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的延迟式枪机回转自动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42:14


其结构很简单(如图),没有导气部件,只要延长节套的长度,使机头闭锁突笋与节套的闭锁支撑面拉开一定距离(要求小于步枪弹壳口直筒长度,通常在3mm左右)即可,它的原理是,当子弹击发,弹壳推动机头和机框自由后座3mm,使机框获得动能后,机头被节套的闭锁支撑面挡住,机框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后座,经过一小段自由行程后延迟开锁,机头在剩余膛压的作用下二次后座,完成自动循环。
     我国自动步枪大多采用导气式枪机回转,导气管、活塞属耐热部件,重量较大,为减轻步枪重量,95式甚至省掉空仓挂机,我觉得该用此方式,一是改动小,二是可减轻重量,不知各位怎么看。
机头回转0.gif

其结构很简单(如图),没有导气部件,只要延长节套的长度,使机头闭锁突笋与节套的闭锁支撑面拉开一定距离(要求小于步枪弹壳口直筒长度,通常在3mm左右)即可,它的原理是,当子弹击发,弹壳推动机头和机框自由后座3mm,使机框获得动能后,机头被节套的闭锁支撑面挡住,机框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后座,经过一小段自由行程后延迟开锁,机头在剩余膛压的作用下二次后座,完成自动循环。
     我国自动步枪大多采用导气式枪机回转,导气管、活塞属耐热部件,重量较大,为减轻步枪重量,95式甚至省掉空仓挂机,我觉得该用此方式,一是改动小,二是可减轻重量,不知各位怎么看。
机头回转0.gif
乍一看就是机头回转闭锁,
仔细一看敢情是用机头撞一下机框,再用机框带着机头转。。。可靠性么。。。
机头才多大的能量,带动枪机框动作?
后座距离小了不够开锁力,后座距离打了就炸膛


步枪弹的膛压300M,我们假设(仅仅是假设)3mm的行程平均膛压为150M,直径10mm的弹底承受约12000N,12000X0.003=36J,这是枪机获得的最大开锁能量,如果过大可以减小行程,36J是什么概念呢?AK47,M16,AK74的后座能量分别是7.19J,6.5J和3.39J,我个人认为36J的能量相当大,也许用不了3mm行程。

步枪弹的膛压300M,我们假设(仅仅是假设)3mm的行程平均膛压为150M,直径10mm的弹底承受约12000N,12000X0.003=36J,这是枪机获得的最大开锁能量,如果过大可以减小行程,36J是什么概念呢?AK47,M16,AK74的后座能量分别是7.19J,6.5J和3.39J,我个人认为36J的能量相当大,也许用不了3mm行程。
有没有考虑撞击摩擦多少能量
就算撞击摩擦损失90%,仍有比AK74后坐力高的能量
而这股能量仅仅用来开锁
当年中国有药筒后座的66-136自动步枪,只能保证半自动性能达到军用级别,结果沦为技术储备。
其闭锁间隙从0.07~0.15加大到0.9~1.13,取消了汽缸和活塞,弹膛开纵槽。
pizzaaa 发表于 2010-9-6 17:57
哦!有没有详细介绍呀?
找到了!
66-136的可靠性和精度如何?

    本枪在新原理论证和几轮样枪的试制过程中,通过调整闭锁间隙的大小,实现了单发、连发。经过多次试验证明,本枪在常温条件下是可靠的。由于当时受试验手段的限制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其它的环境试验还未进行。不过设计师们还是进行了枪机运动速度的测试。对于机头回转闭锁的自动步枪和轻机枪来说,枪机最大后坐速度达到7.5米/秒以上、后坐到位速度达到2.5米/秒以上,就能保证在常温、低温条件下机构动作可靠,而本枪枪机最大后坐速度达到8米/秒以上,后坐到位速度达到3米/秒以上,足以保证在常温、高温、低温条件下的机构动作可靠性。

    为了探讨药筒短后坐原理对射击精度的影响,设计师还特地把63式自动步枪的导气系统去掉,把闭锁间隙加大,改为药筒短后坐自动方式,进行了改前、改后的精度试验。结果是采用药筒短后坐原理与导气式自动原理射击精度相当。对于本枪,也进行了射击精度试验。试验中的五位射手,除了一号,其他都是从北京军区某部请来的干部、战士,射击距离100米。

    从试验结果来看,R50和R100虽然都略为偏大,但作为新自动原理的新样枪,在各种机构不太完善合理,尚未达到设计完型水平的条件下,应该说射击精度还是可以的。


采用药筒短后坐的枪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其一,它必须弹膛开槽。发射时,弹丸离开弹壳口部,火药气体通过弹膛纵向沟槽进入弹壳外壁与弹膛内壁之间,这时弹壳内外受压,压力平衡而不变形,弹壳才能在高压作用下不产生贴膛现象,这样弹壳才能顺利地向后运动0.9~1.13毫米而不会断裂。

    关于弹膛开纵槽也有学问,通常采用电解加工实现,开槽的数量有6条、8条、12条等,开槽的长度可以是长槽或者短槽,还可以加工成直槽和螺旋槽,如果采用螺旋槽还可以选用不同的经度变化。经过试验优选,最终“66-136”步枪采用的是12条短直槽,这可使自动机工作平稳,并且弹壳的变形和熏烟现象也较小。

