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0:35:22
一 劳动价值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这段话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所做的精彩阐述.由此我们知道政治经济学就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科学原理,来阐明生产关系发展的客关规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
        既然如此,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开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互相制约又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方式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生产力,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表现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他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或者说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比如农民和地主,工人和工厂主之间的关系是和他们自身时代的经济条件,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
小农经济产生农民和地主,而大工业创造了工人与工场主.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包含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三个方面: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二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三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另外两个方面,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马克思依据生产关系定义提出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但是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以上三条都或多或少的被突破了.如今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多的私营企业,并且人们也可以拥有股权并获得资本投资收益.那么出现了一个问题,是马克思的理论错了,还是改革开放错了,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没有错,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统一思想认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须搞明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没有错误,有的话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论,我们就从劳动价值论开始.研究劳动价值论则要从商品生产谈起.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使用价值,一方面是价值.使用价值为商品的物质属性,比如粮食可以食用,衣服可以遮体取暖.物的有用性就是使用价值.价值表现商品的社会关系属性,使人和人能够进行商品交换并决定交换比例的就是价值.商品的两重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商品生产中付出的体力与精神损耗.劳动也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体现劳动物质特性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像劳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是说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的唯一要素,商品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只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起作用,而与商品的价值创造没关系,劳动价值论的名称正来源于此.
       商品本身体现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现着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统一,其实也是商品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可以看到商品本身的矛盾其实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派生,商品被生产出来,其身上就带上了社会生产方式本身矛盾的烙印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力的派生,两者体现的都是自身的物质属性,价值是生产关系的派生,两着体现的都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决定价值,这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一样的.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生产任何商品的生产力都是由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和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像]构成的,具备条件说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像从而生产了商品.既然是完整的生产力生产出了商品,那么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资料,怎么会和创造商品价值毫无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在证明了只有人的劳动创造价值而生产资料私有权只是人剥削人的工具后,马克思才能为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关系找到足够的理论和现实的合理性.可是劳动价值论却存在重大的逻辑错误,学过唯物辩证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对辩证范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正因为互相具有联系,所以能互相作用.而能够互相作用反过来又说明两个范畴互相具有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对辩证范畴,是商品的两个不同侧面.不是也不可能把一件商品拆成两件,一件表现使用价值,一件表现价值.那么很显然作为生产力一部分的生产资料对生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作用,就不可能不对商品的价值生成产生作用.我们可以设想在商品生产中把生产资料拿掉,只剩下纯粹的人的活劳动,没有生产资料就生产不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商品价值由活劳动创造,与生产资料无关,这样一种否认生产资料与商品价值内在联系的观点被离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是商品的两个侧面.劳动的人和劳动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共同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当然也共同创造价值,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这是不可否人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当然是不存在的.相反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证明生产资料对价值创造起直接作用.比如使用新式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同等时间里能比过去多生产使用价值,但商品的单位价值却下降了.再具体一点,很多地方都出产淡水大闸蟹,但是只有阳澄湖出产的品质最好卖的最贵,或者说具有更高的交换价值.这和人的主观努力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因为阳澄湖当地的自然环境使然,自然条件其时也是生产资料的一种.生产资料在这里同样对商品价值高低产生了影响.毫无疑问,所有共同构成生产力的生产要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共同生产出了商品,当然和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有联系,那么只能是所有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共同创造价值.马克思否认生产资料在商品生产中同时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等于割裂了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联系,好像两者完全不相干,这正是劳动价值论中的逻辑错误所在.
        前文已经提到价值表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现的是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一个人生产的商品具有多少价值,就可以和他人交换具有相同价值的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比如农民用粮食和铁匠交换农具。商品价值是生产关系在经济微观领域的具体表现。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人造的劳动工具和人造的或自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可以说大至我们脚下的土地,小至我们身边的一枚螺钉,几条毛线无不是生产资料。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中作为人的对立面的生产资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自然的物质的世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如果价值创造和生产资料无关会代表什么意思呢?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它是由使用价值这种物质基础承载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没有价值。而生产资料又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之一,没有生产资料就没有商品生产,当然也就不存在商品交换和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认为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等于说人类的社会以及社会关系可以不依赖于物质基础而存在。可这是极其荒谬的。现在我们去重新去读一下列于本节开头的那段马克思自己所说的话,就会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其实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不能抛开物质基础来谈价值创造,人类社会不是建筑于空无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忽略了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劳动是人类能动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维持促进自身生存发展的活动。如果没有自然界这个对立面,那么劳动行为会因为没有作用对象而无法成立。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是人和生产资料互相作用的过程,是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这其实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这个概念,可以说劳动就是生产!劳动的人劳动者是劳动过程的推动者,其行为具有主动行,应该是劳动主体。生产资料是劳动过程的受动者,是为劳动客体。劳动过程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注:这一观点已有学者提出,参见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劳动价值论》作者钱津】两者的对立性体现于劳动过程是劳动主体改造劳动客体的过程。而当劳动过程结束,商品被生产出来的同时,劳动主体自身也得到了改变和提升。这就是劳动客体对劳动主体的反作用力。正如恩格斯所言:“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两者共同完成劳动过程正体现了它们的统一性。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合起来构成劳动整体,劳动整体就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创造价值也可以称为劳动整体创造价值。【这个劳动整体创造价值的提法也是从钱津先生那借鉴的】    接下来谈一谈价值尺度的问题。所谓价值尺度是指以什么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马克思认为价值尺度是由劳动者生产单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但是我们已经知道是劳动整体创造价值,那么价值尺度也应该是劳动整体的劳动时间。关于价值尺度,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恩全集》第二十三卷,第五十二页)马克思所指的是劳动主体的活劳动,但他同样提到了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即劳动客体的条件,这段话体现了从劳动整体(生产力)来考虑价值创造的理念,虽不是他的本意,却无意间体现了真理。
