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正面的陨石坑的每次撞击是否可预示地球曾经面临过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59:27


刚才看到关于"欧阳坑"的故事,心里闪出个问题:月球正面始终是面对地球的,按理要被撞击的话,肯定该天体应该先经过地球,而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也就30多万公里,月球直径也就3500公里不到,被撞上的话说明这颗撞击天体也离地球不会远,而且很可能是倾斜撞击的。是否可以通过分析陨石坑的形状来分析撞击的入角、天体的质量、撞击的年代、频度,以及以此来分析地月系统已经飞过的近地空间的大环境。

月球应该帮地球挡过不少大天体的撞击了,以前看到过有资料说月球背面的坑更多,这些撞击很多都对着地球来的吧。我觉得应该是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地球最危险:),除此以外地球都受到了月球的庇护,当然地球也随时受到太阳的庇护,太阳那么大,很多乱飞游离的天体肯定都被它消化了。

同时想到另一个问题,哈勃拍到过照片显示2块星云撞击到一起的情形,按理宇宙来自一次大爆炸的话,各星体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越往后2个大星体之间存在相互交叉撞击的可能性越小,除非发生了超新星爆炸,比如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系,其中一颗或者两颗先后爆炸吧,那么看起来就是两片星云物质的交汇。那么除了恒星爆炸,现在是否还有可能发生两个星系在运行轨道上碰撞的可能呢?最近看到有报道说太阳系正在进入一片“光子带”,是否是这样的一种碰撞呢?如果说这种大型星系之间的遭遇在宇宙现在这个演化阶段是可以预见的,那么太阳系在今后还会遇到些什么星际环境应该也可以研究研究,太阳系运行速度是200多公里/秒,现在人类的望远镜已经可以看得比这个远得多了,就算太阳系每秒300公里的速度,人类用精确分析10光年范围内的望远镜应该可以监测到1万年之内太阳系运行的空间环境吧?

刚才看到关于"欧阳坑"的故事,心里闪出个问题:月球正面始终是面对地球的,按理要被撞击的话,肯定该天体应该先经过地球,而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也就30多万公里,月球直径也就3500公里不到,被撞上的话说明这颗撞击天体也离地球不会远,而且很可能是倾斜撞击的。是否可以通过分析陨石坑的形状来分析撞击的入角、天体的质量、撞击的年代、频度,以及以此来分析地月系统已经飞过的近地空间的大环境。

月球应该帮地球挡过不少大天体的撞击了,以前看到过有资料说月球背面的坑更多,这些撞击很多都对着地球来的吧。我觉得应该是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地球最危险:),除此以外地球都受到了月球的庇护,当然地球也随时受到太阳的庇护,太阳那么大,很多乱飞游离的天体肯定都被它消化了。

同时想到另一个问题,哈勃拍到过照片显示2块星云撞击到一起的情形,按理宇宙来自一次大爆炸的话,各星体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越往后2个大星体之间存在相互交叉撞击的可能性越小,除非发生了超新星爆炸,比如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系,其中一颗或者两颗先后爆炸吧,那么看起来就是两片星云物质的交汇。那么除了恒星爆炸,现在是否还有可能发生两个星系在运行轨道上碰撞的可能呢?最近看到有报道说太阳系正在进入一片“光子带”,是否是这样的一种碰撞呢?如果说这种大型星系之间的遭遇在宇宙现在这个演化阶段是可以预见的,那么太阳系在今后还会遇到些什么星际环境应该也可以研究研究,太阳系运行速度是200多公里/秒,现在人类的望远镜已经可以看得比这个远得多了,就算太阳系每秒300公里的速度,人类用精确分析10光年范围内的望远镜应该可以监测到1万年之内太阳系运行的空间环境吧?
撞击发生的时候,很可能月球的自转行为和现在不一致。
还有个问题,为啥女的经期每月1次,而不是2周1次,或者5周1次?刚才搜了下,蝙蝠的经期居然和人也差不多,这个东西是不是当时哺乳动物的祖先还在海里的时候就形成了?所以进化成哺乳动物后还保持了这个规律?和潮汐、上岸、繁育有关吗?搜了下,居然没搜到:)
miliamlau 发表于 2010-10-7 00:47


