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舰队同时列装两款新型潜艇 引发换装冲击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22:11:26
http://news.ifeng.com/mil/2/201002/0212_340_1545624.shtml

0212_921691.jpg
5年前,一纸命令让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踏上了主战潜艇升级换代之路,随着两型新潜艇的陆续列装,一支队伍变成两路纵队,引发了支队历史上最强劲的换装冲击波。

5年过去了,这个支队官兵面对新装备首次列装、一缺经验,二缺技术支撑的严峻挑战,创造了两型新装备当年接装当年形成战斗力、年均出海任务最多、远航时间最长等多项新纪录,连续多年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支队党委深深体会到,人才是部队发展和战斗力生成的“源头活水”。

培养一个人,带动一个专业

2004年,这个支队拉开了全面换装的序幕。新型潜艇技术复杂,专业繁多,与老潜艇比较,水平整整上了一代。

为了确保接装任务的顺利完成,支队早在新装备编配计划下达之初,就提出了“实施人才队伍信息化转型、尽快消除人才‘代差’”的目标。为此,支队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从所有艇员当中筹组了新装备接艇队。队员们来到院校、厂家、科研院所,开始了紧张的培训。

接装队员一边学习,一边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笔记作为“共享资源”提供给其他艇员学习。为了加强新装备学习的深度,接装队还专门开设了“小教员课堂”,让队员们轮流登台讲授理论知识和学习心得,形成了“培养一个人,带动一个专业”的喜人局面。

航电技师张立志是老式装备的“专业通”。面对新知识,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接艇队,抓紧时间刻苦钻研,甚至放弃了年假,在战友中第一个拿出厚厚的本专业完工资料。就这样,各专业骨干迅速跟进,很快,各种新装备教材应运而生,一批新装备艇员脱颖而出。

短短一年时间,接艇队编写、完善了所有专业的完工资料,修订了某新型潜艇使用规定60多条,50%以上的编写资料都成了军队院校的教材,90%以上的艇员基本能胜任本职岗位,有2人荣立二等功。新型潜艇一到支队,官兵们随即展开真操实演,一个全员上阵的新装备训练热潮迅速兴起。

人装深度结合,打造水下尖兵

2004年,中央电大“八一”学院在海军开办的第一家远程教学班在该潜艇支队开课。与此同时,支队还与潜艇学院合办了在职研究生班。

新装备接装难,迅速形成战斗力更难。新装备入列后,随着新装备训练的展开,一些操作使用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浮出水面。支队领导感到,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下尖兵、实现人装深度结合,必须抓住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不松手。

为此,支队专门开办了多种文化补习班,让刚从院校毕业的学员担任教员,实行定期辅导定期考试,仅1年时间,经过驻地教育部门考核,支队初中毕业艇员就全部升级为高中学历;2年间,40%多的艇员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艇员学起新装备知识来显得得心应手,新装备训练保障的诸多难题也迎刃而解,新装备战斗力得到稳步提升。

刘江波是一名初中生,分到支队时正好赶上换装。面对如此之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他觉得处处犯难。参加学习班后,他一边学文化,一边学新装备,理论在实践中很快得到应用,学习新装备的信心和热情不断高涨。当年底,支队进行新装备知识竞赛,刘江波出人意料地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如今,支队已经形成了院校培养、远程教学、函授自学等多位一体的人才基础教育体系,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引才渠道,广开培养路子

杨法弟,支队鱼水雷业务长,在部队换装转型的练兵热潮中,成为支队官兵心目中的一颗明星。他独立研发的潜艇水武专业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填补了我军潜艇专业计算和管理系统的空白,开发的“通用训练考核系统”,大大提升了支队训练管理水平。为此,支队为他记二等功,还给他配了专车。

为了凝聚和吸引更多的高学历人才,这个支队采取超常规措施,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广开人才培养路子,设立了人才库、人才奖,加大了人才激励力度,充分发挥拔尖人才在驾驭新装备过程中的“火车头”作用。

如今,在这个支队,无论干部还是士官,人人争当“武状元”,练绝活、学绝活蔚然成风,支队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尖子人才:“雷神”廖勇,由他担任技术保障的200多枚鱼雷全部命中目标;“神耳”周军生,用耳朵判测故障灵、快、准,推动新装备又好又快地形成战斗力。

近年来,支队先后圆满完成了极限深潜试验、深海援潜实兵演练、实射战雷演练、新装备试验等10多项重大任务,培养出3名教练艇长、9名全训合格艇长,储备了18名具有全训艇长资格的指挥员,近千名官兵经受了远航、战备、巡逻及重大任务考验。支队顺利通过了总部作战能力评估,支队党委还被总部评为“先进师党委”。(钟远明 向延波 高毅)http://news.ifeng.com/mil/2/201002/0212_340_1545624.shtml

