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所犯的两大战略错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0:37
  这里所说的错误,不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即为了实现其人生目的正误,所以反共正误之类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也不指其个人能力所限而出现的错误,比如他并不善于指挥大军等。
  下面讲他犯的两件极大的战略错误,不但对他本人,对于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第一大错1929年削藩过于急躁
  
  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同月南京政府宣告“中国之统一……正告完成。”其实,这时东北的张学良尚未易职表示服从南京政府。
  几乎同时,蒋介石就迫不急待的从共同北伐的同盟军手中夺取兵权。
  当年七月蒋介石即提出“军事整理案”,企图利用他所掌握的南京中央政府的大权,以整编、混编等办法同化异己同盟军。次年1月,召开了国民党军队编遣会,制定的《大纲》规定,一切权力归中央,各集团军(即各实力派)无权自行调动和任免军官。
  这样严厉的处置方针,自然会激起各实力派,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以及他们下属军官们的愤恨。新的军阀混战即将开始。
  一个多月后,蒋桂战争爆发,蒋以军力进剿和金钱、官阶收买瓦解桂军,六月桂系战败。
  又一个多月后,8月蒋介石又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宣告各实力派如不交出军队,将武力征服。这实际上就是逼迫各军阀武力反蒋。先是冯系西北军在十月出兵讨蒋。十一月失败。次年,即1930年3月,冯、阎、桂三系通电联合讨蒋。五月蒋冯阎三大军阀在中原大规模混战。双方共使用兵力一百多万,死伤三十万。
  混战中,冯、阎渐显败局。其实,近代战争的胜负,实质上取决于经济。以冯、阎、桂系所占据在的西北西南以小农为主的经济和蒋介石占据的东南地区较先进的工商业对阵,是很难占上风的。至少蒋介石的金钱和官位就是极强有力的杀伤工具。尤其是冯系虽军力庞大,但所据有的却多为极贫瘠地区,在混战中失败是很自然的。
  九月,首鼠两端的张学良宣布站在蒋的一边,蒋下令让他接收平津冀等地。东北军主力入关援蒋,阎、冯等大势去矣,空前规模的军阀大混战以蒋的胜利而告终。
  
  虽然蒋胜利了,但在编遣会议上所提出的一切权力归中央,各实力派不得自行调动和任免军官等,直到1949年败退台湾前也未能在晋军及桂系中真正达到。可见欲速则不达。当时蒋虽然在军事、经济、政治上的力量比任何一个都强,但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可信依赖的人才及人力方面仍十分不足。他的重要统治工具,军统、中统特务机关都是1932年才真正建立起来。
  对蒋而言,合理的策略是适当的时机单挑一个军阀收拾,对其它的实力派则妥协,且尽量拉拢。收拾一个军阀,绝不满足于军事上胜利,而需费些时间、花些金钱、下功夫要么就编成和蒋系的嫡系相同的部队,要么遣散,即彻底解决问题。完全收拾一个后,再收拾下一个。虽耗时甚多,却是长远根本之计。
  可惜蒋介石的权力欲太强,在看似能夺到手的权力时,就急不可待的去抓。
  
  新军阀大混战的最大恶果是为日本加快侵略我国,特别是侵占东北的步伐制造条件。中原百万兵力大战给日本人传递一种错误信息,即中国人不可能团结起来共御外侮,这对日本人无疑是一极大诱惑。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先侵占东北是其国策,迟早会发生。但是,国内大规模内战及东北军力空虚,就仿佛是给瘾君子扎上一针吗啡似的,邪恶的劲头一下子鼓了起来。
  1930年九月张学良受命进关接收京津,恰在一年后,1931年九月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如果没有中原大混战,张学良的司令部和主力没有进驻华北,日本军队还敢以极少量兵力,急不可待挑起事端,炮轰东北军军营?张学良本人及司令部还驻在沈阳,对炮轰北大营能不抵抗吗?他想当‘逃跑将军’,跑到哪?北方的阎、冯等会把地盘让给他?张学良不逃跑而是尽力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盘,形势又会怎样?
  历史不能假设,这一切都不能随便给出答案。但是,若中原混战规模没那么大,张学良没率主力离开东北,日本占领全东北的时间延迟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二,第二大错1946年发动内战太急躁
  
