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亚大陆,游牧渔猎社会的战争潜力对农耕社会的优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17:13
古代东亚大陆,游牧社会的战争潜力应该高于小农模式的农耕社会.多数时间中原农耕王朝占上风的主要因素是军队拥有统一的组织制度,而游牧民族往往以家族的方式分散为多个权力中心,背离了一支军队的基本原则.这样就给了对方政治上分化瓦解,军事上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一个游牧或渔猎民族也拥有了集权化的完善的组织制度,甚至是有权控制和主导每一个家庭单位的人数.并且依靠河套,中亚,东北或者其他的什么地方有了基本的经济保障.那么战争潜力在同等装备技术水平下是优于中原农耕社会.

经济上的计算:
一般性质的私有化农业社会,如果它不像50年代初的共产中国一样进行土地改革并且有效的遏制和约束剥削阶层的扩大,那么以20世纪冷战中前期的台湾例,军费开支占经济的比例最多为6至7%左右,财政收入占社会经济的比例最多为10%左右.事实上像明,清,或北洋,国民政府等农业社会政权,财政收入占经济比例只有3%-5%才是比较常见的.(社会无法承受自然腐败因素带来的税务征收附带成本),军费支出能力只有社会经济的2%左右.


我们假定农业王朝社会人均农业水平为大致每个人口每年平均消耗150千克成品口粮,(这个水平只有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大陆农村居民的水平,但是考虑到古代和近代人口结构中少年和成年人的比例没有毛时代那么高,还是可以拥有尚可的基本温饱的)人口算人均日口粮400克;

一名成年士兵维持日常训练和强度不高的行军作战大约需要每天4000千卡热量,约1200克/天;而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较严格的训练,那么至少要5300-5400千卡/天的热量,约1600天的成品粮.折中计算,一名野战士兵的成本至少相当于3.5个人口的口粮.

考虑到维持一名现役士兵的农业成本不仅仅是消耗粮食,还有减少了一个壮年劳动力的负面效应,因此"饷补偿"也是应该的.按1名壮年劳动力的经济生产能力为一个5口之家的一半计,相当于2.5人口口粮单位.

1名现役士兵合计农业成本6人口口粮单位,这只是一个步兵普通士兵而已.如果考虑至少1/5左右的单马骑兵,相当于兵力成本1/3的后勤畜力费用,加上一些军官费开支.1名现役士兵的综合农业成本高达12人口口粮单位.

因此,财力雄厚的宋代也只能维持1/200的的常备野战兵力人口比.即1亿人可以维持50万野战军,6000万人可以维持30万野战军.超出这个标准的,那么必然在军队中存在种种减小军队成本的措施或者弊端.性质好的是正常屯田,性质坏的是克扣粮饷或者利用士兵从事利润性生产劳动做为补偿.唐代的60至80万军队中也不可避免的有这种现象,导致真正能够有效作战的野战兵力要打五折.

参考:民国初年的中国:1912年全国4亿人口只有95万正规军,占人口四百分之一;1926年内战高峰时全国各个势力军队之和达到220万,占人口二百分之一.这还是在民国时期大多数军队普通士兵的温饱水平无法和唐宋时代主力野战部队并论的前提下.

注:武器装备,军械器材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纳入军费统计体系.农业时代的战争不存在工业时代水平的高损耗.



有人会问,这么庞大的军事维持成本,游牧民族是靠什么来支持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手段
1:驱逐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使自己的民族及其仆从占有最广阔的草场,相比中原王朝北方少数民族在地理地缘上是开放的.这样减少了草原和东北核心经济区承载压力,提高了人均经济水平.
2:掠夺中亚中东和中原等农耕社会,或者控制一部分农耕区以比较少的人口经营之,也能提供充足的余粮和军械.
3:几乎没有马匹和畜力运输成本.
4:劳动力对于以人均可靠耕地面积不多,小农为单位的精耕农业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游牧和渔猎来说.哪怕减少一半的劳动力,只要人均水草和动植物资源不发生变化,影响并不大.


