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中国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修青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17:03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 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印 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
在这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中──实际上,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 中国人到达东北边境特区麦克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 缘,抵达了卡门边区伏特山他们的主张线。在东北边境特区另一端的 鲁希特边区,他们向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100英里,强占了从基比杜 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领土,他们还到达了距迪格搏伊油田仅剩下85 英里的地方……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 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後,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 ,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 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线」继续後撤20公里,与印军脱 离接触。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 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 这种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 无条件撤军。

我在西藏期间,曾就中国为什麽自动撤军寻找答案。透过毛泽东的帝 王意气、国际政治的万千风云,在那些浓艳色彩背後,我认为最重要 的因素,还是要归结到一个老老实实的技术问题(当然也是实力问题 )──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後勤的困难。

後撤的原因在於後勤困难

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从林 芝军分区原副司令李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军队的後勤系统 多麽落後:
反击战开始後,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麽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麽高级 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牛运输。 那一仗,支前的牛就有叁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 都是靠老乡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50人运,几分钟 就敲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叁岁的孩子也支前。当地老乡十 二叁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 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 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当时战区老百姓支持中国军队,未见得是把他们当成共产党汉人军队 ,而是从统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带历史上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 流神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保持向心力并不奇怪。

那种靠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後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於 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 上来。

西藏的冬季,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积雪有时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随时可能封闭。我在九十年代数次驾车在西藏长途旅行,到过当年与印度战争边境,对那里行车艰难深有体会。30多年以前道路只会更为恶劣。

冬雪夏雨随时切断运输线

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我曾在那里被泥石流困过叁天。我也曾在新疆进西藏的公路见过长达几公里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从云南进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里的塌方区,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上百处塌方。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让人提心吊胆,说不定什麽时候就把车陷在河中间。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过去。

中国军队62年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对印度发动进攻,我想正是因为需要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然而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资的大量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後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後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其背後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十五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当时急於遏止中国及共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正在介入,而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得不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世界舆论异口同声指责中国。印度国内则掀起了空前的爱国主义浪潮,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後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月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後勤费用是天文数字

西藏没有石油,石油制品全部要从中国内地运,在用油罐车运油的年代,由於运输距离长,每运抵西藏两车油,要消耗一辆相同油罐车运的油。後来花巨资铺设了一条长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其中九百多公里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八百六十公里通过长年冻土带,过十座大山,还有雷暴区、热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条管线常年由一个团军队守卫和维护。那条输油管线只是把油从格尔木送到拉萨,其它地区和边防部队的用油还是要靠汽车运送。

我在有的边防连队看到每晚只开两小时的电视,虽然看电视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因为没有充足的燃油供发电机,军官只好命令有计划使用。有的连队甚至为了分一支蜡烛也要召开共产党支部会作决定,然後再开全连军人大会把决定解释明白。

驻藏军队所有物品无一不得靠後勤供应,後勤系统出现的任何问题,也就无一不影响到军队的生存状态。我看到过一篇报导,驻守西藏里孜某连队,1985年吃的是1962年的大米,大米年头比全连士兵平均年龄大一岁。我的亲身经历是1996年去普兰,曾在边防连吃过1982年的罐头。

中国士兵应该算比较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资数量相对较低。但现在与过去也不可同日而语。以营房来说,迄今已经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顶;六十年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发展到石头和木料结构;八十年代改为钢筋水泥;现在已经开始向楼房过渡。每一步发展,物资供应量都要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每个边防士兵年需物资1.2吨,到1996年,每个士兵已经需要一汽车运量物资──即四至五吨。这仅是和平时期,遇到战争将成倍增加。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步兵单兵日耗物资29公斤,在越南战争中攀升为117公斤,到海湾战争更达到200多公斤。中国军队即使仅按美军在近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也得在十吨以上,如果达到九十年代海湾战争的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将达到惊人的七十多吨。

仅仅为了解决边防连队的危房改造、把煤炉取暖改成土暖气、用太阳能提供洗澡水、照明用电和吃上蔬菜这五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藏阿里军分区就花了2000多万元,等於他们所驻防的阿里地区1995年全年财政收入(2190万元人民币)。导致成本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在运输。不算物资的价值,一车物资仅运费即为4500元,相当於八个西藏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状况之差使得运输损耗高得惊人,一车玻璃从格尔木拉到拉萨只有15%完好,一车水泥则有50%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还有不通公路的地区,运输费用就更贵。西藏墨脱县驻军一个营,需要的物资全靠雇佣老百姓翻山越岭往里背。

只能靠美制「黑鹰」直升机?

中国军队也曾考虑过用直升机运送给养。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气候恶劣,一般直升机飞不了。据说有次一架中国造直升机飞一趟墨脱,落地後竟发现机身拉长一尺,飞机就此报废。

中国军队後来选购了美国制的「黑鹰」直升机专飞西藏高原,因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连续摔了好几架。1991年,中国七大军区之一成都军区好几位高级将领在西藏视察防务,也因飞机失事而殉职。现在没有极特殊情况,飞机基本不敢飞。如果西藏边防真都改用由直升飞机保证供应的话,七百万美元一架「黑鹰」,加上油料和庞大地勤系统,为此一项,西藏边防的代价又要增加多少?

