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生命科学家三人谈:人才大竞争 中国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43:49
华人生命科学家三人谈:人才大竞争 中国怎么办


年逾古稀的吴瑞先生,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美国华人中最有影响和声望的著名生物学家。改革开放初期,他向美国百所一流大学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并说服他们接受中国留学生,最终促成了CUSBEA(中美生物学交流计划)项目,也就是常说的“吴瑞项目”的实施。这一项目自1981年连续8年共派出425人,如今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


  许田,复旦大学毕业后,于1982年去美国。现为耶鲁大学教授,遗传学系副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王晓东,今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从河南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通过“吴瑞项目”赴美留学,现为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去年被聘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在2004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期间,三位华人生命科学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国内科技界如何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创设优良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问: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中国靠什么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答:科研与体育有很多相似之处,竞争性都非常激烈。体育比赛除了金牌,还有银牌和铜牌,而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中,第一个做出来叫发现,第二个只能叫跟踪了。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对人才的竞争是不遗余力的。


  现在国内常讲要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最重要的是事业留人。一般科学家对个人生活的待遇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事业是能够凝聚人心的。现在中国非常重视吸引世界一流人才,这是明智的。一个球队有一个灵魂人物,就可以使球队的水平提高一大截,而且能把别人的水平也带起来。同样,一个顶尖的人才能够吸引一批人,组织一批人,带动一批人。


  问:在科研中,做“领队”与做“队员”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体育比赛中,一个教练,至少应该懂得技术细节,如果不懂就当不了教练,最好去当观众。作为一个科研带头人或说项目负责人,或者当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你如果在科研方面不能够专注到细节,你是带不了人,当不了领队的。所以,做一个科研上的领队,一定要注重细节。


  问: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才能促进人才成长?


  答:人才的成长,也要一个有压力的环境。我们了解美国的一个研究所,它有350个实验室,实验室的研究经费和个人待遇在美国是领先的,但是这里每5年要搞一次评估,评估非常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在过去一轮评估中,约有20%的人被刷下来,里面有许多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是一个严格而公正的评价机制,它就是看你做出成果没有,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问:有压力是否与宽松的环境相矛盾?


  答:我们常说要给科学家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环境,这指的是你有条件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在一个竞争机制好的环境中,并不意味着有了足够的资源,你可以过得很舒服。反过来,资源越多,你的压力越大。因为做不好工作,做不出成果,你将无权使用良好的条件,被淘汰出局。


  问:建立一个公平的科研环境,还包括哪些方面?


  答: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地争取经费的机制。现在国内存在的问题是,有的钱应该给工作做得很好的人,却给得不够,而一些不该拿到钱的人却拿到了,这就是经费的分配制度有问题。同时,争取经费要去跑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样会跑关系的人即使不是一流科学家也能拿到很多钱,而真正埋头做研究、有成果的人则拿不到足够的经费。这就不是一个激励产生一流科学家的机制。搞科学研究,你花100%的精力都可能做不好,现在还要花很多精力去搞关系,怎么出一流人才和一流成果呢?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做得好就多给钱。


  问:在国外和国内兼职,新成果出来,你会选择在哪里发布?


  答:成果是知识产权,国际上有非常清楚的办法,根据某个地方投入的多少,分享知识产权。我们的科研成果通常在科学杂志上通过同行评审,然后向全世界发表。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在中国本地申请知识产权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做法是,这边的工作和美国的工作分开,这边完成的工作在这边申请专利,现在已经以复旦大学的名义出面申请了两项专利。如果是合作的,要尊重合作的过程,因为合作做出了成果,比不合作要好得多,创造成果对全人类都有用。出成果需要很多实验要合作,才能获得最快最好的结果。将来成果的分享要按国际惯例进行,不要害怕这样那样的关系。现在科学上合作越来越多,合作是双赢。华人生命科学家三人谈:人才大竞争 中国怎么办


年逾古稀的吴瑞先生,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美国华人中最有影响和声望的著名生物学家。改革开放初期,他向美国百所一流大学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并说服他们接受中国留学生,最终促成了CUSBEA(中美生物学交流计划)项目,也就是常说的“吴瑞项目”的实施。这一项目自1981年连续8年共派出425人,如今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


  许田,复旦大学毕业后,于1982年去美国。现为耶鲁大学教授,遗传学系副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王晓东,今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从河南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通过“吴瑞项目”赴美留学,现为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去年被聘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在2004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期间,三位华人生命科学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国内科技界如何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创设优良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问: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中国靠什么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答:科研与体育有很多相似之处,竞争性都非常激烈。体育比赛除了金牌,还有银牌和铜牌,而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中,第一个做出来叫发现,第二个只能叫跟踪了。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对人才的竞争是不遗余力的。


  现在国内常讲要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最重要的是事业留人。一般科学家对个人生活的待遇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事业是能够凝聚人心的。现在中国非常重视吸引世界一流人才,这是明智的。一个球队有一个灵魂人物,就可以使球队的水平提高一大截,而且能把别人的水平也带起来。同样,一个顶尖的人才能够吸引一批人,组织一批人,带动一批人。


  问:在科研中,做“领队”与做“队员”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体育比赛中,一个教练,至少应该懂得技术细节,如果不懂就当不了教练,最好去当观众。作为一个科研带头人或说项目负责人,或者当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你如果在科研方面不能够专注到细节,你是带不了人,当不了领队的。所以,做一个科研上的领队,一定要注重细节。


  问: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才能促进人才成长?


  答:人才的成长,也要一个有压力的环境。我们了解美国的一个研究所,它有350个实验室,实验室的研究经费和个人待遇在美国是领先的,但是这里每5年要搞一次评估,评估非常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在过去一轮评估中,约有20%的人被刷下来,里面有许多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是一个严格而公正的评价机制,它就是看你做出成果没有,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问:有压力是否与宽松的环境相矛盾?


  答:我们常说要给科学家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环境,这指的是你有条件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在一个竞争机制好的环境中,并不意味着有了足够的资源,你可以过得很舒服。反过来,资源越多,你的压力越大。因为做不好工作,做不出成果,你将无权使用良好的条件,被淘汰出局。


  问:建立一个公平的科研环境,还包括哪些方面?


  答: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地争取经费的机制。现在国内存在的问题是,有的钱应该给工作做得很好的人,却给得不够,而一些不该拿到钱的人却拿到了,这就是经费的分配制度有问题。同时,争取经费要去跑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样会跑关系的人即使不是一流科学家也能拿到很多钱,而真正埋头做研究、有成果的人则拿不到足够的经费。这就不是一个激励产生一流科学家的机制。搞科学研究,你花100%的精力都可能做不好,现在还要花很多精力去搞关系,怎么出一流人才和一流成果呢?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做得好就多给钱。


  问:在国外和国内兼职,新成果出来,你会选择在哪里发布?


  答:成果是知识产权,国际上有非常清楚的办法,根据某个地方投入的多少,分享知识产权。我们的科研成果通常在科学杂志上通过同行评审,然后向全世界发表。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在中国本地申请知识产权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做法是,这边的工作和美国的工作分开,这边完成的工作在这边申请专利,现在已经以复旦大学的名义出面申请了两项专利。如果是合作的,要尊重合作的过程,因为合作做出了成果,比不合作要好得多,创造成果对全人类都有用。出成果需要很多实验要合作,才能获得最快最好的结果。将来成果的分享要按国际惯例进行,不要害怕这样那样的关系。现在科学上合作越来越多,合作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