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島今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16:54
http://blog.udn.com/copydesk/4846179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140646.shtml
地底埋銀元?挖出是地雷
對於所謂「被士兵劫持去台灣」的說法,幾乎所有在台灣的大陳人,都對此嗤之以鼻。

今年六十四歲的嚴正德,看著聯合報當年的老相片,當年的記憶一下子全都回來了:「對對對,我們家就是山坡上那一棟三層樓的房子,當初就是從這個港灣上船,用小舢舨搭成的碼頭,先上登陸艇,再轉到美國大軍艦上。」

到底是自願來還是被逼著來?嚴正德說:「當然自願的,馬上要打仗了,誰不怕啊?連那一年的大年初一,大家全都是躲在防空洞過的。老共天天來轟炸,有時警報才剛響起,飛機就到頭上了。」

大陳人回憶起撤退,都說當初軍方嚴格限制行李的數量,大家又傳說台灣只能用新台幣,不能用銀元,所以很多人離家時,就把銀元埋在地底下。不過在大陸方面,卻罕見有人在地下挖到銀元的記載。

一九五五年三月,共軍登島一個月之後,大陸紅十字會發表調查報告,其中提到:蔣軍把地雷埋在菜園裡、水井旁,甚至在沒有完全破壞的村莊裡埋地雷。報告宣稱,人民解放軍登島後的一星期中,就掃除了七千四百九十七枚地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140649.shtml
大陳島現況/漁源匱乏 觀光只能半年飽
大陳島所屬的浙江省台州市,是長江三角洲人均收入最高的都市之一,平均年所得達到人民幣兩萬四千元。在市內的新開發特區,筆直的大馬路與寬闊的公園、廣場,還有城開不夜的飯店、餐廳、娛樂場所。當地剛落成的高級住宅大樓,一坪要賣新台幣廿、卅萬,還總是銷售一空。

然而兩小時船程外的大陳島,儼然是另一個世界。街上看不到時髦的裝扮,甚至可以看到久違的「藍螞蟻」毛裝,讓人聯想起開放探親初期所見的畫面。

碼頭邊,一群婦女蹲在地上,挑揀剛從漁船上卸下的螃蟹。她們熟練地用橡皮筋綁住螃蟹,放進旁邊的大籮筐,但一天下來,收入卻往往不到台幣一百元。

根據官方統計,大陳島漁民年收入是人民幣七千九百元,全島居民的平均收入,更只有六千三百元。等於一個月辛苦所得,只夠兩個人在上海新天地吃一餐飯。也因為如此,年輕人幾乎都離開大陳,到台州或杭州、上海去討生活。

根據1930年代的統計,大陳的總人口約為一萬出頭。1949年後,大量逃難人口湧入,人口增到一萬七千多人,加上駐軍更超過三萬人,使得島上出現空前的擁擠景況。

國府撤退後,除了第一批登島開墾的四百多位共青團成員,最重要的新移民來源是1960年代初期台州興建長潭水庫的拆遷戶。由於漁業興盛,大陳的人口一度達到七、八千。

大陳一帶,自古就是重要的漁場,盛產的魚種包括黃魚、帶魚、烏賊、鰻魚、蝦、蟹等,民國初年已有「欠債如牛毛,只要海上一夜潮」的俗諺。當年曾經駐防當地的前海軍總司令葉昌桐也回憶,從大陳回到台灣之後好幾年,對於別人視為珍饈的黃魚,自己則「看了都有點想吐」,因為當地一天三餐都是黃魚。

1950年代國共對峙,漁業大受影響,導致捕獲量大減。幾年的「休養生息」,讓中共在1955年接收大陳後,出現空前的收穫。從1960到1980年代,平均年漁獲量高達六萬噸,是一九五四年戰爭期間的一百倍,每逢撈捕旺季,大陳海域聚集來自鄰近各省的漁船,總數達五千多艘。

但是因為過量撈捕,漁獲量在90年代之後嚴重下滑。堪稱大陳招牌海產的黃魚,現在大都靠箱網養殖,野生的已經不多。漁業的衰落,也導致人口的流出。

發展觀光如今成為大陳積極努力的目標,宣傳「玩海水,吃海鮮,賞海景」,還可租船出海釣魚。看著港灣邊一整排小旅館,曾在大陳當過三年副鎮長的椒江區台辦副主任王星說:「夏天遊客不少,周末這些旅館會客滿。」不過受限氣候,只能作半年生意。到了又冷風浪又大的冬天,船隻常被迫停航,根本沒有觀光客。也因為如此,不容易吸引外商來投資。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140645.shtml
蔣主任風範 反攻大陳
1955年二月十日,「金剛計畫」進行到第三天。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搭水上飛機來到大陳。

