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邓世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27:16
  •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位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


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在那批新式军官中,年龄最大,而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籍贯广东,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北洋水师中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邓世昌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和睦相处,使他们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 - 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 -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而是因为他作为中军副将,带有参军长或副官长性质的职务和中枢更为接近。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署理这个位置是很难想象的。
不过,也有说重用邓世昌为中军副将,或许上层有借此遏制闽籍将领的意思。

邓世昌统带的致远舰,为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值得一提的是刘,林,邓,杨这四名优秀的中国第一批现代军官,全部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可见,在对军官的基本品质选择上,传统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也自有它独到的地方。
真实的邓世昌同时又是一个勇敢而多少有些鲁莽的军官。他练兵有方,勤奋过人,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他带兵非常严格,甚至近乎苛刻。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太严,而“鞭打士兵致死”。他带船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最高,他担任镇字号炮舰舰长的时候,曾经在风浪中把军舰搁浅,担任扬威舰舰长的时候,有一次煤带的不足,造成军舰在海上漂流了许久,还有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造成军舰螺旋桨叶片刮底受损。这些记录因为他富有敢做敢为的精神,在历次任务中胆略过人而没有影响他的升迁和威望,不过作为舰长,邓大人也难辞其咎。
在北洋水兵中因此称邓世昌为“邓半吊子”,意思大概是“太酷了”。北洋水师的官兵起外号挺有水平的,比如称方伯谦为“黄鼠狼”,就惟妙惟肖。
对邓世昌最后牺牲的描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他“扼犬浩叹”“义不独生”等等,都只能是当时救援水兵的印象,是不可能核实的。但是谈到他殉国的经过,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第一,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什么会身负重伤,舰身倾斜
那是因为邓世昌下令突出阵前,独自抵抗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几乎全部炮火。邓并不是疯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当时北洋水师摆成的队形类似一个八字,旗舰定远和镇远在最前面,因此成为日军集火射击的目标,北洋舰队没有想到日军炮火如此准确和凶猛,一开战旗舰就被击中起火,信号中断,全军被打掉了指挥部,陷入混乱。
邓世昌的致远在定远左侧后方,他的职务是“中军副将”,现在说法,直属队的指挥官,他和其他舰长不同的责任是要救护和掩护旗舰。面对日军的狂攻,他毅然采用了一种富有个性的做法来完成自己的职责 -- 命令致远冲出队前,升旗吸引敌人火力。关于邓升旗的目的还有一些争议,但基本结论是他并不是要接管指挥,而是升起类似将旗,或者日本海军Z字旗那样的旗帜,表示挑战。这种升旗,马尾海战中飞云舰管带高腾胜也曾经做过。
结果对致远舰是灾难性的,因为致远号属于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装甲薄而机动灵活,拼防御力是它的弱点。但是,它的牺牲换得定远镇远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重整旗鼓,如果不是丁汝昌这时已经负了重伤,此战胜负还很难料。
邓世昌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
第二,邓世昌为什么去撞击比自己快的吉野
弹药垂尽应该是文人的杜撰,因为当时的战斗开始还不算很久,致远的姊妹舰靖远在此后还激战几个小时,两舰的弹药数量和消耗应该是差不多的。真正的原因是邓世昌冷静的在采取里萨海战的撞击战术,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奥地利人就依靠撞击一举改变了战局 -- 当然,邓世昌无从知道这也是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主力舰撞击作战。
这个举动表现了邓世昌优秀的战术素养,他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下暗藏冲角,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日军高速巡洋舰吉野,而不是比睿这种装甲舰,吉野是火炮射速快,但是装甲较薄的英国军舰,如果真的撞上吉野,致远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

