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谁下利剑——海军北海舰队长城200号潜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0:01:13
共和国谁下利剑——海军北海舰队长城200号潜艇
www.chinaequip.gov.cn 2011-01-24 来源: 科技日报


链接: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1-01/24/c_13704230.htm

长城200号潜艇官兵举行宣誓仪式。王松岐摄

  在人民海军的钢铁方阵中,有一艘鲜为人知的潜艇。他藏身万顷碧波,虽然时时惊心动魄,但每次出征都悄无声息;他动于浩瀚海天,尽管次次表现出色,但凯旋中却没有庆功的锣鼓。

  他就是我军执行水下发射试验任务的海军长城200号潜艇。多年来,该艇官兵用忠诚和汗水创造了潜艇服役时间最长、潜射导弹最多等多项纪录,先后60多次受到上级表彰,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被全军、海军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基层单位。去年8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该艇“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

  担当重任,为长剑腾飞“点火”

  历史记录了这庄严的一刻:1982年10月12日15时,随着一声震撼世界的口令,运载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破浪而出,在碧海蓝天画出了一道长长的弧线。我国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时任艇长车永哲、政委刘炳功带领官兵走上舷梯的那一刻,个个神情凝重。由于试验潜艇历经了封存和多次改装,资料短缺,力量薄弱,全艇经过全训的艇员只有寥寥3人。

  一次试验任务前夕,检测班长姜浩照例一字一句写下“遗愿”:“亲爱的爸妈,儿子从小淘气,没给你们争过脸。你们看到这封信,请为儿子自豪吧,因为儿子是为国捐躯的!”

  曾8次执行水下发射任务的艇军医欧阳云华,从小失去父母,是奶奶一手把他和弟弟拉扯大的。他在留给弟弟的“遗书”中写道:“小弟,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一定要替哥哥完成两件事:一是只要奶奶活着一天,就不要把我牺牲的消息告诉她老人家;二是替我为奶奶养老送终……”这样的“遗书”,全艇官兵人人都写过。

  艰险事业,铸就了官兵坚强的秉性;铁血男儿,时时牵动着亲人的心弦。

  “过去只知道丈夫在潜艇上工作,具体干什么、到底多危险,他从来不告诉我。”二级军士长、电工区队长娄飞的妻子,直到随军来到部队,才略知丈夫工作的风险性。从那时起,每次丈夫出海,她都要换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站在远离军港码头的地方,目送丈夫出航。

  二级军士长、舵信技师李峰的妻子在得知潜艇归航的消息,天不亮就起床,到营区旁边荆棘丛生的山上采集山花,双臂被划出了道道血痕……码头上,当她把99朵山花献给丈夫时,两人相拥而泣,久久不愿松开。

  原副机电长王浩的父亲是我国第一代潜艇艇员,大学毕业的他本来可以选择轻松的工作,但却毅然选择投身水下发射事业;报务技师朱守磊的哥哥为发射试验奋斗了一辈子,不幸患病去世,朱守磊主动申请上潜艇继续哥哥未竟的事业……子承父业,弟续兄志,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艇政委张志正,与妻子常年两地分居,结婚8年后才迎来孩子的降生;鱼雷长陈光,为了参加试验任务将挺着大肚子的妻子送上了开往老家的火车;副机电长韩锡岭,与爱人领取结婚证后,先后4次推迟婚期……

  在艇队记事日志上,还有这样的一组数字:时任艇长车永哲,干艇长6年,共休假20天;时任艇政委刘炳功,当艇政委11年,共休假54天……

  执著前行,沿漫漫弹道“远征”

  有人计算过,如果把潜艇所有电缆连接起来,长度足可绕赤道两周。潜艇装备复杂,有“学不完的潜构,刮不完的铁锈”之说。面对发射要求高、技术资料少、人员成分新的难题,全艇官兵缺资料自己补,缺大纲自己编,缺教材自己写。

