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还记得2006年航空知识上连载的《蓝星科技畅想》,求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3:11:58


RT
最近偶然翻看以前的杂志

感觉那个作者太神棍了,按照他的说法小白兔马上就能造出歼星舰了。

哪位大大解读下,欢迎筒子们探讨



以下是百度上的一些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以科幻形式撰写的科学技术专著,是一本21世纪前沿科技畅想书,作者以风趣圆润的笔法描绘了一系列能引发人类文明变革的科学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负量守恒原理、冷沸材料、强磁激发能材料、暗能量粒子、暗物质络合物、UFO动力系统、死光武器、空天飞碟、地震预报……书中提供的暗物质、暗能量的物质结构图,地球在银河系的临界生态图谱等,都是我们中国人首开历史之先河对世人公布的宝贵内容。 希望此书能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国大专院校的学生以及科幻爱好者中掀起创造性思维,养成勇于前瞻、跨越的科研风格。
作者简介
高歌,流体力学及工程热物理学专家,GAO-YONG理性湍流理论创始人之一,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一级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十届委员。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首届航空金奖、首届国防科工委光华特等奖、北京市劳动模范等奖项。
书摘与插图
第1章 2046年,飞往蓝比斯星的人类飞船   蓝比斯星,简称蓝星,是位于银河系第二旋臂的一颗蓝色星球,距离地球4.5万光年,比地球更靠近银河系中心。“比斯在蓝星语言中是智慧之意,蓝比斯星即是蓝色智能生命之星。蓝星人类和地球人类属于同期发展的智能生命,但比地球文明的发展进程为快,是银河系中最先进的孕育了智能生命的星球。在几千年前,蓝星文明就已掌握了遨游太空的技术,蓝星飞船多次造访了地球。远古的历史早已渺不可寻,人类近代文明史中则留下了两颗蓝星智能生命交流的痕迹。据蓝星人讲,在人类现代科技发展的蒙昧时期,蓝星人就提醒地球人类太阳系的运行规律应是日心说而非地心说;地球表面的大陆板19世纪末,人类科学史上的奇才、交流电和无线电的发明人尼苦拉。特斯拉就屡屡从蓝星人类那儿获得种种新的科技思想和启迪。20世纪初,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蓝星进一步提示了有别于牛顿力学观念的相对论思想,以及DNA遗传密码的双螺旋结构。难怪20世纪人类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多次谈到,他的新思想来自宇宙智能(universal intelligence),而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论文比人类使用电子显微技术首次观察到这种结构早了近20年!蓝星人类在和地球人类接触的过程中,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方式,只在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先进的国家中选取了数目极为有限的代言人,向他们传授一些先进的科技思想。   ……
目录
第1章 2046年,飞往蓝比斯星的人类飞船 第2章 蓝星号飞船绕银河系飞行一周给人类的启示——地球生态周期与银河系临界图谱 第3章 黑洞惊魂:蓝星号飞船逃脱黑洞的吞噬 第4章 人类迷失的宇宙终极守恒定律——量恒原理 第5章 UFO空中悬停揭秘:磁流体真空能反引力发动机 ——引力的物理实质探讨之一 第6章 磁单极子一引力子一能量子的三元基链图 ——引力的物理实质探讨之二 第7章 探索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之一 第8章 破解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之二 第9章 反物质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去伪存真 第10章 21世纪人类遨游太空的飞行器——空天飞碟 第11章 21世纪空天格斗的撒手锏——空天武装飞碟 第12章 西藏地震与江南雪灾 第13章 地震的起因与预报


蓝星科技畅想(1)
2009-10-23 20:17
从遨游太空的神州飞船上俯瞰,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白云缭绕的蓝色雾霭之下,生命繁衍,人类又创造了五彩缤纷的现代文明。但是,在茫茫的宇宙星空中地球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人类历史的长河在宇宙时空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果偌大的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颗蓝星孕育了智能生命,如果我们地球人类是孤独的,那岂不是太浪费造化万物的宇宙时空了吗?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往未来,飞往广袤的太空,去寻找其他的蓝色星球,去探寻亦幻亦真的地外文明和他们的科学技术。
(一)2046年,飞往蓝比斯星的人类飞船
蓝比斯星,简称蓝星,是位于银河系第二旋臂的一颗蓝色星球,距离地球5.6万光年。“比斯”在蓝星语言中是智慧之意,蓝比斯星即是蓝色智能生命之星。蓝星人类和地球人类属于同期发展的智能生命,但比地球文明的发展进程为快。在几千年前蓝星文明就已掌握了遨游太空的技术,蓝星飞船多次造访了地球。远古的历史早已渺不可寻,人类近代文明史中则留下了两颗蓝星智能生命交流的痕迹。据蓝星人讲,在人类现代科技发展的蒙昧时期,蓝星人就提醒地球人类太阳系的运行规律应是日心说而非地心说;地球表面的大陆版块是飘移的而非固定的。
二十世纪初,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蓝星进一步提示了有别于牛顿力学观念的相对论思想,以及DNA遗传密码的双螺旋结构。难怪二十世纪人类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多次谈到,他的新思想来自宇宙智能(Universal Intelligence),而有关DAN双螺旋结构的科学论文比人类使用电子显微技术首次观察到这种结构早了近二十年!
2046年,首次飞往蓝比斯星的蓝星号地球飞船,就是蓝星与地球人类科技合作的结晶。让我们登上蓝星号飞船,看看它的先进科技吧!
——首先是磁流体真空能反重力系统,启动时一次性引爆产生的热磁流体进入回旋腔,在电磁回旋加速器的驱动和控制下,达到可以提取和利用真空能而长久运行状态,进而诱导随动腔中的N极单磁性流体高速旋转,产生反引力场和无惯性力安全场,使飞船能够在星球引力场中悬停、高速升降或低速倾斜飞行,并在任意大的加速度状况下保护乘员安全。该反引力系统一旦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就不再消耗化学能源而单纯依靠真空能运行,可以长期提供几十吨到上百吨的提升力。
——其次是反质子发动机,使用液氢为初始燃料,电离后获得的正质子流在N极单磁激发能直线加速器中增速后,进入二级反旋磁场使质子外的胶子膜层反旋,内核夸克也变性形成反质子。反质子流再次加速后从反质子发生器喷出,进入反应腔与对面喷出的正质子流碰撞湮灭,实现完全的质能互换,产生的光能在反应腔降速之后经反光镜射出,产生数百乃至数千吨的推力,为飞船的高速水平飞行提供动力。整个反质子发生器的尺寸小于人的臂膀,而一箱燃料可供数十年连续工作之用!美国NASA在2003年7月把反质子发动机的研制列入十年规划。理所当然的,他们研制反质子发动机的方案比起蓝星号宇宙飞船的反质子发动机的技术是落后了许多,显得十分幼稚。
——武器系统也是匪夷所思:飞船上装置的22毫米光磁射线炮可以发射波长为 米的光磁射线,射程可达数千公里。被照射物体表面物质粒子的晶基膜被剥脱而发生物面热核聚变反应,导致核爆而自毁。光磁射线器是一种比激光射线器要厉害得多的射线武器,可称之为死光武器。光磁射线器也是取代磁约束及惯性约束而真正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的关键技术,因为一旦停止照射,物体界面的热核反应也随之停止。这种射线器可以立即击毁星际飞行时的不速之客—陨石,当然也可易如反掌的击毁航母、卫星、导弹之类的敌方战斗器。飞船上还装有迷你型热核弹,相当于美国刚刚开始着手研究的四代氢弹。直径如柚子大小,杀伤范围1平方公里,用于外星球着陆时地面平整,当然也可对地面敌对势力进行毁灭性打击。
——通讯系统,使用能量子(快子波)函通技术取代电磁波通讯,传播速度为光速的十亿倍,可将文字、图像等信息以屏幕成像的形式定向定点的发送给接收人。快子波函通技术类似于思维传感或挠场通讯,通讯波可以穿透金属、海水等物质而畅通无阻,无关人员决无窃收或屏蔽的可能。蓝星人正是使用这种通讯技术将信息发送到地球人类居室的墙面上来传递信息的。
——星际宇宙飞船的制造材料:蓝星号星际飞船使用了地球人类前所未有的超级材料,最主要的有冷沸材料和强磁激发能材料两大类。冷沸材料就是现在人们纷纷议论了几十年而不知其为何物的暗物质!暗物质是具有弱相互作用力的纯吸力特性物质,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游离态的暗物质通常聚集在星系周围形成暗晕。其粒子尺度为 米,可以自由贯穿任何显物质物体,所有的显物质,包括我们的人体,实际上都浸泡在游离态的暗物质的海洋之中。聚集态的冷沸材料在常温及高温为固态,在零下 C后变为液态,在绝对温度 K变为气态(游离态)。聚集态的冷沸材料在常温和高温时则热而弥坚,愈热强度愈高。冷沸金属材料最高耐受温度可达 C,在常温及高温时均可保持电超导和磁超导特性;冷沸非金属材料可耐 C的高温,是优秀的耐磨和阻磁材料。
强磁激发能就是自1998年以来人们议论纷纷而不知其为何物的宇宙暗能量!强磁激发能粒子的尺度为 米,仅有电子尺度的七万分之一,是一种纯斥力特性的高能粒子,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它是最基本的核能物质,充满了宇宙深空并推斥星系形成整个宇宙的加速膨胀!在地球周围和星系周围不存在暗能量而只有暗物质,但使用特殊的制造技术可以人工提取暗能量形成强磁激发能材料。强磁激发能材料可产生超强磁场,有着极为重要的用途。以人类2006年的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五年时间就可以提取出这两种超级材料,并进而引发世界范围内广泛领域的工业技术革命。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就是研究、提取和利用暗物质、暗能量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2005年是国际物理年,人们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并呼唤21世纪的爱因斯坦。如果真有爱因斯坦二世面世,他带来的将是一堆有关暗物质、暗能量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图纸,而不是像相对论一样的纯理论数学公式。
——星际飞行的虫洞技术,使用这种技术,可以从本质上改变飞船飞行隧道的时空距离,从地球飞往5.6万光年之遥的蓝星仅需22天多一点的时间
——对宏观宇宙及微观世界的深邃了解,是星际飞行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必须了解太阳系在银河星系运行的流年,了解黑洞的星流结构和能量界变规律,了解暗能量的实质和宇宙常数的准值,获得提取利用真空能的全面知识技术,破译引力本质、掌握反引力技术。在微观方面,了解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和利用,了解电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的内部细微结构,了解人类现在已经划分的61种基本粒子之外的更小更基础的“单磁子—引力子—能量子”的三基元链接关系(这些微观科学知识是利用暗物质、暗能量技术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以上技术构成的星际飞船的性能如何,已毋庸多言了。
   亲爱的读者,您会说,太过玄秘了,首次登上蓝星号飞船所听到的科技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以至头晕目眩!别着急,在以后的篇章中对每个具体内容,如暗物质、暗能量、反重力系统、死光……都会细细道来,引导我们的读者各有所获:让年轻人充满幻想更加跃跃欲试,让成年人更加了解21世纪的科技而珍惜生命,让学者放下轻蔑而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It is not only science fiction!)。
在结束这第一篇文章之前,让我们先扭转话题,谈谈2005年11月28日的网上消息吧:加拿大前防长称美国刻意隐瞒外星人光临地球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8:02 中国新闻网,加拿大前国防部长保罗·赫利尔最近宣称,外星人早已光临地球,来自外层空间的不明飞行物(UFO)和人类的飞机一样真实,但美国政府和其它盟国一直在刻意隐瞒这个事实。赫利尔不久前在多伦多大学发表演讲宣称,外星人其实早就光临了地球,只不过美国政府和其它盟国一直在刻意隐瞒而已。赫利尔披露道:“和美国罗斯维尔飞碟坠毁事件有关的所有内幕都属于高级机密,大多数美国官员和政治家──更不用说盟国的国防部长──其实都被蒙在了鼓里。”现年82岁的赫利尔说,美国科学家研究1947年罗斯韦尔坠毁的UFO残骸,开发出许多现代的科技奇迹。美国政府最近计划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月球基地,目的正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监控飞往地球的外星UFO。……赫利尔的讲话将带来极大的冲击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2046年,在飞往蓝比斯星的蓝星号宇宙飞船上回忆起四十多年前这则陈旧的消息,仍然令人十分伤感。因为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被诸如此类的“刻意隐瞒”所蒙蔽,不知有多少国家战略和科技决策人被阻隔了视听,地外文明和他们的科技信息被视为无稽之谈!正因为如此,蓝星号飞船和相应的科技研究被推迟了许多年!所幸的是事隔整整一代人的拖延之后,中华民族终于越过了对地外文明的偏颇狭隘的认知,蓝星科技姗姗来迟地启动了蓝星号飞船的研制进程。哎,如果这些技术不被延宕而用于东方,那……


“蓝星”飞船绕银河系飞行一周给人类的启示
2009-10-23 20:28
    置身于蓝星号宇宙飞船的中央环形控制舱中看到的景象,宛如在环形电影院观看三维立体电影:圆环形的屏幕环绕一周,透明的屏幕像一湾深不可测的湖水,缀满了晶莹闪烁的星辰。飞船前进的方向的点点繁星像喇叭花一样放射状迎面扑来,紧接着又流星般的绕流到飞船的上下左右,划出了千丝万缕的收敛条纹向后方缓缓流去。
控制舱中,来自蓝比斯星的科学家兰特和兰杰正在向地球的宇航人员传授星际飞行的经验。兰特向最年轻的宇航员小王说道:“你知道这屏幕的背景色彩为什么呈现多种颜色而显得五彩斑斓吗?这绝不是为了显得好看,不同的色彩代表了所在方向宇宙深空的射线强度以及对生命体的危害程度。绿色代表适于生命生长繁衍的最佳宇宙环境,我们的飞船正是挑选了这样一种平安之路来飞行的。”飞行正前方屏幕好似一大片绿色的天鹅绒,缀满了钻石般的星辰。当小王看到左侧屏幕上的其他色彩时,就急急忙忙地问道:“兰特叔叔,左前方的那一片紫色也很好看,我们可以飞到那儿去吗?”兰特回答道:“绝不可以,紫色代表衰变区位,在那样的地区地球生命体会经受极为严峻的处境,气候和宇宙射线强度都不适合生命存在,大多数的物种都在劫难逃。自古以来,你们地球已经经历了多次大的生命灭绝期,你们地球人类根据化石考古确定的第一次因强伽马射线引起的生命灭绝期发生在4.4亿年前奥陶纪末期,第二次灭绝期发生在距今3.65亿年的泥盆纪后期,这两次灭绝期均发生在紫色区域。”小王紧接着问道:“那更左边的黑色区域肯定就更不好了,对吗?”兰特答道:“是的,黑色比紫色更糟糕,黑色区域代表生命死绝区,超强的伽马射线,加上漫长寒冷的冰期气候,几乎完全不适合地球生命物种的生存。在2.378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上最严重的物种灭绝期,估计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命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都死亡了。第三次地球生命大灭绝在灭绝期刚开始的9万年间里就已完成。”
宇宙中的绝大多数天体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沿着椭圆轨道运行的,而这个中心则处于椭圆焦点处。我们把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看成一个整体,称之为太阳系。太阳系处于银河边沿一条旋臂之中。在太阳的率领下,太阳系的星球在银河系中进行着椭圆轨道的周期性运转,每次周期的时间为2.88亿年。太阳系周边还有许多恒星系和恒星束群,太阳受到银河中心及周边恒星群的引力作用,形成了周而复始的运行轨道。在这个轨道的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宇宙射线强度,周围星群对太阳系的引力作用及宇宙太空暗能量对太阳系的斥力作用也随位置的差异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地球生态环境随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行而变化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便可画出地球版的银河系生态环境转捩图谱。
地球版的银河系生态环境转捩图谱上共有绿、蓝、红、紫、黑五种颜色,按生态环境的好坏依次表示高峰区、平稳区、回升区、衰变区、毁灭区。依照这张图谱表明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可以纠正人们现有的有关地球生命灭绝及银河系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些误区:
1.在转捩图谱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上各种生态区域的转变是突然发生的,形成长城垛口一样的方锯齿线。这种突变性的生态环境
830afa1241a8f62c203f2e21.jpg
变化说明,最强的影响来自运行轨道的宇宙射线强度的变化,而不是椭圆轨道引起的距离银河系中心的远近所诱发的远银心点的冰期以及近银心点的热区。这种因距离远近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曲线应是渐变的波浪形曲线而不会是突变的城墙垛口曲线。地球绕银心运行轨道的宇宙射线的强弱变化就像阳光冲破乌云遮挡一样是突然发生的。
2.冰期与热区的交替变化会引起气候的差异,一般认为地球处于冰川期时,平均气温要比间冰期偏低3—7 C,平均降水量也比间冰期偏多。这种变化会引起冰川、地球南北极冰原面积、海洋面积以及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化,但不会引起生命物种的死绝。事实上,冰期与热区的交替变化,也是绕银河系不同轨道位置时的不同的宇宙射线强度引起的。
3.太阳系绕银河一周的时间为2.88亿年,其中只有一次毁灭期,时间长度为1880万年。在毁灭区开始的最初几万年间,绝大多数物种就会灭绝。按照图谱标出的毁灭区开始时间可以精确推算出最近一次生命死绝期应发生在距今2.378亿年前,而不是人们粗略估计的2.5亿年。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的海洋微生物的大灭绝,应发生于5.258亿年前更上一次循环周期的毁灭区前期,而不是依据地球化学测试粗略估计的5.5亿年前。
4.根据图谱可知,人们依据化石考古推测的其他几次灭绝区均不是发生在毁灭区。最典型的就是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灭绝期和1.85亿年前的第四次灭绝期,这两次灭绝期均发生在色彩为红色的生态环境尚可的回升区!唯一的解释是小行星与地球不期而遇的撞击引发了地球的生态灾难。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因撞击而形成的尘埃直上云霄,覆盖了整个地球,同时也诱发了火山爆发和气温短暂的大幅上升。酸雨、昏暗的天空、衰败的植物和随后到来的严寒的酷冬,俨然一幅地狱的景象。1.85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导致80%的爬行动物灭绝,6500万年前的撞击则使曾经称霸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家族销声匿迹。
5.图谱上的A点标出了2000年地球在银河系生态图谱的位置,B点则标出了2005年3月14日的位置,这一时区地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一次转捩,虽然仍处于绿色的高峰区,但却跌入了较差的单一特征点区!这意味着有些生物(特别是病毒)开始发生变异或死亡,并进而诱发新的疾病和一些物种的灭绝。更有甚者,人类干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得多,加上不利的天时,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进行的断言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图谱透露的这一信息是需要世人警惕的,变异的病毒意味着变异的疾病,人类愚蠢的污染、破坏和杀戮正在加剧本不该在生态环境的绿色高峰区域发生的物种灭绝,保卫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搏斗已经开始变得更加严峻了!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银河系的直径是10万光年,蓝比斯星距离地球也有5.6万光年,太阳系绕银河系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少说也得有几十万光年,这银河系的生态图谱难道只根据化石考古就能定得出来吗?”——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蓝星科技畅想的系列文章本来就是神工鬼斧、巧夺天工,因为是未来的真实,现代人看起来难免就亦幻亦真、扑朔迷离。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些以科幻形式写出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孩子们增添幻想空间,它们同样也是为勇于探索的诚实的科学家写的,让他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银河系生态图谱是留给千秋万代地球人类的子孙的,作者抱着谦卑的心情把它呈现给亲爱的读者,盼望人们更加珍惜我们的绿色家园——地球。

RT
最近偶然翻看以前的杂志

感觉那个作者太神棍了,按照他的说法小白兔马上就能造出歼星舰了。

哪位大大解读下,欢迎筒子们探讨



以下是百度上的一些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以科幻形式撰写的科学技术专著,是一本21世纪前沿科技畅想书,作者以风趣圆润的笔法描绘了一系列能引发人类文明变革的科学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负量守恒原理、冷沸材料、强磁激发能材料、暗能量粒子、暗物质络合物、UFO动力系统、死光武器、空天飞碟、地震预报……书中提供的暗物质、暗能量的物质结构图,地球在银河系的临界生态图谱等,都是我们中国人首开历史之先河对世人公布的宝贵内容。 希望此书能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国大专院校的学生以及科幻爱好者中掀起创造性思维,养成勇于前瞻、跨越的科研风格。
作者简介
高歌,流体力学及工程热物理学专家,GAO-YONG理性湍流理论创始人之一,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一级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十届委员。长期从事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首届航空金奖、首届国防科工委光华特等奖、北京市劳动模范等奖项。
书摘与插图
第1章 2046年,飞往蓝比斯星的人类飞船   蓝比斯星,简称蓝星,是位于银河系第二旋臂的一颗蓝色星球,距离地球4.5万光年,比地球更靠近银河系中心。“比斯在蓝星语言中是智慧之意,蓝比斯星即是蓝色智能生命之星。蓝星人类和地球人类属于同期发展的智能生命,但比地球文明的发展进程为快,是银河系中最先进的孕育了智能生命的星球。在几千年前,蓝星文明就已掌握了遨游太空的技术,蓝星飞船多次造访了地球。远古的历史早已渺不可寻,人类近代文明史中则留下了两颗蓝星智能生命交流的痕迹。据蓝星人讲,在人类现代科技发展的蒙昧时期,蓝星人就提醒地球人类太阳系的运行规律应是日心说而非地心说;地球表面的大陆板19世纪末,人类科学史上的奇才、交流电和无线电的发明人尼苦拉。特斯拉就屡屡从蓝星人类那儿获得种种新的科技思想和启迪。20世纪初,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蓝星进一步提示了有别于牛顿力学观念的相对论思想,以及DNA遗传密码的双螺旋结构。难怪20世纪人类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多次谈到,他的新思想来自宇宙智能(universal intelligence),而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论文比人类使用电子显微技术首次观察到这种结构早了近20年!蓝星人类在和地球人类接触的过程中,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方式,只在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先进的国家中选取了数目极为有限的代言人,向他们传授一些先进的科技思想。   ……
目录
第1章 2046年,飞往蓝比斯星的人类飞船 第2章 蓝星号飞船绕银河系飞行一周给人类的启示——地球生态周期与银河系临界图谱 第3章 黑洞惊魂:蓝星号飞船逃脱黑洞的吞噬 第4章 人类迷失的宇宙终极守恒定律——量恒原理 第5章 UFO空中悬停揭秘:磁流体真空能反引力发动机 ——引力的物理实质探讨之一 第6章 磁单极子一引力子一能量子的三元基链图 ——引力的物理实质探讨之二 第7章 探索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之一 第8章 破解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之二 第9章 反物质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去伪存真 第10章 21世纪人类遨游太空的飞行器——空天飞碟 第11章 21世纪空天格斗的撒手锏——空天武装飞碟 第12章 西藏地震与江南雪灾 第13章 地震的起因与预报


