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名字引发强烈争议 \"第27次变脸\"了无新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35:17
<P>来源:国际先驱导报</P>
<P> 国际先驱导报驻台北记者裴闯报道    台湾当局“行政院长”游锡堃近日在出访中美洲期间,发表演说时前后用了15次“Taiwan,ROC”,不再沿用台湾当局惯用的“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引人侧目,更在此间引发强烈的争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继吕秀莲提出“台湾中华民国”以来陈水扁当局的又一个“小动作”,尽管只是一个英语名词,里面包藏的却是企图“动国号”的“大阴谋”。
    台湾在野党“立委”质问,为何不说“中华民国”全名了呢?这种不伦不类的新说法,无非是要突显“台湾”,淡化“中华民国”,是一种变相改“国号”的行为。有评论指出,这是“台独”分子不敢宣布“独立”但又不甘心而使出的小动作。台湾当局前驻美代表陈锡蕃指出,“中华民国”“国号”为“宪法”所定,除非制订“新宪”,否则是不容随便更改的。主张“台独”的人既不敢制订“新宪”,又不敢宣布“台湾独立”,只会用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遮掩手法,使用这种似通非通的英文简称,想避开制订“新宪”,达到改变“国号”的目的,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台独”分子则是兴高采烈,认为此举突出台湾的“主体性”,呈现“台湾的国家意识”,是当局有意“正名”的重要一步。他们希望下一步将“Taiwan,ROC”中的“,”变成“.”,也就是“台湾中华民国”;再然后就是将“,ROC”彻底拿掉,“国号”变成“ Taiwan”。
    陈水扁当局则是态度暧昧。一方面,对于外界对“Taiwan”和“ROC”中间究竟用逗号、斜线还是句号的争议,当局官员宣称,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标点符号,而是如何呈现“台湾国家意识”,让国际社会分辨“ROC不等同于PRC(中华人民共和国)”。
    另一方面,当局“国安会”在“府院”会商后宣称,为避免“中国及在野党大做文章”,陈水扁“修宪不触及更改国号”的承诺不会改变;“国家”名称的用法只是保持高度弹性,以因应不同状况,使用不同的“国家”名称。
    民进党籍的高雄市长谢长廷近日宣称,过去台湾对外的名称有26种说法,不但台湾同胞自己用法不一,“外国人”也经常搞混,只要有一个一致的说法,不论是哪一种都可以。他称,台湾是一个“小国”,“国名”只要一个就好,大家团结用一个“国名”,“外国”对台湾的印象也会深刻。不过台湾“行政院”官员称,不统一使用“国名”更有好处,可以保留更大的弹性,视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场合,做出对台湾更有利的策略。
    对于当局的这些言行,台湾舆论并不意外。有舆论指出,凸显“台湾意识”与“去中国化”,向来是民进党“执政”以来的重要政治目标和施政重点。包括:修订教科书,加强台湾历史地理的份量,把中国近代史列入世界史的一部份;地图左转九十度,台湾成了太平洋的中心;将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并立,减少或不鼓励两岸文化交流;不采取国际通行的汉语拼音方案,避免和大陆在文字拼音上接轨;不承认大陆学历,等等。台湾电影导演、政论家王正方指出,民进党当局选在此时抛出“Taiwan,ROC”,是因为他们认为此事在岛内已到了成熟阶段,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
    岛内舆论还指出,游锡堃此举其实是在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联合报》发表文章指出,在陈水扁四个最有可能的接班人“吕游苏谢”明争暗斗抢出头之际,游锡堃企图借助在“外交”战场的成功,贬抑其他3人的政治势力。#</P>
<P>“台湾脸谱”抽样调查</P>
<P>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轩、张勇报道    2003年,记者浏览互联网时,无意间目睹大陆和台湾网友之间一次“网上创意大赛”。创意主题:中国形象广告。大陆网友在“China”上做文章,将小写字母“i”的小点部分,以台湾的地图代之,并标示着“少了这一点,就不是完整的中国!”台湾网友则采用大写的英文“CHINA”,在大写字母“I”的上方,也加上了一个台湾地图,并标示着“多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中国!”其实,台湾某些势力尤其是“台独”势力非常不愿在自己的对外称呼中使用China这个词,不愿在对外称呼上让人感觉有“中国之一部分的嫌疑”,由此衍生出以下“五花八门”的“名讳”。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精选”几种。 </P>
<P>■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ROC/R.O.C.)
