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民海军的光荣与梦想——创建阶段(1955年之前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56:36


海权是一种客观存在,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际背景下会有不同的理解。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视察海军过程中说:“我国有辽阔的海洋和漫长的海岸线,但我国一穷二白,钢铁很少,造船业不发达,帝国主义就是欺负我们没有钢铁和海军。”,强调“人民海军要大发展,必须发展造船工业,主要依靠自己造船,海军建设一定要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我们要“向苏联学习”,但必须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科学研究成果。毛泽东为中国海军建设指明了必须坚持“维护主权”和“自力更生”两大原则以及“必须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根据工业的发展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一、人民海军的创建
新中国诞生前的人民海军既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产物,也是保卫新生政权的迫切需要,所以从建立初期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工业基础极其落后;以陆军为建军基础,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参加,团结起义、投诚的国民党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以及人民海军在战火中诞生后的边打边建等。

人民海军创建初期的海军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来看算不上强大,但从无到有却也经历了异常艰苦的途程,仅这一点而言就足以体现出中国建设自己的海军和海防的伟大意志和坚强决心。

(一)、海军各级领导机关的成立
人民海军组建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就有两支规模随小,但颇有特色的海上力量:海防纵队和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

早在1941年8月的时候,新四军在苏北弶港建立了海防大队。1942年11月5日扩建为海防团。海防团由粟裕组建,确定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与浙东海防大队合并成立海防纵队。抗日战争末期的1944年11月,驻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在练兵营卫队长郑道济等带领下共计有600多人投奔胶东参加八路军,随即被正式命名为“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在解放战争后期,以余下人员成立了“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

这两支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到了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沿海敌我斗争的态势,以及其他客观条件,原有海上力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于是人民海军的组建工作被提上中共中央军委的议事日程,并且规划:首先从华东地区开始,然后向华南、华北发展,相应成立全国性的海军领导机构。

1、华东军区海军
1949年1月4日江苏泰州解放,长江下游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酝酿起义。1949年1月8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文中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此后,毛泽东明确指示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在发起渡江战役的前后,尽快将华东军区海军组建起来”。

1949年3月5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报告,晚上约见第三野战军陈毅等领导人,谈筹建海军事宜。陈毅报告:“创建海军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主动请缨由三野来筹建海军。毛泽东当即决定,由军委下文,责成第三野战军着手组建海军,定名为“华东军区海军”,正式启动了海军的组建工作。

由于当时三野的主要领导陈毅、粟裕、谭震林都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成员,主要精力集中于指挥渡江战役上,于是根据华东军区的推荐,筹建华东海军的任务落到了渡江战役前刚伤愈归队的张爱萍肩上。

据张爱萍回忆说:本来来到前线后要求给支队伍“打过长江冲进‘总统府’”。却意外接到了不参加渡江战役,留下组建华东海军的任务。陈毅亲自向他交底:“我军缺少海军,战场上吃了不少亏。如果有了海军,这次渡江战役的准备时间就不用那么长了。再说,以后要解放沿海岛屿,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海军才行。”粟裕介绍说:“部队正要过江,准备把三野教导师的机关和一个团的部队,以及野战司令部的一个侦察营和苏北的海防纵队共4000多人,全部调归海军由你指挥。”“但三野教导师机关的人还不在这里。我只帮你找到了几个人,一个是28军84师的副参谋长李进,一个是三野司令部的作战参谋黄胜天,另两个是军工部采购科科长张渭青和机关管理员温礼芝。这样连你5个人,算是第一批海军的筹备人员,以后再陆续给你补充。”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同日下午两点,张爱萍将当前的海军筹备人员召集在一起,在江苏省泰州市的白马庙——三野渡江指挥所——的两层小楼的楼下屋子里召开了一个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张爱萍、李进、黄胜天、张渭青和温礼芝5名干部外,还有做服务工作的8名战士,总共13人——这是三野当时能够抽调的最大力量。张爱萍既是主持人,又是发言人,宣布道:“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决定,我把大家召集起来,一是作动员,二是宣布华东海军正式开始工作。今天——1949年4月23日,就是人民海军诞生日。”【注: 198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事委员会颁文确定:4月23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纪念日。】
白马庙.jpg
人民海军创建时,参加会议的人员共13人,所有的现代化机械装备仅美制吉普车3辆,无一艘现代化战舰。环顾世界海军史,这也是绝无仅有的。所幸在会议召开一个半小时后,即3点30分,原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在南京笆斗山江面宣布率部起义,海防第2舰队、第一机动艇队和第5巡防队的30艘舰艇、1271人,第3机动艇队及联勤运输艇队共31艘舰艇、约400人在镇江起义,随后在南京被华东军区海军设立的办事处接收。

1949年5月4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电令,批复同意三野关于成立华东海军的意见和临时党委会组成人选,正式任命张爱萍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批准华东海军司令部的“关防印信同军级”。标志第一个人民海军的领导机关正式组成。随后出于筹建海军,以及为接管上海的原国民党海军机构和设施,成立了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部,由张爱萍兼任部长。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张爱萍和海军机关人员进驻上海。接收了原国民党海军司令部上海办事处,在此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处”,并亲自兼任部长,副部长由张元培兼任。海军接管部下设军事、政工、舰船、后勤、海岛测量局、工厂、江南造船厂及吴淞码头8个接管组。到了6月中旬,接管了国民党海军陆上机构和设施30多个,包括废旧船只在内的舰船25艘、小艇45艘。

1949年11月8日,华东军区海军决定以海军学校第一期结业学员中第五大队和第一大队为基础,组建华东海军第1舰大队和第2舰大队,这是一个登陆护航战斗编队,既有作战舰艇(护卫舰、炮舰),也有登陆艇,各辖9艘军舰。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支护卫舰部队。

1950年2月3日起,调入的人员有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也烈、第34军政治委员赵启民、第21军政治委员康志强先后到华东海军工作。陆军第30军军长饶子健、政委谢立全、副军长饶守坤、政治部主任刘中华和第35军军长胡大荣、政委张雄、政治部主任孔繁彬,率领第30军和35军军部及其直属队共1万余人调归华东军区海军,有关机构、部队逐步充实和健全。华东军区海军的完善,为以后整个海军建设打下了初步基础。

2、中南军区海军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成立了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处。同年12月15日,以海军接管处和两广纵队第2师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洪学智兼任司令员。

