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华夏武士之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48:32


华夏武士之殇

先秦时代,华夏大地上是武士当国,古人所谓士、君子,即武士。武士的身份象征是佩剑、骑乘(车马),还有就是玉佩,佩剑、佩车、佩玉,为君子(武士)三佩。

君子三佩具体何解?人,是至阳之精子与至阴之卵子有机结合的产物,男子为阳性带阴之体,而女性为阴性带阳之体。剑,作为至阳之兵器,是至阳之形体龙的化身;玉,作为至阴之物,是至阴之形体牝马的化身。君子佩至阳之剑戴至阴之玉,阴阳调和,符合人作为阴阳之体之本质特性。男子阳性带阴阳包阴,佩剑为上,佩玉下之;女子阴性带阳阴包阳,佩玉为上,佩剑下之。二者不可兼备,男子宁可守住本命之佩剑,女子宁可守住本命之佩玉。

在先古时代,剑,至阳之兵器,作为龙的化身,为通灵之物。古语有云,天地之气,五行之英,月亮之阴,太阳之精,四季交替,千载乾坤,服之有威,出之有神。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剑,作为“百兵之君”,不仅是武士护身战斗之神兵,更是镇国之利器。

在先古时代,玉,至阴之精华,为凤凰的化身,凤非梧桐不栖,凤凰落石,石变为玉。玉,亦是通灵之物,在玉石之中,蕴含至真至纯神圣之灵气,蕴藏绵延不绝神奇之能量,故君子佩玉,可以护身养性。玉,象征,纯洁高贵,故有君子养玉,以修道德。《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易经有云,时乘六龙,以御天也;牝马地类,行地无疆。乾以龙御天,坤以马行地,行天莫如乘龙,行地莫如乘马,自颛顼绝天地通,武士无以乘龙,故先秦武士,以佩车乘马驰骋大地。

儒家的贡献在于保存并记录了君子六艺, 但是,儒家却没有将六艺全部发扬光大,而且,由于儒家厌武,将君子最重要的一艺给废弃了,那就是武。君子应该有七艺,即:武、礼、乐、射、御、书、术。武,指的是剑术和武艺,而武艺,则指使用各种兵器的技术和徒手格斗技术。这里将剑术单独拿出来,乃在于先秦武士衣冠(成人的标志)佩剑(武士身份的象征),剑术为最为基础的身体技能。

周 天子分封诸侯,自王以下,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其中士就是武士。武士佩剑乘车,所遵循的是义、勇、礼、廉、耻的道德,信奉畏、爱、仁、忠、 诚、信、理、节、敬的准则,武士视义为最大的美德,视天地为最大的信仰与敬畏。武士决不苟且偷生,义不受辱,违反义的原则宁可自刎以谢天下。武士珍惜自己 的荣誉和名誉,并将二者视为自己的生命,名损而身存,无异于行尸走肉,身辱而不能报,难容于此世间,因此,武士一旦受辱,必拔剑来捍卫自己的荣誉和名誉,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即此意也。

春秋时期,战争是武士们的专利,而国家是军政一体,而且,上至天子下至诸侯都将战争视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一有重要战事,国君都亲自出马,卿士大夫更是一勇当先,如商汤克夏、周武克殷, 春秋时期几乎主要大战,都无不是国君亲自领军。而且卿士大夫,无一不在军中任职:平时治国,战时治军。士以上,均精通武艺和战争之术;甚是士以下仆隶,亦 皆能武,披甲操戈即能战斗。故而,青铜时代,中国的兵器亦臻至完美,如吴越之钩剑等等。武士近身格斗技巧在剑术,交战技巧在戈术和箭术及驾驭之术。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队日趋平民化,兵民合一,战争已经不是武士们的特权,这样就导致了武士的没落——武士失去了赖以维持社会地位和土 地特权。但是武士由于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即认为农耕是 下贱之事,故不屑于作为农夫,因此沦落为游侠、侠客和门客。由于战争和治国艺术的日趋复杂化,武士阶层也产生了分化, 文士日渐与武士分离开来。当时的文士不等同于后世的纯文学之士,而是指百家齐放、百家齐鸣的诸子百家的弟子。

