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的光荣与梦想——1956年前海军主要水面舰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27:47


兔爷在各型武器装备方面从前都是吝于宣传的,这主要是学习老毛子的装备思路,保密~保密~保密~。估计老毛子是孙子的忠实信徒,将那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奉为金科玉律。兔爷的军事制度基本都是模仿自苏联,所以军备一直都遮遮掩掩。但令本菜纳闷的是,“利器”不可轻易示人或许还有一定的道理,那相对而言的“钝器”还一直藏着掖着不肯示人就实在有些玩味了。至少,这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就不是那么有趣的事情。

比如,被反复引用的这句:“到1955年底,人民海军已经拥有战斗舰艇519艘(含登陆舰艇132艘),辅助船只341艘,共计860艘。”

那具体到鱼雷艇多少艘?猎潜艇多少艘?至少本菜未在国内公开书籍上看到过。这也是我一直很好奇的。

反正最近也是闲着,就试图将这些数字进一步具体化,权当是打发时间了。
舰只详细表1.jpg

舰只详细表2.jpg

舰只详细表3.jpg


资料来源颇为复杂,既有网络收集,也有近年来一些新出版书籍所刊登的资料,由于另外还有自己的一些推断,所以难免会有错误和不完整的,大家见谅。

以下是详细。



鱼雷艇
P-4
50年代初,中国向苏联购买了36艘P-4型鱼雷快艇,组成了第一批鱼雷快艇部队。

标准排水量19.3吨,满载排水量为22.4吨。艇长19.3米,宽3.7米,吃水深1米。铝合金舰体。动力为两台柴油发动机共2400马力,最高航速46节,最大航程达700多公里,战斗定员12人。武器配备有450mm口径的鱼雷发射管两具,双联装14.5mm机枪两挺。

P-4型鱼雷快艇虽个头小,但在海战中却屡立战功,除击沉太平号护卫舰外,还在1958年金门附近的海战中击沉国民党海军4000多吨的台生号运输船,以及470吨的灵江号和瀛江号两艘护卫舰。不过,该型鱼雷艇没有配备雷达,需岸上雷达指引寻捕目标。在海战中,尤其在夜战中,因双方配合不当,多次发生鱼雷艇找不到目标,或半路丢失目标的事情。
图1
图1 P-4鱼雷艇.jpg


6602型P-6
1953年,苏联根据与中国签订的海军技术协议,向中国有偿转让P-6型木质双管鱼雷快艇建造权。1955年,芜湖和广州两个造船厂用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器材设备分别开工建造,前后共建造了63艘鱼雷快艇,代号02型。

标准排水量57吨,满载排水量67吨。艇长25.4米,宽6.2米,吃水深1.2米。动力为4台柴油发动机共4800马力,最高航速45节,最大航程450多公里。艇员20人。武器配备有533mm口径的鱼雷发射管两具,25mm双管舰炮两门以及雷达等设备。
图2
图2 p6鱼雷艇.jpg


S-7
有台湾方面的资料称,人民海军建军初期有过一艘德国制造的, S—7型鱼雷艇,是早年德国出口民国的三艘鱼雷艇之一。是否确有其事不详。

S-7 其实就是Schnellboot(德语“快艇”)-7型号,1933年设计制造。德国不莱梅吕尔森造船厂(Lürssen Werft Bremen)制造。

标准排水量75.8吨,满载86吨。艇长32.36米,宽5.06米,吃水1.36米。3台MAN L7 Zu 19/30型柴油发动机,3960匹马力,最大速度36.5节,巡航速度22节758海里。装备2具533mm鱼雷,1门20mm机关炮,1挺7.9mm机枪。
图3
图3鱼雷艇德制S-7级.jpg


猎潜艇
6604型Kronstadt级
本艇为苏联制造的Kronstadt级,建造于1948至1956年间,50年代末期人民海军发展自己的猎潜艇同时曾自苏联进口1批搭配使用。

6604型猎潜艇,被西方称为“喀朗施塔得”(Kronstadt class),西方资料对其的分类并不完全统一,有时将其作为猎潜艇(Submarine Chaser),有时将其作为护卫艇或巡逻艇(Patrol Craft)。

排水量320吨,满载380吨。艇长49.5米,宽6.2米,吃水2.7米。采用3台9Д型中速柴油机,功率3300马力,三轴推进,最大航速约18节,巡航速度12节3000海里。艇乘员60人。装备主要包括:1座单管85毫米炮,2座单管37毫米炮,2挺12.7毫米机枪。反潜武备为2座1200型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装置,2座大型深弹发射炮,2座大型深弹投掷架。该艇还装备有布雷导轨。
图4
图4 6604型猎潜艇.jpg


巡逻艇(炮艇)
国民党海军在二次大战后分别自盟国与日本手中接收了多艘原在长江内的浅水护卫舰,加上原来国民党海军少数残存的旧舰构成了江防舰队的主力。然而这些浅水护卫舰却分别在1949年4月23日于南京的第二舰队起义事件,与11月29日与30日在四川发生的江防舰队起义事件中全部转移到人民海军之手成为初建时期的主力舰只。


改装炮艇
这些代用炮艇多是原日军于战争末期以渔船改装的木壳辅助炮艇,其型式各异大小不一。其中十月与先锋号为原日本驱潜特务艇第一号型,战后国民党海军共接收了六艘。后有五艘起义,被人民解放军接收,改名为:十月、先锋、奋斗、解放、前进、劳动。

该级艇标准排水量130吨。一部柴油主机40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1节;10节时的续航力1000海里。装备为13mm与7.7mm机枪各一挺,深水炸弹施放轨两组与备弹22枚。

其中光国号为原日军的驱潜第223号艇,由日本门司市自念组造船株式会社建造,武器由佐世保海军工厂装配,于1944年11月25日完工。战后在基隆港移交给国民党海军接收,隶属汕头巡防处。1949年11月9日,副长吴高远率领艇员32人在福建南澳海面起义。本艇后改名为十月号。

奋斗号重80吨,另一艘解放号重28吨,其余不详。
图5
图5 先锋、奋斗和解放.jpg


日制25吨炮艇
本级艇为国民党自战后接收自日军的25吨级浅水炮艇,江南造船厂制造,艇上装备25mm机关炮1门及12.7mm机枪1挺。1949年,多艘本级艇随各炮艇队起义或投诚,又由于吨位小不适合远航,国民党撤去台湾时大部分留在大陆,随后被人民海军接收。

本级炮艇为25吨级,装备25mm机关炮1门及12.7mm机枪1挺。

本级艇为内河专用,并不适合出海作战,但人民海军建国初期缺乏海军舰艇装备,使用本级艇在浙江延海对国民党海军作战时,倒也颇建奇功。

其中1艘此型艇由人民海军在营口接收后命名为414号,曾于1951年6月24日在浙江头门山海战立功,成为头门山海战英雄艇,现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中。另1艘107号艇曾在1950年7月10日在浙江披山海面击沉国民党浙海游击队大型木壳炮艇新宝顺号(原浙江海警局警艇)。
图6
图6 日本25吨炮艇.jpg


日制170吨炮艇
国民党海军的永安号和永平号,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二号舰和“热海”号。前者为藤永田造船厂建造,1930年2月28日完工;后者为三井物产造船厂建造,1929年6月30日完工。永安于1949年4月23日,随国民党海军第2舰队一起起义,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珠江;永平于1949年11月30日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在四川率领起义的舰艇之一,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乌江。

标准排水量170吨。舰身长45.3米,宽6.7米,吃水1.4米。两座燃重油锅炉推动两部往复式蒸汽主机双轴推进产生1200匹马力,最高航速12节,舰员77人。装备一门47mm炮,五门25mm机关炮,三挺机枪。
图7
图7 日制170吨炮艇.jpg


日制215吨炮艇
国民党海军的郝穴号,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鸟羽号。佐世保造船厂建造,1911年11月17日完工。1949年11月29日本舰在四川防御解放军进攻四川时,顺江东下起义,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湘江。

标准排水量215吨。舰身长54.9米,宽8.2米,吃水0.8米。两座锅炉推动往复式蒸汽主机双轴推进产生900匹马力,最高航速9节。舰员80人。装备三门76mm,三门25mm机关炮,三挺机枪。
图8
图8 日制215吨.jpg


日制300吨炮艇
国民党海军的常德号护卫舰,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势多号。神户制钢造船厂建造,1923年10月6日完工。1949年11月30日,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在四川率领的起义舰艇之一,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闽江。

标准排水量300吨。舰身长54.9米,宽8.3米,吃水1米。两座燃重油锅炉推动往复式蒸汽主机双轴推进产生2100匹马力,最高航速14节,舰员85人。装备三门76mm炮,三门25mm机关炮,三挺机枪。
图9
图9 日制300吨.jpg


日制305吨炮艇
国民党海军的江犀号护卫舰,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伏见号。大阪藤永田造船厂建造,1939年7月15日完工。1949年4月23日,江犀号在南京随第二舰队其它舰艇一同起义,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涪江。

标准排水量305吨。舰身长48.8米,宽9.8米,吃水1.3。两座燃重油锅炉推动两部涡轮主机产生2250匹马力,最高航速16.7节。舰员64人。装备一门78mm炮,八门25mm机关炮。
图10
图10 日制305.jpg


英制310吨浅水护卫舰
国民党海军的英山号护卫舰,该舰原为英国海军驻华浅水护卫舰Gannet号。英国Yarrow厂制造,1927年完工。1942年三月由英国政府宣布将该舰赠予时在重庆的国民党海军并重新命名英山。1949年11月30日,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在四川率领的起义舰艇之一,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怒江。

标准排水量310吨。舰身长56.1米,宽8.9米,吃水1米,两座燃油锅炉推动涡轮汽旋主机,产生2250轴匹马力,最高航速16节。装备两门76mm(3吋)炮及8挺机枪。
图11
图11 英制310吨.jpg


英制372吨浅水护卫舰
国民党海军的英德号护卫舰,原为英国海军驻华之浅水护卫舰Falcon号。英国Yarrow厂制造,1931年完工。1942年三月由英国政府宣布将该舰赠予时在重庆的国民党海军,并重新命名为英德。1949年11月30日,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在四川率领的起义舰艇之一,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嫩江。

标准排水量372吨。本舰舰身长45.75米,宽8.75米,吃水1.5米,两座燃油锅炉推动涡轮主机,产生2250轴匹马力,最高航速15节。装备一门95mm(3.7吋)榴弹炮及二门57mm(6磅)炮,机枪10挺。
图 12
图12 英制372吨.jpg


53甲型黄埔级
1950年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大陆地区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国民党军队退出大陆遂转为占据江浙地区沿海岛屿,伺机反攻,战场从原本连绵的陆地转为沿海岛屿,这种战场环境的改变,使得人民海军原来自日本接收的大量25吨级炮艇已不能适应需求。

1950年冬军委筹建海军造船部,计划以旧机器来翻造新的40吨级炮艇。1951年3月,华东军区交由江南造船厂以库存物资试制1艘42吨3桨推进的小炮艇,但可能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下水就翻覆沉没。接着1952年初,青岛造船厂亦试制了1艘43吨级的炮艇。

1952年9月,海军造船部改为海军舰船修造部,总设计师徐振骐重新设计了50吨级的巡逻炮艇交由江南造船厂试造获得成功。1952年开始量产,此即为53甲型护卫艇又称黄埔级或50吨级新炮艇;到了1955年总共建造了82艘。

53甲型黄埔级巡逻艇满载排水量50吨,艇长27米,宽4.1米,吃水1.8米,主机是国明党撤走后留在江南造船厂的1批美援GM6-71型柴油机,3机3桨式航速13节,双机双桨式航速则为11.5节;燃油搭载量9吨,续航力为400海里。艇员编制25人,武装为两座双联装25mm/60倍径机关炮。

由于当时南方急需这批炮艇保卫珠江口与琼州海峡等地,所以江南造船厂将设计图稍做修改以适应南方气候。另外,由于担心舰艇通过台湾海峡时遭到国民党海军和空军的攻击,所以决定在上海厂分段制造部件,后以火车运往广州组装。以这种方式生产的53甲型共有16艘。

1953年6月,8艘53甲型炮艇组成第1及第2艇队参加浙海大小鹿山等4岛的争夺战,是为本级艇首次登上战场。本级艇配属各地区(如温州,厦门等)巡逻大队,下辖2至3中队,每中队辖4艘炮艇。但由于本级艇速度太慢,战术机动能力太差,不能满足实际作战需要,所以又开始研制75吨级的炮艇。
图13
图13 53甲.jpg


55甲型汕头级
人民海军在1952年开始生产53甲型巡逻炮艇后又在1954年利用苏联P-6级鱼雷艇的图纸设计了1种75吨级的木壳护卫艇艇,1955年将木壳改铁壳即为55甲型(又称汕头级)开始量产,前后共生产了76艘。