1950年12月3日,增调陆军第173师直属队、第四野战军补训第2师的部分人员,正式成立了中南军区海军领导机构。

1952年10月又调拨陆军第44军部分机构和人员充实机关、部队。

中南军区海军第一任司令为方强,1953年调任海军副司令后,由赵启民接任。中南军区海军成立时,仅有国民党海军遗留下的以及购买、打捞的破旧战斗、交通、运输等大小船只44艘,编为4个大队。驻守黄埔港。中南军区担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陆军肃清华南沿海和珠江三角洲的土匪;组建海岸火力,封锁琼州海峡,维护华南海上交通,巩固海防,保障领海安全。

3、海军领导机构
为了统一指挥管理各地人民海军,中央军委于1949年12月出电令:调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组建海军领导机构。1950年1月12日正式任命萧劲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1月30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机关以及四野后勤2分部部分机构和人员调来北京。

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央军委会领导和指挥的海军最高统帅机关,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萧劲光任司令,刘道生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同年任命王宏坤为副司令,罗舜初为参谋长。

1951年10月13日中央军委在《关于海军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各军区海军同属各大军区与军委海军司令部双重领导,各大军区主要为作战指挥关系,军委海司主要为建制领导机构。

1952年又增调第二野战军10军军部和直属部队加以充实。
海军各级领导机构建立示意图.jpg

海权是一种客观存在,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际背景下会有不同的理解。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视察海军过程中说:“我国有辽阔的海洋和漫长的海岸线,但我国一穷二白,钢铁很少,造船业不发达,帝国主义就是欺负我们没有钢铁和海军。”,强调“人民海军要大发展,必须发展造船工业,主要依靠自己造船,海军建设一定要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我们要“向苏联学习”,但必须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科学研究成果。毛泽东为中国海军建设指明了必须坚持“维护主权”和“自力更生”两大原则以及“必须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根据工业的发展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一、人民海军的创建
新中国诞生前的人民海军既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产物,也是保卫新生政权的迫切需要,所以从建立初期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工业基础极其落后;以陆军为建军基础,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参加,团结起义、投诚的国民党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以及人民海军在战火中诞生后的边打边建等。

人民海军创建初期的海军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来看算不上强大,但从无到有却也经历了异常艰苦的途程,仅这一点而言就足以体现出中国建设自己的海军和海防的伟大意志和坚强决心。

(一)、海军各级领导机关的成立
人民海军组建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就有两支规模随小,但颇有特色的海上力量:海防纵队和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

早在1941年8月的时候,新四军在苏北弶港建立了海防大队。1942年11月5日扩建为海防团。海防团由粟裕组建,确定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与浙东海防大队合并成立海防纵队。抗日战争末期的1944年11月,驻刘公岛汪伪海军起义,在练兵营卫队长郑道济等带领下共计有600多人投奔胶东参加八路军,随即被正式命名为“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在解放战争后期,以余下人员成立了“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

这两支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到了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沿海敌我斗争的态势,以及其他客观条件,原有海上力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于是人民海军的组建工作被提上中共中央军委的议事日程,并且规划:首先从华东地区开始,然后向华南、华北发展,相应成立全国性的海军领导机构。

1、华东军区海军
1949年1月4日江苏泰州解放,长江下游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酝酿起义。1949年1月8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文中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此后,毛泽东明确指示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在发起渡江战役的前后,尽快将华东军区海军组建起来”。

1949年3月5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报告,晚上约见第三野战军陈毅等领导人,谈筹建海军事宜。陈毅报告:“创建海军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主动请缨由三野来筹建海军。毛泽东当即决定,由军委下文,责成第三野战军着手组建海军,定名为“华东军区海军”,正式启动了海军的组建工作。

由于当时三野的主要领导陈毅、粟裕、谭震林都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成员,主要精力集中于指挥渡江战役上,于是根据华东军区的推荐,筹建华东海军的任务落到了渡江战役前刚伤愈归队的张爱萍肩上。

据张爱萍回忆说:本来来到前线后要求给支队伍“打过长江冲进‘总统府’”。却意外接到了不参加渡江战役,留下组建华东海军的任务。陈毅亲自向他交底:“我军缺少海军,战场上吃了不少亏。如果有了海军,这次渡江战役的准备时间就不用那么长了。再说,以后要解放沿海岛屿,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海军才行。”粟裕介绍说:“部队正要过江,准备把三野教导师的机关和一个团的部队,以及野战司令部的一个侦察营和苏北的海防纵队共4000多人,全部调归海军由你指挥。”“但三野教导师机关的人还不在这里。我只帮你找到了几个人,一个是28军84师的副参谋长李进,一个是三野司令部的作战参谋黄胜天,另两个是军工部采购科科长张渭青和机关管理员温礼芝。这样连你5个人,算是第一批海军的筹备人员,以后再陆续给你补充。”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同日下午两点,张爱萍将当前的海军筹备人员召集在一起,在江苏省泰州市的白马庙——三野渡江指挥所——的两层小楼的楼下屋子里召开了一个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张爱萍、李进、黄胜天、张渭青和温礼芝5名干部外,还有做服务工作的8名战士,总共13人——这是三野当时能够抽调的最大力量。张爱萍既是主持人,又是发言人,宣布道:“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决定,我把大家召集起来,一是作动员,二是宣布华东海军正式开始工作。今天——1949年4月23日,就是人民海军诞生日。”【注: 198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事委员会颁文确定:4月23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纪念日。】
白马庙.jpg
人民海军创建时,参加会议的人员共13人,所有的现代化机械装备仅美制吉普车3辆,无一艘现代化战舰。环顾世界海军史,这也是绝无仅有的。所幸在会议召开一个半小时后,即3点30分,原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在南京笆斗山江面宣布率部起义,海防第2舰队、第一机动艇队和第5巡防队的30艘舰艇、1271人,第3机动艇队及联勤运输艇队共31艘舰艇、约400人在镇江起义,随后在南京被华东军区海军设立的办事处接收。

1949年5月4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电令,批复同意三野关于成立华东海军的意见和临时党委会组成人选,正式任命张爱萍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批准华东海军司令部的“关防印信同军级”。标志第一个人民海军的领导机关正式组成。随后出于筹建海军,以及为接管上海的原国民党海军机构和设施,成立了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部,由张爱萍兼任部长。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张爱萍和海军机关人员进驻上海。接收了原国民党海军司令部上海办事处,在此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处”,并亲自兼任部长,副部长由张元培兼任。海军接管部下设军事、政工、舰船、后勤、海岛测量局、工厂、江南造船厂及吴淞码头8个接管组。到了6月中旬,接管了国民党海军陆上机构和设施30多个,包括废旧船只在内的舰船25艘、小艇45艘。

