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进化:禁了盐酸克伦特罗 还有莱克多巴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59:51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3-27/2933177.shtml

瘦肉精进化:禁了盐酸克伦特罗 还有莱克多巴胺
2011年03月27日 15:4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杜卉 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瘦肉精”就像食品界的慢性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各级监管部门与之进行了长期斗争,然而每一次运动式的打击之后,“瘦肉精”总能死灰复燃。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央视揭露农业龙头企业“双汇”也用瘦肉精生猪,一时舆论哗然。国家和相关省市随即展开大规模的清查瘦肉精行动。




  然而,这很可能又是一次堂吉诃德式的冲锋———过去多年里,瘦肉精屡屡制造食物中毒事件,但始终不能换来问题的彻底解决。

  更引人深思的是,涉案的河南猪场在接受检查时,曾一度查不出瘦肉精残留。原来猪农使用的是新型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传统手法检测不出来。

  2002年,农业部禁用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俗称“瘦肉精”)包含7种药物:盐酸克伦特罗(传统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盐酸多巴胺、西巴特罗、硫酸特布他林。如今,农业执法人员多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剩下5种极少抽检。

  会不会有其他药物代替现有瘦肉精,得以逃避监管呢?专家认为,瘦肉精确实有进化的可能。

  出身

  美国舶来品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将其混入猪饲料进行饲养实验。1987年,国内科研界首次接触“瘦肉精”

  2009年2月,广州70余位市民食用猪肉后,出现中毒症状。随后查明,这批生猪来自天河生猪交易市场,猪肉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随着媒体的深挖,瘦肉精进入中国的历史路径渐渐清晰。

  盐酸克伦特罗原是一种哮喘药,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扩张支气管平滑肌。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将其混入猪饲料进行饲养实验,意外地发现它能促进猪的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同时使肉色鲜红,卖相更好。

  1987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佟建明翻译美国饲料杂志的论文《使猪多长瘦肉的新营养分配剂》,这是国内科研界首次接触“瘦肉精”。

  发展  

  科研界推动

  南京农大、东北农大在此研究方向下开设课题,引发科研界热潮,但实验均以测定药物效率为导向,而忽视副作用

  “促进生长、提高瘦肉率”,对当时生产力低下的中国养猪业有巨大诱惑,于是各高校纷纷投入研究:1989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进行饲养实验,证实盐酸克伦特罗确实能提高瘦肉率。由于只检查猪肉而未检查内脏,他们认为该药物没有副作用;南京农大、东北农大在此研究方向下开设课题,引发科研界热潮,但实验均以测定药物效率为导向,而忽视副作用。

  实际上,当时的科研界对瘦肉精的副作用还不仅仅是“忽视”。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梓荣也是“瘦肉精”推动者之一,他向媒体回忆,当年其实也发现了瘦肉精的副作用,但不宜和行政部门唱反调,所以论文中没有提到。

  行政指导与经济利益的挟裹下,科研界放弃了严谨、中立的原则。1988年至1991年,欧共体和美国FDA相继禁用盐酸克伦特罗,西班牙、法国、美国均出现中毒事件,但这并没有引起国内科研人员的警惕。甚至到了1997年,中国农业部明确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但学界仍有人想继续推广。

  进化  

  新型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同样能提高猪的瘦肉率,且号称“代谢更快、残留更少”,成为“新型瘦肉精”

  1997年后,各地农业部门开始建起检测网,对盐酸克伦特罗作抽检。然而,另一股潜流正在涌动———与传统瘦肉精同属“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莱克多巴胺,同样能提高猪的瘦肉率,且号称“代谢更快、残留更少”,成为“新型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进入中国的路径,与盐酸克伦特罗如出一辙:1987年美国公司研制成功,并经过饲养实验;中国科研界迅速投入研究,成都化学所最早合成该化学品。随后中国农业部将其列为禁药,但FDA批准美国猪农限量使用,国内饲料企业怀着“将会解禁”的侥幸心态,偷偷发展生产技术。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瘦肉精进入中国的每一个环节,贪婪都战胜了理智。