    不只是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涉及价值尺度问题,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同样涉及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特别训练的劳动。这两个定义指出的只是劳动主体之间的差别,并没能真正指出劳动整体(生产力)之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所以是不全面的。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者受训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或者单位时间能生产更多产品,或者能承担更高难度的工作。比如原来的工人经过学习可以做工程师了。从劳动客体来看,生产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都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生产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同样的时间能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又以农业为例:假设甲乙两人的生产技术和农机设备都是一样的,甲地肥沃,乙地贫瘠,显然甲会有更好的收成。一个劳动整体的组合会由三个部分组成,劳动主体(人),劳动客体之一(人造的劳动工具),劳动客体之二(自然资源)。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整体的哪一部分决定的呢?应该说三者都有影响,但是起主要作用的是自身价值在劳动整体中占比最大的那一种生产要素。比如影视创作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而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影视创作的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也是最重的。在工业生产中生产设备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最大。在农业里土地的因素最为重要。以上所有这些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劳动整体的高下之分是由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的,不同的劳动整体(生产力)之间对比,劳动生产率高的是高级劳动,劳动生产率低的为一般劳动,两者之间是相对的。所谓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称呼在只考查劳动主体时是适合的,超出这个范围就不适合了,所以我们改为高级劳动和一般劳动。高级劳动是多倍的一般劳动。一 劳动价值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这段话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所做的精彩阐述.由此我们知道政治经济学就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科学原理,来阐明生产关系发展的客关规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
        既然如此,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开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互相制约又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方式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生产力,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表现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他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或者说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比如农民和地主,工人和工厂主之间的关系是和他们自身时代的经济条件,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
小农经济产生农民和地主,而大工业创造了工人与工场主.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包含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三个方面: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二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三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另外两个方面,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马克思依据生产关系定义提出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但是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以上三条都或多或少的被突破了.如今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多的私营企业,并且人们也可以拥有股权并获得资本投资收益.那么出现了一个问题,是马克思的理论错了,还是改革开放错了,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没有错,我国通过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统一思想认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须搞明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没有错误,有的话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论,我们就从劳动价值论开始.研究劳动价值论则要从商品生产谈起.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使用价值,一方面是价值.使用价值为商品的物质属性,比如粮食可以食用,衣服可以遮体取暖.物的有用性就是使用价值.价值表现商品的社会关系属性,使人和人能够进行商品交换并决定交换比例的就是价值.商品的两重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商品生产中付出的体力与精神损耗.劳动也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体现劳动物质特性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像劳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是说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的唯一要素,商品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只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起作用,而与商品的价值创造没关系,劳动价值论的名称正来源于此.
       商品本身体现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现着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统一,其实也是商品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可以看到商品本身的矛盾其实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派生,商品被生产出来,其身上就带上了社会生产方式本身矛盾的烙印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力的派生,两者体现的都是自身的物质属性,价值是生产关系的派生,两着体现的都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决定价值,这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一样的.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生产任何商品的生产力都是由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和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像]构成的,具备条件说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像从而生产了商品.既然是完整的生产力生产出了商品,那么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资料,怎么会和创造商品价值毫无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在证明了只有人的劳动创造价值而生产资料私有权只是人剥削人的工具后,马克思才能为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关系找到足够的理论和现实的合理性.可是劳动价值论却存在重大的逻辑错误,学过唯物辩证法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对辩证范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正因为互相具有联系,所以能互相作用.而能够互相作用反过来又说明两个范畴互相具有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对辩证范畴,是商品的两个不同侧面.不是也不可能把一件商品拆成两件,一件表现使用价值,一件表现价值.那么很显然作为生产力一部分的生产资料对生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作用,就不可能不对商品的价值生成产生作用.我们可以设想在商品生产中把生产资料拿掉,只剩下纯粹的人的活劳动,没有生产资料就生产不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商品价值由活劳动创造,与生产资料无关,这样一种否认生产资料与商品价值内在联系的观点被离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是商品的两个侧面.劳动的人和劳动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共同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当然也共同创造价值,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这是不可否人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当然是不存在的.相反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证明生产资料对价值创造起直接作用.比如使用新式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同等时间里能比过去多生产使用价值,但商品的单位价值却下降了.再具体一点,很多地方都出产淡水大闸蟹,但是只有阳澄湖出产的品质最好卖的最贵,或者说具有更高的交换价值.这和人的主观努力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因为阳澄湖当地的自然环境使然,自然条件其时也是生产资料的一种.生产资料在这里同样对商品价值高低产生了影响.毫无疑问,所有共同构成生产力的生产要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共同生产出了商品,当然和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有联系,那么只能是所有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共同创造价值.马克思否认生产资料在商品生产中同时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等于割裂了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联系,好像两者完全不相干,这正是劳动价值论中的逻辑错误所在.