1949年11月8日,华东军区海军决定以海军学校第一期结业学员中第五大队和第一大队为基础,组建华东海军第1舰大队和第2舰大队,这是一个登陆护航战斗编队,既有作战舰艇(护卫舰、炮舰),也有登陆艇,各辖9艘军舰。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支护卫舰部队。

1950年2月3日起,调入的人员有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也烈、第34军政治委员赵启民、第21军政治委员康志强先后到华东海军工作。陆军第30军军长饶子健、政委谢立全、副军长饶守坤、政治部主任刘中华和第35军军长胡大荣、政委张雄、政治部主任孔繁彬,率领第30军和35军军部及其直属队共1万余人调归华东军区海军,有关机构、部队逐步充实和健全。华东军区海军的完善,为以后整个海军建设打下了初步基础。

2、中南军区海军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成立了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处。同年12月15日,以海军接管处和两广纵队第2师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洪学智兼任司令员。

1950年12月3日,增调陆军第173师直属队、第四野战军补训第2师的部分人员,正式成立了中南军区海军领导机构。

1952年10月又调拨陆军第44军部分机构和人员充实机关、部队。

中南军区海军第一任司令为方强,1953年调任海军副司令后,由赵启民接任。中南军区海军成立时,仅有国民党海军遗留下的以及购买、打捞的破旧战斗、交通、运输等大小船只44艘,编为4个大队。驻守黄埔港。中南军区担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陆军肃清华南沿海和珠江三角洲的土匪;组建海岸火力,封锁琼州海峡,维护华南海上交通,巩固海防,保障领海安全。

3、海军领导机构
为了统一指挥管理各地人民海军,中央军委于1949年12月出电令:调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组建海军领导机构。1950年1月12日正式任命萧劲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1月30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机关以及四野后勤2分部部分机构和人员调来北京。

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央军委会领导和指挥的海军最高统帅机关,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萧劲光任司令,刘道生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同年任命王宏坤为副司令,罗舜初为参谋长。

1951年10月13日中央军委在《关于海军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各军区海军同属各大军区与军委海军司令部双重领导,各大军区主要为作战指挥关系,军委海司主要为建制领导机构。

1952年又增调第二野战军10军军部和直属部队加以充实。
海军各级领导机构建立示意图.jpg
(二)、建设五大兵种部队
海军各兵种部队包括水面、水下、空中、陆上战斗部队和各种勤务保障专业部队。组建总的原则是边打边建,在执行战斗任务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安排长远建设,各兵种全面展开,但又有重点建设。

1、水面舰艇部队
人民海军水面舰艇兵力包括驱逐舰、护卫舰(艇)、导弹艇、鱼雷艇、猎潜舰(艇)、布雷舰、扫雷舰(艇)、登陆舰(艇)和各种勤务舰艇。其担负的任务是:消灭敌舰船,破坏敌岸上目标,输送登陆兵在敌岸登陆,以及进行侦查、巡逻、警戒、反潜、布雷、护航、护渔、救生和运送人员、物资等。1956年前,人民海军陆续建立了除导弹艇外的水面舰艇兵力,其中以护卫舰、鱼雷艇、驱逐舰为重点建设。
(1)、第一支护卫舰部队
1949年 11月,建立归华东军区海军所辖的第一舰大队和第二舰大队。当时部队所拥有的舰艇都是渡江战役后接收、征用的一些陈旧舰艇。其中,三分之二人员是在海军学校经过短期学习的陆军官兵,三分之一是原海军人员。1950年4月扩建为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1955年10月改名为护卫舰6支队,下属3个大队,拥有护卫舰14艘。这支部队在海军舰艇部队的组建中起到了种子的作用,以后陆续组建的驱逐舰部队、猎潜艇部队、潜艇部队、和鱼雷艇部队等,都从这支部队抽调了部分骨干。

这支部队曾频繁地执行护渔护航任务,并多次参加浙江沿海的战斗任务。到1955年底,参加过的最著名的战斗任务为1955年1月,海、陆、空协同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

(2)、第一支驱逐舰部队
1954年3月筹建,抽调500余人组成海军青岛基地第一、第二训练大队,准备接收从苏联购买的两艘驱逐舰。7月22日命名为海军驱逐舰大队,10月13日第一批2艘驱逐舰抵达青岛,次日交接验收,26日命名为鞍山、抚顺。10月底又组建了第三、第四训练大队,舰员以华东海军护卫舰第6舰队为基础组成。1955年6月第二批向苏联购买的2艘驱逐舰抵达青岛,分别命名为长春、太原号,编入驱逐舰大队序列。

(3)、第一支鱼雷艇部队
1950年8月海军快艇学校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从筹建到建立后仅1个月的时间。训练用的鱼雷艇共有6艘(一个鱼雷艇中队建制),为苏联二战时期使用的旧艇。学校经过1年2个月的培训,共培训出学员897人。在训练学员的同时,学校还负责筹建青岛鱼雷艇基地,包括码头、轮机修理、鱼雷检查所等设施。除此之外,在学校期间就已经把学员编配成艇和艇队建制,全部学员共配备了42艘鱼雷艇,成立了4个鱼雷艇大队。海军第一支鱼雷艇部队就此宣告诞生。

1954年11月14日,东海海区的鱼雷艇部队在浙东海面首次作战就击沉国民党海军护卫舰“太平”号。

2、潜艇部队
1950年,中国向苏联购买了两艘潜艇,后来被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为此,1951年4月成立了275人4艘建制的潜艇学习队到当时苏联部署在旅顺口的潜艇分队学习。同时于青岛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潜艇基地,1952年5月正式成立。1954年6月19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人民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6月24日,接收从苏联购买的2艘旧式潜艇,分别命名为“新中国11、12号”。7月又接收2艘。这就是人民海军的第一支潜艇部队。

3、海军航空兵部队
海军航空兵包括水鱼雷机、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侦察机、反潜机、运输机、各种专业飞机和防空部队。主要任务是消灭敌舰船,破坏敌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标,掩护、支援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战斗行动,参加沿海要地防空,保障海军基地安全以及进行侦查、巡逻、反潜、布雷、扫雷、通信、引导、救生和运送人员物资等。

