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盘古国真的存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01:14
9999.jpg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大神。尽管这样的神话的确有些久远了,但神话主人公的后代们,依然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创建着自己的文化,甚至还创建起了自己的国家:盘古国。南朝梁人任昉所著《述异记》中也提到过“南海中盘古国”。那么,传说中的盘古国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那它究竟又在哪里?



9998.jpg

广州花都区有一座盘古王山,山上有一座盘古王庙,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二的“盘古节”,人们都会载歌载舞地庆祝。在广西来宾有大量的盘古遗址、盘姓居民以及民间流传的故事和歌谣,似乎更加符合《述异记》中关于“盘古国”的描述。




9997.jpg

起源于瑶族先民的盘古遗风

  盘古国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书中提到:南海中有盘古国。这本奇异的书非常有趣,它不仅对盘古神话的流传地域、来源作了具体明确的记述,还对“盘古国”的特征进行了描绘:那里的人们都以盘为姓;南海有盘古的墓;桂林有盘古的祠……

  那么,“盘古国”所在的“古南海”应该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由秦始皇来解答。秦始皇在平定岭南之后,分别设立了包括桂林、象郡、南海在内的三郡。“古南海”其实就是当时的南海郡,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市。

  在广州市花都区(旧称花县),有一座气势奇特的盘古王山,郁郁苍苍的山麓上有一座盘古王庙,它不仅是盘古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远近闻名的庙宇,历年香火不绝。在清代,“盘古烟霞”已是“花县八景”之一。

  关于盘古王山和盘古王庙的来历,花都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棣生告诉笔者,花都区所辖的狮岭镇、梯面镇、花山镇一带在古代都是瑶族的居住地,瑶民的先祖将盘古作为始祖崇拜,在狮岭镇的炉山山麓建起了盘古庙,每年在盘古的生日(农历八月十二)举行“盘古节”庆祝活动。

  在“盘古节”上,民间艺人跳起曼妙的盘古王舞,向盘古王致敬。而节庆的高潮,莫过于扣人心弦的“抢花炮”。据说哪个村的人拾到花炮,盘古王就会庇佑那个村的全体村民平安、顺意。

  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官兵征讨瑶族人,盘古庙被焚毁,“盘古节”等民俗活动也被迫中止。

  直到约300年后的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当地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的半山腰发现一块石碑,上刻“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邱毛松认为:这里便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于是每天在这里施医,游说周围的人去参拜,“盘古王”渐渐远近闻名,人们还重新修建了盘古庙,香火很盛。最后,炉山终于改名为“盘古王山”,一年一度的“盘古节”庆祝活动也恢复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整个南海郡所辖的珠江三角洲,除花都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盘古的遗迹或传说。因此,不少专家认定古代南海“盘古国”就在现在的花都




9996.jpg



壮族先祖留下的盘古遗址

  但是,近年来,盘古国位于广州花都区的说法受到了挑战。有专家经过研究指出,神秘的盘古国可能并不在花都。他们认为,任昉的《述异记》里提到的“南海”不是指当时的南海郡,而应该像许多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指的是今天的华南地区。由此推测:在古代的华南——珠江流域,曾经存在着一个以盘古信仰为核心的盘古国。

  为了证实从文献中得出的推测,民俗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古代文献的记录相对照。

  专家们调查发现,在三国时期吴国所属的桂林郡所辖地带,也就是现在的广西来宾市一带,共有盘古庙28座。而且在广西来宾市,各地都盛行祭祀盘古诞辰庙会活动,如演盘古戏、唱盘古歌等。这跟《述异记》所记载的“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不谋而合。

  此外,在来宾市兴宾区和秦代桂林郡郡治所在地贵港市等十几个县市,有许多“以盘为姓”的壮族居民,并有纯盘姓的壮族村落。这里民间不仅盛传各种版本的盘古故事、盘古歌谣、戏曲,而且冠以“盘古”之名的事物随处可见,形成了群落性的地名文化景观。这又印证了《述异记》中“今人皆以盘为姓”的记载。

  专家还指出,花都瑶族流传的盘古神话中并没有“垂死化生创世”之说,而广西壮族盘古神话中有“碎胎化生创世”说,其内涵与盘古的“垂死化生创世”极为相似。

  以上调查证明,《述异记》中记载的“盘古国”的各种要素和特征,与广西来宾流传至今的鲜活民俗文化形式相互印证。那么,史称“桂林”的广西来宾,应当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享有“盘古国”之誉,也应当是名副其实的。由此专家们判断,《述异记》中所说的盘古国极有可能就是广西壮族人所建。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古代盘古国的地理位置的争论,至今仍未停止。河南的研究者认为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原汉人聚居地带,也一直试图证明盘古国位于河南。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支持,就连考证出古“盘古国”在广州花都的学者,也无法否认盘古神话发源于河南。

9999.jpg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大神。尽管这样的神话的确有些久远了,但神话主人公的后代们,依然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创建着自己的文化,甚至还创建起了自己的国家:盘古国。南朝梁人任昉所著《述异记》中也提到过“南海中盘古国”。那么,传说中的盘古国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那它究竟又在哪里?



