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神话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54:07
曾几何时,在人类的历史上,都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希腊众神的威武,东方大帝的威严
北欧神话的玄妙,佛家罗汉的传说。那是人类的懵懂时期,也是个幻想的时代
是故,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神话

当我揣摩着山海经,不得不为这些神妙的东西称奇,西游记的脍炙人口是必然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可以上万的神仙中,不知凝聚了多少民族的想象力。

再然后 你听到的是什么?唐老鸭漫游数学奇境?超人?深渊?异形?黑客帝国?盗梦空间?
然后你听到故国一片沉寂。。。

科技发展了,神话传说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借助科学的翅膀,羽翼丰满,迅猛的发展着。这一类幻想文学如今可以为分为,科幻,奇幻,玄幻,魔幻,童话,神话诸多分支以及他们集合体的万千变形。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神话,以城市成活,现代科技生活为场景和依托,将新一代人类的幻想,希望和千古未变的正义与邪恶战斗发扬的淋漓精致!

看我故国,不能在沉寂了,没有思想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不敢想象的民族是退步的民族。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生命力!

还我思想!还我幻想!
新一代的中国新神话在带来一个时代的传说吧!曾几何时,在人类的历史上,都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希腊众神的威武,东方大帝的威严
北欧神话的玄妙,佛家罗汉的传说。那是人类的懵懂时期,也是个幻想的时代
是故,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神话

当我揣摩着山海经,不得不为这些神妙的东西称奇,西游记的脍炙人口是必然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可以上万的神仙中,不知凝聚了多少民族的想象力。

再然后 你听到的是什么?唐老鸭漫游数学奇境?超人?深渊?异形?黑客帝国?盗梦空间?
然后你听到故国一片沉寂。。。

科技发展了,神话传说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借助科学的翅膀,羽翼丰满,迅猛的发展着。这一类幻想文学如今可以为分为,科幻,奇幻,玄幻,魔幻,童话,神话诸多分支以及他们集合体的万千变形。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神话,以城市成活,现代科技生活为场景和依托,将新一代人类的幻想,希望和千古未变的正义与邪恶战斗发扬的淋漓精致!

看我故国,不能在沉寂了,没有思想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不敢想象的民族是退步的民族。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生命力!

还我思想!还我幻想!
新一代的中国新神话在带来一个时代的传说吧!
原创?不过说到中国人现在的原创性,一塌糊涂,一无是处!
超级英雄联盟,我喜欢。
是我写的,因何而起呢?
就这十几年,介绍进来大批的西方幻想形象,以前统称为科幻,现在都知道要细分。
逐渐的,去年开始我有了这个想法,就是为何我们现在没有了这些幻想人物呢?
难道说代表人类思维创造力的幻想离我们远去了?

是谁还在延续远古的神话创作?首推美国,几乎每一个家喻户晓的现代神话人物都是美国创造的
而美国又是最发达的国家,这有什么必然联系么?
而我们这个诞生了这么多神话传说的国度,为什么停滞了呢?与此同时我们有事落后的?

这一轮神话创作和以前古代的截然不同,他是以科学发展为背景,以城市环境为依托,我把它叫做新神话
也就是现代城市神话

(未完待续)
当年大砍刀砍掉了一代人头脑飞翔的翅膀!
就冲这,文   化部、中  宣 部和科技部的某些人就得死一万次。
现在的幻想文学创作有三个想象方向
1:挖掘古代故事传说加以改造 此为古为今用派
2:采用西方神话传说,加以延伸和改编  此为 拿来主义派
3:设定新环境 进行创作 这个最宝贵 但是很好有人做
   大刘的三体可贵就在这里
哎,只能感叹啊……
昨天我在看鬼眼神探,我的想法是
被阉割的思想,不止为害的是幻想文学吧
从来不认为中国人缺乏想像,而是缺乏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实现出来的勇气。
国人有想象的素质,也曾将把想象的翅膀生长在文学的躯体
创造了璀璨的东方神话传说
但是为什么自从1900年以后,我们的神话文学创作急剧衰落了呢?
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几天后 我会有个长文字发言
Dick112 发表于 2010-9-7 13:22


    一无所有,一败涂地,一事无成,一毛不拔……大家还有没有补充的?:sleepy:
中国人的最近上百年都在为生存而奋斗,现在也一样,想象力在生存压力下自然就显现不出来了
相信能看到未来
地球人从不认为自己属于宇宙
人类的文明冰山一脚,必然的产物{:2_75:}
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神话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城市化背景
2:反面人物英雄化
3:新科技武装的新魔法
4:个人与国 家结合

还有什么?


