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支那大捷:亚洲大陆的诺曼底登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53:29
<P>亚洲时报8月5日报导:(编者按:六十年前的今天,中国美国军队联手取得密支那大捷;成为日本战败的其中一个关键。所以,有历史学者视密支那大捷为“亚洲大陆的诺曼底登陆”。

亚洲时报在线获中国《品周报》独家授权转载全文,把作者重新走了一次密支那大捷的路线的见闻介绍给读者。由于篇幅所限,内文略加删节。

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东南国土沦陷殆尽,西南抗日大后方的对外交通全赖战时抢修而成的滇缅公路。但日军在印度支那与马来半岛得手之后,兵锋直指缅甸,进窥英、美的禁脔印度,“陪都”重庆也即将成为“孤岛”,中国战区(包括越南、台湾地区等)的盟军各方同时意识到联合军事行动的必要性。

于是,中国政府集中10万精锐部队,组成抗日远征军,跨出国门,联手英军,在萨尔温江(SalweenRiver)与伊洛瓦底江(IrrawaddyoRiver)之间与日军对攻。由于上层指挥失误,中、英军队全线溃败,缅甸失守。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到印度,另一部分则穿越人迹罕至的缅北丛林与野人山,数万将士魂归天国,骨留他乡。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突围中负伤,在缅北茅邦村不治身亡;第5军军长杜聿明命悬一线,回国时仍在担架上昏迷不醒。由于中国军队拼死抵抗,并主动炸毁怒江上最重要的惠通桥,终于将战线稳定在怒江、高黎贡山一线,但滇西重镇腾冲、畹町、龙陵等尽陷敌手。

发动第二次缅甸战役

1943年初,陈纳德将军领导的美国志愿援华飞行队(即着名的“飞虎队”)改组成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纳入盟军战斗序列,开辟飞越喜玛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的“驼峰航线”,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架起空中桥梁。“飞虎队”的勇敢行动,虽可聊补战时中国的无米之炊,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战略物资匮乏的问题。因此,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JosephoWarrenStilwell)将军提出尽快修建一条中印公路,连接中国昆明与印度的加尔各答(Calcutta)。

但中印公路不能在日军占领下修建。于是,退至印度的中国军队被扩充、改编为新1军,由在昆仑关战役中声名大震的郑洞国出任军长,下辖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度军队联手美、英军队,以胡康河谷为首战目标,发动第二次缅甸战役,为抗日大后方的生命线杀开一条血路。而一年多前死难战友的遗骨,则成了通向密支那大捷的醒目路标!

1943年底,孙立人的新38师攻克缅北于邦。当参谋人员请示如何处置日军俘虏时,孙立人说:“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侵略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1944年3月,中、美军队联手攻克瓦鲁班,将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赶出胡康河谷。据缴获的日军报告称,“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队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1944年3月到6月,中国军队连克缅北的加迈和孟拱,田中新一师团长率日军第18师团的1500多名残兵仓皇南逃。在孟拱附近的一个山谷里,竟有2000余名装备齐全的日军被中国军队集体困死!

密支那大战打响

但在此时,驻密支那的日军还骄傲地在街头闲聊瞎逛。5月16日,美国空军大规模突袭密支那。次日上午,中美联合突击队夺下密支那机场,并随后将中国驻印度军队空运到前线。5月18日上午10时,史迪威将军全副武装飞抵密支那,亲自督战。密支那战役由大规模空袭、空运,转入逐步展开的地面争夺。

缅北的雨季影响飞机的降落,运载中国军队的美国滑翔机常被日军击中,从机舱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机场的树叶和草丛。中国军队只能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第150团曾一度攻占密支那火车站,却在日军的反攻中失守。

沿着泥泞的道路,中国军队一天的强攻,还不足以将战线前推200米。有时白天夺下的阵地,又被日军晚上从坑道发动的突袭夺回。雨水和洪水使密支那的低地变成沼泽,沼泽变成汪洋。战士大量减员,战斗呈胶着状态。史迪威将军也无可奈何。

战略性重大胜利

7月7日,在抗日战争爆发7周年的纪念日,身处密支那前线的郑洞国、孙立人等将领向中国军队下达总攻令。借着美军轰炸机和新式火箭炮的掩护,中国军队再度夺下密支那火车站,并与美军一起,形成对市区的三面包围之势。日军阵地遭到毁灭性破坏,战壕里积满了雨水,日本兵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拼死抵抗。

