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的战争潜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06:18
战争潜力是评价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参数,也是一个国家总体战争能力的基础。尽管今天各国军事战略的重点已不在是准备全面战争,单即使是应对可能的局部冲突乃至战争,也必须对双方的总体能力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研究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需要对其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测算,并以该国以往战争的情况作为参考,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结果。当然,科学的计算战争潜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烦琐的数据资料、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冗长的分析。尤其在尚无一场高技术全面战争的今天,根据以往战争得来的经验肯定有不符合现实之处。因此,本文只是以浅显的案例分析方式,说明国家战争潜力评估的大致方法。各位一可以利用自有的资料尝试对别国战争潜力的分析。
日本,一个和我们有着非常深的渊源的国家,分布与亚洲大陆东端的海上,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6亿,GNP越4万美圆/年。这是一个拥有深厚战争潜力的国家,而且拥有相当丰富的大规模战争经验,对战争潜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的战争动员都不陌生。
总体说来,日本现阶段的战争潜力足以应对一场高强度、大规模的现代战争,但是,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其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依然有很大缺陷。下面从一些具体要素加以分析。


自然地理及其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虽不能直接算做战争潜力的一部分,但它却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潜力的培养和转化,同时也是国家总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做一简介。
日本国土狭长,领土自东北方的千岛群岛,一直向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的先岛群岛,西临我国东海,西南连至台湾海域,通过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控制日本海和太平洋之间的联系,整个列岛岛链连绵不断,正遏制住东北亚国家通向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它的本土岛屿众多、地形复杂,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2.8%,森林面积约占68%,河流湖泊众多,平原多为河流下游的冲击平原,一面靠海,三面临山,主要城市都分布在其上。同样由于地质原因,日本的海岸线漫长曲折,约为3多万公里,形成很多天然良港,而且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的直线距离都在100公里内。
日本的自然条件在军事上有着先天影响:
首先,日本靠近大陆而又拥有狭窄的海峡阻隔。典型的大陆岛格局使其既能以朝鲜半岛为大陆桥进入东亚大陆,又可以利用周遍的海峡和岛链形成天然屏障。这决定了日本在军事上先天性的重视海军力量发展,并非常重视对海峡、水道和岛屿的争夺,再加上日本对海运的倚赖,使及极其重视在战时通过对岛屿水道的封锁来封闭敌方的海军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主要航运线不受威胁。
其次,日本的海岸线漫长,而且陆地缺乏纵深,不利于组织严密的海岸防御。日本近海的海水较深,有利于登陆输送工具和火力支援舰艇的活动,非常适合对方进行两栖作战。这迫使其在战略上不得不尽量扩大防御圈,并重视“海上歼敌”,重视反登陆、反空降作战。日本本土地形破碎起伏,山地多、林地多、河流湖泊多、河流短而湍急,这些都不利于敌人大兵团、机械化作战,但对于防御来说却是先天优势:复杂的地形即限制了敌方的火力与机动,又为自身提供了良好的射击和观察阵地。
最后,日本的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沿海平原上,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但由于城市化的缘故,其抵抗轰炸的能力十分脆弱。关东、大阪、越后及北九州等平原地区都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旦受创将直接导致战争局势的变化,这是对敌人有利的一面。与此同时,这意味着敌人要进行大量的巷战,而巷战被全世界公认为现代战争中最残酷、伤亡比例最高的战斗类型之一(现在的伊拉克就是最好证明!)。


人力潜力

评价人力潜力的标准,不仅仅取决于国家的人口基数、生产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和役龄男子数量等数据,在当前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军队不再像以往全面战争那样需要征集那么多的战斗人员,但是军工、科研等直接与战争挂钩的部门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其他生产部门中抽调出来的各种专业人员。换句话说,人口的质量和结构组成比单纯的人口数量更为重要。
目前,日本总人口约为1.26亿,居世界第7位。虽然人口基数大,但增长率只在0.2%左右,老龄化趋势严重,15-64的生产年龄人口约为1亿。日本女性的工作率较低,这其中的劳动力人口约为6752万,比例仅有62%(根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数据)。家庭主妇和学校学生虽然可以在战时动员为劳动力,但熟练工人的培养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不过,日本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十分充足,根据日本自己的统计,它有教授、副教授级别的研究人员约85万人(平均52.5人/万人),其中制造业就有36.1万人,包括电机(14.5万人)、化学(6.1万人)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军事工业的运转。
从兵员数量的角度来讲,目前自卫队士兵的入伍年龄为18岁,军士的退役年龄为53岁。按照这一范围,2003年,日本有役龄男性人口3310万左右。我们可以拿二战时期的情况做以对比: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其中役龄男子1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约占役龄男子的56.2%,约1000万,当时日军的总兵力是108.4万。经过1942年的全面动员后,1945年日本投降前,役龄男子1779万,可供征兵的人数1000万左右,但全军总兵力却达到719.3万。此时的日本尽管有庞大的军队,但工业劳动力已严重不足,很多位置都由妇女填补,熟练工人严重缺乏。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后期日本军工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并限制了先进制造工艺在装备上的使用――比如原本应用焊接的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焊工,不能大量生产,只能把设计改为铆接或木制结构。此外应当注意的是,目前日本的农业自给率仅为60%左右,而且单位生产率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几乎已经无法再增长,这使得战时可能需要大幅度增加农田面积(现有面积为500万公顷)。但日本目前1508.4万农业人口中,劳动力只有490.21万,其中近50%的年龄都在65岁以上。如果战时需要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对日本整体劳动力的调配将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毕竟日本的小块分割、精耕细作型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把山地和林地转化为耕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个劳动力都能够迅速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越是如此。这些情况,都将在大规模战争中产生重要影响。
在人力潜力上,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日本有足够的兵员潜力,可以应付短期的大规模战争,它有能力为军工部门和经济命脉部门提供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一旦大规模战争长期化,日本的工业在拥有充足的初级劳动力的同时可能会大量缺乏熟练工人;最后,如果是长期战争,则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可能需要比现有产品量增加1倍以上,如果需要维持动物性食品的供应量,植物性产品还要再增加若干倍)将需要投入更大的劳动力,而从现有情况看,要达到这个目的非常困难。这严重限制了日本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