中国虽然是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毕竟人均GDP世界排名第100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落后国家.这方面的产业水平跟人家没法比,现在主要还是代工,比如日本ACG,阿凡达有些部分是中国人做的.
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作品貌似主要集中在网络小说这一块的了(不过也有不少模仿国外的),周边衍生产品比如动漫,电影,游戏什么的就跟不上了.影响力自然也小.毕竟ACG之类的比小说炫多了,吸引的消费者多太多了.
不过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只有一个.其它国家的科幻产业也没它那么发达.紧随其后的应该是日本,影响力也很大,尤其是在中国.

中国虽然是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毕竟人均GDP世界排名第100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落后国家.这方面的产业水平跟人家没法比,现在主要还是代工,比如日本ACG,阿凡达有些部分是中国人做的.
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作品貌似主要集中在网络小说这一块的了(不过也有不少模仿国外的),周边衍生产品比如动漫,电影,游戏什么的就跟不上了.影响力自然也小.毕竟ACG之类的比小说炫多了,吸引的消费者多太多了.
不过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只有一个.其它国家的科幻产业也没它那么发达.紧随其后的应该是日本,影响力也很大,尤其是在中国.


话说我10年看到黄易的星际浪子时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现在也觉得一点不比其它超级英雄题材的作品差;如果是在美国或者日本,也许早就通过产业运作产生出许多周边产品了

话说我10年看到黄易的星际浪子时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现在也觉得一点不比其它超级英雄题材的作品差;如果是在美国或者日本,也许早就通过产业运作产生出许多周边产品了
所以我感觉 敢于想象的国家往往政治开明  科技发达
我觉得我国的科幻影视可以从软科幻和轻科幻入手
重建文学的幻想传统
 
