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8:23:50
华夏文化以秦朝为分野,分为先秦文化——前华夏文化和后秦文化——后华夏文化。前华夏文化这里暂且不论,专论后华夏文化。后华夏文化中有三派影响深远,三者是:儒,释,道。后两派讲出世,姑且不论,儒家讲入世,自孔子创立以来,历经千余年,始终在中国精英阶级(士大夫阶级)中占据精神统治地位,中国人也尊孔子为“文圣”,儒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之命运影响深远,不能不提。

儒家之经典是四书五经,儒家之精神可概括为:三 纲、四维、五常、八德(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四维: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儒家之入世表现在:学而优则化,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儒家之哲学讲求:达刚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总的来说,儒家不能称为是一种哲学, 虽然儒家也讲“格物致知”,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也”,但“道”究竟是什么?如何去探索“道”,儒家并未向这方面发展,虽然董仲舒提出天人和一之理 论,但天人如何合一以及为什么和怎样合一?儒家也未在这方面作深入之探讨。儒家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德行;“内圣外王”、“仁义为本”、“舍生取义”、“杀 身成仁”,是最高之美德,把儒家视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则更合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也”。不错,儒家这点是无庸置疑的正确的,人是集宇 宙天地之灵气之所生,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爱人既是爱我们自己,爱为我们赋形给我们灵魂之上帝,爱天地之灵气。然而,儒家之行“仁”,却走上了为政 行“仁”之牛角路。仅止于智力空间第一维度第二层次(治理之术),基督教之仁和爱则更具广泛性和普通性,不仅是对同类之爱,更是对天地宇宙万物之爱,对爱 造主本身及其创造物之一种广博之爱。儒家没有发展到对天地之崇拜和爱之方向上来,在东临韩国,日本却花开异朵,强调与自然之和谐和对天地之敬畏。孔子曾说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不同“鬼神之事”,只注重现世,可以说儒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伦理道德学说,根本不注重灵魂之永恒。从哲学角 度来分析,儒家是一种肤浅之学说——因为儒家既不能在现世重现圣人之治,又不能超越功名利禄之诱惑,实现精神上之永恒。要么依附于皇权,从而丧失人格之独 立;要莫终老山林,在孤芳自赏中清高一生。儒家没能做到真正“爱和仁”,因为千年来生灵涂炭,死亡枕籍,孔孟弟子却无能为力。儒家也未能做到天人合一,故 苍天震怒,大地颤抖,对大自然之破坏惨烈,孔蒙之门徒竟无动于衷。 儒家之全然地幻想到了神性,因此主张性善论,孰不知人有更强大之生存本能,在现实中,文明的人必须用高级化之“兽性”去捍卫神性。儒家是和平主义倡导者, 与天主教之教义在某些方面有不谋而合,过分之强调和平,其实就是自废武功。儒家弟子只有在危难之际才展露头脚,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实际上,儒家学说之创立根本不是一种创造性之活动,孔子之理想“克己复礼”,实际上就是复古——复兴周礼,他所较订之古籍,均非其所创作,除了一部《论语》。如果说儒家对于保留华夏之古典文化有重大贡献,确实不假,儒家之文化实质上就是周及以前圣人之经典。中国和其他文明国家历史之截然不同的是:其它种族都强调武功和尚武精神——因 为文明始于征服,而中国则强调德行——儒者著史之弊。实际上,中国之开国始祖黄帝,即以武功著称,而儒家所谓圣人,最上只到尧舜,下则乃文王周公,根本没 有黄帝之地位!儒家之重“德”——和平和仁爱之道德,确实不争之事实,儒家和基督教的起源原因是如此之类同。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之“骗子”,也不 为过,因为上述儒家所谓的之圣人,“嘴上都说的是和平,背地里却随时都在准备战争”,假如没有一战,商、夏、周何以替代?中国数千年前就有如此高之德行, 实在是让人费解。的确,史书记载,自周以先,中国人更看重“德行”——即所谓正正心修身。如此说来,古人是在比现在之西方文明人还文明。如果只讲正义就能 大告成功,文王何必请姜尚?周如无代殷之志,何必修甲始兵?文王为何不能效法比干、龙逢?实际上仁义道德都是圣人所谓圣人们取得民心之高明手段,一如现在 西方国家之民主主义者——不然,孔子为何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真正之圣人,实际上都是文武兼修,所谓“文经武略”、“以武行仁”是也。正如西哲所言:所有武装的先知都成功了,而没有武装的先知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儒家只是曲 解了“圣人”某一方面的德性,因此,两千年来中国的封建帝王无一不是“阳儒阴法”——明倡儒术,实用法家。如果说法家是影响中国文化的“第五纵队”,实不 为过,只是许多信奉儒家理论的文人不相信罢了。法家应该受到公正的评判,韩非子的理论犹如西方的马基雅维利的学说是被虚伪的政治精英所明禁暗行的。墨子的 兼爱、非攻理论,开中国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先河,其科学上的研究创造成果,理应令其享有中国的科学之父的声誉。至于其他诸子的理论著作,我们都应该好好 研究,前人的智慧,实在是我们后人创造力和灵感的源泉。应该说两千年前中国人的智慧已经达到了最高的高度,之后,中国人的智慧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其根本 原因是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如基督教的一统西欧,儒术的独尊也预示着中国精英智力空间的逐渐封闭。

