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招生丑闻固可恼,北大“考博事件”更堪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37:24
<P>虽然北大法学院的“考博事件”,仍在议论纷纷,但已被北航
招生丑闻盖过。诚如网友张天蔚所说:因为高考已经成为“最后的圣地”和最后一道“公平
的起点”。如果连教育领域也丧失其公平、公正,则弱势者将在事实上和心理上,失去获得
公平的机会和信心。(《打击教育腐败要雷霆手段》)但北大法学院的“考博事件”的发生
,也是失去公平的问题。公众显然对北航招生丑闻表现了更大的愤怒,有关当局也迅速作出
了要严肃处理的反应。

  我以为,反应的不同,与这样一些因素有关:北航招生丑闻,是明目张胆的权力与金钱的
交易,还带有敲诈勒索性质;北大法学院的“考博”则还有块学术的遮羞布:识别考生的学
术潜力,得靠学术权威。确实有这情况,伯乐相马的故事,有他的道理,问题是伯乐难得,
朱苏力又够不够得上伯乐。而且这里有一个朱苏力难以解释的矛盾,既然如此,为何不一开
始要说对被录取者不熟悉?,伯乐相马,首先得相,越熟悉越相得准,这有什么需要掩饰。
过去的学术大师,慧眼识人才,成为佳话,而朱院长却显得有点心虚。随着讨论的深入,对
朱院长的经历的揭示,朱院长在法学上究竟有多大权威,够不够得上权威也成了问题,这方
面的文章很多,此处不赘。

  对朱院长学术上如何评价,得由法学界去评,由此也就想到中国法学界的水平又如何呢?
我只知道,这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曾中断多年,原有的人才屡经批判,不得其用,恢复专业培
养时,青黄不接,大师凋零,不仅法学,在人文学科中不少情况类似,但在短短一二十年间
竟然就权威林立,精英辈出,博士博导满天飞。还有了一大批人文学院和人文学院院长。这
个现象是可喜还是可忧,值得关注。是否真正权威恐怕得有个同行评议,不是由圈子内几个
人彼此彼此,再加上几家媒体造势,就行了的。

  北航招生丑闻出来后,无人为之辩护;北航校长的道歉,虽然还有人不满意,但也是难得
和少见的。而朱苏力所为,也是不能维护公平、公正,不仅自己不去认识,还有人公开为之
辩护,这个情况就很值得注意。说明对于如何维护学术的纯洁还有人看不清楚,而看一看出
来为之辩护的人,更可以看出反映着当前存在的社会严重分化的问题。

在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http://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156)读到一
段对朱苏力的介绍,按其口气应该是朱自己写的,现全文照录如下:

  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愚人节(因此很不聪明)出生于安徽合肥(但一
直很瘦)。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
游山玩水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1978年因高考成绩不佳,不幸考入北京大学法
律系(注:当时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文史哲),仍不好读法律书,每每歪曲马克思的话(大意
是“我总是把法律放在哲学和历史之后”)为自己的不务正业辩解。终于于1982年获得法学
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
“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年后,赴美自
费公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和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LL
.M(1987,美国商法与税法)、M.A(1992,美国法律制度)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学科
研究)学位。实验生活多年,几度见异思迁,专业换了不少,飘流各地(包括海外),似乎
才觉悟自己别无所能,只能读书、教书。1992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聘讲师(
1992)、副教授(199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

  似在自嘲,实在自褒。做学问在朱苏力那里是如此轻而易举。多年来人们引为座右铭的“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
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马克思
铭言碑”http://www.cib.ac.cn/Cib-Web/ChuangXin/YQ-Max-JJ.htm ) ”看来是老黄历了。
当然也可以按江晓原的解释,社会科学本不是科学,应当别论。这位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的江
院长和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吴国盛,与朱院长有类似之处,都是上中学赶上文革,基础知
识没好好学、但后来都一路顺风,博士博导对他们来说。似乎都如探囊取物,可能他们的才
智是有过人之处,但真要做学问,不可能那么轻松,也许是记者没表达好,但看来也是他们
的自我感觉。这里还有一段文字可以为证,现摘录如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似乎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又有“一
部分人先闲起来”。这无疑为才子佳人的产生和存在创造了社会条件。新时代的才子佳人在
向我们招手,他们是一批科学文化人。”</P>
<P>“哎,如今这科学人文学者大概都不事悬梁刺股,绝壁攀登了,一个跑到英伦去游学,思艳文
软地带回一大札游记,一个在自家内室撒开一大床的闲书,卧读红尘。这番“幸福生活”着
实让人嫉妒。转一想,这嫉妒得没有什么道理,“赛先生”又不是苦行僧一个,凭什么就得
往苦水里泡。”(王一方)(以上引文均据2003年3月27日科学时报:《才子 优裕 叹息 香艳
》http://www.sciencetimes.net/20030327/h2.htm )