  《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编辑 阿来

  前些日子,有报纸记者采访,谈科幻出版问题。出版界的人有兴趣谈,媒体也有兴趣推波助澜,这说明,科幻作为一种出版资源,至少已经开始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是好事情。其间,记者转述一个观点:中国科幻出版的不景气是因为中国文学中向来缺少幻想的传统。
  这说法让人吃惊不小。一种以武断与无知让人吃惊的说法。
  关于中国文学,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有没有幻想传统,而是我们为何丢掉了这一传统,今天又该如何来接续并光大这个传统。从任何一本简明至极的文学史中,都会出现富于幻想性的作品的名字:《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和《镜花缘》等。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一部克满了奇丽幻想的伟夫作品。只是,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宽阔河床上浩荡的水流一下被紧紧收束进高高的堤坝之中,众多的支流消失了,这条人工收束的河道以被曲解的“现实主义”来命名。
  从此,我们有整整两三代人的双眼中,再难从文学中看到幻想炫目的光芒,我们的两耳再也听不到想像力优美的吟唱。所以,现在才会有人站在正在重新开阔、重新恢复想像力的文学之河的岸边说:中国文学没有幻想的传统。这妄自菲薄时的大胆确实令人非常吃惊。而事实仅仅是,我们只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丢掉了优美的幻想传统。而新时期文学开始的二十多年来,文学与出版界最有意义的努力之一就是:在与我们整个文化传统接续上中断的联系,同时,恢复与整个世界的对话与交流能力,而科幻这个舶来的文学品种,所以在这些年内获得长足进展.就是因为这不但符合科技时代的审美潮流,更暗合了人们对接续幻想文学传统的一种渴望。科幻是幻想文学在现代的变身。只不过,时代前进了,幻想重新上路时,除了渴望超越现实的心灵需求依旧之外,更重要的是站在了坚实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眼光的基石之上。
  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当讨论到世界文化的绝大多数成就时,我们都能从本国古人的成就中找到佐证,证明吾国的创造与发明远比洋人们要早很多很多。这固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就比如幻想性吧,《庄子》就以丰沛无边的想像来说明哲理,后起的希腊哲人则不是这样的方式。
  霍全的新书叫《果壳中的宇宙》,指出了宇宙在一个巨大尺度上的封闭性,历史在这封闭的宇宙中转了一个圈,拥有光荣历史的我们却开始忘记智慧的祖先创下的伟大遗产。
  “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在富于幻想的卡尔维诺笔下,马可·波罗对天朝上国的可汗这样说。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他不愿意向可汗讲述记忆中的威尼斯,怕因此“一下子失去了她。”我想,那种认为中国没有幻想文学传统的说法,并不是要像马可·波罗一样,要把这伟大的遗产珍藏起来,任其尘封,在世界面前作出一副从未受过幻想恩赐的僵死的表情。其实,文学幻想传统的中断,只是文学被暂时工具化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文学以单一的面目,细菌一样快速自我复制,还有一些更加聪明的则学会了相互仿造,最后,以庄严现实的名义扼杀了幻想。恍惚记得塞利纳的小说《茫茫黑夜漫游》中,写非洲大河两岸的丛林中有一种带菌的蚊子,浪游河上的主人公被叮咬感染后,眼前使出现种种可怕的幻像。看来,在文学上也是一样,一旦被某种病毒感染,也会出现幻视,使局部的放大遮蔽了整体面貌。
  今天,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正在恢复,在主流文学中,想像力复活了,像汹涌的春水冲破了堤坝。,遗憾的是,科幻文学却只是在文学主流视野之外一情然崛起,文学界还没有意识到,科幻文学的兴起,正是另一种意义上,对幻想文学传统的有力接续 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因为,在幻想前面有了一个限制词:科学也正由于此,我在前面袭用了一个犬概是来自佛经的词:变身、也就是说,当幻想在文学中重新出现时,如果说在主流文学中,大致还能看到原来的模样的话,那么,当幻想出现在科幻文学当中时,完全是一副很当代很时尚的样子了。特别是因为,科幻文学这一特别的样式,首先是从欧美兴起,转而进入中国,我们因而难以确认科幻文学与中国文学中的幻想传统有无一种传承的关系。观在,走批的青少年刚开始文学阅读,便把兴趣投向了科幻文学;更多想在文学上一试身手的青少年一开始便从科幻小说创作起步,而且进步神速,这样一种现象,很难完全归功于欧风美雨的吹沐。在我更愿意看成是,幻想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一种新的姿态的复苏与重建所以,这种“变身”是值得学界重视的,也是值得我们为之欢呼的。
  为一套域外的科幻小说丛书中文版写序,却谈的是中国文学中幻想传统的复苏与重建,也许,读者,甚至丛书的编辑会责我文不对题。但我想,我们所以译介这些作品,并计蜘l把这样一项现在椎进得还比较艰难的工作长期进行下去,其目的,是想了解幻想性的文学在另外一些文化中,是怎样一种面貌,达到了怎样的标高。恢复并重建我们的幻想传统,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接续。而是具有全新时代特征的大幅进步。特别是考虑到,这八传统曾经有过相当长时期的中断与遗忘,那么,引进这样的他山之石,以资借鉴,以资开阔我们的视野,就是一件有特别意义的事情了。文学之河上束缚自由想像的堤坝有时实在是太坚固了,要冲决这样顽固的存在,有时需要引进另外一股有活力的水流,与堤坝之内渴望自由的力量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中国文学幻想传统的重建,除了纵向的接续,还有大量的横向的比较,只有站在与世界对话的意义上,这种重建才是一种真正的重建。
我就费解了,这一百年,究竟是什么力量把中国这些内在的东西全给毁了的?
zhanying911 发表于 2010-11-17 21:36


