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剩下那个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8:30:21
刚才大号的时候随手翻了翻刚买的《民工科技》,里面有一篇赵登平的访谈。上网一搜,民工科技居然用3月份的火星文来骗我的钱 。此文已经发表在3月份的《科学中国人》杂志上。
但是这篇文章好像并没有被广泛转载。
之前大家已经知道一个特等奖是长剑空射\陆射巡航导弹。那么海军的这项东西应该不一样。说了是一型舰载武器系统,从文章看来比较符合的是垂发?神盾?巨浪2?还是什么新的犯贱弹?如果说是填补国内空白的话,觉得垂发比较符合。但是垂发怎么会优于国外现役装备呢?茅坑41号使用多年实战无数,在通用性和可靠性方面目前应该都优于我们吧。总不会是舰炮吧?是不是我们有了垂直发射的反潜弹?如果这样的话填补空白倒也对。
后面说的那个系统系统应该是土鳖海军的C4ISR系统吧

赵登平少将专访


日期:2009年3月23日 作者:本刊记者 伍泠豫 人气:114

查看:[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2008年12月28日9时30分,中国海军“武汉”号、“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及随舰百名特种兵组成的护航编队经西沙、南沙群岛,驶离南中国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走向印度洋。此次行动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在亚丁湾以及索马里海域过往船舶和人员的安全。

作为中国年轻的一代,当我们看到威武的舰队在海上航行,当我们看到全世界注视的目光,激动与崇敬,也促使我们想更多地了解新中国……………………………………………………………………………………………………………………………………………………………………………………………………………

……………………………………………………………………………………………………………………………………………

赵:我多年来组织领导研制完成了很多型号的武器装备系统,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是一型舰载武器系统。去年,我作为该项目研制工作的参加者和主要负责人之一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主席接见,是习副主席为我颁发的奖励证书。这是填补我军装备空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也是我所干过的方案争议最多、协调关系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工程最艰巨的项目这个项目从论证开始到研制完成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过程曲折,非常艰难。从开始论证的时候就涉及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配套装备的技术方案选取,各方争议很大,当时我组织制定并力主的一个方案,反对者众多,争论的焦点是技术体制和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确定,特别是我主张的技术体制比国外现役同类型装备还先进。“连国外先进国家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能做到吗?”上级机关为了平息争论就请当时的科技委副主任,“两弹一星”元勋陈方允老先生提出意见,如果陈先生都说我坚持的方案不合理,自然就被否掉了,争论也就可以结束了。陈老先生不愧为科学家,在写意见之前,专门听取了我的意见。那天,我只带了两个年轻的同志,到陈老先生的办公室陈述我们的观点,陈老先生认真听完后说:“看来海军同志的意见还是有道理的呀。”他的权威意见,使我的方案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经过六年的争论,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直到上级机关最终按我主张的技术方案批准了这一项目立项。至今,我很怀念和感谢已故的陈老先生,他是真正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的。

这个项目立项后的研制道路更是充满艰辛。一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技术非常复杂的装备从开始研制到完成各种陆上和海上试验并提供正式装备交付船厂装舰,科研、试验、生产高度交叉并行,技术风险和进度风险都非常大,经过研制单位以及各有关单位的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最终完成了全部科研工作和装备生产,并配合武器系统成功完成了海上设计定型试验。
(LZ注:这么看起来似乎是神盾系统)

该武器系统以其先进的技术体制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有一点要说,当上级同意按我的方案立项后,我第一个行动是到当初反对我的方案的单位去邀请他们一起干。因为我深知事情是要大家一起做的,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再者,他们也是秉承对装备发展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正是有反对意见才使我主张的方案不断改进完善,因此无论最初的正方还是反方后来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都对项目的最终成功做出了贡献,而且其中的很多人后来彼此都成为了好朋友,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在设计定型审查会上,回想十几年的奋战过程,十分感慨和激动,上级机关一位领导对我说:“老赵,你可真是走了一着险棋呀!”的确,至今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如履薄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都难以想象,当初哪来的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要坚持到底,也许这就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支配下的执著吧。