继1950年建立海军航空兵学校后,1952年4月海军航空兵部在北京正式成立(初期为军级单位),标志着海军航空兵作为海军的一个兵种正式成立。随即奉总参谋部关于“将空军上海虹桥机场及全部人员设备拨给海军”的电示,组成接收委员会,接收了该机场1858人、以及机场全部设备。6月,中央军委命令,调陆军第10军步兵第30师司、政、后勤机关、直属通信连及所属第90团团部,同刚毕业的海军航空兵学校第一期空地勤学员、空军第9师25歼击机团,在上海组建了海军航空兵1师。6月27日,海军航空兵第一个水鱼雷轰炸机师在上海虹桥机场成立。配备了苏制飞机杜-2型水鱼雷轰炸机4架、乌拉-2型教练机2架,拉-9型驱逐机19架、乌拉-9型教练机2架。这个航空师的建立,标志着人民海军航空兵部队正式宣告诞生。

后来浙东沿海的战斗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海军航空兵夺取沿海战区的制空权,水面舰艇部队的战斗活动就无法前沿,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特别是解放一江山岛作战就不能顺利进行。

4、岸防兵部队
岸防兵部队主要任务是:保卫海军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消灭敌舰船,掩护近岸交通线,封锁航道,支援在濒海活动的舰艇,支援岛岸、要塞的守备部队作战。在海军建设初期,海岸炮兵部队的建设属于紧急任务,因为当时军委判断朝鲜战争有规模扩大的趋势,同时台湾国民党军队也蠢蠢欲动,而人民海军舰艇部队和航空兵部队一时难以迅速发展,因此建设海岸炮兵部队以加强海岸防御便刻不容缓。

1950年10月21日,海军炮兵学校结业258名学员在青岛的团岛组建了海军第一个海岸炮兵营,与此同时在沿海抢修了一批海岸炮阵地,当时,主要是向苏联购买的130毫米海岸炮,此后自己仿制。至1952年10月,已在各处阵地上安装各型火炮99门,并加装了一部分探照灯及测距器材。

海岸炮兵组建后,在炮击金门、马祖等岛屿和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驻守上海淞沪地区的海岸炮兵8连201人还于1953年3月奔赴朝鲜抗美援朝,与朝鲜人民军共同扼守西海岸平安北道培山地区。

1950年12月26日成立了海军第一支高射炮兵部队,其前身主要是第4野战军高射炮兵1师2团2营。划归海军后番号改为海军高射炮兵1团1营,驻防青岛。海军高射炮兵1团2营和3营,分别由青岛基地文化训练队和警卫团炮兵连为基础组建。使用装备主要是苏制37毫米高射炮。

1951年1月,海军对空监视营于青岛组建,以目力观察手段掌握空情动态,这是海军雷达部队的前身。1954年3月,海军拥有了第一部对空警戒雷达后,组建了海军第一个雷达营。同时,探照灯部队和航空站保障部队也有相应发展。这些都是海军航空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不是穿海军服的陆军,而是名副其实的海军。其主要任务是独立或协同陆军实施登陆作战,夺取登陆点和登陆地段,保障后续梯队登陆。1954年12月9日,以海军原有的一个陆战团和水陆坦克教导团为基础,抽调华东军区水兵师师部及水兵2团,合并组建了第一个海军陆战师,后因任务变化,1957年撤销。直到1979年才重建了比较正规的海军陆战队。
(三)、三大舰队的形成
1、东海舰队
海军东海舰队的前身是华东军区海军。这是人民海军最早组建的队伍。华东军区海军第一任司令员兼政委是张爱萍。自1949年4月组建后,通过不断从陆军调来人员充实海军机构,团结原海军人员,整理了缴获以及起义的舰船,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了舰队初期的组建任务,打下了力量发展的基础。随后陶勇接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二任司令员,袁也烈任华东军区海军政治委员。

1955年10月24日,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
东海舰队.jpg
2、南海舰队
海军南海舰队的前身为中南军区海军,正式成立于1950年12月3日。中南军区海军第一任司令为方强,1953年调任海军副司令后,由赵启民接任。中南军区海军成立时,仅有国民党海军遗留下的以及购买、打捞的破旧战斗、交通、运输等大小船只44艘,编为4个大队。驻守黄埔港。中南军区担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陆军肃清华南沿海和珠江三角洲的土匪;组建海岸火力,封锁琼州海峡,维护华南海上交通,巩固海防,保障领海安全。

1955年10月24日,中南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
南海舰队.jpg
3、北海舰队
朝鲜战争爆发后,海防建设的重点从华东向北转移。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军区海军接管了北方重要的军港青岛的国民党海军遗留物资和部分军用设施,并登记录用原国民党海军人员、海员253人。

在青岛建立和发展人民海军具有一定条件。特别是青岛地理位置重要,与北方另一重要军港旅顺形成屏护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支点,在这两个战略支点之间的是辽阔的黄海和渤海,对保卫华北和首度战略意义重大。因此,以青岛为中心,组建面向黄海、渤海的海防作战力量乃国防安全所必须。1950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抽调第四野战军后勤二分部部分人员和第122兵团部分机构和人员为基础组成青岛基地筹备委员会。5个月后,筹备委员会与第二野战军11军军部和直属队合并,10月10日正式成立海军青岛基地。

1952年4月,青岛基地已经拥有各型舰艇52艘。其后又陆续接收一批新舰艇装备,如:驱逐舰、扫雷舰、潜艇、猎潜艇等。到1955年,海军青岛基地作战舰艇已达100艘,辅助船只73艘。

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终年不冻,是一个天然良港。1950年2月,根据《中苏关于中长铁路、旅顺口及大连协定》,由中苏两国共同使用。1955年4月归还中国,成为新中国的海军基地,直属海军建制。

苏联将旅顺海军基地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后,1955年5月,以铁道公安部队领导机关为基础正式组建了海军旅顺基地。

1960年7月,原旅顺基地司令刘昌毅调离基地,奉命筹建北海舰队。1960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在青岛成立,刘昌毅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刘华清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兼任旅顺基地司令。
北海舰队.jpg
二、海军建设方针、建军路线、主要任务和作战思想
由于海军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技术复杂、装备现代化的新军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中央领导都非常关注,并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建设方针
早在1948年12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就和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围绕组建海军的问题就进行过多次交谈。认为在1949年争取组建一支能够保卫沿江沿海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的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提出“组成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并把海军建设看作是建设“强大的国防”的一个组成部分。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郑重宣告:“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

1950年8月11日至30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召开建军会议。会议主题是:制定海军建设具体实施方针。故又称海军建军会议。参加和列席会议的有海军和华东、中南军区海军的领导人以及大连、南京两所海军学校和海直机关各部门的负责人,共有23人。

