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上的爱国主义与网上的口水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34:03
学者新论:媒体上的爱国主义与网上的口水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

      

                             一

    伊拉克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有关的报道也越来越丰富。美国向巴格达市中心的巴勒斯坦饭店开炮,打死几名新闻工作者,不但没能吓阻记者,反而有更多新闻工作者入驻该饭店。然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新闻报道中间,人们是否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伊拉克?是否能够了解美英联军炮火下伊拉克平民的真实生活?

    笔者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伊拉克一战,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新闻自由的另一面。从硬梆梆的战时新闻报道限制性规定,到赤裸裸地剥夺战地记者的新闻采访权,从明目张胆利用媒体撒谎,到故弄玄虚的“可能性消息”披露,从遮遮掩掩的战地新闻发布会,到有选择地公开披露战况,再到有意识地转移视线,美国在利用媒体进行信息战方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报道为例,美国军方已经多次宣布,“发现了可疑的化学制剂”,“怀疑”是化学武器,“要经过仔细地化验”才能证实,“化验将持续一段时间”,“还没有证实这是化学武器”……在这种连续性的新闻报道中,美国国内的民众已经对美国政府宣称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新闻自由”下,人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战地指挥官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边宣读美军的推进情况,一边用“教鞭”指点着美军飞机上的摄像机拍摄的毫无生命感的轰炸目标。彷佛这场血腥的战争是美军的一场实弹军事演习,而各国的新闻记者都是这场演习中的实习生。导弹下飞溅的肢体,医院中痛哭的儿童,战火中的残垣断壁,坦克下绝望的喊叫,所有这一切彷佛都成了这场“演习”中的虚拟的背景,一场本世纪最惨烈的战争,就在这样的新闻自由下变得模糊起来。

    在这场“演习”中,美国的主流媒体毫无例外地扮演起了爱国主义的角色,他们利用媒体这种特殊的武器,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足够的支援。在越战时期,当时的美国媒体也曾经扮演过类似的角色。只不过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有关伤亡的消息已经无法掩盖,美国的媒体才转而大量报道越战的负面消息。在当时,与其说是媒体的揭露促使美国总统作出撤出越南的决定,不如说是越来越多的伤员被送往美国本土,导致媒体再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其实,对媒体来说,新闻就是观点。离受众距离越近的新闻,媒体的观点越客观;而离受众距离越远的新闻,媒体的观点越主观。所以,美国的公众从遥远的大西洋彼岸了解到的所谓中东战事新闻,最容易成为媒体爱国主义者表达自己意见的载体。

    那么,美国的主流媒体为什么会自觉地扮演爱国主义的角色呢?首先,政治正确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媒体不遵从政府的意愿,就不可能得到所谓的新闻。在现代社会,虽然媒体拥有强大的新闻采访队伍,但主要的信息依然来自官方。如果没有官方的允诺和积极配合,一些媒体还是无法得到战场信息,哪怕是经过过滤后的信息。这对于依靠信息来表达观点的媒体来说,无疑是“自废武功”。因此,小骂大帮忙式的媒体报道比比皆是。其次,爱国主义的新闻报道往往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受众。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官员的支持者,都会成为爱国媒体的赞助人,他们会为媒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最后,爱国主义式的新闻报道还能直接带来实际利益。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为了让随军的外国记者为美军说好话,国防部已经作出决定,那些写出有利于美国政策文章的记者,将会得到美国政府的一笔不菲的“润笔费”。

    对这种自报其丑的新闻,读者不知该作何感想。关于新闻性质的论述汗牛充栋,但每天面对这些以新闻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信息,人们仍然不得不有所警惕,因为在这些新闻的背后,人类的一切合乎逻辑的思维可能都已经被扭曲了。

    当法国总统明确宣布将否决美国向安理会提交的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后,美国国会的“法国面包”立即改成了“自由面包”。相对于这种餐桌上的爱国主义,美国主流媒体的爱国主义更为隐蔽,因而也更容易欺骗公众。但是,作为现代人,面对这些爱国主义的媒体,我们又能作出何种选择呢?

