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讨论:美国之音的前世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2:11


原标题:中国媒体观察:美国之音的前世今生

http://www.zhgpl.com/doc/1016/3/2/4/101632413.html?coluid=148&kindid=0&docid=101632413&mdate=0319001823


                                                 [/td][/tr]
        [/table]  中评社北京3月19日电/此间《世界知识》的文章说,据《华盛顿时报》报道,2月14日,美国广播理事会(BBG)向国会提交了2012年年度预算案,美国之音将从今年10月1日起停止专门针对中国大陆的汉语普通话和粤语的短波、中波广播及卫星电视节目,仅保留其中文网站,并大幅度裁员。

  如果国会通过这一方案,那么自2011年10月开始,在美国之音的44种语言对外广播中,将有两种语言广播的预算被删减,一种是克罗西亚语,一种是汉语。汉语广播的预算将被削减800万美元,普通话广播节目的69名员工被裁减后将只剩31人;粤语广播的7名员工将全部被裁撤。

  媒体称,广播理事会发言人利蒂希娅.金表示,美国之音对华中文广播停止后,相关节目会通过自由亚洲电台继续对中国播放,而美国之音中文部将专注于互联网和手机的信息传播。

  冷战中的利器

  美国之音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它现在以44种语言,每周向世界各地播放1300多个小时的广播和电视节目。美国之音有1140多名正式员工以及众多合同工,在美国及世界一些地区有22个记者站,派有30多名记者。同时,美国之音还在世界各地聘用几百名特约记者。

  美国之音的成立,与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明密切相关。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家里用无线电打响了10米以外的电铃;同一年,俄国人波波夫制成了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192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随着无线电广播技术的发展,无线电广播在美国国内得到推广应用,之后很快被运用于对外宣传,成为强国实施国际传播的主要媒体,美国建立了相应的常设对外宣传机构。

  1927年,英国建立了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电台广播,1932年开始对海外进行无线电广播。1929年,莫斯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同年,德国开始对外广播。美国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把无线电广播作为通过做广告获得商业利润的工具。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即于1942年创建了美国之音。从战前的30年代到二战结束,在帝国主义国家和苏联之间、在交战国之间,形成了广播大战。很明显,这类对外广播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冷战前期和中期,无线电广播成为冷战中双方的主要宣传媒体。利用无线电广播作为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在冷战时期达到了高潮。在对苏联的宣传战中,美国在西方国家中表现突出。1948年,美国通过《史密斯—门德法案》,使建立常设的对外宣传机构合法化。

  1953年,建立了美国新闻署。它集中了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的主要手段,利用广播、新闻出版、影视等各种媒体,宣传美国的对外政策和意识形态,推销和宣传美国的形象。在美国之音外,还成立了三个新电台,把广播传到了“铁幕”的另一端:1949年,针对东欧建立了“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等语言进行广播;针对苏联建立了 “从布尔什维克主义下解放电台”,1956年改为“解放电台”,1963年改称“自由广播电台”;1985年,开办了马蒂电台,针对古巴进行广播。这些电台拥有来自美国政府的资金,作为美国政府的喉舌,从事对外宣传。但是前两家电台在创办之初是打着民营的独立广播电台的旗号存在的。1951年,美国杜鲁门总统设立了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心理战委员会,为国际反共宣传提供建议。1953年,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命了心理战的私人顾问,美国之音的反共宣传进一步升级。

  1976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之音章程》得以通过。全文是:

  通过无线电广播与全世界人民建立直接沟通渠道,对美国的长远利益是必要的。为了取得成效,作为美国新闻署所属的美国之音必须赢得听众的注意与尊敬。美国之音的广播应遵循以下三条指导原则:

  第一,美国之音应该始终作为权威的、听众信任的信息来源。美国之音的新闻必须准确、客观,并力求全面。

  第二,美国之音代表整个美国社会,而不代表美国社会中某一个阶层。因此美国之音在介绍美国制度和思想时,应该做到内容广泛,报道全面。
  第三,美国之音应清楚地、有效地阐明美国政策,同时也报道对这些政策所发表的认真负责的意见和评论。

  章程的第一句话明确地说明了设立美国之音的目的是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其余的只是手段。