这样一个编制内的本民族及其核心仆从只有中原王朝1.5%-2%人口数的少数民族政权,只需要获得付出0.6%于农耕社会经济产量的口粮成本,就能维持中原王朝0.2%-0.25%人口数,约中原王朝一半野战兵力数的常备多马骑兵.如果是短期战役,甚至可以达到1:1的骑兵对步兵数量.

读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人会知道,即便在火器普及的18世纪,即便对于倾向于步兵和炮兵的克劳塞维茨来说.也间接承认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在骑兵上的花费和步兵是相当的,少于步兵和炮兵之和而已.4至5倍于步兵的骑兵费用物有所值.10万骑兵的综合作战效能至少相当于40-50万不包括炮兵在内的纯步兵.20至25万常备多马骑兵则相当于100万常备野战兵力的军力,为中原王朝通常可投入战力数的接近2倍.

还有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伤亡承受能力提出质疑:事实上以3%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成年率,1.5%每年的成年男性成年率计,一个拥有200万核心民族与编制内仆从的北方少数民族帝国,每年至少可以承受2万不可恢复的兵力损失;这就是宋辽宋金战争时期可以承受几十万伤亡,二三十万的不可恢复损失的前提下维持可靠战力不减的原因.

对于农耕王朝来说,以步兵主导型军队对骑兵主导性军队,可靠的野战兵力至少要经历于4至6年的服役锻炼(参考戚继光练兵时间)才具有可靠的战斗力.整个服役周期也至少有十余年.架空小说中常见的数月速成精兵是不可能的.


参考:http://tieba.baidu.com/f?kz=790717053
1952年的广东省,浙江省,人均GDP是101,110旧币万元.而内蒙古和新疆高出一大节,人均GDP约169/170旧币万元.当时人口压力不大人均农业资源较丰富的黑龙江,吉林省也可以达到155至234旧币万元,黑龙江人均经济水平当时比拥有众多近代重工业的辽宁省人均GDP还高.

完成了帝国化组织体系改造,且没有因为既得利益而腐化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不可战胜的吗?
建立了完善组织机制,形成了统一而集权社会的"帝国化"北方少数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当中军事上的关键已经被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掌握:A:强化物质和技术上的优势,比如车盾和蹶张弩箭,以削弱骑兵的正面作战优势.B:建立可靠的兵源选拔机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是人类本性,大多数男人绝不会是天生勇武的,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大多数男人是天然好面子而又胆怯的.尽管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风比中原王朝突出,更有利于战争.但是选拔<<机器猫>>"大熊"式的角色做为精锐野战兵力依然会不输于北方少数民族成年男性2/5至1/2原则选拔标准的青壮义务兵.

经济上和战争动员上的关键却一直没有被大型农耕王朝所掌握.少数民族可以将40%的成年男性或十分之一人口的男性做为常备现役士兵,这绝不是古代独特而不可效仿的优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典时代,到明末河南灾区的李自成,还有后来哪怕并不十分富余的陕北苏区;都依靠过100万左右的核心流民等人口建立10万左右的核心常备准精锐兵力.或者依靠几百万人口而拥有几十万武装力量.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需要有一个尚可的人均经济水平的地区,每个百姓拥有属于自己的充分且富裕的农业区,并且这个富裕的地区要勇于打破小农意识承担军事责任,还不能被各类剥削阶层看中而将其剩余利用价值掠夺.古代东亚大陆,游牧社会的战争潜力应该高于小农模式的农耕社会.多数时间中原农耕王朝占上风的主要因素是军队拥有统一的组织制度,而游牧民族往往以家族的方式分散为多个权力中心,背离了一支军队的基本原则.这样就给了对方政治上分化瓦解,军事上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一个游牧或渔猎民族也拥有了集权化的完善的组织制度,甚至是有权控制和主导每一个家庭单位的人数.并且依靠河套,中亚,东北或者其他的什么地方有了基本的经济保障.那么战争潜力在同等装备技术水平下是优于中原农耕社会.