    对自由精神的禁锢
bjnr 发表于 2010-11-23 12:03

问题不只是之幻想能力呀,包括社会的道德水平、文化传统等等各方面,感觉完全毁了
zhanying911 发表于 2010-11-23 20:05


    简单说吧,这都和长期忽视人们精神层面的建设有很大关系,道德缺失,只关心物质和利益,没有想象力,只有现实,哎 生活压力这么大 也只能照顾现实了
说起幻想小说,从前的武侠,现在网络上那啥神幻修仙啥的不是很火嘛?貌似都自成体系了……
当然严肃的硬科幻作品太少这是事实,实际上现在包括翻译进来的硬科幻作品都很少。有闲的都去忙着翻轻小说了喵了个咪的。
不拘一格 发散思维 ,从幻想中找到灵感和方向
不敢想象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
看山海经那么费力,还遮遮掩掩,不如大刘的三体给力
科幻和幻想文学创作,历经几十年的耕耘,在启迪国人心智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一段是我转的 写得很好

原帖在科幻网

科幻小说与生命的创造

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的《弗兰肯斯坦》,就是一本关于创造生命的代表性作品。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全名是《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医学工作者,他狂热地从巫术和医学中寻找力量,企图创造出人工生命。最终,他从刚刚产生的电力上找到了灵感,因为伽伐尼发现了电击能使离体青蛙腿颤动的奥秘。这种奥秘被小说中的主人公解释为,电中带有生命的魔力。于是,他发狂地从各种各样的尸体上取材,缝合拼接,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怪物尸体,并通过电击让这个尸体获得了生命。《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围绕着这一全新的人造生命继续展开。在生存的开始,怪物秉性纯良,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但人类却对他充满憎恨,以辱骂和石块还击他的善良之举。为了躲避人类社会,怪物要求创造者为他创造一个配偶,并发誓要永远逃出人类的视线。弗兰肯斯坦虽然承诺为怪物制造一个异性,但却在最后灌注生命的一刻反悔。毁约让怪物仇恨发展到了极端,他决定毁灭一切,先是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又企图谋害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这个出自他手中的恶魔般的怪物,最后,在搏斗中,弗兰肯斯坦死去,而怪物却消失于北极的荒原。

  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开创了偏执科学家进行偏执科学研究的小说的先河。故事的主人公那种对科学的热望,全新投入创造却不计后果的行径,已经成为后来许多西方科幻作品争相模仿的对象。而在故事的背后,浮士德跟魔鬼订立契约,为了求知,将自己的心灵出卖给魔鬼的主题隐隐浮现。

  当然,雪莱夫人故事中的科技方法,与今天具有显著的不同。宏观层面的器官拼装,尸体的分解与重新组合,出人意料的丑陋外观,电击注入生命活素的方法……所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还不能算是生命的制造。当人类已经掌握了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的奥秘,当人类已经知道碱基的排列顺序以后,生命的制造过程已经被彻底的改变。但是,弗兰肯斯坦中所宣扬的那种挑战自然的精神,从那时到今天,却一点没有改变。更加深入的分析还可以发现,《弗兰肯斯坦》的创生之举,不仅仅挑战了自然,更挑战了基督教义中的造物主—上帝。如果创造生命本身是上帝的丰功伟绩,那么,人类的这种愚蠢的行为,其目的到底是什么?难怪小说中的怪物一出现在人世,就给自己和社会带去了种种灾难。

  疯狂的科学家,躲在暗室中的渎神行为,构成了生命创造类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景观。这一点在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作品《沙苏尔教授创造生命》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小说中主人公因为大雨误入一个郊区别墅,在其中发现了被大学开除的科学家沙苏尔正在暗室中用营养液培植细胞丛式的生命。这些生命在幽兰的暗室中被泡在瓶子里,逐渐地成长起来,于是,实验室中的瓶子中左一条腿右一个臂膀,还有未成熟的大脑,显得狰狞恐怖。而沙苏尔则跟这些被培植的生命一起以吸吮营养液为生。

  沙苏尔自然受到了作者的严厉诅咒。象弗兰肯斯坦一样,科学家自作自受,不但要面对创造物本身的抗拒,忍受创造物本身的肮脏,还有面对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的鞭挞。况且,象科学怪人那样的近乎人猿、类人猿的生物想要获得人类同等的生存状态,是否在道德上可能?象这些胳膊大腿或智能低下脑器官,最终也想求得人类的“权利”,是否也有些过分?它们难道没有超越启蒙主义者的伦理底线吗?

