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推荐]道德沦丧与人性的茶馆争论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0:32:01
<span style="LINE-HEIGHT: 15pt;"><b><font class="RedFont" color="#ff0000">中国人的道德沦丧与中国人的血性</font></b><br/><b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style="LINE-HEIGHT: 15pt;"><tbody><tr><td><span style="FONT-SIZE: 14px;">&nbsp; 近些年来,学术道德败坏、虚假文凭泛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买官卖官、包二奶……各类道德沦丧的事件层出不穷,这样的表单可以开无限长。就连一向享有崇高道德声誉的医生和教师,也被人们冠上了“白衣屠夫”和“禽兽”的称呼;担负社会公正最后屏障这一崇高而神圣职责的法官队伍,也因各类判案不公甚至枉法判案的问题出现了信任危机;承载“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这一崇高使命的彩票业,近几年也曾出现过作假、掉包之类的严重影响诚信的事件;有经济“牛皮癣”之称的传销与“地下赌码”等,更是中国历史上自古未见的道德和信用的大劫难,连乡情、友情、亲情等最后一线可以用来维系道德和信用的资源,也被作为“牺牲品”送上了祭坛!<strong>虽不能断言社会邪气压倒了正气,但用“怵目惊心”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社会四处弥漫的都是醉生梦死的享乐主义、苟且偷生的犬儒主义、阿谀奉承的庸俗主义、唯利是求的拜金主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利已主义,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诚信,没有规则的社会之中。<br/></strong><br/>  试想一下,<strong>如果一个民族退化到连对自己的同类都不关心、不诚信、不能善待的程度,那还怎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人们麻木不仁到连疼痛都没有感觉和反应的程度,以至于对邪恶置若罔闻,甚至达到“幸灾乐祸”的程度,那岂不是连动物都不如?</strong>力倡“新启蒙”的钱理群教授,2005年在“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市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曾经有所反思。他说:“80年代的事情,我好像也是始作俑者之一。今天需要来反省一下。”他说自己“非常强烈地感觉到,<strong>现在的中国和30年代的中国非常像,好象历史在重演。</strong>” 当然,“重演”的内涵十分复杂,但钱先生的“历史重演”说使我想起了30年代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与“看客”心态。鲁迅先生的无情鞭笞想必大家记忆犹新:“<strong>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br/></strong><br/>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国人普遍道德沦丧呢?不少论者从经济、制度、教育等方面进行过论述,认为是经济不发达、制度欠缺、教育落后所造成的。虽然这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回想改革开放前,那时候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经济发展不如现在,教育程度没有现在高,生活水平也不如现在,但人的思想却相对先进,尽管人们生活清贫,却没像现在这频繁的发生盗窃抢劫,也不像现在这样伪劣商品让人防不胜防,学术腐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化、买官卖官、包二奶层出不穷。现在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了,生活水平与教育程度提高了,却到处发生盗窃抢劫,人们生在假货中,长在谎话里,面临着空前的诚信危机,“三陪二奶”、 “奶妈”与“鸡”重现风光,更不要说黄赌毒的空前泛滥了。新中国甫建立,说消灭娼妓制度,雷厉风行,沉积千百年的污泥浊水,一朝涤荡净尽。妻妾成群等黄赌毒之类,可都是绝迹了的,也就是在颠覆了那个时代之后,这些宝贝才成为重放的鲜花,与黄赌毒一起遍地姹紫嫣红。而且,它总是由珠三角、海南和江、浙、沪等改革先行的发达地区始作俑,然后再向内地扩散。<br/><br/>  仔细比较,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弄虚作假、漠视人性以至对人凶残、过马路乱闯红灯无视各类社会规则,还是全民腐败现象——别人腐败时都大骂,轮到自己时,说不定还自得。都与<strong>国人心底里普遍缺失对公平、正义、良善、秩序等社会规则的坚持和守护的勇气及正义感</strong>有关,亦即中国人的文化根基出现了问题,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刻影响着其经济、社会文明、制度等的发展程度。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大家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突然前排有一个人站了起来挡住了后面的人,后面的人没有办法也只能站起来,后面的后面也只能是站起来,于是,到最后整个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都只能站着看电影,因为你坐下你就看不到,每一个人都惦着脚,还辛苦的力求把自己惦得更高一些,直到每个人都最后再也坚持不下去。而我们现在就是以这样的惦脚方式来运转社会,<strong>人人都缺失对公平、正义、良善、秩序等社会规则的坚持和守护的勇气及正义感,使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用一种超常的代价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br/></strong><br/>  所谓“<strong>坚持和守护的勇气及正义感</strong>”,其实就是一种血性,显然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并不缺少血性,《礼记·中庸篇》称:“智、仁、勇,天下之达德”,所谓勇就是血性,而延绵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更是伴随着血性一起发展的。