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的特殊舾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38:57
<P>

    潜艇在性能、担负的任务以及活动的环境等方面均不同于水面舰艇,因此在潜艇上往往也有一些与水面舰艇不同的特殊舾装。现代潜艇的特殊舾装主要包括锚装置、舵装置、系泊装置、扶手栏杆及围栏、升降装置以及其他附属装置等。 </P><P>

    潜艇在性能、担负的任务以及活动的环境等方面均不同于水面舰艇,因此在潜艇上往往也有一些与水面舰艇不同的特殊舾装。现代潜艇的特殊舾装主要包括锚装置、舵装置、系泊装置、扶手栏杆及围栏、升降装置以及其他附属装置等。 </P>
锚装置
    一提到锚,大多数人就会联想起一个巨大的铁爪。虽然它不像动力装置、武器装备以及观导设备那么重要,但任何舰艇和船舶都少不了它。潜艇的特殊活动方式决定了其抛锚停泊的几率远远低于水面舰艇,但锚装置包括锚、锚链和锚机一样也不能少。
    潜艇的锚装置并不像水面舰艇的锚装置那样醒目,通常是布置在潜艇上层建筑内部,只装备一个锚杆比较短的霍尔锚,不用时整个锚收放在锚穴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锚装置对潜艇水下航行造成的阻力。为此,各国潜艇设计师也煞费苦心地对锚装置进行改进。1955年,美国海军开始成批建造“鳐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对其锚穴孔的布置位置作了改进和调整,把锚穴孔布置在可折叠的艏水平舵的后面,这样可以减少锚穴孔对艇水平舵的不良影响。1956年,美国海军在建造第一批水滴形高速攻击型潜艇“鲣鱼”级核潜艇时,又将锚穴孔布置在艇体底部,锚被设计成蘑菇形状,当潜艇不使用锚时,整个锚被完全收放在锚穴孔中,而锚呈曲面的外表面则与潜艇底部的艇体表面形成平滑的一个整体,从而降低了潜艇艇体表面的水下阻力。随着潜艇水下悬浮定位技术的发展,锚的作用已渐渐消失,昔日不可缺少的装置,现在新型的潜艇上己销声匿迹了。
<P>扶手栏杆及围栏
    见过早期潜艇照片的人都会记得,那时的潜艇甲板上都有数量不少的扶手栏杆及围栏。那是因为早期潜艇的活动方式主要以水面航行为主,需要有人员在甲板或指挥台上从事各种操作,那些扶手栏杆和围栏就起保护作用。二战后,潜艇的主要活动方式逐渐由水面转为水下,扶手栏杆的作用不大了,而且为了降低潜艇水下航行噪声和提高其水下航速,设计师们开始对扶手栏杆和围栏进行改进。首先改进的是指挥台,用一个完整、连续的外壳包覆起来,形成了指挥台围壳,这不仅改善了潜艇水下航行过程中的周围流体特性,也为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潜艇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良好的指挥环境。当然,指挥台围壳出现以后,指挥台上的围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次改进的是扶手栏杆,将扶手栏杆设计成活动式或可折倒式,当潜艇处于水面状态时,扶手栏杆被竖起来或装在甲板上保护艇员在甲板上操作时的人身安全。当潜艇下潜到水下时,扶手栏杆或被放倒,或被拆下,以减小水下航行阻力,由于现代反潜技术的迅速发展,制约了潜艇在海面的活动,特别是核潜艇出现以后,潜艇在海上的活动就逐渐转为以水下航行为主,因此,核潜艇及新型常规潜艇上的扶手栏杆数量急剧减少,并且均采用折倒式或活动式结构。</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0 23:31:40编辑过]
什么啊?
<P>出入舱口</P>
<P>    潜艇的航行状态大多数是在水下,因此潜艇的出入舱口与水面舰艇有很大的区别。潜艇的出入舱口一般都兼作逃生舱口,有时还用做潜水人员出入潜艇的舱口,因此其结构必须经过特别的设计。一般地说,潜艇上的出入舱口采用双重舱盖结构,在其内盖与外盖之间,留有一段水密过渡通道,这段水密过渡通道是艇内人员进行逃生或者潜水人员进出潜艇时的重要通道。另外,当潜艇失事时,为了便于外界的救生或者救生潜艇对其实施营救活动,出入舱口外盖的周围,装有可与救生钟或救生潜艇对接的基座。为确保安全,艇上的所有舱口除了指挥台围壳内的出入舱之外,必须全部关闭。
    一艘现代潜艇,根据其排水量和主尺度的不同,大体上设有2~3个出入舱口。出入舱口的布置原则是,在指挥舱设一个,在舶舱和艉舱各设一个。设在指挥舱的出入舱口是潜艇上最重要的出入舱口,因为它是连接指挥舱和指挥台围壳的重要通道。当潜艇处于水面航行状态时,为了保证指挥台与艇内的联系和便于艇内人员的出入,该舱口往往处于开启状态。且是艇上开启频度最高的出入舱口。设在艏部的出入舱口一般都布置在艏鱼雷舱,由于艏鱼雷舱往往兼作艇员居住舱室,因此艏鱼雷舱是潜艇内艇员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出入舱口设置在艏鱼雷舱的优点是,便于在潜艇失事时对艇员进行营救。</P>

