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简析日本战争潜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49:49
<P>很好的文章,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啊!</P>
<P>转自《兵器知识》。作者:刘华</P>
<P>前 言:战争潜力,是评价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参数,也是一个国家总体战争能力的基础。研究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通常需要对对象国的自然条件、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测算,并以该国以往战争的情况作为参考,以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结果。当然,科学的计算战争潜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往往需要烦琐的数据资料、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冗长的推理分析,尤其在尚无一场高技术全面战争作为先例的今天,根据以往战争得来的经验肯定会有不符合现实之处。因此,本文只是以浅显的案例分析方式,说明国家战争潜力评估的大致方法,读者亦可以使用自有的资料,尝试对别国的战争潜力进行分析。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端海上,人口约一亿两千余万,面积37万平方千米,国民生产总值约4万亿美元。总体来说,日本是一个拥有深厚战争潜力的国家,且拥有相当丰富的大规模战争经验,对战争潜力的培植以及全面的战争动员都不陌生。



  总体说来,日本现阶段的战争潜力,足以支持其应付一场高强度、大规模的现代战争,但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其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依然有相当缺陷,下面从一些具体要素加以分析。

  自然地理及其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虽然不能直接算做战争潜力的一部分,但它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潜力的培植和转化,同时也是国家总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此做以一并叙述。

  日本国土狭长,领土自东北方的千岛群岛,一直延伸3 000多千米,至西南的先岛群岛,它西临我国东海,西南连接我国台湾省海域,北边则通过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控制日本海与太平洋间的联系,整个列岛岛链绵延不断,正扼住东亚东北亚国家通向太平洋的通道。它的本土也是岛屿众多,地形复杂,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72.8\%,森林面积则占全国面积的68\%,河流湖泊众多,平原多为河流下游的冲击平原,一面靠海,周围环山,主要城市都分布在这样的平原上。同样由于地质原因,日本的海岸线漫长曲折,长达3万多千米,形成了很多天然良港,且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的直线距离都不超过100千米。

  日本的自然条件,在军事上有着先天的影响:

  首先,日本靠近大陆而又有狭窄的海峡阻隔,形成了大陆岛格局,这使其既可以朝鲜半岛为大陆桥进入东亚大陆,又可以利用周边海峡和岛链构成天然防线,这决定了日本在军事上先天性的重视海军力量的发展,并非常重视海峡、水道和岛屿的争夺。再加上日本对海运的依赖,使日本在任何时候都重视通过岛屿、水道的封锁,封闭对方海军力量,以保证自己的主要航运线不受威胁;

  其次,日本的海岸线漫长,且陆地缺乏纵深,不利于组织严密的海岸防御,此外日本近海的海水较深,有利于登陆输送工具和火力支援舰艇的活动,这都适合对方进行两栖作战。这使得日本在战略上尽量的扩大防御圈,并重视“海上歼敌”,重视反登陆、反空降作战;由于日本本土地形破碎起伏,山地多,林地多,河流湖泊多,这都不利于攻方大兵团作战,亦不利于机械化部队作战,而这对防御方是一个先天的优势,地形不仅限制对方的火力与机动,还给防守方提供了良好的射击和观察阵地;

  最后,日本的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沿海平原上,平原区交通方便,物资丰富,且由于城市化的缘故,其抵抗轰炸的能力十分脆弱。关东、大阪、越后及北九州等平原地区都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旦被控制,将会直接导致战争形势的变化,这都是对攻击方有利的一面,但与此同时,这意味着攻击者要进行大量的城市战斗,而城市战越来越被公认为现代战争中最为残酷,伤亡比例最高的战斗类型之一。

  人力潜力

  评价人力潜力的标准,不仅仅取决于国家人口基数、生产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和役龄男子数量等数据,在当前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队不再象以往的全面战争那样需要征集那么多的战斗人员,但是军工、科研等与战争直接相关的部门,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从其它生产部门中抽调各种专业人员。换句话说,人口的质量和结构组成将比单纯的人口数量更重要。

  目前,日本总人口为1.26亿,居世界第7位,虽然人口基数较大,但增长率只有0.2\%左右,老龄化趋势严重。15~64岁的生产年龄人口约为1亿,由于日本女性工作率较低,这其中的劳动力人口只有6 752万,比例仅有62\%(根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数据),家庭主妇和学校学生虽然可以在战时动员为劳动力,但熟练工人的培养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此外,日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是十分充足的,根据日本自己的统计,它有教授、副教授级别的研究人员85万人(平均每1万人口中有52.5人。),其中仅制造业就有36.1万人,这其中包括电机(14.5万人)、化学(6.1万人)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军事工业的运转。

从兵员数量的角度讲:目前自卫队中兵的入伍年龄是18岁,军士的退役年龄是53岁,按照这一范围,2000年,日本有役龄男性人口3 300万左右。我们可以拿二战时的情况做以对比:1937年,日本的总人口是7 063万人,其中役龄男子1 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占役龄男子的56.2\%,达到1 000万人,当时日军的总兵力是108.4万;经过1942年的全面动员后,1945年日本战败前,役龄男子数目是1 779万,可供征兵的人数亦为1 000万人左右,全军总兵力却达到了719.3万。此时的日本尽管有庞大的军队,但工业劳动力已经严重不足,很多位置都由妇女填补,熟练工人严重缺乏,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后期日本军工产品的质量严重下降,并限制了先进制造工艺在装备上的使用——比如原本应该用焊接的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的焊工,不能大量生产,只能把设计改为铆接或者木制结构。此外应当注意的是,目前日本农业的自给率只有60\%左右,而且单位生产率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几乎已经无法再有增长,这使得战时有可能会需要大幅度增加农田面积(现有面积为500万公顷),但日本目前1 508.4万农业人口中,只有490.21万劳动力,其中接近50\%的人年龄都在65岁以上。如果战时需要大规模的提高粮食产量,对日本整体劳动力的调配将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毕竟日本的小块分割、精耕细作型农业需要较为密集的劳动力投入,而把山地和林地转化为耕地也需要有大量的人力投入,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个劳动力都能够迅速学会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越是如此。这些情况,都将在大规模战争中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人力潜力上,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日本有足够的兵员潜力,可以应付短期的大规模战争;它有能力为军工部门和经济命脉部门提供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旦大规模战争长期化,日本的工业将拥有充足的初级劳动力,但极有可能会缺乏熟练工人;最后,如果是长期战争,则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可能需要比现有产量增加1倍以上,如果要维持动物性食品的供应量,植物性产品还要再增加若干倍)将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从现有情况看,要达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这严重限制了日本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

  财力潜力

  财力潜力是一国战争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战争的胜负,大多跟国家财政能力的比较有关。财力潜力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战略储备以及平时财政状况等因素,也跟国家资源状况和对外运输有一些关系,相对工业生产等物力潜力来说,财力潜力的转化更加容易一些。

