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西北航道先驱者,史上最大“破冰船”——曼哈顿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51:38


美国破冰油轮“曼哈顿号”(SS Manhattan)是世界上第一艘走通北冰洋西北航道的商船,在航运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尽管这次航行并非一次商业航行,而是测试在一个通航季节内往返穿越西北航道的实用性。

“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线,它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历史上,数以百计的西方探险家为了探寻这条航线,葬身冰海。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勉强分段走通,证实西北航道确实存在。1903~1906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乘坐一艘47吨单桅风帆渔船从东向西,首次打通了西北航道,中途被冰封住将近两年,历时三年才完成艰苦的航行。1940~1942年,加拿大皇家骑警的一艘木质双桅补给机帆船 St. Roch号从西向东,花了27个月才实现船舶第二次走通西北航道。1944年,St. Roch号利用更靠北的一条新航线返回西海岸的温哥华,这次只用了86天!实践证明,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和航海经验的积累,西北航道的开通已经不是神话。

nwp-30bu.jpg
“曼哈顿号”的西北航线

1968年,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的石油开发热潮方兴未艾。财大气粗的亨伯(Humble)石油与炼油有限公司(即埃克森石油的前身之一)赞助了这个成本高达5400万美元的特种船舶实验项目,希望将其与修建输油管道的方案进行对比,证明通过西北航道把阿拉斯加的石油运到美国东海岸港口的可行性。这条北冰洋的航线一旦开通,美国就能更方便地利用自己边疆的石油。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1962年完工的大型油轮“曼哈顿号”头上。

ss-manhattan-1962.jpg
1962年状态

“曼哈顿号”诞生于伯利恒钢铁公司在马萨诸塞州昆西的造船厂。她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也是美国所曾建造过的最大商船。她的卓越性能,使得她具有改造成破冰船的天赋。该船全长286.5米,宽40.2米,航速17.75节,载重11.5万吨,满载排水量达15万吨。它的动力为蒸汽轮机,43000轴马力的功率几乎是同时代的那些吨位两倍于她的巨型船舶的1.5倍。强大的动力和双轴双舵的结构,使得该船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

man3_63-01bu.jpg
1963年准备入坞维护

为了加快改装为破冰油轮,“曼哈顿号”在“太阳造船与干船坞公司”(好怪啊,以下简称太阳厂)入坞,被切成4段。原来19.8米长的船艏被切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长38.1米的破冰艏。这个破冰艏是前后两部分拼成的,前段由巴斯钢铁厂制造,后段由太阳厂制造。船艏后面的船体前段(包括1号油舱)被拖到“纽波特纽斯造船与干船坞公司”,装上了1.5英寸(38毫米)厚的防冰钢甲带,以防船的两侧被大块浮冰撞坏。船的中段(包括舰桥)被拖到“阿拉巴马干船坞和造船公司”加装防冰钢甲带。船尾部分留在太阳厂,加强内部结构,同时还增设了直升机平台、人员居住舱室、实验室和新式电子设备,以满足极地航行、科研需要。最后,各段船体回到太阳厂,重新合拢到一起,大部分油舱在装载了压舱物后被封闭起来。接着,“曼哈顿号”在河里成功试航。

ss-manhattan-ib-modification-1-1969.jpg
1968年的切割作业

conv-03bu.jpg
中部的分段被拖轮拖走

conv-10bu.jpg
安装破冰艏

conv-14bu.jpg
加固螺旋桨和舵

ss-manhattan-ib-modification-2-1969.jpg
各分段重新合拢

改造完成后,“曼哈顿号”一跃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冰船”(当然是不严谨的说法)。全长增加到306.4米,宽度增加到45.1米,空载排水量增加了9000吨,航速略微下降到17节,载重下降到10.6万吨。

ss-manhattan-ib-1969.jpg
1969年状态

为了护卫在地球头顶上行驶的“曼哈顿号”,美国海岸警卫队派出了破冰船“西风号”,加拿大也派出了海岸警卫队破冰船“John A. McDonald”号(加拿大民间舆论强烈反对不请自来的美国船,政府实际上也暗中不满)。还有一艘“北风号”破冰船从白令海启航,进入北冰洋后向东行驶以便接应。

nwp-24bu.jpg
航行在冰海中的“曼哈顿号”