会议听取了华东军区海军和有关单位一年来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了形势和任务,参考苏联的经验,制定了一条比较切合实际的海军建设方针:“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首先组织利用和发挥现有的力量,在现有力量的基础上,发展鱼雷艇、潜水艇和海空军等新的力量,以逐步建设一支坚强的国家海军。”

对这一方针,会议在制定三年建设计划时有具体的规定:(一)这支海上战斗力量应该包括进行协同作战所必需的诸兵种,即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海军陆战队,以及各种专业勤务部队。这些兵种部队的建设,初期又以空(海军航空兵部队)、潜(潜艇部队)、快(鱼雷艇部队)为主,其他兵种部队相应发展。(二)这支海上战斗力量,舰艇吨位较小,费用比较少,建设时间可以相应缩短。为了提高机动能力和在战略防御中发挥战术进攻的威力,要求舰艇的航速大一些,舰上火炮、鱼雷和深水炸弹等武器也应适当加强。(三)这支海上战斗力量主要用于近海作战。建成以后不仅能够配合陆军进行登陆与抗登陆作战,而且能单独执行下列任务,即海上封锁,保障海上航道运输安全;保护渔业生产;打击敌人的海上骚扰活动,必要时破坏或封锁敌人的港口,阻截敌海上交通线;进行扫雷、布雷;维护海防设施等。

(二)、建军路线
海军建军会议还规定了海军建军路线:“在我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以工农为骨干,以解放军为基础,吸收大量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争取团结和改造原海军人员,建设人民的海军。”

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指出:“要奠定海军建设的基础,必须从政治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打下三个‘桩子’,特别重要的是政治思想‘桩子’。这个桩子如果不打巩固,就不可能在统一的意志下进行工作,党的建军路线、方针和任务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执行,组织建设、技术建设也就没有保证。”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打好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技术建设三个‘桩子’”。

1951年8月,海军在青岛召开了首届政治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从讨论海军建设情况入手,明确规定:“建设一支坚强的海上力量应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重心”,“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这个任务的实现”。会议讨论的议题都密切结合两年来海军建设的世纪和今后的建设规划并规定政治思想工作的任务。会议又确定把科学技术人员包括进去,将其中一句改为“吸收大量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完全是为了解决人民海军创建时期面临的一个特殊课题,即解决从经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对革命无限忠诚,具有艰苦奋斗和英勇善战作风,但文化程度较低,不懂海军战术的陆军同有一定的海军业务技术知识,但对革命理论、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建军原则,战略战术,工作作风等理解不清的原海军人员之间的融合问题。

会议指出,必须学会从陆军向海军的转变。指出各级领导和各业务部门的负责干部过去所领导和管理的是陆军部队,而且基本上是步兵,组织形式、工作方法和 所处的环境都与现在不同,“必须考虑到海军这一基本特点以及从这一基本特点所产生的其他特点”,“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从头做起。如果我们没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没有积极的虚心的学习精神,没有对待新事物的新的工作态度,就很难把工作做好”。会议还指出“在海岛和沿岸的人民群众中扎根”的问题。强调指出,不要以为海军技术复杂,又在海上作战,就可以脱离人民群众。

会议提出要“树立全心全意干海军的思想和刻苦专研技术的学习精神”,“树立热爱祖国海洋、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习惯于海上生活,培养以海洋为家、以舰艇为家、以海岸岛屿为家的思想”。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应“面向海洋、面向海岸和岛屿。一切工作为艇队为海岸岛屿部队服务”。强调“政治工作干部必须学习技术,离开了技术来谈政治工作,就缺乏生动活泼的力量与实际内容。”

(三)、主要任务
1949年4月23日的会议上,张爱萍除了宣布人民海军的建立外,另外强调:“我们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护航与军运能力的海军,待命配合陆军,空军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和台湾,最后解放全中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侵驻台湾海峡,中央决定将解放台湾的任务推迟,要求海军除打通长江口航道、肃清江浙沿海残敌、接管舟山群岛并建设海军基地外,应提出一个三年计划,一面备战,一面从事长期建设。

1953年12月4日,毛主席在中共政治局会议上,针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对海军的建设方针、任务和步骤做了十分完善而具体的指示:“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证海道运输的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为了准备力量,反对从海上来的侵略,我们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根据工业发展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里三个“为了”,是以海军现状和沿海面临的军事形势为起点,当前国家的财政、科技、工业现状为依据,建设强大海军为远景目标,规定了海军发展的步骤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任务。
近期:解放沿海岛屿,打破海上封锁,确保沿海交通畅通;
中期:配合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远期:建立一支与海洋大国相适应的强大海军。

(四)、作战思想
1949年 4月人民海军成立后,在1年左右的时间里,积极配合陆军,对国民党军队实施海上追击的方针,解放了许多沿海岛屿,并积极为解放台湾作准备。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朝鲜半岛,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此外还派遣第七舰队侵驻台湾海峡。由于当时对国家安全最大的威胁来自朝鲜半岛方向的美军,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抗美援朝, 推迟解放台湾。根据形势的变化,人民海军改变了先前实行的海上战略追击的作战方针,提出了“战略防御,战术进攻”的作战指导思想。所谓“战略防御”就是对台湾的作战从进攻转为防御,暂时停止武装解放台湾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转向防御美国从海上可能的入侵,保卫我国沿海的安全。但是,这种防御又是积极的,在局部有利条件下不放弃进攻。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中国东南沿海的军事斗争再次突出,人民海军提出“力量前伸、积极作战”的军事斗争指导思想。所谓力量前伸就是将海军作战力量向浙东海域和台湾海峡推进,加强对台作战力量;积极作战就是恢复战略进攻态势,争取海上斗争主导权,积极寻找战机,主动打击敌人,扩大对海区的控制。

(三)、三大舰队的形成
1、东海舰队
海军东海舰队的前身是华东军区海军。这是人民海军最早组建的队伍。华 ...
波纳 发表于 2010-11-10 21:26



——1955年9月23日华东海军正式更名为“东海舰队”,由陶勇中将出任司令,舰队司令部驻上海。【出自很多媒体报道】
——1955年10月1日,华东军区海军奉命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 出自上海地方志> 虹口区志 】
——根据国防部1955年8月6日命令,华东海军于10月24日改称东海舰队。【出自央视解说词】


可否请楼主考证下,以上说法究竟哪个准确
(三)、三大舰队的形成
1、东海舰队
海军东海舰队的前身是华东军区海军。这是人民海军最早组建的队伍。华 ...
波纳 发表于 2010-11-10 21:26