        前文已经提到价值表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现的是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一个人生产的商品具有多少价值,就可以和他人交换具有相同价值的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比如农民用粮食和铁匠交换农具。商品价值是生产关系在经济微观领域的具体表现。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人造的劳动工具和人造的或自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可以说大至我们脚下的土地,小至我们身边的一枚螺钉,几条毛线无不是生产资料。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中作为人的对立面的生产资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自然的物质的世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如果价值创造和生产资料无关会代表什么意思呢?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它是由使用价值这种物质基础承载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没有价值。而生产资料又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之一,没有生产资料就没有商品生产,当然也就不存在商品交换和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认为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等于说人类的社会以及社会关系可以不依赖于物质基础而存在。可这是极其荒谬的。现在我们去重新去读一下列于本节开头的那段马克思自己所说的话,就会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其实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不能抛开物质基础来谈价值创造,人类社会不是建筑于空无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忽略了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劳动是人类能动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维持促进自身生存发展的活动。如果没有自然界这个对立面,那么劳动行为会因为没有作用对象而无法成立。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是人和生产资料互相作用的过程,是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这其实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这个概念,可以说劳动就是生产!劳动的人劳动者是劳动过程的推动者,其行为具有主动行,应该是劳动主体。生产资料是劳动过程的受动者,是为劳动客体。劳动过程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注:这一观点已有学者提出,参见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劳动价值论》作者钱津】两者的对立性体现于劳动过程是劳动主体改造劳动客体的过程。而当劳动过程结束,商品被生产出来的同时,劳动主体自身也得到了改变和提升。这就是劳动客体对劳动主体的反作用力。正如恩格斯所言:“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两者共同完成劳动过程正体现了它们的统一性。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合起来构成劳动整体,劳动整体就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创造价值也可以称为劳动整体创造价值。【这个劳动整体创造价值的提法也是从钱津先生那借鉴的】    接下来谈一谈价值尺度的问题。所谓价值尺度是指以什么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马克思认为价值尺度是由劳动者生产单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但是我们已经知道是劳动整体创造价值,那么价值尺度也应该是劳动整体的劳动时间。关于价值尺度,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恩全集》第二十三卷,第五十二页)马克思所指的是劳动主体的活劳动,但他同样提到了社会正常生产条件即劳动客体的条件,这段话体现了从劳动整体(生产力)来考虑价值创造的理念,虽不是他的本意,却无意间体现了真理。
    不只是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涉及价值尺度问题,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同样涉及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特别训练的劳动。这两个定义指出的只是劳动主体之间的差别,并没能真正指出劳动整体(生产力)之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所以是不全面的。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者受训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或者单位时间能生产更多产品,或者能承担更高难度的工作。比如原来的工人经过学习可以做工程师了。从劳动客体来看,生产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都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生产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同样的时间能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又以农业为例:假设甲乙两人的生产技术和农机设备都是一样的,甲地肥沃,乙地贫瘠,显然甲会有更好的收成。一个劳动整体的组合会由三个部分组成,劳动主体(人),劳动客体之一(人造的劳动工具),劳动客体之二(自然资源)。劳动生产率是由劳动整体的哪一部分决定的呢?应该说三者都有影响,但是起主要作用的是自身价值在劳动整体中占比最大的那一种生产要素。比如影视创作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而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影视创作的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也是最重的。在工业生产中生产设备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最大。在农业里土地的因素最为重要。以上所有这些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劳动整体的高下之分是由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的,不同的劳动整体(生产力)之间对比,劳动生产率高的是高级劳动,劳动生产率低的为一般劳动,两者之间是相对的。所谓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称呼在只考查劳动主体时是适合的,超出这个范围就不适合了,所以我们改为高级劳动和一般劳动。高级劳动是多倍的一般劳动。
二·资本与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以活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而活劳动价值论本身是错的,所以剩余价值学说也是错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资本或者财富增殖的现像,我们应该怎样对此做出解答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资本?马克思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同物联结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其实并不尽然,任何社会关系都是由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的。也就是说先要有物质基础,然后才有物质基础的组织形式社会生产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资本既是生产关系也是生产力,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存在资本或财富的增值呢?,是因为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是什么生产商品创造价值?是社会生产力。所以说生产力是资本。资本首先表现为具有不同物质属性的各种生产要素,比如织布机·数控机床或一块土地,当然还有生产过程的推动者人(劳动主体)。总而言之,能在社会生产中创造价值增值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是资本。我们按照在劳动中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两类,劳动主体资本和劳动客体资本。按照生产要素的类型划分可分为三类:一人力资本,即劳动主体。二物化劳动资本,也就是过去的历史的积累下来的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如房屋或生产用的机器。三自然资本,指未经人类加工不依靠人的意识和行为自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接下来我们详细谈一下资本价值问题,马克思认为并非任何生产要素都有价值,所以对资本价值要作具体的分析。     