经济上的计算:
一般性质的私有化农业社会,如果它不像50年代初的共产中国一样进行土地改革并且有效的遏制和约束剥削阶层的扩大,那么以20世纪冷战中前期的台湾例,军费开支占经济的比例最多为6至7%左右,财政收入占社会经济的比例最多为10%左右.事实上像明,清,或北洋,国民政府等农业社会政权,财政收入占经济比例只有3%-5%才是比较常见的.(社会无法承受自然腐败因素带来的税务征收附带成本),军费支出能力只有社会经济的2%左右.


我们假定农业王朝社会人均农业水平为大致每个人口每年平均消耗150千克成品口粮,(这个水平只有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大陆农村居民的水平,但是考虑到古代和近代人口结构中少年和成年人的比例没有毛时代那么高,还是可以拥有尚可的基本温饱的)人口算人均日口粮400克;

一名成年士兵维持日常训练和强度不高的行军作战大约需要每天4000千卡热量,约1200克/天;而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较严格的训练,那么至少要5300-5400千卡/天的热量,约1600天的成品粮.折中计算,一名野战士兵的成本至少相当于3.5个人口的口粮.

考虑到维持一名现役士兵的农业成本不仅仅是消耗粮食,还有减少了一个壮年劳动力的负面效应,因此"饷补偿"也是应该的.按1名壮年劳动力的经济生产能力为一个5口之家的一半计,相当于2.5人口口粮单位.

1名现役士兵合计农业成本6人口口粮单位,这只是一个步兵普通士兵而已.如果考虑至少1/5左右的单马骑兵,相当于兵力成本1/3的后勤畜力费用,加上一些军官费开支.1名现役士兵的综合农业成本高达12人口口粮单位.

因此,财力雄厚的宋代也只能维持1/200的的常备野战兵力人口比.即1亿人可以维持50万野战军,6000万人可以维持30万野战军.超出这个标准的,那么必然在军队中存在种种减小军队成本的措施或者弊端.性质好的是正常屯田,性质坏的是克扣粮饷或者利用士兵从事利润性生产劳动做为补偿.唐代的60至80万军队中也不可避免的有这种现象,导致真正能够有效作战的野战兵力要打五折.

参考:民国初年的中国:1912年全国4亿人口只有95万正规军,占人口四百分之一;1926年内战高峰时全国各个势力军队之和达到220万,占人口二百分之一.这还是在民国时期大多数军队普通士兵的温饱水平无法和唐宋时代主力野战部队并论的前提下.

注:武器装备,军械器材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纳入军费统计体系.农业时代的战争不存在工业时代水平的高损耗.



有人会问,这么庞大的军事维持成本,游牧民族是靠什么来支持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手段
1:驱逐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使自己的民族及其仆从占有最广阔的草场,相比中原王朝北方少数民族在地理地缘上是开放的.这样减少了草原和东北核心经济区承载压力,提高了人均经济水平.
2:掠夺中亚中东和中原等农耕社会,或者控制一部分农耕区以比较少的人口经营之,也能提供充足的余粮和军械.
3:几乎没有马匹和畜力运输成本.
4:劳动力对于以人均可靠耕地面积不多,小农为单位的精耕农业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游牧和渔猎来说.哪怕减少一半的劳动力,只要人均水草和动植物资源不发生变化,影响并不大.


这样一个编制内的本民族及其核心仆从只有中原王朝1.5%-2%人口数的少数民族政权,只需要获得付出0.6%于农耕社会经济产量的口粮成本,就能维持中原王朝0.2%-0.25%人口数,约中原王朝一半野战兵力数的常备多马骑兵.如果是短期战役,甚至可以达到1:1的骑兵对步兵数量.