55甲型汕头级巡逻艇满载排水量80吨,艇长25.1米,宽6米,吃水1.8米,4部柴油主机4800匹马力4轴推进,巡航速度22.5节;燃油搭载15吨续航力750海里。艇员编制17人,武装为两座单(或双联)装37mm机关炮,两挺14.5mm机枪。

55甲型汕头级巡逻艇曾参加多次台海战役,1958年的“9•2海战”中,编号为556,557,558的3艘本级艇,曾与国民党海军“沱江”舰战斗。1959年2月,东海舰队的护卫艇中队的565,566,5673艘艇击沉了国民党海军的62号炮艇。
图14
图14 55甲.jpg


扫雷艇
6605型/6610型
1953年根据中苏《64协议》,有偿转让T-43级基地扫雷舰给人民海军,首先由苏联原装进口了4艘(6605型)后,由苏方提供材料图纸在武昌造船厂组装(6610型),60代进行国产化改良,并有部份在广州黄埔造船厂建造,建造工程直到80年代末期才停止。各舰除扫雷外亦兼负巡逻任务。

人民海军建造的本级扫雷舰(6610型)标准排水量520吨,满载排水量590吨,艇长60米,宽8.8米,吃水2.3米,主机为2部 PCR/Kolomna type 9-D-8型柴油机,200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大速度14节,10节巡航航程3000海里,燃油搭载70吨,艇员编制77人。至于苏联原装的本级舰(6605型)则稍短小,舰身长58米,满载排水量570吨。

武装为1或2座双联装37mm/63倍径76A型炮,两座双联装25mm,两座双联装14.5mm机枪,不过有部份舰则装备1门85mm/52倍径主炮。此外,各舰还有两组深水炸弹投射器,备弹20枚,另可携带12到16枚水雷。
图15
图15 T43扫雷.jpg


日本改装扫雷艇
船身本为拖网渔船,后被日本改装成辅助扫雷艇扫,编号为海第14号,于1943年由日立造船所彦岛厂建造制造。

标准排水量215吨,满载222吨,艇身长29.6米,宽5.9米,吃水2.2米。一部柴油主机马力300匹,9.5节巡航航程3000海里。乘员22人,装备二门40mm机关炮,两门25mm机关炮,两挺机枪。

海第14号与同级的22号、19号三艇作为战后赔偿舰,于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国民党海军,接收字号分别为:接32,接33,接34。接收后初命名扫201,扫202,扫203。

其中隶属烟台巡防处的扫201号,在1949年2月13日起义,被轮机兵万成岐驾驶往烟台,后被人民海军改名为“秋风”号。
图16
图16 秋风号.jpg


布雷舰
人民海军有1艘护卫舰原来是日本的测天级766吨布雷舰“神岛”号。但它并不是来自日本艘赔给国民党政府的34偿舰之一,而是日本战后赔偿苏联的舰只,配属于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旅顺基地。1954年苏联交还旅顺基地时,无偿赠送给人民海军。

“神岛”号于1940年由大阪铁工所建造。本舰舰身长75米、宽7.9米、吃水2.6米,标准排水量750吨,满载820吨。两部柴油主机产生3600匹马力,最高航速20节,14节巡航航程3500海里,舰员100人。装备105mm炮一门,40mm炮一门,25mm机关炮七门,20mm炮一门,水雷搭载量120枚。因其火力教强大,人民海军将其作为护卫舰使用(可能是“淮阳”号)。
图17
图17 台湾的同级舰艇永靖号.jpg


驱逐舰
07型鞍山级
101 鞍山 102 抚顺 103 长春 104 太原
这是人民海军早年自苏购入4艘1936到1941年间下水的旧式Gordy级布雷驱逐舰,也是人民海军建国以来的第1批驱逐舰,外界通称之为鞍山级,人民海军自己则称为07型。

鞍山与抚顺2舰于1954年10月26日在青岛接收成军,长春与太原2舰则于1955年6月28日在同地接收成军,组成第1驱逐舰大队。人民海军海军官兵则习称此4舰为“四大金刚。”

本级舰为苏联二战前仿意大利式驱逐舰的设计。鞍山舰在苏联时代原名Razyaschyi(果敢),1939年下水1941年入役,二次大战时曾担任苏联太平洋舰队旗舰;长春舰原名为Reshitelnyi(坚决)。这两艘军舰都是由苏联Dalzavod Vladivostok(即符拉迪沃斯托克)造船厂建造。

抚顺舰在苏联时代原名Rezkyi(神速),太原舰原名为Retivyi(勤奋),1940年下水,1941年入役,此两舰则是由苏联Komsomolsk Nikolayev(即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建造。

标准排水量1675吨,满载2150吨。鞍山级的舰身长115米,宽10.2,吃水4米。3座鼓式锅炉,主机为Tosi Gear Turbine蒸汽机,轴马力48000匹,双轴推进最大速度32节,20节巡航航程2600海里,燃油搭载量500吨。舰员246人。本级舰原为适应苏联寒带所设计,对于作业海域大部分在亚温带、亚热带的人民海军来说,该舰内空间狭小且通风不良,居住性非常差。

鞍山级接收时的原始装备为4门单管130mm 后部敞开式炮塔,8门37mm防空机关炮,两座3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8组深水炸弹轨与100枚水雷搭载量,雷达为Cross Bird型,射控雷达Square Tie型,未装声纳。
图 18
图18 鞍山级.jpg


潜艇
M级
本级艇原为苏联海军M-XV级小型近岸防卫柴电潜艇,由苏联与人民海军于1954年6月24日在旅顺港移交,分别命名为国防21号(首任艇长辛福元)与国防22号(首任艇长张继业)。此两艘M-XV级潜艇与另两艘C级潜艇新中国11号及新中国12号共同组建独立潜水艇大队, 首任队长为傅继泽。首批两艘本级艇是1943年建造的,原属于苏维埃港潜艇支队。

M-XV级的水面排水量为256吨,水下353吨,长49.5米,宽4.4米,高2.85米。大概因为本级潜艇体积很小的原因,所以才被称呼为“M”级(全名为Malyutka,俄文“婴儿”的意思)。有6个舱段,耐压艇体采用电焊施工方式。

M-XV级使用11-Ⅱ型柴油主机功率为2×600马力,电动机功率为2×218马力,MC型电池为2组,每组60块,最大水面航速15.5节(续航力为965海里,巡航速度8节续航力为4500海里),水下巡航巡航速度2.9节(续航力85海里),下潜深度70米,水下持续时间48小时,艇员编制28人,自持力15天。

M-XV级装备有1门21-K型45mm防空机关炮,两挺7.62mm机枪,艇艏装有4具533mm鱼雷发射管,无艇尾雷管亦无备用鱼雷。F13-7MA型对空潜望镜和航向-3型电罗经。

关于人民海军初建潜艇兵力的实战经历资料甚少,后来官至“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的黎玉玺,曾在其回忆录中称:在台山列岛海战时,国民党空军似曾击沉1艘人民海军潜艇。不过“台山列岛海战”发生于1955年2月,距人民海军接收苏联潜艇(1954年7月)仅仅6个月,装备这么短的时间即出战不合情理,此外也没有其他资料以及信息来源能肯定此事的真实性,故本事存疑。
图 19
图19 M级潜艇.jpg


C级
人民海军早年曾拥有4艘C-IX级柴电潜艇(C级是俄文,在英文称之为S级),西方亦称为斯大林级(Stalinets)。人民海军于1954年7月在青岛自苏联太平洋舰队接收两艘命名新中国11号为与新中国12号。

新中国11号原为苏联海军C-52号潜艇,于1937年4月29日在波罗地海船厂开工,战争期间将零见运往海参崴组装完工,1940年8月30日下水,1943年6月9日编入苏联太平洋舰队开始服役,于1954年6月24日退出现役移交中国。新中国12号原为苏联海军C-53号潜艇,于1938年9月28日在列宁格勒开工后同样由内陆将零件运至海参崴组装完工,1941年10月30日下水于1943年1月30日进入太平洋舰队服役,1954年6月24日与C-52号一同退役移交中国。

C级潜艇是由苏联与荷兰公司(一战后受凡尔赛合约限制而移往荷兰的德国公司)合作根据德国A型潜艇为蓝本设计,之后由苏联修改完成。二战的德国U艇包括著名的U-Ⅶ型都与之系出同门。C级潜艇从1934年起至1948年共建造了27艘;首批潜艇使用了包括MAN主机等许多德国零件。

排水量水面800吨,水下1050吨。长77.75米,宽6.34米,高4.04米。C-IX级潜艇设计有七个舱段的。动力系统为两台1-Ⅱ型柴油主机,功率2×2200马力,两台电动机功率为2×550马力,双桨推进;蓄电池为46-CY型共2组,每组62块。水上最大航速19.5节,以10.4节巡航速度续航力9800海里;潜航深度100米,水下最大航速9节时续航力8.8海里,3节航速时为148海里。艇员编制45人。

C-IX级潜艇的武器包括共六具(艇艏四艇尾二具)533mm鱼雷发射管,携带12枚鱼雷;甲板上一门B-24II-2C型100mm炮及一门21-K型45mm机关炮,另备有水雷。Mars-12水下听音系统,Sirius型通讯系统,水下持续滞留时间72小时,自持力30天。
图20
图20 C级潜艇.jpg

兔爷在各型武器装备方面从前都是吝于宣传的,这主要是学习老毛子的装备思路,保密~保密~保密~。估计老毛子是孙子的忠实信徒,将那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奉为金科玉律。兔爷的军事制度基本都是模仿自苏联,所以军备一直都遮遮掩掩。但令本菜纳闷的是,“利器”不可轻易示人或许还有一定的道理,那相对而言的“钝器”还一直藏着掖着不肯示人就实在有些玩味了。至少,这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就不是那么有趣的事情。

比如,被反复引用的这句:“到1955年底,人民海军已经拥有战斗舰艇519艘(含登陆舰艇132艘),辅助船只341艘,共计860艘。”

那具体到鱼雷艇多少艘?猎潜艇多少艘?至少本菜未在国内公开书籍上看到过。这也是我一直很好奇的。

反正最近也是闲着,就试图将这些数字进一步具体化,权当是打发时间了。
舰只详细表1.jpg

舰只详细表2.jpg

舰只详细表3.jpg


资料来源颇为复杂,既有网络收集,也有近年来一些新出版书籍所刊登的资料,由于另外还有自己的一些推断,所以难免会有错误和不完整的,大家见谅。

以下是详细。



鱼雷艇
P-4
50年代初,中国向苏联购买了36艘P-4型鱼雷快艇,组成了第一批鱼雷快艇部队。

标准排水量19.3吨,满载排水量为22.4吨。艇长19.3米,宽3.7米,吃水深1米。铝合金舰体。动力为两台柴油发动机共2400马力,最高航速46节,最大航程达700多公里,战斗定员12人。武器配备有450mm口径的鱼雷发射管两具,双联装14.5mm机枪两挺。

P-4型鱼雷快艇虽个头小,但在海战中却屡立战功,除击沉太平号护卫舰外,还在1958年金门附近的海战中击沉国民党海军4000多吨的台生号运输船,以及470吨的灵江号和瀛江号两艘护卫舰。不过,该型鱼雷艇没有配备雷达,需岸上雷达指引寻捕目标。在海战中,尤其在夜战中,因双方配合不当,多次发生鱼雷艇找不到目标,或半路丢失目标的事情。
图1
图1 P-4鱼雷艇.jpg


6602型P-6
1953年,苏联根据与中国签订的海军技术协议,向中国有偿转让P-6型木质双管鱼雷快艇建造权。1955年,芜湖和广州两个造船厂用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器材设备分别开工建造,前后共建造了63艘鱼雷快艇,代号02型。

标准排水量57吨,满载排水量67吨。艇长25.4米,宽6.2米,吃水深1.2米。动力为4台柴油发动机共4800马力,最高航速45节,最大航程450多公里。艇员20人。武器配备有533mm口径的鱼雷发射管两具,25mm双管舰炮两门以及雷达等设备。
图2
图2 p6鱼雷艇.jpg


S-7
有台湾方面的资料称,人民海军建军初期有过一艘德国制造的, S—7型鱼雷艇,是早年德国出口民国的三艘鱼雷艇之一。是否确有其事不详。

S-7 其实就是Schnellboot(德语“快艇”)-7型号,1933年设计制造。德国不莱梅吕尔森造船厂(Lürssen Werft Bremen)制造。

标准排水量75.8吨,满载86吨。艇长32.36米,宽5.06米,吃水1.36米。3台MAN L7 Zu 19/30型柴油发动机,3960匹马力,最大速度36.5节,巡航速度22节758海里。装备2具533mm鱼雷,1门20mm机关炮,1挺7.9mm机枪。
图3
图3鱼雷艇德制S-7级.jpg