蓝星科技畅想(1)
2009-10-23 20:17
从遨游太空的神州飞船上俯瞰,地球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白云缭绕的蓝色雾霭之下,生命繁衍,人类又创造了五彩缤纷的现代文明。但是,在茫茫的宇宙星空中地球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人类历史的长河在宇宙时空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果偌大的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颗蓝星孕育了智能生命,如果我们地球人类是孤独的,那岂不是太浪费造化万物的宇宙时空了吗?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往未来,飞往广袤的太空,去寻找其他的蓝色星球,去探寻亦幻亦真的地外文明和他们的科学技术。
(一)2046年,飞往蓝比斯星的人类飞船
蓝比斯星,简称蓝星,是位于银河系第二旋臂的一颗蓝色星球,距离地球5.6万光年。“比斯”在蓝星语言中是智慧之意,蓝比斯星即是蓝色智能生命之星。蓝星人类和地球人类属于同期发展的智能生命,但比地球文明的发展进程为快。在几千年前蓝星文明就已掌握了遨游太空的技术,蓝星飞船多次造访了地球。远古的历史早已渺不可寻,人类近代文明史中则留下了两颗蓝星智能生命交流的痕迹。据蓝星人讲,在人类现代科技发展的蒙昧时期,蓝星人就提醒地球人类太阳系的运行规律应是日心说而非地心说;地球表面的大陆版块是飘移的而非固定的。
二十世纪初,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蓝星进一步提示了有别于牛顿力学观念的相对论思想,以及DNA遗传密码的双螺旋结构。难怪二十世纪人类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多次谈到,他的新思想来自宇宙智能(Universal Intelligence),而有关DAN双螺旋结构的科学论文比人类使用电子显微技术首次观察到这种结构早了近二十年!
2046年,首次飞往蓝比斯星的蓝星号地球飞船,就是蓝星与地球人类科技合作的结晶。让我们登上蓝星号飞船,看看它的先进科技吧!
——首先是磁流体真空能反重力系统,启动时一次性引爆产生的热磁流体进入回旋腔,在电磁回旋加速器的驱动和控制下,达到可以提取和利用真空能而长久运行状态,进而诱导随动腔中的N极单磁性流体高速旋转,产生反引力场和无惯性力安全场,使飞船能够在星球引力场中悬停、高速升降或低速倾斜飞行,并在任意大的加速度状况下保护乘员安全。该反引力系统一旦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就不再消耗化学能源而单纯依靠真空能运行,可以长期提供几十吨到上百吨的提升力。
——其次是反质子发动机,使用液氢为初始燃料,电离后获得的正质子流在N极单磁激发能直线加速器中增速后,进入二级反旋磁场使质子外的胶子膜层反旋,内核夸克也变性形成反质子。反质子流再次加速后从反质子发生器喷出,进入反应腔与对面喷出的正质子流碰撞湮灭,实现完全的质能互换,产生的光能在反应腔降速之后经反光镜射出,产生数百乃至数千吨的推力,为飞船的高速水平飞行提供动力。整个反质子发生器的尺寸小于人的臂膀,而一箱燃料可供数十年连续工作之用!美国NASA在2003年7月把反质子发动机的研制列入十年规划。理所当然的,他们研制反质子发动机的方案比起蓝星号宇宙飞船的反质子发动机的技术是落后了许多,显得十分幼稚。
——武器系统也是匪夷所思:飞船上装置的22毫米光磁射线炮可以发射波长为 米的光磁射线,射程可达数千公里。被照射物体表面物质粒子的晶基膜被剥脱而发生物面热核聚变反应,导致核爆而自毁。光磁射线器是一种比激光射线器要厉害得多的射线武器,可称之为死光武器。光磁射线器也是取代磁约束及惯性约束而真正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的关键技术,因为一旦停止照射,物体界面的热核反应也随之停止。这种射线器可以立即击毁星际飞行时的不速之客—陨石,当然也可易如反掌的击毁航母、卫星、导弹之类的敌方战斗器。飞船上还装有迷你型热核弹,相当于美国刚刚开始着手研究的四代氢弹。直径如柚子大小,杀伤范围1平方公里,用于外星球着陆时地面平整,当然也可对地面敌对势力进行毁灭性打击。
——通讯系统,使用能量子(快子波)函通技术取代电磁波通讯,传播速度为光速的十亿倍,可将文字、图像等信息以屏幕成像的形式定向定点的发送给接收人。快子波函通技术类似于思维传感或挠场通讯,通讯波可以穿透金属、海水等物质而畅通无阻,无关人员决无窃收或屏蔽的可能。蓝星人正是使用这种通讯技术将信息发送到地球人类居室的墙面上来传递信息的。
——星际宇宙飞船的制造材料:蓝星号星际飞船使用了地球人类前所未有的超级材料,最主要的有冷沸材料和强磁激发能材料两大类。冷沸材料就是现在人们纷纷议论了几十年而不知其为何物的暗物质!暗物质是具有弱相互作用力的纯吸力特性物质,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游离态的暗物质通常聚集在星系周围形成暗晕。其粒子尺度为 米,可以自由贯穿任何显物质物体,所有的显物质,包括我们的人体,实际上都浸泡在游离态的暗物质的海洋之中。聚集态的冷沸材料在常温及高温为固态,在零下 C后变为液态,在绝对温度 K变为气态(游离态)。聚集态的冷沸材料在常温和高温时则热而弥坚,愈热强度愈高。冷沸金属材料最高耐受温度可达 C,在常温及高温时均可保持电超导和磁超导特性;冷沸非金属材料可耐 C的高温,是优秀的耐磨和阻磁材料。
强磁激发能就是自1998年以来人们议论纷纷而不知其为何物的宇宙暗能量!强磁激发能粒子的尺度为 米,仅有电子尺度的七万分之一,是一种纯斥力特性的高能粒子,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它是最基本的核能物质,充满了宇宙深空并推斥星系形成整个宇宙的加速膨胀!在地球周围和星系周围不存在暗能量而只有暗物质,但使用特殊的制造技术可以人工提取暗能量形成强磁激发能材料。强磁激发能材料可产生超强磁场,有着极为重要的用途。以人类2006年的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五年时间就可以提取出这两种超级材料,并进而引发世界范围内广泛领域的工业技术革命。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就是研究、提取和利用暗物质、暗能量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2005年是国际物理年,人们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并呼唤21世纪的爱因斯坦。如果真有爱因斯坦二世面世,他带来的将是一堆有关暗物质、暗能量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图纸,而不是像相对论一样的纯理论数学公式。
——星际飞行的虫洞技术,使用这种技术,可以从本质上改变飞船飞行隧道的时空距离,从地球飞往5.6万光年之遥的蓝星仅需22天多一点的时间
——对宏观宇宙及微观世界的深邃了解,是星际飞行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必须了解太阳系在银河星系运行的流年,了解黑洞的星流结构和能量界变规律,了解暗能量的实质和宇宙常数的准值,获得提取利用真空能的全面知识技术,破译引力本质、掌握反引力技术。在微观方面,了解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和利用,了解电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的内部细微结构,了解人类现在已经划分的61种基本粒子之外的更小更基础的“单磁子—引力子—能量子”的三基元链接关系(这些微观科学知识是利用暗物质、暗能量技术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以上技术构成的星际飞船的性能如何,已毋庸多言了。
   亲爱的读者,您会说,太过玄秘了,首次登上蓝星号飞船所听到的科技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以至头晕目眩!别着急,在以后的篇章中对每个具体内容,如暗物质、暗能量、反重力系统、死光……都会细细道来,引导我们的读者各有所获:让年轻人充满幻想更加跃跃欲试,让成年人更加了解21世纪的科技而珍惜生命,让学者放下轻蔑而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It is not only science fiction!)。
在结束这第一篇文章之前,让我们先扭转话题,谈谈2005年11月28日的网上消息吧:加拿大前防长称美国刻意隐瞒外星人光临地球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8:02 中国新闻网,加拿大前国防部长保罗·赫利尔最近宣称,外星人早已光临地球,来自外层空间的不明飞行物(UFO)和人类的飞机一样真实,但美国政府和其它盟国一直在刻意隐瞒这个事实。赫利尔不久前在多伦多大学发表演讲宣称,外星人其实早就光临了地球,只不过美国政府和其它盟国一直在刻意隐瞒而已。赫利尔披露道:“和美国罗斯维尔飞碟坠毁事件有关的所有内幕都属于高级机密,大多数美国官员和政治家──更不用说盟国的国防部长──其实都被蒙在了鼓里。”现年82岁的赫利尔说,美国科学家研究1947年罗斯韦尔坠毁的UFO残骸,开发出许多现代的科技奇迹。美国政府最近计划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月球基地,目的正是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监控飞往地球的外星UFO。……赫利尔的讲话将带来极大的冲击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2046年,在飞往蓝比斯星的蓝星号宇宙飞船上回忆起四十多年前这则陈旧的消息,仍然令人十分伤感。因为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被诸如此类的“刻意隐瞒”所蒙蔽,不知有多少国家战略和科技决策人被阻隔了视听,地外文明和他们的科技信息被视为无稽之谈!正因为如此,蓝星号飞船和相应的科技研究被推迟了许多年!所幸的是事隔整整一代人的拖延之后,中华民族终于越过了对地外文明的偏颇狭隘的认知,蓝星科技姗姗来迟地启动了蓝星号飞船的研制进程。哎,如果这些技术不被延宕而用于东方,那……


“蓝星”飞船绕银河系飞行一周给人类的启示
2009-10-23 20:28
    置身于蓝星号宇宙飞船的中央环形控制舱中看到的景象,宛如在环形电影院观看三维立体电影:圆环形的屏幕环绕一周,透明的屏幕像一湾深不可测的湖水,缀满了晶莹闪烁的星辰。飞船前进的方向的点点繁星像喇叭花一样放射状迎面扑来,紧接着又流星般的绕流到飞船的上下左右,划出了千丝万缕的收敛条纹向后方缓缓流去。
控制舱中,来自蓝比斯星的科学家兰特和兰杰正在向地球的宇航人员传授星际飞行的经验。兰特向最年轻的宇航员小王说道:“你知道这屏幕的背景色彩为什么呈现多种颜色而显得五彩斑斓吗?这绝不是为了显得好看,不同的色彩代表了所在方向宇宙深空的射线强度以及对生命体的危害程度。绿色代表适于生命生长繁衍的最佳宇宙环境,我们的飞船正是挑选了这样一种平安之路来飞行的。”飞行正前方屏幕好似一大片绿色的天鹅绒,缀满了钻石般的星辰。当小王看到左侧屏幕上的其他色彩时,就急急忙忙地问道:“兰特叔叔,左前方的那一片紫色也很好看,我们可以飞到那儿去吗?”兰特回答道:“绝不可以,紫色代表衰变区位,在那样的地区地球生命体会经受极为严峻的处境,气候和宇宙射线强度都不适合生命存在,大多数的物种都在劫难逃。自古以来,你们地球已经经历了多次大的生命灭绝期,你们地球人类根据化石考古确定的第一次因强伽马射线引起的生命灭绝期发生在4.4亿年前奥陶纪末期,第二次灭绝期发生在距今3.65亿年的泥盆纪后期,这两次灭绝期均发生在紫色区域。”小王紧接着问道:“那更左边的黑色区域肯定就更不好了,对吗?”兰特答道:“是的,黑色比紫色更糟糕,黑色区域代表生命死绝区,超强的伽马射线,加上漫长寒冷的冰期气候,几乎完全不适合地球生命物种的生存。在2.378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上最严重的物种灭绝期,估计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命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都死亡了。第三次地球生命大灭绝在灭绝期刚开始的9万年间里就已完成。”
宇宙中的绝大多数天体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沿着椭圆轨道运行的,而这个中心则处于椭圆焦点处。我们把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看成一个整体,称之为太阳系。太阳系处于银河边沿一条旋臂之中。在太阳的率领下,太阳系的星球在银河系中进行着椭圆轨道的周期性运转,每次周期的时间为2.88亿年。太阳系周边还有许多恒星系和恒星束群,太阳受到银河中心及周边恒星群的引力作用,形成了周而复始的运行轨道。在这个轨道的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宇宙射线强度,周围星群对太阳系的引力作用及宇宙太空暗能量对太阳系的斥力作用也随位置的差异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地球生态环境随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行而变化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便可画出地球版的银河系生态环境转捩图谱。
地球版的银河系生态环境转捩图谱上共有绿、蓝、红、紫、黑五种颜色,按生态环境的好坏依次表示高峰区、平稳区、回升区、衰变区、毁灭区。依照这张图谱表明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可以纠正人们现有的有关地球生命灭绝及银河系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些误区:
1.在转捩图谱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上各种生态区域的转变是突然发生的,形成长城垛口一样的方锯齿线。这种突变性的生态环境
830afa1241a8f62c203f2e21.jpg
变化说明,最强的影响来自运行轨道的宇宙射线强度的变化,而不是椭圆轨道引起的距离银河系中心的远近所诱发的远银心点的冰期以及近银心点的热区。这种因距离远近而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曲线应是渐变的波浪形曲线而不会是突变的城墙垛口曲线。地球绕银心运行轨道的宇宙射线的强弱变化就像阳光冲破乌云遮挡一样是突然发生的。
2.冰期与热区的交替变化会引起气候的差异,一般认为地球处于冰川期时,平均气温要比间冰期偏低3—7 C,平均降水量也比间冰期偏多。这种变化会引起冰川、地球南北极冰原面积、海洋面积以及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化,但不会引起生命物种的死绝。事实上,冰期与热区的交替变化,也是绕银河系不同轨道位置时的不同的宇宙射线强度引起的。
3.太阳系绕银河一周的时间为2.88亿年,其中只有一次毁灭期,时间长度为1880万年。在毁灭区开始的最初几万年间,绝大多数物种就会灭绝。按照图谱标出的毁灭区开始时间可以精确推算出最近一次生命死绝期应发生在距今2.378亿年前,而不是人们粗略估计的2.5亿年。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的海洋微生物的大灭绝,应发生于5.258亿年前更上一次循环周期的毁灭区前期,而不是依据地球化学测试粗略估计的5.5亿年前。
4.根据图谱可知,人们依据化石考古推测的其他几次灭绝区均不是发生在毁灭区。最典型的就是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灭绝期和1.85亿年前的第四次灭绝期,这两次灭绝期均发生在色彩为红色的生态环境尚可的回升区!唯一的解释是小行星与地球不期而遇的撞击引发了地球的生态灾难。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因撞击而形成的尘埃直上云霄,覆盖了整个地球,同时也诱发了火山爆发和气温短暂的大幅上升。酸雨、昏暗的天空、衰败的植物和随后到来的严寒的酷冬,俨然一幅地狱的景象。1.85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导致80%的爬行动物灭绝,6500万年前的撞击则使曾经称霸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家族销声匿迹。
5.图谱上的A点标出了2000年地球在银河系生态图谱的位置,B点则标出了2005年3月14日的位置,这一时区地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一次转捩,虽然仍处于绿色的高峰区,但却跌入了较差的单一特征点区!这意味着有些生物(特别是病毒)开始发生变异或死亡,并进而诱发新的疾病和一些物种的灭绝。更有甚者,人类干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得多,加上不利的天时,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进行的断言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图谱透露的这一信息是需要世人警惕的,变异的病毒意味着变异的疾病,人类愚蠢的污染、破坏和杀戮正在加剧本不该在生态环境的绿色高峰区域发生的物种灭绝,保卫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搏斗已经开始变得更加严峻了!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银河系的直径是10万光年,蓝比斯星距离地球也有5.6万光年,太阳系绕银河系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少说也得有几十万光年,这银河系的生态图谱难道只根据化石考古就能定得出来吗?”——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蓝星科技畅想的系列文章本来就是神工鬼斧、巧夺天工,因为是未来的真实,现代人看起来难免就亦幻亦真、扑朔迷离。但是请不要忘记这些以科幻形式写出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孩子们增添幻想空间,它们同样也是为勇于探索的诚实的科学家写的,让他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银河系生态图谱是留给千秋万代地球人类的子孙的,作者抱着谦卑的心情把它呈现给亲爱的读者,盼望人们更加珍惜我们的绿色家园——地球。
不咋地,没特斯拉的科幻~~


黑洞惊魂:蓝星号飞船逃脱黑洞的吞噬(3)
2009-10-23 20:53
蓝星号飞船完成了沿太阳系绕银河中心轨道一圈的飞行,测试了轨道上各处的宇宙射线特性并绘制了银河系生态图谱后正踏上返回地球的归途。离开地球这个人类的蓝色摇篮已经整整三个月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正在驾驶舱值班的小王更是望眼欲穿的紧盯着飞船前进方向的屏幕,并操纵挠场图像涵通望远镜窥视着地球的景象。在雾纱般的白云掩映的内蒙草原上,小王看到了奔驰的骏马和觅食的羊群,仿佛听到了自己的恋人小丽思念的呼唤……啊,飞得太慢了!虽然飞船正在时空隧道中风驰电掣般的前进,但,还不够快!小王低头看了一眼飞行轨迹仪的屏幕,一道弯曲的红线显示出飞船已经飞过的路线。小王突然想到: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一直线,干吗要沿着曲线兜圈子浪费时间呢?急性子的小王想到这一点后,立刻解除了自动驾驶仪的工作,用手操纵飞船向靠近银河系中心的方向左偏10度角,飞船开始沿着指向地球方向的直线自动驾驶飞行。小王满意地看着飞行轨迹仪屏幕上变直的线条,想象着提前几天到家带给小丽的惊喜,渐渐的沉入了梦乡……
当小王被船长焦急的声音惊醒时,他睡眼惺忪的瞄了一眼飞行轨迹仪后,立刻就睡意全无了。飞行轨迹早已脱离了直线方向而沿着更
加偏向银河中心的螺线向心运动,飞行半径越来越小了。船长努力的搬动舵机,想使飞船右转使飞行半径增大,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飞
船的飞行半径变得越发缩小。飞船被一种巨大的力量吸引正在一步一步螺旋地坠向银河系诸多黑洞中的一个中型涡旋式黑洞,即将面临被吞噬的命运!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蓝星科学家兰杰来到了驾驶舱。他立刻就站在了舵机面前亲自驾驶操纵飞船。兰杰首先驾驶飞船左转朝向了直指黑洞中心轴线的方向,继而拉起飞船朝向黑洞轴线上方飞行。当飞船逐渐爬升着接近黑洞轴线时,奇迹出现了:飞船先前受到的莫可名状的巨大吸引力开始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飞船完全摆脱了螺旋下坠被黑洞吞噬的厄运!从黑洞惊魂中苏醒过来的人们不禁发出了出自肺腑的欢呼。惊骇之余人们把询问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兰杰,兰杰对黑洞的分类和特性作了简明的介绍,继而解释了他解救飞船的原理。
黑洞是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天体,是浩瀚苍穹中最神秘的天体,它好似一个“无底洞”能吞噬周围所有物质,就连光线也无法逃脱。任何物体一旦靠近它,都将被吞噬进去,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其强大的引力作用下,连时空也会发生偏离和扭曲。一般来讲,可将黑洞分为两类:小质量星状黑洞和超大质量螺旋状黑洞,这两种黑洞形成的原理是大相径庭的。
先谈谈星状黑洞。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中心能量下降,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白矮星是体积小的致密星,即使大小如地球般,质量已介乎於0.3—1.4个太阳质量间,密度是水的十万倍。白矮星是恒星演化晚期归宿之一,我们的太阳终归是要走上这一条路途的。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由中子挤在一起所组成的超致密星,直径约为几十公里,质量约为两个太阳质量左右,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十亿吨。中子星是恒星晚期的最後演化阶段,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就不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据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极小、密度极大的“点”。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星状“黑洞”诞生了。
和星状黑洞相类似的还包括准黑洞双星系统,它们都有几个太阳那么大,也是恒星燃烧净尽后的产物。它们每一个都有伴星——一个正常绕它旋转的恒星,它最终也将成为黑洞的食物。这就是著名的小
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一般而言,坍缩恒星形成的星状黑洞吞噬掉周围的行星或伴星之后就进入了非活跃期,难得再大量俘获吞噬其他星球,除非有自投罗网者闯入禁区。
超大质量螺旋状黑洞坐落在星系的中心,质量可达太阳的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这些黑洞都位于“活动”星系,意味着它们曾经非常活跃地吞噬了巨大数量的星系物质。在活动星系里,被称为环状圆盘(torus)的气体和尘埃的涡流盘,遮蔽着中心的黑洞,使它们模糊难辨。环状圆盘看起来就像一个油炸圈饼,内部比较稀薄的部分叫做吸积盘(accretion disk),它被加速到光速向黑洞螺旋前进。俯视一个活动星系,通过位于环状圆盘中心的洞会很清楚地看到吸积盘。质量在太阳的几十倍、几百倍和几千倍的中型黑洞也属于螺旋形黑洞。在行星和黑洞之间存在一个大约五光年左右的安全距离,中型黑洞引力可以将周围的行星以及其中包含的小型星状黑洞紧密地吸引在一起,当中型黑洞螺旋状旋转时,黑洞中心的高温使暗物质凝聚成高密度的固态物质,暗物质对外围显物质的吸力会通过哥氏力增加星流的角动量并进一步增强对外围行星的吸力。最终,这些行星会被中型黑洞吞噬,使中型黑洞的体积越来越大。中型黑洞向着邻近体积更大的超大质量黑洞螺旋状运行的最终结果也是被吞噬,从而形成巨型黑洞。
介绍完了以上有关黑洞的一般知识之后,兰杰突然提高了嗓门。他紧接着指出了地球人类对黑洞认知的几个误区,并宣示了人类尚不知晓的宇宙终极守恒定律。
黑洞不能真正地被看见,因为它们能够吸收所有接近它们的物质和光线。俯视观测一个活动星系,通过位于环状圆盘中心的洞会很清楚地看到吸积盘,天文学家据此推断出黑洞的存在。新的研究方法从边缘观测星系,通过分析发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频谱推断黑洞的所在。尽管如此,真实的黑洞内部结构仍然是一个谜,人们仅能做出一些揣测。实际上黑洞及其外围星流循环结构由三部分组成:1.整体呈扁椭圆体圆盘型的外部旋臂封闭螺旋循环圈(图1),该部分是可见的。2.中心的呈喇叭花型(漏斗型)的螺旋暗物质吸聚区(图2),该区自上而下的插入第一部分的中心轴线区,该部分既是不可见的黑洞区,漏斗的喇叭口就是所谓的吸积盘。3.超高密度高能量螺旋爆扩区,该区位于喇叭花型漏斗的尖锥处,该区也是可见的,超新星的爆发就出自该区。以上三部分的螺旋方向是一致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三维立体螺旋星系结构,螺旋循环圈以漏斗型黑洞区为轴心旋转,第三部分螺旋爆扩区出自漏斗的尖锥处并扩散到第一部分的螺旋循环圈的中心上升区。
62c58af8fad03cf3b58f31e1.jpg
图1 黑洞外围的螺旋圆盘                      图2 漏斗形的黑洞中心
563ffd1193a1adfdf6039eef.jpg
图3黑洞与外围星系总体                  图4 黑洞与外围星系俯视