1969年9月2日,“曼哈顿号”在巴芬岛近海首次遇到来自陆地冰川崩塌的大型浮冰——大陆冰川冰。大约4米厚、面积达三亩地的冰川浮冰被坚固的船艏毫不费力地犁开,船身没有一丝抖动。但越往前走,浮冰越来越密集,也越来越厚。“曼哈顿号”开足马力,奋力破冰,甚至撞开了18米厚的冰川冰(有这么强?)!一路上,船载直升机不断起飞去侦察冰情,寻找冰缝间的水路。航行到麦克卢尔海峡时,不但普通海冰封住了海面,还出现了危险的冰山:露出水面五六米高,水下部分则有30米。“曼哈顿号”避开冰山,使用倒车冲击法破冰,退九步进十步,缓缓前行。

nwp-25bu.jpg
加拿大“John A. McDonald”号破冰船协助破冰

到了9月11日,按计划航线前进已十分艰难。于是,其他破冰船在“曼哈顿号”侧面破冰,帮助其调转航向。船队改走冰较薄的威尔士亲王海峡。9月14日,“曼哈顿号”的船头在威尔士亲王海峡的南端撞碎了最后一块浮冰,成功进入了开阔海域。又航行了一两千公里后,“曼哈顿号”于9月20日顺利抵达普拉德霍湾,并象征性地装载了一桶阿拉斯加原油。第二天即动身返航,于11月12日抵达纽约港,圆满结束了这次里程碑式的试航。

nwp-20bu.jpg
专为极地恶劣环境设计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nwp-27bu.jpg
专为极地恶劣环境设计的先进导航设备

此事件对后世的一个深远影响,是加拿大北极主权意识的觉醒和高涨。加拿大政府自1880年起,宣布对北极群岛拥有主权,但以前因为缺乏价值,对海域并不是太关注。“曼哈顿号”试航之后,加拿大认识到北方领土、领海主权的重要性,产生了对美国企图独霸北方海洋的警惕。1969年10月23日,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其准备针对极地水域制定污染治理法的决定,这项法规与其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对西北航道进行主权管理与控制。

回家的“曼哈顿号”一身是伤,在船厂修理了几个月才康复。1970年4月1日,“曼哈顿号”再次进行穿越西北航道的实验。这次通航是美国向加拿大方面提出申请后获准的,受到了规章制度的严格约束。亨伯石油公司不得不按照加拿大一系列防污染控制法规的要求来航行,并同意加拿大运输部对这次航行的全程监视。另外,加拿大破冰船的船长强加了一个条件,要求 “曼哈顿号”油轮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停止这次航行。而加拿大政府也向“曼哈顿号”上派遣了一名专家。亨伯石油公司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将这艘油轮的控制权移交给加拿大。这次“曼哈顿号”在冰海里跋涉了几个月之久,对西北航道的状况进行了详细研究。

这两次航行使得航运界获取了大量关于巨型船舶极地航行的宝贵知识、经验和数据,促进了大型破冰船技术的进步,但得出的结论是理智而又令人沮丧的:在当前技术水平和气候条件下,西北航道运油的代价和风险是高于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工程的。这个正确结论使得亨伯和其他石油巨头联合起来投资兴建从普拉德霍湾到南部港口瓦尔迪兹的陆上输油管,也在那个脆弱单壳油轮的时代避免了北冰洋的巨大生态灾难。