财力潜力

财力潜力是一国战争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战争的胜负大多跟国家财政能力有关。财力潜力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战略储备以及平时财政状况等因素,也跟国家资源状况和对外运输有一些关系。相对工业生产等物力潜力来说,才力潜力的转化更加容易一些。
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年GDP总值约为520万亿日圆(4万亿美圆左右),每年国家预算为85万亿日圆(约6550亿美圆),其中军费约为450――500亿美圆,占GDP的1%多一点。此外,日本手中还有约2600亿美圆的外汇储备可以作为战略资金,这都保证了日本战时有足够的财政动员能力。还是以二战为例,日本1937年的GNP是234亿日圆;而到了1945年,虽靠军工生产的拉动增加到745亿日圆,而军费却增加到391.1亿日圆(此时的经济状况只能用“崩溃”来形容),占到了52.5%。虽然日本不可能再将军费的比例提高到如此地步,但也说明他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军费增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最近10年的经济不景气和财政政策的错误,目前日本政府的债务达到了660万亿日圆(约5万亿美圆),是GDP的130%。这种沉重的债务负担,限制了日本进行局部战争的能力,因为局部战争的费用往往是要如数算入政府财政的。以海湾战争为例,75万人的多国部队在“沙漠风暴”作战期间的日均战费为2.95亿美圆,陆上作战期间为5.2亿美圆,科索沃战争和现伊拉克战争中更为高昂。按这种标准计算,如果日本在战争中动员200万军队(对一场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这一数字不算很大),每年的直接战费就需要2870-5000亿美圆,再加上人力物力动员、军队的扩充和训练和国民经济转产等消耗,相对于政府日常的开销,这笔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别的大国在战争长期化后,往往可以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体制来降低成本。一旦国家因全面战争进入战时状态,由于国家的征用制度、生活品配给制、强制义务兵役的执行,对于政府来讲,平均成本其实是降低了。而这种方式却无法行之于日本,因为战争长期化后资源的获得必将越发困难,很多平时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的资源都将失去供给。日本即使将工农业转入战时体制,也无法降低获得自然资源的成本(除非靠掠夺被占领地区的资源,但这一手段在现代战争中很难实现),从而在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上就要耗费大量财力。从历史上看,在日本历次对外战争中,它在战争末期屡屡只能靠对内发行公债,对外政府贷款来筹集军费维持国家运转,二战末期财力更是接近枯竭。这其中前几次战争是由于国家财力本身尚不雄厚的原因,二战时则有相当成分是由于资源成本的大幅提高――由于盟国对日本海运的封锁,日本工业不得不花比以往多几倍的成本去生产小到螺丝钉大到战舰之类的产品,自然会使国家财政提前到达临界点。这在未来战争中依然是日本经济的要害。我只能,说在财力潜力上日本有着相当雄厚的基础和充分的动员能力,但限于其经济的特点,它的财力不足以维持一场长期的战争。