  在向自然和上帝挑战之外,创造生命类科幻小说还要探讨这些人造生命的权力主题。《弗兰肯斯坦》到底是否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你创造了生命,就应该给生命留下应有的地位。而且,你不能对他们随便杀戮。对这点表现得最为强烈的,就是美国作家菲立普·K·迪克的小说《机器人能否梦见电子羊?》。这部小说后来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银翼杀手》,获得了众多科幻迷的赞叹。
《银翼杀手》沿袭了生命创造小说中所展现的那种阴郁色调,并始终贯穿着对生存价值的思索。小说中,秘密警察试图全面围剿并彻底消灭由人类亲手制造、却已在各方面都进化并超过自己的人型生命,使这种生命不得不为了生存权与发展权跟人类展开殊死的斗争。于是,人类是否应该制造生命的主题被淡化了,而人类跟自己制造的生命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同性问题被提上日程。生命是我们人类独有的吗?人类制造了生命,是否就有权扼杀这种造物的生命?电影中,阴暗的天空、潮湿的街道仍就是弗兰肯斯坦的秘室小说的那种基本空间,但拥挤的人口和大屏幕上不断放映的日本歌伎的吟唱画面,又将这种纯粹西方的造人文化推向东方,推向国际化。而“银翼杀手”迪克的阴郁和不苟言笑,自然人之间对整个事件的冷漠与麻木,与那些生物性的所谓机器人之间的互助与爱,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现代普罗米修斯式的“盗取神火赠送人类”给人造生命类科幻小说带去了一些英雄气质,但从总体上看,由神创论和天赋人权等文化观念作为基础的这类作品,还是以阴郁为多。就连苏联科幻作家的这类作品,也带上了阴郁的特征。A·德涅伯罗夫的小说《永生的秘密》,通过生物技术创造的少女美丽异常,但她不会逃脱基因中短命部分的惩罚。这点既使人万分惋惜,也使人惊讶无比。惋惜是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会对她的那种纯真而充满爱恋,为她将要早逝而感到悲凉。惊讶是因为,小说居然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多年以后的克隆羊多莉的命运。

  分析了国外科幻小说,再来看看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生命创造。十分有趣的是,在中国,科幻小说的产生竟然也是从创造生命开始的。据多数科幻历史学家考察,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科幻类作品中,就有列子《天问》中的“偃师造人”。所谓的造人,指的是给一个人型的木头制品带去了生命。这部作品在不同时期被反复改写,其中最有影响的,可能是潘海天的《偃师传说》。故事把一句话的列子故事加入了丰富的科幻内涵,先是讲述周穆王怎样为博妃子一笑,硬要召见穿越时空者为王妃送来的礼物——舞艺精湛的傀儡纤阿。随后,当纤阿身体里为王妃的快乐而歌唱与舞蹈的程序启动,立刻赢得了王妃的爱。在小说的结尾,有生命的人造物被妒忌的穆王所“杀”。于是,纤阿的大胆与专一、浪漫与温柔,映衬了穆王的霸道与专制。纤阿的舞姿也如飘零在急流中的花瓣,回旋在风中的火焰,沉醉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用“木片”和“动物皮”所制造的人形物能被灌注生命,这在西方科幻作品中不可想象。但在中国的自然观念中,却并不会引发特大的反感。究其原因,在天人合一的中国人天观念之中,生命与非生命本来没有质地的界限。《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中,都有石头修炼出生命的故事。可见,中国人的生命观念确实跟西方差异悬殊。

  在当代,中国作家借助最新科技信息创造出生命的故事,也不胜枚举。以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的小说《生命之歌》为例。小说中的老科学家发现了DNA中的编码玄机,进而谱下了生命之歌。这是对现代科技的一种信服,一种讴歌。但这同时,作家让这种生命秘密的发现跟对未来的担忧相互对立,他竟然没有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生怕被机器人得知进而反过来征服人类。但是,科学的发展前仆后继,正是这位破解生命之歌的学者的女婿,最终也踏上了同样的一条破译密码的不归之路,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王晋康在一次创作讲话中谈到,“这部作品的构思是,有生命的物质的生存欲望存在于DNA密码中,素质是数字化的,可以破译并输入到人体内。”但他更想告诉读者的是,人脑和电脑不过是思维运动的载体,不管是生物神经元还是集成电路,并无本质区别。只要电脑达到或超过人脑的复杂网络结构,它就自然具有了人类思维的所有优点,并肯定能超过人类。阅读这样的作品,你会深深地感到,原来那些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的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鸿沟,即使在科技时代,也没有完全改观。

