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军刊反思金门之战:国军搞“人海战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5:45:41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 2010年10月19日 06:53 青年参考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9/2823858_0.shtml
核心提示:文章进一步指出,除了大搞向来被国民党“官修”战史贬低的“人海战术”外,国民党军的技术兵器,在金门战役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特别是在重武器方面,前述坦克营的22辆坦克(每辆最多携带炮弹123发,机枪弹万余发)与空中的B-24轰炸机、P-51战斗机乃至海上的军舰,陆海空联合火力之猛烈实属罕见。因此,后世某些人出于政治需要,竟不顾事实而以“以寡敌众”为国民党军粉饰战功的做法,颇有“得了胜利还吃人豆腐”之嫌。


本文摘自《青年参考》2009年10月27日 作者:万钧 原题为:时隔60年 台湾军刊反思金门之战

1949年10月25日至27日,进军福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起金门战役,欲肃清盘踞在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守军;由于误判敌情及后援不继等原因,这场登陆战以解放军失利告终。战情传回台湾后,被屡战屡败的国民党当局视作挽回士气的“救命稻草”大肆宣传,在岛内媒体的添油加醋下,成就了所谓“金门大捷”的神话。时隔60年后,台湾《全球防卫杂志》8月号以《金门保卫战六十年后的真相》为题,用相对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金门之战的本来面貌,并对国民党当局罔顾事实的宣传手法进行了反思。

“大捷”一说乃人为炮制

文章开篇指出,如果不认真检讨真相,便不能从历史中得到正确体悟,也就不能发挥写史给后人的殷鉴作用。遗憾的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国民党军在内战中为数不多的“战绩”,都成为军方自吹自擂和媒体歌功颂德的对象;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金门大捷”,便是一个亟待去除过度包装的典型例子。

对于金门战役的胜负,海峡两岸的结论基本一致;不过正如文章所强调的那样,对于国民党一方而言,这场规模不大的战斗究竟能否配得上“大捷”的称号,倒是很有讨论的必要。事实上,金门战役是黄埔系国民党军建军80多年来,惟一对中共军队成功实施的歼灭战,对于向来败多胜少的“国军”而言,似乎也有些值得炫耀的理由。

但文章也指出,尽管国民党军政当局口头以“大捷”称之,但他们心知在金门的胜利只有“心战效果”。如果以严谨的统计数字评价,则光在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一方就付出了数十万人和大量物资的代价。而中共方面,今日却少有人以“淮海大捷”为之宣传,最多称其为“伟大的战略决战”而已。

反观金门战役,即便按照国民党方面提供的数据,解放军在战斗中的人员损失(牺牲、被俘)不过1.1万人,损失武器不到3000支。文章称,如此微薄的战果,若称其为“大捷”,未免太过离谱。就连稍微严谨一些的台“国防部”史编局都没敢采信类似说法,大概是觉得这种极端偏离史实的宣传性称谓实在太“业余”。

国民党军搞“人海战术”

金门战役发起时,正值国民党军在中国大陆节节败退,而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则挟携席卷东南沿海之威,计划于10月25日凌晨将两批共约2万人的部队跨海送上金门岛,一举歼灭国民党守军。然而,据该文分析,因缺乏两栖作战经验,解放军在战役进程中的最大失误,在于未能把握好当天的退潮时间致使渡船搁浅,加之国民党军派飞机轰炸锚地,解放军后续部队无法及时参战,首批登陆的3个团(近9000人)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相比之下,当时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在部队数量上明显占上风。根据文章的计算,仅驻防于金门岛东北、西北部的第45师和第201师,就有9500人之众,再加上作为预备队的第118师及一个坦克营,总兵力已接近2万。不仅如此,战斗打响后,迟到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还由海路不断上岛增援,台湾飞来的运输机也不断空运油料及弹药;由此可见,在整个金门战役期间,国民党军始终占有兵力及后勤的优势。

文章进一步指出,除了大搞向来被国民党“官修”战史贬低的“人海战术”外,国民党军的技术兵器,在金门战役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特别是在重武器方面,前述坦克营的22辆坦克(每辆最多携带炮弹123发,机枪弹万余发)与空中的B-24轰炸机、P-51战斗机乃至海上的军舰,陆海空联合火力之猛烈实属罕见。因此,后世某些人出于政治需要,竟不顾事实而以“以寡敌众”为国民党军粉饰战功的做法,颇有“得了胜利还吃人豆腐”之嫌。