由于经济的原因,上层武士尤其是卿大夫,都拥有“君子三佩”:宝剑、玉佩和车马,而普通武士和以后的门客游侠大部分只能以佩剑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如冯欢 佩剑见孟尝君、韩信佩剑游于市中等等。武士为义赴死之事更是举不胜举,候赢、田光、项羽、田横等等。春秋战国不仅出产勇士,还出产剑士,如四大刺客,无一 不精通剑术。

秦末,以项羽为首的武士集团和以刘邦为首的文士集团展开争夺天下的大战,前者重质量和武功,后者则强调数量和智谋,数量和智谋最后以卑鄙的手段压倒了质量 和武功,文士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项羽是中国第二个最伟大的武士(第一个是战神蚩尤,项羽也配此称谓,第三个是冉闵),也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其垓下自刎,绝 对是一个悲剧——武士的悲剧,我们可称之为“华夏武士的黄昏”,而武士最后的结局,也在田横五百壮士的自刎中落下了帷幕。

刘邦文士集团的成功,离不开背离武士道德的那些武士精英的助力——如韩信、彭越、英布等,我们称这种武士为堕落的武士——其特征是背信弃义、寡廉鲜耻、见 利忘义、为功名富贵所俘,最后三人均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韩信宁受胯下之辱也就丧失了作为武士最起码的气节,钟离昧对韩信所言即是堕落的武士的最好评价。

汉朝的建立,使武士的道德沦丧,但是文士却得以建立文士道德——即在独尊儒术之后。文士崇文抑武,但是华夏种族武士的道德还没有完全泯灭,直到一千年以 后科举制的建立,从此文士完全压倒了武士,文士对武士的摧残在秦桧陷害岳飞中达到了高潮,文士道德从此在华夏大地上取得了完全统治地位。宋朝以文立国,以 忍让和贿赂求得和平,最后在屈辱中灭亡,其以弱亡国的模式简直是周代的翻版,文士道德难辞其咎也!

如果说科举是对华夏男儿精神的毒害的话,那么缠足则是对华夏种族巾帼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那是文士畸形的审美观下的牺牲品。吟诗作赋取代了习武练 剑,琴棋书画代替了金戈铁马,文士的柔弱之风代替了武士的刚劲之气,华夏文化也步入歧途,佩玉取代佩剑成为社会的主流,说明华夏社会由阳刚转向阴柔,与之相伴的,是华夏尚武精神的沉沦。《红楼梦》实在是才子佳人所欣赏的完美之作,从武士角度上看,这 却是一部磨灭意志、毒害精神之作,古人形容亡国之音为靡靡之音,这类文学就是亡国的靡靡之作。

每当面临亡国之际,文士中就会出现尚武的份子——即爱国之士,这实在是外部压力使然。“文士中的武士”如辛弃疾、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等等,其行为的宗旨是救亡图存,恪守了武士所遵从的义的最高原则——最后都壮志未酬或赴义而死,这就是文士中的武士的悲哀。

在武士时代(先秦时代),农民起义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武士的道德在于治理和付出,人民是受益的;但自从进入了文士时代(秦以后),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此 起彼伏,接连不绝,原因即在于文士的宗旨是索取和依附,人民最终是受害的。自宋以降, 由于文士道德阉割了华夏种族的武士精神,华夏种族从此一蹶不振,进入了千年的沦落期——面对外族侵害无能为力。虽然明朝一时恢复了华夏种族的尚武精神,但 是文士精神很快就有取得了绝对优势,最后明朝在内忧外患屡战屡败中可耻的毁灭了。

中国如要复兴和重生,就必须清除文士道德,重新确立武士精神的统治地位——重回先秦时代的意义就在于此。武士精神用现代的语言来概括即是:纯洁、勇敢、真诚、理性、牺牲。

华夏武士之殇

先秦时代,华夏大地上是武士当国,古人所谓士、君子,即武士。武士的身份象征是佩剑、骑乘(车马),还有就是玉佩,佩剑、佩车、佩玉,为君子(武士)三佩。

君子三佩具体何解?人,是至阳之精子与至阴之卵子有机结合的产物,男子为阳性带阴之体,而女性为阴性带阳之体。剑,作为至阳之兵器,是至阳之形体龙的化身;玉,作为至阴之物,是至阴之形体牝马的化身。君子佩至阳之剑戴至阴之玉,阴阳调和,符合人作为阴阳之体之本质特性。男子阳性带阴阳包阴,佩剑为上,佩玉下之;女子阴性带阳阴包阳,佩玉为上,佩剑下之。二者不可兼备,男子宁可守住本命之佩剑,女子宁可守住本命之佩玉。