首先我们从人力资本开始。我们知道劳动是生产力生产物质财富的过程。劳动过程表现为劳动主体推动,劳动客体受动,结果是创造出了劳动产品或社会财富。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具有同一性,都是资本。那么雇佣工人(劳动者)使用他人的劳动客体(生产要素)创造社会财富本质上只是与人合作劳动,出卖劳动力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表面现像。只有完整的生产力才能开展生产创造价值。雇佣工人并不拥有全部生产力的所有权,当然不能拥有全部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谁创造谁拥有,这也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所有权前提。在劳动整体创造价值得前提下,一个劳动者所拥有的最基本财产就是自身的劳动能力。比如雇佣工人。在雇佣劳动中获得的工资是他凭借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获得资本增值,劳动结束后,劳动能力还在劳动者身上,并未易主,可以说劳动力不可能成为商品。即使奴隶也可以凭借参加劳动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虽然奴隶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被压缩到最小程度。人除非死去,否则人力资本所有权总是存在的。劳动者为维持自身劳动力的存在和延续所必须消费地商品的价值就是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的价值范围和马克思所指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范围是相同的。它包括:一劳动者维持生活确保生存所需要的商品价值。二劳动者抚养后代所需要的商品价值。三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能力所耗费地商品价值。关于人力资本就讲到这里,下面简略提一下物化劳动资本,物化劳动资本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当然具有价值,它们是历史积累下来的人类社会劳动。    自然资本是否具有价值分析起来就非常复杂了。马克思认为因为不是劳动产品,所以类似土地矿山这样自然存在的资源本身没有价值。在经济活动中所以会产生地租这样的土地衍生收益,只是因为财产所有权或土地所有权的私人垄断造成的。而土地或各种自然资源的买卖价格其实是资本化的地租。也就是把地租收益类比为利息收入,那么把地租收益除以利息率就能得出一块地的价格。因为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而断定自然资源不具有价值是错误的。首先人类社会所有物质生产皆以自然界得存在为基础。没有土地不能进行农业生产。没有矿物我们就没有金属材料,也没有燃料。没有海洋又怎样进行海洋渔业生产呢?自然资源没有进入人类社会实践的范围当然没有价值。月球或火星上有丰富的矿藏,人类却开采不了。月球或火星上的矿产资源再丰富对人类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处于人类社会实践范围之内的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然而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它们都没有价值,因为它们不是劳动产品。(无论整体劳动还是活劳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却不具有体现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价值是不合理的。但是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凡劳动产品皆有价值,反过来说不是劳动产品则没有价值。这个论断是错误的,他忽视了所有劳动产品皆为自然资源转化而来,自然资源和劳动(生产)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得到解决,我们可以用哲学为政治经济学做一下类比。【在哲学中有一些概念的外延广阔无边,没有领近的类概念,这在哲学上叫做范畴。在为这样的概念下定义时就只能强调它的内涵,即它与它的对应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物质与意识,自由与必然,原因与结果等。马克思主义对物质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与其相对应的范畴“意识”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物质的本质。指出它们之间是何种关系,也就是揭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就是给它们下定义。所以列宁说:“对于认识论的这两个根本概念,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实际上不可能下别的定义。”】(摘自《形式逻辑纲要》38页 85年中央党校出版)在哲学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政治经济学中同样遇到了。自然资源处于判断生产要素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之外,不是劳动产品。但它却是生产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社会关系存在的基础。人是劳动主体,自然资源是劳动客体,所有劳动产品皆由自然资源转化而来。商品或劳动产品必有价值,可以说自然资源是价值源泉之一。但自然资源本身是否有价值呢?正类似于为哲学中外延广阔无边的概念下定义一样,找到了自然资源和价值的关系就找到了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原因。    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自然资源)共同构成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商品,商品时有价值的,不同的商品所有者正是以价值为媒介互相交换商品。这里要注意,商品所有者之间交换商品的前提是他们都拥有自己商品的所有权,我们知道商品所有者拥有自己的商品所有权的原因是这些商品是他们自己的劳动产品。换言之,劳动(生产力)创造所有权,价值创造等于价值拥有。价值的意义不在于其中凝聚着多少劳动量的消耗,而在于价值的前提是所有权。而做为劳动客体的自然资源虽然做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是价值源泉,但却不对自身创造的价值拥有所有权,相反,是对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的劳动主体拥有自然资源衍生收益的所有权。马克思认为各种自然资源的使用租金和转让价格只是财产所有者凭借所有权而获得不道德的垄断收益。在这里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成为关键。为什么会产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很简单,人类劳动本身就是对自然的占有,劳动主体占有劳动客体。举例说明:在原始社会要制造一把石斧,那么他自身应该具备制造石斧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一个人首先对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拥有所有权,或者说对自己身体的劳动力拥有所有权,这就是人的人力资本,是与人的生命联结在一起的人的最基本的财产所有权。我们继续制造石斧的话题,接下来他需要一块石料做斧身,一段木材做斧柄,一根藤蔓把两者联接起来。这柄石斧上所有的材料皆取自于自然,可以说这是一个原始人对自然界的一部分的占有,他对限于石斧范围的自然界拥有了所有权。然后,这个原始人用这柄石斧去打猎,他的猎物也许会是一头鹿,那么他又对一头鹿拥有了所有权,一个人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拥有所有权。这个原始人和他的同伴经常在这个猎物丰富的猎场打猎,时间长了,他们把这个猎场视为自己的领地,不许别的原始人再这里狩猎。这是更大范围内因劳动而形成的土地所有权。再拓展开来,一个原始部落会把自己生产生活所需的土地定为领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这种圈地运动越演越烈,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和交易是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综上所述,劳动本身不但创造商品价值,同时还创造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劳动主体对社会中一定范围界限的经济利益所拥有的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劳动会扩大劳动主体自身的财产所有权。那么人们凭着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获得其转让与出租收益不也是很正常的吗?自然资源与价值的关系就在于所有权,价值的前提是所有权,价值的意义不在于代表了多少社会劳动,而在于代表的是谁的劳动。劳动创造所有权的同时创造价值,劳动·所有权·价值具有内在统一性,所有权就是价值。正因为人类对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所以自然资源才有价值。人们所以要掌握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是因为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具有经济上的使用价值。所有权就是这种使用价值的使用权。就像商品具有价值的前提是商品要有使用价值一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为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就是有价值的。    