西方人看来,千 年的中世纪是“黑暗世纪”——因为中世纪压制了理性,然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来了理性的回归和精神的解放,西方的技术文明由此诞生。在中国儒生眼里,美 好时代永远都是尧舜禹、商汤、周文武时代,儒家的梦想一直都是复归那个时代,自孔老夫子以降。儒家两千年来也一直一再寻求圣人之治,然自孔子之后,就再没 出一个圣人——真是绝妙的讽刺!(虽然有许多帝王被儒者阿谀为圣人)。推行了两千年的伟大的复古运动终于走到了死胡同。西方的炮舰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人寻求复兴,却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其实研究一下西方就能明白:假如不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国绝不能重生.

“重新阐释儒教”、“再回先秦时代”——将是我们复兴的口号。新的东方文明的诞生只能从中国先贤古人的智慧结晶那里去寻找灵感和创造的源泉。

西方现代文明的开创是建立在对智力空间第二维度财富(和第三维度知识的)的开拓基础之上的,没有对财富的追求,就没有现代的技术文明。在先秦时代管子的 思想中,我们能找到有关财富思想的源头;科学和人文主义,在先秦诸子如墨子与公输般的著作中,我们又能寻回广阔的智力天空;新教伦理和理性精神,法家理论 给了我们丰富的灵感。儒家的道德规范将成为新的行为准则,只是这种道德将会做重新解释。儒家的思想是内倾的,儒者需要有现成的“天下”(“平天下”之意 解),让其去开创一个天下是不可能的,因为儒家的弟子均是合格的臣子,而孔子的榜样也是周公而非武王。现在我们既要内倾又要外张,不仅要治国兼济天下,也 要开创天下。新贵族精神可以和儒家精神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无论纯洁、勇敢、真诚、理性和牺牲,都可以在“仁”的广泛涵义中得到阐释(如此才能产生一种企 业家精神);相应的,我们不应该再去空谈虚伪的不实用的道德,而应去开拓我们的智力空间第二维(财富)和第三维(知识)。儒家本质上是一种精英理论,所谓 贤人实际上就是精英。儒家之重德实际上是治世之本——重新解释是首先是对仁的崇仰(仁的意义为畏天、敬地、爱人),对神性的向往,对高贵精神的信奉;应用 到现实中,即是对自然、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坚守三者的德性视为最高的道德;应用自己的最大能力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是最高的责任,而维护正义和 秩序,不使自然、国家、人民和自身受辱是最高的荣誉。旧儒家的说教多误国人,重德轻才使项王失天下,国内英才为外敌所用——如元朝的张弘范,清朝的范文程 等等。

儒家也追求真知,但是儒家追求真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启智慧、探索未知,而是为了治世。儒家轻视科学和实用技术(实学),将其视为奇技淫巧而鄙弃之;儒家的所谓“格物致知”,不能单独来理解,需要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解读,“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即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读圣贤书(虚学),是儒家“格物致知”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修养和玩转人际关系,最终却走上了内斗玩权术的怪圈。儒家崇慕虚学而鄙视实学,儒家爱动嘴(读书)而不爱动手(做手工),儒家独尊导致中国科学技术的衰落,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古人云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归纳之为立名,何以立名?修身养性、创造发明、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儒家缺失创造发明这一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请问,强在何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问,新又在何处?没有创造,哪来的强大和更新?后世的儒家,实在是在亵渎先贤圣哲的人生箴言,华夏文化走入停滞乃至衰落,儒家难脱其罪。

儒家的目标在于培养“圣王”,再辅以德才兼被的贤人,天下即可大治,这是儒者心目中永远的理想——只不过是永未实现的理 想。因为“圣王”从来没有过自孔自以降。缺乏理性的约束,在权力的最高峰,每个人都无法全面控制自己的欲望,更何况欠缺制衡与制约的独裁权力。正因为没有 天生的也没有培养成的“圣王”,因此,贤人政治也就成了泡影,而更多的则是奸臣宦党乱政。然而,在新时代,在贵族精神之理性指引下,我们可以接近这个目标 ——圣王贤人政治。

齐开国以来,可以说一直是当时之文化中心之一。如果说秦国是斯巴达,齐国就是雅典。自齐以武立国(开国君主 姜尚被誉为武圣,与文圣孔丘齐名),尊贤而尚功,即奠定了日后国强势大的基础。传至桓公时代,出了一代明臣管仲,齐国在诸侯中第一个实现了圣王贤臣的精英 政治,故齐遂首霸天下,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管子的思想可谓后世实力强国之祖:“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是其指导思想;“尊王攘夷, 富国强兵,农商并举,义利并重,礼法并用,开启民智”,是其核心理念——可以说后世取法者多,超越者无;得其本者少,取其末者多。假如中国的第一次真正的 大统一不是由秦国而是齐国来完成,中国势必成为文明强国也。孔子及门徒们逆时势而行道,难矣;其不成功者,必也。实际上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是克复周礼,然 周、鲁日益衰落乃至以弱亡国的命运值得儒者三思。儒家矫揉造作,孔子删《诗》、《书》,取鲁史而著《春秋》,无非意在复古,假如周公著书,当不复有孔子的 文圣美名也。战国初期,齐置“稷下学宫”,首开官方劝学励智的先河。齐国文化之盛,当雄冠七国,而齐复修管子至政,国势日盛,泯王之世,齐国成为唯一能和 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与秦并称东西帝,然自乐毅破奇后,齐国受到致命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齐王建不修战备,专以通和媚秦,终至不战而亡,惜哉!