在先古时代,剑,至阳之兵器,作为龙的化身,为通灵之物。古语有云,天地之气,五行之英,月亮之阴,太阳之精,四季交替,千载乾坤,服之有威,出之有神。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剑,作为“百兵之君”,不仅是武士护身战斗之神兵,更是镇国之利器。

在先古时代,玉,至阴之精华,为凤凰的化身,凤非梧桐不栖,凤凰落石,石变为玉。玉,亦是通灵之物,在玉石之中,蕴含至真至纯神圣之灵气,蕴藏绵延不绝神奇之能量,故君子佩玉,可以护身养性。玉,象征,纯洁高贵,故有君子养玉,以修道德。《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易经有云,时乘六龙,以御天也;牝马地类,行地无疆。乾以龙御天,坤以马行地,行天莫如乘龙,行地莫如乘马,自颛顼绝天地通,武士无以乘龙,故先秦武士,以佩车乘马驰骋大地。

儒家的贡献在于保存并记录了君子六艺, 但是,儒家却没有将六艺全部发扬光大,而且,由于儒家厌武,将君子最重要的一艺给废弃了,那就是武。君子应该有七艺,即:武、礼、乐、射、御、书、术。武,指的是剑术和武艺,而武艺,则指使用各种兵器的技术和徒手格斗技术。这里将剑术单独拿出来,乃在于先秦武士衣冠(成人的标志)佩剑(武士身份的象征),剑术为最为基础的身体技能。

周 天子分封诸侯,自王以下,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其中士就是武士。武士佩剑乘车,所遵循的是义、勇、礼、廉、耻的道德,信奉畏、爱、仁、忠、 诚、信、理、节、敬的准则,武士视义为最大的美德,视天地为最大的信仰与敬畏。武士决不苟且偷生,义不受辱,违反义的原则宁可自刎以谢天下。武士珍惜自己 的荣誉和名誉,并将二者视为自己的生命,名损而身存,无异于行尸走肉,身辱而不能报,难容于此世间,因此,武士一旦受辱,必拔剑来捍卫自己的荣誉和名誉,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即此意也。

春秋时期,战争是武士们的专利,而国家是军政一体,而且,上至天子下至诸侯都将战争视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一有重要战事,国君都亲自出马,卿士大夫更是一勇当先,如商汤克夏、周武克殷, 春秋时期几乎主要大战,都无不是国君亲自领军。而且卿士大夫,无一不在军中任职:平时治国,战时治军。士以上,均精通武艺和战争之术;甚是士以下仆隶,亦 皆能武,披甲操戈即能战斗。故而,青铜时代,中国的兵器亦臻至完美,如吴越之钩剑等等。武士近身格斗技巧在剑术,交战技巧在戈术和箭术及驾驭之术。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军队日趋平民化,兵民合一,战争已经不是武士们的特权,这样就导致了武士的没落——武士失去了赖以维持社会地位和土 地特权。但是武士由于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即认为农耕是 下贱之事,故不屑于作为农夫,因此沦落为游侠、侠客和门客。由于战争和治国艺术的日趋复杂化,武士阶层也产生了分化, 文士日渐与武士分离开来。当时的文士不等同于后世的纯文学之士,而是指百家齐放、百家齐鸣的诸子百家的弟子。

由于经济的原因,上层武士尤其是卿大夫,都拥有“君子三佩”:宝剑、玉佩和车马,而普通武士和以后的门客游侠大部分只能以佩剑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如冯欢 佩剑见孟尝君、韩信佩剑游于市中等等。武士为义赴死之事更是举不胜举,候赢、田光、项羽、田横等等。春秋战国不仅出产勇士,还出产剑士,如四大刺客,无一 不精通剑术。

秦末,以项羽为首的武士集团和以刘邦为首的文士集团展开争夺天下的大战,前者重质量和武功,后者则强调数量和智谋,数量和智谋最后以卑鄙的手段压倒了质量 和武功,文士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项羽是中国第二个最伟大的武士(第一个是战神蚩尤,项羽也配此称谓,第三个是冉闵),也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其垓下自刎,绝 对是一个悲剧——武士的悲剧,我们可称之为“华夏武士的黄昏”,而武士最后的结局,也在田横五百壮士的自刎中落下了帷幕。