1973年,加拿大宣称西北航道是她的国内线路,对此拥有主权,通过的各国商船需要遵守加拿大的法律法规;美苏则针锋相对,主张西北航道是一条国际海路,应该向任何国家开放。到了80年代初,加拿大更是决定建造10万轴马力、排水量4万吨的巨无霸破冰船以捍卫北极领土,可惜后来因为经济不景气而下马了。不过,加拿大通过环境保护立法的方式捍卫本国主权,这个理念在当时是极其先进的。

“曼哈顿号”结束在北冰洋的两次试航之后,仍然默默无闻地跑常规航线。天有不测风云,1987年7月15日,因受台风“Thelma”袭击,已近暮年的“曼哈顿号”在韩国丽水搁浅报废。出浅后,“曼哈顿号”被卖给一家香港公司,紧接着又被转卖给我国厦门的一家拆船厂。9月3日,中国拖轮“华海”号拖带着受损极其严重的“曼哈顿号”从韩国丽水出发,战胜12级台风和巨浪,于10日抵达鼓浪屿锚地。23日,“曼哈顿号”在拆船厂被拖带冲滩,至此她的生涯画上了句号。

如今,随着气候的巨大变化和技术进步,高科技含量的新式大型破冰油轮重新出现在北冰洋的皑皑冰海上,西北航道的商业航行也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先行者“曼哈顿号”和破冰船队当年的杰出贡献。

美国破冰油轮“曼哈顿号”(SS Manhattan)是世界上第一艘走通北冰洋西北航道的商船,在航运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尽管这次航行并非一次商业航行,而是测试在一个通航季节内往返穿越西北航道的实用性。

“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线,它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历史上,数以百计的西方探险家为了探寻这条航线,葬身冰海。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勉强分段走通,证实西北航道确实存在。1903~1906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乘坐一艘47吨单桅风帆渔船从东向西,首次打通了西北航道,中途被冰封住将近两年,历时三年才完成艰苦的航行。1940~1942年,加拿大皇家骑警的一艘木质双桅补给机帆船 St. Roch号从西向东,花了27个月才实现船舶第二次走通西北航道。1944年,St. Roch号利用更靠北的一条新航线返回西海岸的温哥华,这次只用了86天!实践证明,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和航海经验的积累,西北航道的开通已经不是神话。

nwp-30bu.jpg
“曼哈顿号”的西北航线

1968年,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的石油开发热潮方兴未艾。财大气粗的亨伯(Humble)石油与炼油有限公司(即埃克森石油的前身之一)赞助了这个成本高达5400万美元的特种船舶实验项目,希望将其与修建输油管道的方案进行对比,证明通过西北航道把阿拉斯加的石油运到美国东海岸港口的可行性。这条北冰洋的航线一旦开通,美国就能更方便地利用自己边疆的石油。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1962年完工的大型油轮“曼哈顿号”头上。

ss-manhattan-1962.jpg
1962年状态

“曼哈顿号”诞生于伯利恒钢铁公司在马萨诸塞州昆西的造船厂。她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也是美国所曾建造过的最大商船。她的卓越性能,使得她具有改造成破冰船的天赋。该船全长286.5米,宽40.2米,航速17.75节,载重11.5万吨,满载排水量达15万吨。它的动力为蒸汽轮机,43000轴马力的功率几乎是同时代的那些吨位两倍于她的巨型船舶的1.5倍。强大的动力和双轴双舵的结构,使得该船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

man3_63-01bu.jpg
1963年准备入坞维护

为了加快改装为破冰油轮,“曼哈顿号”在“太阳造船与干船坞公司”(好怪啊,以下简称太阳厂)入坞,被切成4段。原来19.8米长的船艏被切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长38.1米的破冰艏。这个破冰艏是前后两部分拼成的,前段由巴斯钢铁厂制造,后段由太阳厂制造。船艏后面的船体前段(包括1号油舱)被拖到“纽波特纽斯造船与干船坞公司”,装上了1.5英寸(38毫米)厚的防冰钢甲带,以防船的两侧被大块浮冰撞坏。船的中段(包括舰桥)被拖到“阿拉巴马干船坞和造船公司”加装防冰钢甲带。船尾部分留在太阳厂,加强内部结构,同时还增设了直升机平台、人员居住舱室、实验室和新式电子设备,以满足极地航行、科研需要。最后,各段船体回到太阳厂,重新合拢到一起,大部分油舱在装载了压舱物后被封闭起来。接着,“曼哈顿号”在河里成功试航。

