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信息资源潜藏巨大战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0:09
民用信息资源潜藏巨大战力

 刊发时间:2010-09-20  光明日报   

    特邀嘉宾:刘保庭、江 宗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编者按提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军事利用比率,充分发挥其国防效能,美国已这么做了,我们怎么办?本栏嘉宾刘保庭、江宗谈了自己的看法。事关国家安全,这里提个醒,希望不是“杞人忧天”。
    信息资源是未来战场作战体系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民用信息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国家进行未来战争的巨大战力,是一项紧迫的战略课题。
    巨大的军事潜能
    建立先进的军事信息系统的关键,是提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军事利用比率,充分发挥其国防效能。美国已经利用其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全球防务信息网”。美国国防部的数据表明,美军95%的军事信息需要通过民用设施传输,有15万台以上的军用计算机通过民用网进行联络。当前,我国以邮电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基本上具备向军事领域扩展的条件。据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的信息产业仍可保持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军民融合的要求,在宽带信息网、移动通信网、光纤网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预留军用接口,以便战时尽快打通军地连接的通道,实现军地信息查询、辅助决策、信息传输一体化,提高平战转换能力。
    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也给对军队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和升级开辟了新的路径。利用民用信息技术成果,可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现有武器装备、器材的信息化程度,为军队战备训练服务;同时也为研制和开发新型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了条件,使武器装备在预警探测、跟踪制导、火力控制等方面实现信息采集、融合、处理、传输的自动化和实时化,为军队作战、训练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依靠民用信息服务业优势还可拓展军队信息获取渠道。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各个领域建立起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如自然资源信息数据库、气象资料信息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等,其中许多信息都可以为军队所用。有关单位要通过制定数据标准,提高民用信息资源对军队作战系统的兼容与支持能力。
    上战场的岂只是军人
    目前,我国民用信息领域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骨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与军事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役龄人员达几千万。这为军事领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基础。
    资料显示,美国军方独立研发信息技术的开支占全国信息技术研发开支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60年的50%下降到现在的15%,而其国内的近2000所高等院校与国防部订有军用信息技术科研合同,承担了军方60%的基础研究项目和部分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就我国而言,在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领域,民用信息技术人才研发的产品不仅能填补我军的技术空白,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指出:“如果战争工具不再是坦克和大炮,而是计算机病毒和机器人,那么武装集团就不再单由军人组成。”可以预见,民用信息技术人才将在军队战斗力形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军事斗争在信息领域的需求,包括以下四类信息人才:网络人才,即网络经营公司、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网络技术人员及社会上的网络高手,可以为网络攻击部(分)队补充人才;电子对抗人才,即地方通信公司、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广播电视系统的电子技术人才,可以加强军队的电子对抗能力;情报侦察人才,即从事监听和破译工作的情报侦察人员、便于获悉敌情的技术人员,可以完善军队的情报体系;通信人才,即移动、联通及电信企业的通信技术人员,可以用于弥补军队通信力量的耗损。要做好民用信息人才的调查摸底,采取多种形式把优秀人才编入后备力量队伍,进行必要的培训,平时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智力支持,战时则赋予其相关的军事职能。
    要充分依托民间信息资源,提高军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美军每年依托地方培养1﹒5万名军官,占高技术人才的30%以上。相比之下,我军官兵的总体知识水平还不能适应大量新型武器装备的配发力度,可以采取请地方专家、学者集中授课、开办夜校、业务讲座等形式传授信息技术,从而尽快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
    直接为战争服务
    信息技术装备是未来联合作战的物质基础,其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只有多途径动员民用信息资源,方能在未来战争中为军队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技术装备保障。
    第一,适时动员信息企业转(扩)产。联合作战具有高消耗性和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和各级动员机构应根据军队的需要,适时动员相关的信息企业快速转入战时体制,启动备用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形成生产力,突击生产前线急需的信息技术设备器材。
    第二,按需征用民用信息设备设施。战时,对军队急用、储备较少、来不及生产的信息设备设施,应按照军队需求进行征用。
    未来战场电磁环境错综复杂,电磁斗争异常激烈,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指挥信息系统等对电磁频谱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电磁频谱管理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地方无线电频谱管理资源十分雄厚,建有遍及全国主要城镇的无线电监测、检测网络,拥有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掌握着大量的频谱数据,具有天然的管理优势。应充分发挥这支专业队伍和设施的作用,对作战地区的电磁频谱实施综合控制和统一管理,统一划分、指配和管理民用频率,对部分民用通信实行无线电管制,确保我军的通信不受干扰,并最大可能地将地方无线电信号的影响转化为对军事信号的掩护和屏障,形成对敌电磁优势。
    在未来联合作战中,应充分发挥民用信息技术力量情况熟悉、电子设备齐全、攻击方法灵活的优势,协助军队对敌信息系统实施联合攻击。另外,我方需要防护的重要信息目标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仅靠军队难以完全承担防护任务。为此,应发挥地方信息人才充足的优势,采取“扰、藏、防、控”等多种手段,形成与军队协同的多维防护体系,提高我重要信息目标的抗侦、抗扰、抗毁能力。





