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旅行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03:51
<P>一、出发前的准备:官方手续</P>
<P>2004年春节,自助旅行印度。出发前,在互联网上搜索多日,找到有关自由旅行印度的资料非常有限。本人并不擅长写作游记,但旅行归来,决定写下一些文字,给将来旅行印度的朋友一个参考,也作为旅行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动笔前,考虑要给这些文字一个题目,考虑过用印度游、印度之旅、印度之行、印度自助游、印度旅游,可想来,要么题目太大,不是我能完成,要么太象旅游广告,非我所愿。只想本着客观的态度,不刻意给印度旅游做广告,也不故意贬低这个近邻,把自由旅行印度的一些注意事项、所见所闻忠实地记录下来,让日后的旅行者少一些我当初出发前对神秘印度之行的紧张。这样,最后有了下面的题目。文字有限,需要知道更多情况的朋友,可以留言或email联系(rosslin@sina.com ),我将努力提供有用的信息。</P>
印度旅行笔记


<P>  印度,喜马拉雅山南侧阳光下的南亚次大陆,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是个神秘的国度,我们知道的有限的古印度知识甚至多过对它现实状况的了解。2004年春节,选择去印度,有两个原因,第一,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所在地,是一生必游之地,第二,这个时间是印度天气最好的季节,凉爽、晴朗。除了每年12月到第二年2月,印度大部分时间里30-50摄氏度的气温会让旅行者身体的消耗太大,不太适合旅行。</P>
<P>          (一)出发前的准备——官方手续</P>
<P>  出国旅行,首当其冲的是要事办妥所有出国前的官方手续,一般包括有效的护照、签证、机票、健康证明。
  护照。不必多说,因私的。
  旅游签证。因为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刚声明,对中国开放,而中国也已经把印度列为旅行目的国家,所以签证难度并不大,一般旅游签证从把护照递进印度驻中国使馆签证处开始需要1周时间,很少有拒签的。办理签证前,需要事先填写一张英文表格一式两份(表格可在印度驻中国使馆的官方网站www.indianembassybeijing.org.cn下载),银行15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存款证明,机票预定证明(最好有往返机票的复印件或原件),如果多人出行,不必都到使馆去,一个人代办,其他人的身份证和预先准备的表格材料要交给去办手续的人,签证费用是每人340元人民币。不过去办签证之前,最好先和使馆取得联系,问清需要准备的材料(可能会有变化),印度驻中国使馆的地址是北京日坛东路1号,联系电话是65324486。
  机票。中国目前只有东方航空公司有直飞新德里的航班MU563,往返价格是11000多,一般能买到打5-6折机票,我们买的是北京—新德里的往返机票,价格是6500元。其他也有经泰国或新加坡的航班,如果有时间有兴趣顺访泰、新,那样的航线可能有意义,但费用要贵一些。
  健康证明。印度是个地跨温带到热带的发展中国家,按国际卫生检疫的要求去印度要打一些防疫疫苗的针,领取健康证(小黄本),不然可能不能出境。我们在机场出发的时候就碰到几个游客因为没有小黄本被首都机场的检疫人员扣留。至于应该打哪些针,到了出国人员体检中心一打听就知道了(要打的针因时间不同也有变化),如果没有特殊要求,费用一般在100-200元。</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6 6:59:24编辑过]
<P>一、出发前的准备:官方手续</P>
<P>2004年春节,自助旅行印度。出发前,在互联网上搜索多日,找到有关自由旅行印度的资料非常有限。本人并不擅长写作游记,但旅行归来,决定写下一些文字,给将来旅行印度的朋友一个参考,也作为旅行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动笔前,考虑要给这些文字一个题目,考虑过用印度游、印度之旅、印度之行、印度自助游、印度旅游,可想来,要么题目太大,不是我能完成,要么太象旅游广告,非我所愿。只想本着客观的态度,不刻意给印度旅游做广告,也不故意贬低这个近邻,把自由旅行印度的一些注意事项、所见所闻忠实地记录下来,让日后的旅行者少一些我当初出发前对神秘印度之行的紧张。这样,最后有了下面的题目。文字有限,需要知道更多情况的朋友,可以留言或email联系(rosslin@sina.com ),我将努力提供有用的信息。</P>
印度旅行笔记


<P>  印度,喜马拉雅山南侧阳光下的南亚次大陆,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是个神秘的国度,我们知道的有限的古印度知识甚至多过对它现实状况的了解。2004年春节,选择去印度,有两个原因,第一,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所在地,是一生必游之地,第二,这个时间是印度天气最好的季节,凉爽、晴朗。除了每年12月到第二年2月,印度大部分时间里30-50摄氏度的气温会让旅行者身体的消耗太大,不太适合旅行。</P>
<P>          (一)出发前的准备——官方手续</P>
<P>  出国旅行,首当其冲的是要事办妥所有出国前的官方手续,一般包括有效的护照、签证、机票、健康证明。
  护照。不必多说,因私的。
  旅游签证。因为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刚声明,对中国开放,而中国也已经把印度列为旅行目的国家,所以签证难度并不大,一般旅游签证从把护照递进印度驻中国使馆签证处开始需要1周时间,很少有拒签的。办理签证前,需要事先填写一张英文表格一式两份(表格可在印度驻中国使馆的官方网站www.indianembassybeijing.org.cn下载),银行15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存款证明,机票预定证明(最好有往返机票的复印件或原件),如果多人出行,不必都到使馆去,一个人代办,其他人的身份证和预先准备的表格材料要交给去办手续的人,签证费用是每人340元人民币。不过去办签证之前,最好先和使馆取得联系,问清需要准备的材料(可能会有变化),印度驻中国使馆的地址是北京日坛东路1号,联系电话是65324486。
  机票。中国目前只有东方航空公司有直飞新德里的航班MU563,往返价格是11000多,一般能买到打5-6折机票,我们买的是北京—新德里的往返机票,价格是6500元。其他也有经泰国或新加坡的航班,如果有时间有兴趣顺访泰、新,那样的航线可能有意义,但费用要贵一些。
  健康证明。印度是个地跨温带到热带的发展中国家,按国际卫生检疫的要求去印度要打一些防疫疫苗的针,领取健康证(小黄本),不然可能不能出境。我们在机场出发的时候就碰到几个游客因为没有小黄本被首都机场的检疫人员扣留。至于应该打哪些针,到了出国人员体检中心一打听就知道了(要打的针因时间不同也有变化),如果没有特殊要求,费用一般在100-200元。</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6 6:59:24编辑过]
(二)出发前的准备——旅程设计
<P>  这些都办好了,就可以开始做旅行的物质和精神准备工作了,等待出发时间的到来了。在出发前的一周内一定要注意饮食和休息,避免临行前突然生病,如果发高烧,可能连飞机都不能上,那所有的准备就都泡汤了。
  我们这次旅行共四个人。四个人是个合适的小组,人太少了怕没人相互照应,遇事也不容易壮胆,人太多怕照应不过来,遇事不容易协调。最实际的理由是:小车一般除司机外合法地能载坐四个乘客,四个人的性能价格比最好。
  别说人再多,就是四个人,出发前大家讨论此趟旅行的目的,就已经要费点功夫协调了。因为年纪、知识背景、社会阅历、性别的差异,每个人都会带着不同的期望上路。如果是旅游团出游,反正由不得你挑拣,带你去哪里你跟着就是了,如果目的地地域不大或者旅行时间充裕,也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大不了慢慢来,菜上多了总会有喜欢吃的。可印度地域太大、历史太长、宗教太多,又太过神秘,而我们却只有短短11天假期,不事先协调好目的,安排旅行线路都是个问题。
  因为四个人对印度的了解都不太多,而且是多是道听途说和支离破碎的,所以,讨论行程的时候就热闹了,七嘴八舌,全凭想象。想了解印度的人文风情,想便览印度的文化古迹,想窥探印度的宗教神话,想留连在印度博物馆中回味历史,想丰富自己的旅行版图,想坐在阿拉伯湾的海滨享受印度洋暖流带来的和风中的咖啡,想在孟加拉湾古都体验殖民者威风的感觉,想目睹号称世界最大软件基地的风貌,甚至想看看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接处海天一色的景色……丰富吧?小资吧?浪漫吧?别美,要都想满足,那至少要去10来个城市,地跨印度东南西北中,十一、二天时间除非开着火箭。
  为了设计旅程,我们在网上搜寻了很长时间,但多数是重复的资料,基本是几个著名景点的介绍,此外就是中国职员在班加罗尔的软件公司工作的生活纪录,几乎没有找到太有价值的关于自由旅行的现成中文资料,关于交通、住宿、饮食、费用的介绍更是微乎其微。(英文资料有不少,但基本都基于西方旅行者的条件而写,不太适合中国人,其实这也是我们准备回国后写下这篇旅行记录的一个重要原因,让今后有兴趣去印度自由旅行的朋友有个有益的参考)于是,我们只有找来了国旅、青旅的旅行团线路和时间安排。(中国的旅行团一般有两种安排,一是6天团,另一是9天团,掐头去尾实际上是5天和8天两种,收费是10000左右和13000左右,外加小费几百元)6天团,一般安排新德里附近250公里区域的三个古迹为主的城市(新德里、斋普尔和阿格拉),所谓印度旅游金三角地区,相当于中国的北京附近;9天团,增加两个城市,一个宗教圣地(瓦拉纳西),一个古迹城市(克久拉霍)。虽然旅行团的安排从时间和线路上肯定是比较经济的,也是可行的,但这两种安排我们都不能满意,只能作为设计的参考,因为他们漏掉了印度两个重要的城市,一个是孟加拉湾边的名城,印度的古都加尔格达,另一个是贸易重镇,和上海齐名的浪漫现代城市孟买,相信去印度旅行的人谁也不舍得放弃这两个大名鼎鼎的地方。
  因为我们不能肯定此生是不是还有机会再去印度,所以,触摸和验证历史古迹、体会印度人文风情被定位为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旅行团安排的城市相信是古迹景点集中的地方,肯定不能放弃,加上两个名城,就有七个城市要去,地理上从印度北方到中部,从东到西,上下左右都有1500公里以上,考虑到所有的交通工具和住宿安排必须到印度才能确定,而且印度交通经常延误(听其他朋友介绍,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效率一般),估计这就是我们的时间允许的极限了。这样的选择包括了印度前三大城市,也包含了北方的主要古迹景点,但不得不放弃印度尼泊尔边界的高原雪山风光、克什米尔的异域风情、南方马德拉斯的热带海风、当然还有班加罗尔的高技术园区,甚至离孟买只有500公里的旅游胜地果阿。看样子,旅行还没有开始,遗憾已经是必然的了。(后来我们发现,按我们的时间,果阿将将可以包括在我们的旅程里)
  目的地一定下来,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安排时间和访问顺序,甚至包括哪一站飞机哪一站火车哪一站汽车,并为此争论不少,费了不少时间,也许这也是自由旅行的快乐之一吧。实际上,到了印度我们才发现,因为我们的时间非常紧张,在不了解印度飞机航班、火车时刻的具体细节以及交通延误程度的情况下,所有的旅程细节安排基本是无用功,完全没有实际价值。
</P>
三)出发前的准备——食品
<P>  旅程大致确定,下面要做的准备工作至少从目前印度的情况看是非常必要的,那就是准备足够的食品。
  因为我父母曾经作为记者在印度生活过相当长时间,而且通过网上有限的资料,我们了解到印度的饮食卫生条件相当差的,通常的说法是不能轻易饮用印度的水(虽然印度人多饮用生水),不能轻易吃印度的食品,不然,拉肚子是必然的。我父母甚至说,他们在印度生活那么多年只吃过几次印餐,而且还是在五星酒店或富人家里,而喝的水一直是自己过滤的矿泉水,有点吓人和危言耸听吧。事实上,我们到了印度,使馆的朋友也和我们说了类似的话。虽然按照我们这次旅行的经验,印度的不少餐馆卫生条件已经有所改善,到象样点的餐馆或酒店的餐厅吃饭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有些冒险,万一肠胃不适,得不偿失。我们因为带的食品量不够,加上给养消耗安排不太合理,最后两三天不得不去餐馆,除了一个平时肠胃就比较敏感的女士,其他人倒也没有出什么问题。
  品尝旅行地的食品应该是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印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这里的温度、湿度、饮食习惯、宗教习惯为很多病菌留下了生长的温床。虽然这几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毕竟和国内没法比。况且,旅行机会难得,万一万一有什么问题,得不偿失。建议把品尝印度各种特色食品的兴趣留到离开印度前的一、两天,即使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回国料理了。当然,如果旅行时间比较长,携带食品的计划恐怕是难以实施的。
  罐头食品是必须的,特别是肉类罐头(印度人几乎很少吃肉),所以我们准备了不少午餐肉(猪肉和牛肉)和鱼罐头(沙丁鱼和豆豉鲮鱼)。不要嫌重,印度基本上是个素食国家,吃肉的人很少,猪肉牛肉更难吃到。十天不吃肉,就是乐于减肥的女士也不一定受得了。每人准备五六罐,每次正餐大家吃两罐,保证能吃到倒数一两天。
  方便面是不错的东西,每人准备五六包,配上印度的鸡蛋,晚餐应该可以对付了。
  类似巧克力华夫饼干之类的干点心也要带一定量,最好有一部分是咸味的,有时候早餐和午餐需要在路上解决,这些东西可以充当主食。印度大城市的面包很不错,但保存期有限。
  榨菜之类的东西不占地方,不论吃面包还是方便面,都是不错的调味品。每人带三四包肯定不是问题,考虑到旅行,打开一包一定要吃完,所以别买太大包的。
  另外,带上两头蒜(因为你在印度前几天不一定有机会去农贸市场),口香糖每人四包,其他零食少带,如行李有空还不如多带一两个罐头。抽烟的旅行者可以带上自己的烟,虽然印度到处都有卖烟的,但进口烟比国内贵,印度烟味道不太好,而且如果你给印度人一支中国烟,也是受欢迎的。