ss-manhattan-ib-modification-1-1969.jpg
1968年的切割作业

conv-03bu.jpg
中部的分段被拖轮拖走

conv-10bu.jpg
安装破冰艏

conv-14bu.jpg
加固螺旋桨和舵

ss-manhattan-ib-modification-2-1969.jpg
各分段重新合拢

改造完成后,“曼哈顿号”一跃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冰船”(当然是不严谨的说法)。全长增加到306.4米,宽度增加到45.1米,空载排水量增加了9000吨,航速略微下降到17节,载重下降到10.6万吨。

ss-manhattan-ib-1969.jpg
1969年状态

为了护卫在地球头顶上行驶的“曼哈顿号”,美国海岸警卫队派出了破冰船“西风号”,加拿大也派出了海岸警卫队破冰船“John A. McDonald”号(加拿大民间舆论强烈反对不请自来的美国船,政府实际上也暗中不满)。还有一艘“北风号”破冰船从白令海启航,进入北冰洋后向东行驶以便接应。

nwp-24bu.jpg
航行在冰海中的“曼哈顿号”

1969年9月2日,“曼哈顿号”在巴芬岛近海首次遇到来自陆地冰川崩塌的大型浮冰——大陆冰川冰。大约4米厚、面积达三亩地的冰川浮冰被坚固的船艏毫不费力地犁开,船身没有一丝抖动。但越往前走,浮冰越来越密集,也越来越厚。“曼哈顿号”开足马力,奋力破冰,甚至撞开了18米厚的冰川冰(有这么强?)!一路上,船载直升机不断起飞去侦察冰情,寻找冰缝间的水路。航行到麦克卢尔海峡时,不但普通海冰封住了海面,还出现了危险的冰山:露出水面五六米高,水下部分则有30米。“曼哈顿号”避开冰山,使用倒车冲击法破冰,退九步进十步,缓缓前行。

nwp-25bu.jpg
加拿大“John A. McDonald”号破冰船协助破冰

到了9月11日,按计划航线前进已十分艰难。于是,其他破冰船在“曼哈顿号”侧面破冰,帮助其调转航向。船队改走冰较薄的威尔士亲王海峡。9月14日,“曼哈顿号”的船头在威尔士亲王海峡的南端撞碎了最后一块浮冰,成功进入了开阔海域。又航行了一两千公里后,“曼哈顿号”于9月20日顺利抵达普拉德霍湾,并象征性地装载了一桶阿拉斯加原油。第二天即动身返航,于11月12日抵达纽约港,圆满结束了这次里程碑式的试航。

nwp-20bu.jpg
专为极地恶劣环境设计的无线电通信设备

nwp-27bu.jpg
专为极地恶劣环境设计的先进导航设备

此事件对后世的一个深远影响,是加拿大北极主权意识的觉醒和高涨。加拿大政府自1880年起,宣布对北极群岛拥有主权,但以前因为缺乏价值,对海域并不是太关注。“曼哈顿号”试航之后,加拿大认识到北方领土、领海主权的重要性,产生了对美国企图独霸北方海洋的警惕。1969年10月23日,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其准备针对极地水域制定污染治理法的决定,这项法规与其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对西北航道进行主权管理与控制。