秦自周东迁德周故地以来,国力日益上升,然而终春秋之世,秦为晋所阻,不能越河东一步。可是秦俗尚武,商鞅变法,正合秦俗,孝公任用商君,从此奠定了以 后一统天下的基础。秦国一统天下后,北逐胡,南伐越,是对的,然而之后却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竭天下民力专修阿旁宫和始皇陵,任用奸佞,役使吏民,终于导致 天下大乱。假如秦国能向西向北扩张,断不致亡国,以后这一任务却由西汉来完成了。秦国的过错无过于焚书坑儒以愚天下之民,从此开文化摧残的先河(希腊文化 的被毁如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被焚毁可与之媲美)。李斯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也是决定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人物,假如没有他首倡的郡县制,中国就不能真正实现大一统。李斯的上书(焚诗书)正合秦始皇的本意,秦始皇最厌恶的就是儒生 们的师古复古之说,更憎恶其所谓圣人之言,对于人民的“出则巷议,入则心非”非常不满,因为秦始皇自谓德过三皇,功盖五帝,其始皇帝之始的本意犹如开天辟 地,欲灭古文化以开秦万世一统的江山社稷。但秦自穆公以来,除武将外,本国根本就不出贤人,李斯的《谏逐客书》已说明了一切。没有六国人才的帮助,哪有秦 国的崛起?可是,秦国却不思其本,反欲灭天下之智,而秦又无智力之才,只有文化的毁灭,没有文化的创造,此逆天行道,不亡何待?实际上,假如秦国统治日 久,中国的文化定会沦为一片荒漠。没有文化的支撑,任何帝国都不能维持长久,蒙古立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秦朝没有像周朝那样创造出一种文化来,这是秦朝寿 命短暂的根本原因。恃文者灭,恃武者亡,这是历史的规律,秦朝一味恃武,等到楚人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的主力——标志着秦军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巨鹿战 役的全军覆灭,也就宣告了秦朝的命运。

汉朝虽未创造一种文化,但却尊奉了一种文化——儒家的独尊,使汉朝的统治延续之久,为秦 以后的各朝之最,汉亡而能复兴,这也是个不小的奇迹。虽然东西晋和南北宋也并称两晋两宋,但二者都偏居一隅,且皇位都是窃自前朝,不能与两汉帝国相比也。 自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到秦汉的郡县制,中国的就再也没有创造出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从此也就走上了王朝循环的怪圈。

秦朝的迅速 消亡使先秦文化在汉朝逐渐复苏,但儒家的独尊却扼杀了华夏文化的底气和活力——从此华夏文化便从高峰下开始跌落,虽然依靠复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前进惯 性,华夏文化又往前进了一千年。程朱理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家完全统一华夏人的精神的完成,国人的智力空间亦随之走向封闭;科举制在宋朝的完善,也预示着华夏精英的智力发展道路已被锁定,从此,华夏文化的发展走入了死胡同。秦朝的焚书儒家的独尊及扼杀一切生机的统治地位的确立,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宣告了华夏文化 的命运了。如果说华夏文化的命运是由两个人决定的,一点也不为过,他们是:李斯和董仲舒。

民族和国家的复兴首先是精神和文化的复兴,重新回到先秦时代崇尚智力的轨道上来,复兴先秦文化,再一次将华夏古典文化发扬光大,重建传统和国粹将是我们新一代精英的主要责任。华夏文化以秦朝为分野,分为先秦文化——前华夏文化和后秦文化——后华夏文化。前华夏文化这里暂且不论,专论后华夏文化。后华夏文化中有三派影响深远,三者是:儒,释,道。后两派讲出世,姑且不论,儒家讲入世,自孔子创立以来,历经千余年,始终在中国精英阶级(士大夫阶级)中占据精神统治地位,中国人也尊孔子为“文圣”,儒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之命运影响深远,不能不提。