刘邦文士集团的成功,离不开背离武士道德的那些武士精英的助力——如韩信、彭越、英布等,我们称这种武士为堕落的武士——其特征是背信弃义、寡廉鲜耻、见 利忘义、为功名富贵所俘,最后三人均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韩信宁受胯下之辱也就丧失了作为武士最起码的气节,钟离昧对韩信所言即是堕落的武士的最好评价。

汉朝的建立,使武士的道德沦丧,但是文士却得以建立文士道德——即在独尊儒术之后。文士崇文抑武,但是华夏种族武士的道德还没有完全泯灭,直到一千年以 后科举制的建立,从此文士完全压倒了武士,文士对武士的摧残在秦桧陷害岳飞中达到了高潮,文士道德从此在华夏大地上取得了完全统治地位。宋朝以文立国,以 忍让和贿赂求得和平,最后在屈辱中灭亡,其以弱亡国的模式简直是周代的翻版,文士道德难辞其咎也!

如果说科举是对华夏男儿精神的毒害的话,那么缠足则是对华夏种族巾帼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那是文士畸形的审美观下的牺牲品。吟诗作赋取代了习武练 剑,琴棋书画代替了金戈铁马,文士的柔弱之风代替了武士的刚劲之气,华夏文化也步入歧途,佩玉取代佩剑成为社会的主流,说明华夏社会由阳刚转向阴柔,与之相伴的,是华夏尚武精神的沉沦。《红楼梦》实在是才子佳人所欣赏的完美之作,从武士角度上看,这 却是一部磨灭意志、毒害精神之作,古人形容亡国之音为靡靡之音,这类文学就是亡国的靡靡之作。

每当面临亡国之际,文士中就会出现尚武的份子——即爱国之士,这实在是外部压力使然。“文士中的武士”如辛弃疾、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等等,其行为的宗旨是救亡图存,恪守了武士所遵从的义的最高原则——最后都壮志未酬或赴义而死,这就是文士中的武士的悲哀。

在武士时代(先秦时代),农民起义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武士的道德在于治理和付出,人民是受益的;但自从进入了文士时代(秦以后),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此 起彼伏,接连不绝,原因即在于文士的宗旨是索取和依附,人民最终是受害的。自宋以降, 由于文士道德阉割了华夏种族的武士精神,华夏种族从此一蹶不振,进入了千年的沦落期——面对外族侵害无能为力。虽然明朝一时恢复了华夏种族的尚武精神,但 是文士精神很快就有取得了绝对优势,最后明朝在内忧外患屡战屡败中可耻的毁灭了。

中国如要复兴和重生,就必须清除文士道德,重新确立武士精神的统治地位——重回先秦时代的意义就在于此。武士精神用现代的语言来概括即是:纯洁、勇敢、真诚、理性、牺牲。
沙发
顶老苏
作为反方人员,我在那边已经说过了,看大家如何评论。
什么意思?听楼上的说法,那边是哪边?这不是原创吗?难道是一稿多投????
“在武士时代(先秦时代),农民起义是不可能发生的,”

先秦时代基本都是奴隶时代吧,哪来的农民?
就这样也还有国人暴动呢。
散文
是老苏吗?
SeaBrown 发表于 2011-2-22 07:32
呵呵,搜索 SeaBrown [原创] 人口  如果没有说错,应该是95飞龙在天兄弟,幸会幸会。

说实话,成也人口,败也人口,要不是因为人口问题,现在在这里的就应该是苏撒而不是cauzer了。
省委 发表于 2011-2-22 08:21
这是修改后的原创,至于那边是哪?看完我的回复,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了。
hhffcc 发表于 2011-2-22 08:29
先秦时代,社会分四大阶层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最高,农工商下之,简单地说先秦时代基本都是奴隶时代,有些过于武断,国人暴动中国人,好像不是奴隶。

先秦时代的农,和后秦时代的农民,应该是有区别的,具体区别在哪里,我没有做过深入研究。
岳麓惊行 发表于 2011-2-22 08:40
呵呵,应用文学格式写历史,文学化的历史观,这是我的观点。
愤青甲 发表于 2011-2-22 09:20
是,看到甲兄在这里,我就追过来了,呵呵