物力潜力

物力潜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工业产品的生产、储备,对军队的供应量,民用工业转产为军工产品的能力以及军工生产的潜力等。这其中能否保证原料的供应,能否有时间保证民用工业的生产,是物力潜力能否得以发挥的关键。
由于日本的工业发达,其主要战略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很高的。2003年日本粗钢产量为1.09亿吨(中国为2.35亿吨),4轮汽车产量1632万辆(美国为2200万辆,中国为326万辆),造船量接近1000万吨,化学纤维230万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2.5亿多块。而且由于经济刚刚有起色,这些数据是在工厂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创造的。比如2003年的钢产量就比1993年下降了15%。此外,日本在军民两用产业如冶金、机械、电子、材料化学、航空航天及核工业等产业上都具备拔尖的技术优势和充足到几乎过剩的生产能力,军工产业也都有着良好的扩充能力。下面将详细论述:
航空工业 二战期间,日本曾经在5年内造出6.9万架飞机和万10.7台发动机。目前,日本能够生产飞机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等。虽然由于定货缘故年产量不高,但关键部件――发动机和雷达电子设备等装备的生产能力都足以满足局部战争的需要。日本在二战时期还曾将汽车工业转产飞机,取得过相当的效果。目前汽车年生产能力约在3000万辆左右,如果30%,也就是大约900万辆的生产能力转产飞机(按照一般观点,每300-450辆汽车可转产1架飞机,此处按450辆计算),年产飞机可达到2万架。虽然现代飞机的技术水平、制造工艺、武器装备都要比过去复杂的多,但也可以看出日本飞机生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坦克和火炮工业 目前,日本主要有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和小松制作三家企业生产坦克,仅三菱一家就有3000辆的坦克年生产能力。日本的汽车工业还能够提供雄厚的转产潜力。二战中,日本坦克产量的就是由平时的汽车工业转产的。如果日本在未来战争中将汽车工业的01%转产坦克,按照60辆汽车可转产1辆坦克计算,年坦克产量可达5万辆,足以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火炮工业亦是如此,上述三家工业也有1万门火炮的年生产能力。而且日本的冶金和精密加工技术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如果需要,民品企业可以转产,生产厂家的数量会大量增加。这里提供两个相关数据,大家可以自行计算一下日本战时的火炮生产能力:二战时期日本年钢产量3%的被用于生产火炮;一般认为,现代条件下制造一门身管火炮平均需要10吨钢材。
弹药 日本目前有20多家企业可以生产弹药。单从工业制造能力上说几乎是无限的,单生产火药的基本原料――硝酸等化学品的产量是有限的。日本当前硝酸的年产量约为80万吨,1吨硝酸基本上可生产1吨火药,按照1吨火药可生产6吨炮弹计算,每年硝酸的供应量可生产480万吨弹药。以日军的标准,师级别每天的攻击战斗消耗弹药约400-600吨,士兵年人均消耗弹药约0.8吨。如此,我们就可以推算出日军弹药产量可以维持兵员、部队的大概数量,以及在部队员额大致固定的前提下,维持作战行动时间的长短。
造船工业 日本是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年造船能力约有1800万吨(不过只有一半开工),有三菱重工、住友重机、日立造船等8家11个造船厂可以制造军舰。目前日本每年造舰吨位占其造船总吨位的2%,而二战时期的最高记录是21%(1944年,日本有173万吨商船和46万吨军舰下水)。由于日本的机械工业发达,它有足够的能力提供船用发动机和各种电子机械设备。如果日本能够将造船能力的20%转产军舰,按照5吨商船转产1吨军舰计算,每年可生产70万吨军舰,这几乎实现有海上自卫队舰艇总吨数的2倍。可以预见,日本在需要时,是能够快速扩充其海上力量的。不过这种扩充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果战争爆发后开始运作,就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转产军品。
核潜力 毋庸置疑,核武器问题是最近有关日本的焦点问题之一。从技术上说日本毫无疑问具备发展核武器能力。它从二战以前就开始研究核武器理论,战争期间在纳粹德国的帮助下进行过核武器发展的摸索,但只是限于原料来源,没有发展出实用化的核武器。战后,日本恢复的核研究,截止到2003年末,它拥有多套原子能发电设备,发电量占日本总发电量的45%。日本还大量储备了核原料,据不完全统计,它目前拥有天然铀1300多吨,贫油4000多吨钚54吨以及大量钍和浓缩铀等待能够。可以说,日本的确有足以制造数千枚核弹头的原料。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日本都是将核废料运往法国进行再处理,但1993年4月,日本开始在青森县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核燃料再处理工厂,可以在这里自行处理核废料并提炼钚。据日本建设省公布的资料,这个工厂将于明年8月(多么敏感的日期)投入使用,届时年处理核肥料能力可达800吨,每年可提炼5吨钚。到工厂投入使用前,,日本计划共储存1600吨核废料。此外,日本在核科学上的人员建设非常扎实,从事原子能研究的单位达到600多个,有着足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日本还有发达的计算机产业 ,可以为模拟核试验提供超大型计算机。总之,像日本这样一个核门槛国家,在短期内能够制造出一定数量的核武器,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核武器造出来之后,还要投放到敌方那里才行,否则不能构成核威慑。而日本的缺陷恰恰体现在投送能力上。从数据上来看,日本的导弹级运载火箭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其H-2A火箭的近距轨道有效载荷可达10吨,不过,从日本火箭仅仅62%的发射成功率(还不及美国的84%,更别提我国的99.6%)来看,日本火箭的可靠性依然有待提高。由于运载核武器的火箭是要成批制造的,如果是每年几枚或是几年1枚的速度制造出来的火箭还是不能保证起可靠性,想以备战标准大量制造实用化的战略导弹将非常困难。而且弹道导弹的研制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尤其是弹头再次进入大气层这类尖端技术,反映在民用方面就是卫星回收技术。日本虽抢在中国之前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但时至今日也喂能突破卫星回收这一瓶颈。如果没有别国的技术支持,单靠自己摸索的话,其过程会变的非常漫长。就连美国和原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也用了超过15年才完成从火箭到战略导弹的实用化工作。我国则是在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知道1981年才完成洲际弹道导弹的全程测试。更何况战略力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即使有了运载工具,还要有制导、地形测量、核弹小型化等一系列技术保证,才有可能完成“战略导弹+核弹头”这一项目。这之后问题就更多了――有了战略导弹,发射井如何布置?要不要陆基机动导弹?如果发展海基核力量,还要在发展战略核潜艇,攻击核潜艇等一系列装备。如果还要追求可靠的核威慑,成本会非常高,也只有美俄中这3个国家勉强承担(英法皆是象征性核威慑)。以日本的财政能力是无法在战争爆发后再做这一系列工作的。况且前面已经提到,日本整个国家国土面积狭小,1.2亿人口中的90%都集中在各个城市,而其中越的人口集中在东京、大阪等10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仅东经城市圈就集中了日本25%的人口)。这里不仅人口高度密集,还集中了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的政府机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大部分先进的工业生产和经济金融机构,以及重要的外贸港口。脆弱而密集的国土布局,使日本比别国更加无法承受核武器的伤害。从这一角度来讲,日本随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缺乏打核战争的潜力。
总的来说,理论上日本有足够的物力潜力去应付较大规模的战争。但应该指出,以上推算的这些能力,都是以日本本土不受攻击为前提的。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日本有能力维持充足的原料供应,能保障海上运输线的畅通。而这却是日本战争潜力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战争潜力是评价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参数,也是一个国家总体战争能力的基础。尽管今天各国军事战略的重点已不在是准备全面战争,单即使是应对可能的局部冲突乃至战争,也必须对双方的总体能力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研究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需要对其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测算,并以该国以往战争的情况作为参考,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结果。当然,科学的计算战争潜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烦琐的数据资料、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冗长的分析。尤其在尚无一场高技术全面战争的今天,根据以往战争得来的经验肯定有不符合现实之处。因此,本文只是以浅显的案例分析方式,说明国家战争潜力评估的大致方法。各位一可以利用自有的资料尝试对别国战争潜力的分析。
日本,一个和我们有着非常深的渊源的国家,分布与亚洲大陆东端的海上,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6亿,GNP越4万美圆/年。这是一个拥有深厚战争潜力的国家,而且拥有相当丰富的大规模战争经验,对战争潜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的战争动员都不陌生。
总体说来,日本现阶段的战争潜力足以应对一场高强度、大规模的现代战争,但是,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其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依然有很大缺陷。下面从一些具体要素加以分析。


自然地理及其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虽不能直接算做战争潜力的一部分,但它却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潜力的培养和转化,同时也是国家总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做一简介。
日本国土狭长,领土自东北方的千岛群岛,一直向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的先岛群岛,西临我国东海,西南连至台湾海域,通过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控制日本海和太平洋之间的联系,整个列岛岛链连绵不断,正遏制住东北亚国家通向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它的本土岛屿众多、地形复杂,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2.8%,森林面积约占68%,河流湖泊众多,平原多为河流下游的冲击平原,一面靠海,三面临山,主要城市都分布在其上。同样由于地质原因,日本的海岸线漫长曲折,约为3多万公里,形成很多天然良港,而且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的直线距离都在100公里内。
日本的自然条件在军事上有着先天影响:
首先,日本靠近大陆而又拥有狭窄的海峡阻隔。典型的大陆岛格局使其既能以朝鲜半岛为大陆桥进入东亚大陆,又可以利用周遍的海峡和岛链形成天然屏障。这决定了日本在军事上先天性的重视海军力量发展,并非常重视对海峡、水道和岛屿的争夺,再加上日本对海运的倚赖,使及极其重视在战时通过对岛屿水道的封锁来封闭敌方的海军力量,从而保证自己的主要航运线不受威胁。
其次,日本的海岸线漫长,而且陆地缺乏纵深,不利于组织严密的海岸防御。日本近海的海水较深,有利于登陆输送工具和火力支援舰艇的活动,非常适合对方进行两栖作战。这迫使其在战略上不得不尽量扩大防御圈,并重视“海上歼敌”,重视反登陆、反空降作战。日本本土地形破碎起伏,山地多、林地多、河流湖泊多、河流短而湍急,这些都不利于敌人大兵团、机械化作战,但对于防御来说却是先天优势:复杂的地形即限制了敌方的火力与机动,又为自身提供了良好的射击和观察阵地。
最后,日本的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沿海平原上,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但由于城市化的缘故,其抵抗轰炸的能力十分脆弱。关东、大阪、越后及北九州等平原地区都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旦受创将直接导致战争局势的变化,这是对敌人有利的一面。与此同时,这意味着敌人要进行大量的巷战,而巷战被全世界公认为现代战争中最残酷、伤亡比例最高的战斗类型之一(现在的伊拉克就是最好证明!)。