  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年GDP总值约为520万亿日元(4万亿美元左右,折合成美元的数字会随汇率浮动而变化,本文按照1美元:130日元计算),每年国家预算为85万亿日元(约6 550亿美元),其中每年军费约为450~500亿美元,占GDP的1\%多一点。此外,日本手中还掌握了2 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作为战略资金,这都保证了日本战时有足够的财政动员能力,还以二战为例:日本193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34亿日元,当年军费是80.9亿日元,而到了1945年,国民生产总值虽然靠军工生产的拉动增加到了745亿日元,军费却增加到了391.1亿日元(此时的经济状况只能用“崩溃”二字形容),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2.5\%,虽然日本不可能再将军费比例增加到这种地步,但也说明它有足够空间留给军费的增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最近10年经济不景气和财政政策的失误,目前日本政府的各类债务达到了660万亿日元(约合5万亿美元),是GDP的130\%,这种沉重的债务负担,限制了日本进行局部战争的能力,因为局部战争的费用,往往是要如数算入政府财政的,以海湾战争为例,75万人的多国部队在“沙漠风暴”作战期间日均战费为2.95亿美元,陆上作战期间日均战费为5.2亿日元,科索沃战争中的费用更高。按照这种标准计算,日本如果在战争中动员200万军队(对于一场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这一数字不算很大),每年的直接战费就需要2 870亿~5 000亿美元,再加上人力物力动员、军队的扩充和训练、国民经济转产等消耗,相对于政府日常的开销,这笔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别的大国在战争长期化后往往可以通过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体制来降低战争成本,一旦国家因全面战争进入了战时状态,由于国家征用制度、生活品配给制、强制义务兵役制的实行,对政府财政来讲,战争的平均成本其实是降低了。而这种方式却无法行之于日本,因为战争长期化后,资源的获得必将愈发困难,很多平时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的资源都将失去供给,日本即使将工农业转入了战时体制,也无法降低获取自然资源的成本(除非靠劫掠被占领地区的资源,但这一手在现代战争中是不易实现的),从而在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上就要耗费大量财力。从历史上看,在日本历次对外战争中,它在战争末期屡屡只能靠对内发行公债,对外政府贷款来筹集军费维持国家运转,二战末期财力更是近于枯竭。这其中,前几次战争是由于国家财力本身尚不雄厚的原因,二战时则有相当成分是由于资源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由于盟国对日本海运的封锁,日本工业不得不花比以往多几倍的成本去生产小到螺丝钉大到樱花弹之类的产品,自然会使国家财政提前到达了临界点,这在未来战争中依然会是日本经济的要害。我们只能说,在财力潜力上,日本有着相当雄厚的基础和充分的动员能力,但限于其经济的特点,它的财力不足以维持一场长期的战争。

物力潜力

  物力潜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工业品的生产、储备量,对军队的供应量,民用工业转产为军工产品的能力,以及军工生产的潜力等,这其中,能否保证原料的供应,能否有时间保证民用工业的转产,是物力潜力能否得以发挥的关键。

  由于日本工业的发达,其主要战略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是很高的,1997年,日本粗钢产量为1.04亿吨(中国为1.07亿吨),4轮汽车产量为1 100万辆(当年美国为1 200万辆,中国为158万辆),年造船量接近900万吨,合成橡胶150万吨,化学纤维180万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块2亿多个。而且,由于经济不景气,这些数据是在工厂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创造的。比如1997年的粗铁产量,就比1990年还下降了11个百分点。此外,日本在军民两用产业,如冶金、机械、电子、材料化学、航空航天及核工业等产业上都具有拔尖的技术优势和充足到几乎过剩的生产能力,军工产业也都有着良好的扩充潜力:

  航空工业 二战期间,日本曾经在5年间生产了6.9万架飞机和10.7万台发动机,当时还曾经将部分汽车工业转产飞机。目前,日本能够生产飞机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富士重工等,虽然因为订货缘故年产量不高,但关键部件--发动机和雷达电子设备都装备的生产能力都足以满足局部战争的需要,而且日本在二战时期还曾经将汽车工业转产飞机,取得过相当的效果。目前其汽车年生产能力在3 000万辆左右,如果30\%,也就是大约900万辆的生产能力转产飞机(按照一般观点,每300~450辆汽车可转产1架飞机,此处按450辆计算),年飞机产量就可以达到20 000架,虽然现代飞机的技术水平、制造工艺、武器装备都要比过去复杂许多,但也可以看出日本飞机生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坦克和火炮工业 目前,日本主要有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和小松制作所三家企业生产坦克,仅三菱一家就有2 000辆坦克的年生产能力。而且,日本的汽车工业还能够提供雄厚的转产潜力,在二战中,日本坦克产量的95\%就是由平时的汽车工业转产的。如果日本在未来战争中将汽车工业的10\%转产坦克,按照每60辆汽车可转产1辆坦克计算,年坦克产量可以达到5万辆。足以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火炮工业亦是如此,日本目前有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小松制作所和丰和工业等厂家生产火炮,年生产能力约1万门,而且日本的冶金和精密加工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需要的话,生产厂家还可以大量增加。这里可以提供给读者两个相关数据,由读者自行计算一下日本战时火炮的生产潜力,1、二战时日本年钢产量的3\%被用于制造火炮;2、一般认为,现代条件下,制造每门身管火炮平均需要10吨钢材;

  弹药 日本目前有20多家企业可以生产弹药,单从工业制造能力上说几乎是无限的,但生产火、炸药的基本原料——硝酸等化学品的产量是有限的。日本当前硝酸的年产量约为80万吨,1吨硝酸基本上可以生产1吨火、炸药,按照1吨火炸药可以生产6吨左右枪炮弹药计算。每年硝酸的供应量可以生产480万吨弹药。以日军的标准,师1日攻击战斗的弹药消耗量约为400~600吨,士兵年人均消耗弹药量约为800千克。如此,我们就可以推算出日军弹药产量可以维持兵员、部队的大概数量,以及在部队员额大致固定的前提下,维持作战行动时间的长短;

造船工业 日本是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年造船能力约为1 800万吨(不过只有一半开工),有三菱重工、住友重机、日产造船等8家11个造船厂可以制造军舰,目前,日本每年造舰吨位占造船总吨位的1.8\%,而二战时期的最高记录是21\%(1944年,那年日本有173万吨商船和46万吨军舰下水)。由于日本机械工业的发达,它将有足够的能力提供船用发动机和各种电子、机械设备。如果日本能够将造船能力的20\%转产军舰,按照5吨商船转产1吨军舰计算,每年可以生产军舰70万吨,这几乎是现有海上自卫队舰艇总吨位数的2倍,可以预见,日本在需要时,是能够快速扩充其海上力量的。不过这种扩充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果战争爆发后才开始运作,就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转产军品;

