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降清的真正原因不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6:52:35


如果没有吴三桂的投降,清军未必就能打进山海关,也就不一定会有后来的清王朝。可是吴三桂为什么要降清?几百年来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吴梅村的两句诗“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把吴三桂说成了一个迷恋美色的多情种子,而把吴三桂当汉奸的原因归结为红颜祸水。而李自成失败的根源,就被引导成了一场争风吃醋的情场斗争,都怪刘宗敏色胆包天,抢了吴三桂的女人,逼反了吴三桂。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分析一下,亲属家眷在吴三桂的心中到底占多少分量。

大顺军攻克北京时,吴三桂的亲属家眷多数在北京,沦为俘虏,这是事实。可是,吴三桂如果真的挂念亲人安危,他一听到北京被围,就应该立刻率军救援。而且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祯曾经明诏吴三桂率军勤王,吴三桂率军进京不存在任何障碍。既可以保护崇祯皇帝,又可以保护自己的家人。可是吴三桂接到勤王诏书后,行动极其缓慢,并没有救兵如救火的紧迫感(这是比救兵更重要的“救驾”)。关宁军在路上拖泥带水的行军多日,直到北京城破,崇祯上吊,关宁军还在路上。吴家的一家老小也因此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

大顺军进京之后,曾为了逼饷而拷打吴襄,这其间据说还发生了刘宗敏抢掳陈圆圆的事件(众说不一,也有史料说陈圆圆此时不在北京)。这激怒了吴三桂,本来已经接受了大顺军招降的吴三桂中途反水,率军重新占据山海关,抗拒大顺军,并向关外的满清联络“借兵剿贼”。

可是有一点令人质疑:刘宗敏抢陈圆圆这件事,虽然很是无赖。但直到此时,李自成毕竟没有杀害吴家的任何一个亲人。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小妾陈圆圆都还活着。双方没有欠下血债,再说陈圆圆也不是吴三桂的正室,只是小妾而已。此时完全有调和的可能,吴三桂真的就会因此而反了吗?更可疑的是他这样一反水,此不是更置家人于死地吗?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是无法用“红颜祸水”的说法来解释了。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反水,大为后悔,只好准备亲征山海关,武力解决。但是,李自成在出征的时候,仍然把吴家的一家老小都带在军中。也就是说,李自成仍然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到了山海关,李自成就立刻命吴襄写信招降。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如果真的是看重亲情爱情,他完全可以趁机与李自成谈判。以归顺为条件,把自己的一家老小都要回来,李自成这时候肯定会答应的。如果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还可以要求惩治刘宗敏。可是吴三桂的态度,是根本就不谈判。回了一封信给老爹:父亲不做忠臣,儿也不做孝子!恩断义绝,居然和自己的亲爹划清界线了。

吴三桂骂自己的老爹不做忠臣,这简直可以让人笑掉牙了。吴襄再不济,也没有干出引清兵进关的事情来啊。你吴三桂有什么资格骂自己的爹不是忠臣?“儿不做孝子”这句话倒是真的,吴三桂的确不是孝子。可说到这里,事实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一个连自己的老爹都可以不要的吴三桂,会把陈圆圆的死活放在心上吗?

事情至此,双方就只有开战了。山海关一片石大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吴三桂借助八旗兵之力,以压倒性的优势大败李自成,这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大战,甚至可以说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之战。
需要指出的是,吴三桂此时很清楚,自己的老爹就在李自成军中,打仗的时候刀枪无眼,选择开战,就意味着自己的亲爹极有可能丧命。但是吴三桂没有一点顾虑,打得非常狠。

战役结束了,失败的李自成大怒之下,杀了吴襄和吴家的几十口人。我认为,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就是吴三桂造成的,吴三桂在决定开战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个结果。所以他在给吴襄回信的时候,明明白白的说:儿不做孝子!