人类对黑洞形成原理的最大误区就在于忽略了星系中心螺旋星流形成过程中暗物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而仅仅考虑了星球(显物质)的万有引力。暗物质对星球的吸力作用比万有引力大21.6倍!在圆盘型星系中心的漏斗型螺旋区中充满了暗物质,当星球高速旋转时巨大的向心加速度使显物质与暗物质发生了剧烈的碰击,当两者粒子的接触距离小于质子尺寸(10的负27次方米)时,暗物质的吸力作用由弱相互作用转变为强相互作用,强烈的吸引力使星球获得额外能量,沿螺旋漏斗的外边沿加速螺旋下坠,直至被黑洞吞噬。但在漏斗区的中心轴线上并不存在显物质与暗物质的碰击,也就不存在黑洞的吞噬万物的恐怖力量。蓝星号飞船逃脱被黑洞吞噬厄运的飞行路线就是根据黑洞内这一力的分布特性定出的。
人类对黑洞结构的认识误区还在于不了解黑洞中的物质也是处于动态循环之中。霍金2005年否定了他提出的只进不出的貔貅式的黑洞模型,虽然他还没有提出新的模型,但他的举动使人为之肃然起敬——他不愧为一个诚实勇敢的科学家!黑洞中心的漏斗形螺旋结构一方面依靠暗物质的吸力能,使沿漏斗边沿螺旋下坠的星流加速旋转,一方面将旋转动量通过星球间万有引力造成的粘性力传输给漏斗外部螺旋圆盘的上升星流,上升星流沿漏斗外部上升时会有部分星球扩散到漏斗中去。当上升星流到达螺旋圆盘顶部之后便会像蘑菇云一样螺旋发散、然后边下降边螺旋收缩,再从底部沿中心轴线周围螺旋上升,构成完整的扁椭圆形的循环的螺旋圆盘。漏斗的锥尖处就是人们设想的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黑洞奇点。在这一奇点上,当旋转离心力超出引力值1.61倍时,物质就会突爆式发散到外围的螺旋上升星流中去。在巨型螺旋黑洞中这一发散过程通常是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实现的。
以上叙述的黑洞及其外围星流结构图形也适合于微观粒子。以电子为例,电子并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粒子,电子由七万个尺度为10的负27次方米的更小的粒子组成(这些更小的粒子就是宇宙暗能量的构成物质!)。这七万个更小的粒子也在作同样的循环流动,只不过漏斗尖端的发散不是爆炸,而仅仅是突发性扩散而已。上面提到的常数21.6,是一宇宙常数,它等于宇宙中暗物质及暗能量与显物质质量之比;而1.61就是宇宙方程中爱因斯坦迟迟未能定夺的常数Λ,它标示着宇宙因暗能量而加速膨胀的斥力特性。
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误区还在于不了解以上循环过程是总能量守恒、总熵量守恒的过程。下一节将谈到有关总能量守恒、总熵量守恒的宇宙终极守恒定律——量恒原理。理解和利用这一原理将使地球人类在能源利用上进入一个划时代的自由王国,例如在漫长的宇宙飞行中飞船就将利用这种原理在深空中就地解决能量供应,彻底摆脱能源紧迫的困境。
e59f260dca5618076159f3d7.jpg
            想像的黑洞和恒星双星系统图                  高速运行的黑洞
363962cc287a1a14b700c8c9.jpg
黑洞巨人位于遥远的星系中央       科学家发现除大型小型外的新中型黑洞

黑洞惊魂:蓝星号飞船逃脱黑洞的吞噬(3)
2009-10-23 20:53
蓝星号飞船完成了沿太阳系绕银河中心轨道一圈的飞行,测试了轨道上各处的宇宙射线特性并绘制了银河系生态图谱后正踏上返回地球的归途。离开地球这个人类的蓝色摇篮已经整整三个月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正在驾驶舱值班的小王更是望眼欲穿的紧盯着飞船前进方向的屏幕,并操纵挠场图像涵通望远镜窥视着地球的景象。在雾纱般的白云掩映的内蒙草原上,小王看到了奔驰的骏马和觅食的羊群,仿佛听到了自己的恋人小丽思念的呼唤……啊,飞得太慢了!虽然飞船正在时空隧道中风驰电掣般的前进,但,还不够快!小王低头看了一眼飞行轨迹仪的屏幕,一道弯曲的红线显示出飞船已经飞过的路线。小王突然想到: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一直线,干吗要沿着曲线兜圈子浪费时间呢?急性子的小王想到这一点后,立刻解除了自动驾驶仪的工作,用手操纵飞船向靠近银河系中心的方向左偏10度角,飞船开始沿着指向地球方向的直线自动驾驶飞行。小王满意地看着飞行轨迹仪屏幕上变直的线条,想象着提前几天到家带给小丽的惊喜,渐渐的沉入了梦乡……
当小王被船长焦急的声音惊醒时,他睡眼惺忪的瞄了一眼飞行轨迹仪后,立刻就睡意全无了。飞行轨迹早已脱离了直线方向而沿着更
加偏向银河中心的螺线向心运动,飞行半径越来越小了。船长努力的搬动舵机,想使飞船右转使飞行半径增大,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飞
船的飞行半径变得越发缩小。飞船被一种巨大的力量吸引正在一步一步螺旋地坠向银河系诸多黑洞中的一个中型涡旋式黑洞,即将面临被吞噬的命运!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蓝星科学家兰杰来到了驾驶舱。他立刻就站在了舵机面前亲自驾驶操纵飞船。兰杰首先驾驶飞船左转朝向了直指黑洞中心轴线的方向,继而拉起飞船朝向黑洞轴线上方飞行。当飞船逐渐爬升着接近黑洞轴线时,奇迹出现了:飞船先前受到的莫可名状的巨大吸引力开始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飞船完全摆脱了螺旋下坠被黑洞吞噬的厄运!从黑洞惊魂中苏醒过来的人们不禁发出了出自肺腑的欢呼。惊骇之余人们把询问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兰杰,兰杰对黑洞的分类和特性作了简明的介绍,继而解释了他解救飞船的原理。
黑洞是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的天体,是浩瀚苍穹中最神秘的天体,它好似一个“无底洞”能吞噬周围所有物质,就连光线也无法逃脱。任何物体一旦靠近它,都将被吞噬进去,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其强大的引力作用下,连时空也会发生偏离和扭曲。一般来讲,可将黑洞分为两类:小质量星状黑洞和超大质量螺旋状黑洞,这两种黑洞形成的原理是大相径庭的。
先谈谈星状黑洞。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中心能量下降,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白矮星是体积小的致密星,即使大小如地球般,质量已介乎於0.3—1.4个太阳质量间,密度是水的十万倍。白矮星是恒星演化晚期归宿之一,我们的太阳终归是要走上这一条路途的。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由中子挤在一起所组成的超致密星,直径约为几十公里,质量约为两个太阳质量左右,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十亿吨。中子星是恒星晚期的最後演化阶段,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就不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据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极小、密度极大的“点”。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星状“黑洞”诞生了。
和星状黑洞相类似的还包括准黑洞双星系统,它们都有几个太阳那么大,也是恒星燃烧净尽后的产物。它们每一个都有伴星——一个正常绕它旋转的恒星,它最终也将成为黑洞的食物。这就是著名的小
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一般而言,坍缩恒星形成的星状黑洞吞噬掉周围的行星或伴星之后就进入了非活跃期,难得再大量俘获吞噬其他星球,除非有自投罗网者闯入禁区。
超大质量螺旋状黑洞坐落在星系的中心,质量可达太阳的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这些黑洞都位于“活动”星系,意味着它们曾经非常活跃地吞噬了巨大数量的星系物质。在活动星系里,被称为环状圆盘(torus)的气体和尘埃的涡流盘,遮蔽着中心的黑洞,使它们模糊难辨。环状圆盘看起来就像一个油炸圈饼,内部比较稀薄的部分叫做吸积盘(accretion disk),它被加速到光速向黑洞螺旋前进。俯视一个活动星系,通过位于环状圆盘中心的洞会很清楚地看到吸积盘。质量在太阳的几十倍、几百倍和几千倍的中型黑洞也属于螺旋形黑洞。在行星和黑洞之间存在一个大约五光年左右的安全距离,中型黑洞引力可以将周围的行星以及其中包含的小型星状黑洞紧密地吸引在一起,当中型黑洞螺旋状旋转时,黑洞中心的高温使暗物质凝聚成高密度的固态物质,暗物质对外围显物质的吸力会通过哥氏力增加星流的角动量并进一步增强对外围行星的吸力。最终,这些行星会被中型黑洞吞噬,使中型黑洞的体积越来越大。中型黑洞向着邻近体积更大的超大质量黑洞螺旋状运行的最终结果也是被吞噬,从而形成巨型黑洞。
介绍完了以上有关黑洞的一般知识之后,兰杰突然提高了嗓门。他紧接着指出了地球人类对黑洞认知的几个误区,并宣示了人类尚不知晓的宇宙终极守恒定律。
黑洞不能真正地被看见,因为它们能够吸收所有接近它们的物质和光线。俯视观测一个活动星系,通过位于环状圆盘中心的洞会很清楚地看到吸积盘,天文学家据此推断出黑洞的存在。新的研究方法从边缘观测星系,通过分析发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频谱推断黑洞的所在。尽管如此,真实的黑洞内部结构仍然是一个谜,人们仅能做出一些揣测。实际上黑洞及其外围星流循环结构由三部分组成:1.整体呈扁椭圆体圆盘型的外部旋臂封闭螺旋循环圈(图1),该部分是可见的。2.中心的呈喇叭花型(漏斗型)的螺旋暗物质吸聚区(图2),该区自上而下的插入第一部分的中心轴线区,该部分既是不可见的黑洞区,漏斗的喇叭口就是所谓的吸积盘。3.超高密度高能量螺旋爆扩区,该区位于喇叭花型漏斗的尖锥处,该区也是可见的,超新星的爆发就出自该区。以上三部分的螺旋方向是一致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三维立体螺旋星系结构,螺旋循环圈以漏斗型黑洞区为轴心旋转,第三部分螺旋爆扩区出自漏斗的尖锥处并扩散到第一部分的螺旋循环圈的中心上升区。
62c58af8fad03cf3b58f31e1.jpg
图1 黑洞外围的螺旋圆盘                      图2 漏斗形的黑洞中心
563ffd1193a1adfdf6039eef.jpg
图3黑洞与外围星系总体                  图4 黑洞与外围星系俯视

人类对黑洞形成原理的最大误区就在于忽略了星系中心螺旋星流形成过程中暗物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而仅仅考虑了星球(显物质)的万有引力。暗物质对星球的吸力作用比万有引力大21.6倍!在圆盘型星系中心的漏斗型螺旋区中充满了暗物质,当星球高速旋转时巨大的向心加速度使显物质与暗物质发生了剧烈的碰击,当两者粒子的接触距离小于质子尺寸(10的负27次方米)时,暗物质的吸力作用由弱相互作用转变为强相互作用,强烈的吸引力使星球获得额外能量,沿螺旋漏斗的外边沿加速螺旋下坠,直至被黑洞吞噬。但在漏斗区的中心轴线上并不存在显物质与暗物质的碰击,也就不存在黑洞的吞噬万物的恐怖力量。蓝星号飞船逃脱被黑洞吞噬厄运的飞行路线就是根据黑洞内这一力的分布特性定出的。
人类对黑洞结构的认识误区还在于不了解黑洞中的物质也是处于动态循环之中。霍金2005年否定了他提出的只进不出的貔貅式的黑洞模型,虽然他还没有提出新的模型,但他的举动使人为之肃然起敬——他不愧为一个诚实勇敢的科学家!黑洞中心的漏斗形螺旋结构一方面依靠暗物质的吸力能,使沿漏斗边沿螺旋下坠的星流加速旋转,一方面将旋转动量通过星球间万有引力造成的粘性力传输给漏斗外部螺旋圆盘的上升星流,上升星流沿漏斗外部上升时会有部分星球扩散到漏斗中去。当上升星流到达螺旋圆盘顶部之后便会像蘑菇云一样螺旋发散、然后边下降边螺旋收缩,再从底部沿中心轴线周围螺旋上升,构成完整的扁椭圆形的循环的螺旋圆盘。漏斗的锥尖处就是人们设想的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黑洞奇点。在这一奇点上,当旋转离心力超出引力值1.61倍时,物质就会突爆式发散到外围的螺旋上升星流中去。在巨型螺旋黑洞中这一发散过程通常是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实现的。
以上叙述的黑洞及其外围星流结构图形也适合于微观粒子。以电子为例,电子并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粒子,电子由七万个尺度为10的负27次方米的更小的粒子组成(这些更小的粒子就是宇宙暗能量的构成物质!)。这七万个更小的粒子也在作同样的循环流动,只不过漏斗尖端的发散不是爆炸,而仅仅是突发性扩散而已。上面提到的常数21.6,是一宇宙常数,它等于宇宙中暗物质及暗能量与显物质质量之比;而1.61就是宇宙方程中爱因斯坦迟迟未能定夺的常数Λ,它标示着宇宙因暗能量而加速膨胀的斥力特性。
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误区还在于不了解以上循环过程是总能量守恒、总熵量守恒的过程。下一节将谈到有关总能量守恒、总熵量守恒的宇宙终极守恒定律——量恒原理。理解和利用这一原理将使地球人类在能源利用上进入一个划时代的自由王国,例如在漫长的宇宙飞行中飞船就将利用这种原理在深空中就地解决能量供应,彻底摆脱能源紧迫的困境。
e59f260dca5618076159f3d7.jpg
            想像的黑洞和恒星双星系统图                  高速运行的黑洞
363962cc287a1a14b700c8c9.jpg
黑洞巨人位于遥远的星系中央       科学家发现除大型小型外的新中型黑洞
人类迷失的宇宙终极守恒定律—量恒原理(4)
2009-10-23 21:01
负量守恒原理(简称量恒原理)是一尚未被被人类认知的宇宙终极守恒定律。掌握这一原理将使人类在能源利用上彻底摆脱目前的窘迫处境,大幅度的提高热机的效率,并最终获得随处可得的无尽能源—真空能。
在人类现代科技发展的四百年间,通过无数的科学实践认知而确定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三大定律,早就尽人皆知、颠扑不破。伴随着热机的研制出现的热力学定律也成为金科玉律,其中最著名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能量和质量可以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成,但其总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是恒定的。质能守恒定律应用到热力学上,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不使用任何能量而运转的机器就是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类永动机。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描述热量的传递方向的:分子有规则运动的机械能可以完全转化为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热能;热能却不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每一个自发的物理或化学过程总是向着熵增高的方向发展。熵的改变量等于热量的改变量除以绝对温度。广义熵增原理表示任何自发过程总是从有序、有组织、有差异向无序、无组织、无差异的方向发展。当高低温度各自集中时,熵值很低;当温度均匀扩散时,熵值增高。当物体有秩序时,嫡值低;当物体无序时,嫡值便增高。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机器称之为第二类永动机。热力学第三定律为:最低温度是绝对零度。复杂性增加原理则是物理实质论述尚不不清晰、也没有得到完全公认的热力学第四定律。
真理向前迈进一步就可能变成荒谬。把人类科学发展现阶段得出的局域性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宇宙宏观世界和粒子微观世界中去,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有些人认为“现在整个宇宙正在由有序趋于无序,由有规则趋于无规则,宇宙间熵的总量在增加。总有一天,当宇宙各处的温度完全均匀一致时,熵增创最大值,一切能量都不再能作功,只剩下分子的随机运动。此时宇宙就到达等温热寂阶段,一片死寂荒凉,这就是宇宙的终点。”这和实际观察到的生生不息的宇宙现象是背道而驰的,宇宙的历史是一部复杂性不断增加的历史。普里高金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当一个非线性系统和外界有能量及质量交换时,就会远离原有的平衡点而建立新的平衡点、产生新的结构。这一理论解释了复杂性的产生是以系统内外的质量与能量的交换为代价的。以普里高金为代表的布鲁塞尔学派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便力图找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局限性,但历经三十多年研究之后得出的开放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并未理清新结构产生过程中负熵的变化规律。开放系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封闭系的熵增原理实际上是井水不犯河水,这促使一批学者们对熵增原理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们还远不知晓从混沌中创造秩序应该如何制造负熵条件,他们无法指出物理学定律的那些具体特性是创造力的源泉,甚至已知的物理定律是否已经反映了宇宙的物理本质这一点也还不清楚。一些科学家怀疑,还有一些定律,或是一些大的未知原理在起作用,使得宇宙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不明白所谓的热力学第四定律(复杂性增加原理)的物理本质。这个未知的大的原理就是下面要介绍的负量守恒原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物质观与真空观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宇宙是由4.4%的显物质和95.6%的暗物质、暗能量构成的;真空是物质的凝聚态,真空是能量海,蕴藏着极大的能量!热力学定律是显物质世界的唯象理论,完全没有考虑暗物质、暗能量对热力学过程的影响,因而必定有巨大的局限性。首先来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的守恒必须计及暗物质和暗能量对显物质的作用能量,否则,纯粹依靠真空能运行而不使用任何显物质能量的发动机看起来就是地地道道的第一类永动机!某些懵懵懂懂的人据此认为有关真空能的研究是水变油。
在计及了暗物质、暗能量对热力学过程的显物质的影响之后,热力学第二定律受到了实质性的冲击。暗物质、暗能量对显物质的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引发熵减过程的。熵减意味着密度、压力等状态参数的浓缩和聚集,意味着能量做功品级的提升。计入暗物质、暗能量对热力学过程的影响之后便可得出真正的热力学第四定律——量恒原理。在宇宙大尺度空间及微观粒子尺度上,量恒原理在下述的三步物理过程中保持体系的总能量守恒及总熵量守恒:
1.旋射:质量空间能量物质(包括微观粒子能量),在由质密区向周边空间辐射能量时,由于质密区与质量空间的斥动作用,产生的周期性或无周期性随质密区移动矢量旋转辐射现象,称为能量旋射。
2.旋聚:质量空间能量物质在旋射过程中,随着能量的不断输出,会在质密区中心或略偏心位置形成一个穿越质密区,并具有强、弱极差的旋射空间,即负量空间或黑洞。该负量空间以高出旋转能量21.6倍的负量引力能(21.6是一宇宙常数,等于暗物质与显物质质量之比),在强极端对旋射能量产生凹陷负量引力摄动,使旋转能量作用区的能量,向负量空间引力强极端作越极移动,并在强极端口沿负量空间边缘,呈凹陷状向负量空间轴心区作与旋射能量同旋向的周期性或无周期矢量斥动聚集。这一现象叫作负量旋聚。
3. 聚射:旋聚中的能量由于受聚集和矢量斥动的影响,使旋聚中聚集的能量沿质量空间轴心区,向负量空间的弱极方向移动,在负量空间弱极区形成新的质密区。在质密区能量超过负量空间弱极质量引力能的1.61倍时,就会再度形成能量旋射,这一现象称为负量聚射。
以上三个过程合称为负量守恒过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总能量及总熵量守恒的基本规律,不论是星系还是基本能量粒子,均以这种形式来保持自身能量的状态和空间相对位置。自发的旋射和聚射过程是显物质的熵增过程,旋聚则是暗物质与显物质相互作用的负熵过程。旋聚过程中的21.6倍的负量引力能,是银河系黑洞的负量单位,它等于宇宙中暗物质及暗能量与显物质的质量比。聚射中的1.61倍是负量空间弱极最高负量引力约束值,即是爱因斯坦宇宙方程中的宇宙常数L。利用负量守恒这一过程,设置有形空间,可获取能量反复使用的最大利用值,是设计、制造低于核能能量的航空、航天飞行器负量发动机的一条途径。
   负量是一种更高级的能量—真空能,负量守恒就是真空能守恒。在负量守恒旋涡中,物质与真空作用而发生物性界变,显物质场中的散射过程产生熵增,暗物质场中的聚集过程产生熵减,在负量守恒的完整过程中总能量与总熵量得以守恒。宇宙星系及微观粒子均依靠负量守恒过程得以生生不息的永动。负量守恒过程使得能量品级得以自我更新而反复使用,和普里高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共同作用,便为复杂系统增加提供了生生不息的能量源泉。在动力机械中人为制造负量守恒旋涡,就可以获得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
在篮星科技畅想的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中,对黑洞结构的介绍已经细致地勾画出了负量守恒旋涡的结构,微观粒子的内部精细动态结构也属于负量守恒旋涡。这就是为什么热力学第二定律既不不适用于宇宙宏观世界,也不适用于粒子微观世界的根本原因。在我们周围的流体现象中也有两类突出的负量守恒旋涡至今未能从热力学的角度得到合理解释,其一是龙卷风的能量来源,其二是旋涡管的总温分离效应(Ranque-Hilsch effect)的物理实质。应用负量守恒原理可以清晰的破解这两类非常现象。
龙卷风是自然界中在特定大气条件下产生的强旋风现象,海洋中在特定条件下也会产生自水面向海底垂直传播的大洋旋涡。图1是一幅典型的龙卷风照片,它清楚地显示了龙卷风的气流结构。龙卷风的中心是一个漏斗型或喇叭型的尖锥体,这个锥体就是龙卷风的旋聚区。该锥体的旋向与外围充满尘土的上升的热气流的旋向相同,但中心锥体内气流的轴向流动方向却与外围上升气流相反,呈下降气流。