日军的吉野舰同样是装甲较薄的英制军舰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日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邓世昌选择目标相当的冷静。
至于吉野号比致远号快,那不是问题,因为日军当时是首尾鱼贯阵,吉野是在队列之中,面对撞击它不能随便改变位置和航速,否则就有会和前后的日舰相撞的危险。这相当于一个死靶子!
确切的说,致远对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无法发挥它的机动优势。
邓世昌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
致远舰是功败垂成,传统认为它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实际资料显示日军并没有在海战中发射鱼雷,当时的鱼雷水准很低,还不适合于攻击机动目标,中国福龙号雷击舰对西京丸的攻击也一样失败,此时的鱼雷,更适合攻击锚泊固定目标。由于致远舰沉没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没,现在的普遍看法是日军炮弹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
我个人认为,致远沉没,邓世昌略显鲁莽的性格和战斗作风或许也有一定责任。因为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明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这个命令好像很多舰长都没有遵循,比如来远舰后来也有企图雷击日舰的纪录)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射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邓世昌对此的反应是:随它去吧。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带着这个“危险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随它去吧的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
也许真实的邓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对他的评价,还是让光绪给他写的诗句来说吧:“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位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


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在那批新式军官中,年龄最大,而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籍贯广东,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北洋水师中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邓世昌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和睦相处,使他们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 - 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 -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而是因为他作为中军副将,带有参军长或副官长性质的职务和中枢更为接近。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署理这个位置是很难想象的。
不过,也有说重用邓世昌为中军副将,或许上层有借此遏制闽籍将领的意思。

邓世昌统带的致远舰,为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值得一提的是刘,林,邓,杨这四名优秀的中国第一批现代军官,全部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可见,在对军官的基本品质选择上,传统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也自有它独到的地方。
真实的邓世昌同时又是一个勇敢而多少有些鲁莽的军官。他练兵有方,勤奋过人,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他带兵非常严格,甚至近乎苛刻。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太严,而“鞭打士兵致死”。他带船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最高,他担任镇字号炮舰舰长的时候,曾经在风浪中把军舰搁浅,担任扬威舰舰长的时候,有一次煤带的不足,造成军舰在海上漂流了许久,还有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造成军舰螺旋桨叶片刮底受损。这些记录因为他富有敢做敢为的精神,在历次任务中胆略过人而没有影响他的升迁和威望,不过作为舰长,邓大人也难辞其咎。
在北洋水兵中因此称邓世昌为“邓半吊子”,意思大概是“太酷了”。北洋水师的官兵起外号挺有水平的,比如称方伯谦为“黄鼠狼”,就惟妙惟肖。
对邓世昌最后牺牲的描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他“扼犬浩叹”“义不独生”等等,都只能是当时救援水兵的印象,是不可能核实的。但是谈到他殉国的经过,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第一,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什么会身负重伤,舰身倾斜
那是因为邓世昌下令突出阵前,独自抵抗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几乎全部炮火。邓并不是疯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当时北洋水师摆成的队形类似一个八字,旗舰定远和镇远在最前面,因此成为日军集火射击的目标,北洋舰队没有想到日军炮火如此准确和凶猛,一开战旗舰就被击中起火,信号中断,全军被打掉了指挥部,陷入混乱。
邓世昌的致远在定远左侧后方,他的职务是“中军副将”,现在说法,直属队的指挥官,他和其他舰长不同的责任是要救护和掩护旗舰。面对日军的狂攻,他毅然采用了一种富有个性的做法来完成自己的职责 -- 命令致远冲出队前,升旗吸引敌人火力。关于邓升旗的目的还有一些争议,但基本结论是他并不是要接管指挥,而是升起类似将旗,或者日本海军Z字旗那样的旗帜,表示挑战。这种升旗,马尾海战中飞云舰管带高腾胜也曾经做过。
结果对致远舰是灾难性的,因为致远号属于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装甲薄而机动灵活,拼防御力是它的弱点。但是,它的牺牲换得定远镇远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重整旗鼓,如果不是丁汝昌这时已经负了重伤,此战胜负还很难料。
邓世昌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
第二,邓世昌为什么去撞击比自己快的吉野
弹药垂尽应该是文人的杜撰,因为当时的战斗开始还不算很久,致远的姊妹舰靖远在此后还激战几个小时,两舰的弹药数量和消耗应该是差不多的。真正的原因是邓世昌冷静的在采取里萨海战的撞击战术,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奥地利人就依靠撞击一举改变了战局 -- 当然,邓世昌无从知道这也是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主力舰撞击作战。
这个举动表现了邓世昌优秀的战术素养,他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下暗藏冲角,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日军高速巡洋舰吉野,而不是比睿这种装甲舰,吉野是火炮射速快,但是装甲较薄的英国军舰,如果真的撞上吉野,致远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