无独有偶的是,吴三桂不仅不做孝子,还可以不做慈父。数十年后,三藩之乱发生,这个时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就在北京城里当人质。可是这与山海关大战时的情形一样,同样没有阻止吴三桂的再一次叛乱。

老子的死活可以不管,儿子的死活也可以不管。这样的吴三桂,会那么在意一个小妾陈圆圆吗?(陈圆圆至死都不是吴三桂的正室)  连老爹和儿子都可以不要了,一个小妾在吴三桂心中能有多少分量?
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真是荒谬的可笑。

吴三桂降清,不是为了亲爹,也不是为了陈圆圆,那么他到底看重什么呢?吴三桂最重视的,是他自己的地位、权势和军队。

明朝末期,明军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军阀化现象。只知有大帅、不知有朝廷。吴三桂虽然是明朝的边关将帅,但是关宁军对于吴三桂来说,已经日益变成了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北京城破、明朝灭亡。关宁军就彻底沦为了吴三桂的私人工具,这个时候的关宁军已经“姓吴”了。吴三桂的身份,也已经是一个彻底的军阀了。军阀最重视的当然是自己的私人权势和军队。

吴三桂不降李自成,不是因为陈圆圆被抢掳。而是因为他从中看出来了,李自成对他还不够重视。自己如果投降李自成。成为李自成手下的将军,那他经营多年的关宁军,也有可能改“姓李”。抢陈圆圆事小,抢关宁军事大。相比之下,满清的条件就优厚多了:封自己做平西王。这关键也不在于一个王位,而事实是,满清默许了吴三桂可以继续掌握关宁军。所以吴三桂日后就算背了个汉奸的骂名,仍然可以在云南称王。而后来的反叛,其关键也在于“削藩”,实际上就是削兵权而已。

确保自己对关宁军的控制,才是吴三桂真正的心结。可惜吴梅村之辈的酸文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他们总是把目光盯在女人的身上,总是反复吟唱“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谬论,殊不知这是多么的荒诞不经。

如果没有吴三桂的投降,清军未必就能打进山海关,也就不一定会有后来的清王朝。可是吴三桂为什么要降清?几百年来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吴梅村的两句诗“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把吴三桂说成了一个迷恋美色的多情种子,而把吴三桂当汉奸的原因归结为红颜祸水。而李自成失败的根源,就被引导成了一场争风吃醋的情场斗争,都怪刘宗敏色胆包天,抢了吴三桂的女人,逼反了吴三桂。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分析一下,亲属家眷在吴三桂的心中到底占多少分量。

大顺军攻克北京时,吴三桂的亲属家眷多数在北京,沦为俘虏,这是事实。可是,吴三桂如果真的挂念亲人安危,他一听到北京被围,就应该立刻率军救援。而且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祯曾经明诏吴三桂率军勤王,吴三桂率军进京不存在任何障碍。既可以保护崇祯皇帝,又可以保护自己的家人。可是吴三桂接到勤王诏书后,行动极其缓慢,并没有救兵如救火的紧迫感(这是比救兵更重要的“救驾”)。关宁军在路上拖泥带水的行军多日,直到北京城破,崇祯上吊,关宁军还在路上。吴家的一家老小也因此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

大顺军进京之后,曾为了逼饷而拷打吴襄,这其间据说还发生了刘宗敏抢掳陈圆圆的事件(众说不一,也有史料说陈圆圆此时不在北京)。这激怒了吴三桂,本来已经接受了大顺军招降的吴三桂中途反水,率军重新占据山海关,抗拒大顺军,并向关外的满清联络“借兵剿贼”。

可是有一点令人质疑:刘宗敏抢陈圆圆这件事,虽然很是无赖。但直到此时,李自成毕竟没有杀害吴家的任何一个亲人。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小妾陈圆圆都还活着。双方没有欠下血债,再说陈圆圆也不是吴三桂的正室,只是小妾而已。此时完全有调和的可能,吴三桂真的就会因此而反了吗?更可疑的是他这样一反水,此不是更置家人于死地吗?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是无法用“红颜祸水”的说法来解释了。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反水,大为后悔,只好准备亲征山海关,武力解决。但是,李自成在出征的时候,仍然把吴家的一家老小都带在军中。也就是说,李自成仍然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到了山海关,李自成就立刻命吴襄写信招降。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如果真的是看重亲情爱情,他完全可以趁机与李自成谈判。以归顺为条件,把自己的一家老小都要回来,李自成这时候肯定会答应的。如果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还可以要求惩治刘宗敏。可是吴三桂的态度,是根本就不谈判。回了一封信给老爹:父亲不做忠臣,儿也不做孝子!恩断义绝,居然和自己的亲爹划清界线了。