其实,苏撒早先曾来超大,因为一篇人口帖子,不慎误入禁区踩上地雷,壮烈牺牲了,之后,迅速换了这个网名,不再发帖,今天是首发。
回复 11# cauzer


    人口帖!地雷阵,在上面牺牲的人太多了,不过现在好像没那么大动静了。欢迎苏兄。
  
国君都亲自出马,卿士大夫更是一勇当先。
奴隶社会历来如此,当时匈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地方政府一说,军政合一,军事首领必须是族群领袖。但随着文明进化,武功渐失也是必然趋势,目前从全球看来,军人当政都必然产生重大问题。
  
在武士时代(先秦时代),农民起义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武士的道德在于治理和付出,人民是受益的
,在那个时代,武就是统治者,反抗是不可能的,在人员\组织\武器上不占任何优势,但一个部族分裂也是必然的,当时生产力低下,个人能力突出的“武士”占据统治地位,一旦二虎相争,随之而来的就是分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个人因素占据次要地位,大众的力量上升到主导,必然以制度为主,文人就是制度的制度者和执行者。
  至于楼主所说,文人统治造成千年不爽,那根本上来说是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之间的冲突。在冷兵器时代,定居民族没有游牧民族强悍这也是规律。
cauzer 发表于 2011-2-22 13:05


    呵呵,现在敏感的我都不讨论
cauzer 发表于 2011-2-22 12:56


士农工商是儒家后来的说法吧。
先秦时代商人的地位要高得多。

国人主要不是奴隶,应该算市民吧。
亚述就是武士当道,后果怎样呢?蒙古怎样呢?
中国作为唯一一个文明为彻底断档的古文明,和其文官政治是否有一定关系呢?
土鳖不是屎壳郎 发表于 2011-2-22 13:20
确实,没有那么多烈士去趟地雷阵,“现在好像没那么大动静”也不会变为现实,向伟大的烈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多谢土鳖不是屎壳郎兄的指教,呵呵
奴隶社会历来如此,当时匈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地方政府一说,军政合一,军事首领必须是族群领袖。但随着文明进化,武功渐失也是必然趋势,目前从全球看来,军人当政都必然产生重大问题。
————————————————————————————————————
言之有理,匈奴,作为游牧民族,由于缺乏固定的居所,没有建立城市,对所辖地区的管理是比较粗放的,居无定所、全民皆兵、军政合一,是其典型特征,由于没有城市(城市的产生,是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只停留在简单的文明初期阶段。

一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对尚武精神有弱化作用,文明程度越高,尚武精神越弱。在尚武精神遭到弱化的文明社会里,军人当政,几乎是必然现象,就是在民主的美国,在未来,军人干政现象的出现,几乎是必然将会发生的结果。
欢迎苏兄,期待更多佳作
在那个时代,武就是统治者,反抗是不可能的,在人员\组织\武器上不占任何优势,但一个部族分裂也是必然的,当时生产力低下,个人能力突出的“武士”占据统治地位,一旦二虎相争,随之而来的就是分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个人因素占据次要地位,大众的力量上升到主导,必然以制度为主,文人就是制度的制度者和执行者。
——————————————————————————————————
说得好,在文明初期阶段的早期社会中,武人之所以成为统治者,乃在于为技术条件所限,当时的生存竞争(尤其是民族或部族等群体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缺乏武力,就无法生存,所以,武士,成为统治者即成为必然,史记  匈奴列传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贵壮贱老,是为了优胜劣汰,有利于保证优秀基因或血统的遗传;妻后母与兄弟妻,有利于保证基因或血统遗传的稳定性,所以说,风俗习惯,虽然看似平常,却蕴含科学的道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存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于是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社会分工,这其中知识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尤其是政治经济管理道德伦理知识创造者和继承者——文人,的地位,就愈发凸显出来,

至于楼主所说,文人统治造成千年不爽,那根本上来说是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之间的冲突。在冷兵器时代,定居民族没有游牧民族强悍这也是规律。
——————————————————————————————————————
这种结论,也不尽然,因为游牧民族的生存现状,导致游牧民族全民皆兵,以武立命,从而缺乏文人孕育成长的空间;而定居民族则由于文明程度较高,社会分工复杂化,所以,才出现了文人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文人统治的出现,是文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在冷兵器时代,定居民族没有游牧民族强悍这也是规律。”这一规律只能部分适用,因为尚武的斯巴达人,不是游牧民族,而是定居民族;作为西方帝国的缔造者,尚武的罗马人,也不是游牧民族。