  抗日战争中共产党武装靠敌后斗争,有着极大的发展。胜利了,蒋介石想消灭之,一点也不奇怪,对于蒋来说,也不能说是错。他错在太急了否则也不至于那样快的滚到台湾去。
  
  为说明此论点,首先要辩明内战是谁挑起的。
  国共两方军事上小摩擦是不会断的,是谁的错?可能多是公婆各说各有理,但是,全面的内战是由蒋介石挑起的,这是没有疑义的。
  当时蒋军有正规军兵力约四百三十万,又以低价购入二战后美军的‘剩余物资’,共值八亿美元,组成众多机械化部队。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1946年六月后称解放军)只有一百二十万人,根本没有汽车、飞机、坦克等,还是‘土八路’之属。
如果不是精神病,谁会以这样的兵力上向装备上的绝对优势的对手发动战争?
  1946年六月全面内战暴发,至次年二月,九个月中,蒋军攻占了约100座城市,其中不乏战略要地及解放区的核心城市,三月又占领了延安。说共产党为了丢失这些好不容易才占领的城市而发动全面内战,谁会信?
  
  蒋介石因发动内战而迅速败走台湾,为什么败?有说是对己方军力估计太高,或对敌方兵力估计过低等,都没错。但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囿于西南一隅,还要维持巨量的战争经费,经济困难是必然的。抗战八年,国民党采取了杀鸡取卵的办法,即印钞票,八年抗战中,法币发生量暴增400倍,不能不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但因为有战时经济管制,人们也为了打日本而作出牺牲,还能维持下去。
  胜利了,却屡出昏招。蒋介石一生似乎不怎么尊重经济规律,他所需要的只是有人(如财政部长)为他筹钱,让他完成他在作的正确或错误的事情而已。
  先是不问青红皂白,没作好准备就取消了一切战时经济管制。(而当时共产党管理区域,则仍实行严格的经济管制。)
  禁用沦陷区通行的伪币,这是应该的,但是却规定了极不合理的法币伪币间的兑换比例,严重的摧残了沦陷区工商业和一般老百姓。据时人记载,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南京城的稻米价在几个月内就上涨了数百倍。也使得大量工厂无法开工,严重影响了中国最发达地区的经济正常运行。
  这样国民党派到沦陷区的接收大员们,依不合理的兑换率,就个个腰缠万贯,再加上各种特权,把接收变成‘劫收’,当时有五子登科(指接收大员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的说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人就已经知道经济准备对战争的重要性,蒋介石不会不懂,但他却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如上所述,江浙最发达的地区,经济被接收搞的乌烟瘴气,为战争所需要的经济准备却并未真正进行。
  1946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一万六千吨,而清末民初,单单汉冶萍公司的钢产量就达到过五万吨。抗战初起,这个公司的一些设备运住重庆,这是事实,但为了有足够的钢铁支持战争,恢复其生产力当然十分要紧,却未见蒋政府有何作为。1946年三月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占领了鞍山这个能产几十万吨钢的城市,但直到1948年二月鞍山解放,蒋介石似乎从来没有过要恢复和发展东北钢铁业以支持战争的念头。
  总之,在1946年发动内战前,蒋介石不但没有要建立一个可以支持战争的、能合理运行的经济,而且连原有的经济也因为‘劫收’而受到大损伤。
  
  那么军费从哪里来,狂印钞票!先印法币,后印金元卷,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和抗战前相比,物价涨了千万倍以上。百度一下就可得到相关数据,这里不多说了,只附一张图片,可见那时的钞票不值钱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政权要不崩溃,天理不容。(法币改金元卷时,我十一岁,还记得当时大人长辈骂国民政府诈骗老百姓钱财,人们以货易货或以袁大头为货币的情景。)
  
  蒋介石的这两大错误对民族的进程影响极大,对其本人的政治生涯也有转折作用。两次错误的根源相似,都出之于强烈的权力欲。说蒋介石‘嗜权如命’一点也不冤枉他。
  作为一个高级领导人,都得有一定的权力欲,除了世袭,否则是干不到那个地位的。像周文王的长兄吴太伯那样不栈恋权位的,是不可能发展和扩张周国,给自己儿子创造建立八百年周朝的条件。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于有权力欲的人来说,并没有错。但是,在没有足够的实力把别人挤下去之前,还是要妥协一下较好,否则,倒可能被别人挤下去,或第三者挤上床来。
  
  有个问题倒值得再研究,这就是,在国内争权方面,蒋介石极不愿妥协,过分急躁的干蠢事;但在对外国势力方面,特别是对日本人,却能一再忍让,只有在实在无法妥协时才会开战,极富妥协精神。
  