解放军本有机会获胜

金门“大捷”被国民党政工系统加工后,逐渐被套上了“统帅神机妙算”、“各军团结一心”的光环,很多被反复灌输这一套的国民党军老兵至今对此深信不疑。

文章就此指出,根据国民党军内部的看法,金门之战其实是一场“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战斗,正是一连串意外的集合,才侥幸成就了国民党军的“战功”。就连时任“国军”第22兵团司令的李良荣在进行总结时,也更多地偏重分析解放军战术失误、守岛部队兵力和装备质量占优等客观因素,诸如“……神勇无敌”之类的渲染性辞藻则未见记载。

事实上,按照文章的分析,如果解放军能在25日天亮前确保全部兵力上岛,且渡船到次日尚有部分能够使用的话,守军的防御体系势必被穿插击破,岛上两大指挥枢纽(太武山及金门县城)的控制权也将易手,岛上守军的士气势必大减。此外,国民党军虽然拥有装甲部队,但第一天的战斗结束后,其弹药及油料已接近告罄;若非后方紧急空运补给物资,这些战车势必陷入无法开动也无炮可打的局面。

不难看出,若非登陆的解放军后援不继,守岛的国民党军极有可能在26日前就身陷困境;其装甲部队由于缺乏夜战能力,亦无法主动支援步兵而只能固守据点,待解放军后续部队抵达,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丢弃装备、撤回台湾。

文章最后总结说,在金门战役过去一甲子后,随着两岸关系日趋缓和,相关历史研究理应摒弃政治偏见而回归真实。然纵观今日岛内,却依然可见诸多“野史演义”般的非专业说法,这种现象应当令台湾学界对自身的军事史研究予以反省。(本报对原文中的某些特定称谓按大陆方面的阅读习惯做了处理,不代表认同原文观点及立场)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 2010年10月19日 06:53 青年参考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19/2823858_0.shtml
核心提示:文章进一步指出,除了大搞向来被国民党“官修”战史贬低的“人海战术”外,国民党军的技术兵器,在金门战役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特别是在重武器方面,前述坦克营的22辆坦克(每辆最多携带炮弹123发,机枪弹万余发)与空中的B-24轰炸机、P-51战斗机乃至海上的军舰,陆海空联合火力之猛烈实属罕见。因此,后世某些人出于政治需要,竟不顾事实而以“以寡敌众”为国民党军粉饰战功的做法,颇有“得了胜利还吃人豆腐”之嫌。


本文摘自《青年参考》2009年10月27日 作者:万钧 原题为:时隔60年 台湾军刊反思金门之战

1949年10月25日至27日,进军福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起金门战役,欲肃清盘踞在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守军;由于误判敌情及后援不继等原因,这场登陆战以解放军失利告终。战情传回台湾后,被屡战屡败的国民党当局视作挽回士气的“救命稻草”大肆宣传,在岛内媒体的添油加醋下,成就了所谓“金门大捷”的神话。时隔60年后,台湾《全球防卫杂志》8月号以《金门保卫战六十年后的真相》为题,用相对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金门之战的本来面貌,并对国民党当局罔顾事实的宣传手法进行了反思。

“大捷”一说乃人为炮制

文章开篇指出,如果不认真检讨真相,便不能从历史中得到正确体悟,也就不能发挥写史给后人的殷鉴作用。遗憾的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国民党军在内战中为数不多的“战绩”,都成为军方自吹自擂和媒体歌功颂德的对象;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金门大捷”,便是一个亟待去除过度包装的典型例子。

对于金门战役的胜负,海峡两岸的结论基本一致;不过正如文章所强调的那样,对于国民党一方而言,这场规模不大的战斗究竟能否配得上“大捷”的称号,倒是很有讨论的必要。事实上,金门战役是黄埔系国民党军建军80多年来,惟一对中共军队成功实施的歼灭战,对于向来败多胜少的“国军”而言,似乎也有些值得炫耀的理由。