0dccc90b60a039096a60fba3.jpg

图1.初期龙卷风

美国研究人员曾现场实测出一个龙卷风的中心锥体冷气流的下降流速为17m/s。当中心锥体的锥尖一旦触地发散(聚射),龙卷风就会迅速强化,并且锥尖随之消失,变为截锥体。外围热气流边旋转边上升,到达上层冷云层底面或同温层时,立即呈喇叭口形水平旋射发散并改变旋转方向反旋抛出。
龙卷风的能量来源有二,一是龙卷风外围气流的热能,一是涡心低压区的真空能。龙卷风外围气流的高温气体与龙卷风相互作用,将使热能转化为旋转动能,其机理可用Crocco定理解释。Crocco定理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旋涡场推导得出的,它准确地表达了旋涡场中热焓梯度(焓H=CT,式中C是等压比热,T是绝对温度)、熵梯度与旋转强度的关系。增加旋流半径方向外指的焓梯度,可有效地增强旋流的强度。由此可以认为,大气中的温差及上下对流是龙卷旋涡形成的前提条件,而使龙卷旋涡得以增强的能量则来源于周围的热能,龙卷风外围的上升热气流与旋涡中心的下降冷气形成的热焓梯度,成为把大气热能转化为旋涡流动动能的关键因素。因此,研制旋涡发生装置,产生龙卷风式旋涡,并把其浓缩到有限的动力机械装置中,则可利用强龙卷旋涡实现热功转换,从而增加航空涡轮发动机的推力。
龙卷风依靠热能达到一定强度之后,进一步的强化则需依靠涡心低压区的真空能。龙卷风中心下降锥体与外围气流同旋向,该锥体内的气流边旋转下降边向中心聚拢,当向心加速度超过一定的临界值之后,显物质流体就会和暗物质发生强烈碰撞作用,在径向聚拢过程中吸收暗物质的吸力能而径向加速,并在哥氏力的作用力下通过粘性扩散对外围气流产生加速旋转的作用。由此可知,中心下降锥体内的气流向中心聚拢的原动力,是涡心区动态的相对真空区对外围气体产生的暗吸引力。提取真空能无需绝对真空,只要有一定的动态真空度即可产生一定的暗物质密度梯度,为真空能的提取创造前提条件,利用静态真空无能提取真空能。当中心下降锥体触地时,内部的流体可加速发散,从而使向中心聚拢的流量加大,并使中心区的动态相对真空区的暗吸引力作用得以大幅度增强,并通过哥氏力和粘性的作用导致外围龙卷风的旋转急剧增强。了解了龙卷风的特性之后,就不难理解利用旋涡提取真空能的原理了。
在流体运动中产生负量守恒旋涡的另一个例子便是旋涡管的总温分离现象(Ranque-Hilsch效应)。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冶金工程师Ranque及德国科学家Hilsch分别发现当气流在向心旋流器中,通过向心螺旋通道送入旋涡管产生旋流时,会发生总温分离现象,旋涡管中外围的气流总温比中心的气流总温高。该温差随初始气流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高低温气流的出口可在同一端,也可分别安置于二端(如图2所示)。试验结果表明,同向出气旋涡管所产生的总温分离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达不到异向出气旋涡管的50%。研究也发现旋涡管内切向速度型呈单一固体核式分布[8, 9]。Ranque和Hilsch的发现是惊人的,但对于为什么会产生总温分离的现象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尽管许多学者试图用热传递、动能传递、绝热冷却理论、紊流能量交换理论、声流理论等理论来解释Ranque-Hilsch效应,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普遍认可的理论来解释涡流管效应,但它易于实现和装置简单的特点却使其在低温制冷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b3441d368e076159a5027b6.jpg

   (1)同向出气旋涡管            (2)异向出气旋涡管

图2 能产生Ranque-Hilsch效应的旋涡管

实际上,旋涡管中的Ranque-Hilsch效应的总温分离现象可与自然界的大尺度龙卷风相比拟,气象领域的研究发现龙卷风中也存在总温分离现象,旋涡管中的旋流流动可以被看作是小尺度龙卷风式旋涡流动,同样含有负量守恒旋涡的基本要素——负熵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受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局限性的约束,是不能破解龙卷风和旋涡管总温分离现象的根本原因。
负量守恒原理被接受和理解,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历程。亲爱的读者,你们是幸运的,你们先于那些不屑于阅读科普杂志的科学家而获知了宇宙的终极守恒定律。作者衷心的希望,你们也能成为真空能动力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几十年后真空能发动机的使用将得以普及,未来的地球人类将乘坐使用航空涡轮—真空能组合发动机的飞机,将依靠磁流体真空能反重力发动机制作出地球人类自己的UFO去遨游太空。
UFO空中悬停揭秘—破译引力的物理实质(之一)(5)
2009-10-23 21:07
1981年7月24日22时从陕西北部到新疆南部,跨度达2000公里的区间有二十省市的近百万人看到了一次UFO现象,飞行中途还有一分钟的悬停时间。有38位天文爱好者在不同地点观察并记录了不明飞行物的星座方位和时间地点。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据此利用球面三角进行了张角换算,得出该飞行体的飞行高度为650公里,飞行速度为1.6公里/秒,正负误差0.3公里/秒。对1995年7月26日的另一次UFO现象的计算结果为高度1460公里,飞行速度为0.29公里/秒,正负误差为0.05公里/秒。众所周知,人造卫星在太空运行必须具备足够的速度才可能依靠离心力抵消地心引力而保持运行轨道的高度。能维持卫星在距地面650公里运行的相对地心飞行速度应为每秒7.36公里,而在1460公里高空则应有每秒7.04公里的速度,均远远大于王思潮研究员的计算结果。这就意味着这些不明飞行物必须具备反引力性能!而更多的UFO现象观测表明,许多不明飞行物均具有空中悬停能力。二十一世纪人类的航天飞行器研制已经无可避免的必须面对反引力研究这一课题,而为了进行反引力研究则必须首先破译引力的物理实质,这是自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问世、爱因斯坦提出引力子(波)概念和引力的时空弯曲理论以来,人类的科学研究迟迟未能解决的重大物理学问题。引力物理实质的研究内容包括引力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引力与其他三种基本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电磁力)的统一问题、反引力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实施途径等内容。亲爱的读者,请跟我来,让我们一起捷足先登,进入宇宙智能的圣殿去一窥引力物理实质的真谛。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牛顿并根据天文观测数据确定了引力公式中的万有引力常数。几百年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被许许多多的天文观测现象所证实并被用来预测太阳系外围新行星的存在。哈雷于1682年应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精确计算出哈雷彗星将於1758年重新出现,后人又借助于该定律发现了天狼伴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些事实都雄辩的证实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可信性。但是稍微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一唯象理论,它可以确定两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但却丝毫也没有反映引力起源等涉及引力物理实质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发现了一些与万有引力定律有偏差的现象,其中包括美国发射的多颗宇宙深空探测器的运行轨道与应用该定律的计算值不符、日全食地区的重力低谷异常分布等现象。宇宙深空探测器的运行轨道发生的偏差通常只有亿分之一,用于计算的探测器运行轨道周边的引力环境也并非绝对准确,亿分之一量级的误差很难作为判断万有引力定律精确与否的依据。但日全食地区的重力低谷异常分布值可高达12微加(重力度量单位,一般为1、2微加),相当于地面升高3厘米的引力衰减值,这足以提示引力的射线束特性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局限性。
物理学家艾理斯分别在1954年和1959年两次测得日全食前后地区重力会有异常变化,1995年印度科学家首次观测到日全食发生期间重力仪上出现了12微加的重力低谷。后来,我国天文科学家1997年3月9日在黑龙江省漠河地区的日全食时期的测量表明,在日全食到来之前和过去之后的一个半小时里,该地区的重力皆因为太阳与月亮对地球引力的共同作用而有所下降,形成了所谓的“重力异常双谷”,而在日全食发生时中心地区的重力却无异常。这在国内外地球和引力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认为上述发现可能是涉及到引力本质的重大科学问题。科学家认为,日全食期间的重力异常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极有新意的物理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将被修正或改写,与之有关的宇宙起源等一系列理论都将被修正。运用传统理论至今也无法对此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能否被吸收、折曲或被遮挡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话题。上世纪60年代国外一些人企图用“屏蔽原理”(即当日全食发生时月球同时遮挡了太阳的光线和引力)来解释日全食时的重力异常。若如是,按力学原理日全食地区只可能出现“重力波峰”,这与实际测得的“重力低谷”相矛盾。为了能有效的合理解释重力低谷、特别是双重力低谷现象,让我们先来看看如下的引力模型:
先来设想一个基元引力射线源模型(姑且先不考虑引力射线是如何产生的),所谓基元射线源是指该射线源是引力射线的最小发射单元,发出的射线方向也是单一的。因为宇宙半径不是无限的,引力射线束从该射线源发出后以光速前进但却无法维持直线前进方向,在宇宙质量的吸引下该射线束将构成一个封闭圈,最终从反方向返回发射源。这种图像和磁力线从N极出发构成封闭圈返回S极是雷同的,基元引力发射源实际上是一个有进有出的偶极子。在引力射线束的前进方向上如果遇到物体,射线束在穿透这一物体时必将因为引力子穿透该物体时的摩擦力而对该物体产生冲击性推(斥)力;另一方面,如果射线束从该物体近侧绕行,该物体对射线束的吸引将引起射线运行轨迹的弯曲,一部分射线将以这一物体为折点扭转方向返回原始发射源,这一过程恰象套马圈套勒住马脖子将马匹拖回来一样,引力射线的圈套勒住物体并进而横扫掠过该物体内部,所产生的摩擦力将形成把该物体拉向引力源的引力。在这个引力子模型中,引力子与物体的摩擦力既可形成冲击穿透斥力也可形成绕行穿透引力。实际上任何物体都是由极多极多的基元引力射线源组成的,因而引力射线的发射也是万向的;一般而言,物体在引力场中受到的射线冲击穿透斥力是高阶小量,而射线绕行穿透引力是大量。
有了以上的引力射线模型以后,就可以方便的解释日全食期间的重力异常现象了。日全食时月球遮挡日光而在地球上投射出一个园园的黑斑影,该区就是被月球挡去了太阳的光线和引力射线的日全食区域。黑斑外一个半小时时区的环形区间是日偏食地区,只有部分太阳的光和引力射线可以照射到该地区。日偏食区域之外当然就是太阳光和引力线无阻挡的普照地区,该区的引力线强度最高,这些引力射线在该区穿透一定地表深度之后就会朝向黑斑圆心方向引力线强度较弱的地区绕行,并在到达园黑斑边沿之前的日偏食区域穿出地面,直线返回太阳。这就形成了日偏食环形地区太阳的引力线绕行后由该区穿出所形成的环形引力低谷,引力射线绕行之后不会从日全食的黑斑地区穿出,那样射线将不能直线返回太阳,这就使环形重力低谷的内边沿以圆形黑斑为界。这样一来,测量者在日全食时间较长的区域将测得双重力低谷,而处于圆黑斑南北边沿时将只能测得单一重力低谷。
众所周知月球的引力会引发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人危言惑众,说1997年太阳系的多颗行星会同地球呈直线串联排列,众星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将引发超级地震等世纪大劫难,颇有一番世界末日的气氛。事情已经过去了多年,读者们应用引力射线束的概念就不难破解这些蛊惑人心的谎言了。这个例子也揭示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局限性:多个物体呈直线排列时直接使用牛顿万有引力公式进行引力叠加将造成不容忽视的误差。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中明确提出了引力子(波)和引力的时空弯曲理论。爱因斯坦提出的二阶非线性引力场方程是带有椭圆型约束的双曲型偏微分方程,方程以时空为自变量,以度规为因变量,将引力表达为时空的弯曲。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把时空比作一张平坦的橡皮膜,在橡皮膜上放置一个铅球之后就会压出一个“时空弯曲”的凹坑,橡皮膜凹坑的张力平衡了铅球的重力。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内进行了引力红移、水星近日点进动及光线受引力场折射的计算。其中光线在太阳引力场折射的预言在1919年西非日食的观测中获得证实。在爱因斯坦几何化的引力场方程中,物质的运动方程和力的概念都已隐去;爱因斯坦后半生倾全力而未能完成的统一场理论试图建立的是纯几何化的理论体系。时至今日,超对称、超引力、超弦理论都是统一场论的尝试。从超弦理论推出的自旋为2、静质量为零的引力子,和爱因斯坦最初提出的引力子(波)概念一样,始终未能获得实验验证。
读者们很可能会问,如果越过抽象的时空几何概念,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引力概念的物理实质究竟是什么?它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有无结合点?引力子为什么找不到?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已经提到的引力射线的摩擦力模型,引力射线绕行摩擦引力模型可和爱因斯坦时空弯曲引力理论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取得谐和。引力射线绕物体环行本身就是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其极限情况就是引力线全部被吸入黑洞中心。和引力射线绕行相对应的就是射线返回原始射线源的封闭圈面积的缩小,引力越大则封闭圈面积越小,由此便可立即得出牛顿定律中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结论。读者们由此也不难想到,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引力理论实际上表达的是引力射线绕行引力场中的物体时与该物体相互作用的空间几何模式,并没有回答引力子(波)射线如何产生这一涉及引力物理实质的根本性问题。由于引力子产生的机理不清,继爱因斯坦之后又涌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理论假说。
俄罗斯科学家E.Podkletnov进行的引力射线束实验可以清晰的显示引力射线的冲击穿透摩擦斥力作用。该实验中超高电压放电释放出的脉冲电子流垂直穿透超导体圆盘,超导体圆盘中诱导产生的瞬间增强的环形磁场释放出的与磁环平面中心法线方向一致的引力射线束脉冲,可将几百米外放置于真空腔中的单摆重锤推动,摆动的幅度和摆锤的重量、材料成分无关(这使人联想起了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鹅毛与铅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而只取决于脉冲电流诱导产生的磁场强度的时间变化率,显示了典型的引力特性。Podkletnov的实验明白无误的显示了引力射线的产生与电磁效应相关联,但对引力子产生的一般性模式机理并未给出清晰的提示。
产生反重力场的另外一个成功实例是美国B-2轰炸机利用Brown效应制造的等离子体隐身——反引力推进系统,该系统将超高电压的正极连在飞机的尖锐前缘,而将负极连接到发动机的尾喷流中。负离子化的尾喷流在喷出过程中,将尾喷流的热能及流动动能转化为静电势能,使正负极之间的电压进一步拉高;而正负电极之间形成的由负极指向正极的水平引力使飞机获得的推力比发动机的推力大四倍之多!正电极产生的离子化气流覆盖飞机,还使飞机获得了最优秀的隐身效果。Brown效应的最简化模式乃是在平板电容的正负极板上施加两万伏以上的超高电压,便会产生由负极指向正极的作用力。该效应产生力的物理机制并不清晰,一些人力图用极板表面微小突起的尖端脉冲放电效应所引起的磁感应涡旋或挠场效应来予以解释,这实际上是在向上面介绍的Podkletnov引力脉冲实验现象靠拢,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95ba33d127b6bef7c1e7197.jpg
图1.B-2轰炸机         图2.推进B-2轰炸机的反引力场

无论是Podkletnov引力脉冲实验还是Brown效应,虽然都产生了引力射线并暗示引力与电磁有关联,但仅仅依赖这两个现象还很难归纳出引力产生的物理实质。在兰星科技畅想的第一篇文章中(2006年1月)已经扼要介绍了空天飞碟的反引力体系:“磁流体真空能反重力系统,启动时一次性引爆产生的热磁流体进入回旋腔,在电磁回旋加速器的驱动和控制下,达到可以提取和利用真空能而长久运行状态,进而诱导随动腔中的N极单磁性流体高速旋转,产生反引力场和无惯性力安全场,使飞船能够在星球引力场中悬停、高速升降或低速倾斜飞行,并在任意大的加速度状况下保护乘员安全。该反引力系统一旦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就不再消耗化学能源而单纯依靠真空能运行,可以长期提供几十吨到上百吨的提升力。”由此读者不难明白,产生引力射线的关键因素是N极单磁性流体的高速旋转。若如是,这就引发了一个巨大的疑问:狄拉克在八十多年前提出的磁单极子迄今为止尚未被发现!人们为了寻找磁单极子已经上穷苍天下九泉,竭尽现代科技的全部测试招数也未曾找到磁单极子的蛛丝马迹。我们人人都浸泡在引力场的海洋之中,引力难道会是渺无踪影的磁单极子产生的?亲爱的读者,我们将在下一篇有关引力的物理实质的接续文章中一起进入物质的微观世界,去探明物质最基本粒子——磁单极子、引力子和能量子的三元基链关系,从而透彻的理解重力的物理实质,为理解反重力系统的物理原理扫清物理概念的障碍。
引力与其它三种基本力的统一、反重力系统的原理都和暗物质、暗能量的研究、提取和利用这个二十一世纪地球人类的核心科技问题相关联,这些研究将带来人类文明空前未有的新纪元。涉及了这么复杂的问题,读者们不必心急,耐心地读下去,暮然回首,您将发现您已经在理解新世纪的最重大科技领域里迈出了一大步!作者用笔名以科幻、科普的形式写出的蓝星科技畅想的系列文章已经连续发表了五篇,接下去还可写出许多篇,亲爱的读者您不可能不多多少少地从中看出一些端倪,篇篇文章都泄露天机,道出了匪夷所思的科技内容。而在这些表面内容背后都是价值连城的真正科技创新的宝藏!他们将属于全人类,造福于全人类,更应该首先造福于我们中华民族!如果叶公好龙、认知偏颇、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就会使这一次千载难逢的能使中华民族高立于世界科技之林的机会丧失。亲爱的读者,您能帮助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一份贡献吗?
磁单极子—引力子—能量子的三元基链图—破译引力的物理实质之二(6)
2009-10-24 00:00
引力子的产生机理可以简明的叙述如下:N极磁单极子的旋转将遵从右手定则沿旋转平面的法线方向发射引力子射线,即令四指的指向与磁单极子的旋转方向一致,引力子射线的方向将与拇指方向一致。单一引力子射线元发射的定向引力射线强度2bd442f841d0aba49f514645.jpg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4cc8c75337065635377abe40.jpg

略两段了,呵呵(太多公式符号说明,不知道怎么添上去)

