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帖子“”的一点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24:33
铿锵汉子 在2010-11-9 10:50 发表的转载帖子《回顾:56年苏联匈牙利街头血战》被不幸的歪楼了
    lancelotsy同志在帖子中舌战群ID   结果。。。。。。。。。。。。被惨痛围观。。。。。。。
    本人对哪一段历史所知甚少 也不打算掺和进讨论中 只是想到一个问题 ————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前是不是不要太仓促 ?
    本人一直关注萨苏的博客 前几天萨大发表了一篇博文 《我们能找到他吗?-- 日军记载中的无名战士》  讲了一个日本老兵会议的一名被俘的年轻的地方干部自杀殉国的故事。 然而在下面的回复中出现了一个声音,“故事是瞎编的!一个日本人学中国话四个月就能听懂这样复杂的句子?怎么可能???这样的文章希望以后别再出现!!!”  为此萨苏特地谢了一篇文章说明,个人感觉很是有用 全文转给大家。

以下全文:

故事是瞎编的......
故事是瞎编的!一个日本人学中国话四个月就能听懂这样复杂的句子?怎么可能???这样的文章希望以后别再出现!!!

昨天,在翻译了日本老兵桑岛节郎《华北战记》的一部分,写成 我们能找到他吗?-- 日军记载中的无名战士之后,有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文章后给出了这样的评论。

对这样的评论,本来是无需多说的,作为作者,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 因为网络世界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是司空见惯的。实际上,在一百多条评论中只有一条抱这样观点的,根本不能代表什么。

那么,我又为何会把这条留言单独拿出来讲呢?

因为它很有特色,这种特色正是当代网络常见的,也是网上讨论往往不能平和进行的一大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儿。

根据这个评论,“一个日本人学中国话四个月就能听懂这样复杂的句子?怎么可能???”是得出“故事是瞎编的”这一结论的理由。

乍一听有些道理,但实际却不足为据。其原因有四 --

第一,桑岛节郎是1942年1月到达中国参加作战的,而文中提到烈士的牺牲是在1943年11月和12月。其时,桑岛到中国已经将近两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在某一个国家生活两年,对其语言的理解,应该已经不是一二三四五的水平了。

第二,日军士兵在到中国作战期间,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了解中国抵抗力量(在山东主要是八路军)的作战特点,宣传内容等,所以对八路军的口号,救国思想等,桑岛等人都专门学过,当然这不是桑岛的专利。

第三,文中提到,桑岛在下店分遣队时,曾与警备队员多所接触。他们的接触是工作需要,因为桑岛是卫生兵,伪军警备队看病也要找他。实际上书中还提到桑岛等人到村中给伪政权人员看病的细节。所以,他的中国话在这种情况下较快提高,是正常的。

所以,仅仅专门学过四个月中文的桑岛能大致听懂八路军俘虏的那几句话,从逻辑上说并不奇怪。也就是说,做出评论的朋友实际并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来说这段史料是虚假的,评论的网友不了解情况,也没有考虑自己的逻辑可能存在很大的漏洞,得出结论太仓促了些。评论者轻易做出这样的结论,想当年的牺牲者泉下有灵,是不是会觉出自己不够厚道呢?

相反,有更多的证据表明,桑岛所说颇有依据。

例如,他在文中提到一个细节,称一名令他感受颇深的青年战俘“据说是八路军招远县南部地区大队长的外甥”。这一说法可能让人觉得困惑 -- 招远县县大队只有一个,何来“南部地区大队长”之说呢?

查阅史料才明白,原来他这样说,还真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 今天的招远县,和日占时期的敌伪区划基本一致。但是,从八路军角度看却不一样,抗日政权将其分成了两个县,南部为招远县,北部为招北县,各有一个县政府和一个县大队。在日军看来,自然八路军招北县大队就是“北部地区大队”,而招远县大队,就是“南部地区大队”了。桑岛对这个细节的描写,无意中反映了当时敌我双方行政区划的不同。

正是这样的细节,使桑岛的叙述不像“瞎编的”。

而且作为一个和共产党八路军没有什么关系的老日本兵,写给日本人看的书,至今没有中文译本的书,让他美化中国的战士,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只能说这种评论,结论下得太过轻率。

网上这种结论下的轻率的文字比比皆是,而且往往为了表达自己的正确,用词必要十分激烈,与证据推论之可靠性恰成反比。

也许,我们的网友只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措辞强烈一些。而更多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网络表达习惯。据我的了解,很多网站往往推动作者写出更加激烈,有火药味的文章来,因为这样的文章可以获得更高的点击率。这也无可厚非,但却有意无意助长了社会中常有的浮躁风气在网络上的发展。

也曾见到一些朋友,明明推论的过程是错误的,比如有一次见到一网友说某人居心叵测,因为他和某人说过某某话。后来证明这话并不是那人说的。结果,这位网友不但不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反而继续”某人居心叵测“的观点,并忙着再找证据。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不过是让大家明白他不过是只要打倒某人就是。这就更等而下之了。

但是,如果想让网络世界更有建设性,还是应该更认真一点,更负责任一点吧。花了时间上网,总是有收获才好,若仅仅为了发出激烈的语言,声音提得高了,朋友也就变少了,自己也少了吸收的机会。