  因为事先听说印度的水不能随便喝(除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的饮料),按照别人的建议,我们特地托运了一整箱矿泉水(本来是两箱,因为担心行李超重才放弃了一箱),到了印度发现这纯属多余,因为各个城市很容易买到两个超级饮料公司生产的矿泉水。</P>
(四)出发前的准备——必备用品</P><P>  下面这些用品是给旅行带来方便和快乐中不可缺少的:
  普通光学相机,虽然很多朋友都拥有数码相机,但显影效果和抓拍效果还是不能达到普通光学相机的水平。
  数码相机,因为你会发现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用图像纪录(这一趟,我自己就拍了1000多张,回忆起来,还是漏掉很多值得纪录的镜头),普通光学相机会让你保存太多胶卷,你会因为心疼胶卷而错过不少值得拍下的镜头,而且,因为旅行频繁,胶卷多次过机场安检x光也有损害。
  数码宝,没有它,你的数码相机就成了一次性相机了。实际上数码宝就是储存数码相机照片的硬盘装置,市场上有卖的,可以通用CF card和stick,装上几千张500万像素的照片不成问题。
  充电器,千万别忘了带,数码相机电池很费,没了电池,它就成累赘了。另外,数码宝通常也配有充电器。印度使用220伏电压,电压转换器没有必要。
  充电电池,最好带上两三套备用,东西不大,但真到用时没有,那可叫天天不应了。
  普通电池,最好也带两三套,万一来不及充电,也能应付一阵。不用带太多,因为印度市场上能买到,价钱和国内也差不多。
  电源转换插头,三转二,二转三,圆转扁,扁转圆,一定要考虑周到,不然,你带的电器就用不上了。我们出发前就把它忘了,结果差点遇到麻烦,好在,后来碰巧在印度买到了。
  瑞士军刀,类似的小刀也行,切肉、开罐头什么的,谁知道呢,肯定有用。
  手纸,千万别忘了带,很多印度旅社是没有手纸提供的,而且手纸在印度卖得挺贵的,这也是去印度之前专门有朋友提示的,因为印度人从来不用手纸,他们用手指,还有水,记住,他们用的是左手。
  拖鞋,和大部分外国一样,印度的酒店一般不提供拖鞋。
  手电,有些景点需要用手电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药品,重感灵,退烧镇痛药,黄连素,痢特灵,消炎药,创口贴,还有多种维生素,尽量能想到的带上,有备无患。虽然印度公费医疗,看病不贵,但你耽误不起时间。
  清凉油,既可以在晕车的时候用,也可以当礼物送给印度人,搞好关系方便多嘛。带上20个,反正体积不大,印度人挺认那东西的。
  睡袋,我说的不是那种真正的睡袋,那东西睡着不舒服而且你也不会睡在野外,我们带上了太太用旧被罩缝的大睡袋,叠起来没多大,睡觉的时候把自己套在被罩里然后再盖旅社或酒店提供的毯子什么的,没有被包裹的感觉,睡得舒服,而且可以保证卫生,防止印度很多的小虫子。
  电热杯,用来煮方便面和开水。
  大杯子或搪瓷碗,大家有一个就可以了,这样煮面的时候可以有人吃有人煮,不耽误时间。
  毛巾肥皂洗发水刮胡刀,用途不用我说了。
  旅行背包,要背包族常用的那种(起码要50升以上的),背起来就能走,省力,因为你的行李经常会和你一起旅行,甚至参观景点,手拎包或箱子就很不方便了。如果有可能,带上一个或两个稍微小一点的背包,供大家统一使用,因为,如果旅社或酒店或出租车能存放行李,背着小一点背包参观(只携带贵重的和必要的物品),要舒服多了。
  其他的,比如女士的化妆品、卫生专用品、还有换洗衣物什么的,按个人喜好的自当随便,但能减的尽量减,旅途中背东西太多肯定是不方便。当然,如果所有旅程都住五星酒店的人,这些准备就有点累赘了。
  谨记:打火机、火柴、刀具(包括金属刀叉)、电池等易燃易爆的东西一定要托运,不然被安检扣了,那带来的只能是生气外加不便。
  全部准备就绪,1月19日晚上11点50,月色中,我们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飞向心目中神秘的国家。后来我们才知道,印度的原意就是月亮。
</P>
五)初到德里——有些意外<P>  坐上飞机的时候,还多少有些兴奋(终于成行了嘛),飞机起飞后,心情就逐渐平静了,抓紧时间睡觉,大家都知道从今天开始,我们每天都会在紧张的旅途中了。我们乘坐的航班路径昆明,到达昆明的时候是夜里3:00,机长说新德里有大雾,要晚点,哈,还没到印度,就开始体验时间延误了。
  北京时间1月20日上午10点50分,印度时间早上8点20分点飞机终于在新德里甘地国际机场落地。
  有点潮湿,有点温暖,从寒冷的北京来到新德里,一出机舱,感觉得这里的空气象是中国南方的城市,广州、海口(实际上没有那么潮湿)。新德里国际机场秩序很好,除了到处都是棕色脸孔,没有什么不适应,就象到任何一个国际机场不多,没有有些资料上说的,一下飞机就有倒胃口的怪味道,甚至没出关就相回国。机场比较旧,大厅边上的小商店和各种服务台都是木制的,少了几分机场该有现代,但古朴之气别有特点。取行李很顺利,出关的海关通道有七八条,我们到达出关柜台的时候,可能正赶上一个下班点,看见五六个海关官员纷纷起立,拿着自己的东西就走了,也不管我们有一飞机的人等着出关。我们只能在剩下的两个柜台排队出关,倒也顺利。
  因为我们顺路帮助护送中国使馆一个朋友的母亲来印度,我们得到了使馆车辆接机的待遇。
  出了机场,才真正看见了这个城市。虽然北京是冬天,但这里的树叶都绿着,但有点象中国北方城市,树、草好象都蒙着一层灰。机场通往市区的路边房子比较旧,至少外观上很少有新的,路两边门脸房上横七竖八,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英文和印第文广告提示着我们,这里是印度了。印象里一路上没有看到任何超过五层的高楼,更不用说作为大都市标志的现代摩天大楼什么的了。初步的印象是,路上人比较多,车比较多,摩托车挤在汽车缝隙中乱钻,但没有广州街上那么多。汽车嘛,大使牌和TaTa牌的比较常见,类似奥拓和派里奥车型的小车占比较大的比例,也有少量本田车丰田车,路上看见一辆奔驰。总之,第一印象,这里应该不是个井井有条的现代都市,但街上随处可见的世界名牌厂商的广告也提醒我们,这里也绝不是以前文章里说的是落后地区。
  意外之一,从机场到市区,持步枪和冲锋枪的军人比较多,站在路边,每搁几百米或在路口都能看到,穿着米黄发绿的制服,或穿皮服,多数没戴帽子,不太象正规部队的军人。
  意外之二,时尔看到路边有男人对着树或墙小便,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竟然看见有人正在提裤子,似乎刚刚完成大任务。据说,印度人有在露天自然条件中完成排泄的传统。
  意外之三,十字路口或转盘路口有警察指挥交通,但他们不是只用手势,嘴里还吹着哨子,在汽车喇叭声、摩托车发动机声中,警察的哨子声还是非常特别和容易引起注意的。
  意外之四,碰到临时堵车或红绿灯,我们的车一停下来,就有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的穿着很脏的妇女抱着小孩敲车窗,乞丐,要钱的,当然,我们初来乍到,不知当地行情,肯定不会掏腰包的。
  意外之五,街上时常看见各种不同教派的教徒,额头画了黄色印记的印度教徒,戴小帽的伊斯兰教徒,头缠头巾的锡克教徒,身披袈裟的佛教徒,甚至还有全身白衣的基督教修女,似乎这里是宗教汇合之地。</P>
(六)入住青年旅社——背包族的歇脚处</P><P>  到印度的第一顿饭,是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吃的。使馆区很大,各国使馆集中在这里,附近的街道非常宽阔,路两边也有几十米的草地绿化带,环境漂亮,完全不象想象中的印度。中国使馆占地非常大,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使馆,据说是因为当时中国是第一个响应印度政府号召,将使馆迁入新德里新使馆区的国家,所以只花了一块钱卢比,就得到了差不多一快200米乘1000米的地。使馆内的绿化极好,几乎是一个公园。有意思的是,使馆辟出近千平米的地用于给使馆工作人员种植蔬菜,方便使馆内工作人员的吃菜,蔬菜品种应有尽有,长的非常好,而且真正是完全没有农药和化肥的绿色蔬菜。
  午饭后,按我们的计划,入住和使馆后门一路之隔的新德里青年旅社,这家旅社是注册在国际青年旅社联盟的,在国际青年旅社联盟的网站上能够查到。国际青年旅社是1909年一位名叫理查德·斯奇曼的德国教师倡导的,1912年,世界上第一个青年旅馆在德国诞生。青年旅社一般都设在当地城市的市中心,或者在旅游景点附近。目的是为青年旅行者提供卫生、安全和经济的旅途住所。现在全世界各地已经有快5000家青年旅社,中国也有不少酒店和旅馆加盟了国际青年旅社联盟。青年旅社一般提供能满足卫生、安全的旅行住宿条件,有两人间到16人间的不同房间,价格最高一般在每人7、8美金,低到3、4个美金,对出国旅行的人来说,是非常方便经济的歇脚处。入住青年旅社,需要办理国际会员卡,费用相当于人民币70-80元,可以事先在国内办理,也可以到要入住的青年旅社现场办理,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一年。
  新德里青年旅社从外面看很清净,接待大厅的陈设和装修也很简单,但陈设很规范整洁,地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一尘不染,接待服务台边有两个长椅,供办理手续的客人休息,墙上公告板上贴着用黑白打印机打出的最近旅社提供的旅游服务公告、一些通知以及入住注意事项什么的,给人很实用的感觉,比国内的小旅店更让人信任。不时有不同肤色的人,站在公告板前看通告。接待厅有一个门通向餐厅,因为不是吃饭时间,没看见这里提供什么伙食,餐厅的一角有两台计算机,是提供internet服务的。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差不多30岁的印度女士,很职业很有经验的样子,可以用流利的英语交流。虽然印度人讲英语口音很怪,但注意听,还是可以听明白的,况且,入住酒店的手续全世界都大同小异,想听错也不容易。
  入住登记和国内住店差别不大,无非是姓名、地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护照号码什么的,我们因为在国内的时候忙于其他准备工作,没来得及办会员证,入住时可以办证,同时要了一间四人房间,住两天,一共花费2000卢比,400人民币不到一点,其中一半是会员费(因为没来得及兑换货币,第一次付费是向使馆的人借的)。在印度,多数酒店是按人头收费的,一般三星级水平的要1500到2000卢比一个人,大概50美金上下,还要另加税和小费。青年旅社是免税的,我们住四人间,两天一共1000卢比,算是很便宜的了。特别要注意的是,办入住手续的时候,是需要出示护照的,所以你的眼睛一定不要离开你的护照,万一护照被人拿走了,麻烦就大了。
  办完手续,一个长黑皮肤的典型的印度男服务生带我们乘电梯到二楼房间,态度很是恭敬。我们没有忘记印度是个小费国家,应该给人家小费,但因为手头没有小面值印度货币,又不舍得给他美金,于是拿出随身带的一盒清凉油充当了到印度支付的第一笔小费,服务生很高兴地接受了,并表示他知道那是一种涂在太阳穴上让人清醒的东西。看样子,中国的“神”油,在这里还有一定的知名度。
  我们的房间不到30平米,两个窗下并排放了三张床,门口再横一张,就作为四人间了,床上提供褥子和毛毯,房间里几乎没有其他家具陈设,配有卫生间,24小时提供热水,据说,印度很多旅店是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所以,赶上雨季,热水就不那么有保障了。1月是春季,天气除了偶尔有雾,基本晴朗,热水洗澡不成问题。</P>
(七)旅行交通和兑换货币——用订书机订钞票</P><P>  住定后,当务之急就是赶紧确定我们在印度的旅行线路和预订机票(根据我们在国内时的基本了解,印度的机票价格基本相当于国内机票价格的6-7折,如果提前几周能有条件订票,价格还能便宜,我们因为准备仓促,只能到这里再动手,全程飞机票每人500多一点美金),我们把要去的城市和返回中国的时间报给旅行社,请他们帮助安排所有行程和预订相应的机票,因为对印度其他城市的酒店价格和条件不太了解,没敢让旅行社预订住宿。后来发现,印度这几个城市的住宿条件没有原来在国内看的游记里说的那么差,1000卢比左右的两人标准间条件还是不错的,完全可以请旅行社预订,能省点事。但如果请他们预订,一定要问清旅行社收的手续费,如果开价太高,就免了。至于旅行社愿意提供导游,我们感觉完全没有必要,景点很集中,出租车司机就是向导,而且对大部分中国游客而言,印度英语实在不是特别容易理解,有没有导游解说区别不大,只要在离开国内之前,仔细研究一下景点的介绍或阅读相关书籍,就足够了。
  有些旅行者愿意乘火车和汽车完成旅行,但前提应该是时间充裕,或者旅行目的地相对集中。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不少开支,还可以增加旅行的额外收获。印度的铁路交通网络很密,从1853年第一条铁路在印度诞生以来,已经拥有6万多公里的铁路,可以伸展到很小的城镇。印度的铁路总长是世界第二,仅次美国。印度全国的铁路体系并不统一,有宽轨和窄轨之分。由于印度几乎没有对它的铁路系统作过全面改造,其现代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靠还靠李玉和时代的举灯摇旗来指挥,无人看管的道口极多,所以安全性不是很好,死伤上百人的火车事故报道在印度不算太令人惊讶的事(我们到达前第二天就有报道两列火车几乎迎头相撞,紧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两车完全停下来的时候,只有15米距离),舒适度更差,而且,停站多,速度非常慢,1500公里的路要开近30个小时。如果想感受印度铁路的氛围,作为旅行的内容,不妨选择旅途中的一小段,用火车作为交通工具,建议不超过300公里(比如从新德里去斋普尔或阿格拉)。
  下面必须要做的事就是立即兑换货币。到青年旅社前台询问,他们没有兑换服务。初来乍到,我们只能求助使馆的朋友了,原来兑换货币要到印度国家银行(而且是门口标有exchange的那种),市场上的小商店也可以兑换,属于黑市,政府是禁止的。印度也有国家牌价,如果到黑市兑换,汇率比国家牌价好一点,有1%左右的差价,所以,在黑市换钱还是很普遍的。因为第一天我们时间还算充裕,而且也想趁机多看看印度民间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我们请使馆的朋友带我们去黑市换钱。