要找到磁的单极子,制造出航空航天飞行器在引力场中悬停和自由升降所需的反重力发动机,还得先回到物质基本粒子的特性的研究上来。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质子的结构。质子的内核是三极夸克,由两个上夸克(用u表示)和一个下夸克(用d表示)组成;夸克的外围被胶子包围。夸克的尺度为10负18次方m,胶子的尺度为10负21次方。大量的胶子围绕夸克核心旋转所构成的图画,和蓝星科技畅想系列文章第三篇(本刊2006年3期)所述的黑洞外围星系的扁椭圆型螺旋结构是一致的(图1)。俯视质子的扁椭圆型螺旋结构,可以看到喇叭形的负量守恒旋涡里里外外的胶子运动全部呈反时针旋转,此时单个质子就会发射沿旋转轴线上指的引力射线!话到此处,读者们也该恍然大悟,原来质子的外围物质—胶子就是N极磁单极子!如果回想起八十多年来人类寻寻觅觅探求磁单极子的艰辛的失败历程,此时真得感叹“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287214cfa740124b2de0554.jpg
图1. 质子的扁椭圆型螺旋结构 图2.胶子旋转的夸克禁闭效应
机敏的读者也许会问,既然物质世界比比皆是的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和胶子(N极磁单极子)构成,磁单极子怎么会这么难找呢?这还得从夸克的禁闭效应谈起。1994年两位美国科学家曾提出磁单极子的凝聚态会形成对夸克的禁闭作用,但他们提出的磁单极子凝聚态却令人颇为费解,这意味着夸克外围的胶子没有旋转运动!但这是不可能的。宇宙大爆炸创世之初,产生了大量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随着温度的降低只有4.4%的夸克被胶子缠绕,形成了质子和中子并进而构成了宇宙的显物质世界。沿质子的旋转中心轴线纵剖面(图2),可以看到胶子在完成上述的螺旋旋转之外,还同时形成轴线两侧左右对称的回旋,这种回旋产生的引力射线将构成环绕中心轴线的闭合引力射线环。环的面积极小因而引力作用极大,引力射线环的强大引力作用像一道紧箍咒一样把所有的胶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并把夸克禁闭其中。不使用强大的介子射线冲击或进行超高能撞击就休想获得夸克—胶子等离子体。2005年 4月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使用重粒子对撞机使接近光速的金原子相撞,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极少量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但夸克的禁闭效应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引力子产生的物理机制,也不了解质子内部胶子的运转规律。亲爱的读者,你们读到这儿可能不会想到,夸克的禁闭效应也是当今物理学界的世界七大难题之一,被悬赏一百万美金激励科学家们去破解它。亲爱的读者,你们是幸运的,你们已经获知磁单极子和夸克禁闭的秘密,再次先于那些不屑于阅读科普读物的人而获知了未来科技的真谛!此时当您暮然回首,您可能已经发现伴随着对蓝星科技畅想系列文章的阅读,您已经涉及了这么多当代科技复杂的问题,已经在理解新世纪的最重大科技领域里迈出了一大步!上面讲的是单个质子形成基元引力射线发射元的机理,实际上在物质结构中无数的质子一般不会完全有序地按单一方向排列,因而引力射线的发射是各向同性万向发射的。
再看中子的结构(图3),中子的内核也是三极夸克,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外围的胶子构成两个对称的负量守恒螺旋旋涡,一个顺时针旋转,另一个反时针旋转;两个旋涡体系同极相对互相排斥,但被中心的夸克吸引在一起,形成不稳定的结构。中子在物质结构中需要依靠周围粒子的挤压约束才能稳定存在,否则就会发生衰变,半衰期为878.5秒(2005年俄罗斯科学家宣布的最新数据)。


dacce2c8aa5a75abc81768f2.jpg
图3.中子的无极性结          图4.电子的极性结构

中子的两个旋涡体系不仅造成了结构的不稳定性,两旋涡的极性互抵,还使中子不仅呈现电中性,而且也不发射引力子射线!但当外来的引力子射线作用于中子时仍然可以发生摩擦作用,也就是说,中子的物质质量仍然影响被吸引物体的所受引力的大小。
最后再来看看电子(图4),电子是由七万个胶子组成的,胶子的螺旋旋转构成了与黑洞螺旋结构雷同的扁椭圆旋涡结构。电子中胶子螺旋旋转的方向与质子中的方向相反,因而呈现不同的电性。正、负电子中胶子旋转方向也相反,因而呈现不同电性。电子纵剖面上也有对称回旋,这些回旋也产生捆绑力把具有斥力特性的胶子结合在一起。显而易见,电子中的胶子(N极磁单极子)的旋转也会发射引力子射线,呈现电子云状态的电子发射的引力子射线更是万向同性的。在Befield-Brown效应中,负电极的电子在强大的高电压正负极吸力作用下会呈现朝向的有序化,使螺旋体的旋转平面朝向趋于一致,并导致引力射线的方向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与电压成正比的定向反引力效应。美国B2轰炸机和F-22战斗机均利用这种原理获得等离子体隐身和推力的大幅增加。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磁单极子和引力子的基本特性,也了解了它们的来源,从而为提取和利用磁单极子的研究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磁单极子(胶子)的尺度仅有电子尺度的七万分之一,而引力子的尺度又比磁单极子小三万倍!那么是否存在更小尺度的基本粒子呢?是的,和磁单极子、引力子一起构成我们这个宇宙的基元的三种粒子中最小的粒子是能量子,能量子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不能再使用固体粒子的尺度概念来度量它,把能量子看作是静止质量为零的最小的点能量微团到更加妥切。能量子又可称为挠场子(波)或微磁重力子,从这些名称上就不难了解,能量子是物质旋转发出的挠场波的组成成分,它仅具有极其微弱的磁性,因而挠场波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大相径庭,达到了光速的十亿倍!也正因为它的磁性极弱,挠场波在传播过程中几乎不与任何电磁物质发生作用,可以贯穿金属和海水而直达深海潜艇内部。挠场仪的使用已经成为现实,利用挠场波通讯(又称为快子波通讯)的研究在俄罗斯也已经越过了初期摸索阶段,实际应用的日子已经不再遥远。读者们不难了解,快子波通讯才是宇宙间

中子的两个旋涡体系不仅造成了结构的不稳定性,两旋涡的极性互抵,还使中子不仅呈现电中性,而且也不发射引力子射线!但当外来的引力子射线作用于中子时仍然可以发生摩擦作用,也就是说,中子的物质质量仍然影响被吸引物体的所受引力的大小。
最后再来看看电子(图4),电子是由七万个胶子组成的,胶子的螺旋旋转构成了与黑洞螺旋结构雷同的扁椭圆旋涡结构。电子中胶子螺旋旋转的方向与质子中的方向相反,因而呈现不同的电性。正、负电子中胶子旋转方向也相反,因而呈现不同电性。电子纵剖面上也有对称回旋,这些回旋也产生捆绑力把具有斥力特性的胶子结合在一起。显而易见,电子中的胶子(N极磁单极子)的旋转也会发射引力子射线,呈现电子云状态的电子发射的引力子射线更是万向同性的。在Befield-Brown效应中,负电极的电子在强大的高电压正负极吸力作用下会呈现朝向的有序化,使螺旋体的旋转平面朝向趋于一致,并导致引力射线的方向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与电压成正比的定向反引力效应。美国B2轰炸机和F-22战斗机均利用这种原理获得等离子体隐身和推力的大幅增加。
5c1f0bdbb18fd3c438012fc7.jpg
智能生命交流信息的真正有效的手段。地球人类已经发现了多种基本粒子,加上理论上预言而实际上尚未发现的西格斯子,共六十一种。构成以上这些粒子的基元粒子就是磁单极子、引力子和能量子。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三种基元粒子的关联图:这张关联图表达了磁单极子(纳子、亦称为胶子)、引力子及微磁重力能量子的基本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交联关系。受到人类科技发展现有水平的约束,我们现在还不能全面的理解这张关联图的深邃含义。但对局部区域的理解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启发,例如,“受能共振内向迫使夸克异性结合转性”一句话告知我们,只要使质子外膜的胶子在受能共振的情况下改变旋转方向,就可迫使内核夸克转性,使正质子转变为反质子。“物质性态反应基础核能”一句则指明物质的基础核能储存于磁单极子之中,磁单极子材料可称之为强磁激发能,是最强的核能材料。“摩擦重力”一句提醒人类,重力的产生是引力子与被吸引物体的摩擦力造成的。而“外能激发阻隔链交瞬间弹性反引力形态”一句则说明要想产生反引力,必须制造新的反向引力场来阻隔引力场的原有引力射线,从而产生弹性反作用力,获得反引力效果。
   明白了以上基元微观粒子以及引力子的基本特性之后,我们就可以对航空航天飞行器使用的反引力系统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了。B-2轰炸机及F-22战斗机利用Brown效应产生反引力场推进力的技术,把正电极连接在飞机的前缘,负电极连接在发动机的尾喷流体中,依赖发动机的尾喷流的动能来拉大正负电极的间距和电压。尾喷流中的负离子所含的电子在正负电极之间的巨大的电压作用下,呈现朝向的有序化并导致所发射的引力射线的方向趋于一致,从而获得水平的反引力推力。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在于,所需的电压极高,B-2飞机上使用的高压就达15,000KV;该系统又缺少独立工作能力而必须依附于现有使用化学能源的喷气发动机才能工作。真正的能用于宇宙深空进行星际飞行的飞行器使用的反引力系统,采用的是依靠磁单极子流体高速旋转来产生反引力,并依靠真空能发动机维持磁流体旋转的技术。这种动力系统不消耗化学燃料,它可依赖宇宙空间处处皆有的真空能工作,使飞碟获得在引力场中悬停和急速升降的高超性能。一个直径1.2米的单磁流体反引力发动机就可提供25吨的竖直推力。21世纪中叶地球人类将广泛使用这种发动机进行航空、航天活动。在以后的篇章中将会披露磁单极子材料的提取方法和磁流体反引力发动机,以及形形色色的和暗物质、暗能量以及真空能的提取、利用这个二十一世纪的中心科技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相关的科学技术将造福于全人类,能捷足先登的国家也将占据世界最强科技大国的宝座。
破解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一)--七上
2009-12-28 03:09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2005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指出:“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他还指出:“20世纪科学最大的谜题是“太阳能的来源”。几乎20世纪绝大部分的科技文明,如狭义相对论、核能、激光、半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都是从研究这个世纪谜题中产生的。正像19世纪的人想象不出上述这些新科技一样,21世纪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也会产生令今天的人类无法想象的新发明。”
  李政道还进一步指出,从天文观察中人类能感知到的常规物质的能量只占整个宇宙能量的5%或者更小些,其它95%的能量都不是由我们现在所知物质构成的。地球、太阳和所有我们看得见的星云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其中有极少数的反物质:正电子、反质子……可是像我们知道的这类物质,在宇宙中仅仅占不到5%。我们宇宙中的大多数能量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看不见也不知道为何物。暗物质对所有我们能测量的光、电场、磁场、强作用(核的能力场)都不起任何作用。可是暗物质有引力场,通过引力场我们知道有暗物质存在,而且,暗物质的总能量比我们这类物质的总能量要大5倍或5倍以上。可是,对暗物质的其他性质,我们完全不知道!
最近几年,人们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我们的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从它膨胀的加速度可以推算出,它是由于一种负压力也就是暗能量的存在才膨胀的,而这暗能量的总量占据全宇宙能量的73%。我们知道暗能量的存在也是因为它对现有物质世界的影响,但暗能量在目前还没有任何理论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终必将导致一场重大的物理和天文学革命,并最终引发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ae09f6c9b73a56cd53664f8c.jpg
图1.由可见光与X光拍攝到的星系团NGC2300周围的高热气体合成照片

  
    因为NGC 2300的引力无法吸住這么庞大的气体,科学家判断此处必
定有大量暗物质,其引力足以捕捉這些气体使之不致逃脱。
  
亲爱的读者,请跟我来,让我们一起捷足先登再次进入宇宙智能的圣
殿去一窥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庐山真面目!先看看人类对暗物质、暗能
量研究的历史。2004年9月9日在我国高能所召开的“暗能量研究和探
测可行性”专题研讨会上,陆埮院士将目前对于暗能量的研究比做一百
年前人们对“以太”的探索,认为很可能导致一场理论物理的革命。
1905年爱因斯坦在发表狭义相对论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以太”
(aether or ether)变成了教科书中典型的伪科学例子而遭受批判,
被打成伪科学家的有阴极射线管的发明人克鲁克斯(Crookes)、化
学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人门捷列耶夫(Mendeleev)、热力学第二定律
的创立人开尔文爵士(Lord kelvin)、交流电和无线电的发明人特
斯拉(N.Tesla)、美国科学家克里(J.Keely)等人。特斯拉在他的
科研生涯中,发明了一系列令我们现代人依然叹为观止而难于企及的
绝妙技术(其中大多数发明被美国联邦政府作为绝密内容封存),而
特斯拉的宇宙物质观的核心就是“以太”!克里在十九世纪进行了许多
“以太”工程研究,其中包括多种利用“以太”流动产生重力或反重力的
实验、可控的物质向“以太”的溃变实验等,克里还提前60年提出了后来
被费恩曼(Feynman)在1958年称之为夸克的质子三粒子结构。克里学
术观点的当代继承人戴维森(D.Davidson)总结出的“以太”的基本特
性如下:

1.“以太”是贯穿所有空间的粒子性超流介质;
2.“以太”介质具有多种形态,是构成物理宇宙的建筑砖块;
3.“以太”介质的形态之一对引力和惯性负责;
4.“以太”介质可被我们的大脑和思想操控;
5.“以太”介质的流动可由物体的几何形状控制。
“以太”学说还认为,物质是由“以太”旋涡构成的,电子和其他的亚原
子粒子均是粒子性“以太”流体旋涡构成的自维持结构。“以太”进出物
质旋涡的过程形成物质与“以太”的相互交换并决定基本粒子的极性。
特斯拉还进一步提出,时间、空间和能量是由统一不可分割的“以太”
场组成的,物质的构成是“以太”中共振过程的产物。特斯拉是人类历
史上第一个提出利用空间能量的人,他说:“我们将完全不再需要传输
能量,多少代人过去之后,我们的机器将从宇宙空间的任何位置上获
取能量而得以驱动,空间处处有能量。” 今天,人们怀着崇敬之心纪
念人类历史上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二十一世纪科学的奠基人尼古拉.
特斯拉。

bd74ae3156793173ac4b5f97.jpg
图2.戴维森使用“以太”应力仪测量1991年7月11日日食的重力低谷数据

78979cfa1aabb13fd8f9fd8a.jpg
图3.尼古拉.特斯拉


破解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一)--七上
2009-12-28 03:09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2005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指出:“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他还指出:“20世纪科学最大的谜题是“太阳能的来源”。几乎20世纪绝大部分的科技文明,如狭义相对论、核能、激光、半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都是从研究这个世纪谜题中产生的。正像19世纪的人想象不出上述这些新科技一样,21世纪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也会产生令今天的人类无法想象的新发明。”
  李政道还进一步指出,从天文观察中人类能感知到的常规物质的能量只占整个宇宙能量的5%或者更小些,其它95%的能量都不是由我们现在所知物质构成的。地球、太阳和所有我们看得见的星云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其中有极少数的反物质:正电子、反质子……可是像我们知道的这类物质,在宇宙中仅仅占不到5%。我们宇宙中的大多数能量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看不见也不知道为何物。暗物质对所有我们能测量的光、电场、磁场、强作用(核的能力场)都不起任何作用。可是暗物质有引力场,通过引力场我们知道有暗物质存在,而且,暗物质的总能量比我们这类物质的总能量要大5倍或5倍以上。可是,对暗物质的其他性质,我们完全不知道!
最近几年,人们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我们的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从它膨胀的加速度可以推算出,它是由于一种负压力也就是暗能量的存在才膨胀的,而这暗能量的总量占据全宇宙能量的73%。我们知道暗能量的存在也是因为它对现有物质世界的影响,但暗能量在目前还没有任何理论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终必将导致一场重大的物理和天文学革命,并最终引发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ae09f6c9b73a56cd53664f8c.jpg
图1.由可见光与X光拍攝到的星系团NGC2300周围的高热气体合成照片

  
    因为NGC 2300的引力无法吸住這么庞大的气体,科学家判断此处必
定有大量暗物质,其引力足以捕捉這些气体使之不致逃脱。
  
亲爱的读者,请跟我来,让我们一起捷足先登再次进入宇宙智能的圣
殿去一窥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庐山真面目!先看看人类对暗物质、暗能
量研究的历史。2004年9月9日在我国高能所召开的“暗能量研究和探
测可行性”专题研讨会上,陆埮院士将目前对于暗能量的研究比做一百
年前人们对“以太”的探索,认为很可能导致一场理论物理的革命。
1905年爱因斯坦在发表狭义相对论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以太”
(aether or ether)变成了教科书中典型的伪科学例子而遭受批判,
被打成伪科学家的有阴极射线管的发明人克鲁克斯(Crookes)、化
学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人门捷列耶夫(Mendeleev)、热力学第二定律
的创立人开尔文爵士(Lord kelvin)、交流电和无线电的发明人特
斯拉(N.Tesla)、美国科学家克里(J.Keely)等人。特斯拉在他的
科研生涯中,发明了一系列令我们现代人依然叹为观止而难于企及的
绝妙技术(其中大多数发明被美国联邦政府作为绝密内容封存),而
特斯拉的宇宙物质观的核心就是“以太”!克里在十九世纪进行了许多
“以太”工程研究,其中包括多种利用“以太”流动产生重力或反重力的
实验、可控的物质向“以太”的溃变实验等,克里还提前60年提出了后来
被费恩曼(Feynman)在1958年称之为夸克的质子三粒子结构。克里学
术观点的当代继承人戴维森(D.Davidson)总结出的“以太”的基本特
性如下:

1.“以太”是贯穿所有空间的粒子性超流介质;
2.“以太”介质具有多种形态,是构成物理宇宙的建筑砖块;
3.“以太”介质的形态之一对引力和惯性负责;
4.“以太”介质可被我们的大脑和思想操控;
5.“以太”介质的流动可由物体的几何形状控制。
“以太”学说还认为,物质是由“以太”旋涡构成的,电子和其他的亚原
子粒子均是粒子性“以太”流体旋涡构成的自维持结构。“以太”进出物
质旋涡的过程形成物质与“以太”的相互交换并决定基本粒子的极性。
特斯拉还进一步提出,时间、空间和能量是由统一不可分割的“以太”
场组成的,物质的构成是“以太”中共振过程的产物。特斯拉是人类历
史上第一个提出利用空间能量的人,他说:“我们将完全不再需要传输
能量,多少代人过去之后,我们的机器将从宇宙空间的任何位置上获
取能量而得以驱动,空间处处有能量。” 今天,人们怀着崇敬之心纪
念人类历史上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二十一世纪科学的奠基人尼古拉.
特斯拉。

bd74ae3156793173ac4b5f97.jpg
图2.戴维森使用“以太”应力仪测量1991年7月11日日食的重力低谷数据

78979cfa1aabb13fd8f9fd8a.jpg
图3.尼古拉.特斯拉
破解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一)——七下
2009-12-28 03:11
    从以上有关“以太”学说的简单介绍中,读者们不难看出十九世纪的“以太”观念中已经包含了暗物质及暗能量的观念,若和本期刊前两期刊出的有关引力的物理实质的文章中的基本粒子结构以及三元基链图的观念对比,就可以看出“以太”的观念和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新观念息息相关,其缺陷在于把夸克子、磁单极子、引力子、能量子这些暗粒子流都笼而统之的作为“以太”而混为一谈。实际上,随着二十一世纪人类对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的开展,以太也获得了正名!但以太的伪科学的帽子现在仍停留在陈旧的教科书上以及“反伪斗士”的头脑中。
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回到暗物质、暗能量的现代议题上来。细心的读者如果仔细地阅读本系列文章前面的内容,就可以整理出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脉络了: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大量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在爆炸引起的高温、高压、高密度、高剪切应力的条件下少部分胶子旋涡把夸克缠绕起来形成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的结构形式请参阅本期刊2006年6期文章),也有部分负量守恒胶子旋涡团构成了自稳定的粒子—电子;宇宙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总合恰好等于宇宙总质量的4.4%,由此可以定出宇宙中暗物质与暗能量与显物质的质量之比为21.6这一宇宙常数。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处于混沌状态的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显物质在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凝聚在一起,在基本粒子的小尺度上强相互作用力不仅维持夸克与胶子的稳定结合,也把不同数量的质子、中子纠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化学元素,并最终形成宇宙星系。伴随着爆炸产物的扩散,温度、压力及密度逐步降低,占总质量95.6%的剩余夸克和胶子既不能相互结合也不能构成自稳定粒子团,而只能以游离态继续向外膨胀扩散。
夸克只有在和胶子缠绕在一起形成质子和中子的粒子尺度上才能呈现强相互作用力,游离态的夸克却只能呈现单纯弱相互吸力,其物理性质已经和具有强相互作用力的夸克大相径庭,既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从而形成了宇宙中的暗物质。在弱相互吸引力的作用下游离态的暗物质呈絮状聚拢在星球周围形成暗晕。夸克的尺度为10 米,和电子的尺度差不多,可以自由的穿透显物质实体,暗物质的密度愈靠近星球中心则愈高。根本不需要制造α质谱仪到宇宙太空去捕捉暗物质,我们大家实际上都浸泡在暗物质粒子的海洋中却浑然不知!
游离态的胶子就是具有单纯斥力作用的N极磁单极子,既不吸收也不反射光,它是基础核能物质,构成了宇宙中的暗能量。胶子的尺度为10 米,由于斥力作用,游离态的胶子逸散到远离星球的宇宙深空中去,并在宇宙逐渐膨胀过程中最终战胜了万有引力而成为推斥宇宙加速膨胀的主宰力量。宇宙中暗能量与暗物质的质量比应严格等于质子及中子之中胶子与夸克的质量比。
在高能物理实验中,由于夸克的禁闭效应是极难观察到单独的夸克和胶子的。2005年4月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将金原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时进行碰撞,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而在地球周边的自然环境中我们也难于观察到原滋原味的夸克和磁单极子:游离态的夸克已经变性而丧失了强相互作用特性,N极磁单极子则因其斥力特性而早已散逸到远离地球的宇宙深空去了。有些人担心即便获得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由于胶子的“胶粘”特性也会立刻和夸克结合而重新生成质子。实际上这是绝不可能的,看看前面叙述的宇宙大爆炸之后质子形成的苛刻条件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了。
提取和利用暗物质和暗能量可以构成地球人类前所未有的超级材料,最主要的有冷沸材料和强磁激发能材料两大类。冷沸材料就是现在人们议论纷纷了几十年而不知其为何物的暗物质!聚集态的冷沸材料在常温及高温为固态,在零下121℃后变为液态,在绝对温度3K变为气态(游离态)。聚集态的冷沸材料在常温和高温时则热而弥坚,愈热强度愈高。冷沸金属材料最高耐受温度可达10200℃,在常温及高温时均可保持电超导和磁超导特性;冷沸非金属材料可耐7400℃的高温,是优秀的耐磨和阻磁材料。2006年初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在对太阳周围的暗物质晕进行观察时发现,暗晕的温度可以高达一万多度,但更高的温度区域就不再存在暗物质晕了。该项观察结果印证了冷沸金属材料的高温极限。自然界中极少存在凝聚态的天然冷沸材料,只有类月冷星核中存在少量的四极凝聚态夸克。我们的月球上除了氦Ⅲ之外也有这种宝贵的冷沸材料矿藏,但愿地球人类能在这些矿藏被采掘殆尽之前也能有所斩获。
强磁激发能就是自1998年以来人们议论纷纷而不知其为何物的宇宙暗能量!在地球周围和星系周围不存在暗能量而只有游离态的暗物质,但使用特殊的制造技术可以同时人工提取暗物质(三极凝聚态夸克)和暗能量形成的强磁激发能材料。强磁激发能材料可产生超强磁场,有着极为重要的用途。如果决策者当机立断付诸行动,以人类2006年的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五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提取出这两种超级材料,并进而引发世界范围内广泛领域的工业技术革命。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就是研究、提取和利用暗物质、暗能量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
以上有关暗物质及暗能量的现代观点决不是人云亦云跟踪外国人填补国内科技空白之作,笔者深切地感谢“航空知识”提供的这一宝贵讲坛,能让我们中国学者首开历史先河,在有关整个二十一世纪最大科技谜团的问题上发出我们的声音。亲爱的读者,当您读完了以上这些内容,不知您将作何感想?是欢欣雀跃还是疑窦丛生?此时此刻笔者凝思未来科技,不禁想起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以求索”。到此为止,蓝星科技畅想系列文章已经发表了七篇,探索二十一世纪暗物质和暗能量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序幕已经打开,主场的景象将更加蔚为壮观,让我们一起前行,去继续探索五彩缤纷的未来世界吧。