  
这里所说的错误,不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即为了实现其人生目的正误,所以反共正误之类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也不指其个人能力所限而出现的错误,比如他并不善于指挥大军等。
  下面讲他犯的两件极大的战略错误,不但对他本人,对于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第一大错1929年削藩过于急躁
  
  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同月南京政府宣告“中国之统一……正告完成。”其实,这时东北的张学良尚未易职表示服从南京政府。
  几乎同时,蒋介石就迫不急待的从共同北伐的同盟军手中夺取兵权。
  当年七月蒋介石即提出“军事整理案”,企图利用他所掌握的南京中央政府的大权,以整编、混编等办法同化异己同盟军。次年1月,召开了国民党军队编遣会,制定的《大纲》规定,一切权力归中央,各集团军(即各实力派)无权自行调动和任免军官。
  这样严厉的处置方针,自然会激起各实力派,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以及他们下属军官们的愤恨。新的军阀混战即将开始。
  一个多月后,蒋桂战争爆发,蒋以军力进剿和金钱、官阶收买瓦解桂军,六月桂系战败。
  又一个多月后,8月蒋介石又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宣告各实力派如不交出军队,将武力征服。这实际上就是逼迫各军阀武力反蒋。先是冯系西北军在十月出兵讨蒋。十一月失败。次年,即1930年3月,冯、阎、桂三系通电联合讨蒋。五月蒋冯阎三大军阀在中原大规模混战。双方共使用兵力一百多万,死伤三十万。
  混战中,冯、阎渐显败局。其实,近代战争的胜负,实质上取决于经济。以冯、阎、桂系所占据在的西北西南以小农为主的经济和蒋介石占据的东南地区较先进的工商业对阵,是很难占上风的。至少蒋介石的金钱和官位就是极强有力的杀伤工具。尤其是冯系虽军力庞大,但所据有的却多为极贫瘠地区,在混战中失败是很自然的。
  九月,首鼠两端的张学良宣布站在蒋的一边,蒋下令让他接收平津冀等地。东北军主力入关援蒋,阎、冯等大势去矣,空前规模的军阀大混战以蒋的胜利而告终。
  
  虽然蒋胜利了,但在编遣会议上所提出的一切权力归中央,各实力派不得自行调动和任免军官等,直到1949年败退台湾前也未能在晋军及桂系中真正达到。可见欲速则不达。当时蒋虽然在军事、经济、政治上的力量比任何一个都强,但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可信依赖的人才及人力方面仍十分不足。他的重要统治工具,军统、中统特务机关都是1932年才真正建立起来。
  对蒋而言,合理的策略是适当的时机单挑一个军阀收拾,对其它的实力派则妥协,且尽量拉拢。收拾一个军阀,绝不满足于军事上胜利,而需费些时间、花些金钱、下功夫要么就编成和蒋系的嫡系相同的部队,要么遣散,即彻底解决问题。完全收拾一个后,再收拾下一个。虽耗时甚多,却是长远根本之计。
  可惜蒋介石的权力欲太强,在看似能夺到手的权力时,就急不可待的去抓。
  
  新军阀大混战的最大恶果是为日本加快侵略我国,特别是侵占东北的步伐制造条件。中原百万兵力大战给日本人传递一种错误信息,即中国人不可能团结起来共御外侮,这对日本人无疑是一极大诱惑。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先侵占东北是其国策,迟早会发生。但是,国内大规模内战及东北军力空虚,就仿佛是给瘾君子扎上一针吗啡似的,邪恶的劲头一下子鼓了起来。
  1930年九月张学良受命进关接收京津,恰在一年后,1931年九月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如果没有中原大混战,张学良的司令部和主力没有进驻华北,日本军队还敢以极少量兵力,急不可待挑起事端,炮轰东北军军营?张学良本人及司令部还驻在沈阳,对炮轰北大营能不抵抗吗?他想当‘逃跑将军’,跑到哪?北方的阎、冯等会把地盘让给他?张学良不逃跑而是尽力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盘,形势又会怎样?
  历史不能假设,这一切都不能随便给出答案。但是,若中原混战规模没那么大,张学良没率主力离开东北,日本占领全东北的时间延迟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二,第二大错1946年发动内战太急躁
  