<P>    在岛内看来,“中华民国”是目前台湾所有对外称呼中最具“正统性”的一个。在台“外交部”颁布的“现行参与国际组织、会议及活动使用名称优先顺位简表”中,“中华民国”排列第一。
    自李登辉上台以来,中华民国这一“国号”的正统地位不断受到来自岛内“去中华民国化”势力的挤压。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发现在台湾当局领导人2000年的“就职演说”中,用到“台湾”达41次,但“中华民国”只出现了9次。当时台湾《中国时报》调侃说,陈水扁在演说结束时高喊“台湾人民万岁”、“敬祝中华民国国运昌隆”,语气好像“万岁的只限‘台湾岛’的人民,‘中华民国’则似乎是个友邦”。笔者在陈水扁2004年的“就职演说”中也有类似发现:“台湾”出现48次,“中华民国”只出现了8次。
<P>■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
<P>    2003年9月,台民进党籍“立法委员”萧美琴发现,在台“经济部加工出口区”网站,“我国各加工出口区报告简介中,凡提及我国,均以‘Chinese Taipei’名之”。为此,9月23日,萧美琴向台“行政院”提出书面质询,她说:“查现行我国参与国际组织、会议及活动使用名称优先级表中,‘Chinese Taipei’因为容易被误认为‘中国的台北’,在组织的重要性与名称退让程度的均衡原则下,不得已才援引使用。经济部加工出口区自行编撰的报告没有来自中国的压力,却自行使用‘Chinese Taipei’,将误导国际视听,误认我国认同、并接受中国矮化我国主权之作法,更对台湾的国际处境增添不利因素。”
    对于“Chinese Taipei”这个提法,像前者那样“于心不甘”的人在台并非萧美琴一人。据说,当时台湾当局是“为了要摆脱形式魔咒,用尽心力,才想出‘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的,现如今难免成为许多“欲独还羞”人士拿当局撒气的靶子。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确认设在北京的“中国奥委会”合法席位,并以“中国台北奥委会”(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ittee)名称承认设在台北的奥委会。台当局开始坚持要以“中华民国奥委会”参加奥运会,未果后又坚持将“Chinese Taipei”译成“中华台北”而非我们一般采用的“中国台北”的译法。据当年参与两岸体育谈判的何振梁先生回忆,“他们(台当局)把……一字之差看成是严重的原则问题。他们说不出口的理由是,你们既然是中国奥委会,我就偏不叫中国台北奥委会,以免被套住,变成是中国奥委会的一个地方性机构。”当年何振梁先生曾对台湾代表风趣回应:“难道用‘中华台北奥委会’的名称,就不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机构了?大陆的综合体育组织就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台代表一脸无奈。
    不过,我方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过多纠缠,认可“中华台北”为台湾体育团体赴大陆参加比赛的中文称呼,并以两岸历史上第一个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只不过在今天岛内的“台独”势力看来,这种译名上的“胜利”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胃口。
<P>■“T系列”
<P>    记者发现,台“外交部”“八十八年(即1999年)十月二日八八国三字第八八0一九二八三三号函”中,“说明略以有关我出席国际会议与活动使用名称事”:“倘确因中共阻挠致我无法使用正式国名参与国际会议及活动时,为积极拓展我国际活动空间……我应要求China(Taiwan))、China│Taipei、China│Taiwan、Taipei China、Taipei、Taiwan等八种名称(无优先级),并请国际组织或会议主办单位将我以T字母列序,勿与中共同列于C字母及将我列在‘China’之下,以资区别。”
<P>
■“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和“中华民国台湾”(ROC on Taiwan)