    其二,这种工作原理要求机体和机头在击发前瞬间要紧贴,这样才能保证机头和弹壳向后运动时把动量全部传递给机体,否则机体将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动量来实现自动循环动作。这样的条件,单发射击时很容易保证,但在连发射击时就比较困难。这是因为机体和机头在连发射击时复进到位闭锁后仍有一定的向前动能,机体和机头撞击可能产生机体的反跳。如果在击发瞬间机体反跳没有即时回位到静止状态,这时机体和机头因分离有间隙而得不到机头的初始动量。因此这种自动原理在设计中,机体要有足够的自由行程来保证,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机体防反跳装置。
弹膛开槽会不会得不偿失?
这销头能保证几发子弹免维护?


既然有先例,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不过这是我独立想出来的,没有欺骗组织!呵呵:D
只要1mm就能解决问题,感觉这种方式用在手枪上应该没问题

既然有先例,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不过这是我独立想出来的,没有欺骗组织!呵呵:D
只要1mm就能解决问题,感觉这种方式用在手枪上应该没问题
钢壳弹会不会破裂?
天快亮了,怎么也睡不着,已经想好用LZ的设计搞一个20毫米反器材狙击步枪,爬起来做
勃郎宁 发表于 2010-9-7 05:28

这种设计只适合威力有限的弹药。再大就危险了。
不如改成用枪管短后座来获取开锁动力
这个原理早就有了
看了一下,理论上肯定可行,至于其它的诸如可靠性之类,试了才知道。
看了下后面的帖子,原来早就有这种枪了啊。
弹膛开槽以后,可不可以算一种气吹式原理?
不知所谓 发表于 2010-9-7 20:59
很明显,不算,因为原理根本不同
这个开槽,只是方便抽壳
发动机爱好者 发表于 2010-9-6 18:24


    手枪直接上自由枪机么,何必那么麻烦
发动机爱好者 发表于 2010-9-6 18:02


    听上去,弄一个延迟装置不就能抑制凡跳了么
勃郎宁 发表于 2010-9-7 05:28
做好了没有?申请专利的话得算合作:D
未命名.jpg做好了


恩,这种自动方式有可能利用“膨胀波”原理,有望以较简单的结构获得较低的后座。
制退器有巴雷特的意思,但枪管固定似乎更简单。
完全省略了机械瞄具?是不是有点超前。光瞄这么细的腰有什么讲究?

恩,这种自动方式有可能利用“膨胀波”原理,有望以较简单的结构获得较低的后座。
制退器有巴雷特的意思,但枪管固定似乎更简单。
完全省略了机械瞄具?是不是有点超前。光瞄这么细的腰有什么讲究?
railgun 发表于 2010-9-7 23:11
世界上有几个战斗手枪用自由枪机?不过这种方式加工起来确实费事,而且会占用手枪宝贵的轴向尺寸,使枪管有效长度减小,的确得不偿失,但比P9还是简单,一把P9可以买两把G36!火力嘛……,对抗起来只有挨打,不知HK怎么想的,手枪做的和手表一样奢侈。
就是一个放大版的AR,省略了导气管,主要是物镜直径太大显得腰细
这种结构使后坐力全部集中在一条直线上,枪机整体后座应该可以降低击发时的后座感,等后坐力传递到射手身上时膛口缓冲器向前用力又抵消一部分,后面大直径复进簧抵消剩下的后座
勃郎宁 发表于 2010-9-8 17:01
请问这图用什么软件做的?花了多长时间?
如果枪托的下连杆与握柄下端相连就显得个性了,连杆磨手的问题也解决了,而且也不太象AR了,毕竟人家是有知识产权的.
记得克罗地亚生产过一种20 mm的枪,枪管靠近弹膛的部分有个向后的排气管,起到类似于无后坐力炮尾喷管的作用,以减小后坐力,不知你做的是否能承受20mm的后坐能量,毕竟枪是用人来把持的.膛口制退器效率最多也只有60%,用在12.7mm的巴雷特上,甚至不能阻止其枪管后坐达25mm,再完成开锁,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可以缩小口径
回复 29# 勃郎宁

有没有已知枪械用扳机控制枪机开锁的?
只要想好结构,几个小时就能搞定,要不我把口径改成.50吧,在想一个缓冲结构
只要换个思路就可以达到恒定后座的效果,这种开锁方式不安全。
多几个机头闭锁突笋,且节套用钢制(95就是如此)支撑面加长,对于自由后座距离仅有1mm,能量大约只有12J,安全应该没有问题。
该方式开锁延迟可以做的比滚柱长,积碳问题较G3轻,且没有导气装置,结构简单,因而有更好的优越性,只要能解决反跳问题,应该是较理想的选择。
反跳问题不好解决,还是用在半自动上吧
勃郎宁 发表于 2010-9-16 20:13
防反跳不复杂,MP5的枪机有钨沙(如图),G3为爪式防反跳装置。所有半自由枪机都有防反跳装置

MP5.jpg
不可靠
前冲配重活塞与等重枪机的平衡运动原理,算啦不说了我来上网本来也不是说这些的只是用这些话题调整一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