回家的“曼哈顿号”一身是伤,在船厂修理了几个月才康复。1970年4月1日,“曼哈顿号”再次进行穿越西北航道的实验。这次通航是美国向加拿大方面提出申请后获准的,受到了规章制度的严格约束。亨伯石油公司不得不按照加拿大一系列防污染控制法规的要求来航行,并同意加拿大运输部对这次航行的全程监视。另外,加拿大破冰船的船长强加了一个条件,要求 “曼哈顿号”油轮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停止这次航行。而加拿大政府也向“曼哈顿号”上派遣了一名专家。亨伯石油公司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将这艘油轮的控制权移交给加拿大。这次“曼哈顿号”在冰海里跋涉了几个月之久,对西北航道的状况进行了详细研究。

这两次航行使得航运界获取了大量关于巨型船舶极地航行的宝贵知识、经验和数据,促进了大型破冰船技术的进步,但得出的结论是理智而又令人沮丧的:在当前技术水平和气候条件下,西北航道运油的代价和风险是高于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工程的。这个正确结论使得亨伯和其他石油巨头联合起来投资兴建从普拉德霍湾到南部港口瓦尔迪兹的陆上输油管,也在那个脆弱单壳油轮的时代避免了北冰洋的巨大生态灾难。

1973年,加拿大宣称西北航道是她的国内线路,对此拥有主权,通过的各国商船需要遵守加拿大的法律法规;美苏则针锋相对,主张西北航道是一条国际海路,应该向任何国家开放。到了80年代初,加拿大更是决定建造10万轴马力、排水量4万吨的巨无霸破冰船以捍卫北极领土,可惜后来因为经济不景气而下马了。不过,加拿大通过环境保护立法的方式捍卫本国主权,这个理念在当时是极其先进的。

“曼哈顿号”结束在北冰洋的两次试航之后,仍然默默无闻地跑常规航线。天有不测风云,1987年7月15日,因受台风“Thelma”袭击,已近暮年的“曼哈顿号”在韩国丽水搁浅报废。出浅后,“曼哈顿号”被卖给一家香港公司,紧接着又被转卖给我国厦门的一家拆船厂。9月3日,中国拖轮“华海”号拖带着受损极其严重的“曼哈顿号”从韩国丽水出发,战胜12级台风和巨浪,于10日抵达鼓浪屿锚地。23日,“曼哈顿号”在拆船厂被拖带冲滩,至此她的生涯画上了句号。

如今,随着气候的巨大变化和技术进步,高科技含量的新式大型破冰油轮重新出现在北冰洋的皑皑冰海上,西北航道的商业航行也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先行者“曼哈顿号”和破冰船队当年的杰出贡献。
一张图都没看到。。。。。。。。。。。
中国拆船厂真是什么都敢拆的哦
貌似这些年来北极那么火,除了资源,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到了未来航道吧
咱们搞拆迁是熟练的。。。
che 发表于 2010-12-5 13:24

唉,67年加拿大企图三军一统,让三军轮流坐庄执掌总司令部,72年又企图整合军职和文职,
结果加拿大海军到77年才轮到当家做主的份,时间节点已过,来不及建造CPF巡逻护卫舰,不得不将25年寿命期的圣劳伦特家族四个级别的护卫舰延寿,史称DELEX计划……所以实际上,73年的主权宣示,实际上是在海上武力管理极度混乱、装备青黄不接、体制问题严重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PS:TG由于不同的原因差点面临类似的局面,还好下头的同志们机灵想办法避过去了,不然诸位就有可能看带导弹的建国初期杂型护卫舰吧……


曼哈顿号的后代:双向推进破冰油轮

这种船型是21世纪才出现的,破冰能力比起“雪龙”号(1.5节航速破1.1米厚的冰,含0.2米雪)要强得多。基本特点是采用可随意旋转的电力吊舱推进,桨舵一体,不少船还有艏侧推。航海舰桥有前后两个,倒车驾驶非常方便。在倒车时,船的尾部起着破冰艏的作用。