<P>    1993年2月,时任“总统”、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李登辉,当着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人士申言,他“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而“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后又有意翻过来讲“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据说当时台的国际文宣,打的是“中华民国在台湾”(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但“前面那个‘Republic of China’印得小小的,生怕引起注意,而后面那个‘Taiwan’又大又醒目,是‘国家’形象的推销重点”。台湾《中国时报》认为,这是“China”在台当局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两蒋时期的台湾抢着当“China”,到李登辉担任总统时,便决定不再跟对岸争夺“China”代表权,承认“治权”只及“台澎金马”,并且努力将“中华民国台湾”或“台湾的中华民国”实质化。
<P>■“Taiwan,ROC”
<P>    8月18日,台“行政院长”游锡堃在“邦交国”洪都拉斯演讲时,连用了15次“Taiwan,ROC”的新简称来取代以往的“Republic of China”。据细心的台湾媒体发现,游锡堃讲“Taiwan,ROC”时,是逐一念出英文字母“R”、“O”、“C”,而不是“Republic of China”。他“强调的重点是前面的‘Taiwan’,盼国际社会接收到的也是‘Taiwan’。”
    但游锡堃这种“柔性推台独”的做法并未赢得岛内“满堂彩”,甚至被人讽刺英文水平低,不能准确表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意思。以至于游锡堃赶紧在当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着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下属新闻官说,“文法都经过哈佛和耶鲁毕业的人确认的,没问题”。
<P>■“ROC(Taiwan)”
<P>    在台制定的“优先顺位简表”中,“ROC(Taiwan)”排行第四。有解释称,括弧内是对前者做注解及说明其内涵,亦即“中华民国的主体”就是台湾。台“外交部长”陈唐山8月21日表示,本月底陈水扁出访巴拿马将使用“中华民国(台湾)”的名称。陈唐山说,如果各界认为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明显区隔,可能变成一种惯例。 不过,也有消息说,为准备陈水扁月底出访巴拿马,台“行政院新闻局”另外设计了印有“Taiwan,ROC”的帽子。到时陈水扁会戴着“Taiwan,ROC”的帽子称自己来自“ROC(Taiwan)”。
<P>■“台湾共和国”(Republic of Taiwan/ROT)
<P>    2002年4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务院呼吁国会授权政府推动贸易谈判时,脱稿而出说:美国欢迎“这两个国家——台湾共和国,当然还有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不错的,是很重要的。”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台湾当局的浓厚兴趣,莫非美国要给台湾一个惊喜,特别是对那些致力于“台湾正名事业”的人士?
    台“外交部”马上透过“驻美代表处”向美方进一步了解,得到的答案是,抱歉,这是布什一时口误,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不变,布什并非主张“一台一中”。据美国媒体报导,布什在即席讲话中经常口误,叫错国家或人名,这种口误也不具特别外交意义;至于把台湾误称为“台湾共和国”,布什也不是第一次。
    1991年,当时在野的民进党通过了所谓“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将“国号”命定为“台湾”。不过,民进党上台以后,“渐进式台独”色彩明显,主要是“借壳而活”,即暂时借助“中华民国”称号干“台独”的事;像“台湾共和国”这种放弃“中华民国”称号干“台独”、“脱壳而出”的策略转为由“台湾正名运动”这样的“极独”势力推行。
    在最近岛内“Taiwan,ROC”的热议中,一些“极独”势力认为不如直接将“ROC”去掉。不过岛内也出现另一种声音:当心变更“国号”为“台湾共和国”触及“红线”。#</P><P>来源:国际先驱导报</P>