http://mil.gmw.cn/2010-09/20/content_1264305.htm民用信息资源潜藏巨大战力

 刊发时间:2010-09-20  光明日报   

    特邀嘉宾:刘保庭、江 宗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编者按提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军事利用比率,充分发挥其国防效能,美国已这么做了,我们怎么办?本栏嘉宾刘保庭、江宗谈了自己的看法。事关国家安全,这里提个醒,希望不是“杞人忧天”。
    信息资源是未来战场作战体系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民用信息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国家进行未来战争的巨大战力,是一项紧迫的战略课题。
    巨大的军事潜能
    建立先进的军事信息系统的关键,是提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军事利用比率,充分发挥其国防效能。美国已经利用其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全球防务信息网”。美国国防部的数据表明,美军95%的军事信息需要通过民用设施传输,有15万台以上的军用计算机通过民用网进行联络。当前,我国以邮电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基本上具备向军事领域扩展的条件。据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的信息产业仍可保持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军民融合的要求,在宽带信息网、移动通信网、光纤网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预留军用接口,以便战时尽快打通军地连接的通道,实现军地信息查询、辅助决策、信息传输一体化,提高平战转换能力。
    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也给对军队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和升级开辟了新的路径。利用民用信息技术成果,可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现有武器装备、器材的信息化程度,为军队战备训练服务;同时也为研制和开发新型信息化武器装备提供了条件,使武器装备在预警探测、跟踪制导、火力控制等方面实现信息采集、融合、处理、传输的自动化和实时化,为军队作战、训练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依靠民用信息服务业优势还可拓展军队信息获取渠道。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各个领域建立起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如自然资源信息数据库、气象资料信息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等,其中许多信息都可以为军队所用。有关单位要通过制定数据标准,提高民用信息资源对军队作战系统的兼容与支持能力。
    上战场的岂只是军人
    目前,我国民用信息领域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骨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与军事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役龄人员达几千万。这为军事领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基础。
    资料显示,美国军方独立研发信息技术的开支占全国信息技术研发开支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60年的50%下降到现在的15%,而其国内的近2000所高等院校与国防部订有军用信息技术科研合同,承担了军方60%的基础研究项目和部分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就我国而言,在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领域,民用信息技术人才研发的产品不仅能填补我军的技术空白,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指出:“如果战争工具不再是坦克和大炮,而是计算机病毒和机器人,那么武装集团就不再单由军人组成。”可以预见,民用信息技术人才将在军队战斗力形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军事斗争在信息领域的需求,包括以下四类信息人才:网络人才,即网络经营公司、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网络技术人员及社会上的网络高手,可以为网络攻击部(分)队补充人才;电子对抗人才,即地方通信公司、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广播电视系统的电子技术人才,可以加强军队的电子对抗能力;情报侦察人才,即从事监听和破译工作的情报侦察人员、便于获悉敌情的技术人员,可以完善军队的情报体系;通信人才,即移动、联通及电信企业的通信技术人员,可以用于弥补军队通信力量的耗损。要做好民用信息人才的调查摸底,采取多种形式把优秀人才编入后备力量队伍,进行必要的培训,平时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智力支持,战时则赋予其相关的军事职能。
    要充分依托民间信息资源,提高军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美军每年依托地方培养1﹒5万名军官,占高技术人才的30%以上。相比之下,我军官兵的总体知识水平还不能适应大量新型武器装备的配发力度,可以采取请地方专家、学者集中授课、开办夜校、业务讲座等形式传授信息技术,从而尽快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
    直接为战争服务
    信息技术装备是未来联合作战的物质基础,其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只有多途径动员民用信息资源,方能在未来战争中为军队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技术装备保障。
    第一,适时动员信息企业转(扩)产。联合作战具有高消耗性和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和各级动员机构应根据军队的需要,适时动员相关的信息企业快速转入战时体制,启动备用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形成生产力,突击生产前线急需的信息技术设备器材。
    第二,按需征用民用信息设备设施。战时,对军队急用、储备较少、来不及生产的信息设备设施,应按照军队需求进行征用。
    未来战场电磁环境错综复杂,电磁斗争异常激烈,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指挥信息系统等对电磁频谱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电磁频谱管理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地方无线电频谱管理资源十分雄厚,建有遍及全国主要城镇的无线电监测、检测网络,拥有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掌握着大量的频谱数据,具有天然的管理优势。应充分发挥这支专业队伍和设施的作用,对作战地区的电磁频谱实施综合控制和统一管理,统一划分、指配和管理民用频率,对部分民用通信实行无线电管制,确保我军的通信不受干扰,并最大可能地将地方无线电信号的影响转化为对军事信号的掩护和屏障,形成对敌电磁优势。
    在未来联合作战中,应充分发挥民用信息技术力量情况熟悉、电子设备齐全、攻击方法灵活的优势,协助军队对敌信息系统实施联合攻击。另外,我方需要防护的重要信息目标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仅靠军队难以完全承担防护任务。为此,应发挥地方信息人才充足的优势,采取“扰、藏、防、控”等多种手段,形成与军队协同的多维防护体系,提高我重要信息目标的抗侦、抗扰、抗毁能力。





http://mil.gmw.cn/2010-09/20/content_1264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