猎潜艇
6604型Kronstadt级
本艇为苏联制造的Kronstadt级,建造于1948至1956年间,50年代末期人民海军发展自己的猎潜艇同时曾自苏联进口1批搭配使用。

6604型猎潜艇,被西方称为“喀朗施塔得”(Kronstadt class),西方资料对其的分类并不完全统一,有时将其作为猎潜艇(Submarine Chaser),有时将其作为护卫艇或巡逻艇(Patrol Craft)。

排水量320吨,满载380吨。艇长49.5米,宽6.2米,吃水2.7米。采用3台9Д型中速柴油机,功率3300马力,三轴推进,最大航速约18节,巡航速度12节3000海里。艇乘员60人。装备主要包括:1座单管85毫米炮,2座单管37毫米炮,2挺12.7毫米机枪。反潜武备为2座1200型火箭式深水炸弹发射装置,2座大型深弹发射炮,2座大型深弹投掷架。该艇还装备有布雷导轨。
图4
图4 6604型猎潜艇.jpg


巡逻艇(炮艇)
国民党海军在二次大战后分别自盟国与日本手中接收了多艘原在长江内的浅水护卫舰,加上原来国民党海军少数残存的旧舰构成了江防舰队的主力。然而这些浅水护卫舰却分别在1949年4月23日于南京的第二舰队起义事件,与11月29日与30日在四川发生的江防舰队起义事件中全部转移到人民海军之手成为初建时期的主力舰只。


改装炮艇
这些代用炮艇多是原日军于战争末期以渔船改装的木壳辅助炮艇,其型式各异大小不一。其中十月与先锋号为原日本驱潜特务艇第一号型,战后国民党海军共接收了六艘。后有五艘起义,被人民解放军接收,改名为:十月、先锋、奋斗、解放、前进、劳动。

该级艇标准排水量130吨。一部柴油主机400匹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1节;10节时的续航力1000海里。装备为13mm与7.7mm机枪各一挺,深水炸弹施放轨两组与备弹22枚。

其中光国号为原日军的驱潜第223号艇,由日本门司市自念组造船株式会社建造,武器由佐世保海军工厂装配,于1944年11月25日完工。战后在基隆港移交给国民党海军接收,隶属汕头巡防处。1949年11月9日,副长吴高远率领艇员32人在福建南澳海面起义。本艇后改名为十月号。

奋斗号重80吨,另一艘解放号重28吨,其余不详。
图5
图5 先锋、奋斗和解放.jpg


日制25吨炮艇
本级艇为国民党自战后接收自日军的25吨级浅水炮艇,江南造船厂制造,艇上装备25mm机关炮1门及12.7mm机枪1挺。1949年,多艘本级艇随各炮艇队起义或投诚,又由于吨位小不适合远航,国民党撤去台湾时大部分留在大陆,随后被人民海军接收。

本级炮艇为25吨级,装备25mm机关炮1门及12.7mm机枪1挺。

本级艇为内河专用,并不适合出海作战,但人民海军建国初期缺乏海军舰艇装备,使用本级艇在浙江延海对国民党海军作战时,倒也颇建奇功。

其中1艘此型艇由人民海军在营口接收后命名为414号,曾于1951年6月24日在浙江头门山海战立功,成为头门山海战英雄艇,现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中。另1艘107号艇曾在1950年7月10日在浙江披山海面击沉国民党浙海游击队大型木壳炮艇新宝顺号(原浙江海警局警艇)。
图6
图6 日本25吨炮艇.jpg


日制170吨炮艇
国民党海军的永安号和永平号,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二号舰和“热海”号。前者为藤永田造船厂建造,1930年2月28日完工;后者为三井物产造船厂建造,1929年6月30日完工。永安于1949年4月23日,随国民党海军第2舰队一起起义,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珠江;永平于1949年11月30日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在四川率领起义的舰艇之一,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乌江。

标准排水量170吨。舰身长45.3米,宽6.7米,吃水1.4米。两座燃重油锅炉推动两部往复式蒸汽主机双轴推进产生1200匹马力,最高航速12节,舰员77人。装备一门47mm炮,五门25mm机关炮,三挺机枪。
图7
图7 日制170吨炮艇.jpg


日制215吨炮艇
国民党海军的郝穴号,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鸟羽号。佐世保造船厂建造,1911年11月17日完工。1949年11月29日本舰在四川防御解放军进攻四川时,顺江东下起义,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湘江。

标准排水量215吨。舰身长54.9米,宽8.2米,吃水0.8米。两座锅炉推动往复式蒸汽主机双轴推进产生900匹马力,最高航速9节。舰员80人。装备三门76mm,三门25mm机关炮,三挺机枪。
图8
图8 日制215吨.jpg


日制300吨炮艇
国民党海军的常德号护卫舰,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势多号。神户制钢造船厂建造,1923年10月6日完工。1949年11月30日,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在四川率领的起义舰艇之一,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闽江。

标准排水量300吨。舰身长54.9米,宽8.3米,吃水1米。两座燃重油锅炉推动往复式蒸汽主机双轴推进产生2100匹马力,最高航速14节,舰员85人。装备三门76mm炮,三门25mm机关炮,三挺机枪。
图9
图9 日制300吨.jpg


日制305吨炮艇
国民党海军的江犀号护卫舰,原为日本驻华的内河炮艇伏见号。大阪藤永田造船厂建造,1939年7月15日完工。1949年4月23日,江犀号在南京随第二舰队其它舰艇一同起义,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涪江。

标准排水量305吨。舰身长48.8米,宽9.8米,吃水1.3。两座燃重油锅炉推动两部涡轮主机产生2250匹马力,最高航速16.7节。舰员64人。装备一门78mm炮,八门25mm机关炮。
图10
图10 日制305.jpg


英制310吨浅水护卫舰
国民党海军的英山号护卫舰,该舰原为英国海军驻华浅水护卫舰Gannet号。英国Yarrow厂制造,1927年完工。1942年三月由英国政府宣布将该舰赠予时在重庆的国民党海军并重新命名英山。1949年11月30日,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在四川率领的起义舰艇之一,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怒江。

标准排水量310吨。舰身长56.1米,宽8.9米,吃水1米,两座燃油锅炉推动涡轮汽旋主机,产生2250轴匹马力,最高航速16节。装备两门76mm(3吋)炮及8挺机枪。
图11
图11 英制310吨.jpg


英制372吨浅水护卫舰
国民党海军的英德号护卫舰,原为英国海军驻华之浅水护卫舰Falcon号。英国Yarrow厂制造,1931年完工。1942年三月由英国政府宣布将该舰赠予时在重庆的国民党海军,并重新命名为英德。1949年11月30日,由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在四川率领的起义舰艇之一,被人民海军接收后改名为嫩江。

标准排水量372吨。本舰舰身长45.75米,宽8.75米,吃水1.5米,两座燃油锅炉推动涡轮主机,产生2250轴匹马力,最高航速15节。装备一门95mm(3.7吋)榴弹炮及二门57mm(6磅)炮,机枪10挺。
图 12
图12 英制372吨.jpg


53甲型黄埔级
1950年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大陆地区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国民党军队退出大陆遂转为占据江浙地区沿海岛屿,伺机反攻,战场从原本连绵的陆地转为沿海岛屿,这种战场环境的改变,使得人民海军原来自日本接收的大量25吨级炮艇已不能适应需求。

1950年冬军委筹建海军造船部,计划以旧机器来翻造新的40吨级炮艇。1951年3月,华东军区交由江南造船厂以库存物资试制1艘42吨3桨推进的小炮艇,但可能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下水就翻覆沉没。接着1952年初,青岛造船厂亦试制了1艘43吨级的炮艇。

1952年9月,海军造船部改为海军舰船修造部,总设计师徐振骐重新设计了50吨级的巡逻炮艇交由江南造船厂试造获得成功。1952年开始量产,此即为53甲型护卫艇又称黄埔级或50吨级新炮艇;到了1955年总共建造了82艘。

53甲型黄埔级巡逻艇满载排水量50吨,艇长27米,宽4.1米,吃水1.8米,主机是国明党撤走后留在江南造船厂的1批美援GM6-71型柴油机,3机3桨式航速13节,双机双桨式航速则为11.5节;燃油搭载量9吨,续航力为400海里。艇员编制25人,武装为两座双联装25mm/60倍径机关炮。

由于当时南方急需这批炮艇保卫珠江口与琼州海峡等地,所以江南造船厂将设计图稍做修改以适应南方气候。另外,由于担心舰艇通过台湾海峡时遭到国民党海军和空军的攻击,所以决定在上海厂分段制造部件,后以火车运往广州组装。以这种方式生产的53甲型共有16艘。

1953年6月,8艘53甲型炮艇组成第1及第2艇队参加浙海大小鹿山等4岛的争夺战,是为本级艇首次登上战场。本级艇配属各地区(如温州,厦门等)巡逻大队,下辖2至3中队,每中队辖4艘炮艇。但由于本级艇速度太慢,战术机动能力太差,不能满足实际作战需要,所以又开始研制75吨级的炮艇。
图13
图13 53甲.jpg


55甲型汕头级
人民海军在1952年开始生产53甲型巡逻炮艇后又在1954年利用苏联P-6级鱼雷艇的图纸设计了1种75吨级的木壳护卫艇艇,1955年将木壳改铁壳即为55甲型(又称汕头级)开始量产,前后共生产了76艘。

55甲型汕头级巡逻艇满载排水量80吨,艇长25.1米,宽6米,吃水1.8米,4部柴油主机4800匹马力4轴推进,巡航速度22.5节;燃油搭载15吨续航力750海里。艇员编制17人,武装为两座单(或双联)装37mm机关炮,两挺14.5mm机枪。

55甲型汕头级巡逻艇曾参加多次台海战役,1958年的“9•2海战”中,编号为556,557,558的3艘本级艇,曾与国民党海军“沱江”舰战斗。1959年2月,东海舰队的护卫艇中队的565,566,5673艘艇击沉了国民党海军的62号炮艇。
图14
图14 55甲.jpg


扫雷艇
6605型/6610型
1953年根据中苏《64协议》,有偿转让T-43级基地扫雷舰给人民海军,首先由苏联原装进口了4艘(6605型)后,由苏方提供材料图纸在武昌造船厂组装(6610型),60代进行国产化改良,并有部份在广州黄埔造船厂建造,建造工程直到80年代末期才停止。各舰除扫雷外亦兼负巡逻任务。

人民海军建造的本级扫雷舰(6610型)标准排水量520吨,满载排水量590吨,艇长60米,宽8.8米,吃水2.3米,主机为2部 PCR/Kolomna type 9-D-8型柴油机,200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大速度14节,10节巡航航程3000海里,燃油搭载70吨,艇员编制77人。至于苏联原装的本级舰(6605型)则稍短小,舰身长58米,满载排水量570吨。

武装为1或2座双联装37mm/63倍径76A型炮,两座双联装25mm,两座双联装14.5mm机枪,不过有部份舰则装备1门85mm/52倍径主炮。此外,各舰还有两组深水炸弹投射器,备弹20枚,另可携带12到16枚水雷。
图15
图15 T43扫雷.jpg


日本改装扫雷艇
船身本为拖网渔船,后被日本改装成辅助扫雷艇扫,编号为海第14号,于1943年由日立造船所彦岛厂建造制造。

标准排水量215吨,满载222吨,艇身长29.6米,宽5.9米,吃水2.2米。一部柴油主机马力300匹,9.5节巡航航程3000海里。乘员22人,装备二门40mm机关炮,两门25mm机关炮,两挺机枪。

海第14号与同级的22号、19号三艇作为战后赔偿舰,于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国民党海军,接收字号分别为:接32,接33,接34。接收后初命名扫201,扫202,扫203。

其中隶属烟台巡防处的扫201号,在1949年2月13日起义,被轮机兵万成岐驾驶往烟台,后被人民海军改名为“秋风”号。
图16
图16 秋风号.jpg


布雷舰
人民海军有1艘护卫舰原来是日本的测天级766吨布雷舰“神岛”号。但它并不是来自日本艘赔给国民党政府的34偿舰之一,而是日本战后赔偿苏联的舰只,配属于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旅顺基地。1954年苏联交还旅顺基地时,无偿赠送给人民海军。

“神岛”号于1940年由大阪铁工所建造。本舰舰身长75米、宽7.9米、吃水2.6米,标准排水量750吨,满载820吨。两部柴油主机产生3600匹马力,最高航速20节,14节巡航航程3500海里,舰员100人。装备105mm炮一门,40mm炮一门,25mm机关炮七门,20mm炮一门,水雷搭载量120枚。因其火力教强大,人民海军将其作为护卫舰使用(可能是“淮阳”号)。
图17
图17 台湾的同级舰艇永靖号.jpg