<P> 国际先驱导报驻台北记者裴闯报道    台湾当局“行政院长”游锡堃近日在出访中美洲期间,发表演说时前后用了15次“Taiwan,ROC”,不再沿用台湾当局惯用的“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引人侧目,更在此间引发强烈的争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继吕秀莲提出“台湾中华民国”以来陈水扁当局的又一个“小动作”,尽管只是一个英语名词,里面包藏的却是企图“动国号”的“大阴谋”。
    台湾在野党“立委”质问,为何不说“中华民国”全名了呢?这种不伦不类的新说法,无非是要突显“台湾”,淡化“中华民国”,是一种变相改“国号”的行为。有评论指出,这是“台独”分子不敢宣布“独立”但又不甘心而使出的小动作。台湾当局前驻美代表陈锡蕃指出,“中华民国”“国号”为“宪法”所定,除非制订“新宪”,否则是不容随便更改的。主张“台独”的人既不敢制订“新宪”,又不敢宣布“台湾独立”,只会用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遮掩手法,使用这种似通非通的英文简称,想避开制订“新宪”,达到改变“国号”的目的,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台独”分子则是兴高采烈,认为此举突出台湾的“主体性”,呈现“台湾的国家意识”,是当局有意“正名”的重要一步。他们希望下一步将“Taiwan,ROC”中的“,”变成“.”,也就是“台湾中华民国”;再然后就是将“,ROC”彻底拿掉,“国号”变成“ Taiwan”。
    陈水扁当局则是态度暧昧。一方面,对于外界对“Taiwan”和“ROC”中间究竟用逗号、斜线还是句号的争议,当局官员宣称,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标点符号,而是如何呈现“台湾国家意识”,让国际社会分辨“ROC不等同于PRC(中华人民共和国)”。
    另一方面,当局“国安会”在“府院”会商后宣称,为避免“中国及在野党大做文章”,陈水扁“修宪不触及更改国号”的承诺不会改变;“国家”名称的用法只是保持高度弹性,以因应不同状况,使用不同的“国家”名称。
    民进党籍的高雄市长谢长廷近日宣称,过去台湾对外的名称有26种说法,不但台湾同胞自己用法不一,“外国人”也经常搞混,只要有一个一致的说法,不论是哪一种都可以。他称,台湾是一个“小国”,“国名”只要一个就好,大家团结用一个“国名”,“外国”对台湾的印象也会深刻。不过台湾“行政院”官员称,不统一使用“国名”更有好处,可以保留更大的弹性,视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场合,做出对台湾更有利的策略。
    对于当局的这些言行,台湾舆论并不意外。有舆论指出,凸显“台湾意识”与“去中国化”,向来是民进党“执政”以来的重要政治目标和施政重点。包括:修订教科书,加强台湾历史地理的份量,把中国近代史列入世界史的一部份;地图左转九十度,台湾成了太平洋的中心;将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并立,减少或不鼓励两岸文化交流;不采取国际通行的汉语拼音方案,避免和大陆在文字拼音上接轨;不承认大陆学历,等等。台湾电影导演、政论家王正方指出,民进党当局选在此时抛出“Taiwan,ROC”,是因为他们认为此事在岛内已到了成熟阶段,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
    岛内舆论还指出,游锡堃此举其实是在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联合报》发表文章指出,在陈水扁四个最有可能的接班人“吕游苏谢”明争暗斗抢出头之际,游锡堃企图借助在“外交”战场的成功,贬抑其他3人的政治势力。#</P>
<P>“台湾脸谱”抽样调查</P>
<P>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轩、张勇报道    2003年,记者浏览互联网时,无意间目睹大陆和台湾网友之间一次“网上创意大赛”。创意主题:中国形象广告。大陆网友在“China”上做文章,将小写字母“i”的小点部分,以台湾的地图代之,并标示着“少了这一点,就不是完整的中国!”台湾网友则采用大写的英文“CHINA”,在大写字母“I”的上方,也加上了一个台湾地图,并标示着“多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中国!”其实,台湾某些势力尤其是“台独”势力非常不愿在自己的对外称呼中使用China这个词,不愿在对外称呼上让人感觉有“中国之一部分的嫌疑”,由此衍生出以下“五花八门”的“名讳”。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精选”几种。 </P>
<P>■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ROC/R.O.C.)