可是,今天的中国人为何失去了血性呢?我想这与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未抛弃其糟粕,又未对精华发扬光大与赋予其新的内涵有关,在经济大潮与各类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我们不断没有赋予血性新的内涵,反而连我们传统文化中原有的血性因子也丢失了;也与一些人对血性的狭义理解与精英们的误导有关,不少人认为血性就是针对他人的莽撞冲动的匹夫之怒,是一种蛮横霸道,意味着冲动、暴力甚至血腥,认为“打击犯罪是警察的职责,老百姓面对邪恶时,第一位是自保。”“法治社会下,面对罪犯,不能靠血性。”一再强调掩藏着怯懦、奴性、软弱的稳健、理智、老成。于是,家长教孩子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看到小偷行窃时不要开声,面对邪恶时远远躲开,朋友与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善意”的告诫,就在这样的理解、教化与积淀下,人人只求自保与安稳,整个社会慢慢的就失去了血性,结果是人人都无法自保与得到安稳,每个人都身在围城中而不能自拔。<br/><br/>  那么,究竟什么是血性呢?孔子曾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谓不惧就是有血性、敢作敢当、敢怒敢言。按照辞海的解释,血性是指“刚强正直的气质”。梁启超曾说过这样的话:“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火以为乐……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由此可见,<strong>血性首先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刹那间的无意识选择,是一种自觉与习惯,是一种“刚强正直”的心理气质与自我内心的规则坚守与道德自律。然后是一种敢作敢当、敢怒敢言,坚守维护公平、正义、良善、秩序等社会规则的行动,是当我们面对不平与邪恶时刹那间勇敢的拍案而起、立场鲜明、锄强扶弱、勇往直前、永不妥协。</strong>并不是不尊重生命要大家“玩命”,也不是要抛弃理智,而是要营造存在于人人心底里的血性(亦即维护规则与道德自律的勇气与正义感),构建一种社会正气与道德正义。同样,<strong>血性与法制并不相勃,法制建设,更需要民众的正气来支持。道德约束群体,法律制裁特例,当人人没有了血性,失去了维护规则与道德自律的勇气与正义感,法律就会变得相当脆弱。在任何一个社会,我们当然要有自我保护的智慧,却绝对不能丢掉血性。丧失血性的社会,每个人都会为之付出代价。</strong>试想,在一个人人血性丧失的的国度里,你还如何来谈论法治呢?连最基本的诚信都做不到,人人都不守规则,你还怎么能指望有公平的法律环境呢?即使有,也只能说是空洞的一无用处的法律条文,用以作为人们嘲笑羞辱的对象。<br/><br/>  几十年前一位女性临刑前写在一片手纸上的一句话:“<strong><font color="#ff0033">我向冰冷的铁墙咳一声,还能听到一声回音,而向活人呼唤千万遍,恰似呼唤一个死人!</font></strong>”<br/>  <br/>         </span></td></tr></tbody></table></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pt;"><b><font class="RedFont" color="#ff0000">中国人的道德沦丧与中国人的血性</font></b><br/><b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style="LINE-HEIGHT: 15pt;"><tbody><tr><td><span style="FONT-SIZE: 14px;">&nbsp; 近些年来,学术道德败坏、虚假文凭泛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买官卖官、包二奶……各类道德沦丧的事件层出不穷,这样的表单可以开无限长。就连一向享有崇高道德声誉的医生和教师,也被人们冠上了“白衣屠夫”和“禽兽”的称呼;担负社会公正最后屏障这一崇高而神圣职责的法官队伍,也因各类判案不公甚至枉法判案的问题出现了信任危机;承载“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这一崇高使命的彩票业,近几年也曾出现过作假、掉包之类的严重影响诚信的事件;有经济“牛皮癣”之称的传销与“地下赌码”等,更是中国历史上自古未见的道德和信用的大劫难,连乡情、友情、亲情等最后一线可以用来维系道德和信用的资源,也被作为“牺牲品”送上了祭坛!<strong>虽不能断言社会邪气压倒了正气,但用“怵目惊心”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社会四处弥漫的都是醉生梦死的享乐主义、苟且偷生的犬儒主义、阿谀奉承的庸俗主义、唯利是求的拜金主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利已主义,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诚信,没有规则的社会之中。<br/></strong><br/>  试想一下,<strong>如果一个民族退化到连对自己的同类都不关心、不诚信、不能善待的程度,那还怎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人们麻木不仁到连疼痛都没有感觉和反应的程度,以至于对邪恶置若罔闻,甚至达到“幸灾乐祸”的程度,那岂不是连动物都不如?</strong>力倡“新启蒙”的钱理群教授,2005年在“当代文学与大众文化市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曾经有所反思。他说:“80年代的事情,我好像也是始作俑者之一。今天需要来反省一下。”他说自己“非常强烈地感觉到,<strong>现在的中国和30年代的中国非常像,好象历史在重演。</strong>” 当然,“重演”的内涵十分复杂,但钱先生的“历史重演”说使我想起了30年代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与“看客”心态。鲁迅先生的无情鞭笞想必大家记忆犹新:“<strong>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br/></strong><br/>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国人普遍道德沦丧呢?