“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醴,不觉自醉”,当与朋友们共勉。

虽然这样说,会有网站的朋友责老萨在想着法儿降他们的点击率,砸他们的饭碗。

【完】


1943年底,招远县县大队队长,是后来担任过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的徐来咏,我们正在试图和他的家人联系,看是否可以取得更多的关于那批烈士的信息。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mzix.html铿锵汉子 在2010-11-9 10:50 发表的转载帖子《回顾:56年苏联匈牙利街头血战》被不幸的歪楼了
    lancelotsy同志在帖子中舌战群ID   结果。。。。。。。。。。。。被惨痛围观。。。。。。。
    本人对哪一段历史所知甚少 也不打算掺和进讨论中 只是想到一个问题 ————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前是不是不要太仓促 ?
    本人一直关注萨苏的博客 前几天萨大发表了一篇博文 《我们能找到他吗?-- 日军记载中的无名战士》  讲了一个日本老兵会议的一名被俘的年轻的地方干部自杀殉国的故事。 然而在下面的回复中出现了一个声音,“故事是瞎编的!一个日本人学中国话四个月就能听懂这样复杂的句子?怎么可能???这样的文章希望以后别再出现!!!”  为此萨苏特地谢了一篇文章说明,个人感觉很是有用 全文转给大家。

以下全文:

故事是瞎编的......
故事是瞎编的!一个日本人学中国话四个月就能听懂这样复杂的句子?怎么可能???这样的文章希望以后别再出现!!!

昨天,在翻译了日本老兵桑岛节郎《华北战记》的一部分,写成 我们能找到他吗?-- 日军记载中的无名战士之后,有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文章后给出了这样的评论。

对这样的评论,本来是无需多说的,作为作者,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 因为网络世界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是司空见惯的。实际上,在一百多条评论中只有一条抱这样观点的,根本不能代表什么。

那么,我又为何会把这条留言单独拿出来讲呢?

因为它很有特色,这种特色正是当代网络常见的,也是网上讨论往往不能平和进行的一大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儿。

根据这个评论,“一个日本人学中国话四个月就能听懂这样复杂的句子?怎么可能???”是得出“故事是瞎编的”这一结论的理由。

乍一听有些道理,但实际却不足为据。其原因有四 --

第一,桑岛节郎是1942年1月到达中国参加作战的,而文中提到烈士的牺牲是在1943年11月和12月。其时,桑岛到中国已经将近两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在某一个国家生活两年,对其语言的理解,应该已经不是一二三四五的水平了。

第二,日军士兵在到中国作战期间,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了解中国抵抗力量(在山东主要是八路军)的作战特点,宣传内容等,所以对八路军的口号,救国思想等,桑岛等人都专门学过,当然这不是桑岛的专利。

第三,文中提到,桑岛在下店分遣队时,曾与警备队员多所接触。他们的接触是工作需要,因为桑岛是卫生兵,伪军警备队看病也要找他。实际上书中还提到桑岛等人到村中给伪政权人员看病的细节。所以,他的中国话在这种情况下较快提高,是正常的。

所以,仅仅专门学过四个月中文的桑岛能大致听懂八路军俘虏的那几句话,从逻辑上说并不奇怪。也就是说,做出评论的朋友实际并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来说这段史料是虚假的,评论的网友不了解情况,也没有考虑自己的逻辑可能存在很大的漏洞,得出结论太仓促了些。评论者轻易做出这样的结论,想当年的牺牲者泉下有灵,是不是会觉出自己不够厚道呢?

相反,有更多的证据表明,桑岛所说颇有依据。

例如,他在文中提到一个细节,称一名令他感受颇深的青年战俘“据说是八路军招远县南部地区大队长的外甥”。这一说法可能让人觉得困惑 -- 招远县县大队只有一个,何来“南部地区大队长”之说呢?

查阅史料才明白,原来他这样说,还真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 今天的招远县,和日占时期的敌伪区划基本一致。但是,从八路军角度看却不一样,抗日政权将其分成了两个县,南部为招远县,北部为招北县,各有一个县政府和一个县大队。在日军看来,自然八路军招北县大队就是“北部地区大队”,而招远县大队,就是“南部地区大队”了。桑岛对这个细节的描写,无意中反映了当时敌我双方行政区划的不同。

正是这样的细节,使桑岛的叙述不像“瞎编的”。

而且作为一个和共产党八路军没有什么关系的老日本兵,写给日本人看的书,至今没有中文译本的书,让他美化中国的战士,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只能说这种评论,结论下得太过轻率。

网上这种结论下的轻率的文字比比皆是,而且往往为了表达自己的正确,用词必要十分激烈,与证据推论之可靠性恰成反比。

也许,我们的网友只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措辞强烈一些。而更多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网络表达习惯。据我的了解,很多网站往往推动作者写出更加激烈,有火药味的文章来,因为这样的文章可以获得更高的点击率。这也无可厚非,但却有意无意助长了社会中常有的浮躁风气在网络上的发展。

也曾见到一些朋友,明明推论的过程是错误的,比如有一次见到一网友说某人居心叵测,因为他和某人说过某某话。后来证明这话并不是那人说的。结果,这位网友不但不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反而继续”某人居心叵测“的观点,并忙着再找证据。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不过是让大家明白他不过是只要打倒某人就是。这就更等而下之了。

但是,如果想让网络世界更有建设性,还是应该更认真一点,更负责任一点吧。花了时间上网,总是有收获才好,若仅仅为了发出激烈的语言,声音提得高了,朋友也就变少了,自己也少了吸收的机会。

“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醴,不觉自醉”,当与朋友们共勉。

虽然这样说,会有网站的朋友责老萨在想着法儿降他们的点击率,砸他们的饭碗。

【完】


1943年底,招远县县大队队长,是后来担任过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的徐来咏,我们正在试图和他的家人联系,看是否可以取得更多的关于那批烈士的信息。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mz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