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遗产(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0:19:35
大规模的械斗持续了13年,肈庆府、广州府、高州府、罗定州,广东南部的大部分疆域都卷入其中,械斗漫长、残忍、激烈,死伤人数很可能超过百万。

冲突的双方是客家人和本地人。前者是中国战乱和悲剧的缩影。两晋的五胡乱华、唐末的起义与割据、宋代的金人南侵、明末叛乱与满族人的到来,都使得最初的中原人口不断南迁。作爲中原人的一支,客家人在这不断迁徙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俗和性格。


但「客家人」的称谓也暗示了他们内在的悲剧性──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到哪里都是「客」,正因如此他们更牢牢的抓住自己的语言、风俗和性格,这是他们内心最后的安全所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他们的到来,尤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日渐匮乏、不安全感不断增加的时刻。


19世纪中叶的广东,正像是种种压力的缩影。在整个18世纪,大清国的人口增加了一倍,到了19世纪中叶则超过了4亿,一切都变得那麽紧张──从耕地、住房,到获取科举功名。比起其他省份,广东还是一场空前的农民起义的最初发源地,落魄的广东秀才洪秀全和之前历代的起义者不同,他第一次爲聚合在一起叛乱者提供了一套意识形态系统,尽管它粗漏、前后矛盾,而且很大一部分来自外来世界。从海洋而来的入侵者,则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多少年来,中国习惯于来自西北方草原的挑战,所以不断的堆砌和加固长城,但这一次却来自东南沿海。新的入侵者是工业革命和帝国扩张的産物,他们不是像游牧者那样在烧杀洗劫而去,而是要求创建领事馆、教堂和交易中心、车间。


夹杂在这两股巨大的力量中,1854年─1867年的广东土、客大械斗经常被忽略。但是它的确是中华民族充满阵痛、彼此融合的一个片段。争夺生存资源、文化、种族的隔阂,都爲客家人和本地人间的相互接纳设立了层层障碍。今天看来,客家人和广东本地人同属汉人,但在彼时,他们却都坚定不移的相信对方是异族。后者称前者爲「客贼」,相信他是一个野蛮而落后的民族,一些时候甚至在在「客」字加上一个反犬旁,以示污蔑;广东人陶醉在自我优越感,他们也经常忘记了别的省份也经常以「野蛮人」来称呼他们,并对他们从老鼠到蛇都吃的生活习惯,有着极大不理解。本地人种族优越感更激发起客家人顽强与好斗的心理。(参见刘平着《被遗忘的战争》,商务印书馆)


东南地区的宗族械斗一直有着悠久的传统。绝大部分时刻,它起缘于再小不过的偶然事件,两家争一块田地,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微小的冲突,很快让长期积压的矛盾释放出来,它由个体间的争吵演变成村落之间、族群之间的争斗。一个失败的政治系统则加剧了争斗的范围,官府既不提供令人信服的法律上的仲裁,也不提供保护,暴力成爲最后仲裁者。斗争的双方求助于血缘──个人安全的最后保护伞。如今,令游人叹爲观止的客家人的土楼,正是这种传统的産物,人们居住在一起,共同抗敌。整个村落,既是生産组织,也是军事组织。


政治的失败,加剧了19世纪中叶这场绵延不绝的械斗的残酷性。欧洲人的到来、太平天国在整个南方中国的空前影响,还有本地的洪军起义,让整个地方官僚系统手脚慌乱。它本就积弊已久,如今更无心也无力去应对地方上的械斗。很多地方志显示,倘若官府能够做出更快速和果断的反应,事端可能就很快平息下去。早在道光年间,一份来自福建的奏摺即表明「官累月不坐大堂,终年不结一案,于是自行掳禁,仇怨向寻」。而在此刻的广东,复杂的现实则加深了问题。客家人、广府人、洋人、起义者,官府经常要借助一方来攻击另一方,然后随时忘掉自己刚刚许下的诺言。不断的失望导致绝望,很多时刻对官府的失望和挫败,还有对整个环境的深深的说不准性,转化成了对械斗另一方更深刻的残忍。因爲种族的差异、昔日的仇恨显而易见,是个明确的发泄口。暴力愈演愈烈,仇恨随着伤亡则不断加深、扩大。重重叠叠的复仇,让误解和愤怒的结再难解开。