但你要说那些历史的撞击恰恰使得月球相对地球静止了,我也觉得几乎不可能,这个概率小得比撞击本身还要小很多很多。。。

月球相对地球静止的一个可能是否是因为月球本身的质量很不均匀,就像一个不倒翁,质量大的一面会逐渐落定到地球这一面,或者月球内部真是空洞且流动的?内部流体质量比较大,被地球吸引造成月球质量分布的不均匀,且由于内部液体流动的阻力,逐渐消耗完了月球自传相对公转差异的那部分角能量,最终形成了月面相对地球静止的现状?
再发2个问题:)
月球大小从地球看起来和太阳差不多大,这个事情概率有多大?分别从月球是地球捕获的和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来看的话。
另外就是月球的轨道,月球轨道近似一个圆形,这种概率如果在月球是被捕获的情况下,概率大吗?而一个卫星从椭圆轨道演变成圆形轨道,是否可能性很小?我觉得基本上等于从一个稳定态演化到一个不稳定态的可能性。如果说从地球分离的话,圆形轨道的形成是否概率要大一些?
120一年都過去了,該撞的都已經撞完了。以後就是有,不要忘了太陽系的木星引力可以幫我們擋掉
月球本身就很有可能是从地球撞出去的……
一颗接近火星大小的行星侧向撞击地球,撞出了个月球,目前大致是这个说法比较靠谱
回复 6# 151905
也可能适得其反
回复 8# foxsoo

这个说法比较流行,不过俺关心的是,这个行星或者说是超大型碎片从哪儿冒出来的。
记得有个说法是,火星外轨道上还有一颗行星,这颗行星因为某个原因炸碎了,一个超大快碎片击中地球,然后就出来个月球。小行星带也就形成了。哪位有清楚点的说说看,俺有点忘了,大致是这样。
月球在N年前距离地球的距离比现在近,而且月球正在远离地球ING。

所以9F的假设不成立。
guntone 发表于 2010-10-7 00:40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多
guntone 发表于 2010-10-7 01:09


    地月系统的潮汐影响
月球上每年都有新的陨石在撞击。因为月球始终正面朝向地球,所以月球背面的陨石坑更多。至于在太阳这一侧或者在地球的外侧,这个无所谓。小行星有自己的环日轨道,并不是说近日小行星都会掉太阳里去。当年月球的形成,不是单纯的撞出一块。可以想象成撞击后液化分离再各自凝固的过程。月球现在地球的距离是在逐年增加的。每年都在以4cm的速度离开地球。其实根本没稳定过.......{:cha:}
月球没有大气层阿,许多陨石直接就撞击了,而地球上有大气层可以消耗掉不少陨石。
回复 10# 内阁首辅


我看着比较靠谱的好像就是这么个说法
BBC 的纪录片 宇宙 中就有一集讨论地月系的产生的问题,中间有个蛮详尽的演示和模拟
月经那个我也比较好奇……


月球撞击坑多主要是没有大气,啥东西上去都能砸个麻子出来。
至于轨道,想想月球绕地公转的问题嘛。
-
      -
          -
            -
              -
地        月
          -
             -
          -
      -
-

背面比正面多,但也不是相差悬殊。
因为小行星的轨道不是很规则的绕日旋转,碎片之类的更有乱飞的可能,只有月球位于地球公转轨道附近的时候,地球才能为之挡住部分陨石,鉴于地球直径相对于地月距离的微小,实际只有月球正面中间那小小的一块区域受到了地球最大的遮蔽,可以拦下轨道比较正的陨石,越接近背面效果越小。当月球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外,以内的时候,受到更多撞击,那一块区域因为暴露面积小,只会享受到一些低角度的擦撞。
至于轨道不稳定的小行星和碎片,那地球对月球的遮蔽作用就意义不大了。