——1955年9月23日华东海军正式更名为“东海舰队”,由陶勇中将出任司令,舰队司令部驻上海。【出自很多媒体报道】
——1955年10月1日,华东军区海军奉命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 出自上海地方志> 虹口区志 】
——根据国防部1955年8月6日命令,华东海军于10月24日改称东海舰队。【出自央视解说词】


可否请楼主考证下,以上说法究竟哪个准确
三、海军兵力与技术装备
(一)、兵力
组建海军各级领导机构的人员主要是从人民海军解放军陆军中选调的,这是人民海军组织基础的一个重要特点。到1955年为止,先后拨归海军的原陆军单位有:一个兵团部部(12兵团),第2、3、4野战军的5个军部和直属队(10军军部、11军军部和直属队、30军军部和直属队、35军军部和直属队、44军军部),以及各野战军的11个师级单位(173师、补2师、第3野战军教导师、129师、30师、138师、131师、炮6师等)和28个团级单位。总计约11.4万人。另外还有约2000余人的海防纵队,和600余人的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

人民海军除了接收国民党海军装备外,同时也吸收原国民党海军人员。据统计,从解放战争爆发后的1946年7月至1949年,从1949年2月至12月,国民党海军舰艇起义14起、人员集体起义(不带艇)2起、投诚1起、起义后不幸失败4起,起义共21起。舰艇计97艘,占国民党海军舰艇总数的22.7%;人员约3800人,占国民党海军总人数的9.5%。

人民海军创建时期选调和招收人员,一开始就重视文化和技术基础。从陆军部队选调的人员一般要求具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为了给海军输送技术人才,中央军委要求各野战军普遍摸底调查,把过去当过海军的、在商船上工作过的或在船舶学校学习过的,包括懂一点机械的或是开过坦克、汽车的,都尽可能输送到海军来。为了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海军,中央和各地都做了很大的努力。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号召全国大中学青年参加军事干校,海军从中招收了华东地区学生4800人,华北地区学生850人。还向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等学校招聘了数十名讲师和教授,后来他们绝大多数都参加了海军。

到1955年底,海军总人数18.8万余人,来自陆军的约11.4万余人,占总数的60.6%;从空军调来约6000余人,占3.2%;吸收知识分子约3万人,占16%;吸收原国民党海军人员4000余人,占2.1%。

1955年海军结构图.jpg
(二)、技术装备
人民海军创建初期(华东军区海军和中南军区海军)的武器装备,大部分为接收国民党海军的各种舰船,例如,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成立时只有5艘小艇,青岛基地成立时仅有2个巡逻艇中队,只有华东军区海军拥有的舰艇较多,总共134艘,43971吨。
1950年华东军区海军.jpg

据统计,至1949年 底,各地人民海军共接收国民党海军的各种舰船共有183艘,43268吨。沿海各省市陆续解放后,又接收、征用了地方有关单位的一部分商船、渔船,加装枪炮改装为武装船只,大小共计169艘,64865吨。又从1949年9月起,前后用了半年的时间,在长江中下游打捞出被敌机炸沉和自沉的舰船6艘,1715吨。此外,1950年前,通过香港购买二战时期旧军舰48艘,25470吨。总计406艘,135318吨。

这组数字看似庞大,但质量都相当陈旧落后,其中甚至还有清朝时期的遗物,如清末购自日本的“楚”字号军舰,以及清末建造民国初年下水的“永绩”号炮艇,均为燃煤动力,实际作战中难以堪用。其余舰只来源混杂,分别来自美、英、日、法、德、加、荷、澳等八国,主辅机多达355种,且机器磨损严重,配件无处购配;不同口径枪炮达30余种,造成后勤压力繁重,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而且国民党空军连续出动飞机轰炸在厂修理和停泊在船厂附近的舰船,使人民海军遭受一定损失。如,“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后一连4天遭轰炸,被迫自沉;1950年1月25日的轰炸,就炸伤炸毁“常州”号、“万寿花”号等26艘舰船。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情况相当差,几乎没有独立建造大型舰船的能力。于是1950年8月,海军在北京召开的海军建军会议,研究了中国海区的形势、苏联建设海军的经验,除明确了海军的任务和建军思想,还制定了海军3年发展计划,提出“海军初建时期以‘空(航空兵)、潜(潜艇)、快(鱼雷快艇)’为主,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具有攻防能力的、近海轻型海上战斗力量。

这样的海军发展战略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形势的正确选择。

1955年底,海军先后组建的各兵种部队已有23个舰艇独立大队(含潜艇、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猎潜艇、扫雷舰、鱼雷艇、护卫艇和辅助舰艇),6个航空师和2个航空独立团(含轰炸机、歼击机、侦察机、水上飞机、教练机和运输机),19个海岸炮兵团,8个防空兵团,以及各种专业勤务部队,总计:各种水面战斗舰艇共511艘(含登陆舰艇132艘)、辅助船只341艘,共计852艘;各种飞机515架;各种口径海岸炮343门;各种口径高射炮336门。其中包括1955年中国在旅顺有偿接收的苏军装备:各种舰艇共112艘,各种飞机78架,各种火炮176门。

需要一提的是,1950年冬军委筹建海军造船部,1952年改为海军舰船修造部,设立设计室,开始设计适合中国海域情况的、优异船体线型的各型巡逻艇等,到1955年底,共计自行设计建造各类型巡逻艇、登陆艇、运水船、自动驳船等236艘,12556吨。就数量来说约占总数的27.69%。

四、人民海军创建初期的教育训练
人民海军创建初期,通过大量抽调陆军部队的机关和人员编入海军解决了组织建设问题;通过接收、修复、打捞原国民党舰船和征用地方船只解决装备建设问题。除了这两点外,还要解决好人员与装备的结合问题,即进行教育训练,学习海军业务技术,培训海军建设人才,以掌握海军武器装备。

由于人民海军诞生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末期,整体态势已经明朗,但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时仍将11余万兵力留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岛屿,并在长江口布设水雷,且不断派飞机轰炸沿海城市及重要军事目标,进行袭扰破坏。在此形势下,人民海军只能边战斗、边建设,教育训练主要是在本职岗位上进行,不可能按照正规程序那样,把全部人员先送进学校培养后再分配上舰。而且由于海军技术复杂,许多原陆军调入海军人员文化较低,这种在职学习的方法困难很大。