一直到1867年,也就是同治中兴最辉煌的时刻,这场械斗终于退出。从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噩梦中醒来,新皇帝和一群杰出大臣们,准备重振国运。广东省新的管理者,站在广东人一方面,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手段,而经年累月的械斗也使土客双方疲惫不堪,事端最终平息了,客家人又开端了一次新的迁徙过程。一个被蒸汽轮船、电报、资本和运河重组和联结的世界,爲这此迁徙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道路。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美洲,很多客家人(当然也有更多的广东人),爲了躲避战祸、寻求生计,展开全球之旅。从旧金山的矿工,温哥华的洗衣铺老板,到新加坡总理,客家人变成了全球移民的重要部分。大规模的械斗持续了13年,肈庆府、广州府、高州府、罗定州,广东南部的大部分疆域都卷入其中,械斗漫长、残忍、激烈,死伤人数很可能超过百万。

冲突的双方是客家人和本地人。前者是中国战乱和悲剧的缩影。两晋的五胡乱华、唐末的起义与割据、宋代的金人南侵、明末叛乱与满族人的到来,都使得最初的中原人口不断南迁。作爲中原人的一支,客家人在这不断迁徙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俗和性格。


但「客家人」的称谓也暗示了他们内在的悲剧性──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到哪里都是「客」,正因如此他们更牢牢的抓住自己的语言、风俗和性格,这是他们内心最后的安全所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他们的到来,尤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日渐匮乏、不安全感不断增加的时刻。


19世纪中叶的广东,正像是种种压力的缩影。在整个18世纪,大清国的人口增加了一倍,到了19世纪中叶则超过了4亿,一切都变得那麽紧张──从耕地、住房,到获取科举功名。比起其他省份,广东还是一场空前的农民起义的最初发源地,落魄的广东秀才洪秀全和之前历代的起义者不同,他第一次爲聚合在一起叛乱者提供了一套意识形态系统,尽管它粗漏、前后矛盾,而且很大一部分来自外来世界。从海洋而来的入侵者,则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多少年来,中国习惯于来自西北方草原的挑战,所以不断的堆砌和加固长城,但这一次却来自东南沿海。新的入侵者是工业革命和帝国扩张的産物,他们不是像游牧者那样在烧杀洗劫而去,而是要求创建领事馆、教堂和交易中心、车间。


夹杂在这两股巨大的力量中,1854年─1867年的广东土、客大械斗经常被忽略。但是它的确是中华民族充满阵痛、彼此融合的一个片段。争夺生存资源、文化、种族的隔阂,都爲客家人和本地人间的相互接纳设立了层层障碍。今天看来,客家人和广东本地人同属汉人,但在彼时,他们却都坚定不移的相信对方是异族。后者称前者爲「客贼」,相信他是一个野蛮而落后的民族,一些时候甚至在在「客」字加上一个反犬旁,以示污蔑;广东人陶醉在自我优越感,他们也经常忘记了别的省份也经常以「野蛮人」来称呼他们,并对他们从老鼠到蛇都吃的生活习惯,有着极大不理解。本地人种族优越感更激发起客家人顽强与好斗的心理。(参见刘平着《被遗忘的战争》,商务印书馆)


东南地区的宗族械斗一直有着悠久的传统。绝大部分时刻,它起缘于再小不过的偶然事件,两家争一块田地,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微小的冲突,很快让长期积压的矛盾释放出来,它由个体间的争吵演变成村落之间、族群之间的争斗。一个失败的政治系统则加剧了争斗的范围,官府既不提供令人信服的法律上的仲裁,也不提供保护,暴力成爲最后仲裁者。斗争的双方求助于血缘──个人安全的最后保护伞。如今,令游人叹爲观止的客家人的土楼,正是这种传统的産物,人们居住在一起,共同抗敌。整个村落,既是生産组织,也是军事组织。