  我们去换钱的地方在新德里的一个穆斯林聚居区,车刚停下来,我们就吓了一跳,几个印度人围到我们的车周围,我们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但全世界各国行乞的人的眼神动作实在很接近,猜也能猜出这些是乞丐。他们身着非常肮脏,加上黑棕色的皮肤,车上的女士们甚至有点不太敢下车,倒不是怕他们乞讨,她们是怕这些人会拉扯她们。的确,别说女士,就是我们这些平时卫生意识比较差的男人,也多少觉得那些人看起来有点恶心。虽然这是在“新”德里,在街上乞讨的人也常能看见,使馆的朋友说,只要别理他们就好,一般他们不会来拉你的。后来,经过整个旅程,我们总结,你只要不理乞讨的人,甚至都不要看他们一眼,他们很快就走开了。使馆的朋友第一个下车,我们两个男人紧跟其后,然后保护女士下车,头也不回就赶紧过马路。我担心地问使馆的朋友,他们会不会对你停在路边的车下手,他说,这不太可能的。印度是宗教国家,人基本上都信教,还是比较老实的,治安情况还比较好。过了马路我才发现,路两边竟然席地坐着很多看上去象是以乞讨为生的人,衣着肮脏、光着脚、目光呆滞,据说,按印度教的教义,乞讨并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怪不得印度的乞丐特别多)。对比着路上驶过的小汽车里衣着光鲜的人们,我突然想,真不知道这两类人怎么能如此近距离地在同一个城市安然共存。
  进入穆斯林聚居区的街道(应该说是胡同或巷子),似乎又是另一种天地。如果说,外面街道上是贫富奇怪地共存的话,这里完全是脏乱差的所在了。本来不宽的土路,两边多是各种小门脸,有不少在门口现做现卖的,油炸的、水煮的、烧烤的,还有卖面饼、卖生鲜牛羊肉的,偶尔一两家杂货店穿插其间。看着那一双双又黑又油的手,实在怎么也难令人提起食欲。倒是看见隔三差五的烧烤摊,和以前在北京街上常见的新疆烤羊肉串的差不多,烟熏火燎的,烤肉味道随烟雾弥漫。这里横七竖八的小胡同很多,小孩子光着脚乱跑乱钻,还有类似三轮车的车子穿行,活牛羊在街道上觅食,混乱中倒显得有些热闹。偶尔的空地上,有一眼井,妇女们蹲在地上洗衣,她们不用搓板,直接在井台水泥地上搓打。
  穿过这段乱哄哄的路,我们钻进一个一人来高的门洞,那种典型的伊斯兰的拱门,通过一个只能两个人并行的巷子,来到另一条同样杂乱的街,我们来到了一个稍微干净一点的小门脸,两米来宽的门口,是WesternUnion的牌子,专门帮人换钱的,不过,要不是有人带着来,我们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这种地方换钱的。店员用计算器打出他开出的价钱,1美金换45.2卢比,当天的官方牌价是44.6,讨价还价,45.25成交,我们换了500美金,店员给我们卢比的时候,我差点笑出来,厚厚的两沓100卢比面值的钞票,是用订书钉钉成的。
  换完钱,从另一条路线离开穆斯林聚居地,没走出100米,街道就变宽了点,而且是柏油的,两边的房子突然“豪华”起来,象是有钱人家的住所,门口停着丰田、本田或者韩国的进口车,小院子里干干净净还种着树木花草,房子都有三层或四层,外观装潢的十分讲究、漂亮,门口也很安静。富人和穷人的距离,在新德里的确很近,也许,这是宗教的力量。</P>
(八)胡马雍陵和印度门——宰老外没商量</P><P>  下午3:00,我们来到我们要参观的第一个印度景点——胡马雍陵。到印度,除了感受印度社会风情,有三类景点是不可以漏过的,虽然这听起来有些落俗。一是印度古代陵墓,说是陵墓,还不如说是印度古代王国留下的经典建筑,这些陵墓很多都因其精妙的建筑工艺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二是印度神庙,印度教中各种被供奉的神仙众多,连印度教的专家也很难数清,一般说法不少于1000个,印度神庙从外壁到内墙大都有精美的雕刻,为世人所惊叹;三是佛教遗迹,虽然印度佛教信仰者很少了,据说连1%的人口都不到,但毕竟佛教发源于印度,在这里,可以寻访佛教发源的遗迹,足历释加牟尼当初传教的路程。
  胡马雍陵门票对印度人和外国人是不一样的,印度人每人5个卢比,外国人要掏250卢比。后来发现,基本上印度的各大景点,都是这样,印度人和外国人是区分对待的,真是宰老外没商量,和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一样。好在,当天有使馆的朋友陪着,借了几个使馆的“身份证”,花了20个卢比四个人就进门了,印度人不太能辨认中国人的长相,男女别搞错就能过关。可能是因为来印度的中国人确实比较少的缘故,多数印度人会按这样的顺序猜测我们的身份:日本人、韩国人、台湾人、新加坡人、香港人、马来西亚人、中国人。虽然,让印度人猜我们是哪里人似乎是个相当有趣的游戏,但想到印度人把我们中国人排在这么靠后的位置,心里还是有些不平不愤。相信未来几年,随着中国人更多地到印度旅行,中国人会被往前排一些。因为借用“身份证”从印度官方和使馆管理都是不允许的,我们以后没再用过,以免给朋友带来麻烦。
  参观胡马雍陵,就很难不提一下印度的历史了。和中国一样,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奇怪的是,印度基本没有留下什么象样的史书,很多历史是通过民间流传的故事以及外国的历史记载拼凑起来的。马克思甚至玩笑地写下“印度没有历史”的话。印度在历史上一直经历着各种外来民族的侵略和统治,而众多的宗教在印度也一直共存,也有人说,印度的历史是外族侵略和宗教神鬼混合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前后,来自欧洲的雅利安人最早的入侵和统治,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延续至今。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以及印度婆罗门教的起源,均与这次征服有关,此后,印度经历了几个重要的也是著名的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卧尔王朝。
    因为印度的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尔王朝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入侵而建立的,所以,在印度能保存下来和看到的古迹以伊斯兰风格的为主,胡马雍陵也不例外。这个陵墓是莫臣尔王朝第二个帝王胡马雍的墓,始建于1562年,历时9年完成,据说是印度大陆第一座花园式陵墓,以后的陵墓多仿效它的风格,它继承了波斯建筑的基础上开创了全新的莫卧尔风格——大面积的花园围绕着穹顶、拱门的蹲坐陵墓。胡马雍陵的公园面积很大,除了方石铺成的路,公园内都盖满了绿草树木,十分漂亮,映衬着锈红偏橘黄色的石制陵墓建筑,古朴,协调,石墙、廊柱上嵌着精美雕刻镂花,完全是异域古国风情。可能是由于建筑材料使用的是印度特产的红沙岩石的缘故,能承受长时间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古建筑保存的相当好。这里游客非常少,与外面街道上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忍不住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儿,让自己在古老的建筑和充满生机的绿色间冥想片刻。
  大约45分钟后,我们离开了胡马雍陵,穿过热闹的街道,我们去到市中心,看看作为新德里地标之一的印度门,一个类似于巴黎凯旋门的建筑。可能是印度过几天就要举行国庆游行,通往印度门的人行路被封锁了,设了路障,还有很多持枪军人把守路障前后。我们只能临时停车,远远地拍照留念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新德里街头各处持枪的军人实在很多,让我们这些没怎么看惯枪的人感觉到气氛似乎有些紧张,后来才知道,印度的宗教冲突时有发生,前一个月还有人冲进议会大厦扫射,打死了议员。最近临近国庆纪念日,更加强一些安全工作。象我这样不了解情况的游客,看见街头持枪的军人,很多院子(可能是政府机构)门口持枪的门卫,时常经过的军车,街头用沙袋堆砌而成的小堡垒,围墙高处的岗楼里的机枪,还真以为新德里是处于战争准备或戒严时期呢。而当地常驻的人们似乎早已对这些习以为常了。</P>
(九)印餐——吃免费的正宗印餐</P><P>  晚饭以后,我们散步到离旅社和使馆不远的Ashok五星酒店,酒店看起来富丽堂皇,酒店门口有身着漂亮红色服装的门卫为提供客人上下车开门服务,这些门卫都是是西克族的,就是我们在电影里常看到到头上裹着一圈圈包头布的那种,长相非常精神,神情严肃而恭敬。
  印度的富人家庭,经常会选择五星酒店举办婚礼呀酒会什么的,这也是我们来此的目的,希望能看到印度人的婚礼,临近国庆佳期,是印度人选择婚礼的一个好时间。因为正好赶上中国春节,中国大使馆也在这里举办酒会,款待各方要员,所以在酒店里看到很多中国人的身影。不巧的是,今天这里没有婚礼,我们有些失望。
  好在除了中国大使馆的酒会,仍然有个印度人的活动,我们兴致勃勃来到活动现场,那是个在草地上搭起的大棚,地上铺了地毯。我们到的时候,活动似乎快结束了,一些衣着讲究的印度人正在吃着自助餐,站在那儿三三两两边吃边交谈。对于我们这几个外国人的加入,他们似乎并不介意,甚至有欢迎的成分。虽然同行的其他人或者出于不好意思,或者怕肚子的适应性有问题,没有太放开。但看到酒会上的人衣着讲究,而且酒会是在五星级酒店举办,看样子应该是有卫生保障的,我就顺便完成了我的第一次印度餐,当然是免费的。据说,印度人办婚宴或酒会的时候,有外国人参加多数是很受欢迎的,所以,如果旅行中碰上印度婚礼什么的,尽可参加,除了可以身临其境,还可以免费吃上正宗的印度餐。
  说实话,印度餐和中国菜比实在不怎么好吃。印度餐有几个特点,一是几乎所有的菜都要以咖喱为主要调味品,味道有点辛辣浓重,和我们在国内吃的咖喱牛肉饭的咖喱味道不太一样,可能是咖喱的用量比较大,似乎所有的菜肴味道都是一样的;二是和咖喱一起混合在菜里的是一些印度特有的香料,香料嘛,对有些人是香,对有些人可能就是不容易接受的刺激味道了,经常有外国人忍受不了的“印度味”,应该就是归功于这些和咖喱混合在一起的香料了;三是印度餐以素食为主,蔬菜品种很多,几乎能见到国内菜市卖的多数蔬菜,但印度人烹调前对蔬菜的预处理却是别有特色的,一律捣碎成渣或研磨成末,所以,成品菜肴基本是糊状的,蘸着全麦面饼“卡巴地”或者和着米饭吃;四是不多的荤菜一般是鸡肉,也有羊肉和海味,但几乎难见到牛肉和猪肉,要知道,在占人口90%的印度教徒眼中牛是圣牛,而伊斯兰教是印度第二大宗教人口的信仰,猪肉的地位也就很容易想象了,而且据说,在印度,越是地位学识高尚的人,越远荤近素,有相当多的人是纯粹素食者,奶制品是这些人的重要营养来源。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印度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奶国家。
  席间看见一个面容娇好,身材高挑,中国长相和穿着的年轻女子,上前答腔,才知道原来是西藏人,白净漂亮,在印度上学,只会讲英语,不知中文。可能是因为历史上印度和西藏的特殊关系,更因为达-赖在印度的长期居留,加上中国和印度几十年尴尬的外交关系,很多印度人对西藏的看法和我们中国人是不太一样的,似乎他们把西藏和中国看成是两个不同的地区。达-赖在印度的知名度也不低,不少人对达赖的印象是——慈祥的好人。
  吃过免费的印度餐,晚上11点,从Ashok回旅社,路上碰到很多没人豢养的野狗,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追打,吠叫,显得新德里的夜晚格外宁静,甚至让人感觉有寒凉意,大家都担心,晚上睡觉会不会太冷。回到旅社,找到前台,马上询问旅社有没有电暖气之类的东西,还真有,租一晚70卢比,价钱公道。这样,到新德里的第一天晚上,开上电暖气,洗个热水澡,躲在卫生间里抽根香烟(新德里青年旅社是禁止吸烟的,哪怕在院子里),记录下第一天的活动和见闻,然后,钻进睡袋,美美地睡了。</P>
<P>(十)三个季节的印度——都会死人</P><P>1月21日是我们到新德里的第二天,也是中国的春节大年三十,由于这里中国人非常少,没有任何过年的气氛,我们也几乎忘掉了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除夕。按计划,我们应该去参观另一个莫卧尔王朝经典古迹——德里红堡(Red Fort),原本打算清早就出发,尽量充分利用时间。但听说,一般印度人早上开始活动比较晚,要9点多,公共设施才开门,有些商店干脆10点才开。反正早起也没什么用,干脆多睡一会儿。
  8:00整,被早起的同行女士叫醒,大家分别洗漱完毕,8:30,打开窗子,意料之外,下雨了。细雨蒙蒙,略带凉意,树梢上挂着雨滴,和中国南方梅雨季节的感觉倒有三分相似。
  按照出发前阅读的材料,印度每年的季节可以分三段,10月到3月是(冬)春季,天气晴朗,是十分舒服的季节,北方山区下雪,曾经在新闻里看到印度有冬天有冻死人的,应该是这个季节的北方山区了;4到6月,绝对是夏天,温度四五十度也不奇怪,非常炎热,因为很多印度居民并没有空调设备使用,这个季节有印度人被热死的报道不会让人意外;6到9月,是印度雨季,全国都下雨,发大水,流行病,毁财物,夺生命事也常有发生。
  我们处的这个季节是印度的春天,按资料的介绍,新德里附近除了时有大雾,很少下雨的,我们还真有点贵人出门多风雨的运气了。好在同行的女士细心,带了两把折叠伞,出门问题不大。但下雨出门,总归不太方便,反正时间还早,我们决定先煮方便面,解决早餐。也许,吃完早饭,雨能停下来。
  印度的民用电压是220伏,和我们一样,所以,我们带的电热杯什么的一律能用,这是来之前就打听好的,但我们还是忽略了一个问题,插座不能通用,我们电热杯的插头是扁头三线,旅社墙上提供的插座是扁头两线的和圆头三线,不配套,而我们也没有带转换插头。只能找服务台帮忙,得到的答复是他们旅社只有这两种电源插座。想借老虎钳把插头上的第三个插头拔掉,可旅社也没有电工和工具,说他们如果需要维修都从外面请人。没想到,印度的职业分工还真细,我干旅社的不需要养着电工,有专门的公司上门服务。没办法,对人家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然后只有怪自己忘记了带转换插头了,一气之下,用力掰了一下插头上的地线铜片,没想到,就断了,兴奋之极。一碗热气腾腾的辛辣面下肚,很舒服。可回头一想,怎么国产电热杯的电源插头这么不结实,质量和安全性太成问题了,以后买电器,一定要注意检查一下。
  9:10,雨还是没有停,但必须出发。
</P>
<P>(十一)三嘣子——低价方便的交通工具</P><P>印度和中国是近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大国,被认为非常具有有可比性。由于历史上有太多被外族入侵和统治的历史,从3500年前的雅利安人,到后来的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葡萄牙人和英国人,所以,在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政府在国家管理上很自然地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政策,扶植国内民族资本的生长和壮大。但因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中国曾经经历的一样,就是缺乏与世界的交流,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的闭关自守。这样的政策,带来的是在一些现代工业领域比较落后的局面,比如,汽车业。就在几年前,如果有人去印度,可能会得出这样的印象,类似夏丽这样的车,在印度都有点豪华了。