                                      二

    近日,一家英国媒体报道了中国网站上围绕伊拉克战争所发出的不同声音。这家媒体的记者注意到,在主战与反战的争论中,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转移了主题,把反对伊拉克战争与反对美国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战争的争论演变为亲美还是反美的口舌之战。在争论中,一些人士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分为了反美的左派和亲美的右派,少数人甚至用极其刻薄的语言对左派人士进行攻击。

    应该说,这个英国媒体记者的观察是非常敏锐的,报道是真实的。在中国每一次大的事件发生,都会爆发类似的争论。这些争论不代表中国知识界的分裂,这些争论也不代表中国学术争鸣气氛良好,因为这些争论已经超出了学术争鸣的范畴,不仅仅是学术观点分歧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学术范式和学术工作者的人品问题。

    那么,为什么反对战争会成为了反美?为什么主战又和亲美联系在了一起呢?

    首先,在互联网上流传的那份反战声明中,确实将反战与反美联系在了一起。这或许代表了发起人的观点,但在许多签名者看来,既然本次伊拉克战争是由美国发动的,反战当然是反对美国政府的政策。至于美国以前的政策如何,以及美国根本的价值观如何,并不是一纸反战声明所能分析和表达清楚的。然而,由于反战声明发起人所采取的高调的反美立场,使得公众不由地将反战与反对美国的价值观等同起来。可以说,那些被称为左派的知识分子是在授人以柄。

    事实上,反战并不意味着否定美国所倡导的普世的价值观,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言行不一。由于没有太多传统专制文化的历史包袱,美国在进行宪政设计时,吸收了人类文明的许多优点,因此,美国的民主体制中有很多值得各国效仿的地方。但是,价值观念的认同不等于制度设计的照搬。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各国完全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寻找自身的可行方案。技术操作方案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其实,从根本上说,平等自由的基本精神已经写进了各国的宪法,在追求这些基本价值的过程中,各国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已经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融合。美国的问题就在于强求制度的一律,并悍然用武力推行本国的民主制度体系。这是不符合他国人民愿望的错误做法。

    其次,主战的人士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将美国价值观的优越性作为自己的主要理由。这就在无形中将主战与挺美联系在了一起。其实,没有多少人公开否定美国所奉行的价值观。人们反对的只是美国推销自我价值观的方式。一些学者认为美国是民主的,而伊拉克是独裁的,所以美国出兵伊拉克是代表了伊拉克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这是缺乏基本历史常识的推论。在中国古代曾经发生过许多为抵御外寇入侵而精忠报国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为抵抗日本的侵略,即使一贯反对独裁统治的各种政治力量,也都加入到了抗日洪流中。在许多国家,民族的危亡往往会成为独裁政权继续统治的理由。美英等国向伊拉克用兵,虽然试图“解放”伊拉克人民,但对许多伊拉克人民来说,“宁作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他们可能不希望美英将战争强加在他们的头上。

    还有一些主战人士对美国的新闻自由推崇备至,他们相信美国主流媒体所披露的支持战争的讲话和数字,因而作出了追随美国主流媒体声音的选择。这些人或许自认为在中国的媒体工作备尝艰辛,因而习惯于从国内媒体报道的反面来看问题。从这些人士一贯采取的“抬杠”式的评论方式,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定势。知识分子坚守批判立场是必要的,问题是一旦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有些观点恐怕就不具有说服力了。

    现在,伊拉克战事基本结束。但围绕着这场战争而展现的美国主流媒体的爱国主义与网上的口水大战,应该使所有的中国人认真反思。一些人士已经注意到,中国的媒体在市场规律和新闻规律的双重挤压下已经出现了特殊的“失语”,少数媒体急于摆脱宣传喉舌的角色,可是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又不愿意作出“媚俗”的选择,于是出现了价值判断的极度摇摆。其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要遵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直接公开媒体的立场反而更能赢得受众的信任。


来源:人民网 2003年4月18日学者新论:媒体上的爱国主义与网上的口水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

      

                             一

    伊拉克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有关的报道也越来越丰富。美国向巴格达市中心的巴勒斯坦饭店开炮,打死几名新闻工作者,不但没能吓阻记者,反而有更多新闻工作者入驻该饭店。然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新闻报道中间,人们是否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伊拉克?是否能够了解美英联军炮火下伊拉克平民的真实生活?