政治的失败,加剧了19世纪中叶这场绵延不绝的械斗的残酷性。欧洲人的到来、太平天国在整个南方中国的空前影响,还有本地的洪军起义,让整个地方官僚系统手脚慌乱。它本就积弊已久,如今更无心也无力去应对地方上的械斗。很多地方志显示,倘若官府能够做出更快速和果断的反应,事端可能就很快平息下去。早在道光年间,一份来自福建的奏摺即表明「官累月不坐大堂,终年不结一案,于是自行掳禁,仇怨向寻」。而在此刻的广东,复杂的现实则加深了问题。客家人、广府人、洋人、起义者,官府经常要借助一方来攻击另一方,然后随时忘掉自己刚刚许下的诺言。不断的失望导致绝望,很多时刻对官府的失望和挫败,还有对整个环境的深深的说不准性,转化成了对械斗另一方更深刻的残忍。因爲种族的差异、昔日的仇恨显而易见,是个明确的发泄口。暴力愈演愈烈,仇恨随着伤亡则不断加深、扩大。重重叠叠的复仇,让误解和愤怒的结再难解开。


一直到1867年,也就是同治中兴最辉煌的时刻,这场械斗终于退出。从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噩梦中醒来,新皇帝和一群杰出大臣们,准备重振国运。广东省新的管理者,站在广东人一方面,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手段,而经年累月的械斗也使土客双方疲惫不堪,事端最终平息了,客家人又开端了一次新的迁徙过程。一个被蒸汽轮船、电报、资本和运河重组和联结的世界,爲这此迁徙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道路。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美洲,很多客家人(当然也有更多的广东人),爲了躲避战祸、寻求生计,展开全球之旅。从旧金山的矿工,温哥华的洗衣铺老板,到新加坡总理,客家人变成了全球移民的重要部分。
???
除了客家人,现在广东、福建、广西的本地汉人不也都是历史上南迁过去的嘛,为什么只有客家人把自己称为客呢?而且和北方语音差别这么大,我一直有这个疑问,传统的解释有很大疑点。
我是客家人。。。。

除了客家人,现在广东、福建、广西的本地汉人不也都是历史上南迁过去的嘛,为什么只有客家人把自己称为客呢?而且和北方语音差别这么大,我一直有这个疑问,传统的解释有很大疑点。
wi11iam 发表于 2009-7-27 14:33


客家人是北方河套地区迁徙过去的汉族,讲的是前前朝的官话,两广的人是南方江浙一带迁徙过去汉族的讲的是前朝的官话,同样是南迁,还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往南迁徙,但南方汉族把北方汉族称为客家,可不会把自己称为客家.另外客家没贬义,汉语中的家是什么什么户的意思,客是远方来人的意思.客家历史上又称来人根本没贬义或排斥,至于村子抢水打架,这个是汉族宗族文化范围内村子的常规战役,只要是受汉族宗族文化影响的地方,随便哪里都很常见的事情.跟是不是客家没关系.本质上最初的客家意义就是现在的"外来户"类似的意思,是因为北方沦陷,北方汉族难民南逃形成的,后来变成了一个民系.广东、福建、广西的本地汉人虽然也是南迁的汉人,但是他们本身就是南方汉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称为"外来户".
除了客家人,现在广东、福建、广西的本地汉人不也都是历史上南迁过去的嘛,为什么只有客家人把自己称为客呢?而且和北方语音差别这么大,我一直有这个疑问,传统的解释有很大疑点。
wi11iam 发表于 2009-7-27 14:33


客家人是北方河套地区迁徙过去的汉族,讲的是前前朝的官话,两广的人是南方江浙一带迁徙过去汉族的讲的是前朝的官话,同样是南迁,还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往南迁徙,但南方汉族把北方汉族称为客家,可不会把自己称为客家.另外客家没贬义,汉语中的家是什么什么户的意思,客是远方来人的意思.客家历史上又称来人根本没贬义或排斥,至于村子抢水打架,这个是汉族宗族文化范围内村子的常规战役,只要是受汉族宗族文化影响的地方,随便哪里都很常见的事情.跟是不是客家没关系.本质上最初的客家意义就是现在的"外来户"类似的意思,是因为北方沦陷,北方汉族难民南逃形成的,后来变成了一个民系.广东、福建、广西的本地汉人虽然也是南迁的汉人,但是他们本身就是南方汉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称为"外来户".
我爷爷带领我们村子的人打死过临村的人[:a1:]
在粤东的海陆丰地区(其它地区不太清楚),在清朝末期,政府把不同的村、宗族分为实力平均的两旗(黑、红),并促成红黑旗地区之间的不合,以此来转移官府的压力。 直到现在,各村举行庆典时,路边插的旗子还是按多年前的红、黑之分。 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红黑旗之争,但宗族之争在十几年前还引发过一些械斗