驱逐舰
07型鞍山级
101 鞍山 102 抚顺 103 长春 104 太原
这是人民海军早年自苏购入4艘1936到1941年间下水的旧式Gordy级布雷驱逐舰,也是人民海军建国以来的第1批驱逐舰,外界通称之为鞍山级,人民海军自己则称为07型。

鞍山与抚顺2舰于1954年10月26日在青岛接收成军,长春与太原2舰则于1955年6月28日在同地接收成军,组成第1驱逐舰大队。人民海军海军官兵则习称此4舰为“四大金刚。”

本级舰为苏联二战前仿意大利式驱逐舰的设计。鞍山舰在苏联时代原名Razyaschyi(果敢),1939年下水1941年入役,二次大战时曾担任苏联太平洋舰队旗舰;长春舰原名为Reshitelnyi(坚决)。这两艘军舰都是由苏联Dalzavod Vladivostok(即符拉迪沃斯托克)造船厂建造。

抚顺舰在苏联时代原名Rezkyi(神速),太原舰原名为Retivyi(勤奋),1940年下水,1941年入役,此两舰则是由苏联Komsomolsk Nikolayev(即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建造。

标准排水量1675吨,满载2150吨。鞍山级的舰身长115米,宽10.2,吃水4米。3座鼓式锅炉,主机为Tosi Gear Turbine蒸汽机,轴马力48000匹,双轴推进最大速度32节,20节巡航航程2600海里,燃油搭载量500吨。舰员246人。本级舰原为适应苏联寒带所设计,对于作业海域大部分在亚温带、亚热带的人民海军来说,该舰内空间狭小且通风不良,居住性非常差。

鞍山级接收时的原始装备为4门单管130mm 后部敞开式炮塔,8门37mm防空机关炮,两座3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8组深水炸弹轨与100枚水雷搭载量,雷达为Cross Bird型,射控雷达Square Tie型,未装声纳。
图 18
图18 鞍山级.jpg


潜艇
M级
本级艇原为苏联海军M-XV级小型近岸防卫柴电潜艇,由苏联与人民海军于1954年6月24日在旅顺港移交,分别命名为国防21号(首任艇长辛福元)与国防22号(首任艇长张继业)。此两艘M-XV级潜艇与另两艘C级潜艇新中国11号及新中国12号共同组建独立潜水艇大队, 首任队长为傅继泽。首批两艘本级艇是1943年建造的,原属于苏维埃港潜艇支队。

M-XV级的水面排水量为256吨,水下353吨,长49.5米,宽4.4米,高2.85米。大概因为本级潜艇体积很小的原因,所以才被称呼为“M”级(全名为Malyutka,俄文“婴儿”的意思)。有6个舱段,耐压艇体采用电焊施工方式。

M-XV级使用11-Ⅱ型柴油主机功率为2×600马力,电动机功率为2×218马力,MC型电池为2组,每组60块,最大水面航速15.5节(续航力为965海里,巡航速度8节续航力为4500海里),水下巡航巡航速度2.9节(续航力85海里),下潜深度70米,水下持续时间48小时,艇员编制28人,自持力15天。

M-XV级装备有1门21-K型45mm防空机关炮,两挺7.62mm机枪,艇艏装有4具533mm鱼雷发射管,无艇尾雷管亦无备用鱼雷。F13-7MA型对空潜望镜和航向-3型电罗经。

关于人民海军初建潜艇兵力的实战经历资料甚少,后来官至“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的黎玉玺,曾在其回忆录中称:在台山列岛海战时,国民党空军似曾击沉1艘人民海军潜艇。不过“台山列岛海战”发生于1955年2月,距人民海军接收苏联潜艇(1954年7月)仅仅6个月,装备这么短的时间即出战不合情理,此外也没有其他资料以及信息来源能肯定此事的真实性,故本事存疑。
图 19
图19 M级潜艇.jpg


C级
人民海军早年曾拥有4艘C-IX级柴电潜艇(C级是俄文,在英文称之为S级),西方亦称为斯大林级(Stalinets)。人民海军于1954年7月在青岛自苏联太平洋舰队接收两艘命名新中国11号为与新中国12号。

新中国11号原为苏联海军C-52号潜艇,于1937年4月29日在波罗地海船厂开工,战争期间将零见运往海参崴组装完工,1940年8月30日下水,1943年6月9日编入苏联太平洋舰队开始服役,于1954年6月24日退出现役移交中国。新中国12号原为苏联海军C-53号潜艇,于1938年9月28日在列宁格勒开工后同样由内陆将零件运至海参崴组装完工,1941年10月30日下水于1943年1月30日进入太平洋舰队服役,1954年6月24日与C-52号一同退役移交中国。

C级潜艇是由苏联与荷兰公司(一战后受凡尔赛合约限制而移往荷兰的德国公司)合作根据德国A型潜艇为蓝本设计,之后由苏联修改完成。二战的德国U艇包括著名的U-Ⅶ型都与之系出同门。C级潜艇从1934年起至1948年共建造了27艘;首批潜艇使用了包括MAN主机等许多德国零件。

排水量水面800吨,水下1050吨。长77.75米,宽6.34米,高4.04米。C-IX级潜艇设计有七个舱段的。动力系统为两台1-Ⅱ型柴油主机,功率2×2200马力,两台电动机功率为2×550马力,双桨推进;蓄电池为46-CY型共2组,每组62块。水上最大航速19.5节,以10.4节巡航速度续航力9800海里;潜航深度100米,水下最大航速9节时续航力8.8海里,3节航速时为148海里。艇员编制45人。

C-IX级潜艇的武器包括共六具(艇艏四艇尾二具)533mm鱼雷发射管,携带12枚鱼雷;甲板上一门B-24II-2C型100mm炮及一门21-K型45mm机关炮,另备有水雷。Mars-12水下听音系统,Sirius型通讯系统,水下持续滞留时间72小时,自持力30天。
图20
图20 C级潜艇.jpg


护卫舰
桥立型
原日本内河护卫舰“宇治”号河用护卫舰,为大阪铁工樱岛造船所建造,于1941年4月30日完工。是日本在中国长江浅水护卫舰队的旗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于1945年9月1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被国民党海军接收,命名为“长治”号。

标准排水量1350吨,舰身长80.5米,宽9.8米,吃水2.6米。两部燃煤锅炉,两部涡轮主机双轴4600匹马力,最高航速20节。编制乘员170人。装备三门120mm主炮(前双联装后单装),八门25mm机关炮。另外还有深水炸弹施放轨,备弹40枚。并有先进的射控仪器与雷达,声纳等系统。

1949年9月,“长治”担任吴淞口封锁任务,19日夜晚,长治代理副长郭成森与共产党地下人员共37人趁大家熟睡之际发动起义,驶往南京。9月22日被国府空军派机在安徽大通江面炸沉。

当年12月人民海军将之捞起整修,重新命名为“八一”号,1950年4月后按照新的军舰命名方法改为“南昌”,担任华东军区海军新成立的第六舰队旗舰,编号210,首任舰长即策动起义的前长治代理副长郭成森少校。

1950年底“南昌”舰将主炮换装为苏式130mm单装炮两门,37mm炮六门。
图21
图21 桥立级.jpg

1型海防舰
日本二战期间建造的1型海防舰,作为赔偿舰国民党海军分三批共接收第67,81,85,107,205,215等六艘。后来两艘被人民海军获得,四艘随国民党海军撤退到台湾。

标准排水量745吨,满载810吨;舰身长67.5米、宽8.4、吃水2.9米。两座柴油主机产生190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6.5节,14节巡航航程5650海里。舰员136人。

海防第81号和第107号,是国民党海军第二批接收的赔偿舰,于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接收。第81号为舞鹤造船厂建造,于1944年12月15日完工;第107号为日本钢管鹤见造船厂建造,于1946年5月30日完工(少数战后续建完工的舰艇)。两舰接收编号为“接22”与“接23”,分别命名为“黄安”及“潮安”。

1949年2月12日,“黄安”舰与官兵65人由舰务官鞠庆珍带领,从青岛开往连云港,后被人民海军改名为“沈阳”,这是国民党舰艇起义的第一艘。1955年改装俄式100mm主炮二门, 副炮为两门40mm机关炮。

海防第85号第205号,是国民党海军第二批接收的赔偿舰,于1947年7月31日在在上海接收。第85号为鹤见钢管造船厂建造于1945年5月31日完工;第205号为新泻铁工厂建造于1944年10月30日完工。接收编号为“接15”与“接16”,分别命名为“吉安”与“长安”。

1949年4月23日第二舰队起义,“吉安”舰舰长宋继宏遂带领起义,4月28日被国民党空军炸沉于燕子矶,后打捞修复。

“南宁”舰为原日本海军1号型海防舰“海7”,苏联战后得到的赔偿舰,配属苏联太平洋舰队旅顺口基地,旅顺归还中国后无偿赠送给人民海军。
图22
图22 海防1型.jpg

2型海防舰
日本二战2型(丁型) 海防舰,国民党政府战后分三批共接收海防第14,40,104,118,192,194,198号等七艘。1949年后被人民海军获得其中四艘。

标准排水量为740吨,满载900吨;舰身长69.5米,宽8.6米,吃水3米。两台涡轮主机产生2500匹马力,最高航速17.5节,14节巡航航程3900海里。乘员145人。装备两门120mm主炮,副炮为四门40mm机关炮,六门25mm机关炮。

海防第14号为横须贺造船厂建造于1944年3月27日完工;海防第141号为三菱长崎工厂厂建造于1945年3月15日完工。两舰于1947年7月6日在在上海接收,接收编号为“接5”与“接6”。“接5”并未入役,“接6”则改名威海舰。

海防第118号为川崎泉州造船厂建造于1944年12月27日完工;198号为三菱长崎工厂建造于1945年3月31日完工。两舰于1947年7月31日在在上海接收,接收编号为“接12”和“接14”,但并未入役。

战后国民党政府接收该型七艘赔偿舰后并未全部交给海军,而是按照“行政院”命令,部份划拨给其他部会使用,如:接5(海防第14号)与接14(海防第198号)两舰接收后于1948年6月26日转交给“浙江外海水警局”为巡逻船。只是由于该局能力不足,无法接手,又于1948年12月底在上海交还海军第一军区,此后两舰一直未成军。接12(海防第118号)舰则于1948年6月 26日交教育部转交“国立海事学校”做为练习船。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被张爱萍担任部长的“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部”接收。

原“威海”号则在1949年4月在镇江不愿意起义,遂在驶往上海的途中于江阴被击搁浅,被解放军俘获,后改名为“济南”号。
图23
图23 海防2型.jpg


择捉型
日本海军“隐岐”号属于择捉型(甲型) 海防舰,为日本浦贺船渠株式会建造,1943年3月28日完工。1947年8月30日作为赔偿舰在青岛移交给国民党海军,接收编号“接18”,命名“长白”。

标准排水量870吨,满载1020吨;舰身长77.8米,宽9.15米,吃水3米。 两座柴油主机产生420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9.7节,16节巡航航程6950海里;舰员147人。

收时并无武装,“长白”舰按照国民党海军原计划是要改造成破冰船,所以按照国民党海军勤务舰命名习惯,以山岳方式命名。

这艘军舰如何在人民海军中服役有两种说法。一说,由于内战,迫使计划改变,1948年10月1日改名为“固安”作为护卫舰,1949年7月在泗礁东北角遇台风搁浅,后被人民海军缴获修理后服役。另一说为,停泊青岛修理时被解放军军掳获,后被华东军区海军接收,编号218,仍名“长白”。1950年加装三门100mm炮,三门37mm炮。
图24
图24 择捉型.jpg


御藏型
日本二战海军御藏型“四阪”号海防舰,为日立樱岛造船厂建造,1944年12月15日完工,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接收编号为“接4”,命名“惠安”。

标准排水量940吨,满载1020吨;舰身长78.9米,宽9.15米,吃水3米。两座柴油主机产生420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9.5节,16节巡航航程4350海里。舰员150人。装备日式之两门120mm炮,两门40mm机关炮,八门25mm机关炮。

惠安舰于1949年4月23日,由舰长吴建安中校带领起义,28日被空军派机炸沉于燕子矶,后于1953年12月24日为航务工程总局第二工程队捞起送上海整修,1955年重新武装成为人民海军护卫舰,仍名“惠安”。
图25
图25 御藏型.jpg


Corvette级
“广州”舰原为加拿大于二战时大量生产的巡逻护卫舰Corvette级,仿制英国Castle级,1946年由招商局购入做为客轮使用。一起购入的共有3艘,分别命名为“元培”、“秋瑾”与“锡麟”。“元培”号在1949年后被人民海军海军征用,加装火炮后改名为“广州”号,当作护卫舰使用。同级的另外两船则在上海解放前运载大量人员撤往台湾,于1950年6月29日由国民党海军在台湾接收,分别命名为高安与德安。