破解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一)--七上
2009-12-28 03:09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2005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指出:“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他还指出:“20世纪科学最大的谜题是“太阳能的来源”。几乎20世纪绝大部分的科技文明,如狭义相对论、核能、激光、半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都是从研究这个世纪谜题中产生的。正像19世纪的人想象不出上述这些新科技一样,21世纪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也会产生令今天的人类无法想象的新发明。”
  李政道还进一步指出,从天文观察中人类能感知到的常规物质的能量只占整个宇宙能量的5%或者更小些,其它95%的能量都不是由我们现在所知物质构成的。地球、太阳和所有我们看得见的星云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其中有极少数的反物质:正电子、反质子……可是像我们知道的这类物质,在宇宙中仅仅占不到5%。我们宇宙中的大多数能量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看不见也不知道为何物。暗物质对所有我们能测量的光、电场、磁场、强作用(核的能力场)都不起任何作用。可是暗物质有引力场,通过引力场我们知道有暗物质存在,而且,暗物质的总能量比我们这类物质的总能量要大5倍或5倍以上。可是,对暗物质的其他性质,我们完全不知道!
最近几年,人们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我们的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从它膨胀的加速度可以推算出,它是由于一种负压力也就是暗能量的存在才膨胀的,而这暗能量的总量占据全宇宙能量的73%。我们知道暗能量的存在也是因为它对现有物质世界的影响,但暗能量在目前还没有任何理论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终必将导致一场重大的物理和天文学革命,并最终引发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ae09f6c9b73a56cd53664f8c.jpg
图1.由可见光与X光拍攝到的星系团NGC2300周围的高热气体合成照片

  
    因为NGC 2300的引力无法吸住這么庞大的气体,科学家判断此处必
定有大量暗物质,其引力足以捕捉這些气体使之不致逃脱。
  
亲爱的读者,请跟我来,让我们一起捷足先登再次进入宇宙智能的圣
殿去一窥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庐山真面目!先看看人类对暗物质、暗能
量研究的历史。2004年9月9日在我国高能所召开的“暗能量研究和探
测可行性”专题研讨会上,陆埮院士将目前对于暗能量的研究比做一百
年前人们对“以太”的探索,认为很可能导致一场理论物理的革命。
1905年爱因斯坦在发表狭义相对论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以太”
(aether or ether)变成了教科书中典型的伪科学例子而遭受批判,
被打成伪科学家的有阴极射线管的发明人克鲁克斯(Crookes)、化
学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人门捷列耶夫(Mendeleev)、热力学第二定律
的创立人开尔文爵士(Lord kelvin)、交流电和无线电的发明人特
斯拉(N.Tesla)、美国科学家克里(J.Keely)等人。特斯拉在他的
科研生涯中,发明了一系列令我们现代人依然叹为观止而难于企及的
绝妙技术(其中大多数发明被美国联邦政府作为绝密内容封存),而
特斯拉的宇宙物质观的核心就是“以太”!克里在十九世纪进行了许多
“以太”工程研究,其中包括多种利用“以太”流动产生重力或反重力的
实验、可控的物质向“以太”的溃变实验等,克里还提前60年提出了后来
被费恩曼(Feynman)在1958年称之为夸克的质子三粒子结构。克里学
术观点的当代继承人戴维森(D.Davidson)总结出的“以太”的基本特
性如下:

1.“以太”是贯穿所有空间的粒子性超流介质;
2.“以太”介质具有多种形态,是构成物理宇宙的建筑砖块;
3.“以太”介质的形态之一对引力和惯性负责;
4.“以太”介质可被我们的大脑和思想操控;
5.“以太”介质的流动可由物体的几何形状控制。
“以太”学说还认为,物质是由“以太”旋涡构成的,电子和其他的亚原
子粒子均是粒子性“以太”流体旋涡构成的自维持结构。“以太”进出物
质旋涡的过程形成物质与“以太”的相互交换并决定基本粒子的极性。
特斯拉还进一步提出,时间、空间和能量是由统一不可分割的“以太”
场组成的,物质的构成是“以太”中共振过程的产物。特斯拉是人类历
史上第一个提出利用空间能量的人,他说:“我们将完全不再需要传输
能量,多少代人过去之后,我们的机器将从宇宙空间的任何位置上获
取能量而得以驱动,空间处处有能量。” 今天,人们怀着崇敬之心纪
念人类历史上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二十一世纪科学的奠基人尼古拉.
特斯拉。

bd74ae3156793173ac4b5f97.jpg
图2.戴维森使用“以太”应力仪测量1991年7月11日日食的重力低谷数据

78979cfa1aabb13fd8f9fd8a.jpg
图3.尼古拉.特斯拉
破解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一)——七下
2009-12-28 03:11
    从以上有关“以太”学说的简单介绍中,读者们不难看出十九世纪的“以太”观念中已经包含了暗物质及暗能量的观念,若和本期刊前两期刊出的有关引力的物理实质的文章中的基本粒子结构以及三元基链图的观念对比,就可以看出“以太”的观念和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新观念息息相关,其缺陷在于把夸克子、磁单极子、引力子、能量子这些暗粒子流都笼而统之的作为“以太”而混为一谈。实际上,随着二十一世纪人类对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的开展,以太也获得了正名!但以太的伪科学的帽子现在仍停留在陈旧的教科书上以及“反伪斗士”的头脑中。
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回到暗物质、暗能量的现代议题上来。细心的读者如果仔细地阅读本系列文章前面的内容,就可以整理出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脉络了: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大量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在爆炸引起的高温、高压、高密度、高剪切应力的条件下少部分胶子旋涡把夸克缠绕起来形成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的结构形式请参阅本期刊2006年6期文章),也有部分负量守恒胶子旋涡团构成了自稳定的粒子—电子;宇宙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总合恰好等于宇宙总质量的4.4%,由此可以定出宇宙中暗物质与暗能量与显物质的质量之比为21.6这一宇宙常数。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处于混沌状态的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显物质在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凝聚在一起,在基本粒子的小尺度上强相互作用力不仅维持夸克与胶子的稳定结合,也把不同数量的质子、中子纠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化学元素,并最终形成宇宙星系。伴随着爆炸产物的扩散,温度、压力及密度逐步降低,占总质量95.6%的剩余夸克和胶子既不能相互结合也不能构成自稳定粒子团,而只能以游离态继续向外膨胀扩散。
夸克只有在和胶子缠绕在一起形成质子和中子的粒子尺度上才能呈现强相互作用力,游离态的夸克却只能呈现单纯弱相互吸力,其物理性质已经和具有强相互作用力的夸克大相径庭,既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从而形成了宇宙中的暗物质。在弱相互吸引力的作用下游离态的暗物质呈絮状聚拢在星球周围形成暗晕。夸克的尺度为10 米,和电子的尺度差不多,可以自由的穿透显物质实体,暗物质的密度愈靠近星球中心则愈高。根本不需要制造α质谱仪到宇宙太空去捕捉暗物质,我们大家实际上都浸泡在暗物质粒子的海洋中却浑然不知!
游离态的胶子就是具有单纯斥力作用的N极磁单极子,既不吸收也不反射光,它是基础核能物质,构成了宇宙中的暗能量。胶子的尺度为10 米,由于斥力作用,游离态的胶子逸散到远离星球的宇宙深空中去,并在宇宙逐渐膨胀过程中最终战胜了万有引力而成为推斥宇宙加速膨胀的主宰力量。宇宙中暗能量与暗物质的质量比应严格等于质子及中子之中胶子与夸克的质量比。
在高能物理实验中,由于夸克的禁闭效应是极难观察到单独的夸克和胶子的。2005年4月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将金原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时进行碰撞,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而在地球周边的自然环境中我们也难于观察到原滋原味的夸克和磁单极子:游离态的夸克已经变性而丧失了强相互作用特性,N极磁单极子则因其斥力特性而早已散逸到远离地球的宇宙深空去了。有些人担心即便获得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由于胶子的“胶粘”特性也会立刻和夸克结合而重新生成质子。实际上这是绝不可能的,看看前面叙述的宇宙大爆炸之后质子形成的苛刻条件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了。
提取和利用暗物质和暗能量可以构成地球人类前所未有的超级材料,最主要的有冷沸材料和强磁激发能材料两大类。冷沸材料就是现在人们议论纷纷了几十年而不知其为何物的暗物质!聚集态的冷沸材料在常温及高温为固态,在零下121℃后变为液态,在绝对温度3K变为气态(游离态)。聚集态的冷沸材料在常温和高温时则热而弥坚,愈热强度愈高。冷沸金属材料最高耐受温度可达10200℃,在常温及高温时均可保持电超导和磁超导特性;冷沸非金属材料可耐7400℃的高温,是优秀的耐磨和阻磁材料。2006年初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在对太阳周围的暗物质晕进行观察时发现,暗晕的温度可以高达一万多度,但更高的温度区域就不再存在暗物质晕了。该项观察结果印证了冷沸金属材料的高温极限。自然界中极少存在凝聚态的天然冷沸材料,只有类月冷星核中存在少量的四极凝聚态夸克。我们的月球上除了氦Ⅲ之外也有这种宝贵的冷沸材料矿藏,但愿地球人类能在这些矿藏被采掘殆尽之前也能有所斩获。
强磁激发能就是自1998年以来人们议论纷纷而不知其为何物的宇宙暗能量!在地球周围和星系周围不存在暗能量而只有游离态的暗物质,但使用特殊的制造技术可以同时人工提取暗物质(三极凝聚态夸克)和暗能量形成的强磁激发能材料。强磁激发能材料可产生超强磁场,有着极为重要的用途。如果决策者当机立断付诸行动,以人类2006年的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五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提取出这两种超级材料,并进而引发世界范围内广泛领域的工业技术革命。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就是研究、提取和利用暗物质、暗能量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
以上有关暗物质及暗能量的现代观点决不是人云亦云跟踪外国人填补国内科技空白之作,笔者深切地感谢“航空知识”提供的这一宝贵讲坛,能让我们中国学者首开历史先河,在有关整个二十一世纪最大科技谜团的问题上发出我们的声音。亲爱的读者,当您读完了以上这些内容,不知您将作何感想?是欢欣雀跃还是疑窦丛生?此时此刻笔者凝思未来科技,不禁想起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以求索”。到此为止,蓝星科技畅想系列文章已经发表了七篇,探索二十一世纪暗物质和暗能量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序幕已经打开,主场的景象将更加蔚为壮观,让我们一起前行,去继续探索五彩缤纷的未来世界吧。
破解新世纪科技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二)——八
2009-12-28 03:13
从上一篇文章的介绍中,读者们已经初步了解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成分、来源和最基本的物理特性。笔者也提到:“如果决策者当机立断付诸行动,以人类2006年的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五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提取出这两种超级材料,并进而引发世界范围内广泛领域的工业技术革命。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就是研究、提取和利用暗物质、暗能量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提取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技术途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于2002年底宣布,他们在这一年中成功地制造了五万个反氢原子。反氢原子是由反质子和正电子组成的,他们在反质子减速器上对减速而延长了寿命的反质子进行了观察,根据观察结果他们认为反质子的内部基本结构和正质子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他们得出的这一结论是似是而非的。笔者在本期刊2006年第6期的文章中介绍的有关磁单极子、引力子和能量子三元基链图中已经提到:“只要使质子外膜的胶子在受能共振的情况下改变旋转方向,就可迫使内核夸克转性,使正质子转变为反质子。”这就意味着,除了夸克外部胶子的旋转方向不同而导致反质子的电荷特性变为负电荷之外,反质子的内核夸克也发生了转性,与正质子的内核夸克特性恰好相反。2002年一年之中制造出五万个反氢原子,是人类第一次大批量的制造反物质的一次壮举。但是,5×104与阿伏加德罗数(一克原子所含的原子数)6.0221367×10 的23次方相比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了!在高能粒子加速器上对正质子加速之后使之与钨靶相撞,一亿个正质子可以撞出一个反质子!一年之中撞出五万个反质子来,不是壮举是什么!由此亦可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制造反氢原子所使用方法的艰巨性和局限性。2005年4月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又循此路线利用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金原子相撞,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机敏的读者可能会想到,人类似乎不大可能使用这种方法来获取成千上万吨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用于制造冷沸材料和强磁激发能材料。亲爱的读者,您的想法完全正确,人类必须探求新的技术途径来获取二十一世纪以暗物质、暗能量为核心的科技新纪元的敲门砖!只要国家需要,中国学者完全有能力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和完成大规模分解质子而获得夸克—冷沸物质以及胶子—强磁激发能的实验室及工业生产的全新技术,让中国在这一领域里捷足先登。
虽然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显物质世界只占构成宇宙物质总量的4.4%,但我们身边的质子比比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将水电离即可获得质子;问题仅仅在于使用什么方法才能打破夸克禁闭效应,克服夸克与胶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将夸克与胶子分离开来。首先来看看目前正在探索研究的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的惯性约束方法。法国人正在建造的惯性约束装置是一个五米直径的圆球,在球面上布置有241支大功率激光器,支支激光器的射线都聚焦在球心, 同时照射直径1毫米左右的氘、氚实心或空心小丸。在十亿分之几秒的时间里,激光被靶丸吸收,周围形成几千万摄氏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组成的冕区,发出比太阳耀眼得多的光芒,使靶丸大部分外层靶材受热向外喷射,由于反冲力形成的聚心冲击波,将靶芯千百倍地压缩,并产生上亿度的高温。依靠聚心压缩的惯性,靶芯在尚未来得及分散前发生聚变。但为了使激光聚变达到可以实用的规模,必须使激光的能量达到几千万到几十亿焦耳。要想得到如此大的激光能量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激光聚变虽然原理上是可行的,实践中却使科学家们望而生畏。显而易见,这种方法不可能用于质子分解。激光再强也仍然是电磁波,电磁力根本不是强相互作用的对手。γ射线(包括最强的硬γ射线)也是一样,虽然宇宙射线中充满了γ射线,但它仍是电磁射线,与夸克禁闭效应的力量不可同日而语。
出路何在呢?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来就不该是“人定胜天”思想指导下违反自然生态的蛮干,而应是与自然取得和谐,师从自然、利用自然而取得发展。为了解决分解质子获得夸克和胶子的难题,让我们也从大自然中获取启迪吧。宇宙射线中除了γ射线之外,还有更强的重磅炸弹,那就是介子。根据夸克模型,介子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束缚态,这一对夸克和反夸克可以是不同味的。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提出了介子场理论,预言存在一种“介子”,参与了核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并预言这种介子的质量应该为电子的200倍。介子的发现是从核力的研究开始的。根据实验测得的核力强度进行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核力是由于核子之间交换粒子而产生的话,那么这种粒子的静止质量的大小约为电子静止质量的200到300倍。1947年从宇宙射线发现的π介子符合这种要求。后来又宇宙射线中发现一批不速之客,其中一类就是重介子。重介子即是比π介子更重的介子,如K+、K0、K-等。现在介子类包括带正负电的以及中性的π介子,带正负电的以及中性的κ介子,和近来才发现的η介子。介子类的基本粒子的静质量介于轻子和重子之间,所以取名为介子。B介子是一种很重的粒子,其质量约为质子的5倍重,它的大部分的质量是最重的b夸克提供的(因为u或d是最轻的夸克,比b夸克轻很多),堪称介子射线中的超级重磅炸弹。介子和重子都归属于强子,介子衰变之后产生γ射线。如果能够对介子射线进行集束聚焦处理,就完全有可能利用介子所拥有的超强能量破解质子而获得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介子与核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高能物理和强子物理研究的重要核心方向之一,它与高能物理交叉结合,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最关注且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多的科研项目之一。但是,迄今为止人工制造的介子均是在高能加速器中利用高速粒子碰撞获得的。显然,这种方法并不能用于大规模质子分解技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不为世人和国际理论物理学界所知的完全不同于激光器的高能量介子射线器,它的功率级别略低于神光Ⅱ型激光器。利用介子射线器构成梯压振动心聚真空射浮分离技术,即可大批量分解质子、实现工业化生产冷沸材料和强磁激发能的目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只要决策者当机立断,我国就完全有能力立即着手进行制造研究。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能使中华民族高立于世界科技之林的机会。
质子流被介子射线冲击轰炸而发生分解之后所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可在电磁离心机上加以分离。重质量的夸克从离心机上甩出之后,保存在零下60度的环境中可呈游离态絮状存在。继续降温到零下121度并予以压缩之后变为胶粘状,可进行塑性加工;再降温则呈现液态;当温度低于绝对温度3K之后,冷沸物质变成游离气态,这也是“冷沸”一词的来由。显而易见,这种在低温下变软、液化甚至气化的材料是不可能在宇宙深空的低温中工作的。解决的方法极为简单:只要向絮状冷沸物质中渗入一定量的XX气体,就可立即获得在超低温、低温、常温、高温以及超高温广阔温度范围内都具有超级强度的固态优质材料。XX气体属于热沸材料,与絮状冷沸材料以适当比例掺合后,在零下121摄氏度到零下245摄氏度的范围内可结晶析出并形成性能各异的多种固态材料。随着XX气体掺入比例的变化以及结晶体析出温度及时效冷处理时间的长短不同,会产生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等六边蜂巢形等形状各异的微结晶体,从而使所得材料具备形形色色的性能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微结晶体的形状不同,其内部所含的冷沸材料基本粒子的数目也不同,一般数量在数百到数千之间。由此可知,微结晶体的尺度也是非常微小的。利用冷处理的时效作用,还可以改变已有材料的微结晶形状和性能,使冷沸材料具备金属特性或非金属特性。
我们之所以把冷沸材料称为超级材料,是因为它具有一系列人类目前使用的热沸材料前所未有的超级性能:
1.金属冷沸材料的最高耐温温度是10200 C;非金属冷沸材料的最高耐温温度是7400 C。相形之下,热沸材料中最耐温的金属材料钨的熔点是3380 C,非金属材料中耐温的佼佼者金刚石的熔点约4000 C 。
1.          冷沸材料是超轻材料,它的比重为每立方厘米0.05克,大约是松木比重的十分之一。相形之下,铁的比重为每立方厘米7.81克,而钨的比重则高达每立方厘米19.3克。
2.           金属冷沸材料是名副其实的高温电超导和磁超导材料,在数千度的高温下都葆有超导性能,而不像现在人类所谓的高温超导材料只能在在零下70摄氏度以下具有超导性能。
3.          非金属冷沸材料是优秀的耐磨材料和阻磁材料。
4.          同一种成分的冷沸材料可以随冷处理时效工艺的不同,在金属与非金属之间转换。
5.          冷沸材料在常温及高温均具有超强结构强度,对其进行加工必须在低温下进行。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冷沸材料的优异性能将为航空航天工程师和电子工程师提供空前未有的自由空间,去研制一系列空前未有的航空航天发动机和飞行器、超级机械和电子设备,引发新一轮的工业科技革命。
让我们再来看看比冷沸材料更加弥足珍贵的强磁激发能,在离心分离机的中心电极上吸附着的灰白色粉末状物质就是强磁激发能,它有着众多的地球人类连做梦也不敢奢望的奇异特性:
1. 它是基础核能材料,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质能互换,达到李政道所说的“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
2. 它就是人类踏破铁靴无觅处的磁单极子,由它构成的磁性材料可以产生超强磁场。一段150毫米的强磁激发能材料所产生的磁场强度就可以和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50吨的电磁铁一争高下;这段强磁激发能可把低速质子束迅速加速到每秒3公里?8公里的高速。
3. 它就是1998年以来人们议论纷纷而不知为何物的以游离态充斥了整个宇宙深空的暗能量!它具备纯斥力特性、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就是它战胜了万有引力而成为宇宙中的主宰力量,使整个的宇宙加速膨胀。
4. 强磁激发能材料的出现,将使远胜于激光射线器的无坚不摧的光磁(死光)射线器、不同于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的真正可以实现的光磁射线控制的受控热核反应、用于星系飞行的反物质光子发动机、使飞船能在引力场中任意悬停和升降的反重力真空能发动机、无惯性力屏蔽舱、使飞碟在四维时空隐身消失进入更高维空间而实现虫洞飞行的关键装置——多维时空缠绕机、迷你型氢弹、以及以上技术组合而成的能执行星系间飞行的星际飞船等一系列新技术装置在今后几十年中成为现实。
有了强磁激发能和冷沸材料在手,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就象获得了上帝赋予的尚方宝剑,拥有了开启人类空前未有的文明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神学和科学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将被填平,人类将拥有飞出太阳系而探索和移民其它星系的能力。强磁激发能将进一步增强人类控制物质本性(material nature)的能力。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这世界似乎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种神奇力量的出现。人类中的邪恶者仍然是太自私、野蛮、愚昧和残忍,他们的残暴(战争)有负于上苍对其的信任。也许当今并非这种高能的力量造福于人类的福祉和进步的最恰当时机。但不管怎么样,人类科技的先驱已经闯入了这一充满魅惑的领域。
伟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把天火盗到了人间,使人间出现了光明(而火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原初技术之一)。这位伟大的英雄被万神之神宙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残酷折磨,但他永不屈服,永不低头。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技术和文明发展做出了不灭的贡献。暗物质、暗能量及其相关科学技术就是人类二十一世纪获得的新火种!虽然笔者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并没有详细的解说技术细节,但读者们依然可以从连续发表的蓝星科技畅想的八篇文章中看出二十一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恢宏蓝图。笔者在2006年2期的文章中曾提到,这些以科幻科普形式写出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孩子们增添幻想空间,它们同样也是为勇于探索的诚实的科学家写的,让他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此刻,笔者不禁想起了索罗门的箴言:“我是阿拉法,我是欧米卡。”对人类而言,亘古永能的大自然就是阿拉法和欧米卡。地球人类的智能是宇宙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她蕴于自然、师从自然,又从宇宙大自然的智能中获取营养和灵感。大自然造化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借着所造之物就可晓得,使人无可摧讳。诚实而睿智的人们啊,在这些宇宙智能的稀世珍宝面前,请放下轻蔑而谦卑地思索和钻研吧!
反物质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去伪存真——九上
2009-12-28 03:18
在十九世纪末,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至今仍历久不衰,像“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绕地球”、“神秘岛”、“环绕月球”等作品仍然激励着当代各国青少年的科幻热情。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凡尔纳作品中预言的未来科技,许许多多(据说有百分之八十之多!)都变成了我们现代人类生活的现实。凡尔纳预言的准确性更是令人深感不可思议,例如他在“环绕月球”一书中的登月火箭竟然是从佛罗里达起飞的!相比之下,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家们的的预言却相形见绌,成功率仅仅只有百分之十。如今,二十一世纪初的科学家的预言或科学实践正在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上一期文章中提到的惯性约束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就是典型的痴人说梦;而如今在科普网站和科普文章中喧嚣一时的“反物质发动机”更是荒诞之极,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散布出来的一些研究设想变成了一些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者的愚人金。他们被崇洋媚外的习惯势力蒙蔽了双眼,不知道揭破反物质发动机真諦的稀世之宝就在中国!就先让我们来看看反物质动力系统的研究现状吧: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存在反物质的假说,认为存在着和构成普通物质的基本粒子质量相等但电荷相反的基本粒子,并存在着由这样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反物质。1932年加州理工的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1955年在美国伯克利高能质子稳相加速器上制造出了第一个反质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则制出了反氢原子,并在1998年具备了一小时生产2000个反氢原子的能力;2002年他们制造了5万个反氢原子。但是,制造反物质的代价极为昂贵,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1克反物质的花费高达1000亿美元!目前,NASA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使用反物质发动机的太空飞船,所有的能量都将按爱因斯质能互换方程E=mc (m是粒子质量,c是光速)由正反物质湮灭提供,质能转化效率是100%。就目前所知的所有物理化学反应而言,这是效率最高的燃料。正反物质湮灭的质能转化效率是目前太空飞船常用的氢氧燃烧的100亿倍,是聚变核能的1400多倍。在二十一世纪,反物质动力系统将提供比冲和推重比最高的发动机,成为最为有效的能量获得方式之一。2000年10月NASA的研究人员宣布,反物质发动机只需140毫微克(1毫微克等于10亿分之1克)的反物质,就可供给飞船绕火星环绕一周所需的能量。航天火箭巨大的燃料箱和数百吨的燃料完全可以用0.1克的反物质代替!反物质在军事上有许多潜在的用途,是目前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核武器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国费米实验室、欧洲核子中心以及俄罗斯的高能物理研究所,都在进行反物质的生产和研究。
但是,如果只使用人类目前所拥有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在研制反物质发动机的前进路途上横亘着几个几乎不可逾越的难题。首先是目前制造反物质的技术手段太原始落后了,地球人类对蓝星科技制造反物质的先进技术一无所知,他们目前没有任何其它制造反物质的办法,只能把湮灭过程反过来,使用粒子加速器,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以消耗巨额能量的代价来制造反物质(以基本粒子的形态产生)。由于这个原因,现在全球每年才能制造出1百亿分之一克的反物质,这点反物质大约只能够加热半杯咖啡!
  另外一个障碍是储存,因为反物质只要遇到正物质立刻就会湮灭爆炸,根本无法使用任何正物质制作的容器来存放它,现在都是通过磁场来隔离保存这些反物质基本粒子。使用最多的是超冷真空的彭宁离子阱的磁环存储,考虑到正反质子二者带电性的不同,磁区能将反物质限制在磁环内。利用迭加电磁场来存放反质子可以构成便于携带运输的反质子存放装置,但正电子仍难以用这种方式存放。美国宇航局和宾州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能用彭宁离子阱来存放1010个反质子达一个星期,下一阶段是进展到1012个。可是要满足反物质推进的需要,估计需要存放1020个反质子;也就是说,储存能力还需要再提高一百亿倍才有实用价值!