9998.jpg

广州花都区有一座盘古王山,山上有一座盘古王庙,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二的“盘古节”,人们都会载歌载舞地庆祝。在广西来宾有大量的盘古遗址、盘姓居民以及民间流传的故事和歌谣,似乎更加符合《述异记》中关于“盘古国”的描述。




9997.jpg

起源于瑶族先民的盘古遗风

  盘古国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书中提到:南海中有盘古国。这本奇异的书非常有趣,它不仅对盘古神话的流传地域、来源作了具体明确的记述,还对“盘古国”的特征进行了描绘:那里的人们都以盘为姓;南海有盘古的墓;桂林有盘古的祠……

  那么,“盘古国”所在的“古南海”应该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由秦始皇来解答。秦始皇在平定岭南之后,分别设立了包括桂林、象郡、南海在内的三郡。“古南海”其实就是当时的南海郡,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市。

  在广州市花都区(旧称花县),有一座气势奇特的盘古王山,郁郁苍苍的山麓上有一座盘古王庙,它不仅是盘古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远近闻名的庙宇,历年香火不绝。在清代,“盘古烟霞”已是“花县八景”之一。

  关于盘古王山和盘古王庙的来历,花都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棣生告诉笔者,花都区所辖的狮岭镇、梯面镇、花山镇一带在古代都是瑶族的居住地,瑶民的先祖将盘古作为始祖崇拜,在狮岭镇的炉山山麓建起了盘古庙,每年在盘古的生日(农历八月十二)举行“盘古节”庆祝活动。

  在“盘古节”上,民间艺人跳起曼妙的盘古王舞,向盘古王致敬。而节庆的高潮,莫过于扣人心弦的“抢花炮”。据说哪个村的人拾到花炮,盘古王就会庇佑那个村的全体村民平安、顺意。

  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官兵征讨瑶族人,盘古庙被焚毁,“盘古节”等民俗活动也被迫中止。

  直到约300年后的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当地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的半山腰发现一块石碑,上刻“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邱毛松认为:这里便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于是每天在这里施医,游说周围的人去参拜,“盘古王”渐渐远近闻名,人们还重新修建了盘古庙,香火很盛。最后,炉山终于改名为“盘古王山”,一年一度的“盘古节”庆祝活动也恢复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整个南海郡所辖的珠江三角洲,除花都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盘古的遗迹或传说。因此,不少专家认定古代南海“盘古国”就在现在的花都




9996.jpg



壮族先祖留下的盘古遗址

  但是,近年来,盘古国位于广州花都区的说法受到了挑战。有专家经过研究指出,神秘的盘古国可能并不在花都。他们认为,任昉的《述异记》里提到的“南海”不是指当时的南海郡,而应该像许多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指的是今天的华南地区。由此推测:在古代的华南——珠江流域,曾经存在着一个以盘古信仰为核心的盘古国。

  为了证实从文献中得出的推测,民俗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古代文献的记录相对照。

  专家们调查发现,在三国时期吴国所属的桂林郡所辖地带,也就是现在的广西来宾市一带,共有盘古庙28座。而且在广西来宾市,各地都盛行祭祀盘古诞辰庙会活动,如演盘古戏、唱盘古歌等。这跟《述异记》所记载的“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不谋而合。

  此外,在来宾市兴宾区和秦代桂林郡郡治所在地贵港市等十几个县市,有许多“以盘为姓”的壮族居民,并有纯盘姓的壮族村落。这里民间不仅盛传各种版本的盘古故事、盘古歌谣、戏曲,而且冠以“盘古”之名的事物随处可见,形成了群落性的地名文化景观。这又印证了《述异记》中“今人皆以盘为姓”的记载。

  专家还指出,花都瑶族流传的盘古神话中并没有“垂死化生创世”之说,而广西壮族盘古神话中有“碎胎化生创世”说,其内涵与盘古的“垂死化生创世”极为相似。

  以上调查证明,《述异记》中记载的“盘古国”的各种要素和特征,与广西来宾流传至今的鲜活民俗文化形式相互印证。那么,史称“桂林”的广西来宾,应当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享有“盘古国”之誉,也应当是名副其实的。由此专家们判断,《述异记》中所说的盘古国极有可能就是广西壮族人所建。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古代盘古国的地理位置的争论,至今仍未停止。河南的研究者认为盘古神话起源于中原汉人聚居地带,也一直试图证明盘古国位于河南。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支持,就连考证出古“盘古国”在广州花都的学者,也无法否认盘古神话发源于河南。

这是旅游宣传文???
不是 这个个很好的研讨历史的文章

而不是神棍说
壮族这个名字好像是49年以后才有的...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

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语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活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壮族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南宋时已出现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广,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时始称僮人、撞丁。明、清时与土、依、沙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为“僮”,1965年根据周恩来倡议,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色糯米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谷丰登。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二层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堆物。近年来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壮族妇女粉、糕。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必赠槟榔。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有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
在壮族居住地,人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时,须主动与老人打招呼,并退让到路旁请老人先过去。老人进屋时,要请老人坐上座,如果有人在老人面前翘腿二坐,则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敬,会受到众人的谴责。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汉人的一支
其实就是早期的人类 应该村子
以前一直觉得盘古跟西方的泰坦有点类似
壮族本就汉族的一个分支,现在弄成一个民族还创立了文字,让人很费解。
8楼是不是说实话了?难道太匪夷所思被删了?
从盘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勇士,远古的勇士,没有盘古伟大,但确实一位真的汉子,真的勇士,真的战士
————————————他的名字叫刑天(一说形天)!
[img][/img]a75fb6d345baa70d960a16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