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车装“黑匣子”提高装备保障信息化水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6:18
消息来源中华网。  烈日炎炎,南中国某海域。
  
  一辆辆迷彩坦克在惊涛骇浪中时隐时现,突然,一辆坦克发动机熄火。驾驶员沉着冷静地打开“装甲车辆技术状况综合信息采集系统”,通过检测车辆转速、充电电流、行驶时间、燃油消耗等多项记录,及时调整油压,使濒临险境的装甲车绝处逢生。
  
  这个及时挽救了装甲车的玩意儿被通俗易懂地称为“黑匣子”。它由总装装甲兵某研究所历时多年,才研制成功。日前,它已通过总部科技成果鉴定,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在我军部分重点建设部队推广应用。
  
  大家都知道“黑匣子”对于飞机上的重要性,而对装甲车来说,这套“装甲车辆技术状况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就具有“黑匣子”的作用。
  
  渴盼“黑匣子”,装甲兵望眼欲穿
  
  集攻防优势于一体的坦克,一登上人类战争舞台,便威力尽显,获“陆战之王”的美誉。
  
  1950年9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正式组建装甲兵。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军的坦克数量跃居世界前三位,质量跻身先进行列。
  
  作为我军装甲兵惟一的研究所,在六七十年代还停留在“秒表加标杆”的水平,测试技术和测试手段的落后制约了装甲兵的发展。在一次测量战车速度的试验中,即将当新郎、年仅28岁的该所试验场大学生孙二云,手拿秒表和标杆迎风站立在坦克跑道上,驾驶员按要求关窗高速向终点冲来。不幸发生了,为了瞬间数据的精确,孙二云年轻的生命刹那间化作了永恒。
  
  更令人尴尬的局面发生在坦克某师,一次部队紧急集结,能拉动的坦克装甲车辆不足总量的三分之二。前来视察的首长大怒,叫装备部部长讲明情况。他无奈地说,有的正在维修,有的发生故障未查出原因。
  
  1991年春,海湾战争爆发,美国以损失两辆坦克的极小代价摧毁了伊军3000多辆坦克,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事后,军事专家评述:美国先进的测试技术和保障机制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国内坦克装备与发达国家战车形成的强烈反差,促使战车研究者痛下决心,要为中国战车插上高科技腾飞的翅膀。
  
  研制“黑匣子”,课题组披荆斩棘
  
  20世纪80年代末,与战车测试技术打交道近30年的该所试验场高级工程师张发兴到美国、联邦德国考察。其间,他与人聊起飞机“黑匣子”的话题,长期为落后测试仪器发愁的他突生灵感:能否为坦克车辆设计一个自动记录工作状况参数的仪器,功能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
  
  回国后,这种兴奋仍不能退去,张发兴铁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和战友利用微处理机将模拟量转化为数字信号,并制成了一个样品。
  
  样品是否可行?试验最有说服力。他把样品安装在坦克上跟踪记录。冬天到白雪皑皑的北国边陲,夏天到烈日炎炎的南国赤地,人和样品同样接受不同地形、不同气候的颠簸和煎熬。发现问题,拆下来改进,装了再试,试完再拆,如此反复,不计其数。历时5年多,直至1992年第七个样品问世,才把“黑匣子”送上了鉴定会,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许多高新技术被嵌入装甲车辆,在整车上安装“黑匣子”,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检测成为当务之急。这项任务由该所高级工程师朱宗平和张发兴联合担纲,他们反复试验,终将“黑匣子”合理嵌入坦克,并且不影响坦克的原有功能。
  
  装备“黑匣子”,装甲车如虎添翼
  
  笔者在装备演示会现场看到,该系统包括上装和底盘两个“黑匣子”,一个安装在坦克驾驶员左侧,一个安装在坦克炮塔上。“黑匣子”能与车辆战术终端联网,并配有IC卡读写器。驾驶员在训练收车时,把IC卡往读卡器上一放,车辆转速、充电电流、行驶时间、弹药消耗总量、弹药补充记数、燃油消耗等多项记录参数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装备保障的信息化水平和精确化程度。
  
  课题组组长朱宗平介绍说,该系统利用装备测试性改造和信息集成技术,按照综合集成、系统配套的原则,能适用于各种车型,成功解决了新装备管理维修难、检修速度慢、维修费用高的难点问题。
    
  某部官兵参加实车试验后反映,该系统符合部队技术保障信息化、野战化和精确化要求,能够切实解决分队战时换件修理、应急修理和平时维修及日常装备管理中的问题,体现了装备保障平战一体化的要求。
  
  在课题鉴定会上,主任委员、海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梁栋告诉笔者,这套实时在线监测和信息采集的数字化测试系统,实现了车辆技术状况信息与战车技术保障、平时技术保障、装备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我军装甲作战部队综合作战效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消息来源中华网。  烈日炎炎,南中国某海域。
  
