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文章---小国海军的典范 ---萨尔级导弹艇与以色列海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14:14
原刊载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第92期
原创已发表文章,只发超大论坛,请勿转载或贴百度文库什么的

                                                                                                         小国海军的典范
                                                              ------萨尔级导弹艇与以色列海军


在现代以色列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战争。这句话在现在看来多少有些过分,但却真实反映出现代以色列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现代以色列国在从成立开始就处在强邻保卫之中,周边都是充满敌意的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与犹太国家的仇恨长达千年,都欲将新生的以色列国除之而后快。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以色列国,不得不将国防放在首位,俗话说:黄荆棍子下出好人,强大的外部压力没有压垮这个国家,反倒使其在抗争中发展出了一支与其国土和人口面积极不相称的强大的军队与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经历了4次中东战争的洗礼和数不清的冲突摩擦考验,最终成为中东第一大军事强国,以色列军队和国防工业创造出了一个个已经被神话的故事,这里就试图从当今以色列海军的角度,谈谈在导弹时代小国海军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原刊载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第92期
原创已发表文章,只发超大论坛,请勿转载或贴百度文库什么的

                                                                                                         小国海军的典范
                                                              ------萨尔级导弹艇与以色列海军


在现代以色列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战争。这句话在现在看来多少有些过分,但却真实反映出现代以色列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现代以色列国在从成立开始就处在强邻保卫之中,周边都是充满敌意的阿拉伯国家,这些国家与犹太国家的仇恨长达千年,都欲将新生的以色列国除之而后快。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以色列国,不得不将国防放在首位,俗话说:黄荆棍子下出好人,强大的外部压力没有压垮这个国家,反倒使其在抗争中发展出了一支与其国土和人口面积极不相称的强大的军队与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经历了4次中东战争的洗礼和数不清的冲突摩擦考验,最终成为中东第一大军事强国,以色列军队和国防工业创造出了一个个已经被神话的故事,这里就试图从当今以色列海军的角度,谈谈在导弹时代小国海军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快速”级的降临
1950年代后,以色列海军相继从英国海军获得了2艘“Z”级舰队驱逐舰,“Z”级驱逐舰是英国海军在二战中建造的战时应急驱逐舰中的一种,这一级一共建造了8艘,其中Z级首舰“泽鲁斯”号与7号舰“泽迪克”号转让给以色列海军,分别改名“埃拉特”号与“雅法”号
   两艘“Z”级的加盟,让以色列海军有了一定底气,以色列海军随即建立了以驱逐舰为主要力量的海上突击兵力。过去靠登陆舰改装炮舰撑门面的苦日子是到头了,虽然出于一贯以来的平衡均势政策影响,英国海军同样向埃及海军转让同级的两艘“Z”级驱逐舰,但由于埃及空军战斗力低下,在战争中无法有效掩护海军大型舰艇作战,为了保存实力,埃及海军一般以小型舰艇作为主攻力量,一时还无法对以色列海军构成重大威胁。
    纳赛尔总统上台执政后,采取了团结阿拉伯国家,向苏联靠拢的外交政策,埃及军队也随即获得了一大批苏式装备,苏联海军陆续向埃及海军移交了多艘 30型“快速”级舰队驱逐舰,这些驱逐舰舰龄短,武备强,全都是二战后建造的,性能明显比“Z”级高出一个档次,同时,埃及海军还获得了几艘苏制613型W级潜艇,据以军情报机构了解,苏联还向埃及提供了数量不明的多艘“蚊子”级导弹艇,力量的天平迅速朝不利于以军的方向倾斜,当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快速”级身上时,以色列海军中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快速”级身后那些体格娇小,毫不起眼的“蚊子”带来的威胁绝不比驱逐舰小,他们才是以色列海军未来真正的麻烦。在时任以色列国防部副部长的佩雷斯大力推动下,以色列海军司令宾南中将的指令由副司令耶瑞尔少将全力负责导弹研制,以色列开始秘密研制新的“迦伯列”反舰导弹,同时,向德国订购新型高速快艇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在不久的将来,以色列海军将建立起一支以高速导弹艇为主攻力量的海上兵力,这支海军在空中力量的配合下,将可以完全克制埃及海军的驱逐舰与导弹艇队,但正如后来泰姆莱将军回忆“埃拉特”事件时所说:大家都直到那一天终究会到来,但没想到悲剧会来得那样快。
“埃拉特”事件
其实以色列对埃及海军装备导弹艇的事并非一无所知,在埃及海岸游弋的“埃拉特”号曾多次发现陌生的雷达信号,这些信号来自塞得港防波堤后,以军情报人员曾多次警告,埃及海军已经装备反舰导弹,而此时的“蚊子”级已经多次出现在波罗的海,西方对这种快艇并不陌生,而且以色列蛙人曾多次潜入塞得港侦察,确认了这种快艇的存在,甚至试图发动对其的水下爆破,但这些特种作战却大多以失败告终。由于当时舰射反舰导弹还没有经历过实战,多数西方观点认为胖胖的“冥河”无法击中运动中的军舰,高速的驱逐舰可以轻易通过机动规避来避开反舰导弹攻击。以色列海军虽然对这种观点不完全认同,但对“冥河”带来的威胁却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明知到埃及海军在塞得港部署了“蚊子”级之后,还将“埃拉特”号与“雅法”号轮番部署到塞得港外,攻击出港的埃及海军舰艇,而慑于以色列空军的威胁,埃军舰艇大多躲在港口防空导弹的庇护之下,出港作战的鱼雷艇大多采用声东击西的埋伏战,而以军将计就计,往往以驱逐舰为诱饵吸引埃及海军鱼雷艇出港攻击,再用鱼雷艇配合驱逐舰将埃军歼灭,埃及海军连连吃亏,先后损失了3艘鱼雷艇,还有两艘艇被以色列飞机击沉,埃军逐步停止了过去那种冒失的攻击行动,转而在苏联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加紧训练,争取早日驾驭“蚊子”反击以军。
1967年10月21日下午17时许,海战史上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时间,再次出现在赛得港外的“埃拉特”号连续遭到3枚埃及海军“蚊子”级导弹艇发射的“冥河”导弹攻击,海平线上升起的导弹尾迹被地中海下午的阳光映照成浅绿色,散发出些许妖魅的气息,或许埃及海军是想观察攻击效果,或许是对导弹操作不够熟练,埃及海军一共发射了四枚导弹,其中三枚命中舰体,一枚在“埃拉特”号沉没的海面上爆炸,四枚导弹的发射足足花了近三小时时间。“埃拉特”号已经够顽强了,这艘1944年服役的驱逐舰在被三枚500千克半穿甲弹头命中后才沉没,全舰199人有152人幸存,死者中很多是被第四枚“冥河”炸死的。当几条以色列海军鱼雷艇急匆匆赶来时,海面上只剩漂浮的舰员和沉沉暮色,黑夜即将来临,对以色列海军来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大天使将在暴风雨中唱响胜利的凯歌。
