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刘志军的高铁遗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38:04
这篇文章被很多人认为是肯定刘志军贡献的,实际上有很多的偏颇和错误。

这篇文章主要的观点有,1。高铁是刘志军独断专行搞出来的,包括象十河信二一样欺骗政府。2。高铁能够成功的关键甚至唯一的关键技术环节是引进动车组技术。3。高铁的代价非常大,而且资金无法回收,这其实是这篇文章的主题。这些都是错的。此外还有很多细节错误。

作者先详细描述了一番十河信二建设新干线的做法,然后暗示刘志军也是同样的做法来建高铁。这是完全不对的。中国的建设由发改委审批,在发改委网站可以看到哪些项目批准了。

http://www.sdpc.gov.cn/nyjt/

而在铁道工程交易中心可以看到详细的项目招标情况,每个招标文件都附有发改委的批准文件名称,以及工程的详细技术指标。

www.rebcenter.com

此外,铁路项目都是铁道部和地方政府共同申报,还有中咨公司对设计和计划进行评估,之后才能拿给发改委审批。铁道部只有审批100公里以下,不跨省的铁路的权力。而且还有地方政府,中咨公司,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有时还有交通部参与可行性研究和设计规划,然后才会上报发改委。发改委拿到的是详细的设计方案和投资规模。所以刘志军象十河信二欺上瞒下建铁路是不可能的。再说十河信二只建了一条515公里的项目,这条快速铁路在战前日本已经开始研究规划。

文章说“刘可能不太擅长作假帐,所以他把手头的所有项目集中起来,用老办法威胁银行——要么多借给我点,要么我就从别处借。”这就不用说了,了解必经发改委的审批流程,就知道银行的钱不是这么来的,就是国家批的。

“铁路的难题却刚刚开始。铁道部和铁路网如何处理?在日本,新干线修建完成之后一直亏损,直到日本经济起飞后的八十年代才开始盈利,于是政府就在1987年对国有铁道实施了民营化改革。按经济规律说,中国铁路迟早也应该民营化。但刘志军造成的局面比十河信二要复杂得多,因为他的高铁网太超前,对经济规律缺乏尊重,难以实现盈利。”

这完全是主观臆断。第一,中国铁路的投资不算大。一年8000多亿投资相当于一年卷烟销售额。第二,高铁盈亏平衡只需要一个不算太大的客流量,不管说高铁亏还是赚,多少应该算一下。按现在的造价和票价,一般平均每公里年客流4000万人就肯定盈利了。这是很容易达到的数字。第三,铁路投资不光高铁,还有很多普铁,加上高铁转移客流增加货运。增加的货运量还能增加收入。第四,中国铁路提供的货运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现在中国铁路货运周转量为27000多亿吨公里,每吨公里收费平均1毛多点。如果现在的铁路优先满足货运,只要有货运需求,就减少客运,那周转量很快就能翻倍。如果货运价提高至2毛多点,仍然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因为公路运价太高了。这样新增的利润足以支付铁路建设的资金。也就是说,目前的铁路运营是在用国家管制的低价补贴社会,尤其是铁路客运。如果铁路建设资金确实不够完全可以放开对经营的管制。但国家的选择是保持补贴,依靠发展生产力来提高盈利能力,偿还融资。铁路的发展水平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才是刘志军领导的整个铁路产业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关于引进动车组技术,这部分铁道部确实干的不错。不过相对于这些年铁路整个产业链的进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要引进消化的技术远不止动车组这一点。这几个型号的动车组,对于那些外国厂商来说,都是成熟产品,但历史销售纪录只有各几十列。中国给每家的第一批订单(2007年开始上线运行的那些)基本都相当于各型车历史总销售量。中国的订单很快就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所以在竞争的条件下,拿到比较理想的价格和技术转让的难度,相对于解决高铁建设运营那么多技术问题的难度来说,是非常渺小的。