武士精神虽然可以激励民族精神,但是纯粹的武士精神也可能造成军国主义。从长远来看,于己于人都将是一大隐患,日本就是前车之鉴,应该警惕。我认为应该把文士道德与武士精神结合起来,既不能太文弱,也不能太强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兼而用之,取长补短

武士精神虽然可以激励民族精神,但是纯粹的武士精神也可能造成军国主义。从长远来看,于己于人都将是一大隐患,日本就是前车之鉴,应该警惕。我认为应该把文士道德与武士精神结合起来,既不能太文弱,也不能太强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兼而用之,取长补短
愤青甲 发表于 2011-2-22 13:39
呵呵,阿甲是明理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范围,为什么非要去触碰高压线触霉头呢?轻则封号,重则喝茶,再重丢饭碗。

因为我不怕丢饭碗(没有饭碗,所以就不怕丢了,笑),所以说话可能顾忌少些,不过,现在也学得有点滑头了,有时候能委婉说,绝不直截了当地说。
hhffcc 发表于 2011-2-22 13:52
国人应该不是奴隶,该算作市民或平民,士农工商,先秦早有,不是儒家后来的说法,先秦时代商人的地位,相比而言,要比后秦时代,地位高。

《管子》有云,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士之于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商之子常为工商,习焉安焉,不迁其业,则民自安矣。

《六韬》 文韬 六守 有云,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我觉得汉唐都挺尚武的啊 五代十国更是武人争雄的巅峰时代

真正开始偃武修文的应该是宋代
asherhoa 发表于 2011-2-22 15:37
侍文者灭,侍武者亡,文经武略、文武相济,方能长久。

至于说中国作为唯一一个文明为彻底断档的古文明,是否与文官政治有关?有一定关系,但不尽然。具体何解?

这不能不提到儒家和儒教,先秦儒家,本是诸子之一,其宗师孔子致力于复兴周礼,所以儒家保留了较多的周代文化和古籍;后来汉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弟子更是编排四书五经并尊孔孟二圣,将儒家思想系统化,并用于实践中,儒家从此有诸子之一变为儒教——一种以入世任仕为宗旨的讲求功利的世俗宗教。儒教,作为世俗宗教,对于文明的传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铁不打钉 好男不当兵
观弈书童 发表于 2011-2-22 19:55
呵呵,一个苏兄,倍感亲切,在下粗鄙之言,难称佳作,能不让大家见笑,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江南风 发表于 2011-2-22 20:03
江南风兄所言甚是,在下也是推崇文武之道的,我在这里之所以强调尚武之道,乃在于纠正我国累代积弱形成的崇文之风或文弱之风,如此,方能文武相济。

不过,如果在特殊情况下,文武二者不可得兼,舍文而取武者也。
江南风 发表于 2011-2-22 20:03
江南风兄所言甚是,在下也是推崇文武之道的,我在这里之所以强调尚武之道,乃在于纠正我国累代积弱形成的崇文之风或文弱之风,如此,方能文武相济。

不过,如果在特殊情况下,文武二者不可得兼,舍文而取武者也。
黑衣骑士 发表于 2011-2-22 20:32
汉唐确实尚武,但是汉唐的尚武和先秦的尚武,概念不同,先秦的尚武,是一种尚武制度(比如武士阶层和六艺之射驭之术)和全民尚武精神;汉唐虽然具有全民尚武精神,但是却缺乏一种真正的尚武制度(即是汉唐的兵农合一制度也不行),因为真正的尚武制度需要世袭传承——这唯有建立武士阶层,方能有效施行。

说白了,真正的尚武制度,需要世袭的武士阶层。

好铁不打钉 好男不当兵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1-2-22 20:40

正因为这句话的流行,最终导致亡国灭种的历史悲剧,比比皆是。
好铁不打钉 好男不当兵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1-2-22 20:40

正因为这句话的流行,最终导致亡国灭种的历史悲剧,比比皆是。
cauzer 发表于 2011-2-22 20:56


    能否考证下这话是啥时候流行起来的
儒家自宋以降 祸国殃民。。

能否考证下这话是啥时候流行起来的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1-2-22 20:58

通过搜索,找到了 落日余霞 ——大宋帝国的兴衰荣辱(续)作者 党人碑 http://www.modelgood.com/n/2004-8-23/16892.html 一文

当日太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之祸,乃用赵普之计,开尚文贱武政策之滥觞。认为武夫是绝对不可靠的,兵权要掌握在可靠的文臣手中,便是赵宋开国以来的祖宗家法。如此,国家又承平日久,尚文贱武,猜忌武臣、轻贱军人,遂使军乏良将,营阙锐卒。

太宗更矫枉过正,变本加厉,以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续资治通鉴长编》)”尚文,成了宋代的特征,以至于宋朝有“文宋”的别称。......