“天使”之音
一般人认为,“迦伯列”反舰导弹的出现是以色列对埃及导弹艇做出的应对措施,其实不然,“迦伯列”导弹研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阿拉伯国家海军日益壮大的驱逐舰队, 按照当时驱逐舰的技术水平,装备“迦伯列”反舰导弹的以色列海军舰艇完全可以在对方主炮火力范围外对其发动打击。“迦伯列”是犹太教神话中的大天使,在神话中,他手持旋转的火焰剑守护生命之果,以色列将新型反舰导弹取名为“迦伯列”寓意就是要靠威力无穷的“天使之剑”捍卫希伯来人的海岸。
“迦伯列”导弹并不是完全从零起步的,其设计原型是以色列陆军研制的“鲁兹”短程地对地飞航导弹。早在1960年,以色列军队就试图按照法制SS-11反坦克导弹的模式,研制一种射程更大的地对地导弹,这种导弹射程要大于当时常见的中口径榴弹炮,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可以在对方火力圈外从容摧毁其炮兵阵地或坚固设防目标。为了加快设计进度,“鲁兹”导弹采用了光学引导的制导方式,完全借用SS-11导弹的制导模式,导弹控制员以导弹尾部的红外发信器为目标,配合可见光与红外控制,通过操纵杆将导弹引导将导弹导向目标,由于当时光学设备还不是很完善,“鲁兹”导弹只能用来对付敌方炮兵阵地等面积较大的目标,如果想要提高精度,必须在目标附近配置前方引导员,对末端弹道加以修正。或许是因为使用了反坦克导弹的制导模式所致,“鲁兹”导弹的弹体布置相当奇特,狭长的弹体上以“X”型布置了前后两对笔直的矩形单翼,尾部单翼为控制面,弹翼不可折叠,全弹长3.1米,重352千克,在试验中,最大射程可以达到30千米,采用抛物线弹道,飞行过程中没有阶段性的高度降低过程,以上这些都体现出浓厚的反坦克导弹特色,可以说,“鲁兹”导弹是一种大型化的反炮兵导弹,后来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长矛”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所以“鲁兹”并没有大量装备。
“迦伯列”导弹正是以“鲁兹”为原型研制的,设计小组的核心人物是一名自学成才的留美工程师,参加过以色列独立战争,30岁以后才大学毕业。此人性格孤傲,对“鲁兹”导弹的缺陷颇有见解。由于“鲁兹”导弹的主要目标是敌方阵地等固定目标,光学引导还勉强可以应付,但如果将“鲁兹”改为舰对舰导弹,就完全不适用了。埃及海军“快速”级驱逐舰最高航速可达36节以上,其130毫米主炮射程达23千米以上,如果继续沿用光学制导,基本无法击中如此高速运动的目标,而且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导弹燃料消耗,机动性急剧下降,及时载舰上的光学控制仪能锁定目标,导弹也无法在对方火力圈外准确对其进行打击。而且当时主动雷达或电视摄像机技术水平远未成熟,无法安装在“鲁兹”那样大小的弹体上,唯一的方式就只剩下半主动雷达制导。“迦伯列”导弹的制导模式就这样被确定为弹道初期的光学引导+弹道后期的半主动雷达制导。
“迦伯列”导弹研制初期,采用的弹道于“鲁兹”一样,都采用抛物面弹道,这种弹道的一大好处就是较为节省燃料,射程较远,很多中远程面对空导弹都采用这种弹道,但作为攻击移动目标的反舰导弹,弹道变化较大而且弹体远较对空导弹笨重,只能采用弹道平直的巡航模式,这就需要控制导弹飞行的高度以免坠海。在接下来的研制过程中,新型雷达高度计的研制与控制成了“迦伯列”导弹最大的危机,三次定型试验的前两次完全失败,导弹不是一头栽进海里就是一个劲朝上窜,直到耗尽燃料坠海,后来经过研究才发现,是因为导弹初始设定的高度修正值有问题,雷达高度计在控制导弹高度时,每次的修正量都是错误的,导致错误积累,导弹打偏或坠海,这种在工程控制学上称为“控制性发散”的问题曾困扰多国导弹的研制,我国研制C-301超音速反舰导弹时也深受其害。
由于导弹内部布置和设备的变化,“迦伯列”导弹在没有改变“鲁兹”基本气动布局的情况下,对弹体大小做出了调整,以正式定型的“迦伯列”Ⅰ型的导弹为例,弹长3.35米弹全弹重402千克,最大翼展1.38米,战斗部重量达到180千克,最大射程20千米,最高速度0.6马赫。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存世的反舰导弹不多,苏制反舰导弹大多体积庞大,后来将“埃拉特”号炸上祭坛的p-15“冥河“反舰导弹弹长达到6米以上,是当时最小的苏制反舰导弹,但该弹仅仅是弹头重量就超过“迦伯列”全弹重,与同时期的其他舰射反舰导弹相比,“迦伯列”绝对算是较小,但由于弹翼不可折叠,造成全弹横向体积较大。“迦伯列”的另一个特点是机动性较强,有资料称其过载可以达到3g,与早期防空导弹相当,这样的高过载本来是“鲁兹”导弹研制过程中,为了弥补导弹精度较低缺陷而设计的,但当“鲁兹”转行为反舰导弹后,机动性较强的特点却使其成了高速艇杀手。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迦伯列”导弹并没有将掠海飞行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只是要求导弹能顺利正常进入雷达照射引导并躲避海浪即可,初期设定的巡航高度在80至100米之间,由于反舰导弹几乎可以不考虑地形回避问题,这样的高度设定倒也足够,“埃拉特”号被击沉后,以色列海军开始重新审视“冥河”导弹的威胁并考虑应对办法,“迦伯列”导弹的飞行高度才被调整到20米以下以躲避对方的探测和攻击。
    1965年,“迦伯列”导弹在第三次定型试验中表现出色,该弹随即定型成为“迦伯列”Ⅰ型反舰导弹,以色列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反舰导弹,而这距离该研制计划开始不过5年时间,1972年初,改进后的“迦伯列”Ⅰ首先出现在萨尔2级首艇“米次那格”艇艏,到赎罪日战争结束,一共有11艘萨尔2/3级导弹艇和两艘萨尔4级导弹艇装备了“迦伯列”导弹,这些复仇天使从“埃拉特”号的鲜血中汲取了力量,将用手中的火焰剑将阿拉伯人的“有毒昆虫”一扫而光。
山雨欲来----“萨尔”级诞生
按照以军的计划,“迦伯列”导弹首先将装备“埃拉特”号与“雅法”号驱逐舰,两舰在撤除2,3号主炮与鱼雷发射管后,每舰将可携带“迦伯列”Ⅰ型反舰导弹超过12枚,1967年开始进行为其半年的改装,在此之前,以色列就已经与德国接触,试图购进德国海军刚服役的吕尔森141“美洲虎”级鱼雷艇,对二战中屠杀犹太人心怀歉疚的德国马上答应下来,而且确定该项目将作为军事援助,由德国船厂为以色列海军建造,“美洲虎”级以德国海军在二战中著名的S艇为原型建造,采用圆舭船型,排水量在225吨,航速超过40节,这种艇型与以英国沃帕斯船厂为代表的的尖舭艇型不同,排水量较大,艇体较长,空间充足,发展潜力远胜后者。1963年,一批以军技术人员到吕尔森船厂对141型鱼雷艇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要求,最主要的就是将原来的141型木壳艇体改为钢制,随着船体重量的加大,发动机功率也相应提升以维持航速。根据后来吕尔森船厂员工的回忆,以军技术人员不仅要求该艇能安装“迦伯列”导弹,还要求为该艇预留安装声纳,反潜鱼雷发射管甚至布雷设备的接口以方便未来改装,简直是想把这种300吨不到的小艇当驱逐舰用。而事实上,以军的确有这种打算,正是这批技术人员在以海军高层的支持下,坚持将快艇而不是改装后的老式驱逐舰作为未来海军的主战力量,他们多方游说政府高层,将他们那还躺在吕尔森船厂图纸上的快艇说成具有驱逐舰的作战能力,才使得最初的6艘快艇订单最终增加到了12艘,也注定了“埃拉特”号的悲惨命运。
在以色列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吕尔森船厂很快在141型的基础上拿出了新型导弹艇的设计图,该艇比141型略大,满载排水量达到250吨,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甲板上留下了众多接口,可随时变身为其他用途的快艇,为了掩人耳目,避开当时已经出现的反以浪潮,德国人甚至为该艇设置了石油平台设备以欺骗舆论。德国人对这型艇相当满意,打算在其基础上发展新型出口用快艇,并赋予其编号TNC-45,141型则称为TNC-42,后来TNC系列继续发展,成为了世界导弹艇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以军则将自己海军未来的希望命名为“萨尔”,在希伯来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暴风”,萨尔级的出现,将给阿拉伯海军带来一场血雨腥风。
