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流失的情感元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05:38
春节流失的情感元素

(2011-02-07)


中国早点-京城偶寄

  年初三从首都机场乘车进入北京市区,出租车师傅一路嘀咕着:“这年啊,越过越没年味儿了。”

  北京的哥(出租车师傅在北京的俗称)一向以能说会道著称,过去还享有“政治评论员”的美誉。这天空气阴霾,从机场高速进城的途中确实没什么喜庆氛围,一路上我安静听他分析现在人们平日吃什么玩什么都不缺,以致再也没了过去盼过节的热情劲儿。

  “从前(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靠配额,平时每人每月才半斤油,你怎么省着用也就攒下那么点。春节每人发四两花生油、一两香油、还有花生、瓜子、鱼,也就过节才能吃点油炸的,平时哪有油炸东西吃?”

  他细数着春节气氛的今昔之比,感叹中国大陆传统文化流失,又批评西方对东方实行文化侵略。的哥说:“北京这些年轻人,过圣诞倒挺来劲儿。”

  听他这么说,春节味儿淡了,都是物资富足和西风入侵惹的祸。

  我倒是想起,几小时前在飞机上从报纸上读到的中国留守儿童故事。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中国共有5800万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六成孩子的父母出外务工已超过1年,28.5%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5年以上。

  以千万计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否像城市里的大人一样,对于过年的感情那么淡然,没了盼头了?我只知道,媒体报道说留守儿童过年最大的期盼就是爸爸妈妈能回家团聚。就在2月4日,年初二这天的《重庆日报》给读者介绍了李玲——一个长到10岁却还没见过父母的重庆乡下女孩。李玲的父母在广州打工,她在5个月大时被送回乡,没再见过父母一面,舅舅说她每次跟父母通完电话就掉眼泪,然后又自己擦干。

  李玲的春节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日子。今年,她父母曾许诺回家看她,但是诺言最终没有兑现。
这边有千万留守儿童,另一边有数目同样庞大的空巢老人。近年“恐归族”日渐庞大,越来越多年轻人将过年回家视为畏途。他们在网上晒账单,申诉回家一次能把一年积蓄都耗尽。怕礼数,怕人情债,怕父母逼婚事,怕城市出身的另一半不能适应乡下生活,种种经济或精神上的负担让更多人选择不回家团聚,可以想象,孤独过年的老人更多了。
  这几天,官方媒体刊文指出外国政要都给华人祝贺兔年吉祥,彰显中国的文化张力,吊诡的是:中国的春节气氛反而在走下坡。物质条件好转了,感情淡化了。

  我发现很难去苛责不回家的选择,只感叹中国人寻觅幸福的道路之漫长。抛下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常年不回家的年轻人,他们难免有考虑不全的一面,但也都有力不从心的难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个人权利保障不足,也造成大家在潜意识中相信一种事实:人民币才是最可靠与必须拥有的,所以挣钱必须摆在首位。

  这难道是发展造成的另一种无奈?春节味道流失,折射的是社会情感淡薄,也说明有其他东西占据了情义的位置。这个局面的扭转,需要资源分配制度的改革,也需要人们去思考生活与过节的意义。

  中国春节应该回归朴素的情的味道,再好的物质条件或者国家GDP多高,都不能保证个人内心的平静与幸福。到了那么一天,大家能够把情感与物质的分量都看清楚,那才是有尊严的人,而不是逐利为生的机器。春节流失的情感元素

(2011-02-07)


中国早点-京城偶寄

  年初三从首都机场乘车进入北京市区,出租车师傅一路嘀咕着:“这年啊,越过越没年味儿了。”

  北京的哥(出租车师傅在北京的俗称)一向以能说会道著称,过去还享有“政治评论员”的美誉。这天空气阴霾,从机场高速进城的途中确实没什么喜庆氛围,一路上我安静听他分析现在人们平日吃什么玩什么都不缺,以致再也没了过去盼过节的热情劲儿。

  “从前(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靠配额,平时每人每月才半斤油,你怎么省着用也就攒下那么点。春节每人发四两花生油、一两香油、还有花生、瓜子、鱼,也就过节才能吃点油炸的,平时哪有油炸东西吃?”

  他细数着春节气氛的今昔之比,感叹中国大陆传统文化流失,又批评西方对东方实行文化侵略。的哥说:“北京这些年轻人,过圣诞倒挺来劲儿。”

  听他这么说,春节味儿淡了,都是物资富足和西风入侵惹的祸。

  我倒是想起,几小时前在飞机上从报纸上读到的中国留守儿童故事。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中国共有5800万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六成孩子的父母出外务工已超过1年,28.5%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5年以上。

  以千万计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否像城市里的大人一样,对于过年的感情那么淡然,没了盼头了?我只知道,媒体报道说留守儿童过年最大的期盼就是爸爸妈妈能回家团聚。就在2月4日,年初二这天的《重庆日报》给读者介绍了李玲——一个长到10岁却还没见过父母的重庆乡下女孩。李玲的父母在广州打工,她在5个月大时被送回乡,没再见过父母一面,舅舅说她每次跟父母通完电话就掉眼泪,然后又自己擦干。

  李玲的春节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日子。今年,她父母曾许诺回家看她,但是诺言最终没有兑现。
这边有千万留守儿童,另一边有数目同样庞大的空巢老人。近年“恐归族”日渐庞大,越来越多年轻人将过年回家视为畏途。他们在网上晒账单,申诉回家一次能把一年积蓄都耗尽。怕礼数,怕人情债,怕父母逼婚事,怕城市出身的另一半不能适应乡下生活,种种经济或精神上的负担让更多人选择不回家团聚,可以想象,孤独过年的老人更多了。
  这几天,官方媒体刊文指出外国政要都给华人祝贺兔年吉祥,彰显中国的文化张力,吊诡的是:中国的春节气氛反而在走下坡。物质条件好转了,感情淡化了。

  我发现很难去苛责不回家的选择,只感叹中国人寻觅幸福的道路之漫长。抛下孩子进城务工的家长,常年不回家的年轻人,他们难免有考虑不全的一面,但也都有力不从心的难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个人权利保障不足,也造成大家在潜意识中相信一种事实:人民币才是最可靠与必须拥有的,所以挣钱必须摆在首位。

  这难道是发展造成的另一种无奈?春节味道流失,折射的是社会情感淡薄,也说明有其他东西占据了情义的位置。这个局面的扭转,需要资源分配制度的改革,也需要人们去思考生活与过节的意义。

  中国春节应该回归朴素的情的味道,再好的物质条件或者国家GDP多高,都不能保证个人内心的平静与幸福。到了那么一天,大家能够把情感与物质的分量都看清楚,那才是有尊严的人,而不是逐利为生的机器。
JY文章,JY文章啊,含沙射影攻击D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