再讲一件事,海军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从2000年开始,主管信息化装备系统的研制和系统集成建设,这是海军第一个功能要素较完善的作战信息系统。我首先认真研究分析了历史上同类系统研制建设的经验教训,与我的团队一起首次采用了基于系统顶层设计的原形系统方法,首次建立了覆盖岸基和海上系统真正意义上的大总体,确定了科学合理的体系结构和信息流程,制定了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较好地解决了原形系统研制与装备系统集成建设的平稳过渡和技术衔接问题。这些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都是第一次,克服了很多困难,很不容易的。因为受现行管理体制限制,作战信息系统装备建设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太多 ,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仅岸基系统和海上系统就执行各自不同的技术标准,长期搞不到一起。我的理念很清楚:这套系统建设的基础在岸上,重点在海上,成败之关键就在能否建立一个岸基和海上统一的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多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必然趋势,系统集成和体系建设是装备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坚持通过大系统顶层设计做“统”的工作,通过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做“统”的工作,通过每月召开各部门人员参加的工程协调例会做“统”的工作,在这方面,海军首长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共同的工作中,大家逐步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调,尽管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但各部门的同志在共同的事业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顾全大局,各尽其责,建立了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该项目的研制和装备系统集成建设,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全军第一个真正实用化的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不失时机地抓紧开展后续建设,逐步构建了完整的海军作战信息系统的基本体系。

回顾这段工作经历,我的体会是,事在人为,无论多复杂,多困难的事,只要理念正确,方法对头,团结协作,总会成功的。熟悉了解我的同志都说,在工作中我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的确,我每做一件事,就要尽全力把它做得尽可能好,有人说我不会“当官儿”,就会“傻干”,我不这么看,当“官”是为了做事,在位必须尽职尽责。说实话,我这人还真的挺喜欢干点儿富于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当克服重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那种成就感和愉悦的心情不在其中是无法体会的。

科: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您能和我们谈谈您是如何面对失败的么?

赵:好,我就谈谈有关导弹试验的事情。导弹是我们海军主战武器之一。由于导弹试验与其它装备试验最主要的区别是一次性成败,因此,导弹的研制试验成本是很高的。每次导弹试验都是慎之又慎。但即使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谁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因此临发射之前的现场气氛都非常紧张。我这些年来参加了很多次导弹试验,每次发射前要说心里不紧张是假的,每当这个时候,我只有七个字告诫自己和同志们:“平常心,荣辱不惊。”事实上,我既品尝过试验成功的巨大喜悦,也承受过试验失败的巨大压力。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某型导弹的陆上系统试验。记得当时第一发弹试验就失败了,接着,第二发、第三发又失败了,到底还试不试下去?试验现场压力很大。我没有简单地看这件事情。经过对失败的每一发弹的故障归零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后,我得出结论:三发弹相继失败的原因中没有管理问题、没有低级质量问题、没有同一故障重复出现的问题,没有本可以避免却未能避免的问题,总之,都属于本来就需要通过外场试验来暴露、验证、解决的技术问题,换句话说这也正是外场试验的目的之一。于是我就表态:“虽然前面失败了三发,但是问题都找到了,这也正是外场试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我认为应该继续试下去。”后来该项目后续的试验,全部取得成功

多年来,我在签署武器装备研制试验的有关文件时,经常把“圆满”、“顺利”这些词划掉,而换成“发现、暴露、解决了问题”,“达到试验预期目的”等词句。我认为,科研工作遇到失败挫折是正常的,我们都希望成功,都不愿意失败,关键是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不怕失败,去解决问题,最终取得成功。

科:质量是装备工作永恒的生命线,请问您在工作中是如何抓质量的呢?