  在中国科幻小说中,还有更多与创造生命相关的作品。柳文扬的小说《闪光的生命》,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生命为它的“临摹母本”奔走求爱的感人故事。小说中被制造出来的生命,仅有半个小时。但就这半个小时,也要为爱而奔跑。这部小说与前面提到的《偃师传说》、《生命之歌》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一种正面的心态关注生命的制造。
生命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早已被人类嵌入到一种认知体系。例如,《圣经·创世纪》中就曾写道:第六天,神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并让人类统治这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生物的世界。赫西俄德在《神谱》也写道:最先产生的是卡俄斯(混沌),从混沌中生出黑暗厄瑞波斯,随之生出阴性的黑夜倪克斯,以及宽胸的大地该亚。由自然——神族——人族组成的世界,秩序井然。中国人更是将生命看成是天地之气交融的产物。恰恰是这种比较稳固的认知体系,使人类多年来能安稳地生存。但是,启蒙运动、科技革命所导致的那种人性超越神性,超越自然的当代趋势,使人类得以向生命的产生等问题进行探索。而这种探索所造成的种种可能的生态和伦理灾难,在科幻小说中层出不穷。就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还仍然处于讨论之中。但是,这些讨论是否能使科学的步伐放慢,使人类在更加负责的基础上面对未来?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知道的只是,2010年5月20日,科学家克莱格·文特尔与同事汉密尔顿·施密斯宣布,一个名为辛西娅的人造细胞正式诞生,它的基因组完全按照科学家的意愿,通过电脑软件的设计编写而成。它的基因片段里还含有四个“水印”字符。

  一个现实版的科幻小说出现在了人类生活之中。

  是福是祸?

  时间将作出最终的答案。
一些前苏联的科幻小说也挺有意思
白菜萝卜 发表于 2011-1-9 23:57


    能找来大家欣赏一下么
记得好多年前的 科学画报 上就不少苏联的科幻小说吧
不过记得当年上面写的有些技术现在看起来还是科幻啊
楼主是否知道“神”话在国外可不是随便写的,倒是科幻和魔幻忌讳的东西相对较少,翻翻哈里波特吧,有魔法的世界竟然看不到神的影子,不奇怪么?

国内一样有忌讳,只不过忌讳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如果说风俗的禁忌那还好办
但要是政治的禁忌就难办了
现在写书的人,你们看看里面的人物全是西方姓名,没有几个用中文姓名的
凑热闹 发表于 2011-3-3 17:09


    你说的这个现象,可以说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硬伤,不但是人名。前几年还有大批的完全从圣经里找点子的作品,。这可能是一种不得不有的盲从吧
中西科幻的比较  ----  郑军

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放在一起比较,就象把婴儿和巨汉排在一处。然而,尽管实力相差悬殊,毕竟还是两个不同个体。中国科幻的特点,并不因其弱小而不存在。在借鉴美国科幻的发展经验时,了解中美科幻的区别是重要前提。本文试在这个问题上做一小小的探讨。