0c0dc38dcbbe74def11f3695.jpg
离子阱原理图

   上述两个障碍意味着目前有关反物质的研究和惯性约束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一样,原理上貌似成立,而实际上却绝无可能循已有技术路线获得成功。这些研究就像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NASA提出的反物质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主要有固体核心、气体核心、离子浆核心以及粒子束核心(Beam Core)四种。其中前三种都需要使用氢作为推进剂来承纳湮灭放出的热量并作为喷射物质以获取动量反冲推力,这三种方案都将大大增加宇宙飞船的推进剂重量而不可取。粒子束核心中正反粒子直接一对一地湮灭,然后以磁场控制带电介子并把它们直接从喷口喷射出去,由于这些介子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发动机比冲有可能超过1千万秒。因为湮灭产生的带电介子在衰变后变成半衰期更长的带电μ介子,这些带电介子包含了湮灭产生的60%以上的能量,可以使用磁场控制它们的方向。这个方案只需要反物质燃料,不需要推进剂,可以极大地减少飞船的负载。由于湮灭的产物是以接近光速运动的,所以飞船必须造得很长。下图就是NASA典型的反物质引擎飞船的想象图:


d0fdce3aa3baaff2d4622595.jpg
NASA使用反物质发动机的宇宙飞船想象图

反物质发动机基本原理的去伪存真——九下
2009-12-28 03:19
   读者们可能没有想到,NASA提出的以上貌似合理的方案竟然又是在痴人说梦!笔者早在蓝星科技畅想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就开宗明义的道出了反质子发动机的梗概:“反质子发动机,使用液氢为初始燃料,电离后获得的正质子流在N极单磁激发能直线加速器中增速后,进入二级反旋磁场使质子外的胶子膜层反旋,内核夸克也变性形成反质子。反质子流再次加速后从反质子发生器喷出,进入反应腔与对面喷出的正质子流碰撞湮灭,实现完全的质能互换,产生的光能在反应腔降速之后经反光镜射出,产生数百乃至数千吨的推力,为飞船的高速水平飞行提供动力。整个反质子发生器的尺寸小于人的臂膀,而一箱燃料可供数十年连续工作之用!美国NASA在2003年7月把反质子发动机的研制列入十年规划。理所当然的,他们研制反质子发动机的方案比起蓝星号宇宙飞船的反质子发动机的技术是落后了许多,显得十分幼稚。”
NASA的科研人员犯的第一个幼稚病就在于他们只知道动量推进而不知道能量梯度推进原理。牛顿第二定律F=ma一式只表明了力与加速度的关系,而没有说明力的本质。力的本质是和能量梯度紧紧连在一起的,可以具体表达为:F=—N/V,式中N为输出功率,V为能量的传出速度,负号表示推力方向与能量传出方向相反。可以看出,当输出功率一定时,能量的传出速度愈大则所产生的作用力愈小。质子和反质子湮灭时,并不立即产生γ射线,而是产生3到7个介子,通常情况是3个带电介子和2个中性介子。其中中性介子几乎立刻转化成高能γ射线,而带电介子则以94%的光速移动,半衰期为70纳秒,在衰变完毕前可平均前进24米。让我们设想一台功率为1800万千瓦的反质子发动机,它的功率和长江三峡水电站的最大发电功率相当,如果能量以94%的光速传出,这台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仅仅只有6.513公斤,而现代的航天火箭的重量动辄数十吨乃至数百吨!问题就在于反物质发动机根本不使用动量推进原理!它使用的是能量梯度换取推力的原理。如果能将正反物质湮灭所产生的光能的传播速度降低到0.3米/秒之后再喷出,推力就会扩大整整十亿倍,一台180千瓦的发动机的起飞静推力就可达到65吨!当然,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光的喷出速度也必须有所提高使之总高于飞行速度。所以反物质发动机根本不像NASA人员所说的那样“必须造得很长”,前面的那张反物质引擎飞船的想象图是荒谬之极的。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女博士在世界上率先在金属铷的蒸汽中把光速从30万公里/秒降到了17米/秒,紧接其后中国哈工大的马祖光也把光速降到了20米/秒,2004年的研究则使光速瞬间降低为零,这些研究为利用玻色-爱因斯坦气体调节光速奠定了基础。
能量梯度换取推力的原理远比动量推进原理高明得多,光波推进可以通过调节光的喷出速度而把能量梯度换取推力的原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很少有人懂得利用这种原理来获取推力。笔者曾与某国的国家航天局局长谈到反物质发动机不使用动量原理获取推力,局长大人竟然百思不得其解。
在真正用于星际航行的宇宙飞船上所使用的反质子发动机,根本不存在现在地球人类研制反质子发动机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即反质子的制造成本以及储存问题。这两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人类目前只拥有由正物质构成的热沸材料造成的。上一篇文章已经向读者们介绍了暗物质构成的冷沸材料、以及暗能量构成的N极强磁激发能材料。笔者把它们比作上帝赋予二十一世纪地球人类的尚方宝剑和点燃人类文明新纪元的新火种,其原因除了已经介绍过的它们众多的优异特性之外,还在于由暗物质构成的冷沸材料相对于正物质和反物质而言,它是中性物质!冷沸材料除了根本不和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以及电磁作用发生任何反应之外,它和反物质也不发生任何作用!由冷沸材料制成的反质子发动机根本不存在反物质的磁场隔离储存问题。有了冷沸材料和N极强磁激发能材料在手,反质子的制造可以说是达到了“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境界,反质子发动机的结构极为简单,只要有以上两种材料,制造反质子发动机不比制造汽车发动机麻烦;反质子的制造也不比制造正质子来的昂贵!可以说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
蓝星技术的反质子发动机由三个主要部件构成:正质子加速器、两级强磁激发能反旋磁场、反质子加速器。将液氢电离之后获得的正质子首先送入正质子加速器中进行加速,该加速器由N极强磁激发能材料构成,长度仅150毫米就可把正质子流加速到3公里/秒,然后进入第一级由N极强磁激发能材料制造的反旋磁场。反旋磁场是按负量守恒原理设计的小型黑洞,正质子进入之后被迫沿着和正质子外围胶子旋转相反的方向运动并在旋聚过程中发生急剧的相互碰撞,致使胶子的旋转角动量损失殆尽并最终以聚射的形式在第一级反旋磁场出口发散旋出,然后进入第二级反旋磁场。在第二级反旋磁场的继续作用之下,外围胶子的旋转方向将在反向旋聚过程中形成反向旋转,内核夸克也发生受迫变性,最终形成的反质子流聚射喷出而进入反质子加速器。在反质子加速器中,反质子流将被180毫米长的强磁激发能磁场加速到8公里/秒的高速,然后直线喷离反质子发生器进入湮灭反应腔。
整个反质子发生器的尺寸还不及人的臂膀大,生成的反质子数量就可提供成百上千吨的推力,在从静止到光速的广阔范围内为宇宙飞船提供最强劲的几无匮竭的动力。在这样的反质子发动机中,反质子是即时生成即时利用的,既没有反物质的储存问题,也没有反质子的隔离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正的科学是简单、和谐和封闭的。蓝星的反质子发动机就是这样的产物,它早已洗净了像NASA现在在反物质发动机研究上所提出的种种蒙昧幼稚的缺陷,是完美、简单而和谐的科技产物。
笔者常常在学习和理解久经考验的各种蓝星技术时而陷入冥想状态:究竟有多少人被蒙蔽?究竟有多少国家战略和科技决策人被阻隔了视听?地外文明和他们的科技信息竟被视为无稽之谈!蓝星科技的研究在中国究竟还要被推迟多少年?究竟还要经历多少拖延,中华民族才能越过对地外文明的偏颇狭隘的认知……在冥想中与我国首名宇航员杨利维的一段谈话飘入了耳中:“你看到长城了吗?”“没有”,“你看到了外星人吗?”“没有。当我从外太空看地球时,阳光下她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但在背面看却是黑黜黜的,你怎么能想到那上面长满了生命?太空中那么多星,就只有地球一颗星有生命?我是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啊。”——好一个不敢信其无啊!如果国家战略和科技决策人也是这样想,蓝星技术就不会被延宕或流失西方了!与其怨天尤人感叹世人的麻木,不如唤醒中华民族的精英和先行者,为尽快地开展这些能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科学技术的研究而贡献力量!笔者在此呼吁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先驱者,无论是学有所成的智者,还是锋芒初试的学子,更还有社会的各种中坚力量,都能为促使宇宙智能昭示给我们民族的这些稀世之宝尽早造福于中华民族而贡献一分力量!来信相互联系,让我们组建研究团队……冥想中苏东坡老先生的声音又飘入耳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罇还酹江月!”啊,是啊,人生苦短,人间如梦,笔者徒劳地写作蓝星科技畅想的系列文章,如不能最终唤醒中华科技的觉醒,还不如就此搁笔、沉舟断戟,让璀璨的科技宝珠再入泥沙!
二十一世纪人类遨游太空的飞行器—空天飞碟——十
2009-12-28 03:20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先实现了环绕地球的太空舱飞行,1969年美国阿波罗飞船实现了月球登陆,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地球人类,2003年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也完成了环绕地球的太空舱飞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方兴未艾,登陆火星等宏伟的太空探索项目也都纳入了未来的规划。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细细的审核人类探索宇宙的现行技术路线,就不得不承认,使用化学燃料并以动量推进原理为基础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在宇航推进领域已经逐渐逼近它的使用极限。首先是重量限制,现有的发射太空飞船的火箭重量已达数百吨,而有效载重量仅仅有几顿或几十吨。关键在于火箭燃料的质能转换效率太低了,仅仅是反物质发动机质能转换效率的百亿分之一,燃烧过程获得的仅仅是电子轨道变更所发出的微不足道的能量。很难设想循此技术途径继续制造数千吨乃至上万吨重的火箭。其次是速度限制,依现有火箭所能达到的飞行速度把宇航员送到火星需要286天,这样的速度是不可能飞出太阳系的,更绝无可能把人类送到动辄以数万光年计的太阳系之外的其它星系去。人类短暂的几十年的寿命不可能乘坐现有的蜗牛似的飞船去遨游宇宙深空。再次是现有火箭动力的飞行器在重力场和大气层长时间机动飞行性能太差了,根本无法与飞机竞争,更别谈具备空中悬停、机动升降、承担航空运输任务了。这也是航空技术与航天技术截然分开的根本原因。
二十一世纪人类未来将要使用的空天飞碟将彻底消除以上缺陷,航空飞行器与航天飞行器的巨大差异也将消失。在大气层重力场中,空天飞碟将依靠磁流体真空能反重力发动机获得垂直动力,具备从地面或水面垂直起飞、在引力场中任意悬停和升降、并在倾斜状态下单纯依靠反重力发动机实现无限期低速水平巡航飞行的能力。在开启了反质子发动机而获得强劲的水平推力之后,空天飞碟可具备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的远距离运载飞行能力;在大气层中飞行,空天飞碟兼备了现行飞机和直升机的全部飞行性能,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空天飞碟依靠反质子光子发动机还可轻而易举的飞离大气层进入宇宙深空,飞碟的成员将在无惯性力屏蔽舱的保护之下在任意大的加速度情况下安然无恙,免受加压之苦。反质子光子发动机将使飞碟的飞行速度逐渐逼近光速。空天飞碟还将依靠星际飞行的最关键技术装置—多维时空缠绕机,使飞碟在四维时空隐身消失进入更高维空间而实现虫洞飞行,在几十天的时间内完成间隔数万光年距离的星球之间的航行!毋庸置疑,空天飞碟与现行的飞机、直升机、航天火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是地球人类文明新纪元中进入宇宙自由王国的科技奇葩。
读者们从上述描写中可以看出,空天飞碟的动力系统是由四部分组成的:磁流体真空能反重力发动机、反质子发动机、无惯性力屏蔽舱以及多维时空缠绕机。在本刊前几期连续刊出的蓝星科技畅想文章中,笔者已经向读者们介绍了磁流体真空能反重力发动机以及反质子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虽然没有向读者们提供具体的关键技术图纸(它们最终属于全人类,但首先应造福于中华民族),但笔者深信热爱科学又勤于钻研的读者们仍然可以从中明了基本原理,并领悟出许多深邃的道理。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无惯性力屏蔽舱以及多维时空缠绕机的基本原理,他们是实现真正的星际飞行的关键技术,而经典思维的科技人员对其几乎是全然不知的。
在本刊2006年7月的系列文章中,笔者已经简要介绍了以太研究与当代有关暗物质、暗能量研究的关系,并指出两者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其区别仅仅在于以太学说把夸克子、磁单极子、引力子、能量子这些暗粒子流都笼而统之的作为以太介质而混为一谈。但以太学说中的许多珍贵内容实际上已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引力和惯性的物理实质。例如以太学说指出,以太是贯穿所有空间的粒子性超流介质,以太介质具有多种形态,是构成物理宇宙的建筑砖块,
以太介质的形态之一引力子对引力和惯性负责,以太介质的流动可由物体的几何形状控制。以太学说还认为,物质是由以太旋涡构成的,电子和其他的亚原子粒子均是粒子性以太流体旋涡构成的自维持结构。以太进出物质旋涡的过程形成物质与以太的相互交换并决定基本粒子的极性。时间、空间和能量是由统一不可分割的以太组成的,物质的构成是以太介质中共振过程的产物。从这些叙述中我们就可想到,无惯性力屏蔽舱以及多维时空缠绕机的基本原理一定是与对夸克子、磁单极子、引力子、能量子这些以太介质的暗粒子流的控制联系在一起的。
   以太学说对于惯性的解释如下:惯性力是以太介质对于加速物体的阻力,它的大小等于惯性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惯性力的方向则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在磁流体真空能反重力发动机工作时会发射反引力射线,当该射线的喷射方向指向引力源(地心)时,便可产生反引力,调节反引力的大小便可使空天飞碟在空中悬停或升降。反引力射线是由两种机制产生的,第一种机制是磁流体旋涡中心的真空区,该真空区中包含着旋转着的暗物质流,它在旋涡旋转平面的上方呈半球形向心吸纳以太介质流,之后又把这些介质流沿旋涡轴心方向向下发射出去,产生一定量的反引力。这一过程中就会在上方产生一个半球形的向心聚拢的以太介质负压力场。当飞碟向上方加速飞行时,该引力负压力场抵消了外界以太介质流对飞碟上部的惯性冲击正压力,使半球形空间中的飞碟成员感受不到加速度引发的惯性压力。产生反引力射线的第二种机制是诱导腔中旋转着的N极强磁激发能量流,它发射的引力子射线是N极强磁激发能的能量在旋转状态质能互换后的外溢,沿旋转轴线一端发射,一端吸纳。相比之下,第二种机制产生的反引力远比第一种机制强得多,但N极强磁激发能量流的旋转对无惯性力屏蔽并无贡献。
   上面叙述的依靠真空中旋转暗物质流产生半球空间无惯性力屏蔽的原理可以应对空天飞碟起飞上升及平飞加速过程的惯性力的屏蔽问题,为飞碟乘员提供安全的飞行环境,同时也使飞碟的机械结构在极大的加速度情况下承受微乎其微的附加载荷。这无疑有效地保证了空天飞碟具备地球人类目前拥有的任何飞行器所不具备的高超飞行性能。
   真空中旋转暗物质流产生沿旋涡轴心方向发射引力子流的物理图画,实际上也道出了真空能推力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当航空涡轮—真空能组合发动机工作时,真空能发动机产生的旋转真空场将沿旋涡轴心方向(发动机轴心方向)发射能流,从而产生轴向推力。真空发动机产生的轴向推力是暗物质场力,是典型的能量梯度推进力,和显物质流的动量推进原理毫不相关,不影响显物质气流的总压力等状态参数,因而也不能用常规仪器予以测量。。真空能发动机的推力贡献可以在发动机台架上实测出来,更能在飞行过程中体现出来,它可使发动机的推力在不增加供油量的前提下提高50%—70%。涡轮—真空能组合发动机中的真空能发动机分静态及动态两种,静态发动机中只有气流旋转,机械部件不旋转;动态发动机的机械部件参与旋转过程。一般而言,动态发动机的功效高于静态发动机。可以相信,涡轮—真空能组合发动机将是在不远的将来取代现有航空涡轮发动机的后续机种。

即便拥有了反引力动力系统及无惯性屏蔽舱,也不能解决星际航行的低速度和漫长时间问题,该问题的彻底解决有赖于多维时空缠绕机的研制成功—使空天飞碟能进入高维空间实现虫洞飞行。200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把年度优秀论文奖授予了一篇建议对德国科学家亥姆(Burkhard Heim,1925—2001)的高维空间理论及他所建议的超级动力装置(hyperdrive motor )进行试验的论文。这使得绝大多数常规思维的科技人员大跌眼镜、惊骇无比。这种超级动力系统将使宇宙飞船进入爱因斯坦四维时空之外的高维空间,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把飞船从地球送达火星!