自然资源的价值就是其买卖价格,这个价格又是由地租推算出来的,由所有权衍生出的地租也是自然资源的价值,地租有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地租来源于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那部分超额利润,这一点上马克思说的没错。绝对地租指在人类社会里任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都有地租。级差地租是指地租的数量由自然资源本身的丰裕程度决定,就是说好地价值高,劣地价值低。另外就土地而言处于不同的产业部门其价值高低也不同,当土地中被人类进行了技术投资,人为提高了自然资源的丰裕度,这时就加入了物化劳动资本的特性。这是级差地租的另一表现形态。农业用地地租最低,处于农业部门中的土地价值最低。用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土地价值就高多了。比如上海南京路号称寸土寸金,这是农业用地绝对比不了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提高地租从而提高土地资本价值。现在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你认为财产所有权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凭借财产所有权收地租也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公有制条价下,不就没有地租了吗?另外在公海捕鱼业没有海租,这又怎么解释?记得亚当·斯密举过一个例子,一个种植园主在自己的土地上自己耕作,并不雇佣工人,。并且所有购买种子·牲畜·农机的资本也是他自己的。当一年经营结束他获得了一笔收入并且赢利的话,他会把这叫做他的收入或利润,而不会说这些钱里有我的工资·我的地租·我的利润。当一个人耕种自己的土地时地租是隐含在他的收入之中的。在完全公有制条件下,可以认为土地经营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拥有所有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在内的所有权,这种情况和一个人经营自己拥有所有权的土地是一样的。在政府收入中包含着地租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的租金。但是在公有制条件下没有产权交易,所以地租好像不存在一样。公海捕鱼有没有海租的解释是这样的,公海是指世界各国共同承诺不对其行使国家主权的海域。各国在公海拥有同样的权力,比如航行权·捕鱼权。拥有同等权力是一种公共产权,在公共产权状态下,每个公海捕鱼的人都拥有对公海鱼业资源的所有权,这就和耕种自己土地的种植园主没有什么两样了。公海捕鱼的收入同样隐含在渔民的收入之中。顺便说一下公共产权的缺陷,因为人们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会最大限度使用公有资源,而不必为公有资源的破坏负什么责任。人人都这样,公有资源就必然会遭到破坏。这就是公地悲剧现像。比如日本不顾世界各国反对坚持进行商业捕鲸。现在世界各海洋渔业国家互相就捕鱼配额进行谈判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公地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这一点后面再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也是资本。    我们已经明确了什么是资本,下面要讲的是资本是如何发生增值的,也就是马克思所指的剩余价值的由来。肯定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剥削得来。前面已知活劳动价值论是错的,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共同创造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也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共同创造的。具体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当一个工人开始工作时,假定他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一天的生活费用是10元。他所使用的机器【物化劳动资本】每天的折旧是90元,然后他的工作的厂房占用的土地【自然资源资本】还要交地租。于是劳动开始,资本投入为100元。假设他是制皮鞋的工人,没小时能造一双皮鞋,一双皮鞋的价值为20元。假设一个工作日为8小时,产品就是8双皮鞋,价值160元。我们看到前五个小时工人的生产是在补偿资本消耗,而后三个小时的劳动就是资本增值了,有60元。前面提到过地租来源于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假设社会平均利润率为30%,也就是说有30元是地租。另外30元为雇佣工人和物化劳动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按照先期投入资本的比例分配。工人的人力资本的一天工资里包含着人力资本的价值10元和人力资本增值3元。资本家的收获是90加30元。雇佣劳动者的工资包含了人力资本的本金(劳动者的生活成本)与人力资本的增值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实雇佣劳动就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客体资本的所有者的合作劳动,是一种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中创造的新价值的分配原则也很明显,按照资本的所有权分配。其实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剥削,但是剥削还是存在的,它的具体形式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知道被剥削对象劳动者或人力资本的物质特性,劳动者每天必须要保持一定的休息时间,才能保持自身的劳动能力不退化即保持人力资本价值。如果每天劳动时间过长占用了劳动者必要的休息时间,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他的人力资本价值就会贬值甚至消失。当劳动者和企业所有者合作生产物质财富时,在正常工作日范围内双方都可以从中得利,但是工作日的长度超过正常范围对双方的利害就完全部同了。企业所有者在生产中投入的是劳动客体,是所有权,他是不用参加具体的劳动的,所以延长工作日对他自身的身心健康没什么影响,他的劳动客体(物化劳动和自然资源)是物不是人,不会疲劳,不停运转。每个劳动日超过正常劳动时间之外的劳动成果大部分是企业所有者得赢利。而对雇佣劳动者来说虽然也可以在劳动日的延长中获得一定回报,但是不能弥补因身心健康受损而形成的损失,生命总是最宝贵的。所以延长劳动日直接构成剥削。也许有人还会对雇佣劳动者的工资中是否存在人力资本增值收益心存疑或,我们可以看一看那些人力资本价值很高的产业部门,比如影视界,比如金融界等等,在这些产业部门中的劳动者收入远远高于补偿人力资本消耗所需的工资数额,很显然其中包含着人力资本赢利的部分。而这一点在低收入的产业部门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在人力资本很低的情况下,人力资本赢利也很少,以至难以分产两者的界线。现在我们知道了剩余价值的由来,不是来自于剥削,而是来自于劳动整体创造价值。    知道了剩余价值的由来,我们再来考察一下都有什么因素影响剩余价值的高低。前面已经讲过高级劳动和一般劳动的差别,那么很简单,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力组合单位劳动时间的价值更高,能够用相对较短的劳动时间来弥补资本损耗,相应的剩余价值就更高。反之剩余价值就低一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会把原来的高级劳动变为一般劳动,比如古代马是一种很重要的劳动工具,骑马或驾驭马车是当时的高级劳动。现在的时代大概开飞机才算是高级劳动,连开汽车都是很普通的事了。一个人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了自己的劳动生产率,这时他的单位商品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有两种选择,一是低价销售,把竞争对手逐出市场,最后获取垄断利润。二是按社会平均成本销售,由于他自己的实际成本很低,他将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   我们知道生产力(资本)的发展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市场竞争在一定的范围内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每个市场主体都会尽力获取更多利润,当某一行业的利润率超过市场平均利润水平时,就会有大量的资本进入该行业,这样供应快速增加,供过于求,造成销售价格低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全行业都会亏损。从整个社会来看,经济增长时,为获取利润,社会投资会大量增加,这种增加在一定限度内对社会是有好处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同样会造成供给过剩,这就是经济危机。获取利润是市场参与者们的一种正常的利性的选择,在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经济危机会周期性暴发,理性的个人选择最后却造成了群体的不理性,这就是市场失灵的本质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或者说生产关系是接下来要讲的重点。