不少论者从经济、制度、教育等方面进行过论述,认为是经济不发达、制度欠缺、教育落后所造成的。虽然这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回想改革开放前,那时候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经济发展不如现在,教育程度没有现在高,生活水平也不如现在,但人的思想却相对先进,尽管人们生活清贫,却没像现在这频繁的发生盗窃抢劫,也不像现在这样伪劣商品让人防不胜防,学术腐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污腐化、买官卖官、包二奶层出不穷。现在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了,生活水平与教育程度提高了,却到处发生盗窃抢劫,人们生在假货中,长在谎话里,面临着空前的诚信危机,“三陪二奶”、 “奶妈”与“鸡”重现风光,更不要说黄赌毒的空前泛滥了。新中国甫建立,说消灭娼妓制度,雷厉风行,沉积千百年的污泥浊水,一朝涤荡净尽。妻妾成群等黄赌毒之类,可都是绝迹了的,也就是在颠覆了那个时代之后,这些宝贝才成为重放的鲜花,与黄赌毒一起遍地姹紫嫣红。而且,它总是由珠三角、海南和江、浙、沪等改革先行的发达地区始作俑,然后再向内地扩散。<br/><br/>  仔细比较,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弄虚作假、漠视人性以至对人凶残、过马路乱闯红灯无视各类社会规则,还是全民腐败现象——别人腐败时都大骂,轮到自己时,说不定还自得。都与<strong>国人心底里普遍缺失对公平、正义、良善、秩序等社会规则的坚持和守护的勇气及正义感</strong>有关,亦即中国人的文化根基出现了问题,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刻影响着其经济、社会文明、制度等的发展程度。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大家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突然前排有一个人站了起来挡住了后面的人,后面的人没有办法也只能站起来,后面的后面也只能是站起来,于是,到最后整个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人都只能站着看电影,因为你坐下你就看不到,每一个人都惦着脚,还辛苦的力求把自己惦得更高一些,直到每个人都最后再也坚持不下去。而我们现在就是以这样的惦脚方式来运转社会,<strong>人人都缺失对公平、正义、良善、秩序等社会规则的坚持和守护的勇气及正义感,使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用一种超常的代价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转。<br/></strong><br/>  所谓“<strong>坚持和守护的勇气及正义感</strong>”,其实就是一种血性,显然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并不缺少血性,《礼记·中庸篇》称:“智、仁、勇,天下之达德”,所谓勇就是血性,而延绵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更是伴随着血性一起发展的。可是,今天的中国人为何失去了血性呢?我想这与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未抛弃其糟粕,又未对精华发扬光大与赋予其新的内涵有关,在经济大潮与各类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我们不断没有赋予血性新的内涵,反而连我们传统文化中原有的血性因子也丢失了;也与一些人对血性的狭义理解与精英们的误导有关,不少人认为血性就是针对他人的莽撞冲动的匹夫之怒,是一种蛮横霸道,意味着冲动、暴力甚至血腥,认为“打击犯罪是警察的职责,老百姓面对邪恶时,第一位是自保。”“法治社会下,面对罪犯,不能靠血性。”一再强调掩藏着怯懦、奴性、软弱的稳健、理智、老成。于是,家长教孩子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看到小偷行窃时不要开声,面对邪恶时远远躲开,朋友与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善意”的告诫,就在这样的理解、教化与积淀下,人人只求自保与安稳,整个社会慢慢的就失去了血性,结果是人人都无法自保与得到安稳,每个人都身在围城中而不能自拔。<br/><br/>  那么,究竟什么是血性呢?孔子曾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谓不惧就是有血性、敢作敢当、敢怒敢言。按照辞海的解释,血性是指“刚强正直的气质”。梁启超曾说过这样的话:“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火以为乐……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由此可见,<strong>血性首先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刹那间的无意识选择,是一种自觉与习惯,是一种“刚强正直”的心理气质与自我内心的规则坚守与道德自律。然后是一种敢作敢当、敢怒敢言,坚守维护公平、正义、良善、秩序等社会规则的行动,是当我们面对不平与邪恶时刹那间勇敢的拍案而起、立场鲜明、锄强扶弱、勇往直前、永不妥协。</strong>并不是不尊重生命要大家“玩命”,也不是要抛弃理智,而是要营造存在于人人心底里的血性(亦即维护规则与道德自律的勇气与正义感),构建一种社会正气与道德正义。同样,<strong>血性与法制并不相勃,法制建设,更需要民众的正气来支持。道德约束群体,法律制裁特例,当人人没有了血性,失去了维护规则与道德自律的勇气与正义感,法律就会变得相当脆弱。在任何一个社会,我们当然要有自我保护的智慧,却绝对不能丢掉血性。丧失血性的社会,每个人都会为之付出代价。</strong>试想,在一个人人血性丧失的的国度里,你还如何来谈论法治呢?连最基本的诚信都做不到,人人都不守规则,你还怎么能指望有公平的法律环境呢?即使有,也只能说是空洞的一无用处的法律条文,用以作为人们嘲笑羞辱的对象。<br/><br/>  几十年前一位女性临刑前写在一片手纸上的一句话:“<strong><font color="#ff0033">我向冰冷的铁墙咳一声,还能听到一声回音,而向活人呼唤千万遍,恰似呼唤一个死人!</font></strong>”<br/>  <br/>         </span></td></tr></tbody></table></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