小行星带的行星成因说,来源好像是赫歇尔,他在世人发现谷神,智神等几块较大的小行星后,认为这是同一个行星的产物。即那个轨道上原本有一颗质量大于火星接近地球的岩石星球。以岩石星球的万有引力来说,星球过小固然松散,但过大便有受到其他行星的引力更强的负面作用。因为木星的淫威,它就解体了。这是比较早的说法,现在主流的论点其实已经是它的修正版了。
即,小行星带从未形成足够巨大的行星;因为受到木星的轨道共振,导致行星的原核“星子”即已经初步聚集的大块岩石,互相之间的速度加快,加大碰撞减少积累,最大就只有谷神星那么大。另外因为太阳和木星的拉格朗日点也刚好在那里,导致其能够比较稳定地存在。即使如此,由于木星土星的轨道共振以及彼此的撞击,还是有99.9%的物质被抛出去了。
岩石行星卫星能够稳固,最好能到达内部融化成岩浆的阶段,这样松散的聚集才能真正地融合。就连月球,最初也是有岩浆的,只是太小就冷掉了。

具体数据股沟拷贝:“主带的内侧界线在与木星的轨道周期有4:1 轨道共振 的2.06 AU之处,,在此处的任何天体都会因为轨道不稳定而被移除。在这个空隙之内的天体,在太阳系的早期历史中,就会因为火星(远日点在1.67 AU)重力的扰动被清扫或抛射出去。”

月球撞击坑多主要是没有大气,啥东西上去都能砸个麻子出来。
至于轨道,想想月球绕地公转的问题嘛。
-
      -
          -
            -
              -
地        月
          -
             -
          -
      -
-

背面比正面多,但也不是相差悬殊。
因为小行星的轨道不是很规则的绕日旋转,碎片之类的更有乱飞的可能,只有月球位于地球公转轨道附近的时候,地球才能为之挡住部分陨石,鉴于地球直径相对于地月距离的微小,实际只有月球正面中间那小小的一块区域受到了地球最大的遮蔽,可以拦下轨道比较正的陨石,越接近背面效果越小。当月球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外,以内的时候,受到更多撞击,那一块区域因为暴露面积小,只会享受到一些低角度的擦撞。
至于轨道不稳定的小行星和碎片,那地球对月球的遮蔽作用就意义不大了。


小行星带的行星成因说,来源好像是赫歇尔,他在世人发现谷神,智神等几块较大的小行星后,认为这是同一个行星的产物。即那个轨道上原本有一颗质量大于火星接近地球的岩石星球。以岩石星球的万有引力来说,星球过小固然松散,但过大便有受到其他行星的引力更强的负面作用。因为木星的淫威,它就解体了。这是比较早的说法,现在主流的论点其实已经是它的修正版了。
即,小行星带从未形成足够巨大的行星;因为受到木星的轨道共振,导致行星的原核“星子”即已经初步聚集的大块岩石,互相之间的速度加快,加大碰撞减少积累,最大就只有谷神星那么大。另外因为太阳和木星的拉格朗日点也刚好在那里,导致其能够比较稳定地存在。即使如此,由于木星土星的轨道共振以及彼此的撞击,还是有99.9%的物质被抛出去了。
岩石行星卫星能够稳固,最好能到达内部融化成岩浆的阶段,这样松散的聚集才能真正地融合。就连月球,最初也是有岩浆的,只是太小就冷掉了。

具体数据股沟拷贝:“主带的内侧界线在与木星的轨道周期有4:1 轨道共振 的2.06 AU之处,,在此处的任何天体都会因为轨道不稳定而被移除。在这个空隙之内的天体,在太阳系的早期历史中,就会因为火星(远日点在1.67 AU)重力的扰动被清扫或抛射出去。”
Haku2004 发表于 2010-10-7 15:06


    好科普,解释得很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