吴三桂骂自己的老爹不做忠臣,这简直可以让人笑掉牙了。吴襄再不济,也没有干出引清兵进关的事情来啊。你吴三桂有什么资格骂自己的爹不是忠臣?“儿不做孝子”这句话倒是真的,吴三桂的确不是孝子。可说到这里,事实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一个连自己的老爹都可以不要的吴三桂,会把陈圆圆的死活放在心上吗?

事情至此,双方就只有开战了。山海关一片石大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吴三桂借助八旗兵之力,以压倒性的优势大败李自成,这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大战,甚至可以说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之战。
需要指出的是,吴三桂此时很清楚,自己的老爹就在李自成军中,打仗的时候刀枪无眼,选择开战,就意味着自己的亲爹极有可能丧命。但是吴三桂没有一点顾虑,打得非常狠。

战役结束了,失败的李自成大怒之下,杀了吴襄和吴家的几十口人。我认为,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就是吴三桂造成的,吴三桂在决定开战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个结果。所以他在给吴襄回信的时候,明明白白的说:儿不做孝子!

无独有偶的是,吴三桂不仅不做孝子,还可以不做慈父。数十年后,三藩之乱发生,这个时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就在北京城里当人质。可是这与山海关大战时的情形一样,同样没有阻止吴三桂的再一次叛乱。

老子的死活可以不管,儿子的死活也可以不管。这样的吴三桂,会那么在意一个小妾陈圆圆吗?(陈圆圆至死都不是吴三桂的正室)  连老爹和儿子都可以不要了,一个小妾在吴三桂心中能有多少分量?
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真是荒谬的可笑。

吴三桂降清,不是为了亲爹,也不是为了陈圆圆,那么他到底看重什么呢?吴三桂最重视的,是他自己的地位、权势和军队。

明朝末期,明军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军阀化现象。只知有大帅、不知有朝廷。吴三桂虽然是明朝的边关将帅,但是关宁军对于吴三桂来说,已经日益变成了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北京城破、明朝灭亡。关宁军就彻底沦为了吴三桂的私人工具,这个时候的关宁军已经“姓吴”了。吴三桂的身份,也已经是一个彻底的军阀了。军阀最重视的当然是自己的私人权势和军队。

吴三桂不降李自成,不是因为陈圆圆被抢掳。而是因为他从中看出来了,李自成对他还不够重视。自己如果投降李自成。成为李自成手下的将军,那他经营多年的关宁军,也有可能改“姓李”。抢陈圆圆事小,抢关宁军事大。相比之下,满清的条件就优厚多了:封自己做平西王。这关键也不在于一个王位,而事实是,满清默许了吴三桂可以继续掌握关宁军。所以吴三桂日后就算背了个汉奸的骂名,仍然可以在云南称王。而后来的反叛,其关键也在于“削藩”,实际上就是削兵权而已。

确保自己对关宁军的控制,才是吴三桂真正的心结。可惜吴梅村之辈的酸文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他们总是把目光盯在女人的身上,总是反复吟唱“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谬论,殊不知这是多么的荒诞不经。
李自成把整个官僚阶层全推到对立面去了


你不是吴三桂,你怎么知道不是为红颜。。。不要这么肯定 笑别人荒诞。。只能说是为女人的可能性不大

你不是吴三桂,你怎么知道不是为红颜。。。不要这么肯定 笑别人荒诞。。只能说是为女人的可能性不大
吴三桂降清的真正原因当然不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之辈的酸文人也是知道这一点,楼主委屈他们了。
文人本色,喜欢往歪里想。百姓淫民,喜欢听这种戏剧化。
其实三桂是曲线救国
呵呵,楼主难道真的认为:很多人都认为是“冲关一怒为红颜吗”?
马甲1号 发表于 2010-10-24 00:07


    农民军进城以后,实行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灭顶之灾。

你不是吴三桂,你怎么知道不是为红颜。。。不要这么肯定 笑别人荒诞。。只能说是为女人的可能性不大
超大嫦娥 发表于 2010-10-24 02:46


吴襄在李自成的手中,没妨碍吴三桂与李自成大战山海关。
吴应熊在北京为人质,也照样会发生三藩之乱。
老子、儿子的死活都可以不管,一个小妾陈圆圆能有多少分量?