读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人会知道,即便在火器普及的18世纪,即便对于倾向于步兵和炮兵的克劳塞维茨来说.也间接承认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在骑兵上的花费和步兵是相当的,少于步兵和炮兵之和而已.4至5倍于步兵的骑兵费用物有所值.10万骑兵的综合作战效能至少相当于40-50万不包括炮兵在内的纯步兵.20至25万常备多马骑兵则相当于100万常备野战兵力的军力,为中原王朝通常可投入战力数的接近2倍.

还有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伤亡承受能力提出质疑:事实上以3%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成年率,1.5%每年的成年男性成年率计,一个拥有200万核心民族与编制内仆从的北方少数民族帝国,每年至少可以承受2万不可恢复的兵力损失;这就是宋辽宋金战争时期可以承受几十万伤亡,二三十万的不可恢复损失的前提下维持可靠战力不减的原因.

对于农耕王朝来说,以步兵主导型军队对骑兵主导性军队,可靠的野战兵力至少要经历于4至6年的服役锻炼(参考戚继光练兵时间)才具有可靠的战斗力.整个服役周期也至少有十余年.架空小说中常见的数月速成精兵是不可能的.


参考:http://tieba.baidu.com/f?kz=790717053
1952年的广东省,浙江省,人均GDP是101,110旧币万元.而内蒙古和新疆高出一大节,人均GDP约169/170旧币万元.当时人口压力不大人均农业资源较丰富的黑龙江,吉林省也可以达到155至234旧币万元,黑龙江人均经济水平当时比拥有众多近代重工业的辽宁省人均GDP还高.

完成了帝国化组织体系改造,且没有因为既得利益而腐化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不可战胜的吗?
建立了完善组织机制,形成了统一而集权社会的"帝国化"北方少数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当中军事上的关键已经被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掌握:A:强化物质和技术上的优势,比如车盾和蹶张弩箭,以削弱骑兵的正面作战优势.B:建立可靠的兵源选拔机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是人类本性,大多数男人绝不会是天生勇武的,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大多数男人是天然好面子而又胆怯的.尽管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风比中原王朝突出,更有利于战争.但是选拔<<机器猫>>"大熊"式的角色做为精锐野战兵力依然会不输于北方少数民族成年男性2/5至1/2原则选拔标准的青壮义务兵.

经济上和战争动员上的关键却一直没有被大型农耕王朝所掌握.少数民族可以将40%的成年男性或十分之一人口的男性做为常备现役士兵,这绝不是古代独特而不可效仿的优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典时代,到明末河南灾区的李自成,还有后来哪怕并不十分富余的陕北苏区;都依靠过100万左右的核心流民等人口建立10万左右的核心常备准精锐兵力.或者依靠几百万人口而拥有几十万武装力量.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需要有一个尚可的人均经济水平的地区,每个百姓拥有属于自己的充分且富裕的农业区,并且这个富裕的地区要勇于打破小农意识承担军事责任,还不能被各类剥削阶层看中而将其剩余利用价值掠夺.
欢迎弛名国观、SC的独狐雯。
楼主夸大了游牧民族的战争能力,对战争潜力的分析十分片面,游牧生产不需要劳动力的说法更是莫名其妙。游牧民族看起来比较强悍的原因与生产方式无关,与恶劣的环境有关。由于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自身生产力低下,因此死亡率很高,人口很难增长,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活下来的人非常强悍,相当于经过自然选择,淘汰了老弱,选出了精锐。
4:劳动力对于以人均可靠耕地面积不多,小农为单位的精耕农业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游牧和渔猎来说.哪怕减少一半的劳动力,只要人均水草和动植物资源不发生变化,影响并不大.
这不是最关键的影响,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中原的兵和民就分开了,但是游牧民族成年男子,不打仗就是民,打仗就是兵。关键是这样不影响经济和生产生活。


你贴了那么多,其实一句话就OK。“游牧民族的战斗方式与生产方式高度一致!”
楼主真是美眉吗?
“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
不知道军事和历史是否也是?