  在看到中国经历20来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印度也开始走改革开放之路,近两三年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现代工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一点,除了著名的印度软件业,从路上的汽车也可以看出来。古典的大使牌汽车和现代TaTa牌汽车在新德里的车流中已经占了不小比例,另有各种和日本、韩国合资的轿车也经常能看见,偶尔也能看到纯进口的奔驰、宝-马。可能是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汽车拥有比例不是很高,街道上最多见的,是三轮摩托。新德里的汽车牌照很有意思,各式各样的,各种颜色的,非常不统一。也许这些看起来全然不同的车牌,代表着不同的身份、职业或种姓特征?给我们的感觉,除了上面印制的车牌号码,车牌的质地、颜色都是个性化的。
  在新德里,除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大多数人出门的交通工具一般有三种选择,一是公共汽车,二是出租汽车,还有一种是三轮摩托。赶上下雨,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不情愿去找公共汽车站了,虽然出租汽车不算太贵,但为避免这次旅行成为“豪华游”,我们选择了很有特色又便宜的三轮摩托,作为我们在新德里的出行工具。
  这种带车棚的三轮摩托是新德里很普遍的常用出租,我们后来发现,不仅在新德里,印度每个城市这种车都很普及。在新德里,这种车的密度就象曾经90年代北京街头的小面的。因为车开起来“嘣嘣嘣”的,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三嘣子”。其实,这种车在新德里有个专用的名词来称呼它——scooter,发音是斯咕达。绿色车身,黄色车棚,很容易辨认,前坐是司机,后坐正常可并排坐两人,有计价器,但没见人用过,价钱是靠商量的。其实,后来我们发现,在新德里,即使出租汽车也基本不用计价器。要避免花冤枉钱,最好的办法是先问不相关的人到什么地方大致多少钱,比如旅馆的waiter、商店的店员、站岗的门卫等,任何人,只要不是出租司机。
  青年旅社门口,常有三嘣子守着趴活的(北京地方话,出租车等拉客人的),即使下雨天也不例外。因为下雨,我们根本没心思讨价还价,就上了车,后座挤三个,司机边上挤一个,严重超载,但司机说没有问题。后来有一天晚上,我们曾看见从三嘣子上下来多达七个印度姑娘,那情形,让我们想起电影《手机》里从小车里下来12个女学生的一幕。坐定之后,我们向司机说明我们要去红堡,他脸上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告诉我们,今天红堡不开门。问及原因,他说,红堡关门整修,到1月26日国庆才重新开放。完蛋,我们的一个重要景点没了。当即决定,参观印度国家博物馆,下雨天,博物馆不受任何影响。
  没经过讨价还价,100卢比,去博物馆。在我的印象里,这是除了门票以外,我们在印度唯一的一次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花费。1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20元左右,我们四个乘客,外面还下雨,本身就觉得不贵,但看着司机兴奋地点火开动,然后三嘣子一路轻快飞奔,听着流畅的“嘣嘣嘣”的发动机声,我们都知道,这家伙做了一笔好生意。后来,我们了解到,这段路程就是给50卢比也不算少了。
  来印度之前,我们了解这里的气温在20度上下,所以只穿了一见薄毛衣。可这时候,恐怕温度也就十五六度,坐在四面透风的三嘣子里,外面又是小雨稀呖呖,我们都冷的缩成了一团。没有冬天的印度,也挺冷的。如果带上一件运动风衣或甲克之类的衣物,可能是再合适不过了。
  十来分钟的路程,我们的三嘣子停在了国家博物馆的门口。
</P>
<P>(十二)印度国家博物馆——为相机买门票</P><P>印度博物馆是一座白色廊柱的三层建筑物,座落在一条不是很热闹的街道边上,有铁栏杆围墙,不是特别起眼。和大部分新德里的正式场所(政府开办的场所)一样,围栏门口有持长枪的警卫,但警卫们的表情看起来没有手中的钢枪那么冷酷,蛮和蔼的。进入博物馆大楼,需要买门票,可以带相机进馆,但要购买能带相机的门票。为相机买门票,还第一次听说。后来发现,在印度旅游景点,为相机另买门票一点都不是新鲜事,而且相机的门票绝对不比人的门票便宜,而且很多地方禁止使用三角架、闪光灯。我们想了半天,还是没明白印度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矩。也许是为了保护文物,也许是为了保护文物的参观价值。
  进博物馆,不能带背包、打火机、火柴什么的所谓危险物品,和机场安检差不多,也要过安全门,还要经过“搜身”,如果带了“违禁品”可以存到博物馆大楼侧面的存包处,是免费的。切记,护照和钱等重要物品一定要放在身上,不要随包交存。据说,工作人员对外国人的存包有时候还是有好奇心的。
  进入博物馆,两侧陈列着古代石雕的回廊引导参观者进入一个个代表着古印度各时代展室。史前文明展以陶偶、陶罐和石制、青铜制工具为代表,这些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另一个文明古国的人没有太多吸引力,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因为,中国的考古专家,已经发掘并为我们展示了更精美的碗呀、盆呀、罐呀、鼎呀什么的,我们甚至觉得,这些应该是中国的而不是印度的骄傲才更恰当。但是,这里更多的展示,却是代表不同宗教和讲述不同宗教故事的大小石雕和铜雕。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故事被雕刻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方、石柱上,图案精美,保存完好,让人赞叹印度古代工匠的精工细作。可以说,这里的大部分展品,与其说是印度历史文物,更不如说是宗教文明的遗产。
  除了与佛教相关的释加牟尼和他的弟子门的故事,我们很难分辨难以计数的石雕上的神仙人物是什么来历,让我们驻足的,更多的是那些线条优美的石刻本身。很难想象,在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这里就创造了如此众多的美妙雕刻。看着那些石刻石雕上的人物和青铜制品人物雕像,突然想起,原来在中国很多寺庙以及石窟雕刻人物的形象,甚至著名的敦煌壁画中人物的舞姿,似乎都是从这里临摹去的。从这点看,印度在利用宗教传播文化方面为世界做出的贡献是实在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其实,来印度之前,如果有闲,不妨先买两本印度古代宗教故事的书仔细读一读,恶补一下印度历史和宗教传说的知识,在这里一定会有普通旅游者难以感觉的体验。如果完全不了解印度的宗教和历史,到博物馆来参观,基本上是刘姥姥逛大观园了。虽然展品基本都配有印地文和英文的介绍,但介绍文字都比较简单,而且,要看懂这种和宗教文物有关的英文,恐怕没有英文八级以上的水平是不容易的了。倒是展厅进门处有个触摸屏电脑,用手指点点,就能配合画面,听到几乎是用印度英语的解说词,应该说这样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也从侧面显示印度在电脑科技方面的应用能力。
  就象到巴黎卢浮宫必须去寻找那个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到印度国家博物馆必须找到那个在印度最著名的“舞者的湿婆”,那个在火圈里舞蹈的印度“大自在天”神。在印度教的各类神仙中湿婆是最著名的、权力最大的一个。湿婆头戴“火焰冠”,是主宰破坏和生殖两种权能的神,有三只眼和四只手臂。湿婆在喜马拉雅山苦修行,他的所有力量是通过禅定苦行的修-炼而来。他还被尊为“舞王”,是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当他翩翩起舞时,三只眼睛睁开,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将来;四只手臂轻轻舒展,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后两只手分别持小鼓和火焰。湿婆的座骑是一头神牛,也许,这就是印度人尊牛为神的来由吧。
  博物馆的二楼和三楼,展示的是印度古代著名的细密画、古代各民族和宗教服装服饰、古代生活用品、古代民族乐器等。细密画很特别,而且画工精细,与中国的工笔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评判细密画作品的优秀程度经常是要借助放大镜的。后来我们在其他地方购买细密画纪念品的时候,店家为了说明他的画是精细的作品,都会拿出放大镜让你验证。二楼设有工艺品的专卖店,但建议不要在这里买太贵的东西(这里的纪念品价格相对比较贵),因为真正的文物是不可能出售的。据了解,印度的法律规定,100年以上的存品都会被认为是文物,买卖文物是要有国家文物证明的,没有合法的证明,你买了文物也不可能带出境。如果要买些纪念品,最好到市场上的纪念品商店购买,那里因为商贩比较集中,价格竞争比较激烈,有比较大的砍价余地。
  虽然我们比刘姥姥强点有限,但精美的展品还是让我们在博物馆耽搁了两个多小时。看过这些多少有些另类的古印度文明收藏,竟有了一丝小资的感觉。出馆时,已经过中午12点了,此时,雨过天晴。</P>
<P>(十三)新德里、老德里——德里门分割历史</P><P> 虽然红堡不开放,但见不到这个德里的经典古迹,总觉得不能甘心。于是,我们决定去看一看这个不开门的景点,顺便观光著名老德里,因为红堡就坐落在老德里。本想在博物馆附近把自己背包中的午餐先吃完,然后找车去红堡,但我们几次在路边想停下来的时候,马上就有穿着很脏的印度小孩围上来乞讨,你根本不可能在这中情况下开饭。于是,找了一辆“三嘣子”,准备先离开这些小乞丐。“三嘣子”司机似乎个个都有导游的本事,和他一聊,他马上告诉我们,下午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参观老德里和红堡外观,而且,还可以去红堡附近的贾玛清真寺和锡克教的金庙。他建议,下午我们包他的车,他会带我们参观所有这些地方。我们同意了他的建议,经过讨价还价(他开价每小时150卢比,最后以每小时80卢比成交),我们向老德里出发,路上,他找了个清净的路边,我们匆匆吃了午饭,也减轻了行囊。
  “三嘣子”司机的英语还不错,和我们交流没有什么问题。有些司机只会简单的英语,这对旅行者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如果要找个司机兼导游,不妨在出发前先和他多聊几句,确认他能有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司机一般会打听你在印度的行程,要求帮你订票,订房什么的,目的是赚取一些小费。不用提醒,谁也不会轻易让路上临时碰到的人去办这些事情。另外,如果司机建议你去他的家里或店里看看,最好不要答应,因为他只是在想办法让你花更多的钱在他身上,除非你特别愿意深入到印度人的生活中去,而且不太在意卫生和安全问题。
  我们都知道,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其实,在当地人,大家都习惯把这个城市称为德里而不是新德里。关于“德里”一名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者说德里是孔雀王朝的一位国王“德鲁”的名字的谐音,或者说“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思为门槛、门口、山冈、高地、尽头、流沙等含义,或者说德里城曾经建立了许多立得不稳铁柱,印地语“不牢”的发音“梯里”是德里名称的来源,等等,但因为据说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畔这个地方先后曾建立过七个“德里”城,而且,印度也没有特别准确的文字记载,这些说法就当故事听听罢了。
  关于德里,下面的说法是可以确信的。17世纪中叶,莫卧儿王朝的沙贾汗国王把首都从阿格拉迁都到此,用10年时间建成了现在的德里城(老德里)。19世纪中期,英国将英属印度的首都迁至加尔格达。1911年,英国殖民统治者驻印度总督将首都从加尔格达迁回德里,并旧城以南兴建新城,称为新德里,从1931年起,新德里开始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新德里仍被宣布为首都。现在,新老德里早就连成一片,新德里成为新老德里的共同名称。虽然新老德里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但一般认为德里门是一个人们通常认可的界限,德里门以南是新德里,以北是老德里。因为老德里是古都所在地,也有一种说法,不到老德里就不能算来过德里。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过了德里门,进入老德里。老德里,果然名不虚传,非常嘈杂混乱,市容卫生也很差,但没有以前传说的那样,说脏的下不去脚。这里街上人很多,从穿着上判断,这里的人生活都不太富裕,摩托车比新德里那边明显增多,看着象样点的小汽车就明显少了,外观破旧的小车大车卡车公共汽车不分车道满满地挤在街口,似乎所有的车喇叭都在响,此起彼伏,而且都是高音的,伴随着大量“三嘣子”和摩托车的发动机声音。这里不穿鞋的人明显增多,路边对着墙小便的男人也常能看见(奇怪,倒还没看见有女人当街道方便的)。因为刚下过雨,所以柏油马路边上的土路上有不少地方都是泥,但光着脚的印度人踩在上面,似乎根本没有要绕着走的想法。本来就棕黑的皮肤,配上这情景,真难想象印度怎么能够改善他们的公共卫生。老德里的街道旁似乎全都是做小生意的市场,卖衣服的、卖水果的、卖蔬菜的、卖机器配件的,全混在一起,秩序混乱,但从当地人的表情看,他们很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虽然德里门的南边并没有现代化到什么程度,但德里门的北边,肯定是很不现代化了。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据说决心要在十年内超越中国的国家的首都的一大部分,而且,更难想象,这样毫无秩序的国度怎么可能成为软件的生产大国。也许,因为宗教的原因,生活在混乱环境中的印度人,内心是平静而条理的。
</P>