再看士兵的待遇。在许多国家,从军都被认为是英雄之举,军人的地位很高。但在中国,长久以来却以“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为民间的一般共识。我们中国本是有“尚武”精神传统的,孔夫子的那个时代,驾战车、弯强弓算是“六艺”之中顶紧要的。而到了宋代,尚武精神几乎荡然无存了。

落日余霞 ——大宋帝国的兴衰荣辱一文,非常值得研读。
能否考证下这话是啥时候流行起来的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1-2-22 20:58

通过搜索,找到了 落日余霞 ——大宋帝国的兴衰荣辱(续)作者 党人碑 http://www.modelgood.com/n/2004-8-23/16892.html 一文

当日太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之祸,乃用赵普之计,开尚文贱武政策之滥觞。认为武夫是绝对不可靠的,兵权要掌握在可靠的文臣手中,便是赵宋开国以来的祖宗家法。如此,国家又承平日久,尚文贱武,猜忌武臣、轻贱军人,遂使军乏良将,营阙锐卒。

太宗更矫枉过正,变本加厉,以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续资治通鉴长编》)”尚文,成了宋代的特征,以至于宋朝有“文宋”的别称。......

再看士兵的待遇。在许多国家,从军都被认为是英雄之举,军人的地位很高。但在中国,长久以来却以“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为民间的一般共识。我们中国本是有“尚武”精神传统的,孔夫子的那个时代,驾战车、弯强弓算是“六艺”之中顶紧要的。而到了宋代,尚武精神几乎荡然无存了。

落日余霞 ——大宋帝国的兴衰荣辱一文,非常值得研读。
cauzer 发表于 2011-2-22 21:24


    这段文字只能说明宋朝民间不尚武,而不能证明这句俗语出自宋朝时候
黑衣骑士 发表于 2011-2-22 21:00
自宋以降,儒家彻底变成儒教,儒教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虽然用祸国殃民一次有些过,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儒教祸国殃民,确如其然。
回复 23# cauzer


这两种说法,士农工商是并列关系,并没有高下之分。
hhffcc 发表于 2011-2-22 21:41


    不太会。毕竟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有些朝代有专门针对商人的歧视法规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1-2-22 21:29
呵呵,能力所限,我只能到此了,灯塔看守兄有何高见,不妨拿出来。
hhffcc 发表于 2011-2-22 21:41
从语言逻辑上说,士农工商是并列关系,但是从实际上而言,并不如此。

孟子集注  卷十 万章章句下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锜,鱼绮反。北宫,姓;锜, 名;卫人。班,列也。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 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恶,去声。去,上声。当时诸侯兼幷僭窃, 故恶周制妨害己之所为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 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 一位,凡六等。此班爵之制也。五等通于天下,六等施于国中。天子之制, 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 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此以下,班禄之制也。不能,犹不足也。 小国之地不足五十里者,不能自达于天子,因大国以姓名通,谓之附庸,若 春秋邾仪父之类是也。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 男。视,比也。徐氏曰:“王畿之内,亦制都鄙受地也。”元士,上士也。大 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 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十,十倍之也。四,四倍之 也。倍,加一倍也。徐氏曰:“大国君田三万二千亩,其入可食二千八百八 十人。卿田三千二百亩,可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田八百亩,可食七十二人。
  
上士田四百亩,可食三十六人。中士田二百亩,可食十八人。下士与庶人在 官者田百亩,可食九人至五人。庶人在官,府史胥徒也。”愚按:君以下所 食之禄,皆助法之公田,借农夫之力以耕而收其租。士之无田,与庶人在官 者,则但受禄于官,如田之入而已。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 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 以代其耕也。三,谓三倍之也。徐氏曰:“次国君田二万四千亩,可食二〔一〕 千一百六十人。卿田二千四百亩,可食二百十六人。”小国地方五十里,君 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 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二,即倍也。徐氏曰:“小国君田一万六千 亩,可食千四百四十人。卿田一千六百亩,可食百四十四人。”耕者之所获, 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 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CP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