“广州”舰原名Nunney Castle,后改名Bowmanville,由加拿大Wm Pickersgill & Son厂建造,于1944年10月8日完工。

标准排水量1100吨,满载1775吨。舰身长76.9米,宽11.2米,吃水3.9米。1座燃油Yarrow锅炉,1部往复式蒸汽主机产生2878匹马力,最大航速18节,巡航速度12节4100海里。舰员201人。舰艏尾在接收后加装3门俄制的130mm主炮,8门37mm炮。

有战报称该舰的130mm主炮曾在1954年4月28日击中台湾的太和舰。
图26
图26 Corvette级.jpg


英制1020吨级巡逻舰
“开封”、“临沂”原为英国的1020吨级巡逻舰“天芥草”(Heliotrope)号和“三叶草”(Clover)号,分别在Fleming-Ferguson(佛兰芒•佛古森)船厂及John Crown(克朗)船厂建造,于1940年6月5日和1941年1月30日完工。这两艘舰船在战后被香港商人购买,改为商船“祥德”与“和乐”号,1947年又由招商局购入改为运输船。解放后遂即被华东海军舰艇调查委员会从香港购买。

标准排水量1020吨,满载1580吨(一说:标准排水量925吨,满载排水量1375吨)。舰长62.5米,宽10.1米,吃水3.5米(一说:4.4米)。2台火道式Scotch型锅炉,1台4缸三级膨胀式发动机,产生2750马力,单轴推进,最大航速16.5节;定员87人。华东海军舰艇调查委员会购买后,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厂进行整修改装,加装100mm炮2门,37mm炮5门,以及苏制的雷达、水雷等装备。

由于当时急需海军在沿海剿匪,打破国民党海空军的封锁,解放沿海岛屿,但一来缺乏空中掩护,二来大量改编入海军的原陆军人员缺乏舰艇操作和海上作战的经验,所以“临沂”、“开封”大部分时间只是训练为主。
图27
图27 英制1020吨级巡逻舰.jpg

澳制Bathurst级扫雷舰
“洛阳”号原为澳大利亚海军的Bathurst级扫雷舰Bendigo号,澳大利亚悉尼的Cockatoo(科克图)船厂建造,1941年5月10日完工。该舰战后拆除武器当做商船售往香港,改名“祥兴”。解放后被人民海军购买,改为护卫舰“洛阳”号。

排水量815吨。舰长56.6米,宽9.4米,吃水2.8米。两台柴油发动机,最大速度15节,巡航速度11节3000海里。

“洛阳”舰在人民海军海军以毛•泽•东曾搭乘过并为之题字而闻名。
图28
图28 洛阳.jpg

改装舰
人民海军海军建军的初期由于正规作战舰艇的来源缺乏,所以大量征用原招商局与各民营航运渔业公司的船只,通过加装火炮做为代用护卫舰来应急使用。其中最常见的有五艘舰艇——瑞金、兴国、遵义、邯郸和盐城,隶属人民海军华东海军第七舰队。

其中瑞金与兴国二舰原为美国海军小型运输舰,战后出售予国民党政府的招商局轮船公司,分别命名为江通与江达。解放军攻占南京与上海后为了加紧筹备对台湾的攻势,两船被华东军区海军征收。

标准排水量与尺寸不详,仅知道武器装备为后来改装一门陆用105mm榴弹炮和两门美式76.2mm高射炮。从武装来估计,排水量在800吨左右。

1950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之际,于南京江面举行的命名大会中被重新命名为“瑞金”与“兴国”号护卫舰。(注:人民海军早期舰艇中曾有两艘被命名为“瑞金”。由商船改装的“瑞金”号,在1954年5月18日,被国民党空军的四架F-47战斗机击沉于浙江海域的草鞋屿附近。由于瑞金之地名对于解放军具特殊意义,于是人民海军将国民党海军起义后被炸沉的日本赔偿舰“惠安”,打捞出水,重新命名为“瑞金”。)

邯郸与盐城原为国营招商局的轮船紫罗兰与丁香花号,遵义与淮阳二舰原亦为国营招商局的轮船德州与金香花号,同在1950年4月23日被命名及成军,吨位及武器装备亦类似瑞金兴国二舰。
图29
图29 瑞金.jpg

护卫舰
桥立型
原日本内河护卫舰“宇治”号河用护卫舰,为大阪铁工樱岛造船所建造,于1941年4月30日完工。是日本在中国长江浅水护卫舰队的旗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于1945年9月1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被国民党海军接收,命名为“长治”号。

标准排水量1350吨,舰身长80.5米,宽9.8米,吃水2.6米。两部燃煤锅炉,两部涡轮主机双轴4600匹马力,最高航速20节。编制乘员170人。装备三门120mm主炮(前双联装后单装),八门25mm机关炮。另外还有深水炸弹施放轨,备弹40枚。并有先进的射控仪器与雷达,声纳等系统。

1949年9月,“长治”担任吴淞口封锁任务,19日夜晚,长治代理副长郭成森与共产党地下人员共37人趁大家熟睡之际发动起义,驶往南京。9月22日被国府空军派机在安徽大通江面炸沉。

当年12月人民海军将之捞起整修,重新命名为“八一”号,1950年4月后按照新的军舰命名方法改为“南昌”,担任华东军区海军新成立的第六舰队旗舰,编号210,首任舰长即策动起义的前长治代理副长郭成森少校。

1950年底“南昌”舰将主炮换装为苏式130mm单装炮两门,37mm炮六门。
图21
图21 桥立级.jpg

1型海防舰
日本二战期间建造的1型海防舰,作为赔偿舰国民党海军分三批共接收第67,81,85,107,205,215等六艘。后来两艘被人民海军获得,四艘随国民党海军撤退到台湾。

标准排水量745吨,满载810吨;舰身长67.5米、宽8.4、吃水2.9米。两座柴油主机产生190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6.5节,14节巡航航程5650海里。舰员136人。

海防第81号和第107号,是国民党海军第二批接收的赔偿舰,于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接收。第81号为舞鹤造船厂建造,于1944年12月15日完工;第107号为日本钢管鹤见造船厂建造,于1946年5月30日完工(少数战后续建完工的舰艇)。两舰接收编号为“接22”与“接23”,分别命名为“黄安”及“潮安”。

1949年2月12日,“黄安”舰与官兵65人由舰务官鞠庆珍带领,从青岛开往连云港,后被人民海军改名为“沈阳”,这是国民党舰艇起义的第一艘。1955年改装俄式100mm主炮二门, 副炮为两门40mm机关炮。

海防第85号第205号,是国民党海军第二批接收的赔偿舰,于1947年7月31日在在上海接收。第85号为鹤见钢管造船厂建造于1945年5月31日完工;第205号为新泻铁工厂建造于1944年10月30日完工。接收编号为“接15”与“接16”,分别命名为“吉安”与“长安”。

1949年4月23日第二舰队起义,“吉安”舰舰长宋继宏遂带领起义,4月28日被国民党空军炸沉于燕子矶,后打捞修复。

“南宁”舰为原日本海军1号型海防舰“海7”,苏联战后得到的赔偿舰,配属苏联太平洋舰队旅顺口基地,旅顺归还中国后无偿赠送给人民海军。
图22
图22 海防1型.jpg

2型海防舰
日本二战2型(丁型) 海防舰,国民党政府战后分三批共接收海防第14,40,104,118,192,194,198号等七艘。1949年后被人民海军获得其中四艘。

标准排水量为740吨,满载900吨;舰身长69.5米,宽8.6米,吃水3米。两台涡轮主机产生2500匹马力,最高航速17.5节,14节巡航航程3900海里。乘员145人。装备两门120mm主炮,副炮为四门40mm机关炮,六门25mm机关炮。

海防第14号为横须贺造船厂建造于1944年3月27日完工;海防第141号为三菱长崎工厂厂建造于1945年3月15日完工。两舰于1947年7月6日在在上海接收,接收编号为“接5”与“接6”。“接5”并未入役,“接6”则改名威海舰。

海防第118号为川崎泉州造船厂建造于1944年12月27日完工;198号为三菱长崎工厂建造于1945年3月31日完工。两舰于1947年7月31日在在上海接收,接收编号为“接12”和“接14”,但并未入役。

战后国民党政府接收该型七艘赔偿舰后并未全部交给海军,而是按照“行政院”命令,部份划拨给其他部会使用,如:接5(海防第14号)与接14(海防第198号)两舰接收后于1948年6月26日转交给“浙江外海水警局”为巡逻船。只是由于该局能力不足,无法接手,又于1948年12月底在上海交还海军第一军区,此后两舰一直未成军。接12(海防第118号)舰则于1948年6月 26日交教育部转交“国立海事学校”做为练习船。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被张爱萍担任部长的“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部”接收。

原“威海”号则在1949年4月在镇江不愿意起义,遂在驶往上海的途中于江阴被击搁浅,被解放军俘获,后改名为“济南”号。
图23
图23 海防2型.jpg


择捉型
日本海军“隐岐”号属于择捉型(甲型) 海防舰,为日本浦贺船渠株式会建造,1943年3月28日完工。1947年8月30日作为赔偿舰在青岛移交给国民党海军,接收编号“接18”,命名“长白”。

标准排水量870吨,满载1020吨;舰身长77.8米,宽9.15米,吃水3米。 两座柴油主机产生420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9.7节,16节巡航航程6950海里;舰员147人。

收时并无武装,“长白”舰按照国民党海军原计划是要改造成破冰船,所以按照国民党海军勤务舰命名习惯,以山岳方式命名。

这艘军舰如何在人民海军中服役有两种说法。一说,由于内战,迫使计划改变,1948年10月1日改名为“固安”作为护卫舰,1949年7月在泗礁东北角遇台风搁浅,后被人民海军缴获修理后服役。另一说为,停泊青岛修理时被解放军军掳获,后被华东军区海军接收,编号218,仍名“长白”。1950年加装三门100mm炮,三门37mm炮。
图24
图24 择捉型.jpg


御藏型
日本二战海军御藏型“四阪”号海防舰,为日立樱岛造船厂建造,1944年12月15日完工,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接收编号为“接4”,命名“惠安”。

标准排水量940吨,满载1020吨;舰身长78.9米,宽9.15米,吃水3米。两座柴油主机产生420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9.5节,16节巡航航程4350海里。舰员150人。装备日式之两门120mm炮,两门40mm机关炮,八门25mm机关炮。

惠安舰于1949年4月23日,由舰长吴建安中校带领起义,28日被空军派机炸沉于燕子矶,后于1953年12月24日为航务工程总局第二工程队捞起送上海整修,1955年重新武装成为人民海军护卫舰,仍名“惠安”。
图25
图25 御藏型.jpg


Corvette级
“广州”舰原为加拿大于二战时大量生产的巡逻护卫舰Corvette级,仿制英国Castle级,1946年由招商局购入做为客轮使用。一起购入的共有3艘,分别命名为“元培”、“秋瑾”与“锡麟”。“元培”号在1949年后被人民海军海军征用,加装火炮后改名为“广州”号,当作护卫舰使用。同级的另外两船则在上海解放前运载大量人员撤往台湾,于1950年6月29日由国民党海军在台湾接收,分别命名为高安与德安。

“广州”舰原名Nunney Castle,后改名Bowmanville,由加拿大Wm Pickersgill & Son厂建造,于1944年10月8日完工。

标准排水量1100吨,满载1775吨。舰身长76.9米,宽11.2米,吃水3.9米。1座燃油Yarrow锅炉,1部往复式蒸汽主机产生2878匹马力,最大航速18节,巡航速度12节4100海里。舰员201人。舰艏尾在接收后加装3门俄制的130mm主炮,8门37mm炮。

有战报称该舰的130mm主炮曾在1954年4月28日击中台湾的太和舰。
图26
图26 Corvette级.jpg


英制1020吨级巡逻舰
“开封”、“临沂”原为英国的1020吨级巡逻舰“天芥草”(Heliotrope)号和“三叶草”(Clover)号,分别在Fleming-Ferguson(佛兰芒•佛古森)船厂及John Crown(克朗)船厂建造,于1940年6月5日和1941年1月30日完工。这两艘舰船在战后被香港商人购买,改为商船“祥德”与“和乐”号,1947年又由招商局购入改为运输船。解放后遂即被华东海军舰艇调查委员会从香港购买。

标准排水量1020吨,满载1580吨(一说:标准排水量925吨,满载排水量1375吨)。舰长62.5米,宽10.1米,吃水3.5米(一说:4.4米)。2台火道式Scotch型锅炉,1台4缸三级膨胀式发动机,产生2750马力,单轴推进,最大航速16.5节;定员87人。华东海军舰艇调查委员会购买后,立即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厂进行整修改装,加装100mm炮2门,37mm炮5门,以及苏制的雷达、水雷等装备。