<P>    在岛内看来,“中华民国”是目前台湾所有对外称呼中最具“正统性”的一个。在台“外交部”颁布的“现行参与国际组织、会议及活动使用名称优先顺位简表”中,“中华民国”排列第一。
    自李登辉上台以来,中华民国这一“国号”的正统地位不断受到来自岛内“去中华民国化”势力的挤压。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发现在台湾当局领导人2000年的“就职演说”中,用到“台湾”达41次,但“中华民国”只出现了9次。当时台湾《中国时报》调侃说,陈水扁在演说结束时高喊“台湾人民万岁”、“敬祝中华民国国运昌隆”,语气好像“万岁的只限‘台湾岛’的人民,‘中华民国’则似乎是个友邦”。笔者在陈水扁2004年的“就职演说”中也有类似发现:“台湾”出现48次,“中华民国”只出现了8次。
<P>■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
<P>    2003年9月,台民进党籍“立法委员”萧美琴发现,在台“经济部加工出口区”网站,“我国各加工出口区报告简介中,凡提及我国,均以‘Chinese Taipei’名之”。为此,9月23日,萧美琴向台“行政院”提出书面质询,她说:“查现行我国参与国际组织、会议及活动使用名称优先级表中,‘Chinese Taipei’因为容易被误认为‘中国的台北’,在组织的重要性与名称退让程度的均衡原则下,不得已才援引使用。经济部加工出口区自行编撰的报告没有来自中国的压力,却自行使用‘Chinese Taipei’,将误导国际视听,误认我国认同、并接受中国矮化我国主权之作法,更对台湾的国际处境增添不利因素。”
    对于“Chinese Taipei”这个提法,像前者那样“于心不甘”的人在台并非萧美琴一人。据说,当时台湾当局是“为了要摆脱形式魔咒,用尽心力,才想出‘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的,现如今难免成为许多“欲独还羞”人士拿当局撒气的靶子。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确认设在北京的“中国奥委会”合法席位,并以“中国台北奥委会”(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ittee)名称承认设在台北的奥委会。台当局开始坚持要以“中华民国奥委会”参加奥运会,未果后又坚持将“Chinese Taipei”译成“中华台北”而非我们一般采用的“中国台北”的译法。据当年参与两岸体育谈判的何振梁先生回忆,“他们(台当局)把……一字之差看成是严重的原则问题。他们说不出口的理由是,你们既然是中国奥委会,我就偏不叫中国台北奥委会,以免被套住,变成是中国奥委会的一个地方性机构。”当年何振梁先生曾对台湾代表风趣回应:“难道用‘中华台北奥委会’的名称,就不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机构了?大陆的综合体育组织就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台代表一脸无奈。
    不过,我方在这一问题上没有过多纠缠,认可“中华台北”为台湾体育团体赴大陆参加比赛的中文称呼,并以两岸历史上第一个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只不过在今天岛内的“台独”势力看来,这种译名上的“胜利”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胃口。
<P>■“T系列”
<P>    记者发现,台“外交部”“八十八年(即1999年)十月二日八八国三字第八八0一九二八三三号函”中,“说明略以有关我出席国际会议与活动使用名称事”:“倘确因中共阻挠致我无法使用正式国名参与国际会议及活动时,为积极拓展我国际活动空间……我应要求China(Taiwan))、China│Taipei、China│Taiwan、Taipei China、Taipei、Taiwan等八种名称(无优先级),并请国际组织或会议主办单位将我以T字母列序,勿与中共同列于C字母及将我列在‘China’之下,以资区别。”
<P>
■“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在台湾”和“中华民国台湾”(ROC on Taiwan)
<P>    1993年2月,时任“总统”、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李登辉,当着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人士申言,他“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而“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后又有意翻过来讲“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据说当时台的国际文宣,打的是“中华民国在台湾”(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但“前面那个‘Republic of China’印得小小的,生怕引起注意,而后面那个‘Taiwan’又大又醒目,是‘国家’形象的推销重点”。台湾《中国时报》认为,这是“China”在台当局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两蒋时期的台湾抢着当“China”,到李登辉担任总统时,便决定不再跟对岸争夺“China”代表权,承认“治权”只及“台澎金马”,并且努力将“中华民国台湾”或“台湾的中华民国”实质化。
<P>■“Taiwan,ROC”
<P>    8月18日,台“行政院长”游锡堃在“邦交国”洪都拉斯演讲时,连用了15次“Taiwan,ROC”的新简称来取代以往的“Republic of China”。据细心的台湾媒体发现,游锡堃讲“Taiwan,ROC”时,是逐一念出英文字母“R”、“O”、“C”,而不是“Republic of China”。他“强调的重点是前面的‘Taiwan’,盼国际社会接收到的也是‘Taiwan’。”
    但游锡堃这种“柔性推台独”的做法并未赢得岛内“满堂彩”,甚至被人讽刺英文水平低,不能准确表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意思。以至于游锡堃赶紧在当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着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下属新闻官说,“文法都经过哈佛和耶鲁毕业的人确认的,没问题”。
<P>■“ROC(Taiwan)”
<P>    在台制定的“优先顺位简表”中,“ROC(Taiwan)”排行第四。有解释称,括弧内是对前者做注解及说明其内涵,亦即“中华民国的主体”就是台湾。台“外交部长”陈唐山8月21日表示,本月底陈水扁出访巴拿马将使用“中华民国(台湾)”的名称。陈唐山说,如果各界认为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明显区隔,可能变成一种惯例。 不过,也有消息说,为准备陈水扁月底出访巴拿马,台“行政院新闻局”另外设计了印有“Taiwan,ROC”的帽子。到时陈水扁会戴着“Taiwan,ROC”的帽子称自己来自“ROC(Taiwan)”。
<P>■“台湾共和国”(Republic of Taiwan/ROT)
<P>    2002年4月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务院呼吁国会授权政府推动贸易谈判时,脱稿而出说:美国欢迎“这两个国家——台湾共和国,当然还有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不错的,是很重要的。”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台湾当局的浓厚兴趣,莫非美国要给台湾一个惊喜,特别是对那些致力于“台湾正名事业”的人士?