人力潜力

评价人力潜力的标准,不仅仅取决于国家的人口基数、生产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和役龄男子数量等数据,在当前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军队不再像以往全面战争那样需要征集那么多的战斗人员,但是军工、科研等直接与战争挂钩的部门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其他生产部门中抽调出来的各种专业人员。换句话说,人口的质量和结构组成比单纯的人口数量更为重要。
目前,日本总人口约为1.26亿,居世界第7位。虽然人口基数大,但增长率只在0.2%左右,老龄化趋势严重,15-64的生产年龄人口约为1亿。日本女性的工作率较低,这其中的劳动力人口约为6752万,比例仅有62%(根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数据)。家庭主妇和学校学生虽然可以在战时动员为劳动力,但熟练工人的培养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不过,日本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十分充足,根据日本自己的统计,它有教授、副教授级别的研究人员约85万人(平均52.5人/万人),其中制造业就有36.1万人,包括电机(14.5万人)、化学(6.1万人)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军事工业的运转。
从兵员数量的角度来讲,目前自卫队士兵的入伍年龄为18岁,军士的退役年龄为53岁。按照这一范围,2003年,日本有役龄男性人口3310万左右。我们可以拿二战时期的情况做以对比: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其中役龄男子1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约占役龄男子的56.2%,约1000万,当时日军的总兵力是108.4万。经过1942年的全面动员后,1945年日本投降前,役龄男子1779万,可供征兵的人数1000万左右,但全军总兵力却达到719.3万。此时的日本尽管有庞大的军队,但工业劳动力已严重不足,很多位置都由妇女填补,熟练工人严重缺乏。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后期日本军工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并限制了先进制造工艺在装备上的使用――比如原本应用焊接的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焊工,不能大量生产,只能把设计改为铆接或木制结构。此外应当注意的是,目前日本的农业自给率仅为60%左右,而且单位生产率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几乎已经无法再增长,这使得战时可能需要大幅度增加农田面积(现有面积为500万公顷)。但日本目前1508.4万农业人口中,劳动力只有490.21万,其中近50%的年龄都在65岁以上。如果战时需要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对日本整体劳动力的调配将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毕竟日本的小块分割、精耕细作型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把山地和林地转化为耕地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个劳动力都能够迅速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越是如此。这些情况,都将在大规模战争中产生重要影响。
在人力潜力上,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日本有足够的兵员潜力,可以应付短期的大规模战争,它有能力为军工部门和经济命脉部门提供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一旦大规模战争长期化,日本的工业在拥有充足的初级劳动力的同时可能会大量缺乏熟练工人;最后,如果是长期战争,则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可能需要比现有产品量增加1倍以上,如果需要维持动物性食品的供应量,植物性产品还要再增加若干倍)将需要投入更大的劳动力,而从现有情况看,要达到这个目的非常困难。这严重限制了日本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


财力潜力

财力潜力是一国战争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战争的胜负大多跟国家财政能力有关。财力潜力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战略储备以及平时财政状况等因素,也跟国家资源状况和对外运输有一些关系。相对工业生产等物力潜力来说,才力潜力的转化更加容易一些。
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年GDP总值约为520万亿日圆(4万亿美圆左右),每年国家预算为85万亿日圆(约6550亿美圆),其中军费约为450――500亿美圆,占GDP的1%多一点。此外,日本手中还有约2600亿美圆的外汇储备可以作为战略资金,这都保证了日本战时有足够的财政动员能力。还是以二战为例,日本1937年的GNP是234亿日圆;而到了1945年,虽靠军工生产的拉动增加到745亿日圆,而军费却增加到391.1亿日圆(此时的经济状况只能用“崩溃”来形容),占到了52.5%。虽然日本不可能再将军费的比例提高到如此地步,但也说明他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军费增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最近10年的经济不景气和财政政策的错误,目前日本政府的债务达到了660万亿日圆(约5万亿美圆),是GDP的130%。这种沉重的债务负担,限制了日本进行局部战争的能力,因为局部战争的费用往往是要如数算入政府财政的。以海湾战争为例,75万人的多国部队在“沙漠风暴”作战期间的日均战费为2.95亿美圆,陆上作战期间为5.2亿美圆,科索沃战争和现伊拉克战争中更为高昂。按这种标准计算,如果日本在战争中动员200万军队(对一场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这一数字不算很大),每年的直接战费就需要2870-5000亿美圆,再加上人力物力动员、军队的扩充和训练和国民经济转产等消耗,相对于政府日常的开销,这笔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别的大国在战争长期化后,往往可以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体制来降低成本。一旦国家因全面战争进入战时状态,由于国家的征用制度、生活品配给制、强制义务兵役的执行,对于政府来讲,平均成本其实是降低了。而这种方式却无法行之于日本,因为战争长期化后资源的获得必将越发困难,很多平时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的资源都将失去供给。日本即使将工农业转入战时体制,也无法降低获得自然资源的成本(除非靠掠夺被占领地区的资源,但这一手段在现代战争中很难实现),从而在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上就要耗费大量财力。从历史上看,在日本历次对外战争中,它在战争末期屡屡只能靠对内发行公债,对外政府贷款来筹集军费维持国家运转,二战末期财力更是接近枯竭。这其中前几次战争是由于国家财力本身尚不雄厚的原因,二战时则有相当成分是由于资源成本的大幅提高――由于盟国对日本海运的封锁,日本工业不得不花比以往多几倍的成本去生产小到螺丝钉大到战舰之类的产品,自然会使国家财政提前到达临界点。这在未来战争中依然是日本经济的要害。我只能,说在财力潜力上日本有着相当雄厚的基础和充分的动员能力,但限于其经济的特点,它的财力不足以维持一场长期的战争。