由于当时急需海军在沿海剿匪,打破国民党海空军的封锁,解放沿海岛屿,但一来缺乏空中掩护,二来大量改编入海军的原陆军人员缺乏舰艇操作和海上作战的经验,所以“临沂”、“开封”大部分时间只是训练为主。
图27
图27 英制1020吨级巡逻舰.jpg

澳制Bathurst级扫雷舰
“洛阳”号原为澳大利亚海军的Bathurst级扫雷舰Bendigo号,澳大利亚悉尼的Cockatoo(科克图)船厂建造,1941年5月10日完工。该舰战后拆除武器当做商船售往香港,改名“祥兴”。解放后被人民海军购买,改为护卫舰“洛阳”号。

排水量815吨。舰长56.6米,宽9.4米,吃水2.8米。两台柴油发动机,最大速度15节,巡航速度11节3000海里。

“洛阳”舰在人民海军海军以毛•泽•东曾搭乘过并为之题字而闻名。
图28
图28 洛阳.jpg

改装舰
人民海军海军建军的初期由于正规作战舰艇的来源缺乏,所以大量征用原招商局与各民营航运渔业公司的船只,通过加装火炮做为代用护卫舰来应急使用。其中最常见的有五艘舰艇——瑞金、兴国、遵义、邯郸和盐城,隶属人民海军华东海军第七舰队。

其中瑞金与兴国二舰原为美国海军小型运输舰,战后出售予国民党政府的招商局轮船公司,分别命名为江通与江达。解放军攻占南京与上海后为了加紧筹备对台湾的攻势,两船被华东军区海军征收。

标准排水量与尺寸不详,仅知道武器装备为后来改装一门陆用105mm榴弹炮和两门美式76.2mm高射炮。从武装来估计,排水量在800吨左右。

1950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之际,于南京江面举行的命名大会中被重新命名为“瑞金”与“兴国”号护卫舰。(注:人民海军早期舰艇中曾有两艘被命名为“瑞金”。由商船改装的“瑞金”号,在1954年5月18日,被国民党空军的四架F-47战斗机击沉于浙江海域的草鞋屿附近。由于瑞金之地名对于解放军具特殊意义,于是人民海军将国民党海军起义后被炸沉的日本赔偿舰“惠安”,打捞出水,重新命名为“瑞金”。)

邯郸与盐城原为国营招商局的轮船紫罗兰与丁香花号,遵义与淮阳二舰原亦为国营招商局的轮船德州与金香花号,同在1950年4月23日被命名及成军,吨位及武器装备亦类似瑞金兴国二舰。
图29
图29 瑞金.jpg
现在属于九级中的哪一级呢?消灭零回复!
现在的TG海军估计也就四级的水平
在论坛上发东西真是太不给力了
尽然有字数限制一刚
到现在才发出1/3
现在美帝是第一级
第二级现在没有 1990年左右的毛子可以算
第三级是英、法
TG现在第四级
日本、和A3也是第四级
测天级是蒸汽轮机吧?后来文革时才改成柴油机的。
che 发表于 2010-12-2 22:10


收到
改之
楼主用了不少心思。
第一张图明显是美制PT艇·····
Lst登陆舰呢?
楼主的资料非常好,赞楼主。建议斑竹加精。
收藏贴啊,支持LZ
楼主整理不容易。辛苦了!
首页留名!
这些资料整理起来很费气力吧,先收藏。顺便向楼主致敬!
非常好的资料 我一直也对这一时期的老式军舰特别感兴趣 一直没有机会详细研究。强烈建议加精,另外楼主是否可以开一个专题系列,详细整理国共海军同一时期的老式舰艇 和清末至长江阻塞战之前的国民政府海军舰艇的资料呢。
纵向比较,变化确实是翻天覆地啊
海军威武
不管是否全部正确,谢谢楼主的好资料~
好详细的资料!
四大金刚的年代足够寒酸了
好资料,有机会交流下 ,我也喜欢老舰
第一张图错了
多谢楼主辛苦整理
这样的资料看起来舒服,要核实也方便。
坐等后来的大大补料
,重新命名为“瑞金”。)

有资料称1957年才打捞上来
基本就是这些船了,不过数量不好考证啊
登陆舰艇
LSM型15艘
本级舰为美国2次大战建造的中型登陆舰(LSM),美军于1946年在青岛海训团将8艘此级舰移交给国民党海军,皆以美字号命名,另有12艘同级舰则移交予招商局改做商船之用,皆以万X或华-205等方式命名。

国民党海军装备的本级舰中有美盛号1艘于1949年4月22日南京第2舰队起义事件中随同其它舰只投诚,后被人民海军改名为黄河。其它人民海军拥有的本级舰则都是招商局遗留下来的商用轮船,其新舰名与原船名之对照如下:
淮河(原万忠),运河(原万福),沽河(原益丰),汾河(原华201), 滦河(原华212),辽河(原华209)。

本级舰标准排水量743吨,满载1095吨。长62米,宽10.5米,吃水2.2米。动力系统为两部柴油主机,288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2节,巡航10节。

人民海军接收本级舰时多半并无武装,后来才装配俄式火炮计37mm双管机关炮3座(计6门),25mm双管机关炮2座(计4门),并加装布雷轨。乘员军官8至17人,士官兵60至67人。

人民海军的这批美制LSM不像台湾的同级舰经过改装, 所以其外观与原美军时代的差异并不大(舰桥仍在右舷侧)。
图30
图30 美制LSM.jpg


坦克登陆舰LST
本级舰为美国二次大战建造的郡(County)级坦克登陆舰(LST),二战后国民党海军与国营的招商局轮船公司陆续接收近30艘,大部份以中-XXX编号命名,其中有17艘留置大陆,这便是人民海军海军拥有大批本级舰的由来。

其中除了原国民党海军的中业舰是于 1947年11月13日在长山岛搁浅报废,后被人民海军于1953年7月捞起整修重用外,其它都是接收自招商局的商轮,它们分别是: 井岗山(原中538),太行山(原中102),大别山(原中122),沂蒙山(原中121),长白山 (原中166),徂徕山(原中125),此外,中103则是因船上载运的 伞兵起义而投诚,中104为1949年自汉口打捞起的沉船。 人民海军将本级舰的舷号则依南海,北海,东海舰队区分为341至355,900至904,921至926。

标准排水量1653吨,满载4080吨。本级舰长100米,宽15.25米,吃水4.3米。坦克舱可载运1个连17辆战车或LVT两栖登陆车,舰桥两侧各挂1艘LCVP登陆艇。动力系统为两部GM 12-567A柴油主机,1700匹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11节,巡航8节。乘员军官11至26人,士官兵100 至118人。本级舰在人民海军接收时多半无武装,后来才加装俄式火炮计76mm炮两门,37mm3联装机关炮3座(计9门),并装有布雷轨。
图31
图31 美制LST.jpg


美制LCI: 15艘
本级舰为美国二次大战建造的步兵登陆艇(LCI),战后美军在青岛海训团移交了8艘给国民党海军,皆以联字号来命名,国营的招商局轮船公司亦接收了10余艘改装做为商轮之用,并以民字号来命名,同时海关亦接收数艘,皆以星字号来命名。

人民海军海军总共拥有本级艇15艘,其中来自国民党海军投诚的有两艘:
联光艇于1949年4月23日在南京随第2舰队其它各舰起义,该艇后曾被人民海军改为古田号。联荣号则在同年10月26日于澳门海域起义,该艇后曾被人民海军改为勇敢号。另外还有1艘联璧号则于1946年11月在上海触雷爆炸沉没,人民海军后来将其捞起重用。

其它的本级艇则皆来自招商局或海关的缉私用艇。如: 碾庄(原兰星),陈集(原和星),卫岗(原长星),车桥(原达星)等。人民海军的本级舰皆是以华东地区的小集镇来命名。

轻载250吨,满载385吨。舰身长48.5米,宽7米,吃水1.8米。两部柴油主机马力1800匹,最大航速11节,巡航速度8节,乘员为军官10员,士官兵44员,武装为舰艏单管40mm机关炮1座,两舷20mm机关炮各1 门。

桂山号原为广西航业公司两艘轮船之1(另1艘为桂海),1949年时分别停泊于香港的深水涉与上环码头,人民海军策动该两轮起义而成为参加珠江口群岛战役的主力舰艇。桂山号于1950年5月参与万山群岛登陆战时被国民党海军第3舰队击毁,在抢滩搁浅后舰员上岸作战全员阵亡,当时舰长为池敬樟,该舰被人民海军列为英雄艇,并将其登陆的垃圾尾岛改名为桂山岛。1950年古田等4艘本级舰曾被改装为代用扫雷舰参加长江扫雷工作。目前本级舰早已除役。
图32
图32 LCI.jpg


LCT:(英制1艘)
本舰原为广东军头陈济棠的哥哥陈维周所购用来走私的两艘舰艇之一。一艘于1947年11月13日被粤海关以走私罪名查扣,另一艘则于1947年12月28日亦被海关查扣。1949年后被解放军征用,参加1950年5月的万山群岛海战。

本舰为第1次大战时代英国建造的登陆舰,其规格不详,只知它的主机为汽涡轮机,排水量 约400吨。


美制LCT
本级舰为美国二次大战建造的501型艇通用登陆艇(LCU,或称坦克登陆艇LCT),国民党海军于战后在青岛海训团接收了8艘此级艇,皆以合字号命名,其中合永,合坚,合城3艘艇留置大陆。

合永艇于1947年7月在苏北的大来芭村海滩搁浅,而被驻守附近的人民海军华中海防纵队盐(城)阜(宁)大队第1连所俘,这是解放军第1艘正规海军舰艇。1948年4月,合永艇在斗龙港被国民党海军飞机发现而遭击沉,人民海军艇员有3人死亡,多人受伤。之后人民海军所拥有的本级艇多为征用自招商局或透过香港转口购入的战后剩余物资。

艇长36.3米,宽10米,满载309吨,动力系统为3部GM柴油主机,675匹马力最高航速15节,巡航4节。乘员军官4人,士官兵15人,装配4门单管14.5mm机枪。1955年1月,人民海军曾使用本级艇进行一江山登陆作战。
图33
图33 美制LCT.jpg


363甲型
人民海军在建政初期海军所使用的机械登陆艇主要来自国民党海军遗留的美制LCM或日军大发艇,1952年起,大连造船厂(当时仍然是中苏合营,苏联有经营主导权)仿造苏联的50吨级驳船制造登陆运输艇,1954年8月19日,第一艘50吨级登陆艇建成。该艇属钢质、内燃机双轴推进的小型登陆艇,由苏联提供设计和主要设备材料。其艇首部为露天货舱,有可放式舱门,排水量113吨,装载量50吨,航速7.2节。在建造中采用生产流水作业线和整船吊运下水新工艺,建造质量和进度均达到要求,于是有100多艘回销苏联(这批登陆艇大部分可能留去朝鲜)。

人民海军于1955年开始自行设计生产了363甲型(又称55型)LCM艇,本级艇长17米,宽4.4米,吃水1.2米,标准排水量24吨,满载排水量56吨,两部柴油主机300匹马力双轴推进,装备12.7mm机枪两挺,可搭载60名步兵。
图34
图34 363甲.jpg


日制登陆艇
日本陆军在二战时期开发了这种登陆艇,类似于美军的LCM,即“大发动艇”,简称“大发”。主要为载运坦克、火炮、车辆等重兵器上陆。“8•13淞沪”抗战时曾使用过此二型登陆艇。

艇长14.88米,所以又可以称做“14米特型运货船”,自重9.5吨,约可搭载60人,60匹马力柴油机时速8.8节。操艇兵员6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自日伪军接收的登陆艇有46艘,部分加装火炮后编入各“炮艇队”,作为炮艇使用。不过到了1949年,随着形式的发展,大部分起义,被人民海军接收。
图35
图35 日本大发登陆艇.jpg



小结
图 船只数量、吨位
舰只数量、吨位.jpg
图 1955年海军吨位
1955年海军吨位.jpg

人民海军作战的主要对象
在分析远东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新中国当局认为,未来与中国在东亚的主要对手是溃逃至台湾的国民党和美国。尤其是前者,“反攻大陆”的决心不可谓不大。特别是在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台湾的态度从抛弃转为利用,又开始军事扶植国民党军队,对新中国沿海地区的威胁变得更为直接和严重。

人民海军当局于是明确提出,未来人民海军主要作战对象就是国民党海军,海军造船计划应以国民党海军舰队为对象。人民海军当时的兵力建设和作战计划的制定都以打破国民党海军的海上封锁为主要目标。
图36
图36 人民海军PK国民党海军.jpg