  1998年,香港17人中毒;2006年,上海300多人中毒;2009年,广州70余人中毒……瘦肉精进入中国以来,报载的受害者就有数千。

杜卉 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困局  

  监管很艰难

  这些药物都是简单的化合物,一旦国外有类似研究,证明它们使用效率也很好,那么国内很容易就合成出来,形成更新型的瘦肉精

  今年3月,央视搅起的瘦肉精事件引发全国拉网式排查。央视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在涉案养猪场检测,竟发现查不到瘦肉精残留,当时所用的检测卡只能测盐酸克伦特罗。在央视记者的建议下,执法人员换用莱克多巴胺检测卡,一下就揪出阳性样本。原来,河南当地平时只查盐酸克伦特罗,使莱克多巴胺得以闯关。




  2005年农业部公布的日常抽检计划,确实不包括莱克多巴胺。

  广东省农业厅日前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从3月16日排查至今,样本共105份,全部合格;然而话音刚落,广州从化市就查出一批生猪含莱克多巴胺,全部销毁。广州市农业局不肯透露生猪来源,但报载“小道消息”,生猪就产自广州某区。

  农业部门表示,广东一直都在抽检莱克多巴胺。但禁了盐酸克伦特罗,迎来了莱克多巴胺。禁了莱克多巴胺,瘦肉精还会不会进化?毕竟在禁用目录里,同类药品还有5种之多。

  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农业部兽药残留委员会委员陈杖榴表示,不排除这个可能。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药理是一致的,用同类药物应该也能提高猪的瘦肉率,副作用也会类似。但是现在国内外都还没有研究,到底其他5种药物跟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相比,效率是高是低?”陈杖榴表示,这些药物都是简单的化合物,一旦国外有类似研究,证明它们使用效率也很好,那么国内很容易就合成出来,形成更新型的瘦肉精。

  若真如此,监管部门将极为被动。“我们现在没有对其他药物做检测,听说有添加沙丁胺醇的,但是很罕见,只能说是极个别案例。”广州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检测机构负责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以农业执法力量之薄弱,现有检测已经是沉重负担,不大可能抽检还没“作案”的药物。

  有个矛盾则无人回答:既然没有做抽检,又怎么知道添加沙丁胺醇是“罕见的”、“极个别的”案例?

  期待  

  新供需格局

  官方声音说:瘦肉精是个别现象,隐藏在千万散养户的猪栏里,很难监管;养猪业内则总是有人爆料:瘦肉精很普遍,甚至有的规模化猪场也在用

  在每一场瘦肉精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两种声音。

  官方声音说:瘦肉精是个别现象,隐藏在千万散养户的猪栏里,很难监管,提高规模化养殖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养猪业内则总是有人爆料:瘦肉精很普遍,甚至有的规模化猪场也在用,只是出栏前停用一段时间,残留量控制好,就不会引起急性中毒。

  没有人能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相。但是根据市场规律,若监管不当,“劣币”会驱逐“良币”。

  例如,美国规模化养猪场的检测较为严格,且美国人不吃内脏,FDA允许猪农少量使用莱克多巴胺。

  在中国,政策下面有对策。

  业内人士透露,只要把莱克多巴胺的分子式变一下,就可以逃过检测;还有一些高校专家研究出“掩蔽剂”,先与检测试剂作反应,试剂就不会发现莱克多巴胺;更简单的方法是停药半个月,甚至喂猪吃利尿药,突击降低残留值……这样,使用莱克多巴胺的猪农,只要没造成中毒事件,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从而逐步把诚实的猪农赶出市场。

  监管缺位引起无序竞争,能否通过市场本身自我修复?也许可以!因为瘦肉精事件频发,消费者正在重新审视肥肉。

  上世纪90年代,出于健康饮食的需要,消费者对“一斤猪肉七两肥”很反感,国外瘦肉型生猪得以进驻中国,并迅速取代本土猪种成为主力。近年来本土猪种复兴,广州市面已有“壹号土猪”、“粤东黑猪”、“蓝塘土猪”等品牌。企业以“土”为招牌,用传统方法放养生猪,养育时间长、肥肉多,却因香味浓、令人放心而卖得高价。

  新的供需格局,在打击瘦肉精上能否更胜于政府监管?我们还需要时间来揭晓答案。

  名词解释

  瘦肉精

  一类动物用药的统称。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动物脂肪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目前,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物质是一类叫做β-兴奋剂的药物。如瘦肉精克伦特罗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禁用。  羊城晚报记者 曾颂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3-27/2933177.shtml