就连吴三桂自己也没说他降清的原因是刘宗敏抢了他的女人,他说的理由是借兵剿贼,为崇祯报仇。

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吴梅村编出来的。
你不是吴三桂,你怎么知道不是为红颜。。。不要这么肯定 笑别人荒诞。。只能说是为女人的可能性不大
超大嫦娥 发表于 2010-10-24 02:46


吴襄在李自成的手中,没妨碍吴三桂与李自成大战山海关。
吴应熊在北京为人质,也照样会发生三藩之乱。
老子、儿子的死活都可以不管,一个小妾陈圆圆能有多少分量?

就连吴三桂自己也没说他降清的原因是刘宗敏抢了他的女人,他说的理由是借兵剿贼,为崇祯报仇。

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吴梅村编出来的。
回复 1# 龙在海角


楼主,这是我的观点,如果有兴趣,咱们再聊。
http://lt.cjdby.net/thread-573349-1-1.html
SeaBrown 发表于 2010-10-24 20:57

你的那个帖子已经被锁了。就在这里聊吧。

我认为吴三桂之所以投降大顺后又再次背叛,原因是他在中途听到的消息与他原来的期望相差太大。

吴三桂原来的设想,就是保住吴家的政治地位,同时也保住自己属下的关宁军。并且还期盼李自成能让他继续率领关宁军。

可是他在中途听到的消息,是李自成及其部下正在京城拷打前明官员、逼索饷银。也就是说,自己归顺李自成,连吴家的家产都不一定保全。更不用说政治地位和军队了。这个反差太大,吴三桂立刻就改了主意。
至于说陈圆圆,我认为这个时候她根本就不在吴三桂的考虑范围之内。吴三桂不可能把一个女人看的如此重要。
把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演绎成争风吃醋的风流韵事,恰恰是某些文人的拿手好戏,这一类的案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

918不抵抗的原因,不也被某些文人说成是张学良忙于泡妞贻误了军机吗?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那管东师入沈阳。

说这个说成是不抵抗的原因,今天还有人相信吗?

如果我们不相信张学良会为了泡妞而不打仗,那我们又怎么相信吴三桂就会为了陈圆圆而冲冠一怒为红颜呢?
龙在海角 发表于 2010-10-24 23:31
宠爱李思思的宋徽宗发前来喝彩 {:hao:}
我晕,吴三桂几十年的职业军人了,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就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势!只有傻子才相信艳史……
Q6 发表于 2010-10-24 23:40

李师师和宋徽宗对金软弱无能有一丝一毫相关么?
SeaBrown 发表于 2010-10-24 20:57

请问,郭沫若何时何地何篇文章说“李自成入京后迅速退化成大地主阶级的代表”了?
凉城被围还在城楼上和小周后吟唱临江仙的某后主那真是亡国为红颜了!
李自成进京后,犯的最大错误不是腐化享乐,也不是变质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最大错误就是骄傲轻敌了,认为打下北京就意味着平定天下。对近在眼前的强敌没有警惕,结果被吴三桂勾结八旗兵打了个猝不及防。
为了一个妓女就能干出这么大事?不要停民间讹传了,看看关宁系将领后期表现就能看出吴三桂等人降清无非是身家利益!
换个架空的话题,如果三藩不反,中国会有何种归宿?
莫谈国是 发表于 2010-10-25 19:08


    =====三番造反的事已经大到可以影响历史进程了?我不觉得
回复 19# 莫谈国是


    ====想了下,这个靠谱些。当年曾国藩巅峰的时候如果造反了,中国会怎样。
吴三桂和他的关宁军,已经是地方军阀了。
窃明里面有讲述,全国60%的收入都投入到关宁前线了,关宁军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不会愿意失去这种利益的,这不是吴三桂一个人或者几个军队高级将领就能放弃掉的。
养贼自重的深刻反映啊。