  核潜力 核武器问题是最近有关日本的焦点新闻之一,毫无疑问,从技术上说,日本具备发展核武器的能力,它从二战以前就开始研究核武器理论,战争期间也曾经在纳粹德国的帮助下进行过核武器发展的摸索。只是限于原料来源,没有能够发展出实用化的核武器。战后,日本恢复了核科学的研究,截止到90年代末,它拥有五十多套原子能发电设备,发电量占日本总发电量的近40\%。日本还储备了大量核原料,据不完全统计,它目前拥有天然铀1 300多吨,贫化铀4 000多吨,钚54吨,以及大量的钍和浓缩铀等等,可以说,日本的确有足以制造数千枚核弹头的原料。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日本都是将核废料运往法国进行再处理,但在1993年4月后,日本在青森县的六所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核燃料再处理工厂,可以在这里自行处理核废料并提炼钚。这个核工厂将于2005年投入使用,届时计划年处理核废料能力可达800吨,每年约可提炼5吨钚。据估计到今年年中,运到核工厂的核废料总量已经达到了100吨,到工厂投入使用以前,日本计划一共储存1 600吨核废料。此外,日本在核科学上的人员建设非常扎实,从事原子能研究的单位达到600多个,有着足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日本还有着发达的计算机产业,可以为模拟核试验提供超大型计算机。总之,象日本这样的核门槛国家,在短期内能够制造出一定数量的核武器,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核武器制造出来,还要投放到对手那边才行,日本的缺陷,主要就表现在这投送能力上。从数据上看,日本的导弹及火箭运载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其H-2火箭的近距轨道有效载荷可达10吨。不过,从最近几年H-2屡次失败的发射记录来看,日本大推力火箭的可靠性依然有待提高。而且,用于运载核武器的火箭是需要批量制造的,如果是每年几枚甚至几年一枚制造出来的火箭还不能保证可靠性的话,想以备战标准大量制造实用化的战略导弹无疑更是痴人说梦。而且弹道导弹的研制需要长时间反复的试验,尤其是弹头再入大气层这类技术(反映在民用方面上就是卫星回收技术,到现在日本也未能突破卫星回收这一瓶颈),如果没有别国的技术支持,单靠自己摸索的话,其过程会变得非常漫长。就连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也用了超过1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从火箭到战略导弹的实用化工作。中国则在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直到1981年才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全程测试。更何况,战略力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了运载工具,还要有制导、大地测量、核弹小型化等一系列技术做保证,才有可能完成“战略导弹+核弹头”这一个项目。这之后问题更多--有了战略导弹,发射井如何布置?要不要陆基机动型导弹?如果要发展海基核力量,还要再发展战略核潜艇、攻击核潜艇等一系列装备,如果追求可靠的核威慑,成本会非常高。在当代世界上,也只有美、俄、中这三个国家能勉强承担,以日本的财政能力,是无法在战争爆发后再做这一系列工作的。况且,前面已经提到,日本整个国家面积狭小,1亿2千多万人口中的90\%都集中在各个城市,而其中约50\%的人口都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十个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仅东京城市圈就集中了日本25\%的人口),这里不仅人口高度密集,还集中了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的政府机构、大学和科研机关、大部分先进的工业生产力和经济金融机构,以及主要的外贸港口,脆弱而密集的国土布局,使日本相对别国更加无法承受核武器的损害,从这一角度讲,日本有制造核武器的潜力,但是缺乏进行核战争的潜力。

  总的来说,理论上日本有足够的物力潜力去应付较大规模的战争。但应该指出,以上推算的这些能力,都是以日本本土不受攻击为前提的,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日本有能力维持充足的原料供应,能够保证自己海上运输线的畅通。而这恰恰是日本战争潜力中最为薄弱的问题。
(未完待续)</P><P>很好的文章,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啊!</P>
<P>转自《兵器知识》。作者:刘华</P>
<P>前 言:战争潜力,是评价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参数,也是一个国家总体战争能力的基础。研究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通常需要对对象国的自然条件、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测算,并以该国以往战争的情况作为参考,以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结果。当然,科学的计算战争潜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往往需要烦琐的数据资料、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冗长的推理分析,尤其在尚无一场高技术全面战争作为先例的今天,根据以往战争得来的经验肯定会有不符合现实之处。因此,本文只是以浅显的案例分析方式,说明国家战争潜力评估的大致方法,读者亦可以使用自有的资料,尝试对别国的战争潜力进行分析。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端海上,人口约一亿两千余万,面积37万平方千米,国民生产总值约4万亿美元。总体来说,日本是一个拥有深厚战争潜力的国家,且拥有相当丰富的大规模战争经验,对战争潜力的培植以及全面的战争动员都不陌生。



  总体说来,日本现阶段的战争潜力,足以支持其应付一场高强度、大规模的现代战争,但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其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依然有相当缺陷,下面从一些具体要素加以分析。

  自然地理及其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虽然不能直接算做战争潜力的一部分,但它却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潜力的培植和转化,同时也是国家总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此做以一并叙述。

  日本国土狭长,领土自东北方的千岛群岛,一直延伸3 000多千米,至西南的先岛群岛,它西临我国东海,西南连接我国台湾省海域,北边则通过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和宗谷海峡控制日本海与太平洋间的联系,整个列岛岛链绵延不断,正扼住东亚东北亚国家通向太平洋的通道。它的本土也是岛屿众多,地形复杂,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72.8\%,森林面积则占全国面积的68\%,河流湖泊众多,平原多为河流下游的冲击平原,一面靠海,周围环山,主要城市都分布在这样的平原上。同样由于地质原因,日本的海岸线漫长曲折,长达3万多千米,形成了很多天然良港,且内陆任何地方距海岸的直线距离都不超过100千米。

  日本的自然条件,在军事上有着先天的影响:

  首先,日本靠近大陆而又有狭窄的海峡阻隔,形成了大陆岛格局,这使其既可以朝鲜半岛为大陆桥进入东亚大陆,又可以利用周边海峡和岛链构成天然防线,这决定了日本在军事上先天性的重视海军力量的发展,并非常重视海峡、水道和岛屿的争夺。再加上日本对海运的依赖,使日本在任何时候都重视通过岛屿、水道的封锁,封闭对方海军力量,以保证自己的主要航运线不受威胁;

  其次,日本的海岸线漫长,且陆地缺乏纵深,不利于组织严密的海岸防御,此外日本近海的海水较深,有利于登陆输送工具和火力支援舰艇的活动,这都适合对方进行两栖作战。这使得日本在战略上尽量的扩大防御圈,并重视“海上歼敌”,重视反登陆、反空降作战;由于日本本土地形破碎起伏,山地多,林地多,河流湖泊多,这都不利于攻方大兵团作战,亦不利于机械化部队作战,而这对防御方是一个先天的优势,地形不仅限制对方的火力与机动,还给防守方提供了良好的射击和观察阵地;

  最后,日本的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沿海平原上,平原区交通方便,物资丰富,且由于城市化的缘故,其抵抗轰炸的能力十分脆弱。关东、大阪、越后及北九州等平原地区都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旦被控制,将会直接导致战争形势的变化,这都是对攻击方有利的一面,但与此同时,这意味着攻击者要进行大量的城市战斗,而城市战越来越被公认为现代战争中最为残酷,伤亡比例最高的战斗类型之一。