儒家之经典是四书五经,儒家之精神可概括为:三 纲、四维、五常、八德(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四维: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儒家之入世表现在:学而优则化,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儒家之哲学讲求:达刚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总的来说,儒家不能称为是一种哲学, 虽然儒家也讲“格物致知”,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也”,但“道”究竟是什么?如何去探索“道”,儒家并未向这方面发展,虽然董仲舒提出天人和一之理 论,但天人如何合一以及为什么和怎样合一?儒家也未在这方面作深入之探讨。儒家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德行;“内圣外王”、“仁义为本”、“舍生取义”、“杀 身成仁”,是最高之美德,把儒家视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则更合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也”。不错,儒家这点是无庸置疑的正确的,人是集宇 宙天地之灵气之所生,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爱人既是爱我们自己,爱为我们赋形给我们灵魂之上帝,爱天地之灵气。然而,儒家之行“仁”,却走上了为政 行“仁”之牛角路。仅止于智力空间第一维度第二层次(治理之术),基督教之仁和爱则更具广泛性和普通性,不仅是对同类之爱,更是对天地宇宙万物之爱,对爱 造主本身及其创造物之一种广博之爱。儒家没有发展到对天地之崇拜和爱之方向上来,在东临韩国,日本却花开异朵,强调与自然之和谐和对天地之敬畏。孔子曾说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不同“鬼神之事”,只注重现世,可以说儒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伦理道德学说,根本不注重灵魂之永恒。从哲学角 度来分析,儒家是一种肤浅之学说——因为儒家既不能在现世重现圣人之治,又不能超越功名利禄之诱惑,实现精神上之永恒。要么依附于皇权,从而丧失人格之独 立;要莫终老山林,在孤芳自赏中清高一生。儒家没能做到真正“爱和仁”,因为千年来生灵涂炭,死亡枕籍,孔孟弟子却无能为力。儒家也未能做到天人合一,故 苍天震怒,大地颤抖,对大自然之破坏惨烈,孔蒙之门徒竟无动于衷。 儒家之全然地幻想到了神性,因此主张性善论,孰不知人有更强大之生存本能,在现实中,文明的人必须用高级化之“兽性”去捍卫神性。儒家是和平主义倡导者, 与天主教之教义在某些方面有不谋而合,过分之强调和平,其实就是自废武功。儒家弟子只有在危难之际才展露头脚,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实际上,儒家学说之创立根本不是一种创造性之活动,孔子之理想“克己复礼”,实际上就是复古——复兴周礼,他所较订之古籍,均非其所创作,除了一部《论语》。如果说儒家对于保留华夏之古典文化有重大贡献,确实不假,儒家之文化实质上就是周及以前圣人之经典。中国和其他文明国家历史之截然不同的是:其它种族都强调武功和尚武精神——因 为文明始于征服,而中国则强调德行——儒者著史之弊。实际上,中国之开国始祖黄帝,即以武功著称,而儒家所谓圣人,最上只到尧舜,下则乃文王周公,根本没 有黄帝之地位!儒家之重“德”——和平和仁爱之道德,确实不争之事实,儒家和基督教的起源原因是如此之类同。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之“骗子”,也不 为过,因为上述儒家所谓的之圣人,“嘴上都说的是和平,背地里却随时都在准备战争”,假如没有一战,商、夏、周何以替代?中国数千年前就有如此高之德行, 实在是让人费解。的确,史书记载,自周以先,中国人更看重“德行”——即所谓正正心修身。如此说来,古人是在比现在之西方文明人还文明。如果只讲正义就能 大告成功,文王何必请姜尚?周如无代殷之志,何必修甲始兵?文王为何不能效法比干、龙逢?实际上仁义道德都是圣人所谓圣人们取得民心之高明手段,一如现在 西方国家之民主主义者——不然,孔子为何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真正之圣人,实际上都是文武兼修,所谓“文经武略”、“以武行仁”是也。正如西哲所言:所有武装的先知都成功了,而没有武装的先知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儒家只是曲 解了“圣人”某一方面的德性,因此,两千年来中国的封建帝王无一不是“阳儒阴法”——明倡儒术,实用法家。如果说法家是影响中国文化的“第五纵队”,实不 为过,只是许多信奉儒家理论的文人不相信罢了。法家应该受到公正的评判,韩非子的理论犹如西方的马基雅维利的学说是被虚伪的政治精英所明禁暗行的。墨子的 兼爱、非攻理论,开中国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先河,其科学上的研究创造成果,理应令其享有中国的科学之父的声誉。至于其他诸子的理论著作,我们都应该好好 研究,前人的智慧,实在是我们后人创造力和灵感的源泉。应该说两千年前中国人的智慧已经达到了最高的高度,之后,中国人的智慧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其根本 原因是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如基督教的一统西欧,儒术的独尊也预示着中国精英智力空间的逐渐封闭。

西方人看来,千 年的中世纪是“黑暗世纪”——因为中世纪压制了理性,然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来了理性的回归和精神的解放,西方的技术文明由此诞生。在中国儒生眼里,美 好时代永远都是尧舜禹、商汤、周文武时代,儒家的梦想一直都是复归那个时代,自孔老夫子以降。儒家两千年来也一直一再寻求圣人之治,然自孔子之后,就再没 出一个圣人——真是绝妙的讽刺!(虽然有许多帝王被儒者阿谀为圣人)。推行了两千年的伟大的复古运动终于走到了死胡同。西方的炮舰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国人寻求复兴,却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其实研究一下西方就能明白:假如不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国绝不能重生.