0212_921691.jpg
5年前,一纸命令让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踏上了主战潜艇升级换代之路,随着两型新潜艇的陆续列装,一支队伍变成两路纵队,引发了支队历史上最强劲的换装冲击波。

5年过去了,这个支队官兵面对新装备首次列装、一缺经验,二缺技术支撑的严峻挑战,创造了两型新装备当年接装当年形成战斗力、年均出海任务最多、远航时间最长等多项新纪录,连续多年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支队党委深深体会到,人才是部队发展和战斗力生成的“源头活水”。

培养一个人,带动一个专业

2004年,这个支队拉开了全面换装的序幕。新型潜艇技术复杂,专业繁多,与老潜艇比较,水平整整上了一代。

为了确保接装任务的顺利完成,支队早在新装备编配计划下达之初,就提出了“实施人才队伍信息化转型、尽快消除人才‘代差’”的目标。为此,支队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从所有艇员当中筹组了新装备接艇队。队员们来到院校、厂家、科研院所,开始了紧张的培训。

接装队员一边学习,一边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笔记作为“共享资源”提供给其他艇员学习。为了加强新装备学习的深度,接装队还专门开设了“小教员课堂”,让队员们轮流登台讲授理论知识和学习心得,形成了“培养一个人,带动一个专业”的喜人局面。

航电技师张立志是老式装备的“专业通”。面对新知识,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接艇队,抓紧时间刻苦钻研,甚至放弃了年假,在战友中第一个拿出厚厚的本专业完工资料。就这样,各专业骨干迅速跟进,很快,各种新装备教材应运而生,一批新装备艇员脱颖而出。

短短一年时间,接艇队编写、完善了所有专业的完工资料,修订了某新型潜艇使用规定60多条,50%以上的编写资料都成了军队院校的教材,90%以上的艇员基本能胜任本职岗位,有2人荣立二等功。新型潜艇一到支队,官兵们随即展开真操实演,一个全员上阵的新装备训练热潮迅速兴起。

人装深度结合,打造水下尖兵

2004年,中央电大“八一”学院在海军开办的第一家远程教学班在该潜艇支队开课。与此同时,支队还与潜艇学院合办了在职研究生班。

新装备接装难,迅速形成战斗力更难。新装备入列后,随着新装备训练的展开,一些操作使用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浮出水面。支队领导感到,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下尖兵、实现人装深度结合,必须抓住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不松手。

为此,支队专门开办了多种文化补习班,让刚从院校毕业的学员担任教员,实行定期辅导定期考试,仅1年时间,经过驻地教育部门考核,支队初中毕业艇员就全部升级为高中学历;2年间,40%多的艇员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有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艇员学起新装备知识来显得得心应手,新装备训练保障的诸多难题也迎刃而解,新装备战斗力得到稳步提升。

刘江波是一名初中生,分到支队时正好赶上换装。面对如此之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他觉得处处犯难。参加学习班后,他一边学文化,一边学新装备,理论在实践中很快得到应用,学习新装备的信心和热情不断高涨。当年底,支队进行新装备知识竞赛,刘江波出人意料地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如今,支队已经形成了院校培养、远程教学、函授自学等多位一体的人才基础教育体系,为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引才渠道,广开培养路子

杨法弟,支队鱼水雷业务长,在部队换装转型的练兵热潮中,成为支队官兵心目中的一颗明星。他独立研发的潜艇水武专业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填补了我军潜艇专业计算和管理系统的空白,开发的“通用训练考核系统”,大大提升了支队训练管理水平。为此,支队为他记二等功,还给他配了专车。

为了凝聚和吸引更多的高学历人才,这个支队采取超常规措施,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广开人才培养路子,设立了人才库、人才奖,加大了人才激励力度,充分发挥拔尖人才在驾驭新装备过程中的“火车头”作用。

如今,在这个支队,无论干部还是士官,人人争当“武状元”,练绝活、学绝活蔚然成风,支队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尖子人才:“雷神”廖勇,由他担任技术保障的200多枚鱼雷全部命中目标;“神耳”周军生,用耳朵判测故障灵、快、准,推动新装备又好又快地形成战斗力。

近年来,支队先后圆满完成了极限深潜试验、深海援潜实兵演练、实射战雷演练、新装备试验等10多项重大任务,培养出3名教练艇长、9名全训合格艇长,储备了18名具有全训艇长资格的指挥员,近千名官兵经受了远航、战备、巡逻及重大任务考验。支队顺利通过了总部作战能力评估,支队党委还被总部评为“先进师党委”。(钟远明 向延波 高毅)
一纸命令让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踏上了主战潜艇升级换代之路
听着好像还有情绪: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