  导弹长张海军扛起了发射教程编写的千钧重担,夜以继日地伏案苦读了30多本专业书籍,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最终编写出多套导弹专业教材。电工技师娄飞为弄清电路构造,一个个线路摸,一条条电缆找,一张张草图画,足足画了40多张图纸,最后成为令人佩服的“活线路”。

  全艇官兵先后编写出《潜艇操纵部署》《发射指挥协同程序》等20多本、共30多万字的教材和规章,为形成试验发射能力奠定了基础,有的还填补了海军空白,被军队院校列为重点教材。

  军人的生活并不全部都可歌可泣,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2008年5月,在家休假的电工兵罗文高接到执行任务归队通知,哥哥看他归心似箭,不顾家境困难,东拼西凑为他买了张飞机票,开着拖拉机送他到机场。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罗文高归队刚放下行囊,便接到了撕心裂肺的噩耗:哥哥在送他返回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罗文高将巨大的悲痛强压心底,如期参加试验发射。试验成功的当晚,他再也抑制不住丧兄之痛,在码头上放声大哭了一场。

  一次试验任务,发射班战士赵晓刚发现导弹筒压力不正常,经过细致排查,断定是一个部位管路连接有问题,但专家们压根没把这个“新兵蛋子”看在眼里。进一步检测结果证明,赵晓刚的判断完全正确。几年间,赵晓刚先后取得了5项革新成果,被评为“精武标兵”。

  奋勇进击,向崭新高度“冲锋”

  作为水下试验发射平台,要求每个动作必须百分百准确,每台设备百分百可靠。

  一次在例行性装备保养中,导弹发射班士官易成伟发现发射筒轴承基座油漆表面有异常现象,立即进行全面检查,结果发现一个V字形裂纹。该故障部位极其隐蔽,仪器根本检测不到,但没有逃出易成伟的眼睛。

  导弹发射兵蒋娇的工作看起来很简单,每次执行任务只需按下发射按钮,任务就算完成。实际上,导弹发射操作不仅要求迅速准确,而且用力要恰到好处。为此,他每天手里都攥着一个瓶盖,模拟发射按钮,反复训练强化。时间长了,坚硬的瓶盖磨得能照出人影,拇指上也练出了厚厚的老茧。

  于进宝艇长介绍说,围绕水下试验发射任务,全艇先后梳理出上百种特情,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每次出海执行水下发射任务之前,官兵们都会组织拉网式、过筛式的装备技术检测和故障隐患排查,决不放过任何一点安全隐患。

  一次海上合练,潜艇空调系统冷凝装置突然爆裂。艇领导果断决策,人员疏散、阀门关闭、紧急抢修等命令一气呵成,及时化险为夷。还有一次,潜艇深潜时一个压盖突然爆裂,海水瞬间喷涌了进来,三级军士长马金龙和轮机兵赵盼立即冲上前去,用身体挡住进水点,班长王克指挥大家紧急堵漏排水,抢修设备。10分钟后,险情排除,马金龙和赵盼全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战友们赶紧脱下自己的衣服裹在他们身上。

  潜艇特殊职业,决定了“百人同操一杆枪”;水下发射试验,铸就了“众人共舞一柄剑”。

  试验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是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鱼雷兵何明磊尽管从未发射过鱼雷,但他对鱼雷专业情有独钟。有人问他,你负责操作鱼雷发射管,万一有事,你自己怎么办?