正当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时,吕尔森船厂最担心的事情却发生了,由于以军在德国订购快艇的消息走漏了风声,阿拉伯国家开始集体制抵德国,使得德国政府处境尴尬难以脱身,只好采取弃车保帅的做法,将6艘萨尔级的订单连同图纸转手给法国建造,同时保证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顺便也卖个人情,弥补下因为二战而闹得很僵的德法关系。法国诺曼底机械公司(CMN)拿到了这笔订单,结合自己研制“女勇士”Ⅰ试验艇取得经验,对吕尔森船厂的图纸进行了修改,加强了艇艏的折线,增强了该艇的储备浮力,而且开价不到220万美元(当时美元市价,只有船体),按以方计算,如果按照最基本的配置(也就是后来的萨尔2)型,每艘艇的价格也不超过520万美元,当时以色列政府中有人提议购进德国海军“吕特宴斯”级驱逐舰,吕尔森厂开价每艘4400万美元(军援价格,市价要高得多)。快艇的低廉价格打动了以色列议会,CMN随即又得到6艘订单,这样,以色列海军订购的新型导弹艇达到了12艘。
    1968年底,以色列人轰炸了黎巴嫩贝鲁特机场,造成一次国际危机,颇有个性的法国人开始发难了,在蓬皮杜总统的亲自指示下,法国国家安全机关配合CMN将尚未交货的5艘萨尔级扣留,并公开将其出售。以色列人随即展开了“偷船”行动,这时,吕尔森在船上设置石油工程设备的设计起了作用,以色列以一个挪威空壳石油公司为幌子,借口购买这些快艇作为石油工作船,将一大批以色列水兵秘密运到法国瑟堡,他们的住处距5条快艇的锚地不过3千米。1969年12月25日夜,整个瑟堡市都沉浸在圣诞节的庄严与肃穆中,这5艘快艇被开回了以色列,以色列海军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新救世主。一般认为,以法国情报机关的能力,法国政府不可能不知道以方的行动,他们只是默许了以色列的行动,借此逃避阿拉伯国家的责难,无论事实真相如何,这又成了一个传说。以色列方面迅速将这些重要的快艇武装起来,装上了“迦伯列”导弹和40毫米,76毫米火炮,并加紧训练,到赎罪日战争爆发前,这12艘快艇,除首艇“米夫塔赫”号成为炮艇外,全部具备了完整的导弹攻击能力。
   1969年4月初的一天,萨尔级导弹艇终于迎来了它实战前最后的试炼,萨尔2级导弹艇“海法”号在7分钟内连续发射了4枚“迦伯列”Ⅰ反舰导弹,将低速运动中的“雅法”号驱逐舰击沉,在此之前的1967年10月21日,“雅法”号的姐妹舰“埃拉特”号已经瞑目地中海,以色列海军的两艘“Z”级驱逐舰用自己的身死为敌我双方开具了导弹时代的证明,可谓死得其所。


暴风雨中的光辉-----萨尔1/2/3级素描
    从1966年底开始,完工的“萨尔”级陆续返回以色列安装武器装备,首先回国的“米夫塔赫”由于忙于测试,一直未能装备“迦伯列”导弹,到赎罪日战争爆发,“米夫塔赫”只装备了三门40毫米炮,
同时,以军结合搜集到的情报,制定了萨尔级对抗“黄蜂”和“蚊子”的独有战术。黄蜂级导弹艇也就是常说的苏制“奥萨”级导弹艇(OSA),研制编号205,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导弹艇,排水量同萨尔2/3级相当,装备4枚SS-N-2“冥河”反舰导弹和两门AK-230双管30毫米自动炮,航速38节,其生产时间从1950年代末一支延续到了1980年代末,加上中国生产的数量,总数达到400艘以上。
“蚊子”级导弹艇则是世界上第一种导弹艇,研制编号183P,是苏联在183型(P-6)鱼雷艇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一种第一代导弹艇,可算是现代导弹攻击艇的鼻祖,该艇在183型的基础上拆除了鱼雷发射管与尾部的25毫米双管半自动炮,加装了两座冥河发射箱,满载排水量80吨。由于183型的排水量仅70吨,两枚沉重的的导弹对船体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埃及海军便自行对一部分“蚊子”级进行了延长艇尾的改装,以增加其储备浮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把“蚊子”级和我国的“河谷”级导弹艇混淆起来,“河谷”级虽然是我国在“蚊子”级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将“蚊子”级的木壳换成了钢壳,原来的格子桅被柱桅取代,上层建筑换成了与“黄蜂”级类似的形状。
根据建造进度的不同,法国制造的12艘萨尔级分为3个型号,最早的萨尔1就是萨尔级首艇“米夫塔赫”号,该艇最初没有装备导弹,而是在中心线上串列安装了三门博福斯40毫米单管炮作为炮艇使用,同时在尾部搭载深水炸弹,配合艇体声纳执行反潜任务。它以炮艇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拉塔基亚海战,在战争末期才被改装为萨尔2级。
萨尔2级在上层建筑的正面的甲板室上安装了两座单装伽伯列导弹发射架,上层建筑后安装一座三联装旋转式伽伯列发射架,首尾各有一门40毫米炮,萨尔3级则将艏部的40炮换成了以色列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的奥托梅腊拉单管76毫米速射炮,两座单装伽伯列导弹发射箱则被三联装旋转发射器取代。
萨尔2/3都在舰体中部布置一座2层上层建筑,舰桥正面呈弧形,有露天驾驶台,驾驶台后方是炮瞄雷达和四脚主桅,上层建筑侧面各有一座干扰弹发射管,都可在尾部携带深水炸弹,并都安装有舰壳声纳。萨尔2、3级的艇体大小一致,但萨尔3由于安装了个更多武器,排水量要比萨尔2略大,达到240吨,成员40人,军官都是5人,最大航速40节。
萨尔级是世界上第一种配有中央控制系统的中小型水面舰艇,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都被汇集到位于上层建筑下方的控制室进行汇总分析,并分发指令给个武器和航行部门,这个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战斗效率,同时,萨尔级的整体布置,包括6:1的艇体长宽比,中部上层建筑,位于艇艏的士兵主舱都成为了后来西方导弹艇的模板。
大部分萨尔2/3级都参加了赎罪日战争,在战争中,它们不仅参加了与叙利亚和埃及的导弹艇海战,还炮轰岸上目标,袭击雷达站和港口,运送特种部队以及反潜巡逻。在战斗中,阿以双方发射了近百枚反舰导弹,萨尔级导弹艇先后击沉了十余艘敌方导弹艇和其他舰船,而自身无一损失,以拉塔基亚海战为代表的三次导弹艇大战是世界上第一场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战斗,作为战斗主角和胜利者的萨尔级导弹艇自然居功至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萨尔4级导弹艇的大量服役以及与埃及的和解,萨尔2/3级渐渐从一线退居二线,繁重的反舰任务得到了部分解除,此时,萨尔2/3级才终于得到机会实现多用途化的初衷,上层建筑后的“伽伯列”旋转发射架被替换成4枚“鱼叉”反舰导弹,艏部的“伽伯列”Ⅰ也被更换为更先进的Ⅱ型,尾部的40毫米炮被撤除,加装了小型变深声纳,深水炸弹被两枚533毫米鱼雷(萨尔2)甚至两座三联装324毫米反潜鱼雷(萨尔3),使得该艇在外观上更像其表兄弟,希腊海军的“女勇士”ⅡA。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强度使用后,这些功勋卓著的快艇都到了暮年,不是转售给外国海军,就是被拆毁或沉海,只剩下一号艇“米夫塔赫”号作为纪念舰被陈列在博物馆中,面对着以色列海军缴获的埃及鱼雷艇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更上一层楼-----萨尔4/4.5