赵:好,我就说说“十年磨一剑”的事。我刚被任命为海军装备部电子部长的时候,当时海军电子装备的质量水平非常低,从试验现场到使用部队,到处反映质量问题,可谓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致使机关的同志忙于“消灾救火”,疲于奔命。我和部里的同志经过认真分析,找到电子装备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一是研制生产单位质量意识淡薄,有章不循,不按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做;二是改革开放初期,为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曾在部分研究所实行过科研项目承包制,从元器件采购到研制生产都由项目组人员负责,这种承包制弊端很多,不利于科研质量管理;三是由于在一段时期内,军品订货量锐减,大多数研究所出于本单位利益考虑,不愿再按过去的规定将自己研制的装备交给批生产质量管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工厂去生产,而是由研究所自己生产,但当时大多数研究所既不具备装备批生产的条件,更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科研的人员和管生产的人员混在一起,装备质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问题找准了,就对症下药,逐一解决。我首先搞了个规定,今后具体质量问题主要由军代表系统组织研制单位负责解决,机关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质量管理的宏观控制和建章立制上,而不是当消防队到处“救火”。接着,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电子装备质量,变被动为主动?我和我的团队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第一个措施:要求各研制单位必须严格按军标规定实施可靠性鉴定试验,把好装备“出口”关。所谓严格按规定就是必须在施加综合应力条件下进行可靠性鉴定试验,而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装备都号称做了试验并且都通过了,但是鉴定定型后到了部队投入使用,仍然暴露了大量的质量问题。都通过了试验怎么还有这么多问题呢?一调查才知道,虽说试验都做了,但是大都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施加综合应力,什么叫综合应力呢?就是在试验时同时施加按一定周期变化的电源、温度、湿度、震动、冲击等应力,以验证装备能否在恶劣条件下正常工作,而很多质量问题在良好的条件下是暴露不出来的。在此之前,几乎所有单位都以试验条件不具备为由只在单应力(选择一个简单的应力环境)或组合应力(分时而不是同时施加)条件下作试验,甚至不施加任何应力。要知道,应力条件和环境不同,试验严酷程度和结果相差很大,只有几种应力同时施加,对设备的考核才是最严格、最全面的。这招其实够狠的,真正推行起来阻力是很大的,很多单位又开始讲没有试验条件,能否适当降低要求,我说:“不行!必须要综合应力,你这里没有条件就到有条件的地方去!”就这样硬顶着压力执行下去。我记得当时有一部装备按预先确定的可靠性鉴定试验方案只要出现的故障数不超过两个就算通过,结果按施加综合应力条件的要求做下来,出了32个故障,这下可“炸窝”了!很多人担心如何收场?我说“暴露问题是好事情啊,否则这32个故障和问题不就全都带到部队去了嘛!不要怕出问题,只要解决了就达到目的了。”

第二个措施:要求严格按军标规定实施元器件、电路板、分级和整机在综合应力条件下的可靠性筛选,以尽量暴露早期故障,剔除不合格的元器件和部件,把好“入口”关。

第三个措施:要求严格按军标规定狠抓研究所生产装备的质量管理。敦促研制单位取消项目承包制,实行科研和生产分线,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等等。在抓“软件”的同时,支持研制单位加强“硬件”建设,逐步具备完善的加工、测试、试验手段和条件。

第四个措施:请国内专门从事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的某研究所作为第三方全面参与海军电子装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可靠性文件审定、可靠性试验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可靠性试验结果评定,以及故障失效模式分析等,并直接向机关负责,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基于第三方的监督机制。该所同志出色的工作不仅确保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而且以其良好的专业素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促进了各单位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我和我的团队坚持落实四项措施不动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化、完善,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海军电子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大幅度提高,由过去的“重灾区”变成了“模范区”,得到了总体单位和使用部队的充分肯定。很多同志对我说,多亏当初我们及时抓了质量管理和可靠性工作,保证了我们这些年所承担的高新工程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与此同时,我还把电子装备质量管理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其它装备领域,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顾这么多年抓装备质量工作的过程,我的体会: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工程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和把握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是仅靠一般性地讲重要性,一般性地提要求,一般性地检查,单纯用行政手段干预所能奏效的。如,电子类、机械类、光机类等不同类别装备的故障失效模式、所遵循的故障概率分布规律以及所采用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就不尽相同,装备系统的质量管理与单部设备相比又要复杂的多。此外,搞好装备质量管理和可靠性工作重在实践,不在于编写了多少文件,制定了多少规定。说实话,目前颁布的各种标准、规范和要求已经足够多了,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认真执行,并持之以恒。

科:您作为海军装备部门领导,可否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海军装备发展的现状,以及我们的海军装备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赵:这可是一个大题目,我简要介绍一下:海军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等五大兵种组成的战略军种。同时也是高技术装备密集的军种,其装备种类是各军种中相对最多,技术最复杂的。