日军的吉野舰同样是装甲较薄的英制军舰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日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邓世昌选择目标相当的冷静。
至于吉野号比致远号快,那不是问题,因为日军当时是首尾鱼贯阵,吉野是在队列之中,面对撞击它不能随便改变位置和航速,否则就有会和前后的日舰相撞的危险。这相当于一个死靶子!
确切的说,致远对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无法发挥它的机动优势。
邓世昌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
致远舰是功败垂成,传统认为它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实际资料显示日军并没有在海战中发射鱼雷,当时的鱼雷水准很低,还不适合于攻击机动目标,中国福龙号雷击舰对西京丸的攻击也一样失败,此时的鱼雷,更适合攻击锚泊固定目标。由于致远舰沉没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没,现在的普遍看法是日军炮弹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
我个人认为,致远沉没,邓世昌略显鲁莽的性格和战斗作风或许也有一定责任。因为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明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这个命令好像很多舰长都没有遵循,比如来远舰后来也有企图雷击日舰的纪录)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射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邓世昌对此的反应是:随它去吧。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带着这个“危险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随它去吧的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
也许真实的邓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对他的评价,还是让光绪给他写的诗句来说吧:“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一声叹息~~~~~~~~~~~~
败军之将---------什么时候为赵括平反!也是民族英雄啊!
这个东西硬伤太多.

好多都浮在表面上,特别是人情练达那一段

还是多看看历史再发布的好
胜者为王,败者寇。谁是英雄---大江东去浪滔尽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3-29 15:05 发表
败军之将---------什么时候为赵括平反!也是民族英雄啊!

这个比喻未免有点不伦不类;P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3-29 22:48 发表

这个比喻未免有点不伦不类;P

同意。
同样是华而不实,同样是夸夸其谈,同样是败军之将,有什么不伦不类!“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有此公大清海军不复存在!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3-30 15:28 发表
同样是华而不实,同样是夸夸其谈,同样是败军之将,有什么不伦不类!“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有此公大清海军不复存在!

这个说法,与当时京师的言官们的想法应该差不多,不过,无此公等将士及海军,丢的就不只是朝鲜东北台湾,而是北京了........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7-3-30 22:23 发表

这个说法,与当时京师的言官们的想法应该差不多,不过,无此公等将士及海军,丢的就不只是朝鲜东北台湾,而是北京了........

最终北京还是丢了!如果此役不是这个结果,至少倭狗没有今天!如果不是平时在那里坐而论道而是刻苦训练战法,不会出现敌人一出现就摆长蛇阵......如果平时不是在炮膛上晒衣服而是常常检查武器,不会出现看到敌人炮口是哑的,还怪那个老女人拿钱去修自家院子!不希望我现代海军继续发扬先人的这种精神,把东亚最强的海军舰只训练成人家院子的大门!每次到威海我都住在威胜大酒店,看着外面的那只舰真的很心疼!愿天佑我中华,佑我天朝海军!不要再让败军之将再次登上民族英雄的灵台!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3-31 12:16 发表

最终北京还是丢了!如果此役不是这个结果,至少倭狗没有今天!如果不是平时在那里坐而论道而是刻苦训练战法,不会出现敌人一出现就摆长蛇阵......如果平时不是在炮膛上晒衣服而是常常检查武器,不会出现看到敌人炮 ...