   在订购萨尔2/3级的同时,以色列海军并不满足于外购舰艇,他们在德国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以萨尔3型为基础,将艇体放大,,艇长达到58米,艇宽7.8米,标准排水量415吨,采用四台德制MTU柴油机,双机并联驱动一部螺旋桨,双轴推进,正常状态下,最高航速32节,拉塔基亚海战中,首艇“火花”号曾一度创下34节的最高航速,1970年1月,萨尔4型“火花”号在以色列海港城市海法开工,德国吕尔森船厂为此派出了36人的技术援助小组帮助海法船厂建造这以色列造舰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船”,主要是完善船厂设备和规范造船工艺。以色列人并没有直接将萨尔3的船体线型放大了事,而是结合当时法国诺曼底船厂正在为希腊海军设计的女勇士Ⅲ级的设计思路,着重对船体水下附体的减阻作用进行了研究,不但降低了船体阻力,提高了航速,还增大了船体浮力,减小了吃水。尽管萨尔4比萨尔3排水量提高近一倍,但吃水还与萨尔3保持了同样的2.4米吃水深度。
萨尔4级的研制初衷,从战略上说是为了完善以色列的造船工业,避免在战时因为他国武器出口限制而影响部队战斗力,从战术上说是为了萨尔2/3级艇提供指挥艇,弥补萨尔2/3级艇体太小,火力太弱,搜索指挥能力不强的缺点,提高整个导弹艇队的战斗效率。按1971年的市值,一艘萨尔4的建造费用为1000万美元。
1973年4月,“火花”号完工下水,随即开始了疯狂的战斗训练以迅速形成战斗力,此时以色列陆军和空军大都还沉浸在第2次中东战争的辉煌胜利与“巴列夫防线”的固若金汤中,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没有准备,而以色列海军在泰勒姆莱少将的指挥下,已经从埃及海军越来越密集的潜艇出动中嗅出了火药味并加紧了训练部署。1972年10月1日,以色列海军在三军中首先进入临战状态,1973年10月6日夜,“火花”号指挥“米次那格”, “加什”等萨尔2/3级导弹艇参加了著名的拉塔基亚海战,叙利亚海军原准备以一艘鱼雷艇和一艘扫雷舰为诱饵,吸引以色列海军前来攻击并加以消灭,但没想到捉蛇不成反被蛇咬,叙利亚海军两艘“蚊子”级和一艘“黄蜂”级导弹艇,一艘T-43级扫雷舰以及一艘鱼雷艇被以军击沉。1973年8月,萨尔4型二号艇“克什特”号完工下水,两个月后就参加了1973年10月8日夜爆发的埃以杜姆亚特海战,以“火花”和“克什特”号为核心的以军导弹艇编队拦截了从从亚历山大港向塞得港转移的4艘埃及海军“黄蜂”级导弹艇并击沉其中三艘。10月10日和11日夜,以军导弹艇编队又先后袭击了叙利亚明特贝迪亚港和塔尔图斯港,击毁4艘叙利亚海军导弹艇,2部海岸雷达,击中了两艘商船并将岸上油库点燃,至此战前有9艘导弹艇的叙利亚海军已经被击毁7艘艇,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但在对明特贝迪亚港的攻击中,叙利亚海岸炮兵表现出色,他们使用苏制M-47型130毫米炮对逼近的以色列海军发动反击,以军快艇几乎全被近失弹命中,造成5人死亡,这个事件极大地刺激了以色列海军,因为此时使用的“迦伯列”Ⅰ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仅20千米,不仅远远低于“冥河”导弹的40千米射程,也低于当时阿拉伯军队普遍装备的M-47型130毫米炮榴弹炮的射程,更先进的“迦伯列”Ⅱ在70年代末进入以色列海军服役,射程增加到35千米,导弹体积则没有太大变化,“迦伯列”Ⅱ被转让给中国台湾后,经过仿制,被称为“雄风”Ⅰ,同期,台湾还引进了以色列制造的“毒锋”级高速艇,这种排水量50吨出头的快艇被安装上两座“雄风”Ⅰ导弹,一口气建造了50艘,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导弹艇“海鸥”级。
萨尔4级的设计非常成功,该艇并没有太在武器装备上下功夫,但却着重改善舰艇的指挥能力与搜索能力,而该艇在17.5节航速下的续航力达到4000海里,1974年2月,两艘萨尔4级从海法出发,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绕过好望角进入红海,历时28天,总航程12000海里,1976年,两艘萨尔4花了10天时间从海法到达美国纽约,作为以色列争取美国支持的行动之一,获得了巨大成功,曾一度引起轰动。建成时,萨尔全艇装备两门76毫米炮,6座“迦伯列”Ⅰ发射架,火力与萨尔3相比并没有本质提高,于萨尔2/3的重武装形成鲜明对比,直到2006年,8艘萨尔4还剩2艘在以色列海军中服役,这两艘艇都经过了加强反潜能力的改装,装备了变身声纳和两座3联装MK-46鱼雷,并混装了“鱼叉”与“迦伯列”2导弹,艏部的76毫米炮被“密集阵”近防系统取代,尾部的76毫米炮也被拆除,成为一种多用途艇,还有一艘被按照萨尔4.5的标准改装,情况不明。
由于萨尔4的性能均衡,且经历了战火考验表现出色,退役的萨尔4很快就找到了地方发挥余热,智利海军先后买走了4艘,斯里兰卡海军也在2000年得到了两艘该型艇,南非海军则先后建造了9艘萨尔4级,与以色列自己使用的萨尔4不同,南非海军的版本加强了发动机,为了应付好望角一带的恶劣海况,艇体也被加强,标准排水量达到430吨,航速提升到33节,但发动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先后有3艘艇发生过动力舱起火甚至爆炸的事故,至2006年,只剩5艘在役。
在拉塔基亚海战中,以色列曾成功使用登陆舰搭载直升机执行诱敌任务,但低航速的登陆舰无法跟上导弹艇编队作战,当萨尔4成功后,以色列海军就有了在萨尔4基础上发展直升机载艇的想法,萨尔4的后8艘艇被改建为萨尔4.5型,后来又增加了2艘。艇长由萨尔4的58米延长到61.7米,满载排水量从450吨上升到500吨。该艇最大的特点是在上层建筑后安装了一座巨大的固定式直升机库和飞行甲板,长度约占全艇的二分之一,可携带一架法制“海豚”反潜直升机。上层建筑与机库之间则见缝插针地布置了两座双联装“鱼叉”导弹发射器,前甲板室上并排布置了4枚迦伯列Ⅱ反舰导弹,艇艏炮位上的“密集阵”反舰导弹格外惹眼,这种在一艘500吨级小艇上同时装备近防系统,两种反舰导弹与固定式直升机库的做法可谓绝无仅有,以色列人的重装小艇算是玩上了档次。但正如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所说:过早的开花只会结出苦果。以色列人往小艇上强塞这么多武装的做法很快遭到和恶果,该艇的重心太高,适航性太差,舰体稳定性不能满足直升机起降需要,以色列海军远准备以该级艇作为核心,组建一支“全能”导弹艇舰队,可事与愿违,该舰糟糕的适航性根本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这个型号的萨尔4.5只建造了阿利亚号和格罗拉号两艘,所以有时这两艘艇也被单独独立出来,称为“阿利亚”级。该舰的直升机库大部分事件都被作为小艇仓库使用,直升机甲板也长期被小艇吊车占用,2007年,不受待见的两艇“阿利亚”号和“格鲁拉”号被移交墨西哥海军了事,墨西哥海军将这两艘艇编号为301与302。
剩下的8艘萨尔4.5建造计划最终成了“海兹”型,该艇放弃了沉重的直升机设备,可以说是萨尔4的直接放大型,满载排水量488吨,1981年开工的“海兹”型不仅撤销了直升机设备,动力设备也得到提升,“阿利亚”型使用萨尔4的动力配置,只是由双轴并联改为4轴,由于排水量大增,其航速只能勉强达到31节,“海兹”型恢复到了32节的水平。
“海兹”型最大的特点是一个整体式桅杆,这个桅杆由美国帮助设计,带有隐身特点,内部整合了大量电子战设备,现在整体式桅杆已经成为新型作战舰艇设计的时尚,但在“海兹”型出现的1981年,这绝对是个创新,“海兹”型桅杆的设计极大的影响了后来新加坡海军“胜利”级导弹艇,该艇与萨尔4.5大小相当,也带有一个高耸的整体式桅杆。“海兹”型拥有一个非常宽敞的中央控制室,时至今日,轮控制室的面积和复杂程度,“海兹”型也占据同类舰艇之首。“海兹”级的火力同样是出类拔萃的,两座双联装“鱼叉”导弹发射架,战时可以增加到8枚,后甲板有6座“迦伯列”Ⅱ发射箱和一门76毫米炮,以及两座16联装“巴拉克”Ⅰ舰空导弹垂直发射器,前甲板的“密集阵”近防系统已经成为以色列海军作战舰艇的标配,上层建筑两侧还布置有12.7毫米机枪,该舰的电子战系统以NS9003为核心,控制2部主动干扰机和多达150具以上的干扰弹发射器组成了同类舰艇中最强悍的电子战系统,由于在赎罪日战争中,以军导弹艇装备的电子战设备对以军克制冥河导弹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军非常重视电子战设备的发展,一有新型设备研制成功,首先给舰艇安装,导致萨尔级导弹艇的外观经常发生变化,而且出于保密原因,以军舰艇往往要在服役后很久才公诸于众,舰名常常被替换,这给数据和资料的统计收集造成了很大麻烦。