“刘志军把全国铁路装备制造商召集到北京——铁道部保持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些人全是他的下属——并告诉他们,这次的谈判由我领导,你们谁敢跟外国人接触就不要干了。”

这也不全对。铁路装备制造商不是铁道部的下属,但他们都只有铁道部这一个客户,效果差不多。

“刘志军还按西门子出的价格买了川崎的车,也买了全套制造技术。”

这也不大对。首先CRH2,也就是日本E2系基础开发的车,日方投标是个联合体,车不是一家公司就能造出来的。联合体内各家在04年拿到合同后就开始按约定向中国的各厂商转让相应的生产技术。比如车的总装是青岛四方,电机是株洲电机生产,牵引逆变器由株洲时代电器生产等。而且各部件除国内厂家提供,在国外还有不止一家厂家能够提供,所以中国的车辆总装厂家还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产品。

“比如说日本列车的车头是用许多块钢板拼起来的,中国则依靠上海郊区的一台世界最大的水压机直接压出来;中国还利用秦岭的风洞测试了车头受到的空气阻力,并对其形状进行了修改。”

这段话也很容易误导。国外列车的批量小,如果没有很大的锻压机,就用小锻压件拼,但也没有“许多块钢板”,何况还是铝板,不是钢板。另外日本铁路也有风洞。

http://www.rtri.or.jp/rd/maibara-wt/index.html

“刘志军唯一没能开工建设的高铁是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的“兰新第二双线”。”这是明显的错误,2009年11月就开工了。

总体来说,该文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中国铁路描述成一个无解的问题,搞得连民营化都没人买,只能贱卖,吞掉坏账才有出路,这与事实是完全相反的。中国铁路之所以能与其他国家不同,因为中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极不平均,对大宗,长距离货运有极大需求,正适合发挥铁路的优势。就象美国铁路,货运发展很好,也盈利。而其他铁路强国如欧日就没法做到。同时,中国人口极多,有长距离大范围连续分布的高人口密度地区。又便于发挥铁路高效的中长距离客运优势。这一点就算比欧日都更突出。比如法国只有6500万人口,还不如沪宁沿线人多。所以中国的条件,既非常需要先进高效的铁路运输,反过来也非常有利于铁路的发展。这篇文章被很多人认为是肯定刘志军贡献的,实际上有很多的偏颇和错误。

这篇文章主要的观点有,1。高铁是刘志军独断专行搞出来的,包括象十河信二一样欺骗政府。2。高铁能够成功的关键甚至唯一的关键技术环节是引进动车组技术。3。高铁的代价非常大,而且资金无法回收,这其实是这篇文章的主题。这些都是错的。此外还有很多细节错误。

作者先详细描述了一番十河信二建设新干线的做法,然后暗示刘志军也是同样的做法来建高铁。这是完全不对的。中国的建设由发改委审批,在发改委网站可以看到哪些项目批准了。

http://www.sdpc.gov.cn/nyjt/

而在铁道工程交易中心可以看到详细的项目招标情况,每个招标文件都附有发改委的批准文件名称,以及工程的详细技术指标。

www.rebcenter.com

此外,铁路项目都是铁道部和地方政府共同申报,还有中咨公司对设计和计划进行评估,之后才能拿给发改委审批。铁道部只有审批100公里以下,不跨省的铁路的权力。而且还有地方政府,中咨公司,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有时还有交通部参与可行性研究和设计规划,然后才会上报发改委。发改委拿到的是详细的设计方案和投资规模。所以刘志军象十河信二欺上瞒下建铁路是不可能的。再说十河信二只建了一条515公里的项目,这条快速铁路在战前日本已经开始研究规划。

文章说“刘可能不太擅长作假帐,所以他把手头的所有项目集中起来,用老办法威胁银行——要么多借给我点,要么我就从别处借。”这就不用说了,了解必经发改委的审批流程,就知道银行的钱不是这么来的,就是国家批的。