至于说李自成把整个官僚和地主阶级推到了对立面,那么毛的革命不是一开始就把地主资产阶级给对立了吗?毛怎么就能成功呢?
zchzyh 发表于 2010-10-26 01:02

对于红色政权,是有开明绅士、起义将领等等概念的……
回复 1# 龙在海角

好文章,顶一下:D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10-26 16:05


    李自成对降官降将也是有区别对待的,所谓“用者派少,令其自完,不用者派多,一言不辨即夹。”。《明史》中也说:“大抵降者十七,刑者十三。”
caesar2003 发表于 2010-10-25 22:26

曾国藩想造反很难。曾与吴的情况不一样,吴三桂在关宁军中是大权独揽,可掌握关宁军的全部兵力。

而湘军是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三巨头并存,曾一个人指挥不了全部湘军。如果曾反了,而胡、左二人不肯反,那不用八旗兵来打,湘军自己就先分裂了。

除非是胡、曾、左三人商量好了联手造反,那还有希望。
龙在海角 发表于 2010-10-25 18:07


说吴三桂降清是为陈圆圆是简化历史,说李自成在一片石一败就失去江山也是简化历史。
毕竟兵败一片石,李失去的不过是河北,他还有河南、山西、尤其是还有陕西。
而且从一片石到九宫山还有一年喽!

我觉得吧!就是我个人认为呀!
古代的官主要的任务是:催课听讼。
古代的税主要的用处是:官奉兵饷。
那时,明朝的官已经无法用明朝的税养明朝的兵,内平流寇、外灭建夷。
这个问题崇祯没有解决,明朝灭亡是很正常的。
李自成有一支革命队伍,运营成本很低,革命热情很高。并且通过以战养战的方法维持。
但是,老李革命的时间很长,开府治事的时间很短。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文官体系,明朝就哗啦啦了。
老李抱着进了金銮殿,一切都OK的梦想进入北京。
发现崇祯留给他的除了江山还有麻烦。
崇祯站在官僚之上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老李尝试站在官僚对立面解决问题,不死也难。
满清有一支八旗队伍,运营成本也低,革命热情也高。
入关后,通过圈地就完成了角色转换,还不增加开支,不减少战斗力。
满清在沈阳就有六部,进了北京自然而然接受了明朝的管理体系,不成也难。
虽然,老李和满清有个,亡国和亡天下的差别。
但是最终还是经济规律和官僚利益打赢了圣人教化, 被发?干脆就不要发了。

说吴三桂降清是为陈圆圆是简化历史,说李自成在一片石一败就失去江山也是简化历史。
毕竟兵败一片石,李失去的不过是河北,他还有河南、山西、尤其是还有陕西。
而且从一片石到九宫山还有一年喽!
SeaBrown 发表于 2010-10-26 20:00


说李自成在进京后变得骄傲轻敌,不仅仅是指一片石的战败。

还包括在整个大战略上的兵力分散,四面出击。进北京并不意味着彻底胜利,当时的全国分为四方,东北有满清、江南有南明、四川还有张献忠。想统一全国还要经过多次恶战。正确的战略应该是各个击破,在用兵上要分出主次。而李自成当时是到处用兵,把一大部分兵力调动南下,甚至还要入川抢张献忠的地盘,对近在眼前的满清则没有任何防范。结果一片石惨败后,连保卫北京的兵力也没有了,只能仓皇出逃。

如果不是大顺军的兵力过于分散,只要在河北集结重兵,就算是一片石之战败了,还可以打北京保卫战。毕竟也先、皇太极都曾经在北京城下无功而返。
说吴三桂降清是为陈圆圆是简化历史,说李自成在一片石一败就失去江山也是简化历史。
毕竟兵败一片石,李失去的不过是河北,他还有河南、山西、尤其是还有陕西。
而且从一片石到九宫山还有一年喽!
SeaBrown 发表于 2010-10-26 20:00