  抗日战争中共产党武装靠敌后斗争,有着极大的发展。胜利了,蒋介石想消灭之,一点也不奇怪,对于蒋来说,也不能说是错。他错在太急了否则也不至于那样快的滚到台湾去。
  
  为说明此论点,首先要辩明内战是谁挑起的。
  国共两方军事上小摩擦是不会断的,是谁的错?可能多是公婆各说各有理,但是,全面的内战是由蒋介石挑起的,这是没有疑义的。
  当时蒋军有正规军兵力约四百三十万,又以低价购入二战后美军的‘剩余物资’,共值八亿美元,组成众多机械化部队。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1946年六月后称解放军)只有一百二十万人,根本没有汽车、飞机、坦克等,还是‘土八路’之属。
如果不是精神病,谁会以这样的兵力上向装备上的绝对优势的对手发动战争?
  1946年六月全面内战暴发,至次年二月,九个月中,蒋军攻占了约100座城市,其中不乏战略要地及解放区的核心城市,三月又占领了延安。说共产党为了丢失这些好不容易才占领的城市而发动全面内战,谁会信?
  
  蒋介石因发动内战而迅速败走台湾,为什么败?有说是对己方军力估计太高,或对敌方兵力估计过低等,都没错。但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囿于西南一隅,还要维持巨量的战争经费,经济困难是必然的。抗战八年,国民党采取了杀鸡取卵的办法,即印钞票,八年抗战中,法币发生量暴增400倍,不能不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但因为有战时经济管制,人们也为了打日本而作出牺牲,还能维持下去。
  胜利了,却屡出昏招。蒋介石一生似乎不怎么尊重经济规律,他所需要的只是有人(如财政部长)为他筹钱,让他完成他在作的正确或错误的事情而已。
  先是不问青红皂白,没作好准备就取消了一切战时经济管制。(而当时共产党管理区域,则仍实行严格的经济管制。)
  禁用沦陷区通行的伪币,这是应该的,但是却规定了极不合理的法币伪币间的兑换比例,严重的摧残了沦陷区工商业和一般老百姓。据时人记载,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南京城的稻米价在几个月内就上涨了数百倍。也使得大量工厂无法开工,严重影响了中国最发达地区的经济正常运行。
  这样国民党派到沦陷区的接收大员们,依不合理的兑换率,就个个腰缠万贯,再加上各种特权,把接收变成‘劫收’,当时有五子登科(指接收大员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的说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人就已经知道经济准备对战争的重要性,蒋介石不会不懂,但他却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如上所述,江浙最发达的地区,经济被接收搞的乌烟瘴气,为战争所需要的经济准备却并未真正进行。
  1946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一万六千吨,而清末民初,单单汉冶萍公司的钢产量就达到过五万吨。抗战初起,这个公司的一些设备运住重庆,这是事实,但为了有足够的钢铁支持战争,恢复其生产力当然十分要紧,却未见蒋政府有何作为。1946年三月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占领了鞍山这个能产几十万吨钢的城市,但直到1948年二月鞍山解放,蒋介石似乎从来没有过要恢复和发展东北钢铁业以支持战争的念头。
  总之,在1946年发动内战前,蒋介石不但没有要建立一个可以支持战争的、能合理运行的经济,而且连原有的经济也因为‘劫收’而受到大损伤。
  
  那么军费从哪里来,狂印钞票!先印法币,后印金元卷,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和抗战前相比,物价涨了千万倍以上。百度一下就可得到相关数据,这里不多说了,只附一张图片,可见那时的钞票不值钱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政权要不崩溃,天理不容。(法币改金元卷时,我十一岁,还记得当时大人长辈骂国民政府诈骗老百姓钱财,人们以货易货或以袁大头为货币的情景。)
  
  蒋介石的这两大错误对民族的进程影响极大,对其本人的政治生涯也有转折作用。两次错误的根源相似,都出之于强烈的权力欲。说蒋介石‘嗜权如命’一点也不冤枉他。
  作为一个高级领导人,都得有一定的权力欲,除了世袭,否则是干不到那个地位的。像周文王的长兄吴太伯那样不栈恋权位的,是不可能发展和扩张周国,给自己儿子创造建立八百年周朝的条件。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于有权力欲的人来说,并没有错。但是,在没有足够的实力把别人挤下去之前,还是要妥协一下较好,否则,倒可能被别人挤下去,或第三者挤上床来。
  