“铁路的难题却刚刚开始。铁道部和铁路网如何处理?在日本,新干线修建完成之后一直亏损,直到日本经济起飞后的八十年代才开始盈利,于是政府就在1987年对国有铁道实施了民营化改革。按经济规律说,中国铁路迟早也应该民营化。但刘志军造成的局面比十河信二要复杂得多,因为他的高铁网太超前,对经济规律缺乏尊重,难以实现盈利。”

这完全是主观臆断。第一,中国铁路的投资不算大。一年8000多亿投资相当于一年卷烟销售额。第二,高铁盈亏平衡只需要一个不算太大的客流量,不管说高铁亏还是赚,多少应该算一下。按现在的造价和票价,一般平均每公里年客流4000万人就肯定盈利了。这是很容易达到的数字。第三,铁路投资不光高铁,还有很多普铁,加上高铁转移客流增加货运。增加的货运量还能增加收入。第四,中国铁路提供的货运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现在中国铁路货运周转量为27000多亿吨公里,每吨公里收费平均1毛多点。如果现在的铁路优先满足货运,只要有货运需求,就减少客运,那周转量很快就能翻倍。如果货运价提高至2毛多点,仍然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因为公路运价太高了。这样新增的利润足以支付铁路建设的资金。也就是说,目前的铁路运营是在用国家管制的低价补贴社会,尤其是铁路客运。如果铁路建设资金确实不够完全可以放开对经营的管制。但国家的选择是保持补贴,依靠发展生产力来提高盈利能力,偿还融资。铁路的发展水平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才是刘志军领导的整个铁路产业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关于引进动车组技术,这部分铁道部确实干的不错。不过相对于这些年铁路整个产业链的进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要引进消化的技术远不止动车组这一点。这几个型号的动车组,对于那些外国厂商来说,都是成熟产品,但历史销售纪录只有各几十列。中国给每家的第一批订单(2007年开始上线运行的那些)基本都相当于各型车历史总销售量。中国的订单很快就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所以在竞争的条件下,拿到比较理想的价格和技术转让的难度,相对于解决高铁建设运营那么多技术问题的难度来说,是非常渺小的。

“刘志军把全国铁路装备制造商召集到北京——铁道部保持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些人全是他的下属——并告诉他们,这次的谈判由我领导,你们谁敢跟外国人接触就不要干了。”

这也不全对。铁路装备制造商不是铁道部的下属,但他们都只有铁道部这一个客户,效果差不多。

“刘志军还按西门子出的价格买了川崎的车,也买了全套制造技术。”

这也不大对。首先CRH2,也就是日本E2系基础开发的车,日方投标是个联合体,车不是一家公司就能造出来的。联合体内各家在04年拿到合同后就开始按约定向中国的各厂商转让相应的生产技术。比如车的总装是青岛四方,电机是株洲电机生产,牵引逆变器由株洲时代电器生产等。而且各部件除国内厂家提供,在国外还有不止一家厂家能够提供,所以中国的车辆总装厂家还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产品。

“比如说日本列车的车头是用许多块钢板拼起来的,中国则依靠上海郊区的一台世界最大的水压机直接压出来;中国还利用秦岭的风洞测试了车头受到的空气阻力,并对其形状进行了修改。”

这段话也很容易误导。国外列车的批量小,如果没有很大的锻压机,就用小锻压件拼,但也没有“许多块钢板”,何况还是铝板,不是钢板。另外日本铁路也有风洞。

http://www.rtri.or.jp/rd/maibara-wt/index.html

“刘志军唯一没能开工建设的高铁是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的“兰新第二双线”。”这是明显的错误,2009年11月就开工了。