<P>(十四)贾玛清真寺——为鞋子付费</P><P>穿过杂乱的老德里市场,红堡就在眼前了。红堡真的关门,而且,门口和侧面围墙边的路上还设了路障,有军人持长枪站岗。红堡曾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第五代国王沙贾汗的王宫,因其高高厚厚的围墙是用红沙岩建成,被后人称为红堡。值得一提的是,国王沙贾汗是个酷爱建筑的国君,红堡皇宫、贾玛大清真寺和举世闻名的泰姬陵都是他的主持设计杰作。红堡锈红色的围墙,有快二十米高,甚是壮观。红砂岩是印度的特产,在古印度留下的建筑遗产中,有很多都以这种石材为原料。红堡呈八角形,设有五个城门,围墙拐角处有角楼,此时,角楼上站着持枪的军人。据说,红堡皇宫内殿的柱子和墙壁都有精美的花卉和人物的浮雕,窗棂则用整块大理石镂空而成,表面镶嵌着各色的宝石,院内的陵寝则用白色大理石雕成。可惜,我们不能进入参观。也许遗憾也是旅行的组成部分吧。
  值勤的军人英语都不太好,和他们交流有一定困难。但有意思的是,正在执行任务的军人似乎并不拒绝和我们合影留念,这在中国是很难想象。让人感觉,印度军人的纪律似乎有点问题。不知道曾经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印度王牌旅的不堪一击是不是和这种松懈的纪律有什么关系。
  离开红堡不远,就是另一个著名的建筑——贾玛清真寺,据说是印度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似乎土耳其的大清真寺更大一些)。整个清真寺从里到外都是用红砂岩建筑,远远的,与红堡交相呼应。因为莫卧尔王朝是伊-斯-兰的帝国,也许是沙贾汗国王为了礼拜方便,选择了离皇宫非常近的距离,建造了这个大清真寺。贾玛清真寺不仅仅是个古迹,它目前还是新德里和印度其他地区伊斯兰教信奉者的礼拜场所。清真寺的大门口前,是高高的几十级石阶,从下面看上去,贾玛清真寺显得高贵脱俗。
  我们到达清真寺的时候,正赶上里面的人在礼拜,我们只能在门口等待了15分钟。利用这个机会,你可以远眺红堡的全景,铁红色的皇宫配上附近的绿色树丛,非常美丽的颜色搭配,这时候看到的红堡,精美的成分多于壮观。
  因为几乎每个印度人都信教,进入寺庙拜神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进入寺庙都是不收费的。但别忘了,你的照相机是要交费的,而且非常贵,要100卢比,最好进门之前早早地把照相机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也许能蒙混过关。在印度,进入所有的寺庙都是要脱鞋的,不论是清真寺、印度庙还是锡克庙等等,这里也不例外。需要提醒的是,旅行者如果有参观寺庙的打算(来印度怎么可能不参观寺庙呢),最好准备一双额外的袜子,在进寺庙以前换上或干脆套在已经穿了一双袜子的脚上,这样,出来的时候,脱掉这双参观专用袜,就不会把鞋里面弄的很脏。
  贾玛清真寺门口有个老头会要求你脱掉鞋子,放在门口的地上,说他会负责照看。后来知道,他这样做是为了收取小费,因为大部分印度人来这里的时候,根本不会穿鞋来,小费的主要来源就是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了。据一个在当地工作的韩国人介绍,你完全可以拎着进入清真寺,也不用付任何小费。我们当然不知道这个窍门,都乖乖地把鞋脱在了门口。出门的时候,老先生竟然要我们为每双鞋付30卢比,简直是抢钱!因为事先他并没有说明,我们当然很不情愿掏钱。但印度是个小费国家,人们就是喜欢抢着帮你做事,然后索要小费,在这里,收小费是不需要事先声明的。因此,在印度人提供任何服务的时候,你不妨问一句,is it free? 当然,最终我们是付了钱才离开的,毕竟,人家确实帮你看了鞋嘛,讨价还价,每双鞋10卢比。
  清真寺的确很大,一进大门就是一个近万平米的红砂岩铺成的广场,和国内见到的仅仅是一个寺庙建筑物的清真寺截然不同,广场上有很多鸽子停在那里,完全不惧怕人的靠近。清真寺的礼拜场所并不是一个厅堂,而是一个有很多拱门的十来米宽近百米长的过道,也许是因为印度大部分时间太热的缘故吧。主体建筑上雕刻着精美伊--斯-兰风格图案和古兰经上摘选的阿拉伯的文字。主建筑两侧有两个非常高的塔,可以付10个卢比上到塔的顶层。也许是安全的理由,随身的背包是不能上塔的,而且也没有存包处,同行的人只能分别登塔。上到几十米高的塔顶,要在黑暗中攀爬只能容一个人上下的石梯,因此有必要带上手电,以免发生什么危险。因为事先不知道,我们一路摸黑而上,中间还差点和下来的人撞在一起。后来从塔上下来才发现,那是个非常漂亮的法国MM。塔顶的空间很小,只能容纳五、六个人,我们到顶的时候,这里有两个小伙子,一聊,让我们吃惊不小,这两个人竟然是以色列人。虽然塔顶什么也没有,但建议来清真寺的旅行者一定要上塔顶,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旧德里的全貌——破旧的矮房密密麻麻,说是一个巨大的贫民区一点都不过分。
  清真寺前的街道上,有不少卖纪念品的商店,如果整个旅行中能安排在新德里专门购物的时间,就尽量不要在这里买东西,挺贵的,价钱比专门的市场高出一倍。后面我会专门介绍在新德里购买纪念品。</P>
<P>(十五)锡克金庙——全免费的惊诧</P><P>出了贾玛清真寺,时间还早,司机兼导游热情地建议我们,新德里有个金庙,值得参观。所谓金庙,就是锡克族的寺庙。我们来印度之前,了解最有名气和最壮观的锡克族金庙是阿姆利则市的大金庙,那里也是锡克族的宗教中心和活动中心,在旁遮普邦的边境。因为时间问题,我们并没有安排去阿姆利则市的行程,有机会在德里参观金庙,也算一种弥补。
  锡克教是十六世纪印度西北地区出现的新兴宗教,是修正和融合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一些弊端和矛盾而产生的一种宗教,锡克教不拜人性化的神,而将他们的“经典”人格化,作为膜拜的对象,而且,经典还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现在锡克教膜拜的经典叫《格兰斯沙希伯上师》,所谓上师就是经典了,有一千四百多页。据说,锡克教教徒家中都拥有这部经典,并放在特别的地方供奉。
  辨认锡克教的人很容易,所有男子头上都裹着头巾,叫Turban,女的披着纱巾叫Chiffon。在电影里面,我们见到的最多、最典型的印度人,就是锡克教的,以前在旧社会上海租界被称为印度“阿三”的那种。锡克教信徒要求牢记经典上的教训,培养高超的品格和内涵,不可奸淫,要工作、奉献金钱、帮助人,更要参与社会服务,锡克教内部非常团结,从不向政治压力低头,为争取独立自主使用武装,为奉行的真理而进行圣战。因此,我们印象中的锡克教徒都很好战,在新闻中经常听说的在印度发生的暴力事件也经常和锡克教徒有瓜葛。但同时,你在印度几乎见不到锡克教徒作乞丐的。
  如果在印度和锡克教的人打交道,应该知道锡克教徒持守的五种清净记号和“五戒”。五种清净记号是:留长发(不剃发)且戴头巾帽、梳头发且带梳子、穿特制短裤、带象征永恒团结钢镯、佩匕首。五戒是:不偷盗、不奸淫、不抽烟、不吸毒、不叛教。
  锡克教金庙说是庙,但看起来更象是我们印象里的“寺”,有个蒜头顶,有伊-斯-兰清真寺的特点,但整个蒜头顶全部是金色的,据说是真金的,我们不得考究。来到庙附近,有很多锡克族的人在往庙里走,绝大多数人衣着光鲜,看上去比较富有而且知识教养也比较好。后来听说,锡克教的人都比较重视受教育,而且生意也做的比较好,家境也普遍比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要好很多。
  参观金庙,既然是庙,供人参加宗教仪式的地方,当然也是免费的,而且这里也没有人要求你为照相机买票,就凭这,锡克教就给我们留下了好印象。可进庙是一定要脱掉鞋子的,天很凉,又刚下过雨,实在为难同行的女士了。不过,这次我们学乖了,打算好了到庙门口拎着鞋进去。但我们又碰到意外了,没到庙门,我们就被请进了一间写着Information的房间,要求我们离庙门七八十米就把鞋脱掉,而且还要把袜子也脱掉(要光脚),保存在Inoformation房间,我们解释说女士身体不太好,希望到门口再脱鞋,但一男一女两个锡克族的工作人员微笑着拒绝了我们。我们赶紧问shall we pay for keeping shoes,答案竟然是free。对锡克教印象更好了,看,人家就是高尚,不挣这种让人难以接受的钱。可是,脱了鞋还不能走,我们还被要求把随身的香烟也留在房间里,而且必须用布把头裹上(虽然我当天戴着棒球帽也不行,必须用头巾包)。我们谁也没有准备头巾,工作人员说他们可以向我们提供,并随手拿了几块黄色的头巾要帮我们裹上,慢,先问清价钱,心想原来前面一切免费,是为这最后一道收费做铺垫呢,脚上不收费从头上找呢。没料到,两个工作人员仍然微笑着说免费。哈,我们小人之心了。我们对锡克教的印象——太好了。
  光着脚,沿着湿漉漉石铺路走到金庙台阶前,从台阶通向金庙门口铺着地毯,当然也完全是湿的,人流中,我们这几只颜色最白的脚宁可走在又湿又凉的大理石路面上也不情愿踩到湿地毯。看到我们踮着脚尖走路,有不少锡克教民友善地对我们微笑着。金庙里的大厅又高又大,地上铺着厚厚软软的地毯,让我们刚踏过湿冷的大理石的脚感觉非常舒服。大厅中间有个10米见方的台子,中间供着本厚书,大概就是所谓《格兰斯沙希伯上师》经典了。有几个女子在左侧唱诵着经文(应该是经典里的词句),有麦克风扩音,曲调非常好听,有点象曾经听过的印度歌曲的旋律(也许这不是因为我们对锡克教印象好而带来的错觉吧),锡克教徒们在颂唱的歌声中对着书膜拜,而我们则抓紧时间照相留念。这时候,有工作人员提醒我们,每个人只可以照一张相。可能是因为大厅里照相用闪光灯,闪的次数太多会影响仪式的神圣吧。
  从侧门离开大厅,回到院子里,有老者向人们发什么吃的东西,用手从大桶里捏出来的褐绿色稠糊糊的,接受的人似乎都很恭敬,也许是圣餐吧。但我们看着深棕色的手从里面捏出的东西,实在不太想吃,但周围的几个锡克教徒笑着鼓励我们,加上的好奇,我们也就捧着双手,恭敬地接受了一点点吃了,味道还好,香香的,甜甜的,油油的。但吃完了,还是暗暗担心怕闹肚子。吃了“圣餐”还有“圣水”,那边有人在从大壶里倒水给教徒们,接受者双手捧着水,喝一部分,把剩下的抹在额头。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要了“圣水”,但只是假装喝了一口,然后拍了拍脑门(印度生水实在不敢尝试,听说喝了印度生水的中国人几乎很难有人幸免拉肚子的)。教徒们在离开之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为着一个高高的类似旗杆的东西膜拜一番,杆的上面没有悬挂任何旗帜,杆头是一个类似大号的方天画戟,也许这显示锡克教另一种对武力的崇尚吧。
  把头巾还回Information房间,离开金庙。司机带我们顺路参观了总统府、总理府大厦的外观,因为前一个月刚发生议会被枪袭的事件,政府大院栏杆围墙里都多了一层围墙,院子里的情况一概看不清,而且军人把守很严,根本不能靠近。看着墙头岗楼里的机枪,我们也没有胆量靠近了。
  在司机的强烈建议下,我们被带到他“朋友”开的一个礼品店,当然我们什么都没有买,只是满足了一下讨价还价的乐趣而已。
  回到青年旅社门口,傍晚6:30,按六个半小时时间和司机结帐。
  吃了晚饭,确定一路行程的飞机票都ok了,拿了机票,大家都很高兴。第二天早上6:30飞机离开德里前往第一站斋普尔,按印度航空公司的要求,要提前两个小时到机场,早上4:00就必须起床出发,必须提前订好出租车。青年旅社出门右侧,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一家是普通印度人开的,只能讨价到300卢比,另一家是锡克人开的,250卢比。凭我们对锡克教的良好印象,就是价钱一样,也肯定选后者了,何况,锡克人这家公司的司机似乎都能说英语,而且,这家公司的车几乎都是颇有古典韵味的大使牌轿车,而另一家多是和派里奥差不多的TaTa车。</P>
<P>(十六)赶飞机——容易走错的德里机场</P><P>1月22日是中国的农历春节,这一天凌晨,在很多守夜的中国人还没有睡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离开德里了。
  因为早上4:30就必须出发,我们前一天晚上就到青年旅社的前台,提前把在这里办理的国际青年旅社会员卡拿到手(按他们的规定,一般结帐走人的时候才给你),以防凌晨他们没有服务人员或其他原因拿不到会员卡,万一到其他城市要用的时候又要重办(办会员卡是要花钱的,有效期一年)。同时,我们也和服务人员打好招呼,要他们留人值班,凌晨为我们办理check out手续。
  出门旅行,为了节约时间,可能会把航班的时间安排的很早,如果有旅行者睡觉比较沉的,千万别忘了要morning call,误了班机可是又费事又费时。
  4:30,我们准时办理了离开旅社的手续,头裹藏蓝色布巾的锡克族司机已经等在旅社大门口了。
  印度有好多家航空公司,比较有名的是印度航空公司、JET航空公司以及撒哈拉航空公司。从机场航空公司值班服务的情况看,私营的JET航空公司可能是服务和设备最好的,也是各城市机场候机大厅里最显眼的,兰色的标牌,清一色身高不到1米6(可能更矮)的漂亮的服务小姐,统一的职业西装和短裙,连过磅和打包的机器也看起来很新很清洁。印航是国营公司,我们订的就是印航的全程航班。印航的标牌是暗黄色的,在灯光下也还算显眼,机场的印航服务人员基本都是男的,穿便装,看上去不是很职业,让人觉得不太放心。
  新德里有三个机场,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走错机场,那是没有飞机可坐了。一个是甘地国际机场,专门供国际航班停靠和起飞,我们从国内到达新德里的时候,就是泊在这个机场。另两个是国内机场。为了保险起见,我们事先和预订机票的人联系并确认了我们乘坐的是印航国内航班,因此应该在Demestic Airport 1A国内机场登机。
  坐进大使牌轿车,再次向锡克族的司机确认我们要去的是Demestic Airport 1A机场,而不是其他机场。司机一边用印度特有的方式摇着头,一边说yes,确认三遍,得到同样回答后,我们都哈哈大笑,这才放心。以前听朋友说,印度人点头不算摇头算,其实也不那么简单,印度人伴随说yes时候的摇头,描述为从一侧肩膀向另一侧摆头更恰当一些,和我们平时说“不”的时候摇头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是,如果你向一个印度人提出什么要求,他面无表情地说yes,并点头,你就要注意了,他可能只是出于习惯或礼貌,表示他听见了,而不是表示听懂了或同意你的说法,更不是表示他会去执行,我们在后面的旅途中就吃了这个亏。所以,在印度,如果你有重要的事情和印度人说,一定要再三确认。
  2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Demestic Airport 1A机场,付了车费和小费,推了小车,直奔机场大门。印象中,所有的印度机场,门口都有持长枪或冲锋枪的门卫和检查机票的警察,警察会仔细查看你的机票才允许你进入候机大厅,所以机场候机厅内不象其他地方一般很少闲杂人等,更没有乞丐。和我们到达印度时的国际机场相比,新德里国内机场似乎更现代化一些,标牌都很醒目,秩序井然,电子显示设备和明亮的灯光让人感觉好象用这里做国际机场可能对印度来说应该更有面子一些。我们进门后,一眼就看见了黄色标牌的印度航空公司登记手续服务台,而且已经排了很长的队。推着行李,排在队尾,这时,不知道是什么灵感,驱使我拿着机票跑到服务台前,让正在办理登记手续的服务员看看我是不是应该在这里排队,那个看起来不是特别职业的工作人员看了看我的机票,立即告诉我说,我们走错机场了。我赶紧向他确认,这里是不是Demestic Airport 1A机场,他回答说是的,但你们应该去国际机场。我赶紧回头把情况告诉排在队尾的同伴们,这时候已经过5:00了,大家的神经立即紧张起来。