7月18日,中、美军队转入密支那街区巷战,逐巷、逐屋搜索前进,并于8月1日攻下密支那市区的7条主要街道,日军被压缩到城北的最后阵地。当天下午,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招募“决战敢死队”,官兵纷纷报名,连司令部的传令兵、军械兵、伙夫都要求获得以死报国的机会。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中国“敢死队”,在当地华侨的带领下,冒雨绕到日军背后。次日□晨,“敢死队”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日军腹背受敌,意志终于崩溃,除死伤于阵地的日军外,其他残兵惶恐地逃出战壕,投入滚滚的伊洛瓦底江。日军在密支那的最高指挥官水上源藏,来到江边的一棵大树下,拔枪自杀,以“武士道精神”回报天皇。

8月4日,中美联军最后清剿市区的零散日军,打扫战场。8月5日,缅北重镇密支那被中美军队牢牢掌握。经过80天的艰苦激战,中国驻印度军队以上万名官兵的宝贵生命,换来了整个亚洲战场具有战略转折性意义的胜利。用戴安澜将军牺牲前的话讲,“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

密支那大捷,决定了中印公路可以加速修建;滇缅公路重新打通在即;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密支那大捷之前,英、法军队面对日军的咄咄攻势,接连失地丧师,法军弃守越南,英军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缅甸噩耗频传。1944年,日军以3个师团的兵力包围了英帕尔,英军在亚洲的主力第14军团面临灭顶之灾。如果没有密支那大捷,英军失败之后,印度将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而日本更可以抽调精锐陆军增援塞班岛、莱特岛、吕宋岛、硫磺岛等太平洋上的一系列重要岛屿,使美军面临海空胜利、陆地失败的险境,麦克阿瑟的“跳岛战术”将大打折扣。

同样,日军发动的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大会战,切断了中国的南北交通线,越南和缅甸的沦陷,又使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彻底丧失。如果没有密支那大捷,就没有史迪威公路的修通,重庆作为抗日“孤岛”,很可能只有坐困愁城。

密支那大捷,不仅使盟军收复了缅北和滇西的大片土地,还从根本上同时解决了中、美、英三大盟国在亚洲大陆的战略困境。日军经此大败,再也无力进攻印度、调兵太平洋岛屿和扩大在中国的占领区,甚至连巩固以前的战争成果,都显得力不从心。东京在亚洲大陆的战略思维方向,已不再是什么“全面进攻”,而是转变为适当收缩和稳固防守。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6 4:12:15编辑过]
<P>亚洲时报8月5日报导:(编者按:六十年前的今天,中国美国军队联手取得密支那大捷;成为日本战败的其中一个关键。所以,有历史学者视密支那大捷为“亚洲大陆的诺曼底登陆”。

亚洲时报在线获中国《品周报》独家授权转载全文,把作者重新走了一次密支那大捷的路线的见闻介绍给读者。由于篇幅所限,内文略加删节。

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东南国土沦陷殆尽,西南抗日大后方的对外交通全赖战时抢修而成的滇缅公路。但日军在印度支那与马来半岛得手之后,兵锋直指缅甸,进窥英、美的禁脔印度,“陪都”重庆也即将成为“孤岛”,中国战区(包括越南、台湾地区等)的盟军各方同时意识到联合军事行动的必要性。

于是,中国政府集中10万精锐部队,组成抗日远征军,跨出国门,联手英军,在萨尔温江(SalweenRiver)与伊洛瓦底江(IrrawaddyoRiver)之间与日军对攻。由于上层指挥失误,中、英军队全线溃败,缅甸失守。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到印度,另一部分则穿越人迹罕至的缅北丛林与野人山,数万将士魂归天国,骨留他乡。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突围中负伤,在缅北茅邦村不治身亡;第5军军长杜聿明命悬一线,回国时仍在担架上昏迷不醒。由于中国军队拼死抵抗,并主动炸毁怒江上最重要的惠通桥,终于将战线稳定在怒江、高黎贡山一线,但滇西重镇腾冲、畹町、龙陵等尽陷敌手。

发动第二次缅甸战役

1943年初,陈纳德将军领导的美国志愿援华飞行队(即着名的“飞虎队”)改组成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纳入盟军战斗序列,开辟飞越喜玛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的“驼峰航线”,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架起空中桥梁。“飞虎队”的勇敢行动,虽可聊补战时中国的无米之炊,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战略物资匮乏的问题。因此,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JosephoWarrenStilwell)将军提出尽快修建一条中印公路,连接中国昆明与印度的加尔各答(Calcutta)。

但中印公路不能在日军占领下修建。于是,退至印度的中国军队被扩充、改编为新1军,由在昆仑关战役中声名大震的郑洞国出任军长,下辖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度军队联手美、英军队,以胡康河谷为首战目标,发动第二次缅甸战役,为抗日大后方的生命线杀开一条血路。而一年多前死难战友的遗骨,则成了通向密支那大捷的醒目路标!