瘦肉精进化:禁了盐酸克伦特罗 还有莱克多巴胺
2011年03月27日 15:4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杜卉 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瘦肉精”就像食品界的慢性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各级监管部门与之进行了长期斗争,然而每一次运动式的打击之后,“瘦肉精”总能死灰复燃。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央视揭露农业龙头企业“双汇”也用瘦肉精生猪,一时舆论哗然。国家和相关省市随即展开大规模的清查瘦肉精行动。




  然而,这很可能又是一次堂吉诃德式的冲锋———过去多年里,瘦肉精屡屡制造食物中毒事件,但始终不能换来问题的彻底解决。

  更引人深思的是,涉案的河南猪场在接受检查时,曾一度查不出瘦肉精残留。原来猪农使用的是新型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传统手法检测不出来。

  2002年,农业部禁用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俗称“瘦肉精”)包含7种药物:盐酸克伦特罗(传统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盐酸多巴胺、西巴特罗、硫酸特布他林。如今,农业执法人员多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剩下5种极少抽检。

  会不会有其他药物代替现有瘦肉精,得以逃避监管呢?专家认为,瘦肉精确实有进化的可能。

  出身

  美国舶来品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将其混入猪饲料进行饲养实验。1987年,国内科研界首次接触“瘦肉精”

  2009年2月,广州70余位市民食用猪肉后,出现中毒症状。随后查明,这批生猪来自天河生猪交易市场,猪肉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随着媒体的深挖,瘦肉精进入中国的历史路径渐渐清晰。

  盐酸克伦特罗原是一种哮喘药,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扩张支气管平滑肌。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将其混入猪饲料进行饲养实验,意外地发现它能促进猪的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同时使肉色鲜红,卖相更好。

  1987年,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佟建明翻译美国饲料杂志的论文《使猪多长瘦肉的新营养分配剂》,这是国内科研界首次接触“瘦肉精”。

  发展  

  科研界推动

  南京农大、东北农大在此研究方向下开设课题,引发科研界热潮,但实验均以测定药物效率为导向,而忽视副作用

  “促进生长、提高瘦肉率”,对当时生产力低下的中国养猪业有巨大诱惑,于是各高校纷纷投入研究:1989年内蒙古农牧学院进行饲养实验,证实盐酸克伦特罗确实能提高瘦肉率。由于只检查猪肉而未检查内脏,他们认为该药物没有副作用;南京农大、东北农大在此研究方向下开设课题,引发科研界热潮,但实验均以测定药物效率为导向,而忽视副作用。

  实际上,当时的科研界对瘦肉精的副作用还不仅仅是“忽视”。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梓荣也是“瘦肉精”推动者之一,他向媒体回忆,当年其实也发现了瘦肉精的副作用,但不宜和行政部门唱反调,所以论文中没有提到。

  行政指导与经济利益的挟裹下,科研界放弃了严谨、中立的原则。1988年至1991年,欧共体和美国FDA相继禁用盐酸克伦特罗,西班牙、法国、美国均出现中毒事件,但这并没有引起国内科研人员的警惕。甚至到了1997年,中国农业部明确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但学界仍有人想继续推广。

  进化  

  新型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同样能提高猪的瘦肉率,且号称“代谢更快、残留更少”,成为“新型瘦肉精”

  1997年后,各地农业部门开始建起检测网,对盐酸克伦特罗作抽检。然而,另一股潜流正在涌动———与传统瘦肉精同属“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莱克多巴胺,同样能提高猪的瘦肉率,且号称“代谢更快、残留更少”,成为“新型瘦肉精”。

  莱克多巴胺进入中国的路径,与盐酸克伦特罗如出一辙:1987年美国公司研制成功,并经过饲养实验;中国科研界迅速投入研究,成都化学所最早合成该化学品。随后中国农业部将其列为禁药,但FDA批准美国猪农限量使用,国内饲料企业怀着“将会解禁”的侥幸心态,偷偷发展生产技术。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瘦肉精进入中国的每一个环节,贪婪都战胜了理智。