在劉廉一與蔣經國的陪同之下,孫立人巡視上大陳的防衛司令部,看到營房前種的一株茶花,就決定把它挖回台灣。這株茶花也成了整場大陳撤退行動中,唯一參與的植物。

在茶花旁邊還有一棵柳樹,同樣是當初胡宗南所栽植。沒能獲得孫立人青睞、趕上撤退的柳樹,如今已經亭亭成蔭,甚至還掛上一塊招牌:「胡宗南親自種植柳樹」。

不只這一株柳樹,當年國府據守大陳時期的遺跡,現在都成了吸引遊客的景點。在大陳島上,比胡宗南更大的賣點,是蔣經國的活動紀錄。

從下大陳港灣沿海的馬路,轉入一旁的小巷子,巷子是彎曲陡峭的梯階,兩旁是黃褐色的石砌矮牆。拾級而上,走過幾間破房子,進入一棟整修過的舊式大屋,招牌寫著「蔣經國舊居」。

「這是當初組織游擊隊的王相義的房子,不過蔣經國住過這兒。」當地官員解釋:「蔣經國究竟比較有名,在兩岸都很受尊敬嘛!」

故居的二樓,不僅有蔣經國陪同父親在大陳島巡視的照片,從蔣經國小時候與父親的合照,在贛南擔任行政官員,到他在台灣推動各項建設,甚至近年蔣孝嚴來大陸訪問等,儼然成了一個小型經國紀念館。

「金剛計畫」最後一天,蔣經國站在軍艦船尾,看著大陳島的身影逐漸消失,腦海想的,或許是有一天必定打回來。不過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儘管反攻不成,但「蔣主任」的親民勤政風範,又在這座小島,甚至整個中國大陸,再度被人傳誦。http://blog.udn.com/copydesk/4846179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140646.shtml
地底埋銀元?挖出是地雷
對於所謂「被士兵劫持去台灣」的說法,幾乎所有在台灣的大陳人,都對此嗤之以鼻。

今年六十四歲的嚴正德,看著聯合報當年的老相片,當年的記憶一下子全都回來了:「對對對,我們家就是山坡上那一棟三層樓的房子,當初就是從這個港灣上船,用小舢舨搭成的碼頭,先上登陸艇,再轉到美國大軍艦上。」

到底是自願來還是被逼著來?嚴正德說:「當然自願的,馬上要打仗了,誰不怕啊?連那一年的大年初一,大家全都是躲在防空洞過的。老共天天來轟炸,有時警報才剛響起,飛機就到頭上了。」

大陳人回憶起撤退,都說當初軍方嚴格限制行李的數量,大家又傳說台灣只能用新台幣,不能用銀元,所以很多人離家時,就把銀元埋在地底下。不過在大陸方面,卻罕見有人在地下挖到銀元的記載。

一九五五年三月,共軍登島一個月之後,大陸紅十字會發表調查報告,其中提到:蔣軍把地雷埋在菜園裡、水井旁,甚至在沒有完全破壞的村莊裡埋地雷。報告宣稱,人民解放軍登島後的一星期中,就掃除了七千四百九十七枚地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140649.shtml
大陳島現況/漁源匱乏 觀光只能半年飽
大陳島所屬的浙江省台州市,是長江三角洲人均收入最高的都市之一,平均年所得達到人民幣兩萬四千元。在市內的新開發特區,筆直的大馬路與寬闊的公園、廣場,還有城開不夜的飯店、餐廳、娛樂場所。當地剛落成的高級住宅大樓,一坪要賣新台幣廿、卅萬,還總是銷售一空。

然而兩小時船程外的大陳島,儼然是另一個世界。街上看不到時髦的裝扮,甚至可以看到久違的「藍螞蟻」毛裝,讓人聯想起開放探親初期所見的畫面。

碼頭邊,一群婦女蹲在地上,挑揀剛從漁船上卸下的螃蟹。她們熟練地用橡皮筋綁住螃蟹,放進旁邊的大籮筐,但一天下來,收入卻往往不到台幣一百元。

根據官方統計,大陳島漁民年收入是人民幣七千九百元,全島居民的平均收入,更只有六千三百元。等於一個月辛苦所得,只夠兩個人在上海新天地吃一餐飯。也因為如此,年輕人幾乎都離開大陳,到台州或杭州、上海去討生活。