新中国人民海军历经六十年建设,已从一支近岸防御的“黄水”海军发展壮大为多兵种合成的,具备从近岸作战到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并逐步走向“深蓝”。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海军的总体规模和装备数量已居世界各国海军前列,但在武器装备的总体性能和技术水平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国家利益和政治、经济、外交战略需求决定了对海军使命任务以及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要求。当前,海军面临全面转型,转型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关系到海军发展与运用的新战略,关系到海军使命任务的新拓展,关系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转变。今后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必须符合海军转型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说到创新发展,我理解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国有自主知识产权,另一个就是跨越式发展。坦率地讲,我们的装备这些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技术层面上大多是追赶式发展,真正属于自主创新的还不多。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不鼓励创新,培养的大都是同一思维方式的人,连考试都要标准答案,还谈何创新?二是我们的文化不愿意承受失败,做什么事都要求一定成功,确保成功,而创新是有风险的,是有可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有关创新的思维方式问题。近些年,我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吸收借鉴了很多好的技术,促进了国产装备性能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装备发展创新思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距。举几个有关俄罗斯装备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水阻力远大于空气阻力,目前普通鱼雷在水下的航速最高也就是五六十节(每小时100公里左右),而且特别怕螺旋桨高速推进时产生气泡,导致“空化”现象,这样既增大鱼雷航行噪声,又降低螺旋桨推进效率。而俄罗斯人偏偏在鱼雷头部装一个向后喷射的气泡产生器,使鱼雷在水中始终被一层气泡包围,相当于鱼雷在空气中航行,阻力大大减小,结果研制出世界上唯一的超高速鱼雷,水下航速可达200节(每小时370公里左右)。再如,普通微波雷达在海上使用时,因受电波传播路径上气温、湿度、盐度的影响,在特定条件下会使本应直线传播的电波发生折射,导致雷达探测距离超出视距而大大增加,即所谓“大气波导”现象,过去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因超出雷达距离量程都做为异常传播加以剔除。而他们恰恰利用这一物理现象,研制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舰载微波超视距雷达。第三个例子,传统鱼雷在水下大都采用声制导方式,这种方式易受干扰。他们则利用任何舰船在海上航行时必然产生尾部航迹这一现象,研制出西方所没有的跟踪舰船尾部航迹的尾流制导鱼雷,抗干扰性能很好。当然,我们自己也有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只是还不够多。其实很多事情,窗户纸一捅就破,一说就明白,但我们就是想不到。所以要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尽量减少趋同性,要鼓励逆向思维和“奇思妙想”。


(出处:《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三期刚才大号的时候随手翻了翻刚买的《民工科技》,里面有一篇赵登平的访谈。上网一搜,民工科技居然用3月份的火星文来骗我的钱 。此文已经发表在3月份的《科学中国人》杂志上。
但是这篇文章好像并没有被广泛转载。
之前大家已经知道一个特等奖是长剑空射\陆射巡航导弹。那么海军的这项东西应该不一样。说了是一型舰载武器系统,从文章看来比较符合的是垂发?神盾?巨浪2?还是什么新的犯贱弹?如果说是填补国内空白的话,觉得垂发比较符合。但是垂发怎么会优于国外现役装备呢?茅坑41号使用多年实战无数,在通用性和可靠性方面目前应该都优于我们吧。总不会是舰炮吧?是不是我们有了垂直发射的反潜弹?如果这样的话填补空白倒也对。
后面说的那个系统系统应该是土鳖海军的C4ISR系统吧

赵登平少将专访


日期:2009年3月23日 作者:本刊记者 伍泠豫 人气:114

查看:[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2008年12月28日9时30分,中国海军“武汉”号、“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以及随舰百名特种兵组成的护航编队经西沙、南沙群岛,驶离南中国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走向印度洋。此次行动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在亚丁湾以及索马里海域过往船舶和人员的安全。

作为中国年轻的一代,当我们看到威武的舰队在海上航行,当我们看到全世界注视的目光,激动与崇敬,也促使我们想更多地了解新中国……………………………………………………………………………………………………………………………………………………………………………………………………………