  人力潜力

  评价人力潜力的标准,不仅仅取决于国家人口基数、生产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和役龄男子数量等数据,在当前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队不再象以往的全面战争那样需要征集那么多的战斗人员,但是军工、科研等与战争直接相关的部门,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从其它生产部门中抽调各种专业人员。换句话说,人口的质量和结构组成将比单纯的人口数量更重要。

  目前,日本总人口为1.26亿,居世界第7位,虽然人口基数较大,但增长率只有0.2\%左右,老龄化趋势严重。15~64岁的生产年龄人口约为1亿,由于日本女性工作率较低,这其中的劳动力人口只有6 752万,比例仅有62\%(根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数据),家庭主妇和学校学生虽然可以在战时动员为劳动力,但熟练工人的培养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此外,日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是十分充足的,根据日本自己的统计,它有教授、副教授级别的研究人员85万人(平均每1万人口中有52.5人。),其中仅制造业就有36.1万人,这其中包括电机(14.5万人)、化学(6.1万人)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军事工业的运转。

从兵员数量的角度讲:目前自卫队中兵的入伍年龄是18岁,军士的退役年龄是53岁,按照这一范围,2000年,日本有役龄男性人口3 300万左右。我们可以拿二战时的情况做以对比:1937年,日本的总人口是7 063万人,其中役龄男子1 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占役龄男子的56.2\%,达到1 000万人,当时日军的总兵力是108.4万;经过1942年的全面动员后,1945年日本战败前,役龄男子数目是1 779万,可供征兵的人数亦为1 000万人左右,全军总兵力却达到了719.3万。此时的日本尽管有庞大的军队,但工业劳动力已经严重不足,很多位置都由妇女填补,熟练工人严重缺乏,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后期日本军工产品的质量严重下降,并限制了先进制造工艺在装备上的使用——比如原本应该用焊接的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的焊工,不能大量生产,只能把设计改为铆接或者木制结构。此外应当注意的是,目前日本农业的自给率只有60\%左右,而且单位生产率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几乎已经无法再有增长,这使得战时有可能会需要大幅度增加农田面积(现有面积为500万公顷),但日本目前1 508.4万农业人口中,只有490.21万劳动力,其中接近50\%的人年龄都在65岁以上。如果战时需要大规模的提高粮食产量,对日本整体劳动力的调配将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毕竟日本的小块分割、精耕细作型农业需要较为密集的劳动力投入,而把山地和林地转化为耕地也需要有大量的人力投入,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个劳动力都能够迅速学会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越是如此。这些情况,都将在大规模战争中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人力潜力上,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日本有足够的兵员潜力,可以应付短期的大规模战争;它有能力为军工部门和经济命脉部门提供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旦大规模战争长期化,日本的工业将拥有充足的初级劳动力,但极有可能会缺乏熟练工人;最后,如果是长期战争,则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可能需要比现有产量增加1倍以上,如果要维持动物性食品的供应量,植物性产品还要再增加若干倍)将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从现有情况看,要达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这严重限制了日本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

  财力潜力

  财力潜力是一国战争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战争的胜负,大多跟国家财政能力的比较有关。财力潜力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战略储备以及平时财政状况等因素,也跟国家资源状况和对外运输有一些关系,相对工业生产等物力潜力来说,财力潜力的转化更加容易一些。

  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年GDP总值约为520万亿日元(4万亿美元左右,折合成美元的数字会随汇率浮动而变化,本文按照1美元:130日元计算),每年国家预算为85万亿日元(约6 550亿美元),其中每年军费约为450~500亿美元,占GDP的1\%多一点。此外,日本手中还掌握了2 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作为战略资金,这都保证了日本战时有足够的财政动员能力,还以二战为例:日本193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34亿日元,当年军费是80.9亿日元,而到了1945年,国民生产总值虽然靠军工生产的拉动增加到了745亿日元,军费却增加到了391.1亿日元(此时的经济状况只能用“崩溃”二字形容),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2.5\%,虽然日本不可能再将军费比例增加到这种地步,但也说明它有足够空间留给军费的增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最近10年经济不景气和财政政策的失误,目前日本政府的各类债务达到了660万亿日元(约合5万亿美元),是GDP的130\%,这种沉重的债务负担,限制了日本进行局部战争的能力,因为局部战争的费用,往往是要如数算入政府财政的,以海湾战争为例,75万人的多国部队在“沙漠风暴”作战期间日均战费为2.95亿美元,陆上作战期间日均战费为5.2亿日元,科索沃战争中的费用更高。按照这种标准计算,日本如果在战争中动员200万军队(对于一场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这一数字不算很大),每年的直接战费就需要2 870亿~5 000亿美元,再加上人力物力动员、军队的扩充和训练、国民经济转产等消耗,相对于政府日常的开销,这笔钱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别的大国在战争长期化后往往可以通过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体制来降低战争成本,一旦国家因全面战争进入了战时状态,由于国家征用制度、生活品配给制、强制义务兵役制的实行,对政府财政来讲,战争的平均成本其实是降低了。而这种方式却无法行之于日本,因为战争长期化后,资源的获得必将愈发困难,很多平时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的资源都将失去供给,日本即使将工农业转入了战时体制,也无法降低获取自然资源的成本(除非靠劫掠被占领地区的资源,但这一手在现代战争中是不易实现的),从而在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上就要耗费大量财力。从历史上看,在日本历次对外战争中,它在战争末期屡屡只能靠对内发行公债,对外政府贷款来筹集军费维持国家运转,二战末期财力更是近于枯竭。这其中,前几次战争是由于国家财力本身尚不雄厚的原因,二战时则有相当成分是由于资源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由于盟国对日本海运的封锁,日本工业不得不花比以往多几倍的成本去生产小到螺丝钉大到樱花弹之类的产品,自然会使国家财政提前到达了临界点,这在未来战争中依然会是日本经济的要害。我们只能说,在财力潜力上,日本有着相当雄厚的基础和充分的动员能力,但限于其经济的特点,它的财力不足以维持一场长期的战争。

物力潜力

  物力潜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工业品的生产、储备量,对军队的供应量,民用工业转产为军工产品的能力,以及军工生产的潜力等,这其中,能否保证原料的供应,能否有时间保证民用工业的转产,是物力潜力能否得以发挥的关键。

  由于日本工业的发达,其主要战略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是很高的,1997年,日本粗钢产量为1.04亿吨(中国为1.07亿吨),4轮汽车产量为1 100万辆(当年美国为1 200万辆,中国为158万辆),年造船量接近900万吨,合成橡胶150万吨,化学纤维180万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块2亿多个。而且,由于经济不景气,这些数据是在工厂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创造的。比如1997年的粗铁产量,就比1990年还下降了11个百分点。此外,日本在军民两用产业,如冶金、机械、电子、材料化学、航空航天及核工业等产业上都具有拔尖的技术优势和充足到几乎过剩的生产能力,军工产业也都有着良好的扩充潜力:

  航空工业 二战期间,日本曾经在5年间生产了6.9万架飞机和10.7万台发动机,当时还曾经将部分汽车工业转产飞机。目前,日本能够生产飞机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富士重工等,虽然因为订货缘故年产量不高,但关键部件--发动机和雷达电子设备都装备的生产能力都足以满足局部战争的需要,而且日本在二战时期还曾经将汽车工业转产飞机,取得过相当的效果。目前其汽车年生产能力在3 000万辆左右,如果30\%,也就是大约900万辆的生产能力转产飞机(按照一般观点,每300~450辆汽车可转产1架飞机,此处按450辆计算),年飞机产量就可以达到20 000架,虽然现代飞机的技术水平、制造工艺、武器装备都要比过去复杂许多,但也可以看出日本飞机生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坦克和火炮工业 目前,日本主要有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和小松制作所三家企业生产坦克,仅三菱一家就有2 000辆坦克的年生产能力。而且,日本的汽车工业还能够提供雄厚的转产潜力,在二战中,日本坦克产量的95\%就是由平时的汽车工业转产的。如果日本在未来战争中将汽车工业的10\%转产坦克,按照每60辆汽车可转产1辆坦克计算,年坦克产量可以达到5万辆。足以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火炮工业亦是如此,日本目前有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小松制作所和丰和工业等厂家生产火炮,年生产能力约1万门,而且日本的冶金和精密加工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需要的话,生产厂家还可以大量增加。这里可以提供给读者两个相关数据,由读者自行计算一下日本战时火炮的生产潜力,1、二战时日本年钢产量的3\%被用于制造火炮;2、一般认为,现代条件下,制造每门身管火炮平均需要10吨钢材;

  弹药 日本目前有20多家企业可以生产弹药,单从工业制造能力上说几乎是无限的,但生产火、炸药的基本原料——硝酸等化学品的产量是有限的。日本当前硝酸的年产量约为80万吨,1吨硝酸基本上可以生产1吨火、炸药,按照1吨火炸药可以生产6吨左右枪炮弹药计算。每年硝酸的供应量可以生产480万吨弹药。以日军的标准,师1日攻击战斗的弹药消耗量约为400~600吨,士兵年人均消耗弹药量约为800千克。如此,我们就可以推算出日军弹药产量可以维持兵员、部队的大概数量,以及在部队员额大致固定的前提下,维持作战行动时间的长短;

造船工业 日本是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年造船能力约为1 800万吨(不过只有一半开工),有三菱重工、住友重机、日产造船等8家11个造船厂可以制造军舰,目前,日本每年造舰吨位占造船总吨位的1.8\%,而二战时期的最高记录是21\%(1944年,那年日本有173万吨商船和46万吨军舰下水)。由于日本机械工业的发达,它将有足够的能力提供船用发动机和各种电子、机械设备。如果日本能够将造船能力的20\%转产军舰,按照5吨商船转产1吨军舰计算,每年可以生产军舰70万吨,这几乎是现有海上自卫队舰艇总吨位数的2倍,可以预见,日本在需要时,是能够快速扩充其海上力量的。不过这种扩充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果战争爆发后才开始运作,就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转产军品;

  核潜力 核武器问题是最近有关日本的焦点新闻之一,毫无疑问,从技术上说,日本具备发展核武器的能力,它从二战以前就开始研究核武器理论,战争期间也曾经在纳粹德国的帮助下进行过核武器发展的摸索。只是限于原料来源,没有能够发展出实用化的核武器。战后,日本恢复了核科学的研究,截止到90年代末,它拥有五十多套原子能发电设备,发电量占日本总发电量的近40\%。日本还储备了大量核原料,据不完全统计,它目前拥有天然铀1 300多吨,贫化铀4 000多吨,钚54吨,以及大量的钍和浓缩铀等等,可以说,日本的确有足以制造数千枚核弹头的原料。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日本都是将核废料运往法国进行再处理,但在1993年4月后,日本在青森县的六所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核燃料再处理工厂,可以在这里自行处理核废料并提炼钚。这个核工厂将于2005年投入使用,届时计划年处理核废料能力可达800吨,每年约可提炼5吨钚。据估计到今年年中,运到核工厂的核废料总量已经达到了100吨,到工厂投入使用以前,日本计划一共储存1 600吨核废料。此外,日本在核科学上的人员建设非常扎实,从事原子能研究的单位达到600多个,有着足够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日本还有着发达的计算机产业,可以为模拟核试验提供超大型计算机。总之,象日本这样的核门槛国家,在短期内能够制造出一定数量的核武器,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核武器制造出来,还要投放到对手那边才行,日本的缺陷,主要就表现在这投送能力上。从数据上看,日本的导弹及火箭运载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其H-2火箭的近距轨道有效载荷可达10吨。不过,从最近几年H-2屡次失败的发射记录来看,日本大推力火箭的可靠性依然有待提高。而且,用于运载核武器的火箭是需要批量制造的,如果是每年几枚甚至几年一枚制造出来的火箭还不能保证可靠性的话,想以备战标准大量制造实用化的战略导弹无疑更是痴人说梦。而且弹道导弹的研制需要长时间反复的试验,尤其是弹头再入大气层这类技术(反映在民用方面上就是卫星回收技术,到现在日本也未能突破卫星回收这一瓶颈),如果没有别国的技术支持,单靠自己摸索的话,其过程会变得非常漫长。就连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也用了超过1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从火箭到战略导弹的实用化工作。中国则在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直到1981年才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全程测试。更何况,战略力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了运载工具,还要有制导、大地测量、核弹小型化等一系列技术做保证,才有可能完成“战略导弹+核弹头”这一个项目。这之后问题更多--有了战略导弹,发射井如何布置?要不要陆基机动型导弹?如果要发展海基核力量,还要再发展战略核潜艇、攻击核潜艇等一系列装备,如果追求可靠的核威慑,成本会非常高。在当代世界上,也只有美、俄、中这三个国家能勉强承担,以日本的财政能力,是无法在战争爆发后再做这一系列工作的。况且,前面已经提到,日本整个国家面积狭小,1亿2千多万人口中的90\%都集中在各个城市,而其中约50\%的人口都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十个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仅东京城市圈就集中了日本25\%的人口),这里不仅人口高度密集,还集中了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的政府机构、大学和科研机关、大部分先进的工业生产力和经济金融机构,以及主要的外贸港口,脆弱而密集的国土布局,使日本相对别国更加无法承受核武器的损害,从这一角度讲,日本有制造核武器的潜力,但是缺乏进行核战争的潜力。

  总的来说,理论上日本有足够的物力潜力去应付较大规模的战争。但应该指出,以上推算的这些能力,都是以日本本土不受攻击为前提的,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日本有能力维持充足的原料供应,能够保证自己海上运输线的畅通。而这恰恰是日本战争潜力中最为薄弱的问题。
(未完待续)</P>
原料供应与海运