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张爱萍与原海军人员商讨训练方法,最后决定 按最低要求进行培训。在苏联专家尚未大批来华的情况下,原海军人员在教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人民海军教育训练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然,这种突击性技术学习毕竟是低层次的,做法也比较原始、简单,基本属于应急措施,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寻求外援帮助。1949年8月,张学思赴苏联考察,与苏方洽谈帮助中国创办海军学校事宜,并达成有关协议。11月,张学思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学校教育的初步意见》的报告,聂荣臻据此向军委提交了《关于创办海军学校的报告》,并明确了办校方针、教育计划和招生条件等问题。海军先后建立了一批专业院校,使得教育训练逐步走上正规化。

1、海军学校
创办时间:1949年11月22日
开学时间:1950年2月1日
性质:人民海军第一所培训水面舰艇初级干部的正规学校
任务:培养航海、枪炮、鱼水雷、观通和机电等部门长
校长兼任政委:萧劲光
副校长兼任副政委:张学思(原安东海校副校长)
教育长:胡绵弟
训练部长:叶伦
政治部主任:李东野(原安东海校政治部主任)
基础:以安东海校为基础(安东海校只存在半年)
系科设置:航海指挥系和机械工程系
分校:1950年12月两系分别扩编为指挥分校和机械分校,聘请苏联海军顾问84人帮助授课。后又从留学回国的专家以及清华、北大选调一批教授和讲师,大连造船厂多名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员。
教员来源:参加安东海校学习的原国民党海军人员选调,主要是原“重庆”舰起义人员,也有少数原“灵甫”、“长治”等舰的起义人员。
班级:分普通班和速成班

建校初期没有实习舰艇,1950年第一次海上实习为租商船出海。1951年才为学校配备了实习舰艇大队,为“四明山”“桐柏山”两艘大型坦克登陆舰,一艘消磁舰和一个由6艘炮艇组成的炮艇中队。

1954年4月,中央军委命令,大连海军学校总校撤销,两个分校分别组成海军指挥学校和海军机械学校。

2、海军联合学校
创办时间:1950年12月
基础:以华东海校扩建改名
隶属:归海军司令部直接领导
主要任务:培训水面舰艇军士和水兵
系科:兵器、机械、通信、舰务4所分校
校长:夏光
政委:孔繁彬
1949年8月5日,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在南京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旧址成立。9月14日,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开学。该校先后突击培养4800名学员。大部分学员以解放军陆军调拨给海军的人员为基础,同时吸收部分原国明党海军起义人员参加。前者学习技术,后者学习政治,相互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分期学习。同年12月至50年3月,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制定了第一个为期三个月的舰上军事训练计划,突击学习各种单人技术。1950年12月扩建为海军联合学校,归海军直接领导。

3、海军航空学校
创办时间:1950年6月
地点:青岛沧口机场
开学时间:1950年11月1日
任务:培训海军航空兵空勤和地勤人员
校长:赵汇川
政委:桂绍彬
1952年8月扩建为两所学校
1、海军第一航空学校
校长:赵晓丹
政委:桂绍彬
培养任务:海军航空兵空勤人员
专业设置:水鱼雷轰炸机驾驶、领航、通信和射击等
2、海军第二航空学校
校长:胡鹏飞
政委:何辉
培养任务:海军航空兵地勤人员
专业设置:机械、军械、水鱼雷、无线电和特设等专业

4、海军炮兵学校
创办时间:1950年8月
校址:青岛
开学时间:1950年10月9日
主要任务:培训营连排指挥干部和各类专业兵
校长:王效明
政委:宋景华

5、海军快艇学校
创办时间:1950年8月
校址:青岛
开学时间:1950年10月
主要任务:培训鱼雷艇艇长以上的指挥干部和轮机长、水手长以及各类专业兵
校长:邓兆祥
政委:朱军

6、海军潜艇学校
筹建时间:1952年11月
正式成立时间:1953年8月
开学时间:1954年3月28日
校址:青岛
主要任务:培训潜艇指挥干部和专业水兵
校长:傅继泽(旅顺潜艇学习队大队长兼)
副校长:李克明
党委书记:吴西
副政治委员:何明智

7、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
创办时间:1952年5月
开学时间:1952年5月30日
主要任务:培训海军中高级指挥干部
系主任:谢立全
副系主任:林遵

8、海军政治干部学校
创设时间:1952年7月
地点:青岛
开学时间:1952年10月15日
主要任务:培训海军舰艇、海岸炮兵、航空兵部队营连级政治干部
校长:刘道生(海军副政委兼)
副校长:阙中一

9、海军后勤学校
创设时间:1952年7月
主要任务:培训后勤各专业勤务干部
校长:刘士香
政委:袁超

10、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
增设时间:1953年9月
主要任务:培训海测、舰炮、指挥仪、水雷、鱼雷、无线电、有线电、雷达、声呐、造船和船机等工程技术干部
系主任:黄景文(代理)

11、海军指挥学校
创建时间:1954年4月16日
基础:原大连海校指挥分校独立分建
主要任务:培训舰艇航海、枪炮、鱼雷、水雷和观象、通信部门长
政委:李东野
副校长:白兆麟

12、海军机械学校
创建时间:1954年4月16日
基础:原大连海校机械分校独立分建
培养任务:培训舰艇机电部门长和造船等专业干部
校长兼政委:于笑虹
海军院校.jpg
angadow 发表于 2010-11-10 22:09

是的
这些不同的说法我也看到过
不过我用了《当代中国海军》,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年版本,第17页的数据
另外《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本,第19页也是这个日期
五、后勤保障和造船工业
(一)、后勤保障力量的建设
后勤
人民海军建立之初,后勤供应分别由海军和沿海各军区共同负责,处于多头领导的局面,供应的体制、标准和方法也很不统一。直到1952年海军领导机构扩建后才改为垂直领导,为以后建立海军→军区海军(即以后的舰队)→基地→舰艇部队这样四级制的后勤供应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

海军工程建设
海军工程建设是海军建设的基础,是战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整个海军发展规划和设防部署密切相关。

50年代初,海军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尽快修复原有设施,为陆续组建的舰艇、航空兵和岸防部队的作战、训练提供必要的保障。到1955年为止,海军工程部门根据“保障重点建设与解决必需”的方针,先后为舰艇部队扩建、改建和新建潜艇、鱼雷艇和其他水面舰艇基地10处。建设各种码头27座,新建机场4个,扩建10个,并建成了各种口径的海岸炮阵地。有了这些保障设施,人民海军才初步形成了水上有舰艇、空中有飞机、陆上有岸炮的立体交叉的海岸防御体系。其他辅助保障设施也相应有所增加。海军建筑工程人员约有9千人。