“重新阐释儒教”、“再回先秦时代”——将是我们复兴的口号。新的东方文明的诞生只能从中国先贤古人的智慧结晶那里去寻找灵感和创造的源泉。

西方现代文明的开创是建立在对智力空间第二维度财富(和第三维度知识的)的开拓基础之上的,没有对财富的追求,就没有现代的技术文明。在先秦时代管子的 思想中,我们能找到有关财富思想的源头;科学和人文主义,在先秦诸子如墨子与公输般的著作中,我们又能寻回广阔的智力天空;新教伦理和理性精神,法家理论 给了我们丰富的灵感。儒家的道德规范将成为新的行为准则,只是这种道德将会做重新解释。儒家的思想是内倾的,儒者需要有现成的“天下”(“平天下”之意 解),让其去开创一个天下是不可能的,因为儒家的弟子均是合格的臣子,而孔子的榜样也是周公而非武王。现在我们既要内倾又要外张,不仅要治国兼济天下,也 要开创天下。新贵族精神可以和儒家精神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无论纯洁、勇敢、真诚、理性和牺牲,都可以在“仁”的广泛涵义中得到阐释(如此才能产生一种企 业家精神);相应的,我们不应该再去空谈虚伪的不实用的道德,而应去开拓我们的智力空间第二维(财富)和第三维(知识)。儒家本质上是一种精英理论,所谓 贤人实际上就是精英。儒家之重德实际上是治世之本——重新解释是首先是对仁的崇仰(仁的意义为畏天、敬地、爱人),对神性的向往,对高贵精神的信奉;应用 到现实中,即是对自然、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坚守三者的德性视为最高的道德;应用自己的最大能力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是最高的责任,而维护正义和 秩序,不使自然、国家、人民和自身受辱是最高的荣誉。旧儒家的说教多误国人,重德轻才使项王失天下,国内英才为外敌所用——如元朝的张弘范,清朝的范文程 等等。

儒家也追求真知,但是儒家追求真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启智慧、探索未知,而是为了治世。儒家轻视科学和实用技术(实学),将其视为奇技淫巧而鄙弃之;儒家的所谓“格物致知”,不能单独来理解,需要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解读,“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即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读圣贤书(虚学),是儒家“格物致知”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修养和玩转人际关系,最终却走上了内斗玩权术的怪圈。儒家崇慕虚学而鄙视实学,儒家爱动嘴(读书)而不爱动手(做手工),儒家独尊导致中国科学技术的衰落,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古人云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归纳之为立名,何以立名?修身养性、创造发明、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儒家缺失创造发明这一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请问,强在何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问,新又在何处?没有创造,哪来的强大和更新?后世的儒家,实在是在亵渎先贤圣哲的人生箴言,华夏文化走入停滞乃至衰落,儒家难脱其罪。

儒家的目标在于培养“圣王”,再辅以德才兼被的贤人,天下即可大治,这是儒者心目中永远的理想——只不过是永未实现的理 想。因为“圣王”从来没有过自孔自以降。缺乏理性的约束,在权力的最高峰,每个人都无法全面控制自己的欲望,更何况欠缺制衡与制约的独裁权力。正因为没有 天生的也没有培养成的“圣王”,因此,贤人政治也就成了泡影,而更多的则是奸臣宦党乱政。然而,在新时代,在贵族精神之理性指引下,我们可以接近这个目标 ——圣王贤人政治。

齐开国以来,可以说一直是当时之文化中心之一。如果说秦国是斯巴达,齐国就是雅典。自齐以武立国(开国君主 姜尚被誉为武圣,与文圣孔丘齐名),尊贤而尚功,即奠定了日后国强势大的基础。传至桓公时代,出了一代明臣管仲,齐国在诸侯中第一个实现了圣王贤臣的精英 政治,故齐遂首霸天下,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管子的思想可谓后世实力强国之祖:“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是其指导思想;“尊王攘夷, 富国强兵,农商并举,义利并重,礼法并用,开启民智”,是其核心理念——可以说后世取法者多,超越者无;得其本者少,取其末者多。假如中国的第一次真正的 大统一不是由秦国而是齐国来完成,中国势必成为文明强国也。孔子及门徒们逆时势而行道,难矣;其不成功者,必也。实际上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是克复周礼,然 周、鲁日益衰落乃至以弱亡国的命运值得儒者三思。儒家矫揉造作,孔子删《诗》、《书》,取鲁史而著《春秋》,无非意在复古,假如周公著书,当不复有孔子的 文圣美名也。战国初期,齐置“稷下学宫”,首开官方劝学励智的先河。齐国文化之盛,当雄冠七国,而齐复修管子至政,国势日盛,泯王之世,齐国成为唯一能和 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与秦并称东西帝,然自乐毅破奇后,齐国受到致命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齐王建不修战备,专以通和媚秦,终至不战而亡,惜哉!