  工业原料和农产品,是支持战争的基本物资,也是战争潜力的基础之一。根据估算,未来战争中,为了维持一个陆军师,每年需要钢76 300吨、铝1 400吨、铜4 000吨、锌3 000吨、铅1 800吨,师一日的进攻战斗就需要燃料40~70吨;为了维持每万吨海军舰艇,每年则需要钢9 500吨、铝5 000吨、铜5 800吨、铅2 900吨、锌3 100吨、石油15万吨;为了维持每千架飞机,每年需要钢450吨,铝3吨,铜19吨,铅9吨,锌14吨,石油203万吨。而对于日本来说,其战争潜力的重要特征,也是致命弱点,就是在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上对贸易和海运的高度依赖。

  日本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物资源相当贫乏,能够充分满足本国需要的矿物只有石灰石和硫磺,原油和铁矿石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原油和石油制品的年进口量达到2.7亿吨,铁矿石和煤炭均在1.2亿吨左右。具体的对外依赖程度为:煤炭97.7%,石油99.68%,天然气96.3%,铁矿石100%,铝土矿99.3%,铜矿石100%(铜矿石在上世纪末还是日本的重要出口产品),铅矿石94.9%,锌矿石83.5%。这些原料都是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尤其是一些稀有矿藏,都是从特定国家进口的。如果国家关系因战争发生了变化,这些金属的来源也就会随之中断。这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要害问题。当然,日本也有一些自己能够解决的原料,比如林业。日本自己的森林面积为25.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木材蓄积量为30亿立方米。但它尽量避免砍伐本国的森林,其每年的木材需求量约为5 500万立方米,基本上都来自进口(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一旦战争需要,日本可以立即使用国内木材资源补充外来供应的缺口。类似的还有煤炭和盐,日本自己有一些煤矿,直到90年代中期每年还生产600万吨左右,但是因为人力成本较高,目前已经关停了所有的煤矿,一旦需要,这些煤矿也可以重新开工,少量填补供应上的不足。至于盐--日本这样一个靠海的国家,每年进口500万吨盐,本身就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在需要时可以很快恢复生产,不过这也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才行。

  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产品也存在着严重的对外依赖。日本农产品的自给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62%,其中除了大米能自给有余外,小麦的自给率只有9%,大豆2%,蔬菜86%,水果47%。精饲料的进口率为75%,尤其是作为畜产品主要饲料的小麦和玉米,国内几乎无法供应,仅小麦每年的进口量就有600万吨左右。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也由于日本缺乏种植这两种作物的经验,一旦因战争限制了饲料的进口,日本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来源问题,而日本日常拥有的500万头牛、1 000万头猪、3.2亿只鸡和2.8万匹马,没有饲料是很难维持下去的。这也会使肉、蛋、奶产品的供应随之陷入困境。食物是国家得以存在的基础。虽然日本可以用类似二战时期的那种战时配给制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情况毫无疑问会对民生士气和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由此,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日本对海上运输的依赖。

  由于日本是个岛屿国家,其对外货物运输基本上依赖海运。上世纪90年代末时,日本有100吨以上船舶7 000艘,总吨位近2 000万吨。如果算上挂方便旗的日本船只,总吨位将达到6 300万吨,这其中仅油轮就有2 200万吨。每年通过海运进口的各类物资达到5.5亿吨左右,这其中包含了它每年用去的几乎所有工业原料——除了石油外,还包括5 000万立方米木材,60万吨棉花,500万吨盐,500万吨大豆……此外,日本的主要海上运输线距离都很长,比如其小麦的进口额85%来自北美,海运距离约9 000海里;铁矿石的42%和原煤的52%来自澳大利亚,海运距离超过7 000海里;原油进口额的62%来自中东,海运距离约为12 000海里;即使是最近的东南亚地区(提供着主要的天然橡胶、有色金属和液化天然气资源),海运距离也超过6 000海里。这其中,中东、东南亚航线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多个狭窄水道、水域,而日本周边海域更是潜艇活动的上佳地域,这些因素都使其海上交通线在战时极易被控制。可以说,一旦战时出现对日本不利的国际形势,它将几乎无法确保这些漫长的海上航线。而且,日本国内的货运也多依靠海运,在战时也会受到空袭和潜艇的影响,这都将使其原本雄厚的生产能力大打折扣,也决定了日本无法维持一场长期战争。

  有了战争潜力,还要通过“动员”才能将其转化为实力。下面就介绍动员转化能力,分“动员机构和程序”和“动员准备”两部分进行。
 动员机构和程序

  动员机构 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日本人力动员机构的建设较为低调,没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部门,而是由自卫队驻全国的50个地方联络部(有些类似我们的地方武装部)负责兵员招募、预备役人员管理等工作。各个政府部门也都有部分相关的职能。早在1966年,日本便开始依靠民政部门,对全国18~24岁男性青年进行调查登记。物力动员方面也是一样。目前它并没有专门的物力动员机构,而是在经济机构内设立相关部门,比如“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日本兵器工业会”、“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等等。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行业的动员机构更加熟悉本行业情况,有利于短时间内的工业生产动员,但缺乏统一的管理调度,不利于全面战争条件下的国家总动员。

  预备役制度 目前,自卫队有预备役人员47 900人,其中陆上自卫队46 000人,航空自卫队800人,海上自卫队1 100人,总人数与现役人数相比约为1:5,规模较小。这批人员目前的待遇偏低(训练日津贴不到民间平均工资的一半),年龄偏大,每年能够保证的训练时间远不足规定的20天。而且他们没有部队编制(比如我国的预备役师),仅能单个的补充人员。为此,自卫队不仅打算提高他们的待遇,增加训练时间,还打算再建一支应急预备役部队。经过新一轮“防卫计划”的整编后,陆上自卫队的人员定额将由现在的18万减少为16万,其中包括14.5万名现役人员和1.5万名应急预备役人员(日本人把他们称为“即应预备官”,不包括在前述预备役人员中)。部队的编制也将随此改变。比如原先某师有4个团,但每团都会略有欠员;今后则把其中3个团编为满员,另1个团将成为架子团,也就是保留20%的现役人员作为骨干,另80%的定员则由应急预备役军官充当,他们每年将接受30天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在总人数减少的情况下,保留足够的扩充弹性,还可以使预备役军官平时就形成部队单位,战时能够迅速形成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自卫队,特别是陆上自卫队的扩充能力极强,其军官和军士人数占到了总兵力的75%,而其编制可以说是专门为了扩充而制订的。