三 劳动者和所有者的统一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和他们所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财产所有权的多少有关,我们先回顾一下财产所有权是怎样产生的。在自然资本一段曾经讲过。首先劳动者自身的劳动能力或者说我们的体力与智力是我们最基本的财产。劳动主体自身的劳动能力是劳动主体获取占有劳动客体的基础,我们当然对自己的身体拥有所有权。其次,劳动意味着劳动主体对劳动客体的占有并拥有所有权。但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劳动者并不拥有自己劳动中使用的劳动客体的所有权,这种现像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这种现像并不能否定劳动主体占有劳动客体是财产所有权的最初起源之一。然后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拥有所有权。最后也是争议最大的一条,一个人可以凭借对劳动客体的所有权获取劳动成果,也就是当自己拥有所有权劳动客体由别人使用创造了劳动成果,这个人可以凭借所有权对新劳动成果的一部分很有可能是绝大部分拥有所有权。粗看起来,确实如马克思所说:不劳而获。但是这个现像实际上涉及到劳动的范围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搞清楚,是否不劳而获就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劳动是劳动主体运用自身的智力和体力影响改变劳动客体从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行为。那么又劳动主体,有劳动客体,创造出劳动产品就构成了劳动。一个人投资办了一个企业,他的资本变成了各种生产资料,变成了他雇来的工人的劳动客体,但是他本人和他的资本是什么关系呢?仅仅是所有权那么简单吗?这里需要明确一下投资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实业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一般来说风险和利润成正比,风险越大利润越大,反之如是。要在投资时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的同时避开风险,需要投资者本人具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把握方向,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于是我们发现投资也是劳动,投资者是劳动主体,他需要用他的智慧为他的资本(劳动客体)在市场中寻找正确的投资方向并获取利润。利润(剩余价值)在这里是劳动成果。资本在这里只是劳动客体或者具体说是工具。一个在市场中投资的现代人和一个手持弓箭石斧正在狩猎的原始人相比,他们的行为和目标从表面上看是不同的,一个追求利润,一个追求猎物,也许是一头鹿。但从本质上看是相同的,他们的行为都是劳动,他们的目标都是财产所有权的扩大。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劳动创造财产所有权,实现财产所有权就是劳动。因为劳动和财产所有权的对立统一,所以所有的劳动者都同时是财产所有者。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劳动者和所有者的统一。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在马克思那里称之为不劳而获的行为其实都是劳动。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劳动是动态的运转中创造着物质财富的生产力,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创造财产所有权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不对的。我们知道生产资料的作用是生产人们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的。即用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人的财产中既包括生活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资料能在未来创造更多的生活资料,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比如一个农民收获若干小麦,其中一半留作口粮,另一半用作来年种地的种子。显然明年这个农民同样会收获很多小麦。我们看到同样的小麦却同时具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种不同的身份,可不论哪一种身份都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人的财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割裂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同一性,当然是不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无非两种,公有制和私有制。如果说公有制是指国家控制生产资料,那么公有制就是从来都存在的。因为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的政府为了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都要掌握大量的生产资料。而私有制是指私有财产的话,那么我们已经知道劳动创造所有权,所有的劳动者都是所有者,人是劳动者和所有者得统一。私有财产不可消灭,私有制也是不可能消灭的。所以公有制和私有制不存在对立矛盾,只是政策问题不是政治问题。国家到底控制多少生产资料要看是否有利于公共服务,对于公民的私有财产只要是合法所得就该全力保护。这里要注意,财产所有权首先是劳动者本身的身体健康,然后才是身外之物的所有权。要从劳动者和所有者的统一这个角度看待保护私有产权,才能真正对全社会有利。之前曾提到过公地悲剧现像,解决的办法就是明确财产权的归属。人们对自己的财产都是万分爱惜的。然后也不存在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差别,因为劳动者和所有者的统一,按劳分配也是按资分配。 最后说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我们都知道市场有失灵的时候,市场失灵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要想避免危机就必须要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可见从人类的历史实践来看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纯粹的计划经济又会怎么样呢?在公共服务领域,计划经济有无比的优越性,比如建造公共服务设施,类似公路桥梁,发电厂,军工发展之类,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目标明确,收益也明确,而其难度就在于巨大的工程难度和工程量。这时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而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和人民的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采用计划经济就会造成比例失调,资源浪费。比如有人喜欢吃牛肉,有人喜欢吃猪肉,每个人喜欢吃什么很不确定,由很多因素影响,如果不考虑这其中的复杂性强行制定供应标准,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生产的东西没有需求。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市场调节的效果最好。政府的另一项职责是发展生产力,我们都知道市场会失灵,这时就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还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投入越来越大,基础科研越发复杂困难,单靠私人资本已经无法负担巨大的投入,必须靠政府统筹规划才能成功。对比我们的两弹一星和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会发现有惊人的相似性。凡是适合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产业部门都适合完全国有,比如军工企业。很重要又需要一定经营灵活性的企业适合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控股既可,比如金融业。一般竞争性行业国企该退出。所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样是政策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应视具体情况相应决策。    现在我们知道生产关系的本质就在于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与他人的关系,财产所有权就是生产力所有权,生产关系就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分工结构,拥有生产力的多少和先进程度决定着个人、阶级、国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真实内涵是怎样的,这仍然要从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对立统一说起。    从劳动的角度看,劳动分工产生了阶级,所有的阶级都是劳动者阶级,劳动者因分工不同而处于不同的阶级当中。劳动者从事不同的具体劳动,看似互相之间毫无关系,可实际却是互相联系的,因为专业化生产或分工可以提高社会整体劳动的效率。分工的目的是合作,劳动者或劳动者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一个生产钟表的工厂,单个工人只完成一道工序,会比每个工人都进行全部的操作快的多。在社会范围内,由农民生产粮食,制衣工人生产服装,警察维护公共安全等等会比每个人自己为自己生产所有种类的商品提供所有种类的服务效率更高。这是分工或合作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实例。我们知道劳动创造所有权,劳动者也是所有者,因分工而形成的所有者差异表现为所有者得财产所有权因分工不同而大小不同。经理阶级会比较富有,一般工人则相对贫穷。所有者或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对立关系。所有者都是劳动者,劳动者之间合作生产了一件商品,在分配时必然都要求自己能够分的多些。经理们倾向于低估工人的人力资本,而工人们则倾向于高估自己的人力资本。当不同所有者主体带着自己的商品出现在市场中时,不同商品的交换人们会倾向于高估自己商品的价值,换言之都想卖个好价钱。