  1998年,香港17人中毒;2006年,上海300多人中毒;2009年,广州70余人中毒……瘦肉精进入中国以来,报载的受害者就有数千。

杜卉 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困局  

  监管很艰难

  这些药物都是简单的化合物,一旦国外有类似研究,证明它们使用效率也很好,那么国内很容易就合成出来,形成更新型的瘦肉精

  今年3月,央视搅起的瘦肉精事件引发全国拉网式排查。央视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在涉案养猪场检测,竟发现查不到瘦肉精残留,当时所用的检测卡只能测盐酸克伦特罗。在央视记者的建议下,执法人员换用莱克多巴胺检测卡,一下就揪出阳性样本。原来,河南当地平时只查盐酸克伦特罗,使莱克多巴胺得以闯关。




  2005年农业部公布的日常抽检计划,确实不包括莱克多巴胺。

  广东省农业厅日前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从3月16日排查至今,样本共105份,全部合格;然而话音刚落,广州从化市就查出一批生猪含莱克多巴胺,全部销毁。广州市农业局不肯透露生猪来源,但报载“小道消息”,生猪就产自广州某区。

  农业部门表示,广东一直都在抽检莱克多巴胺。但禁了盐酸克伦特罗,迎来了莱克多巴胺。禁了莱克多巴胺,瘦肉精还会不会进化?毕竟在禁用目录里,同类药品还有5种之多。

  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农业部兽药残留委员会委员陈杖榴表示,不排除这个可能。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药理是一致的,用同类药物应该也能提高猪的瘦肉率,副作用也会类似。但是现在国内外都还没有研究,到底其他5种药物跟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相比,效率是高是低?”陈杖榴表示,这些药物都是简单的化合物,一旦国外有类似研究,证明它们使用效率也很好,那么国内很容易就合成出来,形成更新型的瘦肉精。

  若真如此,监管部门将极为被动。“我们现在没有对其他药物做检测,听说有添加沙丁胺醇的,但是很罕见,只能说是极个别案例。”广州市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检测机构负责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以农业执法力量之薄弱,现有检测已经是沉重负担,不大可能抽检还没“作案”的药物。

  有个矛盾则无人回答:既然没有做抽检,又怎么知道添加沙丁胺醇是“罕见的”、“极个别的”案例?

  期待  

  新供需格局

  官方声音说:瘦肉精是个别现象,隐藏在千万散养户的猪栏里,很难监管;养猪业内则总是有人爆料:瘦肉精很普遍,甚至有的规模化猪场也在用

  在每一场瘦肉精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听到两种声音。

  官方声音说:瘦肉精是个别现象,隐藏在千万散养户的猪栏里,很难监管,提高规模化养殖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养猪业内则总是有人爆料:瘦肉精很普遍,甚至有的规模化猪场也在用,只是出栏前停用一段时间,残留量控制好,就不会引起急性中毒。

  没有人能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相。但是根据市场规律,若监管不当,“劣币”会驱逐“良币”。

  例如,美国规模化养猪场的检测较为严格,且美国人不吃内脏,FDA允许猪农少量使用莱克多巴胺。

  在中国,政策下面有对策。

  业内人士透露,只要把莱克多巴胺的分子式变一下,就可以逃过检测;还有一些高校专家研究出“掩蔽剂”,先与检测试剂作反应,试剂就不会发现莱克多巴胺;更简单的方法是停药半个月,甚至喂猪吃利尿药,突击降低残留值……这样,使用莱克多巴胺的猪农,只要没造成中毒事件,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从而逐步把诚实的猪农赶出市场。

  监管缺位引起无序竞争,能否通过市场本身自我修复?也许可以!因为瘦肉精事件频发,消费者正在重新审视肥肉。

  上世纪90年代,出于健康饮食的需要,消费者对“一斤猪肉七两肥”很反感,国外瘦肉型生猪得以进驻中国,并迅速取代本土猪种成为主力。近年来本土猪种复兴,广州市面已有“壹号土猪”、“粤东黑猪”、“蓝塘土猪”等品牌。企业以“土”为招牌,用传统方法放养生猪,养育时间长、肥肉多,却因香味浓、令人放心而卖得高价。

  新的供需格局,在打击瘦肉精上能否更胜于政府监管?我们还需要时间来揭晓答案。

  名词解释

  瘦肉精

  一类动物用药的统称。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动物脂肪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目前,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物质是一类叫做β-兴奋剂的药物。如瘦肉精克伦特罗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禁用。  羊城晚报记者 曾颂
做等猪肉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