  “我最后一个走!”他的回答淡定而从容。

  这就是一名士兵的胸怀,这就是一个士兵的境界。


  “骑鲸蹈海浪冲天,海中蛟龙铸丰碑,热血忠诚载史册,水下发射扬军威,神圣使命永不忘,坚定信念永向前”,这首铿锵激昂的“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艇歌,在海空间回荡……(记者 侯静 通讯员 李德 李丁)
共和国谁下利剑——海军北海舰队长城200号潜艇 www.chinaequip.gov.cn 2011-01-24 来源: 科技日报

链接: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1-01/24/c_13704230.htm

长城200号潜艇官兵举行宣誓仪式。王松岐摄

  在人民海军的钢铁方阵中,有一艘鲜为人知的潜艇。他藏身万顷碧波,虽然时时惊心动魄,但每次出征都悄无声息;他动于浩瀚海天,尽管次次表现出色,但凯旋中却没有庆功的锣鼓。

  他就是我军执行水下发射试验任务的海军长城200号潜艇。多年来,该艇官兵用忠诚和汗水创造了潜艇服役时间最长、潜射导弹最多等多项纪录,先后60多次受到上级表彰,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被全军、海军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基层单位。去年8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该艇“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

  担当重任,为长剑腾飞“点火”

  历史记录了这庄严的一刻:1982年10月12日15时,随着一声震撼世界的口令,运载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破浪而出,在碧海蓝天画出了一道长长的弧线。我国首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时任艇长车永哲、政委刘炳功带领官兵走上舷梯的那一刻,个个神情凝重。由于试验潜艇历经了封存和多次改装,资料短缺,力量薄弱,全艇经过全训的艇员只有寥寥3人。

  一次试验任务前夕,检测班长姜浩照例一字一句写下“遗愿”:“亲爱的爸妈,儿子从小淘气,没给你们争过脸。你们看到这封信,请为儿子自豪吧,因为儿子是为国捐躯的!”

  曾8次执行水下发射任务的艇军医欧阳云华,从小失去父母,是奶奶一手把他和弟弟拉扯大的。他在留给弟弟的“遗书”中写道:“小弟,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一定要替哥哥完成两件事:一是只要奶奶活着一天,就不要把我牺牲的消息告诉她老人家;二是替我为奶奶养老送终……”这样的“遗书”,全艇官兵人人都写过。

  艰险事业,铸就了官兵坚强的秉性;铁血男儿,时时牵动着亲人的心弦。

  “过去只知道丈夫在潜艇上工作,具体干什么、到底多危险,他从来不告诉我。”二级军士长、电工区队长娄飞的妻子,直到随军来到部队,才略知丈夫工作的风险性。从那时起,每次丈夫出海,她都要换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站在远离军港码头的地方,目送丈夫出航。

  二级军士长、舵信技师李峰的妻子在得知潜艇归航的消息,天不亮就起床,到营区旁边荆棘丛生的山上采集山花,双臂被划出了道道血痕……码头上,当她把99朵山花献给丈夫时,两人相拥而泣,久久不愿松开。

  原副机电长王浩的父亲是我国第一代潜艇艇员,大学毕业的他本来可以选择轻松的工作,但却毅然选择投身水下发射事业;报务技师朱守磊的哥哥为发射试验奋斗了一辈子,不幸患病去世,朱守磊主动申请上潜艇继续哥哥未竟的事业……子承父业,弟续兄志,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艇政委张志正,与妻子常年两地分居,结婚8年后才迎来孩子的降生;鱼雷长陈光,为了参加试验任务将挺着大肚子的妻子送上了开往老家的火车;副机电长韩锡岭,与爱人领取结婚证后,先后4次推迟婚期……

  在艇队记事日志上,还有这样的一组数字:时任艇长车永哲,干艇长6年,共休假20天;时任艇政委刘炳功,当艇政委11年,共休假54天……

  执著前行,沿漫漫弹道“远征”

  有人计算过,如果把潜艇所有电缆连接起来,长度足可绕赤道两周。潜艇装备复杂,有“学不完的潜构,刮不完的铁锈”之说。面对发射要求高、技术资料少、人员成分新的难题,全艇官兵缺资料自己补,缺大纲自己编,缺教材自己写。