而生产同样商品的所有者之间更是水火不容因为他们都想击败竞争对手进而独占市场。所有者之间的对立斗争关系主要体现在对财产所有权的争夺上。每个人都是劳动者和所有者的统一,那么人和人阶级和阶级的关系必然也是合作与竞争的统一,既合作又竞争,既对立又统一。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了先进生产力才能扩大财产所有权,为了扩大财产所有权就必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拥有更多更先进生产力的人类阶级可以剥削生产力处于弱势的人类阶级。记得那个有名的几亿衬衫才能换一架大飞机的例子吗?剥削不断加深就是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的过程,当不同阶级之间争夺财产(生产力)所有权的矛盾激化,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中斗争对立的方面占主导地位,斗争的极至是战争,实际上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战争无论是国家之间争城略地还是国家内部的战争所争夺的都是财产所用权。受剥削阶级是因为财产所有权少而受剥削,却又有很多反抗压迫的革命战争能够获胜,这是为什么?首先单个人的财产所有权小,许多人合起来就大了。其次财产所有权是生产力的所有权,生产力的构成决定生产力的实现。生产力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构成,主体施力于客体生产力才能实现,才能创造物质财富。由生产力派生的权力才能实现,现在特权阶级的劳动客体被它的直接使用者夺为己用,于是资本特权易手,剥夺者被剥夺。但是战争只是暂时解决了矛盾,战争不能消灭因分工而形成的原始的财产所有权的不平等。资本特权依然存在,如果不注意缓和阶级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会造成战争。(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生产力特权都是消极的纯破坏性的。因为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拥有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为取消落后的生产关系而发动的战争对于人类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用大炮轰开了封建贵族的城堡,用火枪打穿了封建骑士的铠甲。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是这样的,但是落后者其实遭到了抢劫,比如鸦片战争。)国际间的交往原则是丛林法则无法改变,而一国之内的过分竞争对国家的发展反而是不利的。一国之内的过度竞争以至于发动战争进行劫掠根源在于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侵犯了弱势阶级的财产所有权,最后导至自身的财产所有权也被侵害。一个国家要想在丛林法则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就必须确保社会稳定,确保通过有序的合理的竞争激励来发展生产力,这些靠人们自律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依靠他律来实现,这就是政府的作用。    政府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劳动创造所有权,所以政府的作用就是保护财产所有权,这个所有权是劳动主体加劳动客体的所有权。和一般理解不同,我们知道劳动主体人才是财产所有权的根本,人的最根本财产是他的生命和身体健康,其他如对劳动客体的所有权都是由此派生的。那么保护财产所有权就要求政府不偏不依的确保所有市场交易都能等价交换公正合理。比如一个人抢了别人的钱,这是侵财的明显行为,肯定会被判刑。但是一个企业老板恶意欠薪,却只是道德问题,这是不对的,这也是明显的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也是犯罪。政府的法律应明确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所有权。与个人财产所有权对应的是政府的国有财产的所有权。国有财产是政府为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所控制的生产资料,公有财产同样不可侵犯。为什么呢?我们个人的财产权的完善并不只在自己,是需要政府的服务来保障的,比如受教育权,生命安全权,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政府就没有财产权。”如果个人和政府有了经济纠纷该怎么办?比如现在关注度很高的各种拆迁纠纷。其实很简单,如果是政府补偿不到位那是政府错了,反之如果是拆迁户要价过高那当然不能同意,过高的拆迁成本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是没个守法公民的财产权的损失。因为多加的补偿款是所有国民的税款。可见无论公民之间的关系还是官民关系的和谐最重要的就是遵守公平交易原则,遵重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法律,所有人都遵守法律社会矛盾就会减少很多。一个强大而守法的政府是所有公民的财产所有权的终极守护神。    好的上层建筑好的政府要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够发展生产力提高整个国家的财富数量,也能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却又必须遵守法律,不侵犯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怎样确保政府守法呢,这是个问题?对于政府采用什么制度,社会上有各种想法,极左们痛恨腐败,痛恨两极分化,希望回到完全公有制时代,极力鼓吹再来一次文革,打倒走资派什么的。我们知道完全的公有制是不科学的,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公有制。而通过运动均贫富本质上是侵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并不是所有的收入差距都是不合理的,强行要求工程师和普通工人的收入相同只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通过破坏法制来均贫富只会酿成悲剧。还有一批人极其向往西方由其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普世价值相当能打动人心。这个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什么特征呢?第一,多党制。第二普选。第三,三权分立。四,完全私有制。先从第一条说起,多党制的本意是每个阶级都有自己在政府里的代表,这样每个阶级都可以影响政府的政策,保障本阶级的利益。实际怎样呢?多党制会严重的影响政府的行政效率,任何政策短期内都不会对所有的阶级有好处,那么经典场景就是任何政策都会久议不决。印度那个一条路修十几年就是经典案例。第二条普选如何呢?我们知道任何制度的最终目的是要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得到保护和增加。普选做不到,假设选举不需要经济投入,那么选举的结果必然是富人被剥夺财产,通过立法发财是一个穷人发达的捷径。穷人的民主是富人的不民主,破坏财产所有权会损害经济发展。反之,如美国那样的选举是富人的游戏,那么无论怎么选上台的都是权贵阶层的代言人。第三条三权分立,就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各自独立,又互相监督。我们知道权力越集中越容易产生腐败,只有分权才能保正司法独立,才能保正政府依法行政。第四条,完全私有制是不存在的,美国同样有国企,准国企。你看美国总统亲自推销波音客机,那些军火公司的科研经费多由政府投入。核心企业涉及国运,必然为国家所控制,不管是明是暗。最后总结,美国是先进国家,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但是学什么要我们自己选,不能选美国推荐的,美国推荐的是毒药。美国会希望中国强大吗?不会的,美国不会希望自己增加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普世价值只是骗人的把戏,只是搞乱中国的舆论战心理战而已。美国的推荐中只有三权分立可以尝试。我们的三权分立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是一党制国家,一党执政的最大优点是超高的行政效率,确定了行动方案就能集中最大的力量去执行,改制方案不应破坏这一优点。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人民解放军的军官制度中就有体现。我军向来采取双首长领导制,既一个军事主官主管军事指挥,一个政治委员负责军政管理,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是非常优秀的军队领导制度。这一制度复制到政府中应该叫党内三权分立,常任委领导集体中有三分之一为行政首长,主管党和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发展战略。三分之一为议会领袖,负责立法和监督。另三分之一为司法首长,如纪委书记,最高法院和最高检查院的领导。在常任委集体决策时,涉及到行政口的事件,行政首长的一票当两票,也就是说要确保行政首长对自身责任范围内的事件有最终决策权。涉及到议会事物,议会领袖一票当两票。司法决策也是一样。党内三权分立既能保留原制度的行政效率,配合官员任期制,官员财产公示制将能大幅度的减少腐败现像。使我国的发展更上台阶。
    党内三权分立是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国家控制核心企业也是最先进的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奇迹并非偶然,并将继续创造奇迹
这种长篇大论看的很累,一般不看,能否分段,把要说的东西简单扼要说明一下。。。

一般看到这些帖子都直接关闭。。。
zholinzhi 发表于 2011-3-11 22:07
所以年轻力壮的初级工所进行的劳动是高级劳动,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所进行的劳动是一般劳动;
小脚驼背的老太太一年制作出数万个茶叶蛋当然是高级劳动,满头银发的老工程师一生才研制出寥寥几种导弹当然就是一般劳动!