物力潜力

物力潜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工业产品的生产、储备,对军队的供应量,民用工业转产为军工产品的能力以及军工生产的潜力等。这其中能否保证原料的供应,能否有时间保证民用工业的生产,是物力潜力能否得以发挥的关键。
由于日本的工业发达,其主要战略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很高的。2003年日本粗钢产量为1.09亿吨(中国为2.35亿吨),4轮汽车产量1632万辆(美国为2200万辆,中国为326万辆),造船量接近1000万吨,化学纤维230万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2.5亿多块。而且由于经济刚刚有起色,这些数据是在工厂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创造的。比如2003年的钢产量就比1993年下降了15%。此外,日本在军民两用产业如冶金、机械、电子、材料化学、航空航天及核工业等产业上都具备拔尖的技术优势和充足到几乎过剩的生产能力,军工产业也都有着良好的扩充能力。下面将详细论述:
航空工业 二战期间,日本曾经在5年内造出6.9万架飞机和万10.7台发动机。目前,日本能够生产飞机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等。虽然由于定货缘故年产量不高,但关键部件――发动机和雷达电子设备等装备的生产能力都足以满足局部战争的需要。日本在二战时期还曾将汽车工业转产飞机,取得过相当的效果。目前汽车年生产能力约在3000万辆左右,如果30%,也就是大约900万辆的生产能力转产飞机(按照一般观点,每300-450辆汽车可转产1架飞机,此处按450辆计算),年产飞机可达到2万架。虽然现代飞机的技术水平、制造工艺、武器装备都要比过去复杂的多,但也可以看出日本飞机生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坦克和火炮工业 目前,日本主要有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和小松制作三家企业生产坦克,仅三菱一家就有3000辆的坦克年生产能力。日本的汽车工业还能够提供雄厚的转产潜力。二战中,日本坦克产量的就是由平时的汽车工业转产的。如果日本在未来战争中将汽车工业的01%转产坦克,按照60辆汽车可转产1辆坦克计算,年坦克产量可达5万辆,足以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火炮工业亦是如此,上述三家工业也有1万门火炮的年生产能力。而且日本的冶金和精密加工技术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如果需要,民品企业可以转产,生产厂家的数量会大量增加。这里提供两个相关数据,大家可以自行计算一下日本战时的火炮生产能力:二战时期日本年钢产量3%的被用于生产火炮;一般认为,现代条件下制造一门身管火炮平均需要10吨钢材。
弹药 日本目前有20多家企业可以生产弹药。单从工业制造能力上说几乎是无限的,单生产火药的基本原料――硝酸等化学品的产量是有限的。日本当前硝酸的年产量约为80万吨,1吨硝酸基本上可生产1吨火药,按照1吨火药可生产6吨炮弹计算,每年硝酸的供应量可生产480万吨弹药。以日军的标准,师级别每天的攻击战斗消耗弹药约400-600吨,士兵年人均消耗弹药约0.8吨。如此,我们就可以推算出日军弹药产量可以维持兵员、部队的大概数量,以及在部队员额大致固定的前提下,维持作战行动时间的长短。
造船工业 日本是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年造船能力约有1800万吨(不过只有一半开工),有三菱重工、住友重机、日立造船等8家11个造船厂可以制造军舰。目前日本每年造舰吨位占其造船总吨位的2%,而二战时期的最高记录是21%(1944年,日本有173万吨商船和46万吨军舰下水)。由于日本的机械工业发达,它有足够的能力提供船用发动机和各种电子机械设备。如果日本能够将造船能力的20%转产军舰,按照5吨商船转产1吨军舰计算,每年可生产70万吨军舰,这几乎实现有海上自卫队舰艇总吨数的2倍。可以预见,日本在需要时,是能够快速扩充其海上力量的。不过这种扩充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果战争爆发后开始运作,就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转产军品。
核潜力 毋庸置疑,核武器问题是最近有关日本的焦点问题之一。从技术上说日本毫无疑问具备发展核武器能力。它从二战以前就开始研究核武器理论,战争期间在纳粹德国的帮助下进行过核武器发展的摸索,但只是限于原料来源,没有发展出实用化的核武器。战后,日本恢复的核研究,截止到2003年末,它拥有多套原子能发电设备,发电量占日本总发电量的45%。日本还大量储备了核原料,据不完全统计,它目前拥有天然铀1300多吨,贫油4000多吨钚54吨以及大量钍和浓缩铀等待能够。可以说,日本的确有足以制造数千枚核弹头的原料。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日本都是将核废料运往法国进行再处理,但1993年4月,日本开始在青森县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核燃料再处理工厂,可以在这里自行处理核废料并提炼钚。据日本建设省公布的资料,这个工厂将于明年8月(多么敏感的日期)投入使用,届时年处理核肥料能力可达800吨,每年可提炼5吨钚。到工厂投入使用前,,日本计划共储存1600吨核废料。此外,日本在核科学上的人员建设非常扎实,从事原子能研究的单位达到600多个,有着足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日本还有发达的计算机产业 ,可以为模拟核试验提供超大型计算机。总之,像日本这样一个核门槛国家,在短期内能够制造出一定数量的核武器,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核武器造出来之后,还要投放到敌方那里才行,否则不能构成核威慑。而日本的缺陷恰恰体现在投送能力上。从数据上来看,日本的导弹级运载火箭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其H-2A火箭的近距轨道有效载荷可达10吨,不过,从日本火箭仅仅62%的发射成功率(还不及美国的84%,更别提我国的99.6%)来看,日本火箭的可靠性依然有待提高。由于运载核武器的火箭是要成批制造的,如果是每年几枚或是几年1枚的速度制造出来的火箭还是不能保证起可靠性,想以备战标准大量制造实用化的战略导弹将非常困难。而且弹道导弹的研制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尤其是弹头再次进入大气层这类尖端技术,反映在民用方面就是卫星回收技术。日本虽抢在中国之前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但时至今日也喂能突破卫星回收这一瓶颈。如果没有别国的技术支持,单靠自己摸索的话,其过程会变的非常漫长。就连美国和原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也用了超过15年才完成从火箭到战略导弹的实用化工作。我国则是在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知道1981年才完成洲际弹道导弹的全程测试。更何况战略力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即使有了运载工具,还要有制导、地形测量、核弹小型化等一系列技术保证,才有可能完成“战略导弹+核弹头”这一项目。这之后问题就更多了――有了战略导弹,发射井如何布置?要不要陆基机动导弹?如果发展海基核力量,还要在发展战略核潜艇,攻击核潜艇等一系列装备。如果还要追求可靠的核威慑,成本会非常高,也只有美俄中这3个国家勉强承担(英法皆是象征性核威慑)。以日本的财政能力是无法在战争爆发后再做这一系列工作的。况且前面已经提到,日本整个国家国土面积狭小,1.2亿人口中的90%都集中在各个城市,而其中越的人口集中在东京、大阪等10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仅东经城市圈就集中了日本25%的人口)。这里不仅人口高度密集,还集中了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的政府机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大部分先进的工业生产和经济金融机构,以及重要的外贸港口。脆弱而密集的国土布局,使日本比别国更加无法承受核武器的伤害。从这一角度来讲,日本随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缺乏打核战争的潜力。
总的来说,理论上日本有足够的物力潜力去应付较大规模的战争。但应该指出,以上推算的这些能力,都是以日本本土不受攻击为前提的。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日本有能力维持充足的原料供应,能保障海上运输线的畅通。而这却是日本战争潜力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原料供应与海运