人民海军早期建设方针
人民海军建设具体实施方针是1950年8月11日至30日在海军领导机关于北京召开的建军会议上制定的。

制定三年建设计划时有具体的规定原文这里不再重复【可以看《人民海军的光荣与梦想——创建阶段》】,将那段话精炼一下其实就是这么八个字:(一)空、潜、快。(二)小、少、短。(三)近海。

“空、潜、快”三个字决定了人民海军装备发展的方向。
图37
图37 1955年人民海军舰艇数量示意图.jpg
从数量图中可以看出,巡逻艇和鱼雷快艇是除登陆舰艇外,人民海军早期装备中的绝对主力。



“小、少、短”三个字是当时新中国面临实际困难下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图38-1
图38-1 1955年主要火力示意图.jpg
从火力图中不难看出。1956年前人民海军最重要的海战武器为鱼雷。中国近代长期以来都是农业国,建国初期重工业基本就是空白,根本没有能力自己生产大口径舰炮,只能依赖进口。而相对于驱逐舰的高昂价格,鱼雷快艇是火力猛、费用小的消费比最优的选择。
图38-2
图38-2 1955年海军效费比.jpg

“近海”两个字则是当时人民海军实力的客观评价。
图39
图39 九级海军细分.jpg
这是英国海军战略学家埃里克•格罗夫曾对世界海军做出细致的分类,把海军分为九个等级。根据人民海军初期装备的规模与火力分析,不难看出,人民海军是正从第七级向第六级过渡中。
近年来国家对海军的投入加大,人民海军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但只看现在,或者只展望未来,终究不是完整的。

人类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进程,人民海军发展史亦是如此。历史虽代表的只是过去,但并不意味着研究过去没有科学的意义。

要想了解历史,若不是建立在真实的史料之上,若不是用科学的方法,而只是“以论代史”,则必会陷入泥沼之中。那么历史的挽歌就不能引起人们的伤痛,而历史的颂扬也不能唤起人们的信心。

本文肯定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但只求尽量还原真实的史料,仅此而已。
好资料啊,感谢
回复 28# 波纳


    在上海亲眼看到过P-4的飘过!
xjy0791 发表于 2010-12-3 21:37

纳尼?
最近么?
TG还在让这艇服役?


南宁号资料存疑

中共另尚有一艘"海防艦一號型"的護衛艦"南寧",但她並非戰後接收自日本的賠償艦,而是1944年11月14日該艦在南中國海被美軍潛艇轟掉艦艏後,日人將之拖回廣州黃埔港以水泥緊急補漏, 後因無修理之價值而報廢;中共建政後在華南地區急需大型船艦,故由江南造船廠派人至廣州將其整修使用, 成為南海艦隊的旗艦

ps:台湾方面资料

中共第一代護衛艦其來源有二:一是原國府海軍艦艇投共,或1949年後遺留大陸未及撤出的船隻,主要艦型是戰後日本賠償之海防艦,計有:

"南昌"(原國府海軍"長治",更早為日本海軍"橋立"級河用砲艦"宇治")
"瀋陽"(原國府海軍"黃安",更早為日本海軍"一號"型海防艦"海81")
"長沙"(原國府海軍"接12",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18")
"濟南"(原國府海軍"威海",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41")
"長白"(原國府海軍"固安",更早為日本海軍"擇捉"型海防艦"隱岐")
"西安"(原國府海軍"接14",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98")
"武昌"(原國府海軍"接5",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4")
"惠安"(原國府海軍"惠安",更早為日本海軍"御藏"型海防艦"四阪")
"吉安"(原國府海軍"吉安",更早為日本海軍"一號"型海防艦"海85")
"濟南"(原國府海軍"威海",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41")
"南寧"(原日本海軍"一號"型海防艦"海7")   

"南昌"(長治)艦是於1949年九月十九日夜晚,艦上潛伏的共黨地下份子共卅七人趁大家熟睡之際發動叛變,將艦長胡敬端及副長,航海官,槍砲官等十二名官兵被殺屍首拋江,"長治"艦被劫持駛往南京;九月廿二日被國府空軍派機在安徽大通江面將其炸沉.

  當年十二月中共將之撈起整修,重新命名為"八一"號;1950年四月改名"南昌"擔任中共新成立的第六艦隊旗艦,編號"210";首任艦長即策動叛變的前"長治"代理副長郭成森少校. 1950年"南昌"艦將主砲換裝為蘇聯驅逐艦上常見的130公釐單裝砲兩門,37公釐砲8門. 本艦曾任華東海軍軍區(東海艦隊前身)的旗艦, 多次台海戰役中都曾現身,直到80年代尚在東海艦隊服役.

"濟南"(威海)艦是於 1949年四月廿三日的長江突圍戰中被共軍砲火擊燬,後被中共修復加入其海軍服役;改名"濟南"編號"217". 戰後接收的同級艦(海防艦二號型)還有多艘在國府時代屬行政院而未成軍者後亦被中共啟用,其中 "海防第14號"改名"武昌", "第118號"改名"長沙"編號"216", 第"198號"改名"西安"編號"220". 上述各艦都裝備100mm砲2門, 37mm砲6門.

"瀋陽"(黃安)艦是在1949年二月十二日與官兵65人一同於青島投共,後改名 "瀋陽",是國軍艦艇投共的第一艘,1980年除役. 同級艦(海防艦一號型)"吉安"艦則是於1949年四月廿三日長江第二艦隊叛變時由艦長宋繼宏帶領投共,四月廿八日被國府空軍炸沉於燕子磯;1950年被中共打撈起重用,亦於1980年除役. 兩艦在投共後於1955年將原日製4.7吋主砲改成裝俄製的3.9吋(100mm)主砲二門, 37mm4門.
"長白"原為國府海軍之"固安"艦,在1949年投共後成為其編號"218"的"長白"號護衛艦,於1950年裝備三門100公釐砲,三門37公釐砲等俄式火砲;隸屬南海艦隊,亦曾改裝為佈雷艦使用. "惠安"則於1949年四月廿三日長江第二艦隊叛變事件中由艦長吳建安帶領投共,廿八日被國府空軍派機炸沉於燕子磯,後於1950年代撈起整修,1955年重新武裝(2門100mm砲,4門37mm砲)成為中共之護衛艦仍名"惠安", 但在原"瑞金"艦於1954年被國府空軍擊沉後又本艦改名為"瑞金". 本艦後成為中共唯一的一艘訓練艦, 直到80年代新的"鄭和"號訓練艦服役後方才除役.

"衡陽"艦於1959年十二月一日的1340時在舟山大榭島操演結束停車漂泊時,艦艏撞上了正在上浮的"418"號潛艇. "衡陽"艦艦艏由潛艇的艦橋劈向指揮艙,使得"418"艇當場沉沒於40公尺的海底,艇長張明龍上尉以下38名官兵喪生,僅輪機軍士長王發全一人獲救.

中共第一代護衛艦的第二個來源是徵用自招商局遺留,或1949年後透過香港轉口購入戰後報廢或已改為商船之原英軍或大英國協海軍艦艇(在1950年的下半年禁運前,中共透過香港先後購進美,英,日製造的各式舊船艦共計48艘),計有:

"廣州"(原招商局"元培",更早為加拿大海軍巡邏艦"Bowmanville")
"開封"(中共通過香港外購之"祥德"號,更早為英國海軍巡邏艦"Clover")
"臨沂"(中共通過香港外購之"和樂"號,更早為英國海軍巡邏艦"Heliotrope")
"洛陽"(中共通過香港外購之 "祥興"號,更早為澳大利亞海軍掃雷艦"Bendigo")

"廣州"艦原為加拿大於二次大戰時仿製英國Castle級大量生產之巡邏砲艦(Corvette),大戰後由招商局購入做為客輪使用,共有三艘分別命名為"秋瑾","錫麟"與"元培". "元培"後被中共海軍徵用改名為"廣州"號;"秋瑾"與"錫麟"兩船則於1950年六月廿九日由國府海軍在台灣接收,分別命名為"高安"與"德安".

"廣州"(元培)艦原名"Nunney Castle",後改名"Bowmanville", 由Wm Pickersgill & Son廠建造,於1944年一月廿六日下水,十月八日完工成軍.艦身長252呎,寬36.8呎,吃水13呎,標準排水量1,100噸, 滿載1,775噸. 一座燃油Yarrow鍋爐,一部往復式蒸汽主機產生2,878匹馬力,最高速率18節,巡航速率12節;乘員軍官31人,士官兵170人; 艦艏尾裝配三門俄製的130公釐主砲(僅有"南昌"與本艦改裝130mm火砲)與8門37mm砲, 該艦的130mm主砲曾在1954年4月28日擊中台灣的 "太和"艦.

"開封","臨沂"原為英國於1940年製造的1,020噸級巡邏艦, 長62.5公尺, 寬10.1公尺, 速率16節. 奔別在佛蘭芒.佛古森船廠及克朗船廠建造. 此二艦戰後在香港改為商船名"祥德"與"和樂", 由招商局購入後改名為"苜蓿". 兩艦1949年後被中共海軍徵用, 裝備100mm砲2門, 37mm砲5門.

當時另尚有一艘原澳大利亞海軍的815噸級掃雷艦"Bendigo"號, 長56.6公尺, 寬9.4公尺, 速率15節; 1941年5月10日在澳大利亞雪梨的夸克突船廠完工. 該艦戰後售做商船名"祥興"; 中共徵用後改為護衛艦"洛陽". "洛陽"艦在中共海軍以毛澤東曾搭乘過並為之題字而聞名.

中共尚有一艘護衛艦原來是日本的"測天"級766噸佈雷艦"神島",但她並不是來自日本對中國的34艘賠償艦之一,而是由日本賠償蘇聯,再由蘇聯轉交給中共的. 在台灣的國府海軍亦有一艘"永靖"是與她類似的同級改型艦. 至於中共接收"神島"後改名成那一艘護衛艦則目前尚未查出,可能為"淮陽".

這批護衛艦來源複雜,取得時多已拆除武裝,零件缺乏難以補充,普遍艦況不佳;但因中共初建海軍時在大型艦艇方面只能獲得這些裝備, 也只好湊合著用. 直到1965年獲得蘇聯的"成都"(Riga)級與自製的065"江南"級護衛艦成軍後才陸續汰除. 1956年八月一日,"武昌","廣州" 與"淮陽"三艦在象山港下錨避颱風時,"武昌"與"淮陽"艦因風浪過大流錨而擱淺,其中"武昌"艦坐底於礁岩上而報廢.

這批中共早期的雜型護衛艦在50年代初期與國府爭奪浙海諸島戰役中初次登場,但並未真正與國府海軍艦艇發生過直接的海戰;面對國府較佔優勢的大型艦,中共通常派魚雷艇與巡邏炮艇實行狼群戰術,事後證明這也是比較有效的戰法.

早年中共海軍對於護衛艦與砲艦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級制度,所以有時"開封","臨沂"等艦會被歸入砲艦級;而"長江"(原"民權"),"延安" (原"永績")等砲艦有時也被稱做護衛艦. 上列各艦進一步的詳細規格與出廠歷史請查閱本館 戰後廳各室的展出.


延安/ 長江

"延安"艦即為原國府海軍的"永績"號砲艦,上海江南製造局建造,1911年開工,因辛亥革命造成進度延擱於1918年方才完工;造價49萬2千兩. 艦身長205呎,寬29.6呎,吃水11.5呎. 鐵質船殼,排水量860噸. 兩座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主機產生1,350匹馬力,最高航速13節. 乘員軍官19人,士官兵121人. 艦艏裝備一門4吋砲,艦尾一門3吋砲,兩舷共裝47公釐砲四座,皆為Armstrong之產品;另有37公釐砲兩門及40公釐砲一門,7.9公釐機槍兩挺. 無線電呼號"XNO".

"永績"艦在1938年十月廿一日被日機轟炸重傷,擱淺湖北新堤被日軍俘獲,於江南廠修復後在1940年五月廿二日交給汪精衛政權海軍做為旗艦兼做海軍官校練習艦用,改名為"海興". 本艦於戰後收回,但在1949年四月廿三日第二艦隊叛變的長江突圍戰中再被共軍砲火擊燬. 後又被中共打撈起重用,改名為"延安",於1970年除役.

"長江"艦即為原國府海軍的"民權"號砲艦,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1930年五月完工,造價120萬元. 艦身長169呎,寬26呎,艙深11呎,吃水6.9呎;軟鋼電鍍白鉛船殼,排水量464噸,無裝甲. 二座燃煤鍋爐推動兩部往復式蒸汽主機產生2,600匹馬力,最高航速17節. 乘員軍官17人,士官兵98人;裝備4.7吋砲一門,100公釐砲一門,3吋高砲一門,57公釐速射砲一門,20公釐奧勒崗機砲二門.