多么合理的逻辑,但推论出来的却是极其荒谬的结果!
不懂马列,就不要装懂,更不要歪批。
回复 6# tiger_121

我说的劳动是劳动整体创造价值,就是说不能只从劳动者本身来看劳动生产率,说的很明白。既使只对比劳动者之间的差异,生产同样产品,使用工具相同,就看谁生产的数量多,年轻人多说明这项工作对体力要求高,如果年老的老师傅多说明经验在这项工作中更重要。无论是体力因素为主还是经验因素为主,影响的都是劳动生产率。
至于卖茶叶蛋和造导弹的相比,马克思的对比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单从劳动者之间的对比已经讲的比较清楚,但是不全面,我通篇都在说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生产资料)共同创造价值,加上劳动客体的因素,单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就说不清楚了,因为有自然资源的变数,在农业和采矿业这样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起主导地位的劳动中,劳动者的技能再高超,生产设备再先进,在资源贫嵴的土地和矿区也是没用的,在采矿业、农业、畜牧、渔业、林业、、、、、、这些劳动中自然资源的丰裕度才是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从劳动整体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只有劳动生产率才是区分高级劳动(马克思的复杂劳动)和一般劳动(简单劳动)的唯一因素。因为没办法用复杂和简单来界定自然资源。
写的不错啊,还有吗?
问题是 我们现在 把 这些 奉为唯一的 经济学理论~
除了专门学经济学的, 其他专业的 估计都只接触过 这种经济学理论~
这不太好~ 各种都让教~
zholinzhi 发表于 2011-3-12 12:03


    流水线上的半成品本来就不算商品。但是劳动整体创造的价值是一个个劳动者体力脑力的消耗来的。
爷爷的儿子 发表于 2011-3-28 23:38


    恰恰相反!现在大学里“经济学”指的就是“西方经济学”!你这么说要么是不了解情况,要么就是胡说八道。
原创?  原创请注明。转载请写出处。
回复 11# 铁面黑马


    我说的是  非经济专业的啊~
比如 理工科学生~  学的 基本都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接触不到别的 什么经济学原理~
回复 13# 铁面黑马
如果对其他的经济学理论感兴趣完全可以自学啊。进入大学,拓展兴趣,积极自学是完善自我人格的有效手段。

任何学校在审定教学课程的时候,必然会有倾向性。
回复 10# 铁面黑马
活劳动价值论的问题在于违反了物质决定意识的最基本的辩证法原则,商品所以成为商品首先要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属性。衣服是穿的,大米是吃的。生产出的东西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商品交换,那么商品就没有价值。价值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来,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生产关系,是一个体现人的主观意识的范畴。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侧面,是辩证法所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两个范畴的外延完全相同,而他们的内涵互相对立矛盾。使用价值决定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没有价值。价值对于使用价值有反作用力,商品的交换价值越高,劳动者生产商品的积极性也越高,也就是说用于商品交换的使用价值越多。对立面的双方是一个统一体,完全重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当一个劳动者生产商品使用价值时,不是只需要人的体力脑力的消耗,同时还有劳动客体,比如工具原料,还要占用土地。辩证唯物主义高诉我们,人是生存在物质的世界中,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利用和转化物质世界的过程。那么很显然,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共同创造,那么商品的价值必然也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共同创造,这才符合辩证逻辑。价值的高低不但受劳动主体人的劳动能力的影响,还受到劳动客体的影响。比如农业生产,土地肥沃与否,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农田水利建设水平都在影响农业生产的收成,农民本身只是生产力结构中的施力者。否定劳动客体也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即人类商品交换的依据不是商品生产的具体物质条件,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
是原创
zholinzhi 发表于 2011-3-29 13:07


    大地,空气,不是人的劳动的产物,是没有价值的,资本论一开始就讲得很明白。人生产商品固然需要劳动对象,但商品的价值只来源于人的劳动。
回复 17# 铁面黑马
所以资本论错了,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我在   二资本与剩余价值里有论证,在自然资本那一段
活劳动价值论如果正确,那么相当于人类社会关系可以不依赖于物质世界而存在,但是人类不是生活在虚无中,人和人的关系和他所拥有的生产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现代农场的农业工人的生产力远远高于古代小农,他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古代农民高很多很多,这都是因为劳动客体的差异造成的。那么现在你还认为价值的高低只和劳动者有关,还是那句话,活劳动价值论违反了辩证逻辑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