    笔者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伊拉克一战,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新闻自由的另一面。从硬梆梆的战时新闻报道限制性规定,到赤裸裸地剥夺战地记者的新闻采访权,从明目张胆利用媒体撒谎,到故弄玄虚的“可能性消息”披露,从遮遮掩掩的战地新闻发布会,到有选择地公开披露战况,再到有意识地转移视线,美国在利用媒体进行信息战方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报道为例,美国军方已经多次宣布,“发现了可疑的化学制剂”,“怀疑”是化学武器,“要经过仔细地化验”才能证实,“化验将持续一段时间”,“还没有证实这是化学武器”……在这种连续性的新闻报道中,美国国内的民众已经对美国政府宣称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新闻自由”下,人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战地指挥官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边宣读美军的推进情况,一边用“教鞭”指点着美军飞机上的摄像机拍摄的毫无生命感的轰炸目标。彷佛这场血腥的战争是美军的一场实弹军事演习,而各国的新闻记者都是这场演习中的实习生。导弹下飞溅的肢体,医院中痛哭的儿童,战火中的残垣断壁,坦克下绝望的喊叫,所有这一切彷佛都成了这场“演习”中的虚拟的背景,一场本世纪最惨烈的战争,就在这样的新闻自由下变得模糊起来。

    在这场“演习”中,美国的主流媒体毫无例外地扮演起了爱国主义的角色,他们利用媒体这种特殊的武器,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足够的支援。在越战时期,当时的美国媒体也曾经扮演过类似的角色。只不过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有关伤亡的消息已经无法掩盖,美国的媒体才转而大量报道越战的负面消息。在当时,与其说是媒体的揭露促使美国总统作出撤出越南的决定,不如说是越来越多的伤员被送往美国本土,导致媒体再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其实,对媒体来说,新闻就是观点。离受众距离越近的新闻,媒体的观点越客观;而离受众距离越远的新闻,媒体的观点越主观。所以,美国的公众从遥远的大西洋彼岸了解到的所谓中东战事新闻,最容易成为媒体爱国主义者表达自己意见的载体。

    那么,美国的主流媒体为什么会自觉地扮演爱国主义的角色呢?首先,政治正确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媒体不遵从政府的意愿,就不可能得到所谓的新闻。在现代社会,虽然媒体拥有强大的新闻采访队伍,但主要的信息依然来自官方。如果没有官方的允诺和积极配合,一些媒体还是无法得到战场信息,哪怕是经过过滤后的信息。这对于依靠信息来表达观点的媒体来说,无疑是“自废武功”。因此,小骂大帮忙式的媒体报道比比皆是。其次,爱国主义的新闻报道往往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受众。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官员的支持者,都会成为爱国媒体的赞助人,他们会为媒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最后,爱国主义式的新闻报道还能直接带来实际利益。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为了让随军的外国记者为美军说好话,国防部已经作出决定,那些写出有利于美国政策文章的记者,将会得到美国政府的一笔不菲的“润笔费”。

    对这种自报其丑的新闻,读者不知该作何感想。关于新闻性质的论述汗牛充栋,但每天面对这些以新闻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信息,人们仍然不得不有所警惕,因为在这些新闻的背后,人类的一切合乎逻辑的思维可能都已经被扭曲了。

    当法国总统明确宣布将否决美国向安理会提交的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后,美国国会的“法国面包”立即改成了“自由面包”。相对于这种餐桌上的爱国主义,美国主流媒体的爱国主义更为隐蔽,因而也更容易欺骗公众。但是,作为现代人,面对这些爱国主义的媒体,我们又能作出何种选择呢?