戚继光因为看到了义乌的械斗场面,比当时的明军都勇往无前,丈夫伤了,老婆孩子接着上。
他震惊了,一代名将,以前就见过几万人的厮杀,但是他还是震惊了
于是他到义乌招募了4000人,成为戚家军的基础。

戚继光因为看到了义乌的械斗场面,比当时的明军都勇往无前,丈夫伤了,老婆孩子接着上。
他震惊了,一代名将,以前就见过几万人的厮杀,但是他还是震惊了
于是他到义乌招募了4000人,成为戚家军的基础。
对于自己的能力,戚继光还是有信心的,但提起手下那帮人的素质,戚继光就只能无语对苍天了。
关于这个问题,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谈话内容经本人整理,大致如下:
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
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
谭:有什么问题吗?
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
谭:谈条件?
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谭:……
这还没完,头疼的在后面。
戚: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
谭:遵从军令,作战勇猛,这不是很好吗?
戚: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
谭:……
戚: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军,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
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沉默片刻后,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
“我也没有办法。”
---------------------这是以前戚继光带的兵

他经过的地方,叫做义乌,他看到的场景,是打架斗殴。
作为一名见惯杀人放火、尸横遍野的军事将领,戚继光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当强的,但他依然被这次斗殴震惊了,因为这并非一次寻常的街头流氓打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斗殴,是一次改变了抗倭历史的斗殴,是一次光荣、成功、团结的斗殴。
事情是这样的,义乌原本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老百姓都很穷,偏偏老天爷够意思,该地陆续发现许多矿藏,于是当地的农民纷纷离开耕地,改行当了矿工。
矿自然比粮食值钱,慢慢地义乌人发家致富了,这下子旁边的穷兄弟永康(今浙江永康)不干了,希望义乌能拉兄弟一把,有钱大家一起赚,有矿大家一起挖。
但义乌人不答应,俺们挨了那么多年的苦,好不容易熬出点盼头,现在你来吃现成的,你算老几?
然而永康的穷兄弟们依然出发了,带着农具、铁铲和管制刀具,向着梦想中的致富地点奋勇前进,反正穷命一条,当今世上谁怕谁,吃定你了!
义乌方面得到消息,立刻组织数千人前往拦截,双方在义乌城外的八宝山(偏偏是这名字)相遇,就此开始了这场惨烈无比的斗殴。
戚继光之所以有幸看到这幕盛况,绝不是人家上午开打,他下午就赶到。真正的原因在于,这是一场十分特别的斗殴,义乌的百姓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事实——原来斗殴也是可以旷日持久的。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
那是让戚继光永生难忘的一幕,无数平凡的义乌百姓在那一刻变得如此不平凡,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阵,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击敌人,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镢头,连家庭主妇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着凶光,狂叫着冲进敌阵,大砍大杀,生人勿近。
他们不但砍人勇猛,还极具牺牲精神和优良的斗争传统,父亲伤了儿子替,哥哥残了弟弟上,就连被人打到剩一口气,抬到家就死的人,临死前还要留下一句遗言:我死之后,你们接着打!
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戚继光由衷地发出了感叹。

关于自己的所见所感,后来戚继光曾对俞大猷讲过这样一番话:
“我自幼随父从军,转历四方,二十二岁参加会试,正遇俺答进犯,担任警戒,后驻守蓟门,曾亲眼目睹鞑靼铁骑,来无影去无踪,动如惊雷,堪称迅猛。而后奉调入浙,与倭寇作战,此类人善用刀剑,武艺高强,且性情暴戾,确为难得一见之强敌。”
然而顿一口气后,戚继光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恐惧:
“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曾见过,却也从无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让人闻风丧胆,可怕!可怕!”
而对于这场长达数个月的械斗,当地政府也没有丝毫行动,既不理也不管,只是每天派几个人去观战,对这种行政不作为的行为,戚继光却没有丝毫怪罪——毕竟大家都是混饭吃,还想多活几年,可以理解。
他只是急忙赶了回去,并连夜求见胡宗宪,说了这样一句话:若准我在义乌征兵四千,倭寇之乱必平!
胡宗宪略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的提议。
-----------------他震惊了,引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真是好文啊
农村械斗是有传统的= =在南方地区,北方偶不知道

