来,这种高科技弹药,将在中国军队落地生根并山寨白菜化。
    末敏弹,顾名思义就是末端敏感器引爆弹药的意思,炮弹发射后在弹道末段探测出目标的存在、并使战斗部朝着目标方向爆炸,具有作战距离远、命中概率高、毁伤效果好、效费比高和发射后不管等优点。二战以来,面对机械化部队高速大纵深的突击,各国炮兵一直在追求能够远距离、高效率、廉价的反装甲弹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诞生了双用途子母弹和激光末制导炮弹,从而给炮兵炮兵部队打击集群装甲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这两种弹药的缺点非常明显:激光末制导炮弹虽然具有精度高的优点(直到现在激光制导也是所有制导武器里打击精度最高的),但其造价相当高,只能用于攻击少数重点目标,很难执行面压制任务。而且必需要有士兵在前沿使用目标照射器指示目标,实际上激光制导炮弹也是一种视距内武器,只是发射阵地可以设置在远距离;双用途子母弹的子弹威力、投掷精度和覆盖面积都很有限,打击集群装甲目标的效率不是很高。因为引信造价和标准问题,还一直存在子弹瞎火率高,附带损伤不好解决问题。美国原来在M270火箭上配用的M223子弹碰炸引信,因为造价限制,设计极其简单,采购价格仅仅不到1美元,极其便宜,不过瞎火率极高,估计5%左右,且没有自毁能力。如果按航空子母弹药引信的高安全标准来设计,那么远程火箭炮的反装甲作战将变得极其昂贵,得不偿失。鉴于以上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另辟蹊径,寻找一种廉价、智能高精度(小白们喜欢说灵巧)、高效率的炮兵弹药,于是末敏弹的概念应运而生。
    目前军事学术界认为,直接命中率达到50%以上的打击就称为精确打击,因为这个指标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武器弹药的精确水平,并且基本上满足现代战争对武器或弹药精度的要求。所以,压制炮兵的精确打击就是指弹药对目标的直接命中概率达到50%以上的打击。末敏弹的综合作战效果就非常符合这个定义。
    末敏弹其实就是取消了传输系统、动力系统和姿态控制系统的制导炮弹,严格意义上,并未超出子母弹范畴。它完全依靠空气动力圆锥扫描目标区,依靠红外/毫米波器件感知目标,依靠爆炸成型弹丸打击目标。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造价,简化和提高了作战效率。末敏弹通常与常规炮弹外形一致,由弹丸和发射装药组成,使用普通火炮/火箭炮按常规射表发射,射击诸元和引信装定的操作与普通弹丸相同。弹丸包括弹体、时间引信、抛射机构、末敏子弹等。末敏子弹由减速减旋与稳态扫描系统、敏感器系统、中央控制器、爆炸成型战斗部、弹上电源等组成。
不错,要是可靠性好的话,很值,效费比高,,
                                                       漫谈末敏弹
09年7月齐齐哈尔的一则地方新闻引起了很多有心人的注意,位于齐齐哈尔碾子山区的黑龙江华安集团召开“庆祝末敏弹立项批复暨研制动员大会”。华安厂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系列最全、加工手段最先进的炮弹生产总装企业,在20年前建设的155毫米炮弹生产线,至今也是亚洲第一和唯一。某型末敏弹的立项批复是华安厂(国营第一二三厂)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这家企业从此由传统弹药领域跨入了高新工程弹药领域。看来,这种高科技弹药,将在中国军队落地生根并山寨白菜化。
    末敏弹,顾名思义就是末端敏感器引爆弹药的意思,炮弹发射后在弹道末段探测出目标的存在、并使战斗部朝着目标方向爆炸,具有作战距离远、命中概率高、毁伤效果好、效费比高和发射后不管等优点。二战以来,面对机械化部队高速大纵深的突击,各国炮兵一直在追求能够远距离、高效率、廉价的反装甲弹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诞生了双用途子母弹和激光末制导炮弹,从而给炮兵炮兵部队打击集群装甲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这两种弹药的缺点非常明显:激光末制导炮弹虽然具有精度高的优点(直到现在激光制导也是所有制导武器里打击精度最高的),但其造价相当高,只能用于攻击少数重点目标,很难执行面压制任务。而且必需要有士兵在前沿使用目标照射器指示目标,实际上激光制导炮弹也是一种视距内武器,只是发射阵地可以设置在远距离;双用途子母弹的子弹威力、投掷精度和覆盖面积都很有限,打击集群装甲目标的效率不是很高。因为引信造价和标准问题,还一直存在子弹瞎火率高,附带损伤不好解决问题。美国原来在M270火箭上配用的M223子弹碰炸引信,因为造价限制,设计极其简单,采购价格仅仅不到1美元,极其便宜,不过瞎火率极高,估计5%左右,且没有自毁能力。如果按航空子母弹药引信的高安全标准来设计,那么远程火箭炮的反装甲作战将变得极其昂贵,得不偿失。鉴于以上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另辟蹊径,寻找一种廉价、智能高精度(小白们喜欢说灵巧)、高效率的炮兵弹药,于是末敏弹的概念应运而生。
    目前军事学术界认为,直接命中率达到50%以上的打击就称为精确打击,因为这个指标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武器弹药的精确水平,并且基本上满足现代战争对武器或弹药精度的要求。所以,压制炮兵的精确打击就是指弹药对目标的直接命中概率达到50%以上的打击。末敏弹的综合作战效果就非常符合这个定义。
    末敏弹其实就是取消了传输系统、动力系统和姿态控制系统的制导炮弹,严格意义上,并未超出子母弹范畴。它完全依靠空气动力圆锥扫描目标区,依靠红外/毫米波器件感知目标,依靠爆炸成型弹丸打击目标。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造价,简化和提高了作战效率。末敏弹通常与常规炮弹外形一致,由弹丸和发射装药组成,使用普通火炮/火箭炮按常规射表发射,射击诸元和引信装定的操作与普通弹丸相同。弹丸包括弹体、时间引信、抛射机构、末敏子弹等。末敏子弹由减速减旋与稳态扫描系统、敏感器系统、中央控制器、爆炸成型战斗部、弹上电源等组成。
制导炸弹?听说成本不便宜


- 发送自我的 iPhone 大板凳应用
回复 6# 无敌鸣哥

请度娘一下:铜斑蛇  红土地
楼上的别误人子弟了,还是去搜索泥鸽看看。

土鳖这玩意是山寨毛子货,比美帝的差远了。
cranenn 发表于 2011-4-3 10:46
要分清楚末敏弹和激光制导炸弹的区别,两者的造价差距是不能相提并论的:handshake
123厂做炮弹的,127厂做子弹的,都在齐市。两伊战争后效益大幅下滑,大量员工流失,企业设备也老化、损失严重。转型也不成功,后来两家自嘲加起来是250。不过这话说是90年代中期的事情了,不知道现在如何。

碾子山,让我一想到就唏嘘的地方。
话说末敏弹末端引爆带制导,效费比高,而tg一贯的高科技武器白菜化的情节已经豪不留情的将其山寨之,白菜之。
从152加塯炮到300毫米火箭炮,全部白菜之。
windflyrain 发表于 2011-4-3 13:00


    兔子种白菜太猛了
无敌鸣哥 发表于 2011-4-3 08:24

早就可以了
效费比高
想不进入别国领土纵深进行军事打击,只能用空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