秦自周东迁德周故地以来,国力日益上升,然而终春秋之世,秦为晋所阻,不能越河东一步。可是秦俗尚武,商鞅变法,正合秦俗,孝公任用商君,从此奠定了以 后一统天下的基础。秦国一统天下后,北逐胡,南伐越,是对的,然而之后却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竭天下民力专修阿旁宫和始皇陵,任用奸佞,役使吏民,终于导致 天下大乱。假如秦国能向西向北扩张,断不致亡国,以后这一任务却由西汉来完成了。秦国的过错无过于焚书坑儒以愚天下之民,从此开文化摧残的先河(希腊文化 的被毁如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被焚毁可与之媲美)。李斯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也是决定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人物,假如没有他首倡的郡县制,中国就不能真正实现大一统。李斯的上书(焚诗书)正合秦始皇的本意,秦始皇最厌恶的就是儒生 们的师古复古之说,更憎恶其所谓圣人之言,对于人民的“出则巷议,入则心非”非常不满,因为秦始皇自谓德过三皇,功盖五帝,其始皇帝之始的本意犹如开天辟 地,欲灭古文化以开秦万世一统的江山社稷。但秦自穆公以来,除武将外,本国根本就不出贤人,李斯的《谏逐客书》已说明了一切。没有六国人才的帮助,哪有秦 国的崛起?可是,秦国却不思其本,反欲灭天下之智,而秦又无智力之才,只有文化的毁灭,没有文化的创造,此逆天行道,不亡何待?实际上,假如秦国统治日 久,中国的文化定会沦为一片荒漠。没有文化的支撑,任何帝国都不能维持长久,蒙古立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秦朝没有像周朝那样创造出一种文化来,这是秦朝寿 命短暂的根本原因。恃文者灭,恃武者亡,这是历史的规律,秦朝一味恃武,等到楚人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的主力——标志着秦军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巨鹿战 役的全军覆灭,也就宣告了秦朝的命运。

汉朝虽未创造一种文化,但却尊奉了一种文化——儒家的独尊,使汉朝的统治延续之久,为秦 以后的各朝之最,汉亡而能复兴,这也是个不小的奇迹。虽然东西晋和南北宋也并称两晋两宋,但二者都偏居一隅,且皇位都是窃自前朝,不能与两汉帝国相比也。 自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到秦汉的郡县制,中国的就再也没有创造出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从此也就走上了王朝循环的怪圈。

秦朝的迅速 消亡使先秦文化在汉朝逐渐复苏,但儒家的独尊却扼杀了华夏文化的底气和活力——从此华夏文化便从高峰下开始跌落,虽然依靠复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前进惯 性,华夏文化又往前进了一千年。程朱理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家完全统一华夏人的精神的完成,国人的智力空间亦随之走向封闭;科举制在宋朝的完善,也预示着华夏精英的智力发展道路已被锁定,从此,华夏文化的发展走入了死胡同。秦朝的焚书儒家的独尊及扼杀一切生机的统治地位的确立,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宣告了华夏文化 的命运了。如果说华夏文化的命运是由两个人决定的,一点也不为过,他们是:李斯和董仲舒。

民族和国家的复兴首先是精神和文化的复兴,重新回到先秦时代崇尚智力的轨道上来,复兴先秦文化,再一次将华夏古典文化发扬光大,重建传统和国粹将是我们新一代精英的主要责任。
虽然有点小处修辞不赞同

但支持楼主的大观点,好文章哦。
百花齐放最好,在各种学说的竞争中,最后会产生一种最优的策略。西方文明几百年来的强盛,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百家争鸣的优选结果。可惜,现在的中国,还是一档专行,人民的智力被压制被愚化,在这样的愚化中刻求少数精英出现大智,带领民族复兴,无异于痴人说梦!

百花齐放最好,在各种学说的竞争中,最后会产生一种最优的策略。西方文明几百年来的强盛,就是文艺复兴时期 ...
isee660 发表于 2011-5-24 16:42



    现在是整个世界百花齐放了。现在中国最主要的任务是赶上先进国家的水平,而这个过程中如果可以全心地投入的建设上去,那才能最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好比1000米长跑,西方国家已经走在前面,却没什么力气了。中国虽然落后一些,但还精力充沛,这时却发现鞋子不是很合脚,目前也只有硬着头皮跑下去,中途换鞋只会让自己落后更多。
百花齐放最好,在各种学说的竞争中,最后会产生一种最优的策略。西方文明几百年来的强盛,就是文艺复兴时期 ...
isee660 发表于 2011-5-24 16:42



    现在是整个世界百花齐放了。现在中国最主要的任务是赶上先进国家的水平,而这个过程中如果可以全心地投入的建设上去,那才能最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好比1000米长跑,西方国家已经走在前面,却没什么力气了。中国虽然落后一些,但还精力充沛,这时却发现鞋子不是很合脚,目前也只有硬着头皮跑下去,中途换鞋只会让自己落后更多。
最后一段说复兴先秦文化,很难啊
楼主原创,写这么多,真不容易,但并不百分百赞同
LZ有一点说得很好,智力

但是这样说似乎肤浅了一点,并没有涉及核心问题,华夏文明的最精髓在于触及了人类的心灵深处,那种对知识,对自身,对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在汉之后,基本消亡殆尽。王朝的重建,在一部分中国人的眼光和一部分西方人的眼中,都是华夏本土18省的地缘优势和庞大的人口优势而已。

西方文明的优势在希腊人那种追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罗马人追求卓越的政治精神的双结合。哪怕没有罗马,如果华夏紧密的挨住希腊,那么,历史会完全不一样。