嘻嘻!觉得不爽可以拍我,老夫的抗击打能力还是很强的!
唉,女侠,SB还没好吗?
其实从华夏可考的三千年历史来看,农耕文明优势大多了,游牧民族只不过偶尔捣个局,胡运不过百年不是说说的。农耕文明占据了话语权,所以现在老看到游牧民族如何入侵中原,生灵涂炭的记载。真实的历史是大多数时候中原王朝在欺负蛮夷。象野猪皮一家世代满奸,给明军带路,给满人投毒,一心向往大明的皇 道乐土。不给逼急了人会造反么。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SeaBrown 发表于 2011-1-30 18:38
好色是男人的通病啊,看到这么严谨无趣的文章就头疼,难得老兄有兴趣,醉翁之意啊
乌桓 发表于 2011-1-31 14:12

你从匈奴到乌桓一路走来,就不能关心一下游牧民族。
这么严谨无趣的文章能是女人写出来的吗?
要是!除了好色就不能也好奇吗?
人家是女王好不好。还有农耕对游牧根本上还是处在优势地位的。
独狐雯 发表于 2011-1-30 14:34


    超大历史区需要大家
问题是游牧民族的兵器还得依靠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脚下的土地不适合耕种,如果适合耕种的话,照样会被锄头征服。
SeaBrown 发表于 2011-1-30 18:38

你听女王胡说八道……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1-1-31 11:27
acoustics 发表于 2011-2-2 12:35
你这个“同等条件”可不容易达到啊,农耕文明对比游牧民族的优势就是生产力高,必然技术水平和物质条件远超游牧民族,人口密度也高得多。即使所谓的“小国寡民”也比游牧民族有优势,战国时的诸侯对匈奴就是如此。
再说游牧民族相对于农耕民族,其内部的凝聚力更差,大多数时候处于高度分裂的状态,。史上只有很短暂的时间,游牧民族出现了几个超级牛人,才把一盘散沙的游牧部落整合成一个整体,但持续的时间都不长。
拜女王一下!
SC完蛋之后老长时间没看见女王了!
如果相信史记,中原对北方游牧族最大的胜仗为李牧破匈奴一仗。战果为“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卫青霍去病战功可见汉书。

但一个是举国之力,一个是赵国边将。

为什么两千年历史演变下来中原对北方战斗力几乎和人口成反比,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过,从历史看,楼主的立论不太能成立。
回复 18# hukan
游牧民族能灭亡基本都是些摇摇欲坠的封建帝国,比如后期的罗马帝国,第二波斯,八王之乱后的西晋,一个如日中天的中等封建国家的战争潜力远远大于匈奴突厥之流
一个问题是,游牧一旦败了,种都没了,从匈奴到鲜卑,从鲜卑到突厥,从突厥到契丹,还有什么高句丽杂七杂八的,
中原始终是汉族,
谁强谁弱,
一目了然
游牧民族本身由于环境原因,人口很少的,而且各个部族间也自相残杀,这其实也是被迫无奈,因为生存需要,就那么大块地,你得了我就没了,想活就得通过战争兼并其他部族,而在那个生产条件下,草原能养活的人口是有限的,所以草原民族人口不会太多,多了自己就死了,因为吃的不够。

农耕社会因为技术更高,养活的人更多,优势比较草原民族是极大的。其实每个帝国的毁灭,都是自身的原因,外力不过是帮忙踹脚门罢了。草原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的机动性和动员成本低,因为本身就是逐草而居全民皆兵,而在战争中,机动性是极其关键的。

在多数时候,农耕帝国其实是压制草原民族的,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以及生活习性,导致农耕帝国是不太需要草原那些地方的,对于他们而言,那是荒凉之地。只有今天的社会,那些地方才能有用处。
孤独女王你好 孤独女王再见

假冒女王上网家伙,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