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与诸葛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00:44
笔者二十多岁的时候也是年轻气盛,渴望成功。正好那个年代兴起了一股“成功学”的潮流,书店和书摊上出现了不少“成功学”的书籍。当然,那时候的成功励志书籍不像现在这么乱七八糟,东抄西抄的,基本还是以舶来品为主,如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等,那些西风东渐的思想也确实让国人感到新鲜。
最近把以前的书找出来翻了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相比于欧美的“成功学”,我更喜欢日本人写的励志书。在介绍成功理念的同时,结合了大量的日本古代人物故事和一些中国古人的事绩。其中描写最多的,日本古人中数丰臣秀吉,中国古人中则是诸葛亮。
因为日语语序是谓宾颠倒的,所以无论是日版书籍,还是日语影视,翻译过来总是有点怪怪的味道,不是那么通顺。而读日本古代史,没有一个好的译本还真是不容易。即使是国内人写的网络版,也因为要取自日文译本的原始资料,还是显得稍有晦涩。想了解一段日本古代史,不各种版本地多读几遍确是有点难。
    相比而下,当年那些日版的成功励志书籍则做得很好,其中介绍的日本古代人物故事显得短小精悍,不需用很多典就能让人明白,翻译得也非常好。这正是笔者至今仍印象深刻的原因。
    丰臣秀吉这个人物大家都知道,战国时统一日本的霸主,志向远大,还想征服中国和印度,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呢,在日本人中的影响也非常大。一位日本史家将其一生称为“樱之生涯”,意思在最灿烂中凋谢,是一位悲剧英雄。日本人是个怪异的民族,总是喜欢把最美好的事物打碎在世人面前,让人感知其残酷之美。日军在二战中的暴行和非常发达的AV产业,以及日本电影《人证》、《砂器》等,都是这种民族性格的体现。当然,大多数中国人可能并不感到有什么美,只觉触目惊心或恶心。
这里写下几段日本人写的丰臣秀吉和诸葛亮的小故事,大家可以从中感觉一下日本人推崇的是什么。
    丰臣秀吉少年的时候给一家店铺当小伙计,吃住在其家。一天夜里,店铺失火,店主人夫妇都被烧死,只有秀吉幸免于难。第二天,秀吉在瓦砾堆前默默地哀悼,一直跪了大半天。邻居看他忠义又很可怜,就邀秀吉去其家里做工。秀吉想了想,站起来说:这或许是上天给我的旨意吧,不让我在这小地方终老,要我去干大事。于是谢过了邻居,背起包裹,走上了他的人生之路。
    秀吉后来到织田信长家做了家臣。他其貌不扬,可以说滑稽丑陋,且身材矮小,被人称作“猴子”。织田家臣家中有一名媛,极为美丽,惹得帐下众将都非常动心。秀吉也不例外,于是表达了追求之意。然而此女哪里看得上秀吉,根本不理他。众将都笑话秀吉。秀吉却举动如常,丝毫不受影响。有人不解,就问秀吉为何无动于衷,秀吉傲然说:“这是那个女人没福气。”
    诸葛亮出山之前晴耕雨读于南阳十年,平时常和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讨论学问。说起学习知识的方法,徐庶等三人都是“务求专精”,即对于某些经典进行专注研究,彻底了解消化,再去学习其他学问。而诸葛亮呢,则是“独观大略”,涉猎极广,不要求对某门学问完全精熟,而是领会其精神实质,再融会贯通,是“通才”式的学习方法,目的就是致用于世。
    史载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何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流传于齐国的古代歌谣,说的是战国时齐国宰相晏子,设计用两个桃子除去了三个著名勇士的故事。创作歌谣的人意在讥讽晏子险恶奸诈,无辜陷害三个为国家立下功勋的勇士。而在诸葛亮看来,完全不是这样。晏子是著名贤相,何以专与三个勇士为难?只因这三个人能力过大,已经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不得不被除去。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正是胸怀大志的体现。他深刻理解现实政治的残酷,很多事情不得不为之。在国家利益面前,即便是美好崇高,也不得不牺牲。由此也可以想到周恩来总理,在文革中极力贯彻毛的“左倾”路线,背负了说不清的身后名,也是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
    这四个故事所表达的,一以贯之的,其实是一条线,这就是冷静而透彻的理性之美。秀吉谢绝邻居的周济,傲然于追求的失败,在于他有充分的自信,以我为恃,不以他人喜恶而影响自己。这是一种专注的定力,一种非凡的自我认知。诸葛亮“独观大略”,“好为梁父吟”,也是他胸怀大志,冷静看待人生,理性对待现实的体现。这两人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冷彻的理性,让他们可以透视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具有高度的情商。
    日本这个民族的整体特点是暧昧,从众,缺乏深刻思考,不愿意表达特立独行的思想,但内心里又欣赏这种特立独行。所以日本人的表现经常是矛盾的,内外有别的,反差极大的。他们欣赏丰臣秀吉和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羡慕他们有如此深透的理性并能表达出来。往往自己缺乏的就会付之以推崇。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成功,恐怕并不是中国人所理解的功成名就,而是主宰自己的内心,去走心灵指引的道路。笔者二十多岁的时候也是年轻气盛,渴望成功。正好那个年代兴起了一股“成功学”的潮流,书店和书摊上出现了不少“成功学”的书籍。当然,那时候的成功励志书籍不像现在这么乱七八糟,东抄西抄的,基本还是以舶来品为主,如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等,那些西风东渐的思想也确实让国人感到新鲜。
