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为何“看不懂”?作品奇怪 术语难懂(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5:57
2010上海双年展日前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以来,观众“看不懂”的反映接连不断。有位美术界人士被记者问到观感时,干脆回答:“皇帝的新衣!”

  作品奇怪 术语难懂

  双年展一向“难懂”,这次尤甚。不要说普通观众,即使专事美术采访的记者们也头痛。主办方向媒体提供的文字资料,充满着抽象概念和迷魂阵似的叙述逻辑,让那些从新闻系、中文系毕业的老记两眼发直,脑子发懵,深愧自己中文阅读能力之低下。于是跑到展厅去看作品,作品花样百出,如几个男男女女在用卫生纸打结,某位艺术家把自己的工作室整体搬了进来,黑屋子里冗长乏味的影片……但大多不明白其到底表达什么。再去问专家,专家讲起话来术语连篇,比作品更难懂。

  据主办方解释,本届双年展不像传统艺术展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它想表达的是:所有展览只是一场“排演”。邀请观众来看艺术产生的过程。而观众习惯于看“成品”,所以造成了困惑。

  展馆风格 不相适宜

  值得称道的是,本届双年展策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双年展办展机制的“反思”和“优化”。上海双年展创办以来,帮助中国探索性艺术开拓了可贵的空间和交流展示平台,意义深远。但是,经过7届的辉煌,它也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进入了一些误区,亟待重新审视和定位。

  首先,对双年展“学术性”的过度包装。由于探索性艺术本身的草创性容易招致各种批评和为难,所以主办者往往通过强调其学术性作为防御。于是空洞繁琐的学术框架和术语开始将活生生的探索性艺术包裹起来,将简单的艺术目的复杂化,造成了解读的困难。而有的艺术家企图将过多的哲理和思辨通过视觉艺术来阐述,无疑是扬短避长,所以使得他们的作品如果不通过文字解释就无法理解,而一旦经文字解释又显得寓意粗浅。

  其次,“经典化”误导。双年展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实验性。它展出的作品大多不是经典,但它却可能是未来经典的温床。这正是双年展价值之所在。正因为如此,即使威尼斯双年展这样世界著名的双年展,也是在废弃的工厂、社区等类似“创意园区”的地方举办,这样参观者可以用更为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作品,更具有参与性和娱乐性。而上海双年展的举办地是“精致典雅”的上海美术馆,难怪观众会“苛刻”地要求“看得懂”。孙悟空就要放在花果山,放到蟠桃会上就怎么都不合适了。

  宽容心态 欣赏佳作

  应该说,本届双年展中还是不乏有意思的作品。譬如美术馆大门口的“石油怪”,粗看像是儿童乐园的“旋转木马”,细看发现所有“木马”都是又黑又粗的石油输送管构成的,呼啸旋转中,各色世界石油商标闪烁发光。观者不禁在被逗乐的同时感受到了作者的深意。还有如挪威一个艺术小组的作品《然后所有问号开始高歌》,视觉效果透明而复杂,非常奇幻。类似这样的作品不可贸然归为“皇帝的新衣”。

  作为探索性艺术的平台,出现一些“皇帝的新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就像是科学实验,所有的科学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不成功的设想和实验上的。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双年展要以更为朴实、坦率的姿态和语言面对公众,避免增加与公众认知的隔阂;要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具有创意的艺术家和作品加入,避免成为艺术界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希望公众也以更为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双年展的探索性,像接纳其中的优秀作品一样接纳那些不太成功的作品。 记者 林明杰 (来源:新民晚报) http://cul.sohu.com/20101027/n276553019.shtml2010上海双年展日前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以来,观众“看不懂”的反映接连不断。有位美术界人士被记者问到观感时,干脆回答:“皇帝的新衣!”