  机场候机厅内有个问讯服务桌,上面摆着“May i help you”的牌子。我们来到桌前,这里坐着一个职业女性,她看了我们的机票,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这个时间从德里到斋普尔的飞机,是从迪拜飞经德里的,虽然同是印航,但属于国际航班,而我们订的正是这个航班,必须在国际机场登机。没等我们问她从这里去国际机场多长时间,她就微笑着告诉我们,不必太着急,从Demestic Airport 1A机场到国际机场非常近,不会误飞机的。
  表示感谢后立即出门,一个同伴去雇出租车。没想到,他刚出门,就有一个印度小伙拦住了他,第一句话就问他是不是要去国际机场,他表示可以送我们过去,但要收150卢比,简单讨价还价,100卢比成交,十来分钟的车程,国际机场就到了。一开始,我们还奇怪,为什么那个印度人一看见我们的同伴跑出去就知道他要去国际机场,后来我们从这个印度人那里知道,很多乘这个航班从德里去斋普尔的游客都会错到这个机场,他每天在这里都有好几档生意。按他的说法,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如果我们去的是另外一个国内机场,时间就很紧张了。想想有点后怕,万一真的错过飞机,我们可能就不得不缩短行程了。
  飞机本来是6:30起飞,但实际上到7:00我们才坐在飞机上。来印度前听说印度航班经常晚点,我们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印度人似乎也习惯这种晚点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任何机场或航空公司的服务人员出来表示抱歉。
  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在斋普尔机场降落了。</P>
<P>(十七)斋普尔——行李跟着你旅行</P><P>我们的行程中,没有在斋普尔过夜的安排,当晚8:30飞加尔各答,所以,我们要利用一整天的时间,完成斋普尔的旅行,在下午7:00之前,回到机场。因为是离开德里的第一站,行李还是比较满的(主要是食品和水),背着行李游玩显然很不方便。我们花了20分钟在机场和附近找存包处,未果。不知谁想到主意,提前办理去加尔各答的登机手续,把大部分行李留给印度航空公司,这样就可以轻装上路了。找到印航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结果因为离起飞时间太远,被拒绝。于是只能决定让行李跟我们一起观光了。最简单的办法,包辆出租车,把行李全放在后背箱。为了保险起见,我们找了机场内的TAXI柜台,时间紧张,不容多犹豫,经过简单讨价还价,850卢比(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往下砍三分之一不成问题),包一天,唯一条件是要求一个英语好的司机。事后证明,要在短短一天时间尽可能多地参观斋普尔,包下一辆出租车是明智的决定。
  通过旅游资料,我们知道在斋普尔,有三个地方是必去的,粉红城、风城和琥珀堡。所以,一上出租车,就告诉司机这三个必去的地方,其他由他安排,保证下午7:00前回到机场。出租司机一般对当地景点非常熟悉,而且只要你事先提出要求,印度司机还是比较有职业精神的,基本会尽可能安排你去更多的地方。我们的司机是个残疾人,腿有点毛病,说是以前开摩托车撞的,但他的英语很不错,虽然也有印度口音,但比普通印度人好多了。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个子不高,腿有残疾的老兄竟然是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这一点,就给我们的旅途带来不少方便。他开的是一辆绿色的大使牌汽车,找到这个司机并不困难。
  斋普尔是拉贾斯坦邦的首府,有200多年历史,也是莫卧尔王朝的名城。整个城市看起来没有资料里说的那么大,按中国的标准,称它为一个小镇比较恰当。但拜托莫卧尔王朝那些酷爱艺术和建筑的帝王们,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据说是莫卧儿王国的国王杰耶·辛哈下令将整个城市的房屋涂成粉红色(实际上更介于锈红和桔红之间的颜色),因此也得名粉红城,也有人叫它玫瑰之城。
  从机场去往斋普尔城的路上,有一个印度神庙,脱鞋换袜自不必多说。通往庙门的路两旁绿草鲜花,十分漂亮,棕羽黄啄的小鸟全然不顾我们的打扰,在路边悠然觅食。从这点看出,印度人对自然生物的保护是非常好的。从台阶到庙本身完全用雕花和镂空的滑润的白色大理石建成,十几个大天窗上精妙的印度神话故事绘画有特殊的吸引力,绘画工艺精湛,颜色丰富,风格乍一看和西方教堂里的窗画有几分神似。可能是时间比较早的缘故,这个白色大理石庙里人很少,周围绿意盎然,非常幽静,回想起来,这是我们在印度经历的最静谧的地方了。离开白色神庙,很快到了门口广场上有几百上千只鸽子的城市博物馆,时间太早博物馆没有开门,但博物馆走廊和院子不禁止人们进入,这里的壁画和雕花的廊柱还是让我们留连了好一会儿。出租车穿过一个城门,街道两侧浅锈红色的房子,提醒我们已经进入了粉红城,街道上人群熙攘,汽车摩托车骆驼车忙碌穿行。两侧门脸房多是小商店,这里的桌布、床罩、靠垫套等纺织品、印度绣花鞋还有珠宝是小有名气的,花色和图案别具特色,让女士们动心不已,只是因为参观刚开始,不想太多耽误时间来买东西,司机说,等参观完了,再安排我们来购物。
  风城其实不是个城,它是粉红的斋普尔城里最著名的建筑,也被称为“风宫”。整个建筑用红色砖石砌成,五层,临街一面有几百个窗洞,用于通风透光。据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季,风宫里也是凉风习习,很是舒服适宜,当年的皇后及宫中仕女嫔妃,就是在这里观赏街上的游行队伍,风宫也因此得名。在没有什么高大建筑的斋普尔,风宫从外表上看不仅风格别致,更显壮观,在顶层更是可以饱览全城风光。要想和风宫合影留念,一定要到风宫的后面街道上,因为风宫建筑紧邻居街道,而风宫本身友非常高,最好跑到街对面,趁人少车稀的时候抓紧按下快门。
  进出风宫的大门口对面,是斋普尔的警察局,门口放着一门漂亮的大炮,门卫警察穿着棕色的制服,头戴插着红色羽毛的蓓蕾帽,持带刺刀的长枪,很威风的样子,他们都很乐意和你合影。至于以前听说给印度人照相要付小费的事,我们也碰到过,一类是乞丐或者看上去很贫穷的人,另一类是街头或景点附近表演者,比如耍蛇的、跳舞的、玩弄乐器的。其他印度人,包括漂亮的姑娘,你邀请他们照相或为他们照相,他们多数不拒绝,也不会提出要小费什么的。他们多数都没有见过数码相机,会表现的非常好奇怪,你不妨把刚照下的合影给他们show一下,满足一下他们的好奇心,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另外,如果你说你会寄一张照片给他或她,他们会非常高兴。当然,最好是要下对方的email,这样就剩下邮寄费了,如果对方没有email信箱,你可以把自己的mail信箱留给对方,告诉他们等有了信箱和你联系。</P>
<P>(十八)骑大象上古堡——乐小贩自己跟自己砍价</P><P> 穿过粉红城,驱车前往我们在斋普尔的下一个目标——琥珀堡。路上会经过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个宫殿似的建筑,无论如何要让司机停下来,因为这个湖心的宫殿实在很诱人,宫殿遥不可及,更增加了神秘气息。站在湖边,你似乎能感到还有王宫贵族在那远远的湖心宫殿享受着古代的安逸。这里曾经的确是个宫殿,后来修建了一个大水库,宫殿被淹,只露出一个宫殿的上半部分,形成了别具观赏价值的“水宫”。
  斋普尔是个三面环山的城市,琥珀堡是古代拉普特王的都城,1592年建在离斋普尔城11公里外的山上,米黄色建筑,绵延在山顶,远远看看去,雄伟壮观。因为历史久远,墙面有黑色的雨水冲刷痕迹,沧桑立现,真有“古堡”的感觉,让人望而生畏。
  汽车只能开到城堡的山脚下,游人只能步行或骑大象到山上的古堡。这里的大象TAXI很多,大象的额头和长长的象鼻上画着彩色的花纹,等待着游人来雇佣。我们当然不会错过难得的骑大象节目,况且,走路上山还是有点辛苦的。司机兼导游帮我们谈了450卢比单程,四个人骑一头大象,虽然知道司机能从谈得的价钱中得些好处,考虑一路上他对我们很好,也很殷勤,我们就没有死乞白列要求再降价。说是骑大象,还不如说坐大象更合适,我们爬上一个高台,大象晃晃悠悠靠在台边,我们一个个象从岸边上小船一样跨步上了大象背上有围栏的坐榻,坐稳之后,骑在大象脖子上赶象的印度人驱着这庞然大物,摇摇晃晃上路了。在上山的路边,有个小贩拿着一些绘画织物或织物绘画,一直跟着我们叫卖,因为事先得到警告,所以我们始终没有理他,可他一直跟着,先说200卢比卖给我们5张画,见我们没有人理他,他就一路加到6张、7张、8张、9张、10张、11张、12张,而我们只是看着他自己跟自己砍价在大象背上乐的前仰后合。最终大概跟了快一里地,意识到我们根本不想买他的画,他才悻悻地掉头走了。据说,在他自己砍价的过程中,只要你一接话茬,他就会把东西扔到大象上,然后就开始要钱,想再把东西扔还给他是不可能的了。
  到达琥珀堡,不要忘记给相机买门票,这里是我们在印度旅行期间对照相机的盘查最为严格的地方。门口的工作人员几乎会把你的随身背包翻个遍,每个相机要单买门票,不管你解释说其中哪个相机是不准备用的,或哪个相机根本没有装电池和胶卷。如果实在不想为携带的多个相机分别买门票,必须把相机临时存放在门口的小柜子里面,但是当你看到那个破柜子,无论如何也不会舍得把相机存放在那里的。我们四个人各带了一个相机,在进门前把两个相机放在一个包里,上一个,下一个,中间用衣服或其他物品隔开,检查人员查到上面一个相机就没有再往下翻,这样,四个相机买了两张门票也就蒙混过关了。
  琥珀堡里镜宫的千百个小镜子、随处可见的雕梁镂柱、还有大理石版上雕刻的精美花卉、无以言表的细腻多彩的伊-斯-兰拱门上的花纹,更少不了历经几百年的褪色的墙垣,这些自然是琥珀堡本身的魅力所在。在这些古色古香巧夺天功的背景中,女士们有机会穿上颜色艳丽的现代服装,留下极富对比意义的画面。有个头裹锡克族包头布、留着白色胡须的拉琴老头似乎是这里固定的一个风景,在以前别人从琥珀堡带回的照片中也见过,和他照相是要给小费的,一般给10-20个卢比就可以满足几个人分别合影的要求了。
  离开琥珀堡我们徒步下山,这才注意到,从琥珀堡门口到山下,一路上都是大象的粪便,因为心情不错,倒也没有觉得太不卫生,还刻意给硕大的大象粪蛋拍了几张特写。到了山下,时间还早,司机开车带我们返回斋普尔市区,参观斋普尔皇宫,这里是斋普尔土王的皇宫,据说,现在的土王还住在那里。
  可能是因为现在还有土王居住,皇宫仍然保持的很新,但其中的一砖一石一窗一门都显得极其精致奢华,皇宫展示着土王收藏的古代兵器等藏品。从早上离开机场,到皇宫,大概是下午3点多,略微感到有些疲劳。这时候,不妨到皇宫内的咖啡厅坐一会儿。其实,这个咖啡厅是一个非常幽静的皇家小院,院子里有十几张铺着桌布的雅致方桌,气氛非常惬意,用印有皇家标志的小杯饮咖啡,吃几块皇家面点,费用绝对比星巴克不贵,保证让你在离开皇宫的时候心情格外的爽。
  在离开斋普尔之前,有个重要的事不能忘记,就是去纺织品市场和印度工艺拖鞋市场转一圈。讨价还价的乐趣自不必多说,反正先照三分之一的开价砍就是了。有很多国内印度商品商店里出售的印度纺织品在这里都能找到出处,而且花样繁多,价格也非常便宜,如果行李不是太多,可以选几样,自用实惠,或送朋友也是很受欢迎的。印度的工艺拖鞋也是不错的礼品,也有实用价值。如果旅行同伴中有喜欢宝石首饰的,在斋普尔买宝石首饰也很划算。只是按我的观点,印度女人穿的那种纱丽,虽然据印度人讲纱丽的制作和挑选很有讲究,我看不买也罢,无非是一幅6米5到7米长的布而已,关键是要掌握怎么“穿”,更准确地说是怎么把那幅布“裹”在身上的。
  我们因为随身行李比较多,旅途又长,没有买太多东西,向店主学会了纱丽的穿发应该是最大的收获了。
  6:50,我们回到斋普尔机场,准备前往下一个旅行目标,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
</P>
<P>(十九)加尔各答第一印象——空荡的地下死城</P><P>也许印度人真的很习惯飞机的迟到,本来8:30的飞机,居然到了9:30才开始登机,而且,的确没有看见有任何一个印度人抱怨。
  夜里11:30,飞机降落在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城市。
  这个时间到达,对于我们这些外国旅行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尽快找到合适的旅馆休息,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好准备。事先查过,这里没有青年旅社,本打算下飞机进城再找,可飞机的晚点,让我们的计划显得有点不切实际了。
  一下飞机,我们就意识到,这个孟加拉湾边的城市比德里的温度要高很多,蚊虫已经开始在人们周围盘旋了。这里的人们英语的普及程度似乎也比前两个城市差一些,想问个当地人如何找旅店,问了两个人,一个耸耸肩,一个干脆用非常印度的英语告诉我们“I don’t understand English”,这让我们有些吃惊,毕竟,这是一个英国人统治过很长时间的国家,而且,加市还曾经是那时的首都。
  好在这里机场候机厅里的外国人不多,而且我们几个中国人很显眼,我们乘座的飞机上的空姐出机场时很有礼貌地对我们微笑,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把她当成了求助对象,她正好是当地人,而且英语很好。但即便她是当地人,也不知道加市有什么旅店适合我们。但她把我们带到机场的Taxi租车柜台,用印地语和服务人员说了一通,然后对我们讲,柜台的服务人员可以帮助我们,然后就礼貌地告别了,似乎着急往家赶,我们都没来得及拿出小礼品送给她作为答谢。那个空姐的长相是我们中国人的脸孔(也许是西藏或尼泊尔后裔),在印度很少见,很容易辨认,将来如果有朋友去印度,希望能补个小礼品给她。去印度旅行,随身带点小礼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清凉油、小饰品、小收音机、硬币什么的,价值不必太高,体积也别太大,重量要轻,能得到来自异国的礼品,都是让人高兴的事,当然你因此能得到帮助也会多一些。