但文章也指出,尽管国民党军政当局口头以“大捷”称之,但他们心知在金门的胜利只有“心战效果”。如果以严谨的统计数字评价,则光在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一方就付出了数十万人和大量物资的代价。而中共方面,今日却少有人以“淮海大捷”为之宣传,最多称其为“伟大的战略决战”而已。

反观金门战役,即便按照国民党方面提供的数据,解放军在战斗中的人员损失(牺牲、被俘)不过1.1万人,损失武器不到3000支。文章称,如此微薄的战果,若称其为“大捷”,未免太过离谱。就连稍微严谨一些的台“国防部”史编局都没敢采信类似说法,大概是觉得这种极端偏离史实的宣传性称谓实在太“业余”。

国民党军搞“人海战术”

金门战役发起时,正值国民党军在中国大陆节节败退,而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则挟携席卷东南沿海之威,计划于10月25日凌晨将两批共约2万人的部队跨海送上金门岛,一举歼灭国民党守军。然而,据该文分析,因缺乏两栖作战经验,解放军在战役进程中的最大失误,在于未能把握好当天的退潮时间致使渡船搁浅,加之国民党军派飞机轰炸锚地,解放军后续部队无法及时参战,首批登陆的3个团(近9000人)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相比之下,当时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在部队数量上明显占上风。根据文章的计算,仅驻防于金门岛东北、西北部的第45师和第201师,就有9500人之众,再加上作为预备队的第118师及一个坦克营,总兵力已接近2万。不仅如此,战斗打响后,迟到的国民党军第12兵团还由海路不断上岛增援,台湾飞来的运输机也不断空运油料及弹药;由此可见,在整个金门战役期间,国民党军始终占有兵力及后勤的优势。

文章进一步指出,除了大搞向来被国民党“官修”战史贬低的“人海战术”外,国民党军的技术兵器,在金门战役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特别是在重武器方面,前述坦克营的22辆坦克(每辆最多携带炮弹123发,机枪弹万余发)与空中的B-24轰炸机、P-51战斗机乃至海上的军舰,陆海空联合火力之猛烈实属罕见。因此,后世某些人出于政治需要,竟不顾事实而以“以寡敌众”为国民党军粉饰战功的做法,颇有“得了胜利还吃人豆腐”之嫌。

解放军本有机会获胜

金门“大捷”被国民党政工系统加工后,逐渐被套上了“统帅神机妙算”、“各军团结一心”的光环,很多被反复灌输这一套的国民党军老兵至今对此深信不疑。

文章就此指出,根据国民党军内部的看法,金门之战其实是一场“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战斗,正是一连串意外的集合,才侥幸成就了国民党军的“战功”。就连时任“国军”第22兵团司令的李良荣在进行总结时,也更多地偏重分析解放军战术失误、守岛部队兵力和装备质量占优等客观因素,诸如“……神勇无敌”之类的渲染性辞藻则未见记载。

事实上,按照文章的分析,如果解放军能在25日天亮前确保全部兵力上岛,且渡船到次日尚有部分能够使用的话,守军的防御体系势必被穿插击破,岛上两大指挥枢纽(太武山及金门县城)的控制权也将易手,岛上守军的士气势必大减。此外,国民党军虽然拥有装甲部队,但第一天的战斗结束后,其弹药及油料已接近告罄;若非后方紧急空运补给物资,这些战车势必陷入无法开动也无炮可打的局面。

不难看出,若非登陆的解放军后援不继,守岛的国民党军极有可能在26日前就身陷困境;其装甲部队由于缺乏夜战能力,亦无法主动支援步兵而只能固守据点,待解放军后续部队抵达,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丢弃装备、撤回台湾。

文章最后总结说,在金门战役过去一甲子后,随着两岸关系日趋缓和,相关历史研究理应摒弃政治偏见而回归真实。然纵观今日岛内,却依然可见诸多“野史演义”般的非专业说法,这种现象应当令台湾学界对自身的军事史研究予以反省。(本报对原文中的某些特定称谓按大陆方面的阅读习惯做了处理,不代表认同原文观点及立场)
即便按照国民党方面提供的数据,解放军在战斗中的人员损失(牺牲、被俘)不过1.1万人,损失武器不到3000支。