  而苏联,为反对西方的宣传,采取了放干扰的政策。直到1987年1月,根据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指示,苏联停止干扰BBC的对苏广播,不久又相继停止干扰美国之音等多家西方电台的对苏广播。1988年11月29日,最后停止了对自由广播电台的干扰。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认为:“苏联停止干扰西方广播,可能比戈尔巴乔夫决定从东欧撤军50万的允诺更重要。对美国来说,它为促进苏联社会的和平演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些电台的节目给苏联原本动荡的社会带来了混乱,是导致苏联迅速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

  冷战后,西方的政策做了相应的调整。1991年,美国众议员本特利提出动议,建议国会应以针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广播电台为模式,创建自由亚洲电台。美国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1994年,美国在《国际广播法》等法规文件中,把中国、朝鲜、伊拉克、伊朗、缅甸、越南等国家作为意识形态攻坚的主要对象。1996年9月30日,开办自由亚洲电台的华语广播。2002年,该台使用上述语言的广播时间每天多达20小时。

  1998年10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法律,将美国所有公共资助的非军事国际广播置于新机构广播董事局管辖下。1999年10月,由九位跨党派成员组成的独立的广播理事会成立。广播理事会负责掌管联邦政府赞助的所有非军事国际广播服务,九位成员中的八位由总统指定并接受国会认可, 而另一位便是国务卿。可见,美国之音等仍是美国政府的喉舌,是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工具。

  2001年 9.11 事件后,美国政府为反恐目的调整了对外政策,对华政策便从“遏制”转向“接触”,同时加强了对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广播电视宣传。

  对华政策的重要工具

  在美国之音成立之前,美国对华中文广播就已经开始。1939年2月18日,美国旧金山举行金山博览会,美国奇异电器公司为推销其无线电设备,示范向中国广播一小时节目,主要是用粤语广播,偶尔播一些普通话节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新闻协调局太平洋分局征用该公司的设备,开始每天用粤语和普通话进行各半个小时的广播。1942年6月,这档广播并入美国之音。

  新中国诞生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之音对华广播是美国政策的重要工具,而中国一直对美国之音进行干扰,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后才有所改变。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政治风波中,美国之音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1997年,美国之音台长杰弗里.科恩明确指出,美国之音就六大任务之首是“对抗共产党和集权国家”。9.11事件之后,美国之音对华广播政策进行了调整。

  美国之音设有英语新闻及节目部、外国语言播音部、工程部、行政部、总务部、电脑中心、因特网服务部等,其中外语播音部门最大,共有40多个分部,而中文部是外语部门中最大的一个。中文部总部设在华盛顿,在北京设有分部,在香港设有中文部普通话组及粤语组。中文部有全职员工76名,合同临时员工40人。全职员工中,大部分是记者,一般的合同员工主要做翻译类工作,其网络组共有10名网页负责人及编辑,约有10名调查员。美国之音中文每天广播普通话节目12小时,粤语节目2小时。1994年9月,以卫星频道和广播同步播出的华语电视节目开播。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和电视节目近期将被裁撤,其原因一是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财政年度大力削减政府财政预算有关,二是中文广播传播效果不好,三是为了加大互联网广播的力度。

  冷战结束以来,通迅与信息技术的数字革命、多媒体技术(电脑、电信和大众媒体的相互融合)、网络技术等得到重大发展。美国之音的传播技术一直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美国广播理事会在向国会提交的2012年财政预算方案中提到,本机构将裁减美国之音传统的中文广播和电视节目,集中于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中文网站报道。这一新策略承认新媒体在中国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未来的中文节目将主要针对更年轻的受众群,美国之音将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应用移动通讯设备的报道,增加对突破网络封锁技术的支持。

  2月15日,在美国国会举行的有关新技术的听证会上,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为消减预算决定进行了辩护。他说,过去几年中国收听短波广播的人数一直难以统计,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短波广播的任务正在转移给同样隶属于广播理事会的自由亚洲电台,这样自由亚洲电台就能利用更好的广播频率和更好的节目时间。

  美国之音中文网2月16日报道,广播理事会称正在采取一项“具有成本效益和有市场针对性的策略”,其中包括改进美国之音在世界各地的传输网络,以及“在现有的运作中寻求效率”。

  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月15日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讲演时称,国务院的微博推特(Twitter)信息近日新增了阿拉伯文与波斯文,现在计划推出中文、俄文与印地文的推特信息。

  政治牺牲品?