8艘“海兹”型从1981年到2003年间相继服役,时间长达22年,这不是因为以色列造舰能力限制,而是与其舰艇的新老交替有关,只有当老舰面临退役,才会有新舰服役,所以以色列海军水面舰队的规模总是变化不大,现在已经稳定在8艘萨尔4.5级和3艘萨尔5级的水平上,封锁任务则由数十艘“毒锋”负责,更多的任务将由空军承担。









暴风雨中的光辉-----萨尔1/2/3级素描
    从1966年底开始,完工的“萨尔”级陆续返回以色列安装武器装备,首先回国的“米夫塔赫”由于忙于测试,一直未能装备“迦伯列”导弹,到赎罪日战争爆发,“米夫塔赫”只装备了三门40毫米炮,
同时,以军结合搜集到的情报,制定了萨尔级对抗“黄蜂”和“蚊子”的独有战术。黄蜂级导弹艇也就是常说的苏制“奥萨”级导弹艇(OSA),研制编号205,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导弹艇,排水量同萨尔2/3级相当,装备4枚SS-N-2“冥河”反舰导弹和两门AK-230双管30毫米自动炮,航速38节,其生产时间从1950年代末一支延续到了1980年代末,加上中国生产的数量,总数达到400艘以上。
“蚊子”级导弹艇则是世界上第一种导弹艇,研制编号183P,是苏联在183型(P-6)鱼雷艇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一种第一代导弹艇,可算是现代导弹攻击艇的鼻祖,该艇在183型的基础上拆除了鱼雷发射管与尾部的25毫米双管半自动炮,加装了两座冥河发射箱,满载排水量80吨。由于183型的排水量仅70吨,两枚沉重的的导弹对船体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埃及海军便自行对一部分“蚊子”级进行了延长艇尾的改装,以增加其储备浮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把“蚊子”级和我国的“河谷”级导弹艇混淆起来,“河谷”级虽然是我国在“蚊子”级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将“蚊子”级的木壳换成了钢壳,原来的格子桅被柱桅取代,上层建筑换成了与“黄蜂”级类似的形状。
根据建造进度的不同,法国制造的12艘萨尔级分为3个型号,最早的萨尔1就是萨尔级首艇“米夫塔赫”号,该艇最初没有装备导弹,而是在中心线上串列安装了三门博福斯40毫米单管炮作为炮艇使用,同时在尾部搭载深水炸弹,配合艇体声纳执行反潜任务。它以炮艇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拉塔基亚海战,在战争末期才被改装为萨尔2级。
萨尔2级在上层建筑的正面的甲板室上安装了两座单装伽伯列导弹发射架,上层建筑后安装一座三联装旋转式伽伯列发射架,首尾各有一门40毫米炮,萨尔3级则将艏部的40炮换成了以色列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的奥托梅腊拉单管76毫米速射炮,两座单装伽伯列导弹发射箱则被三联装旋转发射器取代。
萨尔2/3都在舰体中部布置一座2层上层建筑,舰桥正面呈弧形,有露天驾驶台,驾驶台后方是炮瞄雷达和四脚主桅,上层建筑侧面各有一座干扰弹发射管,都可在尾部携带深水炸弹,并都安装有舰壳声纳。萨尔2、3级的艇体大小一致,但萨尔3由于安装了个更多武器,排水量要比萨尔2略大,达到240吨,成员40人,军官都是5人,最大航速40节。
萨尔级是世界上第一种配有中央控制系统的中小型水面舰艇,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都被汇集到位于上层建筑下方的控制室进行汇总分析,并分发指令给个武器和航行部门,这个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战斗效率,同时,萨尔级的整体布置,包括6:1的艇体长宽比,中部上层建筑,位于艇艏的士兵主舱都成为了后来西方导弹艇的模板。
大部分萨尔2/3级都参加了赎罪日战争,在战争中,它们不仅参加了与叙利亚和埃及的导弹艇海战,还炮轰岸上目标,袭击雷达站和港口,运送特种部队以及反潜巡逻。在战斗中,阿以双方发射了近百枚反舰导弹,萨尔级导弹艇先后击沉了十余艘敌方导弹艇和其他舰船,而自身无一损失,以拉塔基亚海战为代表的三次导弹艇大战是世界上第一场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战斗,作为战斗主角和胜利者的萨尔级导弹艇自然居功至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萨尔4级导弹艇的大量服役以及与埃及的和解,萨尔2/3级渐渐从一线退居二线,繁重的反舰任务得到了部分解除,此时,萨尔2/3级才终于得到机会实现多用途化的初衷,上层建筑后的“伽伯列”旋转发射架被替换成4枚“鱼叉”反舰导弹,艏部的“伽伯列”Ⅰ也被更换为更先进的Ⅱ型,尾部的40毫米炮被撤除,加装了小型变深声纳,深水炸弹被两枚533毫米鱼雷(萨尔2)甚至两座三联装324毫米反潜鱼雷(萨尔3),使得该艇在外观上更像其表兄弟,希腊海军的“女勇士”ⅡA。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强度使用后,这些功勋卓著的快艇都到了暮年,不是转售给外国海军,就是被拆毁或沉海,只剩下一号艇“米夫塔赫”号作为纪念舰被陈列在博物馆中,面对着以色列海军缴获的埃及鱼雷艇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更上一层楼-----萨尔4/4.5
   在订购萨尔2/3级的同时,以色列海军并不满足于外购舰艇,他们在德国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以萨尔3型为基础,将艇体放大,,艇长达到58米,艇宽7.8米,标准排水量415吨,采用四台德制MTU柴油机,双机并联驱动一部螺旋桨,双轴推进,正常状态下,最高航速32节,拉塔基亚海战中,首艇“火花”号曾一度创下34节的最高航速,1970年1月,萨尔4型“火花”号在以色列海港城市海法开工,德国吕尔森船厂为此派出了36人的技术援助小组帮助海法船厂建造这以色列造舰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船”,主要是完善船厂设备和规范造船工艺。以色列人并没有直接将萨尔3的船体线型放大了事,而是结合当时法国诺曼底船厂正在为希腊海军设计的女勇士Ⅲ级的设计思路,着重对船体水下附体的减阻作用进行了研究,不但降低了船体阻力,提高了航速,还增大了船体浮力,减小了吃水。尽管萨尔4比萨尔3排水量提高近一倍,但吃水还与萨尔3保持了同样的2.4米吃水深度。
萨尔4级的研制初衷,从战略上说是为了完善以色列的造船工业,避免在战时因为他国武器出口限制而影响部队战斗力,从战术上说是为了萨尔2/3级艇提供指挥艇,弥补萨尔2/3级艇体太小,火力太弱,搜索指挥能力不强的缺点,提高整个导弹艇队的战斗效率。按1971年的市值,一艘萨尔4的建造费用为1000万美元。
1973年4月,“火花”号完工下水,随即开始了疯狂的战斗训练以迅速形成战斗力,此时以色列陆军和空军大都还沉浸在第2次中东战争的辉煌胜利与“巴列夫防线”的固若金汤中,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没有准备,而以色列海军在泰勒姆莱少将的指挥下,已经从埃及海军越来越密集的潜艇出动中嗅出了火药味并加紧了训练部署。1972年10月1日,以色列海军在三军中首先进入临战状态,1973年10月6日夜,“火花”号指挥“米次那格”, “加什”等萨尔2/3级导弹艇参加了著名的拉塔基亚海战,叙利亚海军原准备以一艘鱼雷艇和一艘扫雷舰为诱饵,吸引以色列海军前来攻击并加以消灭,但没想到捉蛇不成反被蛇咬,叙利亚海军两艘“蚊子”级和一艘“黄蜂”级导弹艇,一艘T-43级扫雷舰以及一艘鱼雷艇被以军击沉。1973年8月,萨尔4型二号艇“克什特”号完工下水,两个月后就参加了1973年10月8日夜爆发的埃以杜姆亚特海战,以“火花”和“克什特”号为核心的以军导弹艇编队拦截了从从亚历山大港向塞得港转移的4艘埃及海军“黄蜂”级导弹艇并击沉其中三艘。10月10日和11日夜,以军导弹艇编队又先后袭击了叙利亚明特贝迪亚港和塔尔图斯港,击毁4艘叙利亚海军导弹艇,2部海岸雷达,击中了两艘商船并将岸上油库点燃,至此战前有9艘导弹艇的叙利亚海军已经被击毁7艘艇,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但在对明特贝迪亚港的攻击中,叙利亚海岸炮兵表现出色,他们使用苏制M-47型130毫米炮对逼近的以色列海军发动反击,以军快艇几乎全被近失弹命中,造成5人死亡,这个事件极大地刺激了以色列海军,因为此时使用的“迦伯列”Ⅰ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仅20千米,不仅远远低于“冥河”导弹的40千米射程,也低于当时阿拉伯军队普遍装备的M-47型130毫米炮榴弹炮的射程,更先进的“迦伯列”Ⅱ在70年代末进入以色列海军服役,射程增加到35千米,导弹体积则没有太大变化,“迦伯列”Ⅱ被转让给中国台湾后,经过仿制,被称为“雄风”Ⅰ,同期,台湾还引进了以色列制造的“毒锋”级高速艇,这种排水量50吨出头的快艇被安装上两座“雄风”Ⅰ导弹,一口气建造了50艘,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导弹艇“海鸥”级。