在西藏,维持和平时期的边防已属不易,而若想具有抵抗侵略或进行战争的能力,成本之高更是难以想像。举例说,维持一个边防团日常开销和官兵工资,一年所需一千万到两千万元人民币。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的装甲车,价值两百万元左右,配备一个装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仅在装甲车上的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
[em05]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 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印 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
在这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中──实际上,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 中国人到达东北边境特区麦克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 缘,抵达了卡门边区伏特山他们的主张线。在东北边境特区另一端的 鲁希特边区,他们向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100英里,强占了从基比杜 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领土,他们还到达了距迪格搏伊油田仅剩下85 英里的地方……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 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後,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 ,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 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线」继续後撤20公里,与印军脱 离接触。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 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 这种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 无条件撤军。

我在西藏期间,曾就中国为什麽自动撤军寻找答案。透过毛泽东的帝 王意气、国际政治的万千风云,在那些浓艳色彩背後,我认为最重要 的因素,还是要归结到一个老老实实的技术问题(当然也是实力问题 )──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後勤的困难。

後撤的原因在於後勤困难

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从林 芝军分区原副司令李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军队的後勤系统 多麽落後:
反击战开始後,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麽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麽高级 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牛运输。 那一仗,支前的牛就有叁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 都是靠老乡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50人运,几分钟 就敲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叁岁的孩子也支前。当地老乡十 二叁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 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 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当时战区老百姓支持中国军队,未见得是把他们当成共产党汉人军队 ,而是从统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带历史上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 流神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保持向心力并不奇怪。

那种靠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後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於 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 上来。

西藏的冬季,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积雪有时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随时可能封闭。我在九十年代数次驾车在西藏长途旅行,到过当年与印度战争边境,对那里行车艰难深有体会。30多年以前道路只会更为恶劣。

冬雪夏雨随时切断运输线

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我曾在那里被泥石流困过叁天。我也曾在新疆进西藏的公路见过长达几公里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从云南进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里的塌方区,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上百处塌方。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让人提心吊胆,说不定什麽时候就把车陷在河中间。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过去。

中国军队62年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对印度发动进攻,我想正是因为需要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然而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资的大量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後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後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其背後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十五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当时急於遏止中国及共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正在介入,而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得不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世界舆论异口同声指责中国。印度国内则掀起了空前的爱国主义浪潮,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後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月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後勤费用是天文数字

西藏没有石油,石油制品全部要从中国内地运,在用油罐车运油的年代,由於运输距离长,每运抵西藏两车油,要消耗一辆相同油罐车运的油。後来花巨资铺设了一条长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其中九百多公里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八百六十公里通过长年冻土带,过十座大山,还有雷暴区、热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条管线常年由一个团军队守卫和维护。那条输油管线只是把油从格尔木送到拉萨,其它地区和边防部队的用油还是要靠汽车运送。

我在有的边防连队看到每晚只开两小时的电视,虽然看电视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因为没有充足的燃油供发电机,军官只好命令有计划使用。有的连队甚至为了分一支蜡烛也要召开共产党支部会作决定,然後再开全连军人大会把决定解释明白。

驻藏军队所有物品无一不得靠後勤供应,後勤系统出现的任何问题,也就无一不影响到军队的生存状态。我看到过一篇报导,驻守西藏里孜某连队,1985年吃的是1962年的大米,大米年头比全连士兵平均年龄大一岁。我的亲身经历是1996年去普兰,曾在边防连吃过1982年的罐头。

中国士兵应该算比较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资数量相对较低。但现在与过去也不可同日而语。以营房来说,迄今已经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顶;六十年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发展到石头和木料结构;八十年代改为钢筋水泥;现在已经开始向楼房过渡。每一步发展,物资供应量都要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每个边防士兵年需物资1.2吨,到1996年,每个士兵已经需要一汽车运量物资──即四至五吨。这仅是和平时期,遇到战争将成倍增加。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步兵单兵日耗物资29公斤,在越南战争中攀升为117公斤,到海湾战争更达到200多公斤。中国军队即使仅按美军在近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也得在十吨以上,如果达到九十年代海湾战争的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将达到惊人的七十多吨。

仅仅为了解决边防连队的危房改造、把煤炉取暖改成土暖气、用太阳能提供洗澡水、照明用电和吃上蔬菜这五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藏阿里军分区就花了2000多万元,等於他们所驻防的阿里地区1995年全年财政收入(2190万元人民币)。导致成本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在运输。不算物资的价值,一车物资仅运费即为4500元,相当於八个西藏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状况之差使得运输损耗高得惊人,一车玻璃从格尔木拉到拉萨只有15%完好,一车水泥则有50%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还有不通公路的地区,运输费用就更贵。西藏墨脱县驻军一个营,需要的物资全靠雇佣老百姓翻山越岭往里背。

只能靠美制「黑鹰」直升机?

中国军队也曾考虑过用直升机运送给养。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气候恶劣,一般直升机飞不了。据说有次一架中国造直升机飞一趟墨脱,落地後竟发现机身拉长一尺,飞机就此报废。

中国军队後来选购了美国制的「黑鹰」直升机专飞西藏高原,因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连续摔了好几架。1991年,中国七大军区之一成都军区好几位高级将领在西藏视察防务,也因飞机失事而殉职。现在没有极特殊情况,飞机基本不敢飞。如果西藏边防真都改用由直升飞机保证供应的话,七百万美元一架「黑鹰」,加上油料和庞大地勤系统,为此一项,西藏边防的代价又要增加多少?

在西藏,维持和平时期的边防已属不易,而若想具有抵抗侵略或进行战争的能力,成本之高更是难以想像。举例说,维持一个边防团日常开销和官兵工资,一年所需一千万到两千万元人民币。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的装甲车,价值两百万元左右,配备一个装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仅在装甲车上的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
[em05]
确实,战争打的就是后勤那
我是支持修青藏线的  因为它有着无限的军事价值,不仅对国外 几算是对什么藏独 疆独分子也是一种无形的威慑。
想必修好了会有大动作
是呀,修吧,别怕浪费钱,总比被贪官贪污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