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总结的关于盛唐时期的丞相和最高级军官的工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7:55:50


这是网上的TX总结的唐朝宰相和最高级军官的工资,大家分析分析看:
------------------------------------------------
唐代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俸料三种。

根据记载,唐朝高宗时期正三品上的官员年禄米为370石,考虑到武周与其时代相差不大,正三品上的官员年禄米应该也是在400石左右,唐朝一石大约为59公斤,折算起来400石为24000公斤左右,结合现在米价,折合100000元。

俸料。唐代官员的俸料制是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制定的。所谓俸料,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职事官又有防阁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阁,一品防阁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月俸就是给官员的俸钱,每月支给一次。食料是给官员补贴的办公餐费,杂用则是用于自备工作所需的物品。防阁是政府给官员按照品阶的高低配备的数量不等的人役,名目很多,如胥士、防阁、庶仆等,这些人均由百姓充役,如果不充役,则交纳一定数额的课钱,这种钱由政府拨给官员本人,由其通过雇佣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雇用或雇用的人少,这种课钱就归官员个人收入。
高宗乾封年间三品官的每月俸钱为6贯,开元期间为17贯,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问题,我们可设定武周时期为10贯。根据记载,三品官的杂用费是按48人来计算,杂用费约为10贯,两者累计20贯,值得一提的是,这48人中,不包括卫士,因为卫士是国家的现役军人,是国家发钱。一个月是20贯,一年就是240贯,这240贯是什么概念?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2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72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360元人民币。武周时代居两者之间,数据折中一下,一贯折合3540元人民币,240贯折合约850000元,

唐时无论职事官或勋官、散官,均可按官品占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事官还可按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这种职分田实质上是岗位工资,离开岗位,这分工资也就没有了。

据记载,唐朝正三品官的职分田大约为900亩,当时的粮食产量低,一亩在130到150公斤稻米左右,但是这些产量不全是官员的,这些田地官员一般是收取每亩六斗的租金,这样每年就是5400斗,折合540石,折合约130000元,这种收入有两个特点,一是卸任即无,二是与粮食的收成有关,在灾年时,这种收入会降低甚至没有。鉴于《神》剧中,狄公(最高级的文官)和元芳(最高级的军官)一直在任,而且没遇到灾年,两人的职分田收入应该比较稳定。

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狄公和元芳的工资收入情况如下:
每年俸米400石,俸银120两,杂用银120两,职分田540石
总计折合现在110万元人民币
------------------------------
电视剧中的反映
这个九品芝麻官每年贪污了这么多银子:


这个封疆大吏听后大惊失色


这是网上的TX总结的唐朝宰相和最高级军官的工资,大家分析分析看:
------------------------------------------------
唐代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俸料三种。

根据记载,唐朝高宗时期正三品上的官员年禄米为370石,考虑到武周与其时代相差不大,正三品上的官员年禄米应该也是在400石左右,唐朝一石大约为59公斤,折算起来400石为24000公斤左右,结合现在米价,折合100000元。

俸料。唐代官员的俸料制是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制定的。所谓俸料,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职事官又有防阁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阁,一品防阁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月俸就是给官员的俸钱,每月支给一次。食料是给官员补贴的办公餐费,杂用则是用于自备工作所需的物品。防阁是政府给官员按照品阶的高低配备的数量不等的人役,名目很多,如胥士、防阁、庶仆等,这些人均由百姓充役,如果不充役,则交纳一定数额的课钱,这种钱由政府拨给官员本人,由其通过雇佣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雇用或雇用的人少,这种课钱就归官员个人收入。
高宗乾封年间三品官的每月俸钱为6贯,开元期间为17贯,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问题,我们可设定武周时期为10贯。根据记载,三品官的杂用费是按48人来计算,杂用费约为10贯,两者累计20贯,值得一提的是,这48人中,不包括卫士,因为卫士是国家的现役军人,是国家发钱。一个月是20贯,一年就是240贯,这240贯是什么概念?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2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72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360元人民币。武周时代居两者之间,数据折中一下,一贯折合3540元人民币,240贯折合约850000元,

唐时无论职事官或勋官、散官,均可按官品占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事官还可按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这种职分田实质上是岗位工资,离开岗位,这分工资也就没有了。

据记载,唐朝正三品官的职分田大约为900亩,当时的粮食产量低,一亩在130到150公斤稻米左右,但是这些产量不全是官员的,这些田地官员一般是收取每亩六斗的租金,这样每年就是5400斗,折合540石,折合约130000元,这种收入有两个特点,一是卸任即无,二是与粮食的收成有关,在灾年时,这种收入会降低甚至没有。鉴于《神》剧中,狄公(最高级的文官)和元芳(最高级的军官)一直在任,而且没遇到灾年,两人的职分田收入应该比较稳定。

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狄公和元芳的工资收入情况如下:
每年俸米400石,俸银120两,杂用银120两,职分田540石
总计折合现在110万元人民币
------------------------------
电视剧中的反映
这个九品芝麻官每年贪污了这么多银子:


这个封疆大吏听后大惊失色


唐朝工资如何计算可以参考那篇年薪千万的幸福生活,这里就有转贴.
http://lt.cjdby.net/thread-453018-1-1.html

从文章中不难看出,真食邑的多少对结果影响非常巨大.