据说这种船型最早是日本考虑到破冰船的运行太不经济而研发的。最初船头是球鼻艏,船尾是破冰艏。设计思想是无冰时快速前进,有冰时“以退为进”,后来渐渐有一些改进。

这两艘俄罗斯自建的巴拿马型油船是专用尾部破冰的,但船头不是球鼻艏,也有一定抗冰能力。海面冰情轻微时正常前进,当遇到较大的冰区时就调转船头,反过来当作破冰船用。倒退时可以保持3节的航速破1.2米厚的冰(含0.2米雪)。两个推进器总功率1.7万千瓦,航速16节,载重7万吨。其优点在于平时航行中经济性较好。

arctic-tanker-kirill-lavrov1.jpg

arctic-tanker-mikhail-ulyanov1.jpg

这三艘韩国三星为俄罗斯造的巴拿马型的姊妹船是双向破冰的,前进和倒退时都可以保持3节的航速破1.5米厚的冰(含0.2米雪),在较厚的冰中行动非常便利。两个推进器总功率2万千瓦,航速15.4节,载重7万吨。可见缺点是破冰艏导致其在开阔水域里经济性不好,功率比前者更大,航速反而更慢。

arctic-tanker-kapitan-gotsky1.jpg

arctic-tanker-timofey-guzhenko1.jpg

arctic-tanker-vasily-dinkov1.jpg

广告:



这些船都属于穿梭油轮,任务是从巴伦支海油田上远离海岸的抗冰固定石油输出终端取油。由于免去了破冰船开路,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了。

arctic-tanker-timofey-guzhenko-at-varandey-foirot4.jpg

当然,双向推进破冰这种船型同样广泛适合于集装箱船、LNG船等。

曼哈顿号的后代:双向推进破冰油轮

这种船型是21世纪才出现的,破冰能力比起“雪龙”号(1.5节航速破1.1米厚的冰,含0.2米雪)要强得多。基本特点是采用可随意旋转的电力吊舱推进,桨舵一体,不少船还有艏侧推。航海舰桥有前后两个,倒车驾驶非常方便。在倒车时,船的尾部起着破冰艏的作用。

据说这种船型最早是日本考虑到破冰船的运行太不经济而研发的。最初船头是球鼻艏,船尾是破冰艏。设计思想是无冰时快速前进,有冰时“以退为进”,后来渐渐有一些改进。

这两艘俄罗斯自建的巴拿马型油船是专用尾部破冰的,但船头不是球鼻艏,也有一定抗冰能力。海面冰情轻微时正常前进,当遇到较大的冰区时就调转船头,反过来当作破冰船用。倒退时可以保持3节的航速破1.2米厚的冰(含0.2米雪)。两个推进器总功率1.7万千瓦,航速16节,载重7万吨。其优点在于平时航行中经济性较好。

arctic-tanker-kirill-lavrov1.jpg

arctic-tanker-mikhail-ulyanov1.jpg

这三艘韩国三星为俄罗斯造的巴拿马型的姊妹船是双向破冰的,前进和倒退时都可以保持3节的航速破1.5米厚的冰(含0.2米雪),在较厚的冰中行动非常便利。两个推进器总功率2万千瓦,航速15.4节,载重7万吨。可见缺点是破冰艏导致其在开阔水域里经济性不好,功率比前者更大,航速反而更慢。

arctic-tanker-kapitan-gotsky1.jpg

arctic-tanker-timofey-guzhenko1.jpg

arctic-tanker-vasily-dinkov1.jpg

广告:



这些船都属于穿梭油轮,任务是从巴伦支海油田上远离海岸的抗冰固定石油输出终端取油。由于免去了破冰船开路,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了。

arctic-tanker-timofey-guzhenko-at-varandey-foirot4.jpg

当然,双向推进破冰这种船型同样广泛适合于集装箱船、LNG船等。
向装甲油轮致敬,不过还是觉得人类应该放北极一马,给地球留片纯净水域。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0-12-6 00:09

其实吧,这要是各国军方都由军事FANS把持倒好了,因为这个不会受到关注,嘿嘿……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12-5 17:24