  美国之音中文部普通话组的工作人员反对消减计划,认为停止美国之音对中国的短波广播将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之音中文部普通话组主任罗大任听到该消息的第一反应是“震惊”。 但他也认为,该方案目前只是一个提议,还不是最终决定,该方案在国会将受到一定的阻力。他对德国之声记者表示,“我们中层管理人员在决定(美国之音的)策略和方向方面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国会一般不会顺应(BBG的提案),以往的例子都反映出国会有自己的意见,比如说美国之音的粤语组经常被提出来去掉,但是年复一年,总是没有去掉,就是因为国会没有批准。” 对于该提案 “胎死腹中”,他仍抱有一定希望。 

  美国之音中文网2月16日的报道也称,美国之音结束对中国大陆中文短波广播的计划可能在国会引起纷争。共和党众议员、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达纳.罗拉巴克接受《华盛顿时报》采访时表示,该计划是美国向中国低头的又一个警钟,意味着美国面对中国的进一步退缩。他强调“信息的自由流通是我们最好的武器”。俄勒冈州华裔民主党议员吴振伟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 他“坚决反对”任何消减美国之音中文节目的计划,对预算案能否在国会通过表示怀疑。

  《华盛顿时报》2月16日在网站上做了一个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奥巴马政府是否应该终止对华中文广播”的选项,90%的参与者投了反对票,只有7%的人投了赞成票。

  有舆论认为,广播理事会的方案是美国政府意志的表现。但德国之声电台网站2月15日报道,美国之音中文部普通话组主任罗大任说,“奥巴马总统2012年的财政预算和裁减(美国之音)中文部两者之间应该没有直接的关联”,“建议并不是两三个月之内就可以达成的,是经过一年甚至是两年的计划才能出炉的”,“他们认为短波广播在中国已经很少有人收听了” 。

  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的亚洲问题专家史剑道说,美国政府对美国之音这样的小型公共项目开刀是一个错误,此举并不能解决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问题。美国政府需要做的是消减社保和医疗保险这样的大型项目, 但是由于这些问题太过敏感,所以政府转向美国之音这样的小项目,因此,美国之音成了一个政治牺牲品。

原标题:中国媒体观察:美国之音的前世今生

http://www.zhgpl.com/doc/1016/3/2/4/101632413.html?coluid=148&kindid=0&docid=101632413&mdate=0319001823


                                                 [/td][/tr]
        [/table]  中评社北京3月19日电/此间《世界知识》的文章说,据《华盛顿时报》报道,2月14日,美国广播理事会(BBG)向国会提交了2012年年度预算案,美国之音将从今年10月1日起停止专门针对中国大陆的汉语普通话和粤语的短波、中波广播及卫星电视节目,仅保留其中文网站,并大幅度裁员。

  如果国会通过这一方案,那么自2011年10月开始,在美国之音的44种语言对外广播中,将有两种语言广播的预算被删减,一种是克罗西亚语,一种是汉语。汉语广播的预算将被削减800万美元,普通话广播节目的69名员工被裁减后将只剩31人;粤语广播的7名员工将全部被裁撤。

  媒体称,广播理事会发言人利蒂希娅.金表示,美国之音对华中文广播停止后,相关节目会通过自由亚洲电台继续对中国播放,而美国之音中文部将专注于互联网和手机的信息传播。

  冷战中的利器

  美国之音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它现在以44种语言,每周向世界各地播放1300多个小时的广播和电视节目。美国之音有1140多名正式员工以及众多合同工,在美国及世界一些地区有22个记者站,派有30多名记者。同时,美国之音还在世界各地聘用几百名特约记者。

  美国之音的成立,与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明密切相关。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家里用无线电打响了10米以外的电铃;同一年,俄国人波波夫制成了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192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随着无线电广播技术的发展,无线电广播在美国国内得到推广应用,之后很快被运用于对外宣传,成为强国实施国际传播的主要媒体,美国建立了相应的常设对外宣传机构。

  1927年,英国建立了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电台广播,1932年开始对海外进行无线电广播。1929年,莫斯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同年,德国开始对外广播。美国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把无线电广播作为通过做广告获得商业利润的工具。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即于1942年创建了美国之音。从战前的30年代到二战结束,在帝国主义国家和苏联之间、在交战国之间,形成了广播大战。很明显,这类对外广播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冷战前期和中期,无线电广播成为冷战中双方的主要宣传媒体。利用无线电广播作为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在冷战时期达到了高潮。在对苏联的宣传战中,美国在西方国家中表现突出。1948年,美国通过《史密斯—门德法案》,使建立常设的对外宣传机构合法化。