本艦是少數能隨國府撤退到內地並保留全身至戰後的軍艦,抗戰勝利後本艦負責長江防務及支援陸軍勦共作戰;隨著戰事逆轉本艦擔任江防艦隊旗艦一路率隊上撤到宜昌與重慶,在1949年十一月卅日重慶撤守時各艦已無法脫困,而由江防艦隊司令葉裕和率七艦一同投共,改名為"長江". 本艦在中共海軍繼續服役到1982年,本艦的武裝亦改成四門40公釐砲,四門25公釐機砲.

"長江"艦對中共海軍的意義重大,1953年二月,毛澤東首次視查初建的人民海軍部隊時就是乘坐"長江"艦自武漢順流而下,在艦上住了四天三夜,並於廿一日在艦上用毛筆為"長江,"洛陽","南昌","黃河","廣州"等五艦題了"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詞. 這幅題詞後來成為中共人民海軍的建軍訓詞.

南宁号资料存疑

中共另尚有一艘"海防艦一號型"的護衛艦"南寧",但她並非戰後接收自日本的賠償艦,而是1944年11月14日該艦在南中國海被美軍潛艇轟掉艦艏後,日人將之拖回廣州黃埔港以水泥緊急補漏, 後因無修理之價值而報廢;中共建政後在華南地區急需大型船艦,故由江南造船廠派人至廣州將其整修使用, 成為南海艦隊的旗艦

ps:台湾方面资料

中共第一代護衛艦其來源有二:一是原國府海軍艦艇投共,或1949年後遺留大陸未及撤出的船隻,主要艦型是戰後日本賠償之海防艦,計有:

"南昌"(原國府海軍"長治",更早為日本海軍"橋立"級河用砲艦"宇治")
"瀋陽"(原國府海軍"黃安",更早為日本海軍"一號"型海防艦"海81")
"長沙"(原國府海軍"接12",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18")
"濟南"(原國府海軍"威海",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41")
"長白"(原國府海軍"固安",更早為日本海軍"擇捉"型海防艦"隱岐")
"西安"(原國府海軍"接14",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98")
"武昌"(原國府海軍"接5",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4")
"惠安"(原國府海軍"惠安",更早為日本海軍"御藏"型海防艦"四阪")
"吉安"(原國府海軍"吉安",更早為日本海軍"一號"型海防艦"海85")
"濟南"(原國府海軍"威海",更早為日本海軍"二號"型海防艦"海141")
"南寧"(原日本海軍"一號"型海防艦"海7")   

"南昌"(長治)艦是於1949年九月十九日夜晚,艦上潛伏的共黨地下份子共卅七人趁大家熟睡之際發動叛變,將艦長胡敬端及副長,航海官,槍砲官等十二名官兵被殺屍首拋江,"長治"艦被劫持駛往南京;九月廿二日被國府空軍派機在安徽大通江面將其炸沉.

  當年十二月中共將之撈起整修,重新命名為"八一"號;1950年四月改名"南昌"擔任中共新成立的第六艦隊旗艦,編號"210";首任艦長即策動叛變的前"長治"代理副長郭成森少校. 1950年"南昌"艦將主砲換裝為蘇聯驅逐艦上常見的130公釐單裝砲兩門,37公釐砲8門. 本艦曾任華東海軍軍區(東海艦隊前身)的旗艦, 多次台海戰役中都曾現身,直到80年代尚在東海艦隊服役.

"濟南"(威海)艦是於 1949年四月廿三日的長江突圍戰中被共軍砲火擊燬,後被中共修復加入其海軍服役;改名"濟南"編號"217". 戰後接收的同級艦(海防艦二號型)還有多艘在國府時代屬行政院而未成軍者後亦被中共啟用,其中 "海防第14號"改名"武昌", "第118號"改名"長沙"編號"216", 第"198號"改名"西安"編號"220". 上述各艦都裝備100mm砲2門, 37mm砲6門.

"瀋陽"(黃安)艦是在1949年二月十二日與官兵65人一同於青島投共,後改名 "瀋陽",是國軍艦艇投共的第一艘,1980年除役. 同級艦(海防艦一號型)"吉安"艦則是於1949年四月廿三日長江第二艦隊叛變時由艦長宋繼宏帶領投共,四月廿八日被國府空軍炸沉於燕子磯;1950年被中共打撈起重用,亦於1980年除役. 兩艦在投共後於1955年將原日製4.7吋主砲改成裝俄製的3.9吋(100mm)主砲二門, 37mm4門.
"長白"原為國府海軍之"固安"艦,在1949年投共後成為其編號"218"的"長白"號護衛艦,於1950年裝備三門100公釐砲,三門37公釐砲等俄式火砲;隸屬南海艦隊,亦曾改裝為佈雷艦使用. "惠安"則於1949年四月廿三日長江第二艦隊叛變事件中由艦長吳建安帶領投共,廿八日被國府空軍派機炸沉於燕子磯,後於1950年代撈起整修,1955年重新武裝(2門100mm砲,4門37mm砲)成為中共之護衛艦仍名"惠安", 但在原"瑞金"艦於1954年被國府空軍擊沉後又本艦改名為"瑞金". 本艦後成為中共唯一的一艘訓練艦, 直到80年代新的"鄭和"號訓練艦服役後方才除役.

"衡陽"艦於1959年十二月一日的1340時在舟山大榭島操演結束停車漂泊時,艦艏撞上了正在上浮的"418"號潛艇. "衡陽"艦艦艏由潛艇的艦橋劈向指揮艙,使得"418"艇當場沉沒於40公尺的海底,艇長張明龍上尉以下38名官兵喪生,僅輪機軍士長王發全一人獲救.

中共第一代護衛艦的第二個來源是徵用自招商局遺留,或1949年後透過香港轉口購入戰後報廢或已改為商船之原英軍或大英國協海軍艦艇(在1950年的下半年禁運前,中共透過香港先後購進美,英,日製造的各式舊船艦共計48艘),計有:

"廣州"(原招商局"元培",更早為加拿大海軍巡邏艦"Bowmanville")
"開封"(中共通過香港外購之"祥德"號,更早為英國海軍巡邏艦"Clover")
"臨沂"(中共通過香港外購之"和樂"號,更早為英國海軍巡邏艦"Heliotrope")
"洛陽"(中共通過香港外購之 "祥興"號,更早為澳大利亞海軍掃雷艦"Bendigo")

"廣州"艦原為加拿大於二次大戰時仿製英國Castle級大量生產之巡邏砲艦(Corvette),大戰後由招商局購入做為客輪使用,共有三艘分別命名為"秋瑾","錫麟"與"元培". "元培"後被中共海軍徵用改名為"廣州"號;"秋瑾"與"錫麟"兩船則於1950年六月廿九日由國府海軍在台灣接收,分別命名為"高安"與"德安".

"廣州"(元培)艦原名"Nunney Castle",後改名"Bowmanville", 由Wm Pickersgill & Son廠建造,於1944年一月廿六日下水,十月八日完工成軍.艦身長252呎,寬36.8呎,吃水13呎,標準排水量1,100噸, 滿載1,775噸. 一座燃油Yarrow鍋爐,一部往復式蒸汽主機產生2,878匹馬力,最高速率18節,巡航速率12節;乘員軍官31人,士官兵170人; 艦艏尾裝配三門俄製的130公釐主砲(僅有"南昌"與本艦改裝130mm火砲)與8門37mm砲, 該艦的130mm主砲曾在1954年4月28日擊中台灣的 "太和"艦.

"開封","臨沂"原為英國於1940年製造的1,020噸級巡邏艦, 長62.5公尺, 寬10.1公尺, 速率16節. 奔別在佛蘭芒.佛古森船廠及克朗船廠建造. 此二艦戰後在香港改為商船名"祥德"與"和樂", 由招商局購入後改名為"苜蓿". 兩艦1949年後被中共海軍徵用, 裝備100mm砲2門, 37mm砲5門.

當時另尚有一艘原澳大利亞海軍的815噸級掃雷艦"Bendigo"號, 長56.6公尺, 寬9.4公尺, 速率15節; 1941年5月10日在澳大利亞雪梨的夸克突船廠完工. 該艦戰後售做商船名"祥興"; 中共徵用後改為護衛艦"洛陽". "洛陽"艦在中共海軍以毛澤東曾搭乘過並為之題字而聞名.

中共尚有一艘護衛艦原來是日本的"測天"級766噸佈雷艦"神島",但她並不是來自日本對中國的34艘賠償艦之一,而是由日本賠償蘇聯,再由蘇聯轉交給中共的. 在台灣的國府海軍亦有一艘"永靖"是與她類似的同級改型艦. 至於中共接收"神島"後改名成那一艘護衛艦則目前尚未查出,可能為"淮陽".

這批護衛艦來源複雜,取得時多已拆除武裝,零件缺乏難以補充,普遍艦況不佳;但因中共初建海軍時在大型艦艇方面只能獲得這些裝備, 也只好湊合著用. 直到1965年獲得蘇聯的"成都"(Riga)級與自製的065"江南"級護衛艦成軍後才陸續汰除. 1956年八月一日,"武昌","廣州" 與"淮陽"三艦在象山港下錨避颱風時,"武昌"與"淮陽"艦因風浪過大流錨而擱淺,其中"武昌"艦坐底於礁岩上而報廢.

這批中共早期的雜型護衛艦在50年代初期與國府爭奪浙海諸島戰役中初次登場,但並未真正與國府海軍艦艇發生過直接的海戰;面對國府較佔優勢的大型艦,中共通常派魚雷艇與巡邏炮艇實行狼群戰術,事後證明這也是比較有效的戰法.

早年中共海軍對於護衛艦與砲艦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級制度,所以有時"開封","臨沂"等艦會被歸入砲艦級;而"長江"(原"民權"),"延安" (原"永績")等砲艦有時也被稱做護衛艦. 上列各艦進一步的詳細規格與出廠歷史請查閱本館 戰後廳各室的展出.


延安/ 長江

"延安"艦即為原國府海軍的"永績"號砲艦,上海江南製造局建造,1911年開工,因辛亥革命造成進度延擱於1918年方才完工;造價49萬2千兩. 艦身長205呎,寬29.6呎,吃水11.5呎. 鐵質船殼,排水量860噸. 兩座燃煤鍋爐兩部往復式蒸汽主機產生1,350匹馬力,最高航速13節. 乘員軍官19人,士官兵121人. 艦艏裝備一門4吋砲,艦尾一門3吋砲,兩舷共裝47公釐砲四座,皆為Armstrong之產品;另有37公釐砲兩門及40公釐砲一門,7.9公釐機槍兩挺. 無線電呼號"XNO".

"永績"艦在1938年十月廿一日被日機轟炸重傷,擱淺湖北新堤被日軍俘獲,於江南廠修復後在1940年五月廿二日交給汪精衛政權海軍做為旗艦兼做海軍官校練習艦用,改名為"海興". 本艦於戰後收回,但在1949年四月廿三日第二艦隊叛變的長江突圍戰中再被共軍砲火擊燬. 後又被中共打撈起重用,改名為"延安",於1970年除役.

"長江"艦即為原國府海軍的"民權"號砲艦,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1930年五月完工,造價120萬元. 艦身長169呎,寬26呎,艙深11呎,吃水6.9呎;軟鋼電鍍白鉛船殼,排水量464噸,無裝甲. 二座燃煤鍋爐推動兩部往復式蒸汽主機產生2,600匹馬力,最高航速17節. 乘員軍官17人,士官兵98人;裝備4.7吋砲一門,100公釐砲一門,3吋高砲一門,57公釐速射砲一門,20公釐奧勒崗機砲二門.

本艦是少數能隨國府撤退到內地並保留全身至戰後的軍艦,抗戰勝利後本艦負責長江防務及支援陸軍勦共作戰;隨著戰事逆轉本艦擔任江防艦隊旗艦一路率隊上撤到宜昌與重慶,在1949年十一月卅日重慶撤守時各艦已無法脫困,而由江防艦隊司令葉裕和率七艦一同投共,改名為"長江". 本艦在中共海軍繼續服役到1982年,本艦的武裝亦改成四門40公釐砲,四門25公釐機砲.

"長江"艦對中共海軍的意義重大,1953年二月,毛澤東首次視查初建的人民海軍部隊時就是乘坐"長江"艦自武漢順流而下,在艦上住了四天三夜,並於廿一日在艦上用毛筆為"長江,"洛陽","南昌","黃河","廣州"等五艦題了"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詞. 這幅題詞後來成為中共人民海軍的建軍訓詞.
创业艰难百战多。向新中国海军建设的前辈致敬!
太增长学问了
回复 31# 波纳


    在军博!:D
已阅!
{:2_63:}先顶  等网速好再看
回复 35# xjy0791

哦~
海军上海博览馆么?
嘿嘿~
另外谢谢大家捧场了
回复 38# 波纳


    说出来你可能不会相信,在宇航展览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