能详细科普下TG那是什么回事吗?
kyanbasara 发表于 2010-12-6 00:56


    说的是建国初期的以造代修吧
大结局: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 ... object1ai74976.html

“华海”轮拖航“曼哈顿”号(MAHATON)超级油船

 “曼哈顿”号系60年代由美国建造的可自航破冰的15万吨级的油船,船长306.48米,宽42.24米,型深20.58米,有15个贮油舱,载重量11.61万吨。该油轮没有动力,右舵叶丢失,右锚链尚余11节,左锚链尚余5节,无能力起链(锚),放链也困难,锚链仓内无弃链器,船舶右舷中部破口长60~70米,多舱进水,船舶右倾4~5度,船舶的首尾吃水6~7.7米。

1987年8月,该油轮作为废钢船由上海救捞局的三用拖轮“华海”号从韩国的丽水港拖至中国厦门港。8月23日,“华海”轮启程。29日,“华海”轮安抵韩国的丽水港。当日,“华海”轮船员上油轮检查情况,发现该油轮虽经水下修补,仍以每13小时船吃水增加0.305米的速度大量进水。为确保安全,赢得拖航时间,船员们在废油船上找到3台移动式气动水泵,救活了一台空压机,用3台气动水泵轮流在各舱抽水来延长该船的生存能力。

8月30日,“华海”轮出丽水港靠上“曼哈顿”左舷。8月31日清晨,“华海”轮顶着正面袭击韩国的强台风开始给“曼哈顿”油轮带龙须缆。在“曼哈顿”号油轮比“华海”轮高20多米且失去动力的情况下,“华海”轮备车进位,使船尾尽量靠近“曼哈顿”船首,利用被拖船上4英寸(0.1016米)钢缆,带好前后缆子,绞缆亦用4英寸钢丝,用“华海”轮的起锚机,绞盘机协同,逐渐送至“曼哈顿”轮船首,龙须链在被拖船缆桩上绕成8字型,且被放妥,连接钢缆和敲钩。后经“劳氏”船级社派来的验船师检验达到规范要求。9月1日上午,风浪增高,两船碰撞加剧,经研究 “华海”轮离泊到附近山脚下抛锚抗台,同时派5名船员在“曼哈顿”油轮上守护。

9月3日,台风过后,“华海”轮给“曼哈顿”油轮起锚。起锚采用“曼哈顿” 油轮上的橡皮管道和该轮已救活的1台空压机同“华海”轮上2台空压机气瓶并联,2路供气的方法进行。在11节锚链中被起出10节,余下的一节虽未曾离地也已被拉直,与17吨锚连在一起留在水里。当日1500时左右,主拖缆带妥,“华海”轮逐渐放缆开始起拖。起航后,气象条件良好,偏南风4~5级、轻浪。 “华海”轮将拖缆长度放至500米,拖航船队约为1100米,航速4.7节。

9月5日2100时,船队右舷正横45海里(83.34公里)通过苏岩礁,拖航正常。9月6日上午,气象海况较好,偏南风4~5级,浪高低于1米,“华海”轮在尽量不减速的情况下,吊放橡皮艇,给“曼哈顿”油轮补给。9月7日,船队遇上正向西北方向移动,将过巴士海峡的12号台风。9月9日,风浪不断增大,东北风达10~12级,“华海”轮将拖缆放至600米,车速降到65%。船队在船舶左右前后剧烈摇摆的情况下,没有采取避风。全体船员保持高度戒备状态,拖着油轮顶着5~6米的巨浪继续向目的港厦门航行。

9月10日,船队经8天紧张的航行,战胜台风的袭击,安全将“曼哈顿”油轮拖至中国厦门港,泊于鼓浪屿锚地。9月23日,“华海”轮在“沪救12”号和“厦门12”号协拖配合下,又将“曼哈顿”号巨轮冲上了拆船厂门口的滩地,成功地完成了厦门港有史以来15万吨级无动力巨轮在港内狭窄航道联合拖带并冲滩的工程。
kyanbasara 发表于 2010-12-6 00:56