  在发生战争时,日本将首先使用预备役人员和应急预备役人员(共6.5万人)充实现有军队体制;如果事态继续发展,则很有可能会征召退伍军人(目前有将近200万人),同时利用各地方联络部征召新兵,经过训练后补入预备役或现役。同时,日本还可以动员近200万人的准军事力量,包括警察、海上保安厅人员等,其庞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也将为海上自卫队提供大量专业航海人员。在物力动员方面,平时有军工生产任务的企业将首先扩大生产规模;当生产能力不足时,部分有军工生产能力的企业将转产战争物资;最后,当全面战争爆发时,所有民间企业将按照国家计划实行生产,主要生产与战争有关的物资,全力满足战争需要。

  总体说来,日本在短时间——比如3个月时间内,能够将自卫队,特别是陆上自卫队进行大量扩充(可能达到原先数量的3~4倍甚至更多),并且有着足够的生产能力去提供武器装备。不过日本缺乏一个全国性的人力动员体制,国内反战势力也相当强大,几乎无法使用征兵制度。如果采用募兵制度,其效果则必定受到战争性质的影响。若是因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而被拉入战争,会有多少在当今日本长大的年轻人愿意参军,是一个很可疑的问题。这种矛盾的情况,决定了日军在战争初期将能够迅速动员预备役、退伍军人及准军事力量等大量兵员,也决定了它在此之后再行扩充的余地有限。而日本的物力动员,则完全依赖于原料保障。交通线运转则工业生产就能运转;一旦交通线中断,则工业生产也难以维持。

  动员准备

  目前,日本的动员准备包括人员、工业、物资等多方面的措施:

  人员方面 军队的扩充,需要大量人员骨干,日本首先在院校中储备了大量此类人员,院校教职员工人数占全军人数的4.8%,不仅有很强的人员培养能力,而且本身就可以提供大量军官和业务骨干。很多经过多年培养的技术人员、由于裁军而富余出来的年轻军官,以及由于飞机数量减少而无处可去的飞行员,都被配备到教育训练部门。少量生产的新式装备和淘汰下来的旧装备也都交给教育训练部门使用,以让这些未来扩充部队的骨干军官能够适应各种可能使用的装备。此外,日军的军官、军士、兵的定员分别约为49 100人、139 400人和73 600人,比例为1:2.84:1.51,而在二战前夕,日本军官、军士、兵的比例为1:3:13。如果按照这一数据,则自卫队目前兵的扩充潜力还有50~60万人。而且,日本在社会上还储备了约15万军官和40万军士,战时也可以加以利用。

工业方面 为了维持军工生产能力,日本非常注意保持必要数量的军事订货,防卫厅每年都同企业签定一定数量的合同,预付较高比例的订金,并提高价格30%左右,以吸引企业生产军品。其次,日本注意把军品生产尽量分散在多家企业,避免过度集中,这可以使更多的企业有军品生产的经验和技术,便于战时快速转产。最后,日本的武器多以试验定型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武器性能,作为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但并不过多生产。这些方式,使日本的军工产业在国家需求很小且几乎没有出口的情况下,还能够维持和发展。可以说,现在日本国产武器的惊人单价,是有其直接收益,这相当于为战时的紧急扩充生产进行了提前投资。

  物资方面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注重战略物资的储备工作,设立了铜振兴基金、稀有金属储备机构等相关部门。目前,其石油储备约为180天,铁矿石储备约为60天,粮食储备约为60天。如果按照战时使用标准,日消费量将分别降低到原先的40%、30%和30%,使用时间也将延长至270天、150天和120天。但这只是理论数值。战时的物资减少,不仅仅来源于使用消耗,还有对方破坏的因素。比如储备油库、粮库等,都是全面战争中对方首选的目标之一。日本目前在这方面较为薄弱,比如其油库基本都是露天设置,目标显著且集中,铁矿石和煤炭储备基地也多是露天堆场形式。应该说,这种储备更多的是为了应付经济危机而不是战争。除了政府战略储备外,民间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也都储备有一定的库存物资。按照年均数据估计,它在随机时段中,钢材储备约有1 000万吨,锌8.5万吨,原煤680万吨,还有220万公升的石油。这在必要时也将成为战略储备,以延长国家支持战争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战争物资本身的储备上并没有多加投入。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其军队的弹药储备量为陆军0.5个月份(战时标准),海军1.5个月份(战时标准),空军10次出击作战份,甚至不足以应付小规模局部战争。为此,军方建议建立3个月份数的储备弹药,目前正在论证中。

  结论

  综上所述,战争潜力基本上来源于国家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基础。战争性质、战争规模及战争发起的背景,则对战争潜力的转化起着决定作用。是否有足够的动员时间,本土是否受到攻击,周边国家对该国的态度和对它提供支持的多少,都决定了这一国家的战争潜力能否得到转化。潜力与潜力的转化,决定了一场战争,尤其是长期战争的胜负。

  目前,日本对战争的设想包括两类六种:一类是日本的防卫作战,包括小规模冲突,空袭、海上破交及导弹攻击,敌方入侵本土等三种;另一类则是攻击作战,包括小规模冲突(或对美军进行后方支援),中等规模局部战争,大规模全面战争。从以上分析来看,日本有足够的潜力应付第一类的前两种情况和第二类的第一种情况,但在长期战争或大规模战争中,日本的先天条件则显得不足。特别是在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对外依赖度等方面的欠缺,将会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这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此外,战争的发起方式和与美国的关系对日本非常重要。如果日本占据了战争发起的主动权,则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战争潜力的培植和动员,并使别国无从调动自己的战争潜力,在尚未进行总动员的情况下即输掉战争。反之,如果是别国在无征兆的情况下首先发难,日本将没有或缺乏潜力动员的时间。对美关系的重要性则是由日本特殊的战略位置决定的。50年以来,日本的整个战争构想都是建立与美国共同参战的前提下的。无论是日美联合作战或日本在美国的支援下单独投入战争,只要有美国的支持,日本都可以保证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并可以保证可靠的原料甚至工业品来源(美国也将乐于接受这笔战争红利);如果失去了美国的支持,日本很难独自保证海上交通线的畅通,也将失去最可靠的原料来源地,这会使日本无法满足战争的基本物质需求。

  我们可以分情况做一结论。

  在第一类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类第一种情况下,日本无须进行动员,使用现有的自卫队和预备役人员即可应付,且国内经济应该不会受到影响。

  在第一类第二种情况下,由于战争存在着扩大的可能,日本需要进行局部的动员--自卫队将进行扩充,预备役转入现役,制造业将启动闲置生产能力进行军工产品的生产,对资源的需求将有所增加。如果对方不能威胁日本的交通线,则日本将有充足的能力支持战争的进行,且国内经济运转和社会生活亦将不受太大影响。即使对方断绝日本的对外联系,日本也可以依靠平时储备坚持相当长的时间。从最为重要的石油、煤炭等储备来看,这一时间可能会达到6个月。