萨尔4级的设计非常成功,该艇并没有太在武器装备上下功夫,但却着重改善舰艇的指挥能力与搜索能力,而该艇在17.5节航速下的续航力达到4000海里,1974年2月,两艘萨尔4级从海法出发,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绕过好望角进入红海,历时28天,总航程12000海里,1976年,两艘萨尔4花了10天时间从海法到达美国纽约,作为以色列争取美国支持的行动之一,获得了巨大成功,曾一度引起轰动。建成时,萨尔全艇装备两门76毫米炮,6座“迦伯列”Ⅰ发射架,火力与萨尔3相比并没有本质提高,于萨尔2/3的重武装形成鲜明对比,直到2006年,8艘萨尔4还剩2艘在以色列海军中服役,这两艘艇都经过了加强反潜能力的改装,装备了变身声纳和两座3联装MK-46鱼雷,并混装了“鱼叉”与“迦伯列”2导弹,艏部的76毫米炮被“密集阵”近防系统取代,尾部的76毫米炮也被拆除,成为一种多用途艇,还有一艘被按照萨尔4.5的标准改装,情况不明。
由于萨尔4的性能均衡,且经历了战火考验表现出色,退役的萨尔4很快就找到了地方发挥余热,智利海军先后买走了4艘,斯里兰卡海军也在2000年得到了两艘该型艇,南非海军则先后建造了9艘萨尔4级,与以色列自己使用的萨尔4不同,南非海军的版本加强了发动机,为了应付好望角一带的恶劣海况,艇体也被加强,标准排水量达到430吨,航速提升到33节,但发动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先后有3艘艇发生过动力舱起火甚至爆炸的事故,至2006年,只剩5艘在役。
在拉塔基亚海战中,以色列曾成功使用登陆舰搭载直升机执行诱敌任务,但低航速的登陆舰无法跟上导弹艇编队作战,当萨尔4成功后,以色列海军就有了在萨尔4基础上发展直升机载艇的想法,萨尔4的后8艘艇被改建为萨尔4.5型,后来又增加了2艘。艇长由萨尔4的58米延长到61.7米,满载排水量从450吨上升到500吨。该艇最大的特点是在上层建筑后安装了一座巨大的固定式直升机库和飞行甲板,长度约占全艇的二分之一,可携带一架法制“海豚”反潜直升机。上层建筑与机库之间则见缝插针地布置了两座双联装“鱼叉”导弹发射器,前甲板室上并排布置了4枚迦伯列Ⅱ反舰导弹,艇艏炮位上的“密集阵”反舰导弹格外惹眼,这种在一艘500吨级小艇上同时装备近防系统,两种反舰导弹与固定式直升机库的做法可谓绝无仅有,以色列人的重装小艇算是玩上了档次。但正如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所说:过早的开花只会结出苦果。以色列人往小艇上强塞这么多武装的做法很快遭到和恶果,该艇的重心太高,适航性太差,舰体稳定性不能满足直升机起降需要,以色列海军远准备以该级艇作为核心,组建一支“全能”导弹艇舰队,可事与愿违,该舰糟糕的适航性根本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这个型号的萨尔4.5只建造了阿利亚号和格罗拉号两艘,所以有时这两艘艇也被单独独立出来,称为“阿利亚”级。该舰的直升机库大部分事件都被作为小艇仓库使用,直升机甲板也长期被小艇吊车占用,2007年,不受待见的两艇“阿利亚”号和“格鲁拉”号被移交墨西哥海军了事,墨西哥海军将这两艘艇编号为301与302。
剩下的8艘萨尔4.5建造计划最终成了“海兹”型,该艇放弃了沉重的直升机设备,可以说是萨尔4的直接放大型,满载排水量488吨,1981年开工的“海兹”型不仅撤销了直升机设备,动力设备也得到提升,“阿利亚”型使用萨尔4的动力配置,只是由双轴并联改为4轴,由于排水量大增,其航速只能勉强达到31节,“海兹”型恢复到了32节的水平。
“海兹”型最大的特点是一个整体式桅杆,这个桅杆由美国帮助设计,带有隐身特点,内部整合了大量电子战设备,现在整体式桅杆已经成为新型作战舰艇设计的时尚,但在“海兹”型出现的1981年,这绝对是个创新,“海兹”型桅杆的设计极大的影响了后来新加坡海军“胜利”级导弹艇,该艇与萨尔4.5大小相当,也带有一个高耸的整体式桅杆。“海兹”型拥有一个非常宽敞的中央控制室,时至今日,轮控制室的面积和复杂程度,“海兹”型也占据同类舰艇之首。“海兹”级的火力同样是出类拔萃的,两座双联装“鱼叉”导弹发射架,战时可以增加到8枚,后甲板有6座“迦伯列”Ⅱ发射箱和一门76毫米炮,以及两座16联装“巴拉克”Ⅰ舰空导弹垂直发射器,前甲板的“密集阵”近防系统已经成为以色列海军作战舰艇的标配,上层建筑两侧还布置有12.7毫米机枪,该舰的电子战系统以NS9003为核心,控制2部主动干扰机和多达150具以上的干扰弹发射器组成了同类舰艇中最强悍的电子战系统,由于在赎罪日战争中,以军导弹艇装备的电子战设备对以军克制冥河导弹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军非常重视电子战设备的发展,一有新型设备研制成功,首先给舰艇安装,导致萨尔级导弹艇的外观经常发生变化,而且出于保密原因,以军舰艇往往要在服役后很久才公诸于众,舰名常常被替换,这给数据和资料的统计收集造成了很大麻烦。
8艘“海兹”型从1981年到2003年间相继服役,时间长达22年,这不是因为以色列造舰能力限制,而是与其舰艇的新老交替有关,只有当老舰面临退役,才会有新舰服役,所以以色列海军水面舰队的规模总是变化不大,现在已经稳定在8艘萨尔4.5级和3艘萨尔5级的水平上,封锁任务则由数十艘“毒锋”负责,更多的任务将由空军承担。







驱逐舰还是导弹艇----尴尬的萨尔5
2007年6月21日,以色列海军萨尔5级轻型护卫舰“哈特尼”号在黎巴嫩沿海执行海岸封锁任务时,遭到不明飞行武器攻击受损,虽然该舰最后自行返回了海法,但却引起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因为“哈特尼”号是第一艘在实战中受损的“隐身舰”。
由于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相对较少,无法如阿拉伯人那样装备大量大中型舰艇,而且以色列海军没有繁重的远洋作战任务,其基本使命就是保护以色列海岸,抵抗阿拉伯人可能的登陆行动,大量装备驱逐舰并无太大意义。所以从萨尔级诞生以来,以色列一直将1000吨以下的高速攻击艇作为主力,萨尔5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面。
1984年,最早服役的一批萨尔2/3级导弹艇已经渐渐进入暮年,以军决定在1992年前将其全部退役,12艘快艇的退役将给以色列海军带来很大的战力空缺,虽然新型的萨尔4.5型导弹艇已经开始服役,但一支军队不仅仅是靠质量来维持的,保持适当的规模对海军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海军拿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大量建造600吨级的萨尔4.5级导弹艇,一个是建造数量更少,战斗力更强的轻型护卫舰。正在这时,一艘萨尔3级导弹艇在执行侦察任务时搁浅在沙特阿拉伯海岸,虽然该艇最后被拖离浅滩并成功回国,却差点引起一场国际风波,不久之后,萨尔4.5型首艇 号在以色列北部突遇暴风袭击,由于该艇武备过多,又安装了固定式直升机库,上层建筑太过沉重,在风浪中横摇曾达到40度,舰上多出设施损坏。以色列海军也不是没考虑到重武备的副作用,但他们认为,以色列海军的主要活动海域是地中海,而地中海一向以风平浪静而著称的地中海不会遇到太过恶劣的海况,加之萨尔4级在那次远航美国中的杰出表现,以海军并没有对萨尔4.5重心值偏高的问题太在意。上面的两次事件让他们清醒了一下,重装小艇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轻型护卫舰的方案随之胜出,以军决定用美国的军事援助来建造这批新舰,肥水不流外人田,美国厂商自然捷足先登,最终英格尔斯船厂拿到了首批3艘护卫舰的建造合同,另外还有一艘舰的意向订单。