<P></P>


<P>武器装载口</P>
<P>    在现代潜艇中,由于艏鱼雷舱既作为艇员居住舱,又作为鱼雷备用舱,因此大多数潜艇都把设置在艏鱼雷舱的出入舱口兼作鱼雷装载口。潜艇在出海执行任务之前,艇上携带的鱼雷都是在码头上通过这个鱼雷装载口装进潜艇的。,到了80年代之后,无论是常规动力潜艇还是核潜艇都相继装备了各种性能的导弹,并且这些导弹均可利用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因此,潜艇上携带的各种性能的导弹也是通过鱼雷装载口装进潜艇的。这样,潜艇上传统的鱼雷装载口虽然在其结构方面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海军却逐渐将其称作武器装载口。
    为了保证潜艇耐压艇体的强度,潜艇设计师对艇上的出入舱口和武器装载口的数量控制得非常严格,,在艏鱼雷舱中设置出入舱口并兼作武器装载口,就是为减少潜艇耐压艇体上开孔的数量。然而,美国海军于50年代未对“长尾鲨”级攻击型核潜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却打破了国际上潜艇设计的惯例,把传统上布置在艏部的鱼雷舱后移到接近潜艇的舯部。因此,在“长尾鲨”级核潜艇的总布置中,只好在其指挥台围壳后面的位置上又特别设置了一个供装载鱼雷的专用装载口。自此之后,美国海军的“鲟鱼”级、“洛杉矶”级以及“海狼”级等攻击型核潜艇均设置了专用的武器装载口。日本于70年代后期建造的“夕潮”级常规动力潜艇,其基本结构亦与美国海军的“长尾鲨”级相差无几,在其指挥台围壳后面的位置上也设置了一个专用的鱼雷装载口。
    目前,由于世界各国海军对于潜艇救生技术逐渐重视起来,利用深潜救生潜艇的救生方式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救生技术。因此,北约军事集团的成员国所拥有或者建造的潜艇,出入舱口外盖已经采用610毫米的标准通用直径,这一数值是与北约集团成员国所拥有的深潜救生潜艇上的救生口进行对接的标准值。为了提高对失事潜艇救生的成功率,目前世界上一些非北约成员国家的潜艇上,其出入舱口外盖的直径也在逐渐采用610毫米这一标准数值。</P>
<P> 潜艇的通气管装置系统</P>
<P>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证潜艇获得更好的隐蔽性和水下航行能力以便使潜艇能够发挥更大的突击作用,同时为了保证潜艇在敌人反潜兵力攻击下的安全性,世界各国的潜艇设计师绞尽了脑汁。德国海军在这方面捷足先登,最先成功地研制了潜艇通气管装置,并且在1944年建造的U-XXI型潜艇上首次装备了通气管装置。尽管德国海军最终没有来得及把装备通气管装置的U-XXI型潜艇有效地投入战争,但是德国潜艇的通气管装置却对战后世界各国潜艇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潜艇通气管装置有一个进气管和一个排气管。当潜艇处于潜望镜深度时,利用露出水面的进气管把外界的空气抽入潜艇内部以供艇员和艇上的柴油机使用。而排气管的作用是把柴油机工作时产生的废气导出艇外。早期的通气管装置是一个具有固定长度的进气、排气组合桅杆,在不使用时,这根组合桅仟纵向平倒放置在潜艇外壳上。当潜艇需要使用通气管装置系统时,利用液压使其直立起来。然后使其根部转动,再用锁紧销将其固定在指挥台围壳的后部。在进气管的顶部有一个浮动机构,其原理颇像厕所抽水马桶里的浮球原理。当桅杆处于水中时,浮动机构会自动关闭并将进气管阻塞,使外界的海水不至于通过进气管进入潜艇艇内。当桅杆露出水面时,该浮动机构可自行打开,使进气管与外界连通。此时,残留在进气管中的海水被导出而流入艇上的辅助压载水舱。然后,艇上的柴油机便可以在通气管状态进行丁作了。这时,柴油机的排气压力便可以把排气管中的海水吹除出去。