  1953年,建立了美国新闻署。它集中了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的主要手段,利用广播、新闻出版、影视等各种媒体,宣传美国的对外政策和意识形态,推销和宣传美国的形象。在美国之音外,还成立了三个新电台,把广播传到了“铁幕”的另一端:1949年,针对东欧建立了“自由欧洲广播电台”,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等语言进行广播;针对苏联建立了 “从布尔什维克主义下解放电台”,1956年改为“解放电台”,1963年改称“自由广播电台”;1985年,开办了马蒂电台,针对古巴进行广播。这些电台拥有来自美国政府的资金,作为美国政府的喉舌,从事对外宣传。但是前两家电台在创办之初是打着民营的独立广播电台的旗号存在的。1951年,美国杜鲁门总统设立了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心理战委员会,为国际反共宣传提供建议。1953年,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命了心理战的私人顾问,美国之音的反共宣传进一步升级。

  1976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之音章程》得以通过。全文是:

  通过无线电广播与全世界人民建立直接沟通渠道,对美国的长远利益是必要的。为了取得成效,作为美国新闻署所属的美国之音必须赢得听众的注意与尊敬。美国之音的广播应遵循以下三条指导原则:

  第一,美国之音应该始终作为权威的、听众信任的信息来源。美国之音的新闻必须准确、客观,并力求全面。

  第二,美国之音代表整个美国社会,而不代表美国社会中某一个阶层。因此美国之音在介绍美国制度和思想时,应该做到内容广泛,报道全面。
  第三,美国之音应清楚地、有效地阐明美国政策,同时也报道对这些政策所发表的认真负责的意见和评论。

  章程的第一句话明确地说明了设立美国之音的目的是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其余的只是手段。

  而苏联,为反对西方的宣传,采取了放干扰的政策。直到1987年1月,根据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指示,苏联停止干扰BBC的对苏广播,不久又相继停止干扰美国之音等多家西方电台的对苏广播。1988年11月29日,最后停止了对自由广播电台的干扰。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认为:“苏联停止干扰西方广播,可能比戈尔巴乔夫决定从东欧撤军50万的允诺更重要。对美国来说,它为促进苏联社会的和平演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些电台的节目给苏联原本动荡的社会带来了混乱,是导致苏联迅速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

  冷战后,西方的政策做了相应的调整。1991年,美国众议员本特利提出动议,建议国会应以针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广播电台为模式,创建自由亚洲电台。美国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1994年,美国在《国际广播法》等法规文件中,把中国、朝鲜、伊拉克、伊朗、缅甸、越南等国家作为意识形态攻坚的主要对象。1996年9月30日,开办自由亚洲电台的华语广播。2002年,该台使用上述语言的广播时间每天多达20小时。

  1998年10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法律,将美国所有公共资助的非军事国际广播置于新机构广播董事局管辖下。1999年10月,由九位跨党派成员组成的独立的广播理事会成立。广播理事会负责掌管联邦政府赞助的所有非军事国际广播服务,九位成员中的八位由总统指定并接受国会认可, 而另一位便是国务卿。可见,美国之音等仍是美国政府的喉舌,是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工具。

  2001年 9.11 事件后,美国政府为反恐目的调整了对外政策,对华政策便从“遏制”转向“接触”,同时加强了对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广播电视宣传。

  对华政策的重要工具

  在美国之音成立之前,美国对华中文广播就已经开始。1939年2月18日,美国旧金山举行金山博览会,美国奇异电器公司为推销其无线电设备,示范向中国广播一小时节目,主要是用粤语广播,偶尔播一些普通话节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新闻协调局太平洋分局征用该公司的设备,开始每天用粤语和普通话进行各半个小时的广播。1942年6月,这档广播并入美国之音。

  新中国诞生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美国之音对华广播是美国政策的重要工具,而中国一直对美国之音进行干扰,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后才有所改变。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政治风波中,美国之音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1997年,美国之音台长杰弗里.科恩明确指出,美国之音就六大任务之首是“对抗共产党和集权国家”。9.11事件之后,美国之音对华广播政策进行了调整。