……………………………………………………………………………………………………………………………………………

赵:我多年来组织领导研制完成了很多型号的武器装备系统,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是一型舰载武器系统。去年,我作为该项目研制工作的参加者和主要负责人之一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主席接见,是习副主席为我颁发的奖励证书。这是填补我军装备空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也是我所干过的方案争议最多、协调关系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工程最艰巨的项目这个项目从论证开始到研制完成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过程曲折,非常艰难。从开始论证的时候就涉及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配套装备的技术方案选取,各方争议很大,当时我组织制定并力主的一个方案,反对者众多,争论的焦点是技术体制和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确定,特别是我主张的技术体制比国外现役同类型装备还先进。“连国外先进国家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能做到吗?”上级机关为了平息争论就请当时的科技委副主任,“两弹一星”元勋陈方允老先生提出意见,如果陈先生都说我坚持的方案不合理,自然就被否掉了,争论也就可以结束了。陈老先生不愧为科学家,在写意见之前,专门听取了我的意见。那天,我只带了两个年轻的同志,到陈老先生的办公室陈述我们的观点,陈老先生认真听完后说:“看来海军同志的意见还是有道理的呀。”他的权威意见,使我的方案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经过六年的争论,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直到上级机关最终按我主张的技术方案批准了这一项目立项。至今,我很怀念和感谢已故的陈老先生,他是真正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的。

这个项目立项后的研制道路更是充满艰辛。一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技术非常复杂的装备从开始研制到完成各种陆上和海上试验并提供正式装备交付船厂装舰,科研、试验、生产高度交叉并行,技术风险和进度风险都非常大,经过研制单位以及各有关单位的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最终完成了全部科研工作和装备生产,并配合武器系统成功完成了海上设计定型试验。
(LZ注:这么看起来似乎是神盾系统)

该武器系统以其先进的技术体制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有一点要说,当上级同意按我的方案立项后,我第一个行动是到当初反对我的方案的单位去邀请他们一起干。因为我深知事情是要大家一起做的,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成功的把握。再者,他们也是秉承对装备发展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正是有反对意见才使我主张的方案不断改进完善,因此无论最初的正方还是反方后来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都对项目的最终成功做出了贡献,而且其中的很多人后来彼此都成为了好朋友,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在设计定型审查会上,回想十几年的奋战过程,十分感慨和激动,上级机关一位领导对我说:“老赵,你可真是走了一着险棋呀!”的确,至今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如履薄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都难以想象,当初哪来的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要坚持到底,也许这就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支配下的执著吧。

再讲一件事,海军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从2000年开始,主管信息化装备系统的研制和系统集成建设,这是海军第一个功能要素较完善的作战信息系统。我首先认真研究分析了历史上同类系统研制建设的经验教训,与我的团队一起首次采用了基于系统顶层设计的原形系统方法,首次建立了覆盖岸基和海上系统真正意义上的大总体,确定了科学合理的体系结构和信息流程,制定了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较好地解决了原形系统研制与装备系统集成建设的平稳过渡和技术衔接问题。这些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都是第一次,克服了很多困难,很不容易的。因为受现行管理体制限制,作战信息系统装备建设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太多 ,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仅岸基系统和海上系统就执行各自不同的技术标准,长期搞不到一起。我的理念很清楚:这套系统建设的基础在岸上,重点在海上,成败之关键就在能否建立一个岸基和海上统一的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多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必然趋势,系统集成和体系建设是装备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坚持通过大系统顶层设计做“统”的工作,通过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做“统”的工作,通过每月召开各部门人员参加的工程协调例会做“统”的工作,在这方面,海军首长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共同的工作中,大家逐步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调,尽管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但各部门的同志在共同的事业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顾全大局,各尽其责,建立了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该项目的研制和装备系统集成建设,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全军第一个真正实用化的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不失时机地抓紧开展后续建设,逐步构建了完整的海军作战信息系统的基本体系。

回顾这段工作经历,我的体会是,事在人为,无论多复杂,多困难的事,只要理念正确,方法对头,团结协作,总会成功的。熟悉了解我的同志都说,在工作中我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的确,我每做一件事,就要尽全力把它做得尽可能好,有人说我不会“当官儿”,就会“傻干”,我不这么看,当“官”是为了做事,在位必须尽职尽责。说实话,我这人还真的挺喜欢干点儿富于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当克服重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那种成就感和愉悦的心情不在其中是无法体会的。

科: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您能和我们谈谈您是如何面对失败的么?