说李自成在进京后变得骄傲轻敌,不仅仅是指一片石的战败。

还包括在整个大战略上的兵力分散,四面出击。进北京并不意味着彻底胜利,当时的全国分为四方,东北有满清、江南有南明、四川还有张献忠。想统一全国还要经过多次恶战。正确的战略应该是各个击破,在用兵上要分出主次。而李自成当时是到处用兵,把一大部分兵力调动南下,甚至还要入川抢张献忠的地盘,对近在眼前的满清则没有任何防范。结果一片石惨败后,连保卫北京的兵力也没有了,只能仓皇出逃。

如果不是大顺军的兵力过于分散,只要在河北集结重兵,就算是一片石之战败了,还可以打北京保卫战。毕竟也先、皇太极都曾经在北京城下无功而返。
从中国历史的规律来看,丢失京城的政权,都是一撅不振,没有能起死回生的。

安禄山攻占长安,唐朝从此就再也没缓过劲来,直到灭亡。
金兵破开封,北宋灭亡。南宋也始终偏安一隅。
元朝丢掉大都后也完了。明朝也是一样。

所以李自成既然在北京称帝定都,就应该集结重兵捍卫。称帝后立刻丢掉都城,原本蜇伏待机的地主武装、明军降兵降将便纷纷反水,群起而攻之了。
吴三桂当然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而与李自成为敌。
回复 26# 龙在海角
我记得有些演义里说的是胡左都想做开国元勋,就是曾不愿意做刘裕。

回复  龙在海角
我记得有些演义里说的是胡左都想做开国元勋,就是曾不愿意做刘裕。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10-10-27 18:47


这不太可能。左宗棠有没有想法不好说,但胡林翼对清廷是死心塌地的效忠。他把自己比作是从一而终的节妇。在《胡文忠公遗集》卷65,第2页,胡林翼本人写的:“吾人以身许国,即难进退任情”、“如女子结缡,从一而终”。
回复  龙在海角
我记得有些演义里说的是胡左都想做开国元勋,就是曾不愿意做刘裕。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10-10-27 18:47


这不太可能。左宗棠有没有想法不好说,但胡林翼对清廷是死心塌地的效忠。他把自己比作是从一而终的节妇。在《胡文忠公遗集》卷65,第2页,胡林翼本人写的:“吾人以身许国,即难进退任情”、“如女子结缡,从一而终”。
从中国历史的规律来看,丢失京城的政权,都是一撅不振,没有能起死回生的。
这个吗,唐亡于黄巢,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还有一半的命,盛唐、残唐都是唐!
还有两次从北京出逃的老佛爷,命不也在大清朝之前不是。
在父道体尊的儒家文化环境下,儿子称父亲为老爷,做父亲的亲孙不亲子,吴三桂对他老爷恐怕也就剩下道义上的尊敬,亲情根本谈不上了,至于女人嘛,吴三桂会缺女人。

冲冠一怒为红颜原本就是在当时文字狱的高压下,吴梅村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调侃手段,借此来嘲讽吴三桂这个汉奸,同时也能避免祸及自身,谁都知道这不是吴三桂降清的真正原因,这首诗个中的来龙去脉已经是遍天下都知道的事情了,楼主你发晚了
回复 32# 龙在海角
《遗集》这东西,跟常公的日记一样,真假一张嘴的。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10-10-28 08:54


    ---------同意。胡林翼或许很忠于大清,但是他更忠于曾国藩。
军事搞手 发表于 2010-10-27 21:34

吴三桂称呼吴襄为老爷吗?这是从那里看到的?
李自成进京后,犯的最大错误不是腐化享乐,也不是变质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最大错误就是骄傲轻敌了,认为打下北京就意味着平定天下。对近在眼前的强敌没有警惕,结果被吴三桂勾结八旗兵打了个猝不及防。
--------我觉得是实话,对清军的实力作了严重的过低估计了,没想到天外有天!吴三桂人品确实真是不怎么样的。
吴三桂降清直接改变了当时两方的战略态势啊。
李自成最大的问题还是他见识不够,没有意识到明朝主力在河南被毁灭后他的主要对手已经是满清了,李自己当时的速胜已经让他骄傲麻痹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根基浅薄,根本无法保证能有效对抗八旗,没有完善有效的根据地也没有足够的精兵,结果一败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