最近把以前的书找出来翻了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相比于欧美的“成功学”,我更喜欢日本人写的励志书。在介绍成功理念的同时,结合了大量的日本古代人物故事和一些中国古人的事绩。其中描写最多的,日本古人中数丰臣秀吉,中国古人中则是诸葛亮。
因为日语语序是谓宾颠倒的,所以无论是日版书籍,还是日语影视,翻译过来总是有点怪怪的味道,不是那么通顺。而读日本古代史,没有一个好的译本还真是不容易。即使是国内人写的网络版,也因为要取自日文译本的原始资料,还是显得稍有晦涩。想了解一段日本古代史,不各种版本地多读几遍确是有点难。
    相比而下,当年那些日版的成功励志书籍则做得很好,其中介绍的日本古代人物故事显得短小精悍,不需用很多典就能让人明白,翻译得也非常好。这正是笔者至今仍印象深刻的原因。
    丰臣秀吉这个人物大家都知道,战国时统一日本的霸主,志向远大,还想征服中国和印度,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呢,在日本人中的影响也非常大。一位日本史家将其一生称为“樱之生涯”,意思在最灿烂中凋谢,是一位悲剧英雄。日本人是个怪异的民族,总是喜欢把最美好的事物打碎在世人面前,让人感知其残酷之美。日军在二战中的暴行和非常发达的AV产业,以及日本电影《人证》、《砂器》等,都是这种民族性格的体现。当然,大多数中国人可能并不感到有什么美,只觉触目惊心或恶心。
这里写下几段日本人写的丰臣秀吉和诸葛亮的小故事,大家可以从中感觉一下日本人推崇的是什么。
    丰臣秀吉少年的时候给一家店铺当小伙计,吃住在其家。一天夜里,店铺失火,店主人夫妇都被烧死,只有秀吉幸免于难。第二天,秀吉在瓦砾堆前默默地哀悼,一直跪了大半天。邻居看他忠义又很可怜,就邀秀吉去其家里做工。秀吉想了想,站起来说:这或许是上天给我的旨意吧,不让我在这小地方终老,要我去干大事。于是谢过了邻居,背起包裹,走上了他的人生之路。
    秀吉后来到织田信长家做了家臣。他其貌不扬,可以说滑稽丑陋,且身材矮小,被人称作“猴子”。织田家臣家中有一名媛,极为美丽,惹得帐下众将都非常动心。秀吉也不例外,于是表达了追求之意。然而此女哪里看得上秀吉,根本不理他。众将都笑话秀吉。秀吉却举动如常,丝毫不受影响。有人不解,就问秀吉为何无动于衷,秀吉傲然说:“这是那个女人没福气。”
    诸葛亮出山之前晴耕雨读于南阳十年,平时常和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讨论学问。说起学习知识的方法,徐庶等三人都是“务求专精”,即对于某些经典进行专注研究,彻底了解消化,再去学习其他学问。而诸葛亮呢,则是“独观大略”,涉猎极广,不要求对某门学问完全精熟,而是领会其精神实质,再融会贯通,是“通才”式的学习方法,目的就是致用于世。
    史载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何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流传于齐国的古代歌谣,说的是战国时齐国宰相晏子,设计用两个桃子除去了三个著名勇士的故事。创作歌谣的人意在讥讽晏子险恶奸诈,无辜陷害三个为国家立下功勋的勇士。而在诸葛亮看来,完全不是这样。晏子是著名贤相,何以专与三个勇士为难?只因这三个人能力过大,已经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不得不被除去。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正是胸怀大志的体现。他深刻理解现实政治的残酷,很多事情不得不为之。在国家利益面前,即便是美好崇高,也不得不牺牲。由此也可以想到周恩来总理,在文革中极力贯彻毛的“左倾”路线,背负了说不清的身后名,也是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
    这四个故事所表达的,一以贯之的,其实是一条线,这就是冷静而透彻的理性之美。秀吉谢绝邻居的周济,傲然于追求的失败,在于他有充分的自信,以我为恃,不以他人喜恶而影响自己。这是一种专注的定力,一种非凡的自我认知。诸葛亮“独观大略”,“好为梁父吟”,也是他胸怀大志,冷静看待人生,理性对待现实的体现。这两人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冷彻的理性,让他们可以透视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具有高度的情商。
    日本这个民族的整体特点是暧昧,从众,缺乏深刻思考,不愿意表达特立独行的思想,但内心里又欣赏这种特立独行。所以日本人的表现经常是矛盾的,内外有别的,反差极大的。他们欣赏丰臣秀吉和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羡慕他们有如此深透的理性并能表达出来。往往自己缺乏的就会付之以推崇。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成功,恐怕并不是中国人所理解的功成名就,而是主宰自己的内心,去走心灵指引的道路。
好文,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