1943年底,孙立人的新38师攻克缅北于邦。当参谋人员请示如何处置日军俘虏时,孙立人说:“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侵略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1944年3月,中、美军队联手攻克瓦鲁班,将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赶出胡康河谷。据缴获的日军报告称,“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队战斗最自信。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队,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技术,都完全改变了面貌。我军损失惨重……全军不禁为之愕然。”

1944年3月到6月,中国军队连克缅北的加迈和孟拱,田中新一师团长率日军第18师团的1500多名残兵仓皇南逃。在孟拱附近的一个山谷里,竟有2000余名装备齐全的日军被中国军队集体困死!

密支那大战打响

但在此时,驻密支那的日军还骄傲地在街头闲聊瞎逛。5月16日,美国空军大规模突袭密支那。次日上午,中美联合突击队夺下密支那机场,并随后将中国驻印度军队空运到前线。5月18日上午10时,史迪威将军全副武装飞抵密支那,亲自督战。密支那战役由大规模空袭、空运,转入逐步展开的地面争夺。

缅北的雨季影响飞机的降落,运载中国军队的美国滑翔机常被日军击中,从机舱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机场的树叶和草丛。中国军队只能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第150团曾一度攻占密支那火车站,却在日军的反攻中失守。

沿着泥泞的道路,中国军队一天的强攻,还不足以将战线前推200米。有时白天夺下的阵地,又被日军晚上从坑道发动的突袭夺回。雨水和洪水使密支那的低地变成沼泽,沼泽变成汪洋。战士大量减员,战斗呈胶着状态。史迪威将军也无可奈何。

战略性重大胜利

7月7日,在抗日战争爆发7周年的纪念日,身处密支那前线的郑洞国、孙立人等将领向中国军队下达总攻令。借着美军轰炸机和新式火箭炮的掩护,中国军队再度夺下密支那火车站,并与美军一起,形成对市区的三面包围之势。日军阵地遭到毁灭性破坏,战壕里积满了雨水,日本兵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拼死抵抗。

7月18日,中、美军队转入密支那街区巷战,逐巷、逐屋搜索前进,并于8月1日攻下密支那市区的7条主要街道,日军被压缩到城北的最后阵地。当天下午,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招募“决战敢死队”,官兵纷纷报名,连司令部的传令兵、军械兵、伙夫都要求获得以死报国的机会。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中国“敢死队”,在当地华侨的带领下,冒雨绕到日军背后。次日□晨,“敢死队”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日军腹背受敌,意志终于崩溃,除死伤于阵地的日军外,其他残兵惶恐地逃出战壕,投入滚滚的伊洛瓦底江。日军在密支那的最高指挥官水上源藏,来到江边的一棵大树下,拔枪自杀,以“武士道精神”回报天皇。

8月4日,中美联军最后清剿市区的零散日军,打扫战场。8月5日,缅北重镇密支那被中美军队牢牢掌握。经过80天的艰苦激战,中国驻印度军队以上万名官兵的宝贵生命,换来了整个亚洲战场具有战略转折性意义的胜利。用戴安澜将军牺牲前的话讲,“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

密支那大捷,决定了中印公路可以加速修建;滇缅公路重新打通在即;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密支那大捷之前,英、法军队面对日军的咄咄攻势,接连失地丧师,法军弃守越南,英军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缅甸噩耗频传。1944年,日军以3个师团的兵力包围了英帕尔,英军在亚洲的主力第14军团面临灭顶之灾。如果没有密支那大捷,英军失败之后,印度将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而日本更可以抽调精锐陆军增援塞班岛、莱特岛、吕宋岛、硫磺岛等太平洋上的一系列重要岛屿,使美军面临海空胜利、陆地失败的险境,麦克阿瑟的“跳岛战术”将大打折扣。

同样,日军发动的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大会战,切断了中国的南北交通线,越南和缅甸的沦陷,又使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彻底丧失。如果没有密支那大捷,就没有史迪威公路的修通,重庆作为抗日“孤岛”,很可能只有坐困愁城。

密支那大捷,不仅使盟军收复了缅北和滇西的大片土地,还从根本上同时解决了中、美、英三大盟国在亚洲大陆的战略困境。日军经此大败,再也无力进攻印度、调兵太平洋岛屿和扩大在中国的占领区,甚至连巩固以前的战争成果,都显得力不从心。东京在亚洲大陆的战略思维方向,已不再是什么“全面进攻”,而是转变为适当收缩和稳固防守。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6 4:12:15编辑过]
  谢谢yangjunjay转贴好文章
[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