就是11楼说的“以造代修”。


1969年9月8日的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新闻,主持人站在加拿大的“John A. McDonald”号破冰船上



1969年9月8日的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新闻,主持人站在加拿大的“John A. McDonald”号破冰船上

推着带有60-70米长大破口的油轮冲滩拆解,当年咱为发展经济真是敢干啊。
可以用炸药破冰吗?理想吗?{:yi:}
techiekun 发表于 2010-12-5 15:36
拆废旧船舶也是高污染工作[:a12:]
wjh8848 发表于 2010-12-6 12:08


    PLA工程兵在南极试过,没什么用。
TG果然是什么都敢拆啊
TG下一步准备拆一拆尼米兹
要说还得是毛子的核动力破冰船变态
che 发表于 2010-12-6 12:17


    具体说说吧,一直对我共的南极探索感兴趣的说。。。
回复 23# ssstoneee

南极英雄徐霞兴冰海逃生口述实录

……

   11月28号前一天我在站上,还没到,从站上看到和船上就沟通,总领队的意思,怎么办?希望我想点办法,那我就出了个主意。因为我们越冬期间留下了两名解放军战士,是专门搞爆破的南京工程兵学院的两位现役军人。这样的话呢,我说利用爆破把船前把船隔住的大厚冰炸开。当时临时党委,我是属于整个考察队的临时党委成员,开会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方案,那么当时呢,临时党委全部通过。

  在沉车的前一天,直升飞机就从船上起飞。因为我们船上带了两架直升飞机,起飞一架直-9,是专门装载人员的,飞到了中山把我和两名解放军战士,并带了9箱炸药,150个雷管,赶到了雪龙。当天下午到了以后,我们就开始爆破。就在船头四五百米的地方,我们先试炸一下。当时打的冰眼是一米厚,下了炸药。但是效果不行,为什么呢,当时感觉太浅了。

  第二天上午,也就是沉车那天上午,又开始炸冰。当时再炸呢,我就叫他们,把冰窟窿打得深一点,打了2米5,炸药填下去,但是,最后效果也不行。后来才发现,因为船搁浅的地方,正好南极叫乱冰区。它是有好多万年冰的碎渣因海浪拥挤堆积起来,在陆缘冰的边缘和海水的交界处,因为风浪引起的,把冰一层层往上翻堆积起来,形成了乱冰区。乱冰区是由乱冰重叠,所以冰里面的空隙很大,对炸药来说,能量释放了。就像炸在棉花胎里一样。这样,炸药炸冰失败。
che 发表于 2010-12-6 17:24

《南极英雄徐霞兴冰海逃生口述实录》,谢啦~~~
主帖有大量重大错误,已经更正!呼呼
che 发表于 2010-12-6 01:31
经过“苏岩礁“的时候怎么没顺便把那石头给撞没了?
buckeyes 发表于 2010-12-6 19:36


    晕,你想再制造一个跃进轮事件啊……石头其实比船硬朗多了……
科普了
那身板儿!装上三座主炮比大和号还给力呢!但话说回来,再牛B的船在焊枪的电光下也都只沦为了枪下之鬼/
回复 7# che


    现在TG能造的了这种破冰船吗?
恩 拆那
回复 16# 蒸汽装甲舰
现在很多地方还这么干
中国人民志愿军 发表于 2010-12-6 20:55


    抗冰油轮还是可以造的,比如广船国际为瑞典船东造的5.18万吨冰区加强型油船,可破25厘米厚的冰。

我说啊,这船的侧面没让大家想起库茨涅佐夫吗?
破冰还是要传说中的航公才行
好猛的资料!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0-12-6 00:09


    老毛子做的北极海底采油的技术方案海了去了,这块净土估计是保不住了
@@看着挺不错诶
都是猛料,嘛时候不忙的话也出个帖科普下dudinka到上海的航程和船船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