  最终,Taxi柜台的服务人员介绍了一家600卢比一晚上的旅馆,进城的车费讨价还价后要195卢比。当我们要求一个会讲英语的司机的时候,柜台上的人没有给我们承诺,但保证司机会把我们送到旅馆。后来我们发现,加市的出租司机,很多不会讲英语,会讲的也讲的不太好(应该说太不好)。一切定下来已经过12点了。出了候机楼,被指定的司机过来帮助拿行李,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另有几个年轻人也跑上来抢行李,帮着往车上装,当然目的就是要小费。这里再要强调,如果你不需要帮助,一定要立即坚决拒绝印度人的服务,不然他们会死乞白咧地帮你忙,然后死乞白咧地讨要服务费。
  从机场到城里,路上时而一片漆黑,时而有昏暗灯光,路边模模糊糊能看见些平房和六层的平顶楼房,可能是半夜的原因,几乎看不到行人,感觉车子一直是在乡村行驶,只是偶尔的几座有欧式风格的建筑掠过,才提醒我们,这里属于一个“殖民”城市。过了半个多小时,路边的情形没有太大变化,我们开始担心司机是不是会把我们带到什么印度游击队的老窝去,赶紧问他什么时候能到城里,好在他能听懂,用非常难辩的英语告诉我们这里已经是市区了,我们几个吃惊地看着车窗外——难道加尔各答的郊区和市区没有分别?车子一转弯,噢,突然到市区了,路边都是楼房了,而且多是欧式外墙,但城里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楼房的窗户里也少有灯光透出,柏油马路坑坑洼洼,有轨电车的轨道把本来不平的路面割裂的一塌糊涂,街边到处是废纸和垃圾,街上除了我们的出租几乎看不见来往车辆,昏暗的路灯更映衬着这个城市的夜晚特别凄凉,加市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好象我们突然来到了一个空空荡荡的地狱死城。
  进城好久才在一个胡同找到了我们被安排的旅馆,旅馆大铁门已经关上了,司机下来叫了半天才有人开门,开门的人透过门缝里告诉我们,因为时间太晚,负责入住登记的人已经走了,所以我们不能住这里了,我们和他说了半天,也没有说动他(印度人办事真是很死板,登记的人走了,生意都不做了)。可能是答应机场柜台要把我们安顿到旅馆,也可能是为了赚小费,司机说,他可以带我们去其他hotel,我们也别无选择,十分钟后,到了另一个旅馆,这次是在大街边上,也是铁门紧闭,敲出门卫,进到里面。虽然外观看上去蛮破,但从接待厅看,是个装潢精致的小旅馆,可惜,客满。虽然这时候我们已经很非常疲惫了,也只能跟着司机去下一家,这次据说是在加市的主街道上,司机似乎也看出了我们的倦意,车子在颠簸的马路上开的飞快,终于在一个叫Hotel Avenue Club的旅馆为我们找到了房间,只剩两间双人间,而且没有室内卫生间,但房间外有供这两间客房使用的卫生间,还有热水洗澡。这时已经半夜1:30,到这时候,我们还有选择吗?习惯性的讨价还价是必经程序,两间1500卢比,付了司机小费,拿出护照,填写复杂的表格,算办完入住手续。
  房间不算太大,但还算整洁,有空调,还有吊顶的电风扇,还算讲究,墙壁上还有精美的壁灯和装饰,可能是殖民时期留下的房间布置风格。不过疲惫的我们实在没有情趣留意那些欧式的装饰了,赶紧洗澡。睡前本应该为相机电池充电,但这时再次发现我们出发准备的失误,这里的插座全部是圆头,没有转换插头,充电器、电蚊香、热水器都用不成。在机场看到有蚊虫活动,听说印度的蚊子比较可怕,睡前我们点上了传统的盘式蚊香。
</P>
<P>(二十)加尔各答——破旧脏乱主题</P><P>我们在相当紧张的行程中,不惜安排一整天时间,飞行2500公里来到这个孟加拉湾边上的城市,有三个原因:第一,这是印度管辖面积最大的城市——也就是印度第一大城市;第二,这里是泰戈尔的故乡;第三,这是一个殖民名城,西方电影里描写印度时这个城市经常被当作背景。
  8:30,因为没有合适的电源插座,方便面不能煮,每人吃了几块威化巧克力饼干充当早饭。考虑到今天出门肯定要在外面活动一整天,立刻下楼结帐,因为超过中午12点,又要算一天房费。结帐的时候尽量讨好看店的经理,说我们很满意他们的服务,会替他宣传他的酒店,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到加尔各答旅行的时候来住他的酒店,还亲切合影留念。最后,我们希望在我们出去观光的时候,把我们的行李寄存在他的酒店。有了前面的铺垫,经理很高兴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而且,分文不取。因为时间还早,怕外面的店还没有开门,出门前,我们特地向酒店经理讨了一份加市地图。
  加尔各答大学创建于1857年,是印度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它是由16个学院(70多个系),5个大学学院和211个附属学院组成的,注册学生达十几万人,这些学院不仅仅集中在加尔各答市,而是散于整个印度东北部。我们本以为可以参观一个类似我们中国北大清华什么的有个很大的校园,这时才知道,只能看看临近学院。酒店经理告诉我们,离我们住的市中心很近的地方就有加尔各答大学,而泰戈尔故居也非常近。于是,我们决定先去这个著名的大学看看,然后再拜访泰戈尔的故居。
  出了酒店的门,哇,街上的情形和昨天夜里那个近乎死了的“空城”完全不同,我们的酒店正好在一条主街道边,街上全是人,穿着都很破旧,皮肤棕黑,汽车高音喇叭此起彼伏,很多汽车后面排气管还冒着淡蓝发黑的尾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灰尘,当然还有明显的尾气味道,街道两边的房子倒几乎都是西式的,但外观基本都残破不堪,提醒我们,这些只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殖民痕迹。街道的地面就更不用说了,到处是垃圾和脏水,怪不得来之前,朋友们都提醒说,加尔各答是最脏乱的印度城市。
  经人指点,十分钟的步行,我们在一条单向并排能走两辆车的路旁,破旧的民房边上,看见了一个大铁门,铁门上方弧形大门框上写着“UNIVERSITY OF CALCUTTA”,当然,这只是加大的一个学院。校园是由四座楼房围成的院子,没什么值得参观的,而且校园里空无一人,无从询问这是个什么学院。看了从酒店带来的当天加尔各答报纸,才知道今天是当地一个重要的纪念日,纪念一个叫Netaji的印度自由斗士,全市放假,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也全部放假。Netaji是圣雄甘地同时代的民族英雄,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同,他倡导暴力革命,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独立史上有重大影响和地位,特别得到民众的支持,甚至连加尔各答的机场也是以Netaji命名的。只是因为后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得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的认同,我们今天才更多地知道了甘地,而很少有人了解Netaji。这个被印度人称为自由斗士的人有句名言是,“给我热血,我给你自由(give me blood, i"ll give you freedom)”
  在校园里匆匆一逛,回到街上,我们才注意到这个UNIVERSITY OF CALCUTTA两边的街道上有很多旧书摊,多数是英文书,学科涉及广泛,有不少是专业的英文版著作,当然还有原版英文小说,价钱也不贵,看样子都是原来在学院上学的学生留下来的。可惜我们还有下面的行程,不可能多带东西,不然真想多拣基本,无论阅读还是装饰书架都是不错的。
  正当我们被这些旧书摊吸引的时候,突然侧面的街道摩托车声音大作,还有敲锣打鼓的声音(哦,只是打鼓的声音,他们没有用锣的),一打听,才知道,今天作为Netaji的107周年诞辰纪念日,加市有全市的大游行,而摩托车队的游行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靠近摩托车队,那些情绪高亢的游行者以为我们是日本人,大声让我们加入游行(据说Netaji在其革命斗争中曾经得到过日本的支持),还给我们发小旗,当然,我们除了凑热闹地喊两声“freedom”肯定不会参加游行的。不一会儿,街上就开始有游行队伍开来,有汽车队伍、行人队伍、摩托车队、甚至还有彩车队,热闹不已,人们都显得很兴奋。
  离开加尔各答大学所在的街道,回到我们住的酒店所在的主街,已经是车水马龙,人群川流,给人的感觉不是忙,而是乱。这里的公共汽车几乎都没有门,也没有看见明显的车站标志,车开慢点,人们可以随时上下,似乎都习惯了不等车停下来。公共汽车多数也没有玻璃窗,窗子是用横木条或铁条拦起来的,也许是因为这里天气比较热,车内又没有空调提供,玻璃窗反倒显得累赘了。但本来就破旧的公共汽车,加上窗户上的横栏杆,看起来更象国内运送牲口的棚车。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不急不缓地在街上行驶,夹杂着小汽车、摩托车、人力车、行人、乞丐、小贩、头顶物品的送货人,混作一团,汽车的高音喇叭声、电车的叮当声、小贩的叫卖声、还有录音机里印度音乐和男女对唱声,响作一处。我们突然感觉到,这好象才是印象中的印度。</P>
<P>(二十一)泰戈尔故居和维多利亚博物馆——另一个世界</P><P>因为在加尔各答只有一天的行程安排,我们问清了路,赶紧去找泰戈尔故居。路上穿过一条和主街交叉的侧街,简直脏乱的难以忍受,路边随地小便,垃圾堆得有一人多高,卖蔬菜的小摊散在各处,地上脏水污泥让人难以落脚,墙边一米来高的窝棚看象是人们的常住居所,我们甚至还看到街边没来得及收拾的死人尸体,当然,我们还多次被行乞的小孩子纠缠(遇到印度乞丐,不管是大人小孩,如果你没有施舍的意思,就绝对不要理他们,甚至看都不要多看一眼,不然你就会成为他们纠缠的目标)。无论如何你也想不出这是印度第一大城市的场景,更无法将眼前的所见和泰戈尔的“园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飞鸟集”什么的联系在一起。
  路上我们再次被当作日本人,被电视台的采访者截下,要我们发表对Netaji自由斗士的看法,我们告诉他们我们是中国人,但主持人还是坚持要我们发表言论,我们当然婉言拒绝了,不然也许晚上的电视台会把我们当作是来自中国的Netaji支持者宣传了。
  在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小巷里,我们找到了泰戈尔故居。门口小商店的老板告诉我们,今天是纪念日,故居停止开放,不接待游客。正惋惜间,我们发现故居的大铁门并没有锁,就推门进了院子。这是个有几千平米的园子,清洁、宁静、草坪、大树、绿意昂然、漂亮古朴的红色二层小楼上爬满藤蔓、泰戈尔雕像,外面的混乱、喧嚣、污浊似乎和这里是两个世界。因为不开放,我们无法进入到泰戈尔居室参观,即使我们远道而来,看门人也决不通融。无奈,只能和雕像小楼合影留念了,但这点要求也被看门人制止了。问其原因,说是照相是要收费的,但今天收费的人都休息了,所以没法收费,因此也就不能允许任何人拍照了。晕!气死我也!印度人办事可真是够刻板的。但既然来了,我们肯定不能就此罢休。于是说了一堆肉麻的赞美印度和泰戈尔的话,还给看门的上中国烟,给中国硬币,得到的除了笑脸还是“NO”。急中生智,我们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告诉看门的人,我们可以先把照相收费的钱交给他,由他在第二天转交给收费的人。也许是被我们的诚意和礼物打动了,也许是他还具有最后这一点点灵活性,终于答应,但只允许我们按一次快门。结果,我们花了50卢比,只得到了一张合影的许可。当然,我们也运用了人多的优势,实施调虎离山记,匆忙地对着故居按了几次快门。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印度人办事是非常认真、教条和刻板的,可能,这也是世界上请印度人做门卫最多的一个原因吧。
  看了泰戈尔故居,我们在加尔各答的预定目标已经完成,才中午时分。
  出了故居大门,看见门口有几个十来岁的孩子在门口玩板球,我们突然来了兴致,想试试手。几个孩子居然异常兴奋地接纳了我们,其兴奋程度相当于我们在打乒乓球的时候,有旁观的老外愿意试手。由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孩子做投手,我们中国人来击打。虽然从来没玩过这玩意,但不分男女,我们居然都能打出让印度孩子拍手的好球。板球在印度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全民普及,虽然这项运动对抗性差而且十分单调。说实话,除了板球和曲棍球,我还真不知道印度这个人口大国在体育方面还有什么能让人想起来的。
  维多利亚博物馆是加尔各答另一个有前往价值的所在,那里有比较集中的殖民文化展品。因为没有其他安排,我们决定前往一游。
  加尔各答的出租车是有计价器的,有意思的是,计价器是机械装置,安装在左侧挡风玻璃外面的发动机盖上。路上,纪念Netaji斗士的人们还在不断往市中心的一个广场集中,造成靠近市中心附近的交通处于半瘫痪状态,我们也不得已提前下了出租车,按机械计价器的显示付了车费和税,步行一段,到达了后来我们认为是整个加市最干净、最漂亮的场所——维多利亚博物馆。
  博物馆周围,圈起了大约一公里方圆的草坪,点缀着以椰子树为代表的各种热带树木,印度人三三两两座在树荫下休息,也有人在此野餐。由于门卫的看守,几乎没有加尔各答常见的乞丐进入。我们在草坪上找了个空地,打开肉罐头(每次吃肉罐头,我们都会尽量远离印度人,因为这里的人们大都是信教不吃肉的),以威化饼干为主食,完成了午餐。就餐期间,有野狗在边上守侯,非常乖巧地在距离我们三四米的地方假寐,直到我们离开,才到我们吃饭的地方仔细舔食我们吃剩的东西和掉落在地上的残渣。除了我们后来到过的孟买,印度各个城市野狗很多,所谓野狗,就是没有专人喂养的狗,整天在街上转悠乞食。开句玩笑话,印度的野狗比乞丐更具有乞讨的职业道德,在你吃完之前,它绝对不上来打扰你,也许这是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之道。
  除了漂亮的大草坪,维多利亚博物馆主体建筑也非常精美,是个地道的欧式穹顶高大建筑,白色大理石建成,在绿色的草坪映衬下,更显洁净和雄伟。非常赶巧的是,当天晚上有个中国油画展要在这里开幕。可能是这里中国人比较少见的原因,加上正值中国春节期间,组织者邀请我们几个中国人晚上参加他们的开幕仪式,我们如实告之虽然我们很喜欢油画,但今天晚上就要离开加尔各答。于是,我们被邀请进馆,成为2004年加尔各答中国油画展的第一批参观者,当然也因此免去了进馆所需要的门票。博物馆里孩子很多,也许,这里是加尔各答青少年历史教育基地吧,让孩子门从小记住殖民时代给印度带来的创伤。
  免费参观了维多利亚博物馆,回到旅馆,只有下午三点多。于是,出门乘了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在主路上跑出两三公里,车上的印度人基本都瞪着大眼睛奇怪地打量我们这几个黄皮肤的人,他们脑子里肯定认为我们是日本人。回来时,我们又改坐人力车,让车夫沿胡同绕行,胡同虽然非常窄小,但两边几乎家家户户做生意,而且多数是经营非常初级的工业用产品,没有引起我们太大兴趣。