北京还是丢了??????????????????????
一个海军管带掌握不了国家命运,但作为一个军人,他是英雄.
]]
作为一个海军的管带,本就没人让他为国家的命运承担责任!但作为军人,失败了就不能成为民族英雄,难道忘了李陵碑?军人的目标来就是为了胜利!更何况自己的装备成为别人的大门,被永远耻辱的钉在那个院子里!
国力不济...个人难以力挽狂澜
国力不济那是国家的事情,但自己的部队是东亚最强的海军却被打败了,这与国力何关?如果当年西沙战事失败了将会是什么的结果?
那时的北洋已不再是东亚第一海军。
赵括的失败在能力方面
李陵的过错,方先觉的过错,在于他们投降了,没有去死
邓世昌尽力了,又没有能力上可指点的地方,最后死了,所以是英雄
张自忠也是这样成为英雄的。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3-31 15:33 发表
北京,这个中国过去和现在的首都,请问日本军队进去过几次?有没有丢?

邓世昌是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战死的,日本军队第一次攻入北京应该是在八国联军之役,已经是很多年之后了.让邓去承担这个责任,貌似要求也太苛刻了.这样算的话,丢失北京的责任可以一直追到忽毕烈,因为他没有能把日本灭了.....导致后来日本有机会攻进北京.....:L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3-31 15:47 发表
国力不济那是国家的事情,但自己的部队是东亚最强的海军却被打败了,这与国力何关?如果当年西沙战事失败了将会是什么的结果?

东亚最强海军是在北洋成军的初年,日本购买大量新锐防护巡洋舰的时候,户部宣布中国(不只是北洋)停购船炮二年....所谓"枢密方欲增兵,三司已云节饷"......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7-3-31 22:29 发表

东亚最强海军是在北洋成军的初年,日本购买大量新锐防护巡洋舰的时候,户部宣布中国(不只是北洋)停购船炮二年....所谓"枢密方欲增兵,三司已云节饷"......

户部停购船炮两年所以本来第一的海军就成了脓包?当年海军的发展真是一日千里啊!耻辱海战的时候大清海军在数量和质量是优于倭狗还是强于倭狗(不包括在窝里睡觉的)?耻辱海战的失败,李某人签定了马关条约,导致了朝鲜和台湾的丢失,以至于后来的日狗耀武扬威的进入北京.如果这场海战不是以大清海军的失败而告终,那么倭狗怎么可能有以后的作为?2万万两白银啊.......,可以买多少船炮?所以没有此公北京也不会丢!日狗当年没有这个实力,它的目标是朝鲜!不敢设想历史,因为历史就是历史,不可挽回!所以不要让这等败军之将成为民族英雄!我中华军魂的威严是建立在战就必胜的基础上的!
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以鸭绿江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以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划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及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界。辽东湾南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三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前款所载及黏附本国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国所约疆界于地形或地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改。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馀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还清,除将已付息金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馀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两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臣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后两个月交接清楚。

第六款、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决。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交国见行约章为本。又本国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护视,一律无异。

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以两国全权大臣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中日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见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物,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旅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什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日本军队见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中国为保证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定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遣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

第十款、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自本约奉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及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押印)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芳(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一等伯爵伊藤博文(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押印)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1895年
如果当年西沙海战失利,则今天我们必将天天哭西沙!在这场海战中牺牲的官兵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但又有谁去记得他们的名字?
冯松柏
  周锡通
  曾端阳
  王成芳
  姜广有
  王再雄
  林汉超
  文金云
  黄有春
  李开支
  郭顺福
  郭玉东
  杨松林
  罗华胜
  周友芳
  曾明贵
  何德金
  石 造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3-29 15:05 发表
败军之将---------什么时候为赵括平反!也是民族英雄啊!