从总体来看,华夏文明代表的混沌逻辑思维体系和希腊的形式抽象逻辑体系相比,应该是混沌逻辑体系更加适合于描述我们所面对的整个宇宙。
儒以文乱法,侠以勇犯禁。
高谈阔论皆腐儒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理念不算坏、坏在尊,尤其是独尊。
圣人生而大盗起阿。
人类都要飞出地球了…还一本通书看到老…
任何的东西,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盛,则容易盛极而衰。而中国古代的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很强大过。但也都逃不过“盛极而衰”的这个自然规律。可中国的特点和特殊之处,在于中国能在历史上不断的重生,不断的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并越增越强中国这个国家和华夏这个民族的实力。每一次的中国某一个朝代或时期“盛极而衰”后,中国就会象凤凰涅盘那样,马上得以重生,并且是越来越强。而这点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和民族,就几乎做不到这点。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玛雅.......这些古代国家和文明,也都曾经盛极一时过,但是它们没有一个能象我们中国的文明一样,能不断死而重生,并每每愈加强大更加强盛经久不衰的。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1-5-26 03:14


    我上面说了嘛,就是人口和地缘优势而已
有得必有失。相对封闭的思想系统带来文化的生命力和文明的连续性。当然负面结果就是创新活力有所不足。
个人以为中国是所谓唯一数千年文明未曾断档的国家,与儒家精神有莫大关系。
回复 14# asherhoa


    同意,如果没有儒家精神的维系,根本不会有中国千年的文明,先秦文化的精神都已经融入儒家了,儒家非孔子一家,这个大家要记住

我认为华夏现在的衰落是无法重新解读儒家恢复文明之光,那个什么儒家的宽容和仁啥的就不要拿来搞笑了,儒家最根本的再于如何解释仁,如何把暴力美化成仁,我觉得儒家实际上更重于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lairuo 发表于 2011-5-26 23:02

      维系中国千年文化的,就仅仅只有中国的儒家学说吗?其实,儒家学说,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儒家学说,也仅仅是中国丰富多采的各种文化学说的一支而已了。而中国文化的真正本源学说,则是中国最玄奥的道家学说。儒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中医.......学说,都是出自于道家学说,都是道家学说的分支和衍生学说。


回复 16# 沉睡的人

看来你没看懂我说的,千年的发展儒家已经是个大框子,把你所说的学说都吸入其体系了,这才是至汉后儒家的发展,你说的那些学说都有人研究有人用,但是那些人都叫“儒生”,如何把握儒家解释权,才能够重新振作文明,千年来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夫子的儒家了,事实求是好像是王阳明说的吧,知行合一也是他提出的吧。就好比民主自由,又该如何让人解释呢?很明显现在西方把握住了民主自由的解释权了。

回复 16# 沉睡的人

看来你没看懂我说的,千年的发展儒家已经是个大框子,把你所说的学说都吸入其体系了,这才是至汉后儒家的发展,你说的那些学说都有人研究有人用,但是那些人都叫“儒生”,如何把握儒家解释权,才能够重新振作文明,千年来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夫子的儒家了,事实求是好像是王阳明说的吧,知行合一也是他提出的吧。就好比民主自由,又该如何让人解释呢?很明显现在西方把握住了民主自由的解释权了。
儒教在中国对思想的彻底覆盖------谁说中国没有全民性的 "宗教迷狂"?   当经受过文艺复兴 思想启蒙洗礼的欧洲人扬帆远航的时候   中国的"思想异端裁判所" 却是热火朝天 干劲十足-----千刀万剐 挫骨扬灰 株连九族
华夏冉闵 发表于 2011-5-25 21:42


    地缘优势谈不上。虽然中土和西方隔绝,但可谓祸福相依,北方草原先后诞生的主要游牧民族的实力都可算是世界顶级的。
人口优势在清以前也谈不上,至少不是关键性因素。主要还是文化和中央集权。
全世界各个文明最特殊的是两个~
一个是欧洲~虽然几次面临重建~但是 很多优秀的精神得以保留下去~
其特殊性~保障了其文明的流动性与更新状态~
这才有了近代的巨大优势~

第二是美洲土生文明~也有毁灭和再起~但是基本上 缺乏交流~过于封闭~
所以进步迟缓~面对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对手时~不堪一击~劣势明显~

回头再看看几个传统文明地区~不要只局限在中国地区~
可以看看印度、北方、西亚、中亚~
有丰富而频繁的交流~称不上封闭~有需要一样可以对外殖民~比如印度殖民南洋和北非对黑非洲的殖民~
但是依旧在近代西方面前暴露颓势~渐渐变得不堪一击了~

所以~是欧洲这个特例打败了几大传统文明~而不是说 中国地区特别特殊才输给了别人~
这点来看~可以对儒家什么的稍微淡定一点~
迎头追击~不适宜的就修改~有阻碍的就拔除~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相不能说服,就各自发展力量,压服对方,再不行就刀枪相见,谁也打不过谁就老死不相往来,于是国家分裂、诸国争战、人民涂炭……
回复 22# 枯骨


    哦~好啊~那就一潭死水~烂到底~
赫尔姆斯 发表于 2011-5-27 16:16
文明的发展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远不是用简单的思想哲学就能解释清楚的,世界上有几百个民族,二百个国家,没有哪两个是绝对一样的,公之意见,略见偏颇。
回复 24# 枯骨


    欧洲情况十分特殊~所以是 特列~相对 其他几大文明集中区域而言的~
文明如何一再保持活力是根本问题~
回复 25# 赫尔姆斯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国恒不亡。
thesong01 发表于 2011-5-27 10:31