工业原料和农产品,是支持战争的基本物质,也是战争潜力的基础之一。根据估算,在未来战争中为了维持一个陆军师,每年需要钢7.63万吨、铝1400吨、铜4000吨、铅1800吨、锌3000吨,师一日的进攻战斗就需要燃料40-70吨;为了维持每百万吨级舰艇,每年则需要钢9500吨、铝5000吨、铜5800吨、铅2900吨、锌3100吨、石油15万吨;为了维持每千架飞机,每年需要钢450吨、铝3吨、铜19吨、铅9吨、锌14吨、石油203万吨。而对于日本来说,其战争潜力的重要特征,也是致命弱点,就是在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上对海运的高度依赖。
日本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物资源相当匮乏,能够充分满足本国需要的的矿物就只有石灰石和硫磺,原由和铁矿石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原由和石油制品的每年进口量达到2.7亿吨,铁矿石和煤炭均在1.2亿吨左右。具体的对外依赖程度为:煤炭97.7%、石油99.68%、天然气96.3%、铁矿石100%、铜矿石100%(铜矿石在上世纪末还是日本重要的出口产品)、铅矿石94.9%、锌矿石83.5%。这些原料都是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尤其是一些稀有矿藏,都是从特定国家进口的。如果国家关心因战争而发生了变化,这些金属的来源也就随之中断。这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要害问题。当然,日本也有一些自己能够解决的原料,比如林业。日本自己的森林面积为25.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木材蓄积量为30亿立方米,。单它尽量避免砍伐本国森林,其木材年需求量越为5500万立方米,基本上都来自进口(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这些曾饱受其蹂躏的国家)。一旦战争需要,日本可以立即使用国内木材资源补充外来供应的缺口。类似的还有煤炭和盐,日本自己有一些煤矿,直到上实际90年代中期还有6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但因为人力成本教高,目前以关停了所有煤矿,一旦需要,可以马上重新开工,从而一定程度上的弥补供应量的不足;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从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每年都从我国进口大量原煤,但并不使用,而是装在约1立方公里的混凝土箱子中,埋在横滨港附近的海里,据称已经等于一个中等煤田了。至于盐,日本本身就是一个靠海的国家,每年进口500万吨盐,本身就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在需要时可很快恢复生产,不过这也是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才行的。
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产品也存在着严重的对外依赖。日本农产品的自给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62%,其中除了大米自给有余外,小麦的自给率只有9%,大豆2%,蔬菜86%、水果47%。精饲料的进口率达到75%,尤其是作为畜产重要饲料的小麦和玉米,国内几乎无法供应,仅小麦的年进口量就有600万吨左右。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也由于日本缺乏种植这两种作物的经验,一旦因战争限制了饲料的进口,日本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来源问题,而日本日常拥有500万头牛、1000万头猪、5亿只家禽和2.8万匹马,没有饲料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这也会使肉、蛋、奶产品的供应也随之陷入困境。食物是国家得以存在的基础。虽然日本可以用类似二战时期的那种战时配给制度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情况毫无疑问会对民生士气和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由此,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日本对海上运输的依赖。
由于日本是个岛屿国家,其对外货物运输基本上依赖海运。上世纪90年代末时,日本拥有100吨以上的船舶7000艘,总吨位近2000万吨。如果算上挂方便旗的日本船只,总吨位将达到6300万吨,这其中仅油轮就有2200万吨。每年通过海运进口的各类物资达到5.5亿吨左右,其中包含了它每年所用去的几乎所有原料――除了石油外,还包括5000万立方米木材,60万吨棉花,500万吨盐,500万吨大豆……此外,日本的主要海上运输线都很长,比如其小麦85%的进口额来自北美,海运距离约9000海里;铁矿石42%的和原煤52%的来自澳大利亚,海运距离超过7000海里;原油进口的来自中东,海运距离越为12000海里;即使是最近的东南亚地区(提供着主要的天然橡胶、有色金属和液化天然气资源),海运距离也超过6000海里,这其中中东、东南亚航线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等多个狭窄水道、水域,而日本周遍海域更是潜艇活动的上佳地域,这些因素都使其海上交通线在战时极易被控制。而且日本国内的货运也多依靠海运,在战时也会受到空袭和潜艇的影响,这都使其原本雄厚的生产力大打折扣,也决定了日本无法维持一场长期战争。