医疗
1955年,总参谋部、总后勤部要求全军建立医疗体系,全面发展卫生医疗工作,使之系统配套。为此,海军先后将海军总医院等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较好的医院定为中心医院。围绕这些中心医院,逐步建立医院群和医疗网。培养医务人员的各种教学机构也相继筹建,并着手进行海军医学科学的研究。在建设卫勤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卫生防疫系统也不断完善。

(二)、造船工业的情况
1970年9月20日,周恩来在会见巴基斯坦海军司令时谈及中国海军发展的经验:“发展海军,要有工业基础,钢铁工业(包括特种钢)、动力工业、燃料和电子业,这四项必须首先发展,缺一不可。”

而在新中国海军初创时期,中国工业基础是相当薄弱的,以钢铁产量为例:1949年钢产量15万8千吨,1950年为60万吨。当时的中国造船厂只能修复旧船和改装商船建造一些巡逻艇,没有建造大型船舶的经验和能力。

1950年冬,海军决定建造新巡逻艇时艇重仅40吨,江南造船厂仓促设计施工,孰料1951年3月第一艘下水时艇身倾覆下沉。此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力量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了50吨级木壳巡逻艇,航速仅11.5节。这是海军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巡逻艇,代号为53甲型。

六、苏联的影响与帮助
创建人民海军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那就是争取苏联的援助,向苏联海军学习。这在当时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关于学习的内容和范围,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坚持人民解放军的领导制度、政治工作制度、组织原则、战略战术思想和优良传统作风;学习内容主要是军事工作和海军业务技术。学习方法主要是中国政府聘请苏联专家顾问来华,安排在海军机关、部队和院校有关部门传授经验,另一个办法就是中国选调干部去苏联军事院校学习。

1949年10月25日,海军聘请的以克洛契柯夫为首的84名专家到达沈阳,随即被送往大连海校,帮助创建学校以及办学。11月,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张爱萍访苏回国,又带来6人。12月,更有621名海军顾问到达。海军在1951年至1953年先后共派出166人赴苏联各军事院校学习。到1960年,累计来华帮助中国海军建设的苏联专家、顾问达到3390余人。这对人民海军初期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写信给斯大林提出:“为建造护航驱逐舰4艘,大猎号10艘,基地扫雷艇10艘,远航鱼雷快艇18艘,装甲艇30艘,请许可输入材料,发动机、辅助机器与武器”,以便委托大连造船厂和上海造船厂建造。以后中国海军发展的主要途径便转向引进苏联技术和设备进行仿制。

经过长期的谈判,中苏于1953年6月4日签署了《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在军舰制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六十四协定》)。

1954年11月,随着技术组织措施逐步落实和图纸资料及器材设备陆续到位,苏联政府组织了专门的技术援助委员会来华。该委员会在华期间先后共有288位专家(协定规定不超过150人),其中包括舰艇设计30人、建造工艺136人、安装调试44人,工厂设计16人、交船验收58人及4位总顾问。委员会及其下属各专家组按工作性质和分级原则与相应的中方机构对口配合,从船舶工业管理局直到各厂科室。在施工和制造过程中,除安装调试和交货专家轮流到各工厂进行调试和协助交船验收外,各类产品的设计专家组分别固定地常驻产品设计分处和各建造工厂。

恩格斯曾说:“现代的海军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这从总的指导思想上说明了,海军的武器装备,归根到底依靠的是国家完整的造船工业体系。如从具体步骤实施,则必须有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第一步,争取从外国引进成套材料设备和技术,在国内装配制造,建立造船的一定基础;第二步,消化、吸收国外技术,进行仿制,材料、设备逐步做到国内自给,达到半制造;第三部,立足国内,自行设计,使用国产材料、设备,完成海军武器装备的研制。

苏联专家在帮助中国吸收引进技术的具体实施步骤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如:在编制造船工业长远规划,选购配套机电设备,解答工艺技术难题,翻译校对图纸资料,选择各型舰艇试航基地,以及培训中方技术人员等。

大连造船厂是苏联1945年接管的老厂,较早的实行了一套苏联的企业管理制度。1947年陈云主管东北经济工作时,就对那里实行苏联的八级工资制拍手叫好。50年代中苏合营后,大连造船厂便成为全国企业社会主义管理模式的一面旗帜。例如在技术管理方面,1953年初苏联海运部对该厂编制的年度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作了22条具体指示,涉及到基本建设工程、全面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加强对工人的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1955年4月编纂出《中苏造船公司各种规定及条例汇编》,其内容分为组织结构及职责条例、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技术保安、人事与教育、职工福利、奖惩、防卫工作及其他等10个部分,收录各种命令、通令、条例和规定等计507条,号称“企业管理天数”,并在全国推行,带动了中国造船业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1954年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军事装备逐渐增多,苏联专家对于中国军队掌握现代化装备的帮助很大。如海军购买的第一批苏联驱逐舰1954年10月到达青岛基地后,中方舰艇人员的训练,就完全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按照苏联海军《战斗训练教范》规定的内容进行的。这是一次十分正规的训练,从驱逐舰大队的大队长、舰长,直到部门长、军士长,都是两套班子,实行对口的培训。在教学训练中,苏联专家要求得非常严格,理论考试不合格者绝不允许实操,执行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绝不含糊,不准确的动作反复操练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在苏军官兵积极、真诚的帮助下,中国舰员的军事素质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有了明显提高,并很快开始独立操作和值更。此后,苏方军士长以下人员全部回国,只留下部门长以上专家,舰上各主要部位的操纵指挥也有了一个根本的变化,由以前的苏联专家操作、中国舰员见习,到中国舰员操作、苏联专家保驾,进而变为在一般情况下中国舰员的独立操纵。

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海军从一开始就学习和借鉴苏联海军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这对于加速海军建设的进程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对于打好海军建设的技术底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总结的挺好,支持一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啊!
支持!希望有详细的舰艇服役资料。
总结的不错……
不过我咋觉得这段文字被不止一个杂志引用过?至少相当一大段被引用过……
近期:解放沿海岛屿,打破海上封锁,确保沿海交通畅通;
中期:配合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远期:建立一支与海洋大国相适应的强大海军。

这样看来,我们还只是在初期啊
Lz55年后呢,大坑填不完,木有小挤急
真的是原创???这些内容,真没什么没看过,大段大段的眼熟。
很好的文章,仔细拜读.请问有后续么?1955年后的海军发展?喜欢看些有价值的东西,我喜欢研究海军史.舰船装备可有详细资料?
满怀期待
好帖!!期待续!
楼主挣得不错
好帖,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民海军的光辉历程。
这个也要记下啦
楼主好贴,支持
很不错的资料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