请问,秦国是日本吗
北洋海军“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及其甲午遗书


“父亲大人福安:

敬禀者,前书因心绪荒(慌)乱,故启衅之事未尽详陈,兹复录而言之。RB觊觎高丽之心有年矣。兹值土匪作乱,高兵大败,将至王城,危在旦夕。高王请救兵于中国,中国兴兵靖难。RB乘此机会亦兴兵,名为保商,实为蚕食。现日兵有二万多,随带地图、浮桥等械,立炮台、设营垒,要中国五款。一曰高丽不准属中国;二曰要斧(釜)山;三曰要巨文岛;四曰要兵费二十五万;五曰韩城准RB屯兵。如不照所要,决定与战。且此番中堂奉上谕,亲临大阅海军,方奏北洋海军操练纯熟,大有成效,请奖等语,自应不能奏和,必请战。亦饬北洋海军及陆营预备军火水药候战,海军提督请战三次,各陆营统领亦屡次请战,但皇上以今年系皇太后六旬万寿,不欲动兵,屡谕以和为贵。故中堂先托俄国钦差调处,RB不听;后又托英德钦差,亦不听,必要以上五款。然此五款,系中国万不能从,恐后必战。以儿愚见,陆战中国可操八成必胜之权,盖中国兵多,且陆路能通,可陆续接济;但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RB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也。况近年泰西军械,日异月新,愈出愈奇,灵捷猛烈,巧夺天功(工),不能一试。两军交战,必致两败;即胜者十不余三,若海战更有甚焉。所以近年英与俄、德与法,因旧衅两将开战,终不敢一试也。北洋员弁人等,明知时势,且想马江前车,均战战兢兢,然素受爵禄,莫能退避,惟备死而已。有家眷在威海者,将衣

父亲大人福安:

敬禀者,兹接中堂来电,召全军明日下午一点赴高,未知何故。然总存一死而已。儿幼蒙朝庭(廷)造就,授以守备,今年大阅,又保补用都司,并赏戴花翎,沐国恩不可谓之不厚矣!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事而。父亲大人年将古希(稀),若遭此事,格外悲伤,儿固知之详矣。但尽忠不能尽孝,忠虽以移孝作忠为辞,而儿不孝之罪,总难逃于天壤矣!然秀官年虽尚少,久莫能待,而诸弟及泉官年将弱冠,可以立业,以供寂(菽)水也。伏望勿以儿为念。且家中上和下睦为贵,则免儿忧愁于地下矣!若叨鸿福,可以得胜,且可侥幸,自当再报喜信。幸此幸此!
甲午战争中国海军阵亡将士名录


