  有个问题倒值得再研究,这就是,在国内争权方面,蒋介石极不愿妥协,过分急躁的干蠢事;但在对外国势力方面,特别是对日本人,却能一再忍让,只有在实在无法妥协时才会开战,极富妥协精神。
  
  
一,对军阀的作战是成功的,后来剿共不利拖了整合统一全国的后腿
二,共党势力扩张很快,1946是二战后国共实力差距最大的时候,越拖越不利
日军如果和一战一样浅尝辄止,台湾和满洲的归属就很微妙了 美国可不是什么一腔正气的救世主
徐焰少将有一个专门的视频 讲了国军在抗日胜利后,突击结婚,排长级别的都可以结婚。庞大的军队,身后还带着庞大的家眷,以及长官们经营的公司商铺。这样一来,战斗力急剧下降,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反观对面,三五八团的结婚界限  使得广大官兵还是些和尚兵。结婚不结婚,我个人认为是很大的一个关键因素。。。
居士说的两点我觉得蒋都没大的失误,一个分裂的中国不管怎样都比不上就算形式上统一的中国,内战也无法避免,毛已经下令接收根据地的日占区,这时候的好人千万做不得。

我觉得蒋最大的失误是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苏联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45年蒋处在声望最高的阶段,如果此时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摆出不惜再次一战的姿态,国内拥护自不必说而且能使毛处于两难境地。


北伐完成后,全国军费支出超过财政收入一半以上,各方实力派拥兵自重,控制了太多要害地区(楼主说的策略,如果是康熙年间三番各自在外围还好点,像桂系当年的一字长蛇阵那实在太刺眼),国家的各项经济、人事、军事政策基本上没有落地的可能性;而且更要老蒋命的是这帮实力派背后还有汪精卫等国民党各派大佬支持,身后还有其他列强支持。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统一,早晚还是要威胁到老蒋的权力地位,还是要大打。既然早晚要打,晚打不如早打,被动打不如主动打,加上杨永泰提供的实施方案很有诱惑力、背后的金主们催的又紧,所以老蒋肯定是要尽快行动的。

而且,就算是要拉一派打一派,老蒋恐怕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之前的很多情况都证明了蒋是个什么人,大军阀们博弈一下都不会帮他翦除异己,小军阀何建之流倒是算盘很响,湘案里也起了作用,可是影响力太小,老蒋终归是要靠自己解决问题。事实上从蒋桂战争到中原大战,老蒋干的还是很漂亮的。至于小日本,我同意5楼意见,日本那帮神经病参谋早晚搞出事端来,东北肯定要打。如果关内军阀混战磨磨唧唧搞成持久战,张也会率东北军入关参战,到时候东北还是空虚,国家实力更弱,内部的矛盾更尖锐,日本人全面入侵的计划反而更容易了。

北伐完成后,全国军费支出超过财政收入一半以上,各方实力派拥兵自重,控制了太多要害地区(楼主说的策略,如果是康熙年间三番各自在外围还好点,像桂系当年的一字长蛇阵那实在太刺眼),国家的各项经济、人事、军事政策基本上没有落地的可能性;而且更要老蒋命的是这帮实力派背后还有汪精卫等国民党各派大佬支持,身后还有其他列强支持。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统一,早晚还是要威胁到老蒋的权力地位,还是要大打。既然早晚要打,晚打不如早打,被动打不如主动打,加上杨永泰提供的实施方案很有诱惑力、背后的金主们催的又紧,所以老蒋肯定是要尽快行动的。