狄仁杰的职事官无论是内史还是纳言都是正三品,散官不明,勋官没有,爵位没有.死后追赠文昌右相,也就是尚书右仆射,可以推断散官等级也不可能到特进这种档次,离最大还差得远呢.

至于李元芳,那不过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差的就更远了.就是正经十六卫大将军也只能算一般般了.

话说狄仁杰那会有正三品上这个等级吗?

PS:唐朝实行的是绢钱兼行,银子只在岭南等偏远产银地流通,电视剧应该是照顾观众,没有反应这一点.

唐朝工资如何计算可以参考那篇年薪千万的幸福生活,这里就有转贴.
http://lt.cjdby.net/thread-453018-1-1.html

从文章中不难看出,真食邑的多少对结果影响非常巨大.

狄仁杰的职事官无论是内史还是纳言都是正三品,散官不明,勋官没有,爵位没有.死后追赠文昌右相,也就是尚书右仆射,可以推断散官等级也不可能到特进这种档次,离最大还差得远呢.

至于李元芳,那不过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差的就更远了.就是正经十六卫大将军也只能算一般般了.

话说狄仁杰那会有正三品上这个等级吗?

PS:唐朝实行的是绢钱兼行,银子只在岭南等偏远产银地流通,电视剧应该是照顾观众,没有反应这一点.


唐朝不是说因为李世民做过二品尚书,所以最大的官只有三品吗?(亲王除外),狄和李都是三品了~

另外:非皇亲的文官没砍过脑袋,没脑袋数做提成,没爵位的吧~

唐朝不是说因为李世民做过二品尚书,所以最大的官只有三品吗?(亲王除外),狄和李都是三品了~

另外:非皇亲的文官没砍过脑袋,没脑袋数做提成,没爵位的吧~
他们有其他收入吗?
尚书令一职在隋代就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本来就不是一般人能当的,尚书省的实际最高长官在隋代就是尚书仆射,尚书令一般由皇子兼任.
到了唐代因为李二循隋例当过了,所以变得连一般皇子也不敢兼了.但不代表其他比尚书令大的官就没人敢当,比如正一品的三公三司让当就可以当.
唐朝文官领兵打仗的情况很常见,狄仁杰自己就当过行军元帅,封爵也不是说一定要有战功,对文臣来说代表的更多是一种皇帝的恩宠程度.
在唐代一个官员的身份可以有四种,职事官,散官,勋官,爵位.这几种都有品级,其中决定官员到底是几品的是散官,而检校官并不在上述四种之内,也不是说一定要散官到了几品,才能去检校几品的职事官,所以不能从李元芳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就肯定他是正三品的官.
唐代官员的收入很复杂,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多,但是再多也多不过当地主收租子,除非去经商,话说唐代官员经商的可不在少数
正一品:(基本都是荣誉职务)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位:王  
从一品:(基本也都是荣誉职务)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位:嗣王、郡王  
  勋位:国公  
正二品::(还是荣誉职务)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位:开国郡公  
  勋位: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位:开国县公  
  勋位:柱国  
=============================
正三品:(终于轮到干正事的啦)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扯啥末,唐人口才多少。和现在莫啥子可比性。
国公是爵位不是勋官,勋官上柱国就到顶了,散官也不是荣誉性职务,至少在武德7年以后的唐朝不是。
李元芳是正三品的工资待遇,不过因为一直跟着狄胖,所以没调动一般千牛卫的权力(狄府那几个除外),所以只能加上检校二字。比他小的官循例还是要跪的。
他最初是千牛备身,后来升了千牛卫中郎将,再加检校千牛卫大将军。
千牛卫中郎将是正四品下,就算其后他还有升迁,那也不可能连升3级,拿正三品的工资。
检校官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在他那个时代是代理的意思,如果他检校了千牛卫大将军,那他就有千牛卫大将军的职权,但是薪水原来是什么档次就还是什么档次,当然补贴会不同。
我前面也说过了,在他那个时代决定官员品级的不是看他干什么事,而是看他的散官等级,他穿什么颜色的官服,上朝站什么样的班次是由散官来决定的,当然,如果是正一品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可能说谁检校了什么官,谁就是什么等级了。
唐朝也没有说小官要向大官下跪的规定,当然谁高兴下跪也没人拦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