赵:好,我就谈谈有关导弹试验的事情。导弹是我们海军主战武器之一。由于导弹试验与其它装备试验最主要的区别是一次性成败,因此,导弹的研制试验成本是很高的。每次导弹试验都是慎之又慎。但即使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谁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因此临发射之前的现场气氛都非常紧张。我这些年来参加了很多次导弹试验,每次发射前要说心里不紧张是假的,每当这个时候,我只有七个字告诫自己和同志们:“平常心,荣辱不惊。”事实上,我既品尝过试验成功的巨大喜悦,也承受过试验失败的巨大压力。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某型导弹的陆上系统试验。记得当时第一发弹试验就失败了,接着,第二发、第三发又失败了,到底还试不试下去?试验现场压力很大。我没有简单地看这件事情。经过对失败的每一发弹的故障归零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后,我得出结论:三发弹相继失败的原因中没有管理问题、没有低级质量问题、没有同一故障重复出现的问题,没有本可以避免却未能避免的问题,总之,都属于本来就需要通过外场试验来暴露、验证、解决的技术问题,换句话说这也正是外场试验的目的之一。于是我就表态:“虽然前面失败了三发,但是问题都找到了,这也正是外场试验所要达到的目的,我认为应该继续试下去。”后来该项目后续的试验,全部取得成功

多年来,我在签署武器装备研制试验的有关文件时,经常把“圆满”、“顺利”这些词划掉,而换成“发现、暴露、解决了问题”,“达到试验预期目的”等词句。我认为,科研工作遇到失败挫折是正常的,我们都希望成功,都不愿意失败,关键是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不怕失败,去解决问题,最终取得成功。

科:质量是装备工作永恒的生命线,请问您在工作中是如何抓质量的呢?

赵:好,我就说说“十年磨一剑”的事。我刚被任命为海军装备部电子部长的时候,当时海军电子装备的质量水平非常低,从试验现场到使用部队,到处反映质量问题,可谓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致使机关的同志忙于“消灾救火”,疲于奔命。我和部里的同志经过认真分析,找到电子装备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一是研制生产单位质量意识淡薄,有章不循,不按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做;二是改革开放初期,为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曾在部分研究所实行过科研项目承包制,从元器件采购到研制生产都由项目组人员负责,这种承包制弊端很多,不利于科研质量管理;三是由于在一段时期内,军品订货量锐减,大多数研究所出于本单位利益考虑,不愿再按过去的规定将自己研制的装备交给批生产质量管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工厂去生产,而是由研究所自己生产,但当时大多数研究所既不具备装备批生产的条件,更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科研的人员和管生产的人员混在一起,装备质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问题找准了,就对症下药,逐一解决。我首先搞了个规定,今后具体质量问题主要由军代表系统组织研制单位负责解决,机关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质量管理的宏观控制和建章立制上,而不是当消防队到处“救火”。接着,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电子装备质量,变被动为主动?我和我的团队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第一个措施:要求各研制单位必须严格按军标规定实施可靠性鉴定试验,把好装备“出口”关。所谓严格按规定就是必须在施加综合应力条件下进行可靠性鉴定试验,而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装备都号称做了试验并且都通过了,但是鉴定定型后到了部队投入使用,仍然暴露了大量的质量问题。都通过了试验怎么还有这么多问题呢?一调查才知道,虽说试验都做了,但是大都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施加综合应力,什么叫综合应力呢?就是在试验时同时施加按一定周期变化的电源、温度、湿度、震动、冲击等应力,以验证装备能否在恶劣条件下正常工作,而很多质量问题在良好的条件下是暴露不出来的。在此之前,几乎所有单位都以试验条件不具备为由只在单应力(选择一个简单的应力环境)或组合应力(分时而不是同时施加)条件下作试验,甚至不施加任何应力。要知道,应力条件和环境不同,试验严酷程度和结果相差很大,只有几种应力同时施加,对设备的考核才是最严格、最全面的。这招其实够狠的,真正推行起来阻力是很大的,很多单位又开始讲没有试验条件,能否适当降低要求,我说:“不行!必须要综合应力,你这里没有条件就到有条件的地方去!”就这样硬顶着压力执行下去。我记得当时有一部装备按预先确定的可靠性鉴定试验方案只要出现的故障数不超过两个就算通过,结果按施加综合应力条件的要求做下来,出了32个故障,这下可“炸窝”了!很多人担心如何收场?我说“暴露问题是好事情啊,否则这32个故障和问题不就全都带到部队去了嘛!不要怕出问题,只要解决了就达到目的了。”