  作品奇怪 术语难懂

  双年展一向“难懂”,这次尤甚。不要说普通观众,即使专事美术采访的记者们也头痛。主办方向媒体提供的文字资料,充满着抽象概念和迷魂阵似的叙述逻辑,让那些从新闻系、中文系毕业的老记两眼发直,脑子发懵,深愧自己中文阅读能力之低下。于是跑到展厅去看作品,作品花样百出,如几个男男女女在用卫生纸打结,某位艺术家把自己的工作室整体搬了进来,黑屋子里冗长乏味的影片……但大多不明白其到底表达什么。再去问专家,专家讲起话来术语连篇,比作品更难懂。

  据主办方解释,本届双年展不像传统艺术展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它想表达的是:所有展览只是一场“排演”。邀请观众来看艺术产生的过程。而观众习惯于看“成品”,所以造成了困惑。

  展馆风格 不相适宜

  值得称道的是,本届双年展策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双年展办展机制的“反思”和“优化”。上海双年展创办以来,帮助中国探索性艺术开拓了可贵的空间和交流展示平台,意义深远。但是,经过7届的辉煌,它也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进入了一些误区,亟待重新审视和定位。

  首先,对双年展“学术性”的过度包装。由于探索性艺术本身的草创性容易招致各种批评和为难,所以主办者往往通过强调其学术性作为防御。于是空洞繁琐的学术框架和术语开始将活生生的探索性艺术包裹起来,将简单的艺术目的复杂化,造成了解读的困难。而有的艺术家企图将过多的哲理和思辨通过视觉艺术来阐述,无疑是扬短避长,所以使得他们的作品如果不通过文字解释就无法理解,而一旦经文字解释又显得寓意粗浅。

  其次,“经典化”误导。双年展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实验性。它展出的作品大多不是经典,但它却可能是未来经典的温床。这正是双年展价值之所在。正因为如此,即使威尼斯双年展这样世界著名的双年展,也是在废弃的工厂、社区等类似“创意园区”的地方举办,这样参观者可以用更为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作品,更具有参与性和娱乐性。而上海双年展的举办地是“精致典雅”的上海美术馆,难怪观众会“苛刻”地要求“看得懂”。孙悟空就要放在花果山,放到蟠桃会上就怎么都不合适了。

  宽容心态 欣赏佳作

  应该说,本届双年展中还是不乏有意思的作品。譬如美术馆大门口的“石油怪”,粗看像是儿童乐园的“旋转木马”,细看发现所有“木马”都是又黑又粗的石油输送管构成的,呼啸旋转中,各色世界石油商标闪烁发光。观者不禁在被逗乐的同时感受到了作者的深意。还有如挪威一个艺术小组的作品《然后所有问号开始高歌》,视觉效果透明而复杂,非常奇幻。类似这样的作品不可贸然归为“皇帝的新衣”。

  作为探索性艺术的平台,出现一些“皇帝的新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就像是科学实验,所有的科学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不成功的设想和实验上的。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双年展要以更为朴实、坦率的姿态和语言面对公众,避免增加与公众认知的隔阂;要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具有创意的艺术家和作品加入,避免成为艺术界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希望公众也以更为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双年展的探索性,像接纳其中的优秀作品一样接纳那些不太成功的作品。 记者 林明杰 (来源:新民晚报) http://cul.sohu.com/20101027/n276553019.shtml
在我们这个江南小镇里,骂别人笨,傻,蠢,呆。。。就用“年”这个字。所以“双年展”应该就是2B的意思吧?
最好把这帮所谓的艺术家都拉去活埋肥田,眼不见为静
楼上不至于吧 人家自娱自乐 又没危害社会 又没碍着你什么事儿
什么意思?艺术家?
“你才艺术,你全家都艺术”的……感觉吧?
回复可见去死 发表于 2010-10-28 14:20
兄弟正解啊。说白了,以前确实有一些绝世的艺术天才在所处的年代不为社会认可,不过到了现在却又太多急功近利的家伙以追求不为社会接受为目的来搞东施效颦。艺术的社会性其实非常重要,只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那就叫不艺术。
庆幸当年没走上艺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