反正我听同事,父母都讲过,场面很壮观,一般来说很少死人,不过有时候会出动重武器。。。。那就要死人了

一般现在平息这东西都是用武警。。。农村CT根本管都不敢管= =||
南方一些地方,宗族械斗至今仍时有发生。
:D七八十年代海南某些地方村民对殴使用的可是60迫!!天朝民风绝对强悍,不知怎的官府却大多软脚蟹!
prcak47 发表于 2009-7-27 18:10

:D 看来 很多人看 明朝那些事儿 啊
这么说我也要看了{:3_83:}
俺打小就在围屋脚下长大,围屋即土楼,不过我们那是用大鹅卵石与石灰砂浆彻的,高六层楼
南方的农村(非江浙一带),民风彪悍
客家话的读音是最接近标准汉语发音(太学音)的,
听过用客家话读诗经那叫一个美啊,
虽然我听不懂的说。

可惜我见过的客家女孩子长相都……
kwanwoo 发表于 2009-7-28 01:56


所以老天还是公平的
放眼神州,最和平、奋进、智慧的族群永远是江浙沪人民。
本帖又一次从侧面很好的证明了这点。
遥远的星空 发表于 2009-7-27 16:02
谢谢你啊
我还想再问一下 ,你说前前朝和前朝是指那两个朝代啊,还有后面的朋友说的客家话是最接近标准汉语语音的(太学音),难道古代汉语产生时的读音和现在的官话差别非常大?
客家人其实满多的
群殴,武斗都有,当年俺们那边可是连坦克都开出来了!不用说其他轻重武器了!

谢谢你啊
我还想再问一下 ,你说前前朝和前朝是指那两个朝代啊,还有后面的朋友说的客家话是最接近标准汉语语音的(太学音),难道古代汉语产生时的读音和现在的官话差别非常大?
wi11iam 发表于 2009-7-28 11:24


前前朝是汉朝,唐朝的官话,前朝是明朝的官话.当今朝代用的官话是清朝的官话.汉语官话的标准历史上改过好多次.客家话就是汉朝之后几个中原朝代用的官话.古代汉语读音跟现代官话的差别就跟地方方言跟普通话的差别一样.所谓的官话,就是官方认定某种方言发音作为国家标准.
谢谢你啊
我还想再问一下 ,你说前前朝和前朝是指那两个朝代啊,还有后面的朋友说的客家话是最接近标准汉语语音的(太学音),难道古代汉语产生时的读音和现在的官话差别非常大?
wi11iam 发表于 2009-7-28 11:24


前前朝是汉朝,唐朝的官话,前朝是明朝的官话.当今朝代用的官话是清朝的官话.汉语官话的标准历史上改过好多次.客家话就是汉朝之后几个中原朝代用的官话.古代汉语读音跟现代官话的差别就跟地方方言跟普通话的差别一样.所谓的官话,就是官方认定某种方言发音作为国家标准.
遥远的星空 发表于 2009-7-27 16:02
客家人起源于河洛,不是河套。他们的语言里还保存不少古汉语的元素,例如“太”“大”同音。
说到村民械斗,在南方几省都有这传统。俺粤西人,当初先祖从北方迁下来的时候,就是靠着团结一拳一脚地从俚獠手中把土地一点一点的拿过来,并传给后世子孙的。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7-28 14:40

确实如此.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7-28 14:48

不是北方迁来的也一样斗,我老家余姚那边解放后还打的很厉害.本身文化上特有的宗族势力的关系.
遥远的星空 发表于 2009-7-28 14:50
呵呵,俺们南方汉人都是中原南迁滴。不过俺们老广的祖先迁得更靠南而已。。

呵呵,俺们南方汉人都是中原南迁滴。不过俺们老广的祖先迁得更靠南而已。。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7-28 14:51


我是本地人,祖先当年周朝的时候封过来的.汉族形成之前,我祖先属于吴越族的,不过都是华夏的族裔,算华不算夷啊.我祖上不是后来北方沦陷的时候逃过来的.有祖谱为证.
呵呵,俺们南方汉人都是中原南迁滴。不过俺们老广的祖先迁得更靠南而已。。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7-28 14:51


我是本地人,祖先当年周朝的时候封过来的.汉族形成之前,我祖先属于吴越族的,不过都是华夏的族裔,算华不算夷啊.我祖上不是后来北方沦陷的时候逃过来的.有祖谱为证.
遥远的星空 发表于 2009-7-28 14:52
原来如此,失敬失敬。俺粤西梁氏是五胡时期从关中迁江南,进而发展到福建,南宋末年从福建迁广东。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7-28 14:40


恩,我们那的方言这2个字就是同音的。
这篇文章是许知远写的 说得是西域某事 说实话写得不怎么样
许先生写的东西看不明白.如果说西疆较相近的历史事件是同治回乱,回汉互杀,大概有300-500万死亡. 左宗棠政府军一到,也就平定了.搞隔离,以后也就没有这样大的冲突了.左宗棠又入疆打平了阿古柏.