而且,就算是要拉一派打一派,老蒋恐怕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之前的很多情况都证明了蒋是个什么人,大军阀们博弈一下都不会帮他翦除异己,小军阀何建之流倒是算盘很响,湘案里也起了作用,可是影响力太小,老蒋终归是要靠自己解决问题。事实上从蒋桂战争到中原大战,老蒋干的还是很漂亮的。至于小日本,我同意5楼意见,日本那帮神经病参谋早晚搞出事端来,东北肯定要打。如果关内军阀混战磨磨唧唧搞成持久战,张也会率东北军入关参战,到时候东北还是空虚,国家实力更弱,内部的矛盾更尖锐,日本人全面入侵的计划反而更容易了。
小女孩挺耐看的,在买什么东西
楼主说的都是些台面上的东西,我对于蒋介石和他的政权始终持一贯看法:412埋下了这个政权必然灭亡的祸根。412清洗了TG的同时GMD把自己的基层也清洗完了,从此蒋介石根本没有能力掌握基层,任何有利于国家民族长远的政策根本执行不下去,“25减租“在试点的浙江都搞不下去,更别说全国了。解放战争,国民党号称430万,但是实际上在前线的机动兵力始终只能维持在100万左右,加上后勤也只有150万,对TG根本就没有多少优势,如果蒋介石的失败是因为”准备不足“那么,掌握人口只有GMD4分之1、且没有啥像样工商业的TG,是如何把战争维持下去的?
常凯申同志不是犯错误,而是能力就那么点。用现在流行的话,性格决定命运。常凯申同志不是喝醉酒的时候做的这些决定,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也不是没有人规劝,但是常凯申同志任然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最正确的,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常凯申同志不过是朱温之流的人物,即使没有土共,常公也统一不了天下,不过是个新版五代十国,最后便宜了小鬼子。
笃信武力的悲剧
爱无限马甲2 发表于 2015-9-16 16:24
笃信武力的悲剧
常公作为一个正统政权的统治者 其败亡的速度之快 史上罕见 连南明都不如
我完全统一楼主的观点。

北伐后不应如此急于削藩,这无异于逼他们反蒋,而应拉一派打一派,逐渐各个击破。但不这么做也没法让各路军阀知道中央的厉害,他们还是会相继反叛,让蒋军疲于奔命。红军更会迅速扩大,到35年还无法逼迫共产党、川军等归顺中央实现国家的初步实际统一。到1937年中国还是33年那样的一盘散沙状态。

46年共产党已经尾大不掉,即便作战顺利,剩下几十万遍布全国的游击队,他也没办法剿灭。不过不内战也很困难,共产党的条件实际上是相当于把各个解放区建成国中之国,时长日久还是要打的。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表现是及格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击败各路军阀,扩大了中央所辖地盘,壮大了中央政府的实力。试想,一个军阀割据的中国,比一个形式上统一的中国,在面对日本的侵略时,势必更加被动。日本人完全可以采取拉拢分化、军事进攻的方式控制大部分军阀。918事变的发生,不是因为东北军主力入关,而正是因为东北事实上割据游离于中央政府,张少帅为保存实力而采取不抵抗政策,把所有责任都推到蒋介石身上是不公平的。窃以为,蒋介石最大的失误是低估了共产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对于共产党这样一个组织严密,纲领鲜明,目标明确的现代政党相比,国民党就像是一个松散的社团,即便当时实力对比差距很大,国民党也必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长工26年上位,迅速的连自己都感到吃惊。这样的话,除了根基不深,以后做事也可能觉得自己天命所归,算无遗策,发则必中,不必拖泥带水。
梅川内裤 发表于 2015-9-16 11:50
一,对军阀的作战是成功的,后来剿共不利拖了整合统一全国的后腿
二,共党势力扩张很快,1946是二战后国共 ...
看来你是赞成他1946年挑起内战,三年即败走台湾的。怎么看像个共谍!?
勿怒,说笑而已。
浆糊瓶 发表于 2015-9-16 12:37
居士说的两点我觉得蒋都没大的失误,一个分裂的中国不管怎样都比不上就算形式上统一的中国,内战也无法避免 ...
其实后来只是把西北军搞的差不多了,东北军、桂系、晋军仍不是蒋能直接派军官的。
1928年形式上已经统一。
流氓兔010 发表于 2015-9-16 13:31
北伐完成后,全国军费支出超过财政收入一半以上,各方实力派拥兵自重,控制了太多要害地区(楼主说的策略, ...
拉一派打一派是可能的。
西北军第一次反蒋为什么迅速失败,蒋把阎拉拢住起大作用。
西北军失败后,蒋即迫阎离开山西,明摆着要吃掉晋军。阎锡山才和西北军合伙的。
蒋确实太急了。
liwei18604 发表于 2015-9-16 14:05
楼主说的都是些台面上的东西,我对于蒋介石和他的政权始终持一贯看法:412埋下了这个政权必然灭亡的祸根。4 ...
收缩防守和全面进攻到处占地盘,所需军费差别很大。
云飞日月 发表于 2015-9-16 15:21
常凯申同志不是犯错误,而是能力就那么点。用现在流行的话,性格决定命运。常凯申同志不是喝醉酒的时候做的 ...
蒋的能力在军阀中是最强的,能从上海一个股票交易员变成主席大总统,别的哪个军阀也没这两下子。
老蒋在如何统一建国的思路中走了老朝路子。
知道要集权,要政令统一,却对现代国家的建设思路上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思考,总是用老一套的忠义礼信来做指导思想,套用朝代稳定时期的统治思维应用到散乱时代。
五四运动的启迪在老蒋那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土共的统一战线的成果老蒋没有思考借鉴,反而反道行之,借正统行高压之举。
不知道老蒋有没有心里自比曹操