                                      二

    近日,一家英国媒体报道了中国网站上围绕伊拉克战争所发出的不同声音。这家媒体的记者注意到,在主战与反战的争论中,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转移了主题,把反对伊拉克战争与反对美国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战争的争论演变为亲美还是反美的口舌之战。在争论中,一些人士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分为了反美的左派和亲美的右派,少数人甚至用极其刻薄的语言对左派人士进行攻击。

    应该说,这个英国媒体记者的观察是非常敏锐的,报道是真实的。在中国每一次大的事件发生,都会爆发类似的争论。这些争论不代表中国知识界的分裂,这些争论也不代表中国学术争鸣气氛良好,因为这些争论已经超出了学术争鸣的范畴,不仅仅是学术观点分歧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学术范式和学术工作者的人品问题。

    那么,为什么反对战争会成为了反美?为什么主战又和亲美联系在了一起呢?

    首先,在互联网上流传的那份反战声明中,确实将反战与反美联系在了一起。这或许代表了发起人的观点,但在许多签名者看来,既然本次伊拉克战争是由美国发动的,反战当然是反对美国政府的政策。至于美国以前的政策如何,以及美国根本的价值观如何,并不是一纸反战声明所能分析和表达清楚的。然而,由于反战声明发起人所采取的高调的反美立场,使得公众不由地将反战与反对美国的价值观等同起来。可以说,那些被称为左派的知识分子是在授人以柄。

    事实上,反战并不意味着否定美国所倡导的普世的价值观,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言行不一。由于没有太多传统专制文化的历史包袱,美国在进行宪政设计时,吸收了人类文明的许多优点,因此,美国的民主体制中有很多值得各国效仿的地方。但是,价值观念的认同不等于制度设计的照搬。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各国完全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寻找自身的可行方案。技术操作方案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其实,从根本上说,平等自由的基本精神已经写进了各国的宪法,在追求这些基本价值的过程中,各国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已经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融合。美国的问题就在于强求制度的一律,并悍然用武力推行本国的民主制度体系。这是不符合他国人民愿望的错误做法。

    其次,主战的人士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将美国价值观的优越性作为自己的主要理由。这就在无形中将主战与挺美联系在了一起。其实,没有多少人公开否定美国所奉行的价值观。人们反对的只是美国推销自我价值观的方式。一些学者认为美国是民主的,而伊拉克是独裁的,所以美国出兵伊拉克是代表了伊拉克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这是缺乏基本历史常识的推论。在中国古代曾经发生过许多为抵御外寇入侵而精忠报国的故事。在上个世纪,为抵抗日本的侵略,即使一贯反对独裁统治的各种政治力量,也都加入到了抗日洪流中。在许多国家,民族的危亡往往会成为独裁政权继续统治的理由。美英等国向伊拉克用兵,虽然试图“解放”伊拉克人民,但对许多伊拉克人民来说,“宁作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他们可能不希望美英将战争强加在他们的头上。

    还有一些主战人士对美国的新闻自由推崇备至,他们相信美国主流媒体所披露的支持战争的讲话和数字,因而作出了追随美国主流媒体声音的选择。这些人或许自认为在中国的媒体工作备尝艰辛,因而习惯于从国内媒体报道的反面来看问题。从这些人士一贯采取的“抬杠”式的评论方式,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定势。知识分子坚守批判立场是必要的,问题是一旦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有些观点恐怕就不具有说服力了。

    现在,伊拉克战事基本结束。但围绕着这场战争而展现的美国主流媒体的爱国主义与网上的口水大战,应该使所有的中国人认真反思。一些人士已经注意到,中国的媒体在市场规律和新闻规律的双重挤压下已经出现了特殊的“失语”,少数媒体急于摆脱宣传喉舌的角色,可是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又不愿意作出“媚俗”的选择,于是出现了价值判断的极度摇摆。其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要遵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直接公开媒体的立场反而更能赢得受众的信任。


来源:人民网 2003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