总体来说,该文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中国铁路描述成一个无解的问题,搞得连民营化都没人买,只能贱卖,吞掉坏账才有出路,这与事实是完全相反的。中国铁路之所以能与其他国家不同,因为中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极不平均,对大宗,长距离货运有极大需求,正适合发挥铁路的优势。就象美国铁路,货运发展很好,也盈利。而其他铁路强国如欧日就没法做到。同时,中国人口极多,有长距离大范围连续分布的高人口密度地区。又便于发挥铁路高效的中长距离客运优势。这一点就算比欧日都更突出。比如法国只有6500万人口,还不如沪宁沿线人多。所以中国的条件,既非常需要先进高效的铁路运输,反过来也非常有利于铁路的发展。
沙发了 ....
xilan 发表于 2011-2-24 10:43

这个版面允许抢沙发?
应该回复到FT,应该被FT登出来。要争夺话语权啊。 :D
明镜亦无台 发表于 2011-2-24 10:48


    我试试这个版的版主到底管不管事...
soless 发表于 2011-2-24 11:51
西媒网站你不知道?严格审查的,我08年在几个西媒贴20多回登出大概2回,全得政治绝对正确的。这次也顺便贴了,还在审查,估计出不来了。
szbd 发表于 2011-2-24 10:57


    知道,反正多投投没损失。你给加藤也投一份了么?
xilan 发表于 2011-2-24 10:55

哈哈,你真够舍己为大众。。。撒花撒花
因为比不上一年卷烟的销售额,所以8000亿投资不算多?
部长宠还真是不一般的逻辑啊
:D
超大多点这种有水平的分析就好了,省得各位光着急有劲使不出
楼主很用心。其实日本人的这篇文章算是写得比较好的了。
出来了
szbd 发表于 2011-2-24 11:51


    去顶了。兄弟也在日本啊。 :D

    另外说一点,其实加藤这篇文章有些概念的混淆。日本国铁的亏损跟新干线没什么关系,相反东海道新干线从1964年10月开业后的两年即1966年开始盈利,之后盈利水平迅速增加,10年间累计盈利达到6600亿日元,在投入运营后的第七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对,亏损的是日本的普通铁路。民营化后,日本普通铁路大涨价,现在坐日本一般的电车,单位里程票价约为新干线60%,普通铁路上的特急平均单位里程价格与新干线相当。类比一下,就是中国现在的机辆式普铁(KTZ等)价格达到高铁的60%,既有线动车与高铁票价相当。

以下为转载

日本是在1959年开始建设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64年开通。

1.建设费

建设费当时是3800亿日元,相当于1959年日本GDP的2.7%。

中国2009年GDP的2.7%是9155亿人民币。这笔钱在中国可以修大约7000公里的350级别高

铁,或者14000公里的250级别高铁。

我国在建的高铁规模是250+350,共1万公里,这笔钱差不多正好够。

也就是说,中国在建高铁的财政负担与当年日本建设新干线时相差不多。

2.票价

1964年新干线开通时,从大阪到东京(552km)的票价是2480日元。日本当时大学毕业

生的起薪是19100日元。票价相当于13.0%的薪水。

以武广的票价(0.46元/km)算,552公里应该是254元,相当于2009年中国大学生起薪

2205元的11.5%。

另外,1964年日本的大学升学率是16%,低于2009年中国的24.2%。

也就是说,中国高铁的定价,不比当年新干线定价的时候高,从人民收入角度说。
搞得连民营化都没人买,只能贱卖,吞掉坏账才有出路
===========================================
这个才是最近内外鼓噪的目的:贱卖好贱买。。。。
转一段wiki上关于东海道新干线收益的介绍
収益

現在、日本の重要インフラとしての役割を担っているこの新幹線は、JR東海にとって『新幹線が風邪を引けば在来線は肺炎になる』と揶揄されるように、経営路線の一つという位置付けではなく、会社そのものの根幹となっていて、全収入の約85%を占めている。 収益において、例えば東日本旅客鉄道(JR東日本)の山手線や中央線などの東京通勤圏全体の収益は8500億円余りであるが、対して東海道新幹線は単一路線で1兆円近くを売り上げている。その収益性の高さから日本一儲かっている路線と表現されることもある。しかし、実際は新幹線の開発費用と政府から譲渡された国鉄債務の返済(1987年の分割民営化当初に継承された3,191億円)、さらに1991年(平成3年)に新幹線鉄道保有機構から買い取った5兆900億円の債務返済が莫大であり、最終的にはたいした儲けはないともいわれる[誰?]。