  美国之音设有英语新闻及节目部、外国语言播音部、工程部、行政部、总务部、电脑中心、因特网服务部等,其中外语播音部门最大,共有40多个分部,而中文部是外语部门中最大的一个。中文部总部设在华盛顿,在北京设有分部,在香港设有中文部普通话组及粤语组。中文部有全职员工76名,合同临时员工40人。全职员工中,大部分是记者,一般的合同员工主要做翻译类工作,其网络组共有10名网页负责人及编辑,约有10名调查员。美国之音中文每天广播普通话节目12小时,粤语节目2小时。1994年9月,以卫星频道和广播同步播出的华语电视节目开播。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和电视节目近期将被裁撤,其原因一是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财政年度大力削减政府财政预算有关,二是中文广播传播效果不好,三是为了加大互联网广播的力度。

  冷战结束以来,通迅与信息技术的数字革命、多媒体技术(电脑、电信和大众媒体的相互融合)、网络技术等得到重大发展。美国之音的传播技术一直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美国广播理事会在向国会提交的2012年财政预算方案中提到,本机构将裁减美国之音传统的中文广播和电视节目,集中于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中文网站报道。这一新策略承认新媒体在中国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未来的中文节目将主要针对更年轻的受众群,美国之音将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应用移动通讯设备的报道,增加对突破网络封锁技术的支持。

  2月15日,在美国国会举行的有关新技术的听证会上,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为消减预算决定进行了辩护。他说,过去几年中国收听短波广播的人数一直难以统计,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短波广播的任务正在转移给同样隶属于广播理事会的自由亚洲电台,这样自由亚洲电台就能利用更好的广播频率和更好的节目时间。

  美国之音中文网2月16日报道,广播理事会称正在采取一项“具有成本效益和有市场针对性的策略”,其中包括改进美国之音在世界各地的传输网络,以及“在现有的运作中寻求效率”。

  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月15日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讲演时称,国务院的微博推特(Twitter)信息近日新增了阿拉伯文与波斯文,现在计划推出中文、俄文与印地文的推特信息。

  政治牺牲品?

  美国之音中文部普通话组的工作人员反对消减计划,认为停止美国之音对中国的短波广播将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之音中文部普通话组主任罗大任听到该消息的第一反应是“震惊”。 但他也认为,该方案目前只是一个提议,还不是最终决定,该方案在国会将受到一定的阻力。他对德国之声记者表示,“我们中层管理人员在决定(美国之音的)策略和方向方面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国会一般不会顺应(BBG的提案),以往的例子都反映出国会有自己的意见,比如说美国之音的粤语组经常被提出来去掉,但是年复一年,总是没有去掉,就是因为国会没有批准。” 对于该提案 “胎死腹中”,他仍抱有一定希望。 

  美国之音中文网2月16日的报道也称,美国之音结束对中国大陆中文短波广播的计划可能在国会引起纷争。共和党众议员、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达纳.罗拉巴克接受《华盛顿时报》采访时表示,该计划是美国向中国低头的又一个警钟,意味着美国面对中国的进一步退缩。他强调“信息的自由流通是我们最好的武器”。俄勒冈州华裔民主党议员吴振伟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 他“坚决反对”任何消减美国之音中文节目的计划,对预算案能否在国会通过表示怀疑。

  《华盛顿时报》2月16日在网站上做了一个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奥巴马政府是否应该终止对华中文广播”的选项,90%的参与者投了反对票,只有7%的人投了赞成票。

  有舆论认为,广播理事会的方案是美国政府意志的表现。但德国之声电台网站2月15日报道,美国之音中文部普通话组主任罗大任说,“奥巴马总统2012年的财政预算和裁减(美国之音)中文部两者之间应该没有直接的关联”,“建议并不是两三个月之内就可以达成的,是经过一年甚至是两年的计划才能出炉的”,“他们认为短波广播在中国已经很少有人收听了” 。

  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的亚洲问题专家史剑道说,美国政府对美国之音这样的小型公共项目开刀是一个错误,此举并不能解决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问题。美国政府需要做的是消减社保和医疗保险这样的大型项目, 但是由于这些问题太过敏感,所以政府转向美国之音这样的小项目,因此,美国之音成了一个政治牺牲品。
民主的普世福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