北洋海军提督  丁汝昌
   








“定远”铁甲舰
     





右翼总兵、管带
  刘步蟾
   

洋员
   Nicholls [英]尼格路士
   

见习生
  史寿箴
   

管炮
  孙景仁、孙毓英
   

正炮弁
  李申、李森
   

正炮目
  李铭山
   

水手副头目
  邵穆甫
   

管旗
  邵长豪
   

一等水手
  王兰芬
   

三等水手
  王田友
   

水手
  祁连山
   

升火
  卓板
   








“镇远”铁甲舰  

左翼总兵、管带
  林泰曾
   

左翼中营游击、帮带大副
  杨用霖
   

左翼中营千总、三副
  池兆瑸
   

见习生
  林徽春
   

水手头目
  任正涛
   

副头目
  张金盛、任正道
   

管旗头目
  林坤
   

正管旗
  林孔
   

一等水手
  于得有、何荣祥
   

二等水手
  张正玉
   

水手
  邵聚、杨春泰、林金麟

三等升火
  王三
   








“致远”穹甲巡洋舰  





中军中营副将、管带
  邓世昌

中军中营都司、帮带大副
   陈金揆
   

中军中营守备、鱼雷大副
  薛振声

中军中营守备、驾驶二副
  周展阶

中军中营守备、枪炮二副
  黄乃模

中军中营千总、船械三副
  谭英杰

中军中营千总、舢板三副
  杨登瀛

中军中营都司、总管轮
  刘应霖
   

中军中营守备、大管轮
  郑文恒、曾洪基

中军中营千总、二管轮
  黄家猷、孙文晃

中军中营把总、三管轮
  钱轶、谭庆文

洋员
   Purvis [英]余锡尔
   

中军中营把总、正炮弁
  李宗南
   

中军中营外委、副炮弁
   陈书、阮邦贵、张恩荣

提标把总、暂代巡查
  张多志

见习生
  徐怀清

雷弁
  张清
   

中军中营把总、水手总头目
  水连福

水手正头目
  宁金兰、王作基

水手副头目
  曲延淑、吴明贵、张学训

管舱
  周喜   





管旗头目
  王德魁

鱼雷头目
  施得魁

副炮目
  张玉、沈维雍

雷匠
  张成、边仲启

一等水手
  梁细美
   

二等水手
  蒲青爱、杨振鸿、龙凯月、杨龙济

三等水手
  刘相忠

水手
  李信甫、匡米生、匡米方、任新齐、邹道铨、陈可基
   

升火
  劭鸿清、王春松
  








“靖远”穹甲巡洋舰  





枪炮教习
  汤文经
   

水勇
  邹云龙、任新钊、高登魁
   

管汽
  李务才
   

一等升火
  杨振声
   

二等扒炭
  林道灿
   

  

“经远”装甲巡洋舰  





左翼右营副将、管带
  林永升
   

左翼左营都司、帮带大副
  陈荣

左翼左营守备、鱼雷大副
  李联芬

左翼左营守备、枪炮二副
  韩锦

左翼左营守备、驾驶二副
    陈京莹
   





左翼左营千总、船械三副
   李在灿





左翼左营千总、舢板三副
   张步瀛





左翼左营都司、总管轮
  孙姜

左翼左营守备、大管轮
  卢文金、陈申炽

左翼左营千总、二管轮
   刘昭亮
  、陈金镛

左翼左营把总、三管轮
  高文德、王举贤

左翼左营外委、巡查
  刘玉胜

见习生
  张海鳌、罗忠霖、段绩熙

枪炮副教习
  江友仁
   

左翼左营把总、正炮弁
  任齐德

炮弁
  万其昌
   

左翼左翼外委、副炮弁
  周廷禄、万于滨、傅喜三、任升灿
   

左翼左营把总、水手总头目
  陶元太   李在灿
   





水手头目
  张绥

副炮目
  陈恩照

水手正头目
  余得起、朱国平、任新銮
   

水手副头目
  姚登云、任金荣

鱼雷头目
  张永清

鱼雷匠
  李观鉴
   

管舱  张阿森

舱面副头目
  任俤
   

管旗  邵长振   

一等水手
  邓清、徐继昌、任成标
   

二等水手  任玉秋  

三等水手  杨永霖、任勃  

水手  邹允魁、吴世昌、张长胜、陈丕喜、邵发兴、张祥琛、张信、陈启植、袁福禄、黄新品、任信标
   

管油  高木火
  

一等管汽
  吴馨泰

一等升火  林瑞安  

二等升火  翁庆平、黄兆荣、李在铨  

升火  邵黎、张祥安
电灯匠
  周新铿

  

“来远”装甲巡洋舰
     





右翼左营守备、大副
  徐希颜
   

右翼左营千总、三副蔡馨书、邱勋

大管轮
  梅萼、陈景祺
   

二管轮
  陆国珍、陈天福
   

三管轮
  杨春燕
   

见习生
  陈幼泉
   

副炮弁
  陈书
   

正头目
  李得顺
   

管旗头目
  邹道务
   

升火头目
  邵宏灿、张阿细
   

正管油
  任世梅
   

副管油
  陈经魁
   

一等水手
  刘吉中
   

二等水手
  于顺元、杨辉发、王福胜、黄正榜、杨辉耀、尤川原

水手
  王连生、袁国仁、王芝秀、林茂琪

电灯匠
  彭肆三

一等升火
  胡喜昌、陈汉西、张城
   

升火
  郑时福、林茂鼎
   

三等升火
  丁待山、张镇刚
   

  