英格尔斯船厂是美国著名的造船企业,该厂不仅以建造核动力航母而著称,也是美国比较少见的小型快艇生产企业,英格尔斯船厂与著名的诺斯罗普飞机公司合作,设计了一大批轻型舰艇,现在被炒得很热的美国海军LCS(濒海战斗舰)的最初概念就是该厂提出的,而且与其他造船企业不通,英格尔斯船厂并不满足于美国海军的订单,也积极向外拓展市场。诺斯罗普公司是飞翼型飞行器的传统生产企业,著名的B-2隐身轰炸机就出自他的门下,该公司在隐身设计上也很有水平。早在萨尔4.5发展初期,英格尔斯船厂就介入了以色列舰艇的研制,萨尔4.5那高大的隐身整体式桅杆就有英格尔斯的功劳,在萨尔5的研制过程中,英格尔斯船厂与以色列方面通力合作,拿出了其一款1500吨级轻型护卫舰方案作为设计基础,并进行了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等方面的修改。
以色列方面的要求是,排水量在1500吨以下,航速要达到33节以上,装备鱼叉反舰导弹和“迦伯列”Ⅱ反舰导弹共16枚,“巴拉克”舰空导弹32枚以上,还要有空间安装密集阵近防系统和76毫米炮及反潜鱼雷,必须要有固定式机库,至少可以搭载一架“海豚”反潜直升机,单舰造价不高于1.5亿美元。从以上技术指标可以看出,以色列人仍没有改变重装小艇的设计思路,这样一艘轻型护卫舰的火力不比那个时代的大多数驱逐舰差,可以说是护卫舰的躯体,驱逐舰的火力,导弹艇的航速,这在其他人看来是很高的设计要求,但这时英格尔斯船厂找来了另一家美国船厂帮忙,这就是霍尔特船厂,该厂在重装小艇的设计上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该厂曾在PSM MKK5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在船体中部搭载一部MK-13单臂发射架的400吨级导弹艇,准备用该艇发射标准1舰空导弹,执行区域防空任务。霍尔特厂的介入极大的加快了萨尔5的研制进程。1992年,萨尔5级前两艘“埃拉特”号(501)“拉哈夫”号(502)相继开工,1994年服役,三号舰“哈特尼”号则在由于更改了部分设计,1993年才开工,1995年服役。
成形后的萨尔5级满载排水量降低到了1227吨,航速达到34节,续航力3500海里/17节,编制舰员64名,外加10名航空人员,船体线形与“佩里”级护卫舰非常相似,可以说是“佩里”级缩小版,英格尔斯厂原方案中连续的上层建筑被保留并改为一个内倾5度的整体平面,原准备安装在舰艏的奥拓76毫米炮被一门MK-15密集阵所替代,密集阵后面的甲板室采用了外倾侧壁,安装了64枚垂直发射的“巴拉克”Ⅰ近程舰空导弹,巨大的舰桥占据了整个上层建筑的近三分之一,高大的整体式桅杆明显带有萨尔4.5的风格,上层建筑后是燃气轮机进气道和排气道,再往后就是直升机库,只是原设计安装在机库顶上的密集阵不见了踪影,原位置靠前的地方耸立起一根高大的副桅和中程搜索雷达,上层建筑和机库之间的上层建筑甲板上,见缝插针地布置了8个“迦伯列”反舰导弹发射架基座,两座三辆装MK-46鱼雷发射器则安装在上层建筑内,发射时可以打开舰体侧面的盖板。全舰几乎没有一个垂直面,隐身设计的特点非常明显。现在一般认为,最早的隐身水面舰是著名的法制“拉斐特”级护卫舰,但萨尔5级隐身设计的特点非常明显,而且“拉斐特”级首舰服役于1996年5月,而萨尔5级首舰1994年就服役了,可以说,萨尔5是现代隐身水面舰艇的先驱。
虽然萨尔5级是一种隐身舰,但其外观简洁却臃肿,水面部分看起来非常肥大,给人一种不稳定感,从舰艏方向看去,萨尔5很像就日本海军的“龙骧”号航母,而后者正是以舰体超重,适航性查,船体结构弱而闻名。萨尔级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在接收了首舰“埃拉特”号后,以色列海军立即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在低海况下,武器系统表现良好,但船体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虽然最大航速超过设计值,达到34节,但在这样的航速下,船体震动非常剧烈,尤其是船尾。在进行最高航速回转试验时,该舰侧倾十分严重,这是重心过高的典型表现。船尾的震动严重影响了直升机的正常起降和声纳系统的操作,给该舰的正常运转制造了不少麻烦。以色列海军对于这类问题已经有所预料,所以三号舰“哈尼特”号被推迟一年开工以完善设计,加强舰体,航速降低到32节左右。
萨尔5完工前,霍尔特公司就在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更先进的护卫舰,将其作为萨尔5的后继型推荐给以色列海军,该舰与后来的西班牙海军F-100型护卫舰一样,在主桅基部安装了四面尚处在研制阶段的SPY-1F型相控阵雷达,主炮后的甲板上布置了一座32联装MK-41垂直导弹发射器,舰桥顶部和机库顶部个布置了一座照射雷达,可携带32枚“标准”2远程舰空导弹。这个配置就是“宙斯盾”系统的小型化,霍尔特公司预计该舰的吨位不会超过1500吨,如果该舰建成,将成为体格最小的“盾”舰,比现在最小的“盾舰”,挪威海军的“南森”级护卫舰小一半多(南森级的满载排水量为5200吨), 却拥有与之相当的作战能力,其火力超过当时大多数水面作战舰艇,都说美国人理性,但他们搞起重装舰来,绝对不比俄国人正常。以军曾对这个方案颇为中意,但萨尔5的实际效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这个疯狂的“宙斯盾导弹艇”也就停留在纸面上,如今也只能通过模型来感受了。
“哈尼特”号被击中的原因,坊间一直众说纷纭,从公布的几张该舰受损照片来看,导弹的命中部位很特殊,因为反舰导弹都是从目标的最大雷达发射面(一般是舰体侧面)命中目标,而“哈尼特”号的舰体侧面并没有明显的命中痕迹,只是右舷水线部位出现了一点烧蚀的痕迹,而直升机甲板则出现了大面积毁损,最大的破口出现在直升机甲板与直升机机库的交界部位,这里曾发生爆炸并产生大火,导致机库门受损并被熏黑,直升机甲板上的破口朝下,明显是导弹从空中俯冲命中所致,结合事件发生后,传出该舰曾一度丧失动力,进水倾斜的消息,可以推断出“哈尼特”号内部应该发生过爆炸,爆炸使得轮机舱受损,舰艇失去动力,爆炸的冲击波还从内部冲破舰体造成进水倾斜。
大多数观点认为,“哈尼特”号是被伊朗制造的“诺尔”型岸舰导弹击中水线以下部位受损,所以舷侧看不到伤痕但从上面的分析看,这种观点也有漏洞,如果是击中舰体侧面,那直升机甲板上的破口面应该是朝上,毕竟弹头爆炸产生冲击波是从舰体内向外扩散的,而且按照“诺尔”导弹180千克以上重量的弹头,如果从水线下命中舰体并爆炸,该舰应该承受不了这样大的打击而沉没,至少不能自行返回基地。另一种说法认为可能时诸如类似我国的C-701等小型反舰导弹命中所致,伊朗也有生产这类导弹的能力,但当时“哈尼特”号距离海岸25千米以上,已经超出了这类导弹的射程范围,而事发海域海面早已被以军清扫,不可能存在敌方舰艇。结合那诡异的命中部位,却似乎可以证实最初关于该舰是被无人机甚至火箭弹击中的推断,只有这类武器可以从上方钻入舰体并发生爆炸。
发生袭击时,“哈尼特”号的武器系统又为什么没有反应呢?“哈尼特”号装备的“巴拉克”Ⅰ舰空导弹和“密集阵”近防炮都是杰出的近程和末端反导高手,虽然不具备抗饱攻击能力但对付少数来袭飞行器却是绰绰有余,而且该级舰的一大特点就是电子战能力非常强,拥有非常完善的主动和被动电子战能力,“哈尼特”号遭袭之前,还接受了改装,在机库和舰桥顶部各安装了一座大型干扰弹发射器,该舰的单舷抗反舰导弹能力几乎和同期的苏制1155“勇敢”级大型驱逐舰相当,而且事发海域也不属于高危地区,但武装到牙齿的“哈尼特”号同样被击中受损,一艘大量采用隐身设计的舰艇被击中,引发了对舰艇隐身技术的怀疑,美国海军学院甚至重新评估水面舰艇隐身的实际效果与反舰导弹的威胁。3年过去了,对“哈尼特”事件的真正原因仍没有个可信的说法,“哈尼特”也已经修复重新服役,但这无疑为“萨尔”5级未来的发展蒙上了阴影,以军完全放弃了在该舰基础上发展新一代轻型护卫舰的计划,转而向美国求助,同时加大空中力量的打击范围,以部分替代水面舰艇的作用而以色列海军自赎罪日战争后的不败神话也就此破灭。据最新消息,以色列已经拒绝了美方提出的在LCS“自由”号基础上建造“萨尔”5后继型方案,转而采购德国K-130轻型护卫舰,美方的方案排水量将达到4000吨以上,价格则近7亿美元,这是以色列所不能接受的,而K-130虽然中规中距却适应力较强,且具有较大的升级空间,以军计划用其逐步替换即将完全退役的萨尔4和萨尔4.5型,以色列血统的“萨尔”级将就此消失。有趣的是,最早的萨尔级就是从德国TNC-42型发展而来的,进而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现在“萨尔”级又将终结于德制舰艇,“萨尔”级的发展画了一个圈,最终又回到德国,只是这个圈画了足足半个多世纪,多少也证明了德国在这类轻型舰艇上的深厚功底。