这里说的两个人是“科学文化人F4”中的江晓原和刘冰。我想他们这些“先富起来,先闲起
来”的人,应该是现在的所谓“精英”吧,他们在杨小凯坐牢的时候能够参军,做工,没有
上山下乡,有的人还在那时入了党,应该说是很幸运的,也有了自己的优势,后来又上了大
学,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校门。由此而顺利进入“精英”阶层。这都没有什么可说的,本来就
不应该让孩子们丢下学业,但这也反映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某些精英的经历。使
他们觉不自觉地脱离了中国广大的基本群众,他们的思维方式,不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
是是能根据从西方书本上得到的耳食之学,引述某个大师之言,却就想以此来左右中国的事
情,江晓原、吴国盛等“科学文化人”极力想把中国的科普图书“华丽转身”为“新兴白领
阶层服务”,而不把大多数人民的需求放在眼里,就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例证。朱院长做的
怎么样,我不清楚,不好说,但从他的论文目录中看到有“现代法治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秋菊的迷惑和山杠爷的悲剧”这样的题目,心中不免产生疑问。中国的冤假错案那么多,为
什么不结合现实案例来研究,却要拿虚构的电影故事来做文章呢?再有这样的文章和“’法’
的故事”(《读书》)这样应该是普及性文章也列在论文之类,我也有点怀疑。而江晓原先
生也是把“科学外理论争取生存空间--评柯云路《大气功师》(《中国出版》1991年第1/2号
合刊)这类文章列入“学术论文”一类。不知现在是不是已成人文学界的通例?果如此,令
人难以接受。

  本来在北大法学院“考博事件出来以前,我并不知其人,也不了解法学界是什么情况。我
估计不少人也是如此,现在既然有这样一个事件掀开了盖子,真应该好好追踪研究。因为像
北航招生中出现那样的问题,一揭出就臭,不会搞乱人的思想,而像苏力这样的问题,有以
学术名义的掩护,本来明确的问题,也可以变成是非难分。而这些人还掌握着教坛的,如果
对自己缺乏认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呢?

  因此,我认为对北航招生中的问题要重视,对北大法学院的“考博事件”一样不能放松。</P><P>虽然北大法学院的“考博事件”,仍在议论纷纷,但已被北航
招生丑闻盖过。诚如网友张天蔚所说:因为高考已经成为“最后的圣地”和最后一道“公平
的起点”。如果连教育领域也丧失其公平、公正,则弱势者将在事实上和心理上,失去获得
公平的机会和信心。(《打击教育腐败要雷霆手段》)但北大法学院的“考博事件”的发生
,也是失去公平的问题。公众显然对北航招生丑闻表现了更大的愤怒,有关当局也迅速作出
了要严肃处理的反应。

  我以为,反应的不同,与这样一些因素有关:北航招生丑闻,是明目张胆的权力与金钱的
交易,还带有敲诈勒索性质;北大法学院的“考博”则还有块学术的遮羞布:识别考生的学
术潜力,得靠学术权威。确实有这情况,伯乐相马的故事,有他的道理,问题是伯乐难得,
朱苏力又够不够得上伯乐。而且这里有一个朱苏力难以解释的矛盾,既然如此,为何不一开
始要说对被录取者不熟悉?,伯乐相马,首先得相,越熟悉越相得准,这有什么需要掩饰。
过去的学术大师,慧眼识人才,成为佳话,而朱院长却显得有点心虚。随着讨论的深入,对
朱院长的经历的揭示,朱院长在法学上究竟有多大权威,够不够得上权威也成了问题,这方
面的文章很多,此处不赘。

  对朱院长学术上如何评价,得由法学界去评,由此也就想到中国法学界的水平又如何呢?
我只知道,这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曾中断多年,原有的人才屡经批判,不得其用,恢复专业培
养时,青黄不接,大师凋零,不仅法学,在人文学科中不少情况类似,但在短短一二十年间
竟然就权威林立,精英辈出,博士博导满天飞。还有了一大批人文学院和人文学院院长。这
个现象是可喜还是可忧,值得关注。是否真正权威恐怕得有个同行评议,不是由圈子内几个
人彼此彼此,再加上几家媒体造势,就行了的。

  北航招生丑闻出来后,无人为之辩护;北航校长的道歉,虽然还有人不满意,但也是难得
和少见的。而朱苏力所为,也是不能维护公平、公正,不仅自己不去认识,还有人公开为之
辩护,这个情况就很值得注意。说明对于如何维护学术的纯洁还有人看不清楚,而看一看出
来为之辩护的人,更可以看出反映着当前存在的社会严重分化的问题。

在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http://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156)读到一
段对朱苏力的介绍,按其口气应该是朱自己写的,现全文照录如下:

  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愚人节(因此很不聪明)出生于安徽合肥(但一
直很瘦)。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
游山玩水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1978年因高考成绩不佳,不幸考入北京大学法
律系(注:当时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文史哲),仍不好读法律书,每每歪曲马克思的话(大意
是“我总是把法律放在哲学和历史之后”)为自己的不务正业辩解。终于于1982年获得法学
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
“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年后,赴美自
费公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和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LL
.M(1987,美国商法与税法)、M.A(1992,美国法律制度)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学科
研究)学位。实验生活多年,几度见异思迁,专业换了不少,飘流各地(包括海外),似乎
才觉悟自己别无所能,只能读书、教书。1992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聘讲师(
1992)、副教授(199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

  似在自嘲,实在自褒。做学问在朱苏力那里是如此轻而易举。多年来人们引为座右铭的“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
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马克思
铭言碑”http://www.cib.ac.cn/Cib-Web/ChuangXin/YQ-Max-JJ.htm ) ”看来是老黄历了。
当然也可以按江晓原的解释,社会科学本不是科学,应当别论。这位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的江
院长和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吴国盛,与朱院长有类似之处,都是上中学赶上文革,基础知
识没好好学、但后来都一路顺风,博士博导对他们来说。似乎都如探囊取物,可能他们的才
智是有过人之处,但真要做学问,不可能那么轻松,也许是记者没表达好,但看来也是他们
的自我感觉。这里还有一段文字可以为证,现摘录如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似乎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又有“一
部分人先闲起来”。这无疑为才子佳人的产生和存在创造了社会条件。新时代的才子佳人在
向我们招手,他们是一批科学文化人。”</P>
<P>“哎,如今这科学人文学者大概都不事悬梁刺股,绝壁攀登了,一个跑到英伦去游学,思艳文
软地带回一大札游记,一个在自家内室撒开一大床的闲书,卧读红尘。这番“幸福生活”着
实让人嫉妒。转一想,这嫉妒得没有什么道理,“赛先生”又不是苦行僧一个,凭什么就得
往苦水里泡。”(王一方)(以上引文均据2003年3月27日科学时报:《才子 优裕 叹息 香艳
》http://www.sciencetimes.net/20030327/h2.htm )

这里说的两个人是“科学文化人F4”中的江晓原和刘冰。我想他们这些“先富起来,先闲起
来”的人,应该是现在的所谓“精英”吧,他们在杨小凯坐牢的时候能够参军,做工,没有
上山下乡,有的人还在那时入了党,应该说是很幸运的,也有了自己的优势,后来又上了大
学,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校门。由此而顺利进入“精英”阶层。这都没有什么可说的,本来就
不应该让孩子们丢下学业,但这也反映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某些精英的经历。使
他们觉不自觉地脱离了中国广大的基本群众,他们的思维方式,不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
是是能根据从西方书本上得到的耳食之学,引述某个大师之言,却就想以此来左右中国的事
情,江晓原、吴国盛等“科学文化人”极力想把中国的科普图书“华丽转身”为“新兴白领
阶层服务”,而不把大多数人民的需求放在眼里,就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例证。朱院长做的
怎么样,我不清楚,不好说,但从他的论文目录中看到有“现代法治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秋菊的迷惑和山杠爷的悲剧”这样的题目,心中不免产生疑问。中国的冤假错案那么多,为
什么不结合现实案例来研究,却要拿虚构的电影故事来做文章呢?再有这样的文章和“’法’
的故事”(《读书》)这样应该是普及性文章也列在论文之类,我也有点怀疑。而江晓原先
生也是把“科学外理论争取生存空间--评柯云路《大气功师》(《中国出版》1991年第1/2号
合刊)这类文章列入“学术论文”一类。不知现在是不是已成人文学界的通例?果如此,令
人难以接受。

  本来在北大法学院“考博事件出来以前,我并不知其人,也不了解法学界是什么情况。我
估计不少人也是如此,现在既然有这样一个事件掀开了盖子,真应该好好追踪研究。因为像
北航招生中出现那样的问题,一揭出就臭,不会搞乱人的思想,而像苏力这样的问题,有以
学术名义的掩护,本来明确的问题,也可以变成是非难分。而这些人还掌握着教坛的,如果
对自己缺乏认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呢?

  因此,我认为对北航招生中的问题要重视,对北大法学院的“考博事件”一样不能放松。</P>
搂钱才是硬道理,教育产业化,国人的悲哀。所渭的精英,只不过是一些应命文章的马屁虫。文字流氓罢了。
搂钱才是硬道理。精辟。今年高考我们这里招办的“同志”可肥了。光未上本科线,300分左右的就被解放军重庆通讯学院录取了600人。你说肥不肥。呵呵呵呵。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