“济远”穹甲巡洋舰
     





中军左营都司、帮带大副
  沈寿昌

中军左营守备、二副
  柯建章、杨建洛

见习生
  黄承勋

管旗头目
  刘鹍
   

水手正头目
  王锡山
   

水手副头目
  陈生元
   

水手头目
  王益山
   

号兵
  郭宝长、宁宝书
   

管旗
  陈正旺
   

升火
  崇振雨、王春来、陈基、王阿根、陈祈








“超勇”撞击巡洋舰





左翼右营参将、管带
  黄建勋
   

左翼右营守备、帮带大副
  翁守瑜、郑文超

左翼右营千总、驾驶二副
  周阿琳
   

左翼右营都司、总管轮
  黎星桥
   

左翼右营守备、大管轮
  邱庆鸿
   

左翼右营千总、二管轮
  李天福

左翼右营把总、三管轮
   郑光朝

左翼左营外委、副炮弁
  李英
   

见习生
  叶世璋、陈琜祥、高鹤龄

枪炮副教习
  李镜堂

水手头目
  陈成串
  、李双
   

升火头目
  邹基
   

升火副头目
  林茂略
   

水手
  陈秉钗、林学珠、林福、冯山

一等管汽
  李铭魁

厨役
  毕士德
   

  

“扬威”撞击巡洋舰  





右翼右营参将、管带
  林履中
   

候补炮首
  李长温、王浦
   

水手正头目
  林本立
   

水手副头目
  马庭贤
   

管旗头目
  杨细悌
   

木匠头目
  陈春
   

一等水手
  俊甫
   

二等水手
  张悦
   

水手
  陈玉起、薛文元、王文清、王文彩



“平远”近海防御铁甲舰  





一等水手
  吴宝春
   

  

“广乙”鱼雷巡洋舰  





一等水手
  袁怀张
   

三等水手
  曲福友
   



“广丙”鱼雷巡洋舰





广东大鹏协右营守备、帮带大副
  黄祖莲








“威远”练习舰  





驾驶三副
  冯家咏
   

精练前营守备、大管轮
  陈国昌
   

精练前营千总、二管轮
  黎晋洛
   

炮首
  高大德
   

练勇
  龙振邦
   








“定远”舰载鱼雷艇  





管带
  陈如昇
   

  

“左一”鱼雷艇  





大副
  吴怀仁
   

  

“左二”鱼雷艇  





大副
  倪居卿
   

管轮
  李绰椿、郭文荣
   








“左三”鱼雷艇  





管轮
  霍家桢
   








(未详何艇)





副管驾
  李兆瑞

  

派驻各舰见习生
  

张炳福、浦先民、王宗墀、何汝宾、郭耀忠、王子元
败军之将怎么就不能成为英雄了?那和平时期因公牺牲的军人也不能成为烈士了?真是让人寒心啊!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4-1 11:03 发表

户部停购船炮两年所以本来第一的海军就成了脓包?当年海军的发展真是一日千里啊!耻辱海战的时候大清海军在数量和质量是优于倭狗还是强于倭狗(不包括在窝里睡觉的)?耻辱海战的失败,李某人签定了马关条约,导致了 ...

邓世昌只是一个舰长,用一军统帅的责任要求他未免太苛求了。败军之将是丁汝昌——显然大家对他没什么好感。而且不管胜败,为了保护国家牺牲的军人都值得尊重,至于他们该承担什么责任,都不影响他们是为国牺牲的这一事实。
国殇~~~~~~~~~~~~~~~~~~~~~~~:L
貌似又有人开始说大炮上晾衣服的事情了??;P
此仇必报。。。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3-30 15:28 发表
同样是华而不实,同样是夸夸其谈,同样是败军之将,有什么不伦不类!“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有此公大清海军不复存在!

胜败无常, 邓公比韩省长强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