第二个措施:要求严格按军标规定实施元器件、电路板、分级和整机在综合应力条件下的可靠性筛选,以尽量暴露早期故障,剔除不合格的元器件和部件,把好“入口”关。

第三个措施:要求严格按军标规定狠抓研究所生产装备的质量管理。敦促研制单位取消项目承包制,实行科研和生产分线,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等等。在抓“软件”的同时,支持研制单位加强“硬件”建设,逐步具备完善的加工、测试、试验手段和条件。

第四个措施:请国内专门从事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的某研究所作为第三方全面参与海军电子装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可靠性文件审定、可靠性试验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可靠性试验结果评定,以及故障失效模式分析等,并直接向机关负责,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基于第三方的监督机制。该所同志出色的工作不仅确保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而且以其良好的专业素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促进了各单位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我和我的团队坚持落实四项措施不动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化、完善,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海军电子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大幅度提高,由过去的“重灾区”变成了“模范区”,得到了总体单位和使用部队的充分肯定。很多同志对我说,多亏当初我们及时抓了质量管理和可靠性工作,保证了我们这些年所承担的高新工程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与此同时,我还把电子装备质量管理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其它装备领域,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顾这么多年抓装备质量工作的过程,我的体会: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工程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和把握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是仅靠一般性地讲重要性,一般性地提要求,一般性地检查,单纯用行政手段干预所能奏效的。如,电子类、机械类、光机类等不同类别装备的故障失效模式、所遵循的故障概率分布规律以及所采用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就不尽相同,装备系统的质量管理与单部设备相比又要复杂的多。此外,搞好装备质量管理和可靠性工作重在实践,不在于编写了多少文件,制定了多少规定。说实话,目前颁布的各种标准、规范和要求已经足够多了,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认真执行,并持之以恒。

科:您作为海军装备部门领导,可否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海军装备发展的现状,以及我们的海军装备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赵:这可是一个大题目,我简要介绍一下:海军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等五大兵种组成的战略军种。同时也是高技术装备密集的军种,其装备种类是各军种中相对最多,技术最复杂的。

新中国人民海军历经六十年建设,已从一支近岸防御的“黄水”海军发展壮大为多兵种合成的,具备从近岸作战到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的“蓝水”海军,并逐步走向“深蓝”。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海军的总体规模和装备数量已居世界各国海军前列,但在武器装备的总体性能和技术水平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国家利益和政治、经济、外交战略需求决定了对海军使命任务以及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要求。当前,海军面临全面转型,转型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关系到海军发展与运用的新战略,关系到海军使命任务的新拓展,关系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转变。今后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必须符合海军转型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说到创新发展,我理解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国有自主知识产权,另一个就是跨越式发展。坦率地讲,我们的装备这些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技术层面上大多是追赶式发展,真正属于自主创新的还不多。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不鼓励创新,培养的大都是同一思维方式的人,连考试都要标准答案,还谈何创新?二是我们的文化不愿意承受失败,做什么事都要求一定成功,确保成功,而创新是有风险的,是有可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有关创新的思维方式问题。近些年,我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吸收借鉴了很多好的技术,促进了国产装备性能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装备发展创新思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距。举几个有关俄罗斯装备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水阻力远大于空气阻力,目前普通鱼雷在水下的航速最高也就是五六十节(每小时100公里左右),而且特别怕螺旋桨高速推进时产生气泡,导致“空化”现象,这样既增大鱼雷航行噪声,又降低螺旋桨推进效率。而俄罗斯人偏偏在鱼雷头部装一个向后喷射的气泡产生器,使鱼雷在水中始终被一层气泡包围,相当于鱼雷在空气中航行,阻力大大减小,结果研制出世界上唯一的超高速鱼雷,水下航速可达200节(每小时370公里左右)。再如,普通微波雷达在海上使用时,因受电波传播路径上气温、湿度、盐度的影响,在特定条件下会使本应直线传播的电波发生折射,导致雷达探测距离超出视距而大大增加,即所谓“大气波导”现象,过去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因超出雷达距离量程都做为异常传播加以剔除。而他们恰恰利用这一物理现象,研制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舰载微波超视距雷达。第三个例子,传统鱼雷在水下大都采用声制导方式,这种方式易受干扰。他们则利用任何舰船在海上航行时必然产生尾部航迹这一现象,研制出西方所没有的跟踪舰船尾部航迹的尾流制导鱼雷,抗干扰性能很好。当然,我们自己也有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只是还不够多。其实很多事情,窗户纸一捅就破,一说就明白,但我们就是想不到。所以要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尽量减少趋同性,要鼓励逆向思维和“奇思妙想”。