老蒋知道要有思想,但是想到的是借用古朝思想,不接受新思想。
知道要集中权利,却用古朝的谋权方式。
说白了老蒋没有明白三民主义的含义,或者说喜欢权,但是怕三民主义带来的权利分配,只是利用态度。


老蒋知道要有思想,但是想到的是借用古朝思想,不接受新思想。
知道要集中权利,却用古朝的谋权方式。
说白了老蒋没有明白三民主义的含义,或者说喜欢权,但是怕三民主义带来的权利分配,只是利用态度。
楼主你去研究下老蒋的发家史就知道老蒋是个什么层次的人了
野鸡学校混假文凭,这货运气好遇到张静江这个有钱有人脉在孙眼前能说的上话的货。混上了黄埔军校校长。江浙买办需要代言人然后立马转投。在看看毛太祖的当年的水平。极强的组织能力,极强的办事能力,极强的领导能力,不是老蒋这种给他人当代言人上位的投机份子所能比的。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5-9-16 18:58
收缩防守和全面进攻到处占地盘,所需军费差别很大。
其实也未见得,解放战争前期,其实TG也很难受,因为战争都是在解放区打,虽然解放军胜率很高,但是解放区被破坏的很厉害,严重影响了TG维持战争的能力,47年TG在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展开战略反攻,其实也是不得已,因为再不把战线推到外线去,解放区的经济就要崩溃了。以TG的动员能力和在农村的号召力,如果GMD选择收缩防守主要城市(农村是一定守不住的),只怕死的更快。所以我还是这个观点:由于GMD缺乏对基层的掌握,除非按照蒋介石设想的那样,GMD在3到6个月内消灭TG主力,只要战争长期化,GMD是必输的,这不是某种策略能够扭转的。
偷偷的猫 发表于 2015-9-16 21:09
野鸡学校混假文凭,这货运气好遇到张静江这个有钱有人脉在孙眼前能说的上话的货。混上了黄埔军校校长。江浙 ...
老蒋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客,只不过在他那个层次上算是比较有能力而且运气又特别好的。但是就像黄维晚年对老蒋的评价那样:蒋介石算是个HERO,但他用人做事还是用旧思想。所以他是无法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天水自流 发表于 2015-9-16 20:31
老蒋知道要有思想,但是想到的是借用古朝思想,不接受新思想。
知道要集中权利,却用古朝的谋权方式。
说 ...
老蒋用人办事都是黑社会老大那一套,他更本没能力也没那个格局建立一个新式政权。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蒋介石敢于宣称半年内消灭TG。真不知道他的根据是什么?豫湘挂彻底的展示了国军的战斗力,日本人八年也没能消灭根据地,TG反而是越打越多。日本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没能三个月打垮中国。
我觉得吧,蒋介石削藩有一定道理,战略上问题不大。

但是412就是彻头彻尾地败笔了,清共如果说是清除异己还算合理,清除自身的执政根基又是怎么个想法?思想稍微进步一点的国民党员都给当成共匪给灭了,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有思想的年轻人,这不等于是预约二十年后拱手把政权交给别人?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5-9-16 16:52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表现是及格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击败各路军阀,扩大了中央所辖地盘,壮大了中央政府的实力 ...
其实蒋在中原大战中只解除了冯玉祥的割据,阎、桂仍各盘据在各的根据地。既然如此,何不从头就只对付一个冯玉祥?所以,是战略上错误。
张学良的割据是靠日本人打破的,算不得蒋的功劳。
偷偷的猫 发表于 2015-9-16 20:59
楼主你去研究下老蒋的发家史就知道老蒋是个什么层次的人了
但从那种层次能爬到最高处,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liwei18604 发表于 2015-9-16 21:47
其实也未见得,解放战争前期,其实TG也很难受,因为战争都是在解放区打,虽然解放军胜率很高,但是解放区 ...
解放区经济崩溃?言过其实了吧。困难肯定很大,但比起红军时期和1942~43边区被封锁,还是好多了。
打到外线去,是去破坏敌占区,并不能根本上解决解放区经济问题。
古猛龙 发表于 2015-9-16 23:06
我觉得吧,蒋介石削藩有一定道理,战略上问题不大。