动员机构和程序

动员机构 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日本人力动员机构的建设较为薄弱,没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部门,而是有自卫队驻全国的50个地方联络部(有些类似我们的地方武装部)负责兵员招募、预备役人员管理等工作。各个政府部门也都有部分相关的职能。早在1966年,日本便开始依靠民政部门对全国18-24岁男性青年进行调查登记。物力动员方面也是一样。目前它并没有专门的物力动员机构,而是在经济机构内设立相关部门,比如“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日本兵器工业会”“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等等。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行业的动员机构更加熟悉本行业情况,有利于短时间内的工业生产动员,但缺乏统一的管理调度,不利与全面战争条件下的国家总动员。
预备役制度 目前,日本自卫队有预备役人员5万人,其中陆上自卫队4.75万人,海上自卫队1500人,航空自卫队1000人,总人数与现役人数相比约1:5,规模教小。这批人员目前的待遇低(训练日津贴不到民间平均工资的一半),年龄偏大,每年能够保证的训练时间远不够规定的30天。而且他们没有部队编制(我国的预备役人员编制和正规部队编制大体相同),只能单个的补充人员。为此,自卫队不仅打算提高他们的待遇,增加训练时间,还打算再建一只应急预备役部队。经过新一轮“中期防卫计划”的整编后,路上自卫队的人员定额将由现在的18万减至16万,其中包括14.5万名现役人员和1.5万名应急预备役人员(日本称其为“即应预备官”,不包括在前述预备役人员当中)。部队的编制也将随此改变。比如某师原有4个团,但每团都会略有欠员;今后则把其中3个团编为满员,另一个团将成为架子团,也就是保留的现役人员作为骨干,另80%的定员将由应急预备役军官充当,他们每年将接受60天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在总人数减少的情况下保留足够的扩充弹性,还可使预备役军官平时就形成部队单位,战士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自卫队,特别是陆上自卫队的扩充能力极强,其军官和军士人数占到总兵力的75%,而其编制可以说是专门为扩充制订的。
在发生战争时,日本将首先使用预备役人员和应急预备役人员(共6.5万人)充实现有军队体制,如果事态继续发展,则很有可能会征召退伍军人(目前有将近200万人),同时利用各地方联络部征召新兵,经过训练后补入预备役或现役。同时,日本还可以动员近200万人的准军事力量,包括警察、海上保安厅人员等,其庞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也将为海上自卫队提供大量的专业航海人员。在物力动员方面,平时有军工生产任务的企业将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当生产能力不足时,部分有军工生产能力的企业将转产战争物资;最后,当全面战争爆发时所有民间企业将按照国家计划实行生产,主要生产与战争有关的物资,全力满足战争需要。
总体说来,日本在短时间――比如3个月内,能够将自卫队特别是陆上自卫队进行大量扩充(可能达到原先的3-4倍还多),并且有着足够的生产能力去提供武器装备。不过日本缺乏一个全国性的人力动员体制,国内反战势力也相当强大,几乎无法使用征兵制度。如果采用募兵制,其效果则必然受到战争性质的影响。若是因为和美国的同盟关系而被扯入战争,会有多少在当今日本长大的年轻人愿意参军,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问题(从伊拉克战争后日本向伊派军所带来的影响可窥见一斑)。这种矛盾的情况,既决定了日军在战争初期能够迅速动员预备役、退伍军人及准军事力量等大量兵员,也决定了它在此后再行扩充的余地有限。而日本的物力动员则完全依赖于原料保障。交通线运转则工业生产就能运转,一旦交通线中断,工业生产就很难维持。


动员准备

目前,日本的动员准备包括人员、工业、物资等多方面的措施。
人员方面 军队的扩充,需要大量人员骨干,日本首先在院校中储备了大量此类人员,院校教职员工人数占全军人数的4.8%,不仅有很强的人员培养能力,而且本身就可以提供大量军官和业务骨干。很多经过多年培养的技术人员、由于裁军而富裕出来的年轻军官,以及由于飞机数量减少而无处可去的飞行员,都被配备到教育训练部门。少量生产的新式装备和淘汰下来的旧装备也交给教育训练部门使用,从而让这些未来扩充部队的骨干军官能够适应各种可能使用的武器装备。此外,日军的军官、军士、兵的定员分别约为4.91万人、13.94万人和7.36万人,比例为1:2.84:1.51,而二战前夕,日本军官、军士、兵的比例为1:3:13。如果按照这一数据,则自卫队目前的扩充潜力还有50-60万人。而且,日本还在社会上储备了约15万军官和40万军士,战时也可以加以利用。
工业方面 为了维持军工生产能力,日本非常注意保持必要数量的军事定货,防卫厅每年都与企业签定一定数量的合同,预付教高比例的定金,并提高价格30%左右,以吸引企业生产军品。其次,日本注意把军品生产尽量分散在多家企业,避免过度集中,这可以使更多的企业有军品生产的经验和技术,便于战时快速生产。最后,日本的武器多以实验定型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武器性能,作为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但并不过多生产。这些方式,使日本的军工产品在军对许求很小且几乎没有出口的情况下,还能够维持和发展。可以说,现在日本武器的惊人单价,是有其直接收益的,这相当与为战时的紧急扩充生产进行的提前投资。
物资方面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注重战略物资的储备工作,设立了铜振兴基金、稀有金属储备等相关部门。目前,其石油储备约180天,铁矿石储备约为60天,粮食储备约为60天。如果按照战时使用标准,日消费量分别降至原来的40%、30%和30%,使用时间也延长至270天、150天和150天,但这只是理论数值。战时的物资减少不仅仅源于使用消耗,还有对方破坏的因素。油库、粮库、弹药库等都是全面战争中敌方首选的目标之一。日本目前在这方面的防卫较为薄弱,比如其油库基本都是露天设置,目标显著且集中,铁矿石和煤炭储备基地也多半是露天堆场形式。应该说,这种储备更多是为了应付经济危机而不是战争。除了政府战略储备外,民间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也都储备有一定量的库存物资。按照年均数据估计,它在随机时段中,钢材储备量约有1000万吨,锌8.5万吨,原煤680万吨,还有约220万公升石油。这在必要时也能成为战略储备,以延长国家支持战争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战争物资本身的储备并没有多加投入。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其军队的弹药储备量为陆军0.5个月(战时标准,下同),海军1.5个月,空军10次出击作战量,这甚至不足以应付一场小规模局部战争。为此军方建议建立3个月量的储备弹药,目前正在论证中。