    台“外交部”马上透过“驻美代表处”向美方进一步了解,得到的答案是,抱歉,这是布什一时口误,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不变,布什并非主张“一台一中”。据美国媒体报导,布什在即席讲话中经常口误,叫错国家或人名,这种口误也不具特别外交意义;至于把台湾误称为“台湾共和国”,布什也不是第一次。
    1991年,当时在野的民进党通过了所谓“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将“国号”命定为“台湾”。不过,民进党上台以后,“渐进式台独”色彩明显,主要是“借壳而活”,即暂时借助“中华民国”称号干“台独”的事;像“台湾共和国”这种放弃“中华民国”称号干“台独”、“脱壳而出”的策略转为由“台湾正名运动”这样的“极独”势力推行。
    在最近岛内“Taiwan,ROC”的热议中,一些“极独”势力认为不如直接将“ROC”去掉。不过岛内也出现另一种声音:当心变更“国号”为“台湾共和国”触及“红线”。#</P>
<P>名讳“台独”的罪恶</P><P>关于一种政治的说法居然有27种之多,这在整个世界都是不多见的。无论“台独”者戴上多少顶帽子或者是面具,其肉身都摆脱不了对民族意识所犯下的罪恶。封神榜的英雄们早就教育我们说,化身再多,高明的法宝也能打你个形神俱灭。
    除了“中华民国”之外,剩下的26种名字绝大多数承担了对“台独”思想的政治表述任务和舆论刺激功能。这些对于台湾地区政治名称的各种表述,实际上是对“台独”政策的一种掩饰和包装,并希望能够形成舆论认同,再逐渐转化公众和世界的认识,从而推动政策的“合理性演变”。这种遮遮掩掩的表达方式,当然还不敢触及两岸政治的脆弱底线和两岸剩下不多的可以讲述与怀念的血脉亲情。底线之底是血与火的深渊,这固然不是几块名讳的石头就可以激荡的。但是名讳对于政治的生态演变来说,的确是一种可怕的催化剂。
    “台独”名称的变化,就像孙悟空的72变一样。尽管变身为庙,但是总解决不了尾巴的难题。当局者当然可以顺应民意站在两岸和解的一边,不过这定然忤逆了自己那点可怜的政治野心;当局者也当然可以站到公开独立的一边,但是他们又明白无论如何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因此“尾巴”在庙前还是庙后,成为了台湾当局领导人的心病,他们只好通过表述方式上的变化,来不断试探公众舆论的反应,进而完成政策的转变。只不过“名正”才能“言顺”,二十几个名字“正”过来“正”过去,反而越来越不顺。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地区的领导人自己对本地区的称呼都不统一,更没有一个地区的名字被创造得如此五花八门。“台独”政策走马灯式的变脸,已经从清晰、明朗、无争议发展到诡谲、无名、善变身。人们看不清当局者在迷乱中所追求的,究竟是否只是一种政治快感。对于自己领导下的这块土地名字都搞不清的执政者,能搞得清楚自己究竟是在为谁谋福祉吗?否定答案的背后,葬送的是2300万有名字的台湾人。
    27个表述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做“罪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