  再回旅馆,时间差不多了。请教旅馆的工作人员,问得到机场的路费,并让门卫和出租司机讲定150卢比送到机场。加尔各答只有一个机场,司机绝对不会走错,从市中心到机场不到40分钟。
  我们在太阳余辉中离开了加尔各答,身后是那个城市仍然充斥着灰尘、噪音和忙乱的车和人。
</P>
<P>(二十二)孟买——最现代化最有情调的印度城市</P><P>晚点起飞半个小时,这是我们在整个印度旅行期间,所遇到的飞机晚点时间最短的一次。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晚上快11点,我们到达了西海岸被称为印度最现代化、最有情调的城市——孟买。
  孟买有两个英文名字,孟买的原名是Mumbai,后来殖民时期被称为Bombay,以后印度政府又将其改回Mumbai,虽然你念哪个名字,印度人都能明白你说的是这座城市,但孟买当地人更愿意称自己的城市为Mumbai[mu:nbai]。因为经历的前三个城市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破旧、肮脏、缺乏秩序(当然,印度的古迹和风情也让我们非常享受),在飞机上,我们不敢想象着孟买的所谓现代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孟买机场大厅秩序井然,没有一点混乱的迹象,感觉很舒服。机场大厅装修风格比较现代,灯光明亮、电子指示牌非常清晰、工作人员服装整齐、地面清洁光亮、座椅也很新、世界名牌广告的灯箱制作也很漂亮,的确有现代化的味道。我们很容易找到了旅馆预订处,刚站到接待台前,接待人员就非常客气地和我打招呼,然后询问我要五星还是四星,希望住机场附近还是城里。我问机场离城里有多远,他说大概30公里左右(后来证明,印度人的距离观念不是特别强,实际距离17公里左右),我选择了城里,考虑到孟买是外国旅行者聚集的地方,而且是所谓的大都市,可能消费水平高一些,酒店的价格相应也比较贵,我直接提出要求1000-1500卢比左右的房间。很快,他就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旅馆,并当场作了电话预订,并收了一部分定金。我们问清了进城的车费,租车直奔孟买城。
  和我们初到加尔各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也是午夜时分,但从孟买机场进城的路上始终灯火通明,道路两边店面都在营业中,各种颜色的广告灯箱十分显眼,而且店面标牌和广告内容几乎一律是英文的,给人一种非常国际化的印象。一路上,很难区分郊区和城市。出租车大约开出17公里,路边一侧变成了椰树摇曳的海滨(应该是阿拉伯湾的海滨),路灯下,有很多人在悠闲地散步,其中有不少西方人,当然也少不了叫卖的小贩,路的另一侧则是非常西化的楼房,装饰灯光和霓虹灯映满眼帘,酒吧门口依然热闹,玻璃幕墙的大窗上映出正喝咖啡的人们,似乎这里的人们还没有到休息的时间。看的出,这里是个极有生活情调的地方,加上西方电影中的渲染,让不少人单是听到孟买这个名字就能感到那份小资情调了。
  车子转过一个弯,布满灯光和霓虹灯的街道景象立即呈现,瞬间,有到了上海外滩的错觉。当然,两天后我们离开孟买的时候,认识到孟买之所以被成为印度的上海,主要是因为她是印度最重要的商业和港口城市,而且和上海同样,建筑特征遗留明显的殖民痕迹以及拥有西方游客比较认同的小资情调,但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整体面貌和上海应该至少有10到20年的差距。
  我们入住的酒店叫Causeway,在一条不是很宽的街道上,街道上很多出租车,显得有些凌乱,而且,空气中不时有腥臭的味道飘过,想来可能这地方离海边很近的缘故吧。酒店的门脸小到只有不到两米宽,拿着行李并排进两个人都有些挤,而且,一层二层似乎还不属于这个酒店,接待处设在四楼。这简直称不上是酒店,最多是个旅社而已。我们不禁对这里的住宿条件产生了担心。电梯到了四楼,让我们稍感放心的是,和在加尔各答一样,这个小旅馆也是外糙内秀,接待厅布置的紧凑而有条理,装修也蛮讲究,而且,还有几个西方旅行者在办入住手续。看了房间,条件也还不错,我们就此住下。
  进房间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电源插座,遗憾,完全不匹配。只剩下四节在加尔各答街上买的电池了,最多能顶半天用。马上叫来服务员,请他第二天早上一定要帮忙买个转换插头。也许碰到此类问题的游客不止我一个,服务员满口答应,但因为印度商店一般要10点左右开门,所以他说最早也要10点才能买来。后来我们了解到,印度各地的电源插头是和殖民时代英国用的插头是一致的,但因为一直没有改造,现在即使英国人来旅行,他的电器上的插头也是不相匹配的。突然想到,其实连铁路系统这么重要的运输体系,印度人也未曾改造过,怎么会改什么插座呢。由此可见,印度在基础建设方面一直在沿用殖民时期英国人留下的东西,这方面,印度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收拾停当,到服务台一问,这里能提供上网条件,只是每小时收费要100卢比,拨号上网,3-5k/s,而且起价就是按一小时算的,有点贵。这个被称为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大国和以世界办公室自居的国家,互联网的使用竟如此不便,难以置信,何况这是在这个国家最现代化的城市。后来和印度人交流中得知,印度的上网条件的确不太好,而且上网费用对普通印度人来说太贵了。你要在国内尝试通过icq或msn和印度人取得联系,会发现,他们多数是在办公室上网,极少在家里上网的,而且我们在印度街头也很少看到网吧之类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但无论如何,在这里可以上网了,虽然电脑上安装的是完全英文版的Windows98,而且不允许你下载中文包(听起来有点太不国际化了)。
  在接待厅,碰到一个澳大利亚来的旅行者,他和太太来印度快一个月了,在孟买也已经逗留了3天,他感觉印度在食品和饮用水方面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善,旅行者已经不必为吃坏肚子太过担心,而人们普遍的英语能力对旅行者来说也是很大的帮助,从这点来说,西方旅行者到印度来感觉比在中国更方便。因为我们知道孟买没有什么有名的古迹或文物,离孟买较近的阿旃陀石窟是声斐世界的著名文化景观,孟买南部400公里的果阿也是个葡萄牙风格的旅游名城,可惜我们只有一个整天时间在孟买,无法安排前往。这也是我们此次印度之旅的一个遗憾。所以请教这个比我们早来三天的澳大利亚人孟买市内有什么值得参观的,他告诉我们大象岛、火车站和孟买的克劳福德市场(Crawford Market)值得一看,而且对那个市场推崇有加。这样,我们第二天的行程也有了目标。
</P>
<P>(二十三)大象岛——别太亲近猴子们</P><P>早上9:30分,服务员就送来了转换插头,不知道他是怎么弄来的,付了70卢比外加10卢比小费和感谢的话。
  出了旅馆,阳光明媚。这才发现我们住的旅馆在一条非常热闹的街道上,餐馆、酒吧、商店都集中在这里,餐馆和酒吧窗明几净,商店都很小(我们在印度期间,几乎没有看见任何大型商场或超市,据说目前整个印度也就在新德里有一家大型商场),但也很整洁。两米来宽的人行道上有不少兜售纪念品和印度工艺品的小摊,不少西方游客在讨价还价,背包族则匆匆行路,人行道上显得很忙碌。
  出门左行,转过一个弯,林荫道两侧都是高大的西式建筑,而且漂亮洁净,显然是经常有人维护,和加尔各答的街道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似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道路平整,100多米的林荫柏油路,把你引向海边。海边有个融合了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特征的印度门,看起来象巴黎凯旋门的建筑,为纪念英王来访乔治五世和皇后,修建于1911年。孟买是印度最重要的港口,是印度对外通商的主要口岸,从港口上来穿过印度门,就算进入了印度,因此,这个印度门象征着印度的门户。现在,它已是孟买的地标性建筑了。去年(2003年)8月印度发生的造成50多人死亡160多人受伤的爆炸就发生在这里,我们到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爆炸事件留下的任何痕迹了。印度门附近有很多鸽子在地上觅食,成为很多游客留影的背景。兜售纪念品的小贩和卖花的孩子、妇女也会不时打扰游客。不过,这里没什么值得买的纪念品。印度门对面是个豪华的五星酒店,以印度最著名的泰姬陵命名,叫泰姬玛哈尔酒店,这个酒店高大雄伟,外墙是纯白色雕花石质材料构成,漂亮到几乎所有游客都会把她作为照相的背景。虽然我们的旅馆和这个美丽的酒店只有百米之隔,但这里最便宜的房间也要250美金一天,当然,如果能住在这里,看着窗外漂亮的孟买海滨,一定是十分惬意的。
  去大象岛(也被称为神象岛)要乘坐快一小时的渡轮,我们每个人花100卢比,出海了。
  孟买港是印度西海岸的阿拉伯海边的港口,也是印度最重要的军港。我们的船刚驶出码头,就看到边上军港码头停靠的四五艘灰篮色的军舰,还有露出了望塔的潜艇,相信会令大部分男士兴奋。刚准备用相机,就被船上的服务生阻止了,他指着船头方向用红漆写的一个告示板,告诉我们,船上是不允许照相的。我看了看那告示板,上面抄写着一个由海军、海关和警察局发布的一个命令,禁止游客在船上拍照,想来来是为了军事的原因。我想着,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偷拍几张,回国给喜欢军事的朋友看看,后来,在同伴的掩护下得逞。
  大象岛上的主要景点是一个于公元6-9世纪开凿的石窟群,石窟群是以印度教传说故事和人物为背景的,在伊斯兰教大行其道的莫卧儿王朝时期和英国人入侵时遭到严重破坏,据说,这些石雕人物,曾被英国人当作枪靶,所以看到的石窟基本都残缺不全。因为在国内的龙门、云岗石窟打下的基础,这里的石窟对我们来说,实在没有太大吸引力,倒是一些西方游客不停地亮着闪光灯,我想他们应该是没有去看过中国的石窟遗产。
  岛上没有看见大象,不知道大象岛何以得名(后来看了资料才知道,原来石窟前曾有个巨象雕刻,后被移往市区维多利亚花园的博物馆),但却有很多在岛上野生的猴子,拣食游人丢弃的食物。因为,正赶上中国猴年春节,我们和一些来自台湾的中国人感到了特别的乐趣。但我们在这里正是因为这些猴子,碰到了真正的麻烦。
  到大象岛,一定要拿好手里的东西,即使休息的时候也不要离开身体,不然,那些猴子的好奇心可是比印度人要大的多。我们的一个女士,休息时把自己的矿泉水放在身边,一只猴子从后面偷偷过来拿,女士正好发现,想阻止的时候,被那斯咬了一口。因为去年中国刚刚流行了SARS,被这野生的动物咬一口,一种恐惧油然而生,不知道这野生动物会带来SARS、AIDS还是狂猴病什么的,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立即要打防疫针。好在我们的参观已经结束,立即搭乘渡轮,返回孟买港。在船上,一个美国游客关心地过来询问,并告诉我们,不要到印度医院去打针,那里的条件很差,针头都不是一次性的,建议我们去泰姬玛哈尔酒店,一般印度的五星酒店都有专业的医生和医务室。我们当然不愿意让我们的同伴尝试印度人用过的针头,下船直奔那个漂亮的豪华酒店。
  这个酒店果然不同凡响,不仅外观十分漂亮,大堂更是富丽堂皇,服务人员男的个个英俊挺拔,女的人人都是如花似玉(棕色的玉,也不知道有没有)的美女,只是因为我们有急事在身,没心思好好欣赏,连照片都没想到要拍。因为我们不是酒店的客人,前台漂亮的女接待说我们只能去附近的医院处理,再三请求,她说只能找值班经理。值班经理是个英俊的年轻人,听说我们有人被猴子咬伤,立即亲自带领我们到医务室,告诉医生说有个日本游客需要他帮助。在印度,我们经常被误认为日本人,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纠正,但这次,我们没有急着这么做。医生是个女士,非常和蔼地了解情况后,开了预防野生哺乳动物疫病的防疫针(类似狂犬病防疫针),并亲自为我们的同伴打了针,并仔细写下了以后定期要打针的日期(一共六针)。然后又说了很多安慰的话,说每年都有游客被猴子咬,没有发病的案例,我们稍感安慰,但我们都清楚,类似狂犬病这样的疫症,潜伏期可能会长达10年甚至几十年。结帐,500卢比,并向医生说明,我们是来自中国。不管怎样,虽然我们已经即使做了最安全的处理,又感受了仆人对上帝般的服务,但我想,今后如果有国人来孟买,去大象岛,尽可能和猴子们保持安全的距离。</P>
<P>怎么没有啦。。还没完呢吧。。。写得挺贴近生活的,让我也产生了一游印度的冲动!</P>
<P>好贴,鼓励多发类似的文章!</P>
<P>太精彩了,不知能否发些照片上来?</P>[em02][em02][em02][em17][em17][em17][em17][em17][em17]
眼睛不行了 看都看花了
<P>好!精彩!</P><P>去印度其实就应如楼主,参观人文才是主要的,像国内的一些同胞的某些想法深表遗憾~</P>
不错,比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来得真实。
不错!再上点图片吧
印度有什么好的,别听他白话,我朋友每年要去孟买好多次,印象极差,他们去都住五星级的凯悦饭店,注意只是一般的职员,据说是五星级以下还不如国内的招待所。
<P>怎么这就完了呀</P>
我想吃印度咖喱
<P>哦!是原创的吗?一个新角度来看,可见到印度的显微处...</P><P>很好很好!!!</P>
反正全家要去旅游,决定去印度了!而且对啊3也有一定好感了。
文章不错,欠缺图片。
<P>参观金庙,既然是庙,供人参加宗教仪式的地方,当然也是免费的,而且这里也没有人要求你为照相机买票,就凭这,锡克教就给我们留下了好印象。可进庙是一定要脱掉鞋子的,天很凉,又刚下过雨,实在为难同行的女士了。不过,这次我们学乖了,打算好了到庙门口拎着鞋进去。但我们又碰到意外了,没到庙门,我们就被请进了一间写着Information的房间,要求我们离庙门七八十米就把鞋脱掉,而且还要把袜子也脱掉(要光脚),保存在Inoformation房间,我们解释说女士身体不太好,希望到门口再脱鞋,但一男一女两个锡克族的工作人员微笑着拒绝了我们。我们赶紧问shall we pay for keeping shoes,答案竟然是free。对锡克教印象更好了,看,人家就是高尚,不挣这种让人难以接受的钱。可是,脱了鞋还不能走,我们还被要求把随身的香烟也留在房间里,而且必须用布把头裹上(虽然我当天戴着棒球帽也不行,必须用头巾包)。我们谁也没有准备头巾,工作人员说他们可以向我们提供,并随手拿了几块黄色的头巾要帮我们裹上,慢,先问清价钱,心想原来前面一切免费,是为这最后一道收费做铺垫呢,脚上不收费从头上找呢。没料到,两个工作人员仍然微笑着说免费。哈,我们小人之心了。我们对锡克教的印象——太好了。
</P><P>哈哈,赞赏</P>
<P>等待下文</P>
好像没有结束啊
快上后续[em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