许先生写的东西看不明白.如果说西疆较相近的历史事件是同治回乱,回汉互杀,大概有300-500万死亡. 左宗棠政府军一到,也就平定了.搞隔离,以后也就没有这样大的冲突了.左宗棠又入疆打平了阿古柏.
pangdashu 发表于 2009-7-28 15:42


左宗棠搞的不是隔离,而是把乱民投降的接纳,不投降的都杀了.乱民余部投靠了从中亚入侵西域的阿古柏,后来左帅又灭了阿古柏.另外也不是回汉互杀,而是乱民搞大屠杀,据说为了建立纯粹的穆斯林国家,当然这个也是据说.其中被屠杀的80%都是汉人.20%其他民族的,包括普通的回人.第一个向官府告发乱民的也是回人.现在那边还有纪念他的祀堂在.事情的起因因该是剿灭捻军之后,清朝要解散团练,其中包括回民的团练.然后因为种种原因回民团练的头目就带手下反了.最后当地回族死了150多万,当地汉族死了1千多万.整个地区人口都空了.
许先生写的东西看不明白.如果说西疆较相近的历史事件是同治回乱,回汉互杀,大概有300-500万死亡. 左宗棠政府军一到,也就平定了.搞隔离,以后也就没有这样大的冲突了.左宗棠又入疆打平了阿古柏.
pangdashu 发表于 2009-7-28 15:42


左宗棠搞的不是隔离,而是把乱民投降的接纳,不投降的都杀了.乱民余部投靠了从中亚入侵西域的阿古柏,后来左帅又灭了阿古柏.另外也不是回汉互杀,而是乱民搞大屠杀,据说为了建立纯粹的穆斯林国家,当然这个也是据说.其中被屠杀的80%都是汉人.20%其他民族的,包括普通的回人.第一个向官府告发乱民的也是回人.现在那边还有纪念他的祀堂在.事情的起因因该是剿灭捻军之后,清朝要解散团练,其中包括回民的团练.然后因为种种原因回民团练的头目就带手下反了.最后当地回族死了150多万,当地汉族死了1千多万.整个地区人口都空了.
我也是客家人
说到械斗,可以说是错综复杂
我曾祖父从河源某地的一个镇迁到别一个镇,据说就戴了一个尖斗笠
然后凭俭、勤创下一番基业,但他属于忍让型

到了我祖父这一代,开始与不同姓斗,与同姓斗,与自已的兄弟斗,没办法,在旧社会里生存,就得够强悍
到了我父亲这一代,继续着强悍的好斗的作风,据父亲大人讲(他是党员和校长,已经收敛了性格),由于家里的田是水尾田,他年轻时(十七八岁)和我二叔为了农田里有水灌溉,曾经与人用锄头和铁棍与其它人对话,经过几十次的类似动作片的拼杀,结果只要是我父亲和二叔要用水,别人就不敢不放
遥远的星空 发表于 2009-7-28 14:33
我还一直以为,汉唐时候的官话和现在西安话类似,明朝官话和现在的南京话类似呢。。。
似乎很多古诗词也要用前前朝的官话读才能完全把韵读出来吧?有机会得去听听
wi11iam 发表于 2009-7-28 20:24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官话”是东汉的太学音,也叫洛阳读书音,不过此音和洛阳方言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太学(相当于中科院加社科院)在洛阳而得名。当时修订的标准是周朝古音(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鼓捣的)。
以后各朝虽略有不同,但皆以此为标准。
常言说的“打官腔”就是这个了。因为官腔是只有知识分子才会的,一般只在公务场合使用。在生活中使用官话相当于现在“我呆会儿有个case,完了call你”的zhuangbility,因此遭人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