  在第一类第三种情况和第二类第二种情况下,日本不仅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兵力动员,还将把人力资源向军工及相关行业调配;制造业不仅要启动闲置能力,还要将部分生产能力转产军工产品;对原料和农产品的需求也将大为增加。即使对方无法威胁日本对外联系,由于国际市场供应能力的限制,日本也将面临农产品和原材料方面的不足,这必然会造成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和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第二类第三种情况下,日本将面临全面的人力动员和人力资源调配,极有可能会缺乏农业劳动力和熟练工人,制造业将全面转产,以军工生产为核心按计划调整生产能力。由于在全面战争中对外交通必然会受到破坏或限制,自然资源的不足将会限制经济的正常运转,社会生活也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在现代战争中,对方的战略空袭无疑将贯穿整个过程。由于日本的人口和工业极其集中,空袭的破坏性会非常显著。当困难超过其国民经济或国民心理的承受能力时,日本维持战争的能力将是很低的,也是无法持久的。

  以上分析的结果,也可以从历史中看出一二。出于对战争潜力的清醒认识,日本自己在每次战争中都力图隐蔽战争企图,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并力图在有利条件下尽快结束战争。前一作法可以避免对方在战前动员雄厚的战争潜力,后一作法则可以避免对方战争潜力在战争中的动员以及己方战争潜力的逐步枯竭,并以这次战争的胜利来弥补国力损失,积攒下一次战争的资本。可以说,这种经常为人诟病的战争思想,是由日本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也是由于日本经常对大国、强国作战的国家战略而决定的;而对于日本的对手来说,战争初期的失败和劣势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将战争引入持久战的轨道,就将使日本战争潜力中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来,使其势头由扩张转化为维持,最后逐渐走向失败。可以预想,由于构成日本战争潜力的因素,以及日本潜在对手的基本情况并没有大的变化,今后有日本参与的战争,也多半会沿着这个模式发展。
分析的精辟。呵呵,确实是中国人的韧性,世界无人能敌,所以将来中日若有一战,我们只要拖下去,就赢了。
目前其汽车年生产能力在3000万辆左右,如果30\%,也就是大约900万辆的生产能力转产飞机(按照一般观点,每300~450辆汽车可转产1架飞机,此处按450辆计算),年飞机产量就可以达到20 000架,虽然现代飞机的技术水平、制造工艺、武器装备都要比过去复杂许多,但也可以看出日本飞机生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
按照一般观点,每300~450辆汽车可转产1架飞机

强!不知道这一般观点出自何处?如果是木制飞机也可算数,那我就相信.
不错。顶。
兵器知识前年的好文,顶!
<P>日本是我们的劲敌!</P><P>中日将来比有一战!</P><P>不过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我们!</P><P>让我们为最后的胜利努力吧!</P>
好文,顶之
顶[em01][em01][em01]
分析的很好,小日本不可以轻视,但绝不怕它!
好文!强烈支持!我们和小日本早晚有一战,我们要全方面的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楼主客观精辟的阐述了小日本的情况,对我们来说更增加了战胜敌人的信心。但是我要补充一点,现代战争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一点关系全局,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因为美帝不会坐看我们消灭日本强大起来和它争霸的,同志们要注意呀!
<P>日本是上帝送给中国的最好的礼物----雄师身边的闹钟!!</P>
<P>不错的文章~顶!</P><P>站在日本的角度看,一旦要和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在外交和资源都具备的前提下,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和优势装备闪击我数省,拿下后停战喘息、积聚资源,然后毁约,再闪击,再停战...不知是否如此?</P>[em05]
<P>我们要时刻警惕着身边的这只饿狼!!</P>
老实说,我觉得中日战争不大会扩大化,因为美国的亚洲战略中日本只是用来制衡中国的,他不会眼看着中日任何一方坐大亚洲.大家扔砖
我们应该用文化来同化日本。
<P>其实总觉得有那么一天早上开个电视看看</P><P>发现报道联合国降半旗了....</P><P>然后再仔细一看发现一次大地震导致日本四个岛屿沉了三个.......</P><P>剩下一个被引起的海啸给推平了........</P><P>_____________________</P><P>偶承认偶YY了....  不过  谁说又没有这个可能了  作为一个建立在火山群和活跃地震带上的岛国</P><P>........地理横切面构造可就是两个三角形尖角对尖角的放起来的啊...</P>
<P>不过赞同15楼的话...  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肯定不会纵容日本的发展</P><P>这个也是我认为美国不愿意和中国动武的原因...</P><P>两败俱伤的话  日本和欧洲是最大的受益国</P>
虽然看了有点晕,但是还是要顶
自慰队自慰也不用这么多武器吧![em03]
<B>以下是引用<I>tjpanda</I>在2004-7-8 21:25:00的发言:</B>
分析的精辟。呵呵,确实是中国人的韧性,世界无人能敌,所以将来中日若有一战,我们只要拖下去,就赢了。

<P>为什么要拖下去,又不是在我国作战,我们又不是永久占领日本,用导弹轰平了它,击沉它所有的舰队,日本能支撑几天?</P>
<P>日本是上帝送给中国的最好的礼物----雄师身边的闹钟!!</P>
中日关系总结:
1日本亡中国之心不死(此心态起码存在于日本30%以上民众之中),原因是日本人对未来感到没有希望,心理上有普遍性的病态,岛国心理作用太甚。但日本绝不敢对中国动手,因为不但会受到中国的反击,甚至是全世界发达工业国家的反击(可能包括美国),因为谁都知道打倒一个工业国对本国利益有多大,日本原来的市场可以被发达国家瓜分,而中国就算再强大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来源很多是外资,中国经济发展也使这些外资企业发展(这些跨国企业可是发达国家最基本的根基呀,政治作用不可小视),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起码适用到资产阶级社会灭亡之前。
解药:日本人目光应更长远,岛国心理应减轻,未来是国际化,大同化的时代,努力融入世界,促进世界大同才是出路,这样可以逃离岛国到其它地方生存(也有人愿意去日本住的),建议日本人全民找个心理医生看看,包括首相,呵呵。
2中国一厢情愿与日本加强关系,可因为神社、教科书等事件,使国人逐渐清醒,认识到残酷的现实,渐渐与日本远离,虽然在国际上有种种对中国不公平事件,但为国发展大计,不做计较,自知经济发达了,说话就会有底气,努力加强同其它各国关系(特别对美关系)。我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不可限量,以中国的人口、国土,未来经济总量不会比日本小,而中国的国策从元朝后就以防御为主,不具有威胁性,所以就算会树一些的敌人,也不会像日本所树的那种根深蒂固式的敌人,就会有解决之法。让“小日本”看看东方巨龙的苏醒吧。
解药:认清现实,加强经济,对日本用两种手段:
一方面给出接受,不计前嫌的态度,一方面在政治上要更强硬一些,在国际舆论上要有绝对的主动。
同时让日本人认识到向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的话只会导致灭亡。
<P>辛苦了</P><P>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P>[em05][em05]
<P>绝不和倭寇打持久战</P><P>开打就仍原子弹!</P>
<P>日本从来也不是中国的敌人,他不配!别老盯着他</P><P>家必先自毁,而后人毁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