退役后的萨尔级是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抢手货,智利海军在1979年接收了一艘萨尔4,1981年接收一艘。1997年6月1日,萨尔4级首艇,战功卓著的“火花”号又从以色列海军退役后加盟智利海军,同时智利海军还接收了8号艇“萨尔斯”号作为零部件来源。这些艇编号LM30/32/34,至今仍在服役。1989年,智利海军还接收了两艘萨尔3级,已经退役并做沉海处理,成为鱼礁和潜水景观。墨西哥海军则在2004年接收了两艘“阿利亚”型萨尔4.5,希腊海军接收了2艘萨尔4,,改装为海岸巡逻艇,斯里兰卡海军也有2艘萨尔4,加上南非海军拥有的9艘萨尔4,整个萨尔系列一共建造了12艘萨尔2/3,19艘萨尔4,8艘萨尔4.5,3艘萨尔5,整个系列建造了42艘,在西方大中型导弹艇家族中,这个数量仅次于法制“女勇士”级与德制TNC级,后者本身就是萨尔级发展的基础前者同样是以TNC作为基础的,法国正是因为承接了萨尔级的建造,才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西方最大的导弹艇家族“女勇士”级,那些曾奔驰在海上的S艇或许不会想到,它的子孙几乎占据了西方导弹艇发展的整个天空,而“萨尔”级绝对是其最杰出的子孙。
小国海军
如今的以色列海军拥有三艘德制“海豚”级常规潜艇,三艘萨尔5级轻型护卫舰,8艘萨尔4.5大型导弹艇,50艘左右的“毒锋”和“超级毒锋”高速艇,规模不大但更为精炼,50多年几乎从未间断的战争将以色列海军锻炼成了一支小国海军的典范,萨尔级发展的脉络清晰折射出以色列海军发展的轨迹。
萨尔级建造的初衷是一种中型多用途快艇,但由于种种限制,其长期作为导弹艇存在,随着国家的发展,进口的萨尔2/3开始被全国产的,体型更大的萨尔4替代,萨尔4又进一步发展出性能更加完善的萨尔4.5,并最终进化为轻型护卫舰级别萨尔5,其中军队需求对武器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体现得格外明显,萨尔2/3为了应付当时的阿拉伯海军导弹艇和驱逐舰而出现,萨尔4进一步增强了火力,萨尔4.5“阿利亚”型实现了航空反潜和反舰导弹中继制导的要求,萨尔4.5“海兹”型的出现则极大了增强了以色列海军的防空能力,最后萨尔5作为萨尔级之前30多年发展的集大成者出现,具备完善的防空反舰反潜作战能力,萨尔级的吨位从200吨最终上升到1000吨,作战能力从单纯的反舰发展到防空反舰反潜皆备,而早期用于反舰的萨尔2/3/4在服役后期被改装为具有反潜和反舰能力的多用途导弹艇,以色列海军在萨尔级的发展中实现了一支海军水面作战舰艇单用途到多用途,从小到达,从艇到舰的全部发展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海军发展史,只是这部历史的主角不是万吨巨舰,最大的也不过1200吨的轻型护卫舰而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萨尔级的发展史,就是以色列海军的发展史,以色列海军就是一支“导弹艇海军”
以色列海军正是凭借这样一支由导弹艇组成的海上打击力量,从赎罪日战争起就横行东地中海无人能敌。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以色列空军的强悍战斗力所致,但也应当看到,在赎罪日战争中,仅有一艘埃及导弹艇被以空军击沉,气其他全部丧于萨尔级导弹艇之手,况且在埃及海军装备3000吨级美制“佩里”级护卫舰后,以色列海军同样以1000吨上下的导弹艇作为主力,可见其对萨尔级的信任。
入以色列这种地域面积狭小,海岸线较长,资源匮乏,人口较少又强邻环伺的国家,如何建立一支符合国情的海军,一直是个难点。导弹艇的出现看似解决了小国海防的难题,一支小规模的导弹艇海军看似可以将敌国的大舰巨炮拒之门外,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小型舰艇有自身的先天劣势,技术的法则始终偏向体格庞大者,同样的反舰导弹,小型快艇能安装,驱护舰同样能安装,而且可以发挥得更好,当反舰导弹技术成熟之后,小型快艇的优势就荡然无存,历史总在重复同一个故事,在“埃拉特”事件发生近百年前,初生的鱼雷艇同样被看做大型舰艇杀手,是小国海防利器,可鱼雷艇的出现导致了更大型的鱼雷艇驱逐舰的出现,鱼雷艇担负的雷击任务最后被数千吨的舰队驱逐舰取代,而新生的航空兵器则取得了海战霸主的地位,而鱼雷艇则逐步被淘汰。导弹艇的发展同样是这样,美国西方反舰导弹技术发展滞后于苏联不是偶然,而是当时的反舰导弹还不够小型化,以航空母舰为主要打击力量的西方海军无法用舰载机携带反舰导弹,而当“鱼叉”大量出现之时,航空兵在再次成为水面舰艇的天敌,导弹快艇也再次从巅峰跌落谷底。在海湾战争后,导弹艇的发展逐步进入低潮,导弹艇缺乏防空能力和观察通信能力,自卫能力弱,易遭打击,面对空中攻击只能束手待毙,这些弱点给导弹艇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平心而论,对导弹艇而言,全方位作战能力是一种奢求,毕竟小型舰艇的特点就是轻小,艇体的限制使其只能选择攻击而舍弃防御,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导弹快艇的发展上体现得格外无奈,“导弹艇无用论”开始大量出现。
对大多数濒海国家而言,他们没有太多的海外利益需要维护,没有太多恶劣的国际环境需要应对,他们的海军,更多时候是以保护领海和经济专属区为主要使命,在这种环境下,导弹艇其实是很好的选择,装备中口径速射炮和反舰导弹的大中型导弹艇可以用来护渔巡逻,发生海上摩擦时,中口径速射炮可以保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吃亏,冲突升级时,导弹艇强大的对海攻击能力能有效对付敌方除航母外的水面舰艇,对于导弹艇自卫能力弱的缺陷,一些国家将舰空导弹搬上导弹艇,苏制1234型导弹艇装备SA-N-4舰空导弹,美制“拉姆”舰空导弹几乎成了西方新型导弹艇的标配,而芬兰海军发展的“劳马”级导弹艇分为反舰和防空两个型号,前者搭载RBS-15反舰导弹,后者使用“长矛”舰空导弹,丹麦海军的FS-300“飞鱼”级导弹艇则通过优秀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舰艇功能的快速转换,瑞典海军则坚持在导弹艇上安装反潜反舰两用鱼雷,这些导弹艇普遍装有57毫米口径以上速射炮和4枚以上反舰导弹,一些导弹艇甚至装备反潜直升机,具有多用途能力,代价就是排水量大大增加,现代导弹艇的满载排水量普遍在400吨以上,从体积上逐渐向轻型护卫舰靠拢,这些艇火力强,自持能力够用,造价也不是很高,适合大多数濒海小国使用,如果配合岸基战斗攻击机和潜艇,能有效保护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另一方面,一些导弹艇则强化其作为武器运载和发射平台的作用,弱化了导弹艇自身的能力,一些艇的火力自卫能力就几乎被全部取消,利用数据链和通信系统从己方其他平台上获取目标信息,这类导弹艇功能里很强,严重依赖战术系统,用途单一,一般只能用来执行反舰任务,虽然体积较小,造价不高,但其赖以发挥作用的系统建设花费不菲,不是普通国家所需要和承受的,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以色列海军用萨尔级导弹艇走完了一般海军从导弹艇到驱逐舰的发展历程,改装后的萨尔4型拥有不亚于轻型护卫舰的反舰和反潜能力,轻型护卫舰级别的萨尔5则拥有不亚于中型驱逐舰的火力,这可以说是是萨尔级的一大成就,萨尔级的成功,为小国海军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重火力的轻型舰艇,隐蔽的潜艇,反应迅速的岸基航空力量将是未来小国海军发展的出路之一,“空,潜,快”对小国海军而言,仍存在深刻而现实的意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发图困难,改日再补图
在此期间 阿拉伯海军都做了些什么呢?
在此期间 阿拉伯海军都做了些什么呢?
libo1240 发表于 2010-12-29 21:57


    购买中国的江湖级导弹护卫舰

上面使用老式仿苏双管57毫米舰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