但是412就是彻头彻尾地败笔了,清共如果说是清除异 ...
蒋削藩目的没错,只是战略上有问题,除冯玉祥外并没有真正削掉。
412这种错误,老夫在拙文一开始就排除在本文之外了。
他那是给列强和江浙财团的投名状。
流氓兔010 发表于 2015-9-16 13:31
北伐完成后,全国军费支出超过财政收入一半以上,各方实力派拥兵自重,控制了太多要害地区(楼主说的策略, ...
如果从经济上逐步削弱各实力派,可能更好。至少对冯玉祥是会有效的。
但从那种层次能爬到最高处,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江浙买办的代理人而已。运气最好的军阀罢了。
边区受胡军蹂躏,人民损失甚大,粮食缺乏,人口减至90万。。
在这种情况下,刘邓反攻可以吸引国军转移,减轻山东、陕甘两大解放区的压力。
而正是由于解放区经济被破坏,才有了土改运动,从原先的“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转变到制定《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释放土地的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从时间上看,刘邓反攻是在47年8月,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两者存在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古猛龙 发表于 2015-9-16 23:06
我觉得吧,蒋介石削藩有一定道理,战略上问题不大。

但是412就是彻头彻尾地败笔了,清共如果说是清除异 ...
你高看412时蒋的影响力了。他当时能控制的也就江浙一带,武汉都不鸟他,其他地方实力派的“清共”实际上他是掌控不了的。而这些实力派也不是傻瓜,蒋做了清共,他们也由着这个名头搞清共,不过屠刀挥向的并不只是共,而是把自己那边所有具有点现代思想,所有支持kmt中央的先进分子杀掉,再换上自己的私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军阀化。说到底,军阀也好,建立现代政权缺人也罢,基本都是蒋自己搞出来的,怨不得别人。
爱无限马甲2 发表于 2015-9-16 16:37
常公作为一个正统政权的统治者 其败亡的速度之快 史上罕见 连南明都不如
败了,没有忘,转进到台湾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5-9-17 08:19
蒋削藩目的没错,只是战略上有问题,除冯玉祥外并没有真正削掉。
412这种错误,老夫在拙文一开始就排除 ...
我不是指的412反共的部分,我指的是412清理自己国民党青年党员的部分。

如果是投名状,表明自己要做地方实力派与英美列强的中间人的话,根本没必要直接开杀,开除出党就是了,何苦连性命都不留?这样不等于是把人往敌人那里推?

须知这些革命青年相当一部分家里虽然不是土豪大户,多少在地方也有点势力(也就是五星红旗上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绅士、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星星),这么一搞,等于是把自己本就不强的执政根基建立在人数更少、敌人更多的方向,这不算是战略失误?

说白了,这个问题就是个押宝赌博,换做是您老,您选人多钱少(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士绅)的那一组,还是人少钱多(英美日俄列强+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那一组?事实证明蒋介石押宝押错了,眼光真实够差的。
悉心008 发表于 2015-9-16 22:45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蒋介石敢于宣称半年内消灭TG。真不知道他的根据是什么?豫湘挂彻底的展示了国军的战斗 ...
某种程度上来讲 常公和崇祯有着惊人的雷同

windspite 发表于 2015-9-17 12:05
你高看412时蒋的影响力了。他当时能控制的也就江浙一带,武汉都不鸟他,其他地方实力派的“清共”实际上 ...


所以说412的连锁反应起自于蒋介石,而最终苦果也由蒋介石吞,很合理啊。

自身执政根基不强,不寻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反倒想法引入外部势力支持同时在内部倒行逆施,晋惠公的故事他难道会不知道?

主动挖自己墙角把自己弄倒台,不算战略失误算什么……
windspite 发表于 2015-9-17 12:05
你高看412时蒋的影响力了。他当时能控制的也就江浙一带,武汉都不鸟他,其他地方实力派的“清共”实际上 ...


所以说412的连锁反应起自于蒋介石,而最终苦果也由蒋介石吞,很合理啊。

自身执政根基不强,不寻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反倒想法引入外部势力支持同时在内部倒行逆施,晋惠公的故事他难道会不知道?

主动挖自己墙角把自己弄倒台,不算战略失误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