  导弹长张海军扛起了发射教程编写的千钧重担,夜以继日地伏案苦读了30多本专业书籍,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最终编写出多套导弹专业教材。电工技师娄飞为弄清电路构造,一个个线路摸,一条条电缆找,一张张草图画,足足画了40多张图纸,最后成为令人佩服的“活线路”。

  全艇官兵先后编写出《潜艇操纵部署》《发射指挥协同程序》等20多本、共30多万字的教材和规章,为形成试验发射能力奠定了基础,有的还填补了海军空白,被军队院校列为重点教材。

  军人的生活并不全部都可歌可泣,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2008年5月,在家休假的电工兵罗文高接到执行任务归队通知,哥哥看他归心似箭,不顾家境困难,东拼西凑为他买了张飞机票,开着拖拉机送他到机场。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罗文高归队刚放下行囊,便接到了撕心裂肺的噩耗:哥哥在送他返回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身亡!罗文高将巨大的悲痛强压心底,如期参加试验发射。试验成功的当晚,他再也抑制不住丧兄之痛,在码头上放声大哭了一场。

  一次试验任务,发射班战士赵晓刚发现导弹筒压力不正常,经过细致排查,断定是一个部位管路连接有问题,但专家们压根没把这个“新兵蛋子”看在眼里。进一步检测结果证明,赵晓刚的判断完全正确。几年间,赵晓刚先后取得了5项革新成果,被评为“精武标兵”。

  奋勇进击,向崭新高度“冲锋”

  作为水下试验发射平台,要求每个动作必须百分百准确,每台设备百分百可靠。

  一次在例行性装备保养中,导弹发射班士官易成伟发现发射筒轴承基座油漆表面有异常现象,立即进行全面检查,结果发现一个V字形裂纹。该故障部位极其隐蔽,仪器根本检测不到,但没有逃出易成伟的眼睛。

  导弹发射兵蒋娇的工作看起来很简单,每次执行任务只需按下发射按钮,任务就算完成。实际上,导弹发射操作不仅要求迅速准确,而且用力要恰到好处。为此,他每天手里都攥着一个瓶盖,模拟发射按钮,反复训练强化。时间长了,坚硬的瓶盖磨得能照出人影,拇指上也练出了厚厚的老茧。

  于进宝艇长介绍说,围绕水下试验发射任务,全艇先后梳理出上百种特情,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每次出海执行水下发射任务之前,官兵们都会组织拉网式、过筛式的装备技术检测和故障隐患排查,决不放过任何一点安全隐患。

  一次海上合练,潜艇空调系统冷凝装置突然爆裂。艇领导果断决策,人员疏散、阀门关闭、紧急抢修等命令一气呵成,及时化险为夷。还有一次,潜艇深潜时一个压盖突然爆裂,海水瞬间喷涌了进来,三级军士长马金龙和轮机兵赵盼立即冲上前去,用身体挡住进水点,班长王克指挥大家紧急堵漏排水,抢修设备。10分钟后,险情排除,马金龙和赵盼全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战友们赶紧脱下自己的衣服裹在他们身上。

  潜艇特殊职业,决定了“百人同操一杆枪”;水下发射试验,铸就了“众人共舞一柄剑”。

  试验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是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鱼雷兵何明磊尽管从未发射过鱼雷,但他对鱼雷专业情有独钟。有人问他,你负责操作鱼雷发射管,万一有事,你自己怎么办?

  “我最后一个走!”他的回答淡定而从容。

  这就是一名士兵的胸怀,这就是一个士兵的境界。


  “骑鲸蹈海浪冲天,海中蛟龙铸丰碑,热血忠诚载史册,水下发射扬军威,神圣使命永不忘,坚定信念永向前”,这首铿锵激昂的“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艇歌,在海空间回荡……(记者 侯静 通讯员 李德 李丁)
就是那艘老的掉牙的G级吧。。。ps 标题能不能不要出现错别字?
为啥是  党   旗??  不是国旗军旗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