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描写原子、电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微观行为,而广义相对论描述重力。这两个理论在各自的领域都获得了诸多成功。但麻烦在于广义相对论的四维时空会因放入质量而弯曲变形,而量子力学的空间却仅仅是容纳粒子的被动的固定空间,空间本身也是由离散的量子元素构成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亥姆在量子框架下重新推导了广义相对论方程,他向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中添加了额外的四维空间,亥姆1957年发表的理论认为在新的八维时空中,引力和电磁力可以统一起来并可相互转换,旋转磁场可以减少引力的影响并足以提供空间飞船的起飞升力。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中亥姆应用它的理论方程,根据粒子的电荷及角动量精确地计算了基本粒子的质量。而这一点是任何其它理论都无法做到的,现在被广泛接受的“最好的理论”(lattice quantum chromodynamics)仅仅只能给出1%—10%的精度。亥姆的八维时空宇宙理论还推导出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之外的另外两种基本力。按照二十一世纪的观点来审视,其中一种力对应于使宇宙膨胀的暗能量的作用力,另一种力对应于能提供真空能的暗物质的作用力!这两种力是高维空间的产物,它们产生的引力光子(gravitophotons)承担了引力与电磁力的相互转换。Dr?scher和H?user所写的有关该内容的论文荣获了2005年AIAA的最高论文奖。该论文认为使用超导线圈在旋转磁环上制造超强磁场,当磁场平均强度达到25特斯拉(地球磁场强度的五百万倍),而脉冲强度达到80特斯拉时,所产生的反重力即可使150吨重的飞船自由浮升。高速旋转的磁场发射的引力光子流抵消了地心引力。

Dr?scher还指出,这种高速旋转的超强磁场装置,可使飞船在我们的四维时空中隐身而进入高维空间,那儿的自然常数不同,光速也大许多倍,飞船从地球到达火星的时间不足三个小时!但是,Dr?scher并未给出该技术的细节描述。但更大的问题在于,产生如此高强磁场的线圈需要如此之大的电流,能承受这电流的线圈导线的直径就需要几米之粗!实际上现有人类的金属材料和技术还远不能胜任如此超强的旋转磁场装置的制造,这就使这种设想中的技术又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镜中花、水中月。

Heim-Dr?scher高维空间理论融合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揭开了未来物理学理论的崭新篇章,并在2005年获得殊荣,但他们的理论仍然鲜为人知,还远没有被世俗的主流科学家所接受,许多理论预言仍然有待今后科学实践的验证。蓝星科学技术却为地球人类详尽地提供了破解这些技术难题的关键技术,读者们你们一定会想到,使用N极强磁激发能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制造出Heim和Dr?scher梦想的强磁旋转装置,达到成千上万特斯拉的磁场强度,使空天飞碟得以进入高维空间,实现虫洞飞行。

Dr?scher并未给出的使飞船在常规的四维时空隐身消失而进入更高维空间的技术的细节也不难探寻,它的基本构成如下:

将两台磁流体真空能发动机对扣起来,俯视看来,上面一台磁流体真空能发动机的磁流体顺时针旋转,下面一台则逆时针旋转;两台发动机的随动腔中都充满大量的N极强磁激发能流体。当这种装置开足马力高速旋转时,真空区域中的旋转暗物质和随动腔中的旋转强磁激发能流体的共同吸纳作用将把空天飞碟外面所有的以太介质流体,即把外部所有的夸克子、磁单极子、引力子、能量子这些以太介质的暗粒子流全部吸纳进来。此时飞碟不但呈现对常规四维时空的隐身消失状态,周围的由以太介质构成的时间、空间也全部被缠绕到空天飞碟中来,碟体就进入了名符其实的高维空间。要理解以上这一段内容,请再回想一下特斯拉有关以太特性的叙述:“时间、空间和能量是由统一不可分割的以太组成的,物质的构成是以太介质中共振过程的产物。”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至此,笔者已经表述了空天飞碟的基本飞行原理,叙述也许有些晦涩,对内容的理解也许需要多次的阅读回味才能逐渐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毕竟,要理解这些二十一世纪的未来技术是需要多动一些脑子的。笔者使用笔名连续发表的十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对中华民族有裨益吗?笔者是一厢情愿,忧国忧民,思虑太过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似乎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蓝星科技这种神奇力量的出现,千载难逢的机会难免丧失!决策者把握不住这把上天赋于东方人的尚方宝剑,就难逃今后几十年继续跟在西方人后面爬行的厄运。亲爱的读者,您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吗。
二十一世纪空天格斗的杀手锏—空天武装飞碟—— 十一
2009-12-28 03:21
   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们这一代地球人类将进入空前未有的文明新纪元,以对暗物质、暗能量以及真空能的利用为标志的科技突破将使人类摆脱能源匮乏的困境,冷沸材料和强磁激发能所引发的广泛领域的科技革命将使人类文明的进程突然急剧加速,人类将获得能够飞出太阳系而进行星系间旅行和移民的能力—空天飞碟将使人类的这一梦想成真。空天战斗器也将由空天武装飞碟取代现行的军用飞机。亲爱的读者,让我们进入未来世界,一起登上一艘中型反质子光子发动机推进的空天武装飞碟母舰,去领略未来空天格斗的杀手锏武器的真实面目。光子飞碟的基本装置配置参数如下:
1. 双碟双层对扣碟体:Ф=60米,厚度=4.5米(未包括中心外突的半球形生活舱厚度)。
2. 环形屏幕综合控制仓:Ф=20米,高度=3.0米。
3. 环套型综合设备舱:Ф=30米,斜高=2.5米。
4. 环绕碟体安置反质子光子发动机数量:36个。
5. 原子能碟体加热系统(电力能源):2个,对称分布在碟体上。
6. 环碟缘壁光系统:1套。
7. 通讯角位(导航)系统:3套,平面对称设置在碟体顶部。
8. 生命气体发生系统:2个,分别设在综合控制仓及生活舱内。
9. 磁流体真空能反引力升降平台:1个,设置在碟体中下部出口部位,供人员出入和飞碟初始升空加力使用。
10.    光子飞碟整体材料中95%为冷沸材料,其它均为功能材料。
11.    对空间目标攻击武器:光磁(死光)发射器16个,分上4,中8,下4。
12.    对地面目标攻击武器:迷你型氢弹。
13.    母船携带小型飞碟的数量:Ф=3.5米单座攻击飞碟12艘。
让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对空天武装飞碟的飞行性能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来看一下垂直升降能力:碟体上在环形综合控制仓下部安装了一台磁流体真空能反引力升降平台,磁能反引力发动机的直径为20米,起重承载能力为150吨—220吨。磁流体真空能反重力系统,启动时一次性引爆产生的热磁流体进入回旋腔,在电磁回旋加速器的驱动和控制下,达到可以提取和利用真空能而长久运行状态,进而诱导随动腔中的N极单磁性流体高速旋转,产生反引力场和无惯性力安全场,使飞船能够在星球引力场中悬停、高速升降或低速倾斜飞行,并在任意大的加速度状况下保护乘员安全。该反引力系统一旦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就不再消耗化学能源而单纯依靠真空能运行,可以长期提供上百吨的提升力。磁能反引力发动机在加速工作时,可为飞船提供更加强大的提升力,并为反引力平台上部的综合控制舱及生活舱提供无惯性力安全屏蔽场。这些措施可使飞船具备承受高达100G以上的加速能力,使飞船在几秒钟的时间内从三千米的低空升至三万米高空,在屏蔽场中的乘员则安然无恙。当反引力发动机的提升力与飞船重力相当时,飞船可长期保持空中悬停状态;当飞船倾斜时,则可依靠水平分力缓慢飞行。1997年8月—1998年8月期间,北京军区的空军雷达在南至保定北至张家口的地区内共发现88次UFO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夜间以低于20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的,这些飞行理应属于真空能反重力发动机倾斜推进状态。
再来看空天武装飞碟的水平飞行能力,在碟体的圆周上居然安置了36台反质子发动机!反质子发动机,使用液氢为初始燃料,电离后获得的正质子流在N极单磁激发能直线加速器中增速达到3km/s后,首先进入一级反旋磁场的超小型人造黑洞中,在负量守恒涡旋磁场中心正质子之间发生高能挤撞,胶子层所含核能反向塌缩,呈现临界中性态,然后在助动磁场的推动下进入二级涡旋磁场。进入二级涡旋磁场的临界中性态质子,在负量守恒反向涡旋磁场中心再次发生高能挤撞,瞬间受能产生夸克转向共振效应,由临界中性态转为负性态质子,质子外的胶子膜层反旋,内核夸克也变性形成反质子。反质子流再次加速达到8km/s后从反质子发生器喷出,进入反应腔与对面喷出的正质子流碰撞湮灭,实现完全的质能互换,产生的光能在反应腔降速之后经反光镜射出,产生数百乃至数千吨的推力,为飞船的高速水平飞行提供动力。整个反质子发生器的尺寸小于人的臂膀,而一箱燃料可供数十年连续工作之用!拥有冷沸材料和强磁激发能之后,反质子发动机的制造成本不高,加之尺寸小巧,在碟体外缘圆周上每隔10度角就布置一台发动机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布局使空天武装飞碟获得了极高的飞行机动性。实际单向飞行时只需开动一台发动机即可,欲改变飞行方向时只需停掉原有发动机,同时开启所需方向的发动机,在无惯性力屏蔽的作用下,飞碟将呈现折线状飞行转向。有了无惯性力屏蔽,又有威力强大的推动力,空天武装飞碟将获得从地面直到外太空,在大气层中从低速直到超高音速、在外太空加速到逼近光速的超常性能。
在空天武装飞碟的水平推进系统中,最有意思的是正负质子湮灭反应腔,这是一个长轴为1.8米、短轴为0.4米的椭圆型腔体,内侧是由钢化玻璃制成的亚平面反射镜(凹度0.837 ),外侧面是等厚度圆柱曲面玻璃。由反质子发生器产生的反质子射流经椭圆型腔体长轴的一端以8km/s高速射入,与另一端射入的正质子流在反应腔中相撞湮灭,所产生的光能经反射镜反射后以高能光子射流的形式沿碟体径向喷出,为空天武装飞碟提供强劲无比的推动力。反应腔中的波色—爱因斯坦气体经调解之后可以控制喷出光流的速度,从而有效的调节不同飞行速度所需的光子流喷出速度。
有了高超绝伦的飞行性能,还需要有犀利无比的攻击性武器才能使空天飞碟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天格斗的杀手锏。飞船上装置的22毫米光磁射线炮可以发射波长为 米的光磁射线,射程可达数千公里。被照射物体表面物质粒子的晶基膜被剥脱而发生物面核湮灭反应,导致核爆而自毁。光磁射线器是一种比激光射线器要厉害得多的射线武器,可称之为死光武器。光磁射线器也是取代磁约束及惯性约束而真正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的关键技术,因为一旦停止照射,物体界面的核湮灭反应也随之停止。这种射线器可以立即击毁星际飞行时的不速之客—陨石,当然也可易如反掌的击毁航母、卫星、导弹之类的敌方战斗器。光磁射线器是根据被动等量反向高能激发光化磁原理设计而成的,发射器以等量电磁激发被动磁能体,磁能体产生单极相磁性光子流,再由反射体激活晶态电子入射,在反应腔内形成高能光、电、磁同轴混波波束以光速射出。高能混波波束作用于物体表面时,对基本粒子的胶子层产生有序高频摆动撞击而形成共振效应,迫使基本粒子原有的电性、磁性、引力特性均发生紊乱,核性由强变弱、由弱变中性态、由中性态变负性态,核间距趋向为零;所形成的反物质与内层的正物质发生湮灭反应,释放出巨额能量使攻击目标物瞬间发生爆炸而自毁。毋庸置疑,这种超级死光武器比之现代的激光武器要强千千万万倍,它不会象激光那样在大气层中因光晕扩散而衰减,也不需要象强力激光器那样消耗巨额发射能量,它是名符其实的克敌于千里之外的杀手锏武器。
空天武装飞碟上还装有迷你型热核弹,相当于美国刚刚开始着手研究的四代氢弹。直径如柚子大小,杀伤范围1平方公里,用于外星球着陆时地面平整,当然也可对地面敌对势力进行毁灭性打击。迷你型热核弹中的热核聚变物质是由中子弹引爆的,这种中子弹又与现行的中子弹大相径庭。它是由冷沸物质与经过粒子能量屏蔽机处理之后而处于高密度压缩状态的稳定中子层构成的。这种稳定中子一反通常中子不稳定、半衰期只有877秒的特性,在冷沸物质的约束下可长期保存。只在当温度超过摄氏10,200度、冷沸物质失去凝聚作用时才将中子释放,对热核聚变物质进行引爆。粒子能量屏蔽机是由强磁激发能材料制成的,在超高压力磁道的挤压之下,中子进入高密度压缩状态;粒子能量屏蔽机也可对电子进行能量屏蔽,聚集形成晶态电子用于死光发射器。
母舰携带的12艘小型攻击型直径3.5米的单人驾驶的小型飞碟,装置一台直径为1米的磁流体反重力发动和一台反质子发动机,配备有2—4架22毫米的死光射线炮。小型飞碟具备与母舰相同的飞行速度和更强的机动性,用于集群式空天格斗。小型飞碟回归母舰之后环形分布附着在母舰底部。
*     *     *     *     *     *     *     *     *
读者们可以看到,这些超级武器的制造都是以拥有冷沸物质和强磁激发能为前提的。作者在本刊第八期的文章中提到,有了强磁激发能和冷沸材料在手,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就象获得了上帝赋予的尚方宝剑,拥有了开启人类空前未有的文明新纪元的决定性力量。但是,要获得这把尚方宝剑却还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历程。首先,科技决策者需要把握时机当机立断、高瞻远瞩慧眼识珠、做出明智的抉择。研究暗物质、暗能量的特性、提取和利用技术,理应是国家行为,它是国力的竞争,更首先是各科技大国决策者智慧、胆识和魄力的竞争。已经获得的弥足珍贵的信息不会永远滞留在一个不珍惜它的国度,信息会传播扩散、会流失西方。错失时机会造成千古恨、万古愁。制造大型运输机和航母,研制高超冲压发动机或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绕月飞行等固然重要,但都是我国现有科学技术水平限定的顺理成章的跟进性的发展步骤,如能再增加一些创新、前瞻、跨越的元素兴许会更加激动人心。在这些传统领域里我们究竟落后多少年且暂且不谈,但关键在于这些研究与暗物质、暗能量的特性、提取和利用的研究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是隔代之差!
其次,开展对暗物质、暗能量的特性、提取和利用的研究,还需要人们基本科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是科技先行者观念的转变。二十一世纪伊始,科学的物质观、真空观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宇宙中的显物质只占宇宙物质总量的4.4%,其余的都是暗物质、暗能量;真空是物质的凝聚态,真空是能量海,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李政道、丁肇中等杰出华裔科学家最近几年每次回国就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地讲述暗物质、暗能量和真空能,他们盼望的是什么?不就是国人科学观念的转变,不就是期盼中国人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科技突变的契机吗。我们期盼的是科技决策者和科技精英的警觉与跟进,大众观念的转变,必然是尾随其后的事情。至于某些人声称依据其几十年前学过的大学本科的物理学知识就可以判断这些都是伪科学,我们只能淡然笑之。此时耳边不禁响起了歌德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实际上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理论架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还有大的发展和修正的余地,德国科学家亥姆在量子力学框架下重新推导相对论理论,他创立的八维时空理论以及四种基本作用力之外的另外两种基本作用力的学说,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初获成功的尝试。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科学等领域,知识的更新淘汰几乎一、两年一变脸,其它所有的经典学科在物质观发生剧变的今天也都处于突变飞跃的前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好写照。
陈实诚先生指出:“但凡进行科学幻想,就说明还有科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说明大千世界还有很多东西对我们处于神秘状态,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假想或幻想,那幻想的兑现程度当然不能保证百分百。何况现实中科学家在发现或发明某项科技或某种定律时,事先会提出各种假想或幻想,这些假想或幻想随着后来的实证也有不少被否定,真正认可的几率也是有限的。我们是否就因此认为他的假想或幻想是无稽之谈呢?当然不能。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知识是已知的,想象或幻想是未知的,但起着进一步推动你去获取知识的作用,起着打开你的思路、给你前进动力、使你最终寻觅到真理的作用,它是科学发现、发明的必经之路”。
十里搭长亭,没有不散的筵席。亦幻亦真的蓝星科技畅想文章已经发表了十一期,虽然没有展示具体的技术图纸,虽然还有一些关键技术没有论述(它们属于中华民族,也必将造福于中华民族),但一个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二十一世纪科技的蓝图已经舒展开来。未来的路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来走,美丽的图画需要我们共同来绘。笔者在此向亲爱的读者们说再见了,希望我们能相会在中华民族在科技上真正崛起的明天。笔者也愿借“航空知识”这块珍贵的论坛,再次呼吁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先驱者,无论是学有所成的智者,还是锋芒初试的学子,更还有社会的各种中坚力量,都能为促使宇宙智能昭示给我们民族的这些稀世之宝尽早造福于中华民族而贡献一分力量!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在有关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物质和精神本质的旷古之谜的研究中,在破解和利用宇宙暗物质、暗能量以及真空能的世界科技竞争中,我们这一代中华儿女承担着无可推诿的责任。依靠中华民族的力量,我们将义无反顾、毅然前行!


版主大大

为虾米发完帖子有的立刻就显示出来了,第七、八、十章需要审核捏

版主大大

为虾米发完帖子有的立刻就显示出来了,第七、八、十章需要审核捏
当年也看了,只是觉得很不实际。
灰太狼1985 发表于 2010-10-28 10:12

都是因为敏感词,审核的权利不在我这里
其实呢 和小白兔关系不大 作者也是全景式的科学展望
真空能的提取导致真空衰变,导致一系列的物理常数变化,宇宙瞬间崩溃!
对于本人开讲这个文章可谓波澜壮阔,叹为观止!文章是好,值得细品。
前面的不错,反重力这段想象力还缺点,反物质是个大坑,曲速发动机没有可实施性,还不如用电磁场屏蔽引力,通过传送门出去比较容易实现~~
学习一下
灰太狼1985 发表于 2010-10-28 10:10
一百亿分之一克=0.1豪微克
140毫微克的反物质可供给飞船绕火星环绕一周所需的能量。
1百亿分之一克的反物质大约只能够加热半杯咖啡

热1400个半杯咖啡的能量,就可以供飞船绕火星飞一圈,这特么得是多大的一杯咖啡…………
看到 B2 反引力那一块儿 果断pass
这个喜欢,存一个
这个需要记号。
实在是看不明白
刚刚看到狼狼的小白兔光荣史看到有这个传送门,很好奇就过来看看
{:jian:}
我总认为,有些东西你真是想不到,但不一定不是真的,眼界问题
回复 28# ninja522

  其实我也这么认为的。
作为科幻不错,高歌写出来就成了民科




我表示已经头晕目眩了~
B2和F22那段反引力是真的么?要是假的,这篇文章就是个垃圾。
ghostzt 发表于 2011-7-9 07:27
B2和F22那段反引力是真的么?要是假的,这篇文章就是个垃圾。
未命名~1.JPG
这帖子技术性太强,看不下去了!但是留名以后方便找资料!
这帖子技术性太强,看不下去了!但是留名以后方便找资料!
难道说“保定北至张家口的地区内共发现88次UFO事件”是地球人的杰作
2046年人类飞向蓝星。。。。。这个不但是科幻,还是奢想, 2546年人类能制造飞行器飞向4.5万光年的地方还有点可信。。。。2046年人类估计登陆火星不超过10次。
高歌的文章?{:soso_e132:}
这个真的就是科幻了。留下印记以后好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