一、 与中国科幻相比,美国科幻拥有的长处。
    美国科幻最大的长处,在于它先进的运作机制。科幻本不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文学样式。当美国人根斯巴克创办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刊物《惊异故事》时,他只能转载“外国”科幻作家威尔斯、凡尔纳等人的作品。然而,美国人以其惯常的消化能力和组织能力,创立了一整套发达的科幻文学运作机制。如坎贝尔的作者培养机制 ,大中学校的科幻教育机制,题材的连带开发机制,等等。靠这些机制不断地出作品,出作家,出市场,成气候。美国科幻的这些优点,不仅仅只与中国科幻相比而言,与世界各国的科幻文学相比都是如此。你可以看到苏联的别利亚耶夫、日本的小松左京、波兰的列姆。阿根廷的博尔赫斯等个别科幻作家闪烁其灵感的光辉,但却见不到象美国科幻那样发达的苏联科幻、日本科幻、波兰科幻、阿根廷科幻。
     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人又在科幻影片电影中形成了领先的运作机制,并刮起了新的旋风。
     艺术作品仿佛是轮船表面的装饰布置,供世人观摩欣赏,而艺术的运作机制仿佛是轮船的锅炉、螺旋桨,它们安排在外人看不到的地方,但却是轮船真正的动力所在。美国科幻最得我们借鉴的是它背后那些成熟的运作机制。
    开拓进取精神是美国科幻的又一长处。美国是一个由世界各国的梦想家、淘金者汇聚成的国家,开拓进取精神渗透进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幻更为例外。发展、进步的思想主题贯穿于各个时代的科幻佳作中。
    中国科幻的新奇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中国科幻的作品里也有大尺度的时空背景,但仔细看去,就会发现都不过是作者搭起的新奇舞台,上演的仍旧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三角恋爱、争权夺势,等等。表现出一种聚合式的思维,即尽可能地把新鲜东西变成自己熟悉的东西。而美国科幻则要表达新奇、陌生、神秘,表现探索,要尽可能在作品中创造出新天地,让读者至少来一次精神开拓。

二、与美国科幻相比,中国科幻拥有的长处。
    看到这个小标题,有的读者会问,嫩芽一般的中国科幻也有什么长处吗?是的,那就是中国科幻尊重科学的严谨传统。
    中国科幻秉承苏联科幻的严谨风格,兼之是由科普作家改行而开先河。很长时间保持着对科学本身的尊重。这种倾向比由通俗文学转化来的美国科幻更为明显。这个特点曾被评论界,甚至被中国科幻作者自己视为保守,他们尽可能提高科幻中“幻”的成份,以至如今,认为开拓人的想像力就是科幻文学的要旨。殊不见美国科幻自黄金时代到新浪潮,再到“赛博朋克”,由硬至软再到硬,兜了一圈终于发现科学仍是科幻的根本,舍弃这个根本,科幻就会混同于荒诞小说,神怪小说而失去特色。
    我不希望中国科幻作品中大量出现“奇技淫巧,怪力乱神”,有分有寸的幻想本是科幻的优势。

三、 无所谓好坏的区别
    中美两国毕竟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人们的艺术欣赏角度也不同,许多科幻作品内容美国人民看过觉得喜欢、而中国人看过后就不喜欢。甚至不理解。
    比如,象人造人题材的作品,或者克隆题材的作品,都触及了西方的神学观念:创造生命是上帝的权利,因而能震撼西方人的心灵。而这些故事对从无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是无所谓的,至多只是些奇幻故事罢了。
    《星球大战》在大陆和台湾上演时。反响都不强烈,人们觉得它的神奇性比《西游记》和《封神榜》差远了。
    象《瞧,这个人》、《亚瑟王朝的美国佬》这类作品,以西方宗教或历史为题材,美国人读来心领神会、中国读者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就很难明了其中的许多细节。
    象《天煞》这样的作品把美国人当成全世界的领导者,中国人看后自会不以为然。但这并非说明美国人的狂妄,或者有什么宣传阴谋,只是不同民族的民族自尊心使然,在《末日之门》这样的作品里,中国人不也大大地扬眉吐气吗?
    我们把“取长补短”当成学习、借鉴的至高境界。但关键却是,先要弄清别人的东西,哪些是长,哪些是短。今天不少中国科幻作者在美国科幻(扩大而至外国科幻)面前,就象磁铁面前的铁屑一样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有的作者大谈中国人莫名其妙的“上帝造人”问题。有的作者大讲中国读者不感兴趣的“异化问题”。有的作者不在作品中起洋名字就不知怎样下笔。这些倾向对于急需创立自身特色的中国科幻来说,是比较危险的
回复 16# supercommander

我也是同感啊!!
bjnr 发表于 2010-9-6 20:07


    文物都被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