根據1930年代的統計,大陳的總人口約為一萬出頭。1949年後,大量逃難人口湧入,人口增到一萬七千多人,加上駐軍更超過三萬人,使得島上出現空前的擁擠景況。

國府撤退後,除了第一批登島開墾的四百多位共青團成員,最重要的新移民來源是1960年代初期台州興建長潭水庫的拆遷戶。由於漁業興盛,大陳的人口一度達到七、八千。

大陳一帶,自古就是重要的漁場,盛產的魚種包括黃魚、帶魚、烏賊、鰻魚、蝦、蟹等,民國初年已有「欠債如牛毛,只要海上一夜潮」的俗諺。當年曾經駐防當地的前海軍總司令葉昌桐也回憶,從大陳回到台灣之後好幾年,對於別人視為珍饈的黃魚,自己則「看了都有點想吐」,因為當地一天三餐都是黃魚。

1950年代國共對峙,漁業大受影響,導致捕獲量大減。幾年的「休養生息」,讓中共在1955年接收大陳後,出現空前的收穫。從1960到1980年代,平均年漁獲量高達六萬噸,是一九五四年戰爭期間的一百倍,每逢撈捕旺季,大陳海域聚集來自鄰近各省的漁船,總數達五千多艘。

但是因為過量撈捕,漁獲量在90年代之後嚴重下滑。堪稱大陳招牌海產的黃魚,現在大都靠箱網養殖,野生的已經不多。漁業的衰落,也導致人口的流出。

發展觀光如今成為大陳積極努力的目標,宣傳「玩海水,吃海鮮,賞海景」,還可租船出海釣魚。看著港灣邊一整排小旅館,曾在大陳當過三年副鎮長的椒江區台辦副主任王星說:「夏天遊客不少,周末這些旅館會客滿。」不過受限氣候,只能作半年生意。到了又冷風浪又大的冬天,船隻常被迫停航,根本沒有觀光客。也因為如此,不容易吸引外商來投資。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140645.shtml
蔣主任風範 反攻大陳
1955年二月十日,「金剛計畫」進行到第三天。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搭水上飛機來到大陳。

在劉廉一與蔣經國的陪同之下,孫立人巡視上大陳的防衛司令部,看到營房前種的一株茶花,就決定把它挖回台灣。這株茶花也成了整場大陳撤退行動中,唯一參與的植物。

在茶花旁邊還有一棵柳樹,同樣是當初胡宗南所栽植。沒能獲得孫立人青睞、趕上撤退的柳樹,如今已經亭亭成蔭,甚至還掛上一塊招牌:「胡宗南親自種植柳樹」。

不只這一株柳樹,當年國府據守大陳時期的遺跡,現在都成了吸引遊客的景點。在大陳島上,比胡宗南更大的賣點,是蔣經國的活動紀錄。

從下大陳港灣沿海的馬路,轉入一旁的小巷子,巷子是彎曲陡峭的梯階,兩旁是黃褐色的石砌矮牆。拾級而上,走過幾間破房子,進入一棟整修過的舊式大屋,招牌寫著「蔣經國舊居」。

「這是當初組織游擊隊的王相義的房子,不過蔣經國住過這兒。」當地官員解釋:「蔣經國究竟比較有名,在兩岸都很受尊敬嘛!」

故居的二樓,不僅有蔣經國陪同父親在大陳島巡視的照片,從蔣經國小時候與父親的合照,在贛南擔任行政官員,到他在台灣推動各項建設,甚至近年蔣孝嚴來大陸訪問等,儼然成了一個小型經國紀念館。

「金剛計畫」最後一天,蔣經國站在軍艦船尾,看著大陳島的身影逐漸消失,腦海想的,或許是有一天必定打回來。不過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儘管反攻不成,但「蔣主任」的親民勤政風範,又在這座小島,甚至整個中國大陸,再度被人傳誦。
很有胜利转进的风采
:sleepy:故大陈居民啥样人没有,反对GCD的地主不少吧。

所以少来扯
共军还有飞机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