结论

综上所述,战争潜力基本上来源于国家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基础。战争性质、战争规模以及战争发起的背景,则对战争潜力的转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否有足够的动员时间,本土是否受到攻击,周边国家对该国的态度和对其提供支持的多少,都决定了这一国家战争潜力能否得到转化。潜力与潜力的转化,决定了一场战争,尤其是长期战争的胜负。
目前,日本对战争的设想包括两类六种:一类是日本的防卫作战,包括小规模冲突,空袭海上破交及导弹攻击,敌方入侵本土等三种;另一类则是攻击作战,包括小规模冲突(或对美军进行后方支援),中等规模局部战争和大规模全面战争。从以上分析的情况看,日本有足够的潜力应对第一类的前两种和第二类的第一种,但在长期战争或大规模战争中,日本的先天条件就有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对外依赖度等方面的欠缺,将会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这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此外,战争的发起方式和与美国的关系对日本非常重要。如果日本占据了战争发起的主动权,则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战争潜力的培养和动员,并使敌方无法调动自身的战争潜力,在尚未进行总动员的情况下输掉战争。反之,如果是敌方在无征兆的情况下首先发难,日本将失去或缺乏战争潜力的动员时间。对美关系的重要性则是由日本特殊的战略位置决定的。近60年来,日本的整个战争构想都是建立在与美国共同参战的前提下的。无论是日美联合作战还是日本在美国的支援下单独投入战争,只要有美国的支持,日本都可以保证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并可以保证可靠的原料甚至工业品来源(美国也将乐于接受这笔战争红利);如果失去的美国的支持,日本很难独自保证海上交通线的畅通,也将失去最可靠的原料来源地,这会使日本无法满足战争的基本物质需求。
我们可以分情况做结论。
在第一类第一种和第二类第一种情况下,日本无须进行员,使用现有的自卫队和预备役人员就足以应付,且国内经济应该不会受到影响。
再第一类第二种情况下,由于战争存在着扩大的可能,日本需要进行局部动员――自卫队将进行补充,预备役转如现役,制造业将启动闲置生产能力进行军工产品的生产,对资源的需求有所增加。如果敌方不能威胁其交通线,则日本将有充足的能力支持战争的进行,且国内经济运转和社会活动亦不会受太大影响。即使敌方断绝日本的对外联系,日本也可依靠平时储备坚持相当长的时间。从最为重要的石油、煤炭等储备来看,这一时间可能达到6个月。
在第一类第三种和第二类第二种情况下,日本不仅需要大规模的兵力动员,还将把人力资源向军工及相关产业调配;制造业不仅要启动闲置能力,还要将部分生产能力转产军工产品;对原料和农产品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即使敌方无法威胁日本的对外联系,由于国际市场供应能力的限制,日本也将面临农产品和原材料方面的不足,这必然会造成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和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第二类第三种情况下,日本将面临全面的人力动员和人力资源分配,极有可能会缺乏农业劳动力和熟练工人,制造业将全面转产,以军工生产为核心按计划调整生产能力。由于在全面战争中对外交通必然会受到破坏或限制,自然资源的不足将会限制经济的正常运转,社会生活也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在现代战争中,对方的战略空袭必将贯穿整个过程。由于日本的人口和工业极其集中,空袭的破坏性非常显著。当困难超过其国民经济或国民心理的承受能力时,日本维持战争的能力将极其底下,而且无法持久。
以上的分析结果,也可以从历史中看出一二。处于对战争潜力的清醒认识,日本自己在每次战争中都力图隐瞒战争意图,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并力图在有利条件下尽快结束战争。前一做法可避免敌方在战前动员自身雄厚的战争潜力,后一做法则可避免敌方在战争的进行中动员其战争潜力以及己方战争潜力的逐步枯竭,并以这次战争的胜利来弥补国力损失,积攒下一次战争的资本。可以说,这种经常为人诟病的战争思想,是由日本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也是由于日本经常对大国、强国作战的国家战略而决定的;而对于日本的对手来说,战争初期的失败和劣势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将战争引如持久战的轨道,就将使日本战争潜力中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来,使其势头由扩张转化为维持,最后逐渐走向失败。可以预想,由于构成日本战争潜力的因素,以及日本潜在对手的基本情况并没有大的变化,今后有日本参与的战争,也多半会沿着这个模式发展。
真牛X,支持一下,小日本总有一天完蛋的。
<P>有这么复杂吗?</P><P>只要几颗核武器就解决了,那么麻烦干什么?</P><P>我不认为日本有胆量发动战争。</P>
日本现在根本就没有战争潜力,就算它想对付棒子都难.传统的以战养战模式现在看来行不通,日本一旦卷人战争,必死无疑!
以他的军事技术,先发制人偷袭你一下,够你受的。
看来挺 危险 了,吗的,小日本又发展了比较强大的军事。不过要论潜力的,我们中国也比较强大的
十颗核弹就能解决掉的潜力
主要问题是倭寇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俗话说打狗看主人,我们打不过美国,所以也拿倭寇没有办法。
<P>得我们警惕的是,从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每年都从我国进口大量原煤,但并不使用,而是装在约1立方公里的混凝土箱子中,埋在横滨港附近的海里,据称已经等于一个中等煤田了。</P><P>小日本是没有胆量单独发动战争,但~~~它和美国联手的话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家不要忘了!</P><P>小日本是很狡猾地,它会和美国联合的,那么它的运输不会成问题,也不怕打核战争!</P><P>单打独斗小日本更本不是大中国的对手!!!!!!!!!!!</P>[em05]
<P>小日本是没有胆量单独发动战争,但~~~它和美国联手的话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家不要忘了!</P><P>小日本是很狡猾地,它会和美国联合的,那么它的运输不会成问题,也不怕打核战争!</P><P>单打独斗小日本更本不是大中国的对手!!!!!!!!!!!</P>
<P>和美国联手他就不会怕核武器了?呵呵!</P><P>倭寇不至于那么蠢,那就是为什么朝鲜的古董级导弹和或许有的一个谁也没见过的核武,就让他和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有了分歧。</P><P>倭寇狭小的领土面积,根本经不起现代战争的打击,尤其是与拥有核武器和远程导弹的国家战争。</P><P>当然如果有朝一日,NMD发展到百发百中的同时进攻性导弹技术却原地不前,或是人类开始大量移民火星,倭寇或许还能打一打。</P>
倭鬼没有资源,有什么好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