    如果华夏诞生在地中海,中东,中亚一带,你想还能长大?
thesong01 发表于 2011-5-27 11:27


    人口还不是巨大的优势啊?在南诏还没有崛起之前,南方是气候因素决定了唐之前的中原王朝不南下

至于北方,匈奴才相当于汉 的一个郡

人口优势在清以前也谈不上,至少不是关键性因素。主要还是文化和中央集权。
thesong01 发表于 2011-5-27 11:27



  至于清就更不用谈了,坐拥4亿人口,当时最庞大的人口,呵呵
人口优势在清以前也谈不上,至少不是关键性因素。主要还是文化和中央集权。
thesong01 发表于 2011-5-27 11:27



  至于清就更不用谈了,坐拥4亿人口,当时最庞大的人口,呵呵

人口优势在清以前也谈不上,至少不是关键性因素。主要还是文化和中央集权。
thesong01 发表于 2011-5-27 11:27



  还需要补充一点就是,明的那一亿人口,如果全部转换成为荷兰,英国那样的,呵呵

这个星球真的是无法阻挡的,为什么到了现在,总是有人觉得我们不是靠数量抵御了对方的质量优势呢?
人口优势在清以前也谈不上,至少不是关键性因素。主要还是文化和中央集权。
thesong01 发表于 2011-5-27 11:27



  还需要补充一点就是,明的那一亿人口,如果全部转换成为荷兰,英国那样的,呵呵

这个星球真的是无法阻挡的,为什么到了现在,总是有人觉得我们不是靠数量抵御了对方的质量优势呢?
虽然我从来不觉得儒家有多好多高,现在儒家还有什么值得搬上神台之处

但百家争鸣JJYY。。。那是因为草原上的蛮族还因为没有马蹬没有先进组织体制没有多少战斗力,容许你关起门来过家家玩玩辩论搞搞合众连横

到了两晋之后,游牧民族马蹬普及,社会结构可是有点组织化,对中原农耕民族的压力就一波比一波大,不统一思想统一国家动员,所谓的华夏文明早就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下化为灰灰。。。

我这还只是说外敌,天灾和那两条大河的折腾需要统一的动员力还没算
华夏冉闵 发表于 2011-5-27 17:13


    匈奴人是少,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不一样。匈奴、突厥打不过汉族被赶到西边造成了多大波澜。如果当时罗马和汉调个位置,罗马恐怕凶多吉少。中土离蒙古最近,却是抵抗最久和最早反抗成功的。

总之我的意思是东亚的位置闭塞,在古代几乎等于与世隔绝,但上天却在它的北方安排了最强悍的游牧民族。优待的同时给予严格的考验。

要说地缘优势也就表现在华夏诞生早期起很大作用。夏商时要是在地中海中东一带和世界各民族竞争,我觉得这个不管哪个民族都要看运气。

PS,我觉得黄帝是个外星人。
thesong01 发表于 2011-5-27 20:57


    我的意思恰恰相反哦,地理优势是在中后期才显示出来的哦

在早期的时候,都是部落对部落,反正都是混战,没有多大的区别,倒是到了中后期的国家的出现,东亚的地缘优势显现出来,不用腹背受敌哦

皇帝为什么是外星人?
thesong01 发表于 2011-5-27 20:57


    我的意思恰恰相反哦,地理优势是在中后期才显示出来的哦

在早期的时候,都是部落对部落,反正都是混战,没有多大的区别,倒是到了中后期的国家的出现,东亚的地缘优势显现出来,不用腹背受敌哦

皇帝为什么是外星人?
好长......

“后华夏文化”,这个是楼主创造的名词吗?
重建传统?

你要重建什么传统呢。
农耕文明之间除非实力相差悬殊,一般不会进行征服性战争。征服战大多是游牧对农耕发起的。在文明早期,农耕文明的文化优势体现不出来,容易被游牧民族彻底征服。而到了中后期,农耕文明的的巨大文化优势可使得即使被游牧民族征服,最后也能将之同化。
从公元前三千年开始,雅利安人就逐渐向世界各地发起冲击,除了华夏和埃及,其它农耕文明全被“毁灭”了,这就是地缘的好处啊。


咱一直认为不是华夏衰落了,而是他娘的欧洲突然爆发了……命题不如改成,为啥产业革命爆发在了欧洲,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咱一直认为不是华夏衰落了,而是他娘的欧洲突然爆发了……命题不如改成,为啥产业革命爆发在了欧洲,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儒家不是不尚武.六艺中就有骑射两项.孔子本人也是骑射高手.
后世的士族们也都是文武并重.李白不仅仅是诗人也是剑术高手.当时唐人的理想就是疆场立功.
真正不尚武是宋朝以后的事情了.
传统士族门阀的衰落固然给平民晋升的机会.但是这个文武检修的阶层也没了.底层上来的基本上都是读死书的.
制度上为了防止重演唐后期武人作乱杯酒释兵权以后实行兵将分治.而且定了武不如文的制度.
文化上朱熹的所谓"理学"的修正儒学兴起.更进一步无视了儒学中尚武的部分.
到了明代指定八股文考的都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