    早期的通气管装置的缺点主要是与进气管有关的一些设备比较落后,在艇上的柴油机开始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把进气管中残留的少量海水排除掉。这样一来,通气管装置的桅杆便要在海面上暴露比较长的时间,从而增加了被敌人探测到的几率。而要使伸出海面的通气管装置的桅杆从海面上消失,只有通过整个潜艇增大下潜深度的办法实现,要做到这一点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问。另外,早期的通气管装置对艇上的柴油机的工作速度也有一定的限制,以便防止把艇内的空气大量抽吸到艇外,从而造成艇内人员处于缺氧状态。总之。早期的通气管装置虽然解决了潜艇的隐蔽性问题,但是却使潜艇性能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现代通气管装置中的进气管桅杆和排气管桅杆都是可升降的,且升降高度还可调节。在设计时,一般把进气管和排气管组合在一起并布置在流线型的指挥台围壳内,进气口则设在进气管的顶部。当潜艇利用通气管装置对蓄电他充电时,一旦发现敌人的雷达正在探测,进气管的桅杆能迅速降低并停止对蓄电池充电。
    如果把进气管单独装设在一个专用桅杆上,那么进气管就会提供更大的空气流量。英国海军70年代建造的“奥伯龙”级常规动力潜艇进气管的效率非常高,可在进气管桅杆的暴露率为50%的情况下使不增压的柴油机进行工作。另外,该级潜艇的进气管的升起和降下非常迅速。这样,进气管桅杆便能产生许多间断性的雷达反射信号,使敌人的探测雷达难以对其进行连续的探测和定位。由于装备了这种进气管桅杆,即使在敌人实施空中严密警戒的情况下,潜艇仍然可适当开展活动。
    潜艇使用通气管装置航行,有时可能会造成艇内暂时低气压和缺氧,因此许多国家的潜艇都在艇内各相应的位置上装设了带有绿色、棕色和红色扇形标记的气压表,这种气压表能表示出艇员对艇上真空状态的忍受程度。当气压表的指针在红色标上区时,即表示艇上的真空状态已经达到了艇员可以忍受的极限状态,此时潜艇必须立即停止使用通气管装置。
    另外,在海面上有风的天气中,潜艇利用通气管装置进行航行时,应根据风向来选择潜艇的航向,这样可以防止艇上柴油机所排出的充满一氧化碳的废气从进气管倒灌进艇内。由此看来,当潜艇在通气管状态下航行时,必须具有充分的保护措施。否则的话,则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
    潜艇上的通气管装置系统在世界潜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潜艇核动力装置被研制成功之前在潜艇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如果没有通气管装置,可能常规动力潜艇这个舰种早就被淘汰了。通气管装置的问世,使得常规动力潜艇焕发了新的生机,延续了常规动力潜艇这个舰种的寿命,并且使得常规动力潜艇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虽然核潜艇可以长期地在水下保持隐蔽航行,但是核潜艇通常也都装备了通气管装置,以便供核潜艇上应急柴油机使用或者当核潜艇上的大气环境控制设备出现故障时换气时使用。 </P>


强,强,强!~~~~大家快来顶呀[em05]
<P>德国人还是很强的</P><P>开创了导弹,原子弹的先河~~都是他们开的头</P>
德国人强的还不止怎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