怎么理解?三个人一支枪?
登陆战的第一阶段表现为以己方弱势的兵力和较弱的装备对抗敌方的一线既设阵地与二线重装部队。在缺乏制空权与足够后勤、情报支持的情况下,难免出现背水一战的危局。
隐蔽和突然是登陆战成功的关键,在侦查技术手段和战区监控水平日益提升的情况下,要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十分困难。采用大规模海空突袭掌握制空制海权后再“陆军摆渡”,这样做比较稳妥,但要多花点时间
按以前的理论经验算,共军登陆上去的八千七百多人,都是携带好枪的精锐作战兵力,富有多次作战胜利的锻练。而先前岛上的近两万国军,大部分是没作战经验的新兵,士气不足,枪械不足, 除了轻重机枪外,大多是步枪, 那时美援武器枪损失差不多了, 没补充了,,前面近二万 岛上国军的枪的数量和登陆共军差不多, 但质量差远了,在胡琏没反登陆前一天基本打成平局, 第二天胡琏的12兵团近两万人登陆, 局面就变成了国军完全优势了, 胡琏兵团有近五千人是从淮海和平津战场逃回来的老兵,虽然枪还是不如共军,在前后两天作战中基本完成胜局, 对于从共军那儿缴获的好枪, 国军也很兴奋,当时国军美援和国造都没途径了,三人才有一支可用的枪。战前从共军一定胜利的方向算是,共方上去的都是带好枪小炮的作战部队, 除了不到三千人一年前是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原国军, 其余都是打了三四年仗的经历华东战场上各战役的老兵和基层指挥员,在那背景下, 士气正旺,国军没士气, 不言而喻, 登陆共军少天岛上国军,乐观地估计, 战胜歼灭这近两万人很轻松。从国军胜利原因是方面分析, 就是一则国军岛上有两个坦克连, 其中三人是淮海战役中开坦克协助胡琏逃的坦克兵和官, 另外反登陆的12兵团中有近五千人是淮海和平津战役中逃回的,还有胡连比较有治军和作战能力。
在对方完全控制制海制空权的情况下谈什么?台军可以在整个己方战区自由完成兵力调动和兵力展开以遂行完成战役任务这实在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杀之 发表于 2010-12-31 14:15
参见兵临城下,匪军三人一支枪,一人拿枪,一人拿子弹,一人拿刺刀
杀之 发表于 2010-12-31 14:15

TG处于不利情况下有摧毁自己枪支的习惯。还要考虑在战斗中被摧毁的枪支。
flanker-X 发表于 2011-1-9 22:15

JY你好,法国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如此卖力的抹黑,也掩盖不了斯大林格勒以苏军大胜而告终,苏军借此还取得了苏德战场的转折。

哪个法国烧饼连苏军指挥序列都搞不清楚,就活在他幻想的世界好了,活该他们1940年一触即溃,当亡国奴。
flanker-X 发表于 2011-1-9 22:15


    不知道你是真傻还是装傻
回复 7# rostov


    他这里说的是损失武器,不是缴获武器,损失武器应该包括缴获和摧毁的吧。

JY你好,法国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如此卖力的抹黑,也掩盖不了斯大林格勒以苏军大胜而告终,苏军借此还取 ...
rostov 发表于 2011-1-13 10:33

而且世界上第一个机枪督战的就是法国;P

另外,我怎么觉得某位其实是在说反话捏
JY你好,法国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如此卖力的抹黑,也掩盖不了斯大林格勒以苏军大胜而告终,苏军借此还取 ...
rostov 发表于 2011-1-13 10:33

而且世界上第一个机枪督战的就是法国;P

另外,我怎么觉得某位其实是在说反话捏
2万人,有海空军优势,呆在工事里,以逸待劳,打登陆作战的8千土鳖步兵打了2天,这种战力搁大陆上绝对又要被包围全歼鸟~

KMT感谢老天爷在那里划了条海峡比总结金门战役“怎么打赢”实际多了
当时TG连连获胜之后士气高昂,一个连敢单挑GJ一个团,做计划的时候也是困难估计不足
金门的失败,还是没准备充分,太轻敌了
国民党军对共军实施的唯一一次歼灭战不止这一次吧~红军时期,内战摩擦事件,解放战争国民党军战略进攻阶段没有这种战例么??
国军搞人海战术,怎么死的还比匪军少得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