(出处:《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三期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啦,自然就是盾啦,但获奖年份是应该是07年,08年初颁发的。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啦,自然就是盾啦,但获奖年份是应该是07年,08年初颁发的。
的确是主动盾+主动蛋
太乱啦!
陈芳允,电子专家!!“
早就说过了,是盾,海军的重大装备
我感兴趣的是这个...

"长剑空射\陆射巡航导弹",这是啥??
站个前排围观下吧.
特别是我主张的技术体制比国外现役同类型装备还先进


这个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板砖不但有搜索功能,还兼带引导照射功能
继续围观!
原上草 发表于 2009-5-15 23:26


很猛啊,莫非咱们的盾真的很强大?

很猛啊,莫非咱们的盾真的很强大?
钥匙 发表于 2009-5-16 01:33

猛不猛不知道,在舰载主动阵里最大的是真的吧,就算上被动阵,貌似也就比天空哨兵小一圈?[:a5:]
价格倒不是太贵...
很猛啊,莫非咱们的盾真的很强大?
钥匙 发表于 2009-5-16 01:33

猛不猛不知道,在舰载主动阵里最大的是真的吧,就算上被动阵,貌似也就比天空哨兵小一圈?[:a5:]
价格倒不是太贵...
科学中国人那篇文章的配图 是赵少将站在引以为豪的170旁边
飞花 发表于 2009-5-15 20:36
正解!
楼主还真强,这样的八股文也能看出门道来!!!
看来是大盾啊
应该是主动阵了
确实很乱,
但在技术层面上大多是追赶式发展,真正属于自主创新的还不多。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不鼓励创新,培养的大都是同一思维方式的人,连考试都要标准答案,还谈何创新?二是我们的文化不愿意承受失败,做什么事都要求一定成功,确保成功,而创新是有风险的,是有可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有关创新的思维方式问题。近些年,我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吸收借鉴了很多好的技术,促进了国产装备性能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装备发展创新思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距。举几个有关俄罗斯装备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水阻力远大于空气阻力,目前普通鱼雷在水下的航速最高也就是五六十节(每小时100公里左右),而且特别怕螺旋桨高速推进时产生气泡,导致“空化”现象,这样既增大鱼雷航行噪声,又降低螺旋桨推进效率。而俄罗斯人偏偏在鱼雷头部装一个向后喷射的气泡产生器,使鱼雷在水中始终被一层气泡包围,相当于鱼雷在空气中航行,阻力大大减小,结果研制出世界上唯一的超高速鱼雷,水下航速可达200节(每小时370公里左右)。再如,普通微波雷达在海上使用时,因受电波传播路径上气温、湿度、盐度的影响,在特定条件下会使本应直线传播的电波发生折射,导致雷达探测距离超出视距而大大增加,即所谓“大气波导”现象,过去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因超出雷达距离量程都做为异常传播加以剔除。而他们恰恰利用这一物理现象,研制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舰载微波超视距雷达。第三个例子,传统鱼雷在水下大都采用声制导方式,这种方式易受干扰。他们则利用任何舰船在海上航行时必然产生尾部航迹这一现象,研制出西方所没有的跟踪舰船尾部航迹的尾流制导鱼雷,抗干扰性能很好。当然,我们自己也有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只是还不够多。其实很多事情,窗户纸一捅就破,一说就明白,但我们就是想不到。所以要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尽量减少趋同性,要鼓励逆向思维和“奇思妙想”。

这种颠覆性创新的确在中国少见。
大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