  一辆辆迷彩坦克在惊涛骇浪中时隐时现,突然,一辆坦克发动机熄火。驾驶员沉着冷静地打开“装甲车辆技术状况综合信息采集系统”,通过检测车辆转速、充电电流、行驶时间、燃油消耗等多项记录,及时调整油压,使濒临险境的装甲车绝处逢生。
  
  这个及时挽救了装甲车的玩意儿被通俗易懂地称为“黑匣子”。它由总装装甲兵某研究所历时多年,才研制成功。日前,它已通过总部科技成果鉴定,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在我军部分重点建设部队推广应用。
  
  大家都知道“黑匣子”对于飞机上的重要性,而对装甲车来说,这套“装甲车辆技术状况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就具有“黑匣子”的作用。
  
  渴盼“黑匣子”,装甲兵望眼欲穿
  
  集攻防优势于一体的坦克,一登上人类战争舞台,便威力尽显,获“陆战之王”的美誉。
  
  1950年9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正式组建装甲兵。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军的坦克数量跃居世界前三位,质量跻身先进行列。
  
  作为我军装甲兵惟一的研究所,在六七十年代还停留在“秒表加标杆”的水平,测试技术和测试手段的落后制约了装甲兵的发展。在一次测量战车速度的试验中,即将当新郎、年仅28岁的该所试验场大学生孙二云,手拿秒表和标杆迎风站立在坦克跑道上,驾驶员按要求关窗高速向终点冲来。不幸发生了,为了瞬间数据的精确,孙二云年轻的生命刹那间化作了永恒。
  
  更令人尴尬的局面发生在坦克某师,一次部队紧急集结,能拉动的坦克装甲车辆不足总量的三分之二。前来视察的首长大怒,叫装备部部长讲明情况。他无奈地说,有的正在维修,有的发生故障未查出原因。
  
  1991年春,海湾战争爆发,美国以损失两辆坦克的极小代价摧毁了伊军3000多辆坦克,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事后,军事专家评述:美国先进的测试技术和保障机制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国内坦克装备与发达国家战车形成的强烈反差,促使战车研究者痛下决心,要为中国战车插上高科技腾飞的翅膀。
  
  研制“黑匣子”,课题组披荆斩棘
  
  20世纪80年代末,与战车测试技术打交道近30年的该所试验场高级工程师张发兴到美国、联邦德国考察。其间,他与人聊起飞机“黑匣子”的话题,长期为落后测试仪器发愁的他突生灵感:能否为坦克车辆设计一个自动记录工作状况参数的仪器,功能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
  
  回国后,这种兴奋仍不能退去,张发兴铁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和战友利用微处理机将模拟量转化为数字信号,并制成了一个样品。
  
  样品是否可行?试验最有说服力。他把样品安装在坦克上跟踪记录。冬天到白雪皑皑的北国边陲,夏天到烈日炎炎的南国赤地,人和样品同样接受不同地形、不同气候的颠簸和煎熬。发现问题,拆下来改进,装了再试,试完再拆,如此反复,不计其数。历时5年多,直至1992年第七个样品问世,才把“黑匣子”送上了鉴定会,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许多高新技术被嵌入装甲车辆,在整车上安装“黑匣子”,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检测成为当务之急。这项任务由该所高级工程师朱宗平和张发兴联合担纲,他们反复试验,终将“黑匣子”合理嵌入坦克,并且不影响坦克的原有功能。
  
  装备“黑匣子”,装甲车如虎添翼
  
  笔者在装备演示会现场看到,该系统包括上装和底盘两个“黑匣子”,一个安装在坦克驾驶员左侧,一个安装在坦克炮塔上。“黑匣子”能与车辆战术终端联网,并配有IC卡读写器。驾驶员在训练收车时,把IC卡往读卡器上一放,车辆转速、充电电流、行驶时间、弹药消耗总量、弹药补充记数、燃油消耗等多项记录参数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装备保障的信息化水平和精确化程度。
  
  课题组组长朱宗平介绍说,该系统利用装备测试性改造和信息集成技术,按照综合集成、系统配套的原则,能适用于各种车型,成功解决了新装备管理维修难、检修速度慢、维修费用高的难点问题。
    
  某部官兵参加实车试验后反映,该系统符合部队技术保障信息化、野战化和精确化要求,能够切实解决分队战时换件修理、应急修理和平时维修及日常装备管理中的问题,体现了装备保障平战一体化的要求。
  
  在课题鉴定会上,主任委员、海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梁栋告诉笔者,这套实时在线监测和信息采集的数字化测试系统,实现了车辆技术状况信息与战车技术保障、平时技术保障、装备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我军装甲作战部队综合作战效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