简单翻下大意:
新干线感冒,既有线就得得肺炎。新干线并非是普通的众多线路中的一条,而是整个日本铁路会社的根基,占全部收入的85%。以JR东日本为例,包括山手线中央線在内的东京通勤铁路中的所有线路收益为8500亿日元。而东海道新干线这一条铁路的营业额就将近1兆日元。但是,新干线的开发费用以及政府和国铁之间的烂帐,很难说清楚了...
哈哈,变成了FT编辑推荐文章。登上首页了。 :D
祝贺LZ啊!我们需要理性看待
xilan 发表于 2011-2-24 10:55


    怎么没人查,我去版务看看?
dagonglang 发表于 2011-2-24 22:20

[:a10:]这版没人巡逻,太失望了
xilan 发表于 2011-2-24 22:30


    你要是感到难过,转几个金币我,或许你就不难过了~:D
zeitgeist 发表于 2011-2-24 22:37


    自己挣去啊:P
建了高铁总比买了老美的几万亿费纸强
soless 发表于 2011-2-24 10:51
已经登出来了,不知道S大有没有稿费啊。:D
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经营问题,而是在某个环节上出点儿问题就会有中外专家跳出来攻击这是因为国有化造成的,只有民营化才有出路,从住房到教育,从医疗到交通,莫不如此,完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真不知道这些专家是不是只学过萨廖尔森而忘记了马克思。中国铁路的问题,要从中国本身的国情来考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空前的运输压力,可以说铁路是中国的生命线,如此复杂而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大工程,与日本,欧美,俄罗斯所面临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根本不可能通过所谓的民营化就解决问题。我们不像俄罗斯,美国,人少地多,也不像欧洲诸国面积狭小,人口稀缺,可通过公路就解决问题,更不像日本,英国是岛国,修条环岛铁路就攘括了主要城市。因此,一厢情愿的认为民营化能够解决问题,是极为不负责任,也不符合科学的,除了国有,依靠国家强大的资本为屏障,依靠国家的统筹规划,面对中国这种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铁路运输依赖极高的发展中国家,哪个或者哪一群私人资本能做到规划合理,统筹兼顾,哪个或者哪一群私人资本能管理的好如此庞大的又极其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实体?
基础设施还需加大投入
xilan 发表于 2011-2-24 10:55
截止到下午3点为止,兄台的沙发还是安全的。
xilan 发表于 2011-2-24 22:30
呃。。。要俺帮帮你不?
xilan 发表于 2011-2-24 10:43


    三两天来一次,不定期巡查。。。
我有其中一位斑竹的QQ,要不要我举报下你抢沙发?
稀饭 发表于 2011-2-25 16:36

:curse:千杀的斑竹,趁我不在扣分,平常咋不管事了呢
xilan 发表于 2011-2-25 16:56


    绝...绝对不是我通知来的...
虽然我也有黄泉大叔的QQ = =|
版主V5!:D
回复 5# xilan


    以身试法?膜拜。。
兼听则明 看了原文又看了楼主的评论 受益匪浅
回复 1# szbd


S大,从此就成为您的粉丝了。
加藤的文章写得不错,至少都点依据的。
刘主导这件事和发改委审核并不矛盾。刘禁止下属厂商单独谈判,统一由铁道部出面也是事实。
所以,LZ的文章也是一片面的分析。
说的在理~~
加藤这种人,属于混媒体的,业余中的业余,跟南方系一个德行。
S大雄文一出,诸魔消散!
沙发终于事发了
这版面里有更牛的人,只是太低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