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兵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59:50
<P><B>兵权 兵势 逐恶 胜败 知人性 假权 将材 哀死 将器 三宾 将弊 后应 将志 便利 将善 应机
将刚 揣能 将骄 轻战 将强 地 势 出师 情势 择材 击势 智用 整师 不陈 厉士 将诫 自勉 戒备
战道 习练 和人 军蠹 察情 腹 心 将情 谨候 威令 机形 东夷 重刑 南蛮 善将 西戎 审因 北狄 </B></P>
<P><B></B> </P>
<P><B>哀  死</B>

  <B><I>原文</I></B>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注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B><I>译文</I></B>

  古代凡是优秀的将领,对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当困难来临时,身先士卒,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在功劳荣誉面前,与部下谦让,把功劳、荣誉推给部下,对待受伤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抚恤,当部下为国捐躯时,又能厚葬他们,并妥善地安排好后事,在粮食不够吃时,主动地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下级,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卒穿用,对待有才智的人,以礼相待,并委之以高官,对待英勇擅战的部下,他会给予恰当、及时的奖赏并勉励他再立新功。身为一名将帅,做到了上面的几项内容,就会所向披靡,百战百胜。

  <B><I>解析</I></B>

  本篇文章论述了“养人如养已子”的论点,这和我国历代将领“爱兵如子”的说法是一致的。诸葛亮是不是第一位提出这一主张的人,没有考证,不敢妄下断语,但他在一千多年前就如此明确地提出这一论点,总是十分可贵的。更可贵之处还在于,诸葛亮不但提出了主张,而且提出了这一系列爱兵的途径,总共达八项,相当详尽。作者说,如能做到这些,就能造就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诸葛亮在前面论述过从严治军,这里又专文论述爱兵如已子,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个问题确实是领兵的要旨之一,得军心者就能取得将士效命的结果,失军心者则会导至败亡丧身的后果。

  <B><I>拓例</I></B>

  平天下先兴礼仪
  曹操成为北方霸主后,百废待兴。在他的兴邦强国的计划中,他首先考虑的是兴礼仪。东汉建安七年春天,他率军进驻谯县。在谯县境内,他走了一天,也没遇见一个熟人,这使他感慨万分。他对部将说:我起正义之师,为天下人铲除暴乱。故乡的人民很支持我,父送子,妻送郎,跟我走的人很多都战死在沙场。这真让我悲痛欲绝。”
  曹操安顿下来后,马上下令:“凡是跟我当兵的将士,因战死沙场而绝了后代的,找他们的亲戚当他们的后裔,分给田地,由官府配给耕牛,设立学校,教育这些英雄的后代。要建立祠庙,让活着的后代能够有地方祭祀自己的祖先。能够把死者的后代培养成人,我死后见到我那些先去的将士,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第二年秋天,曹操又下令:“十五年战乱,使青年人没见过仁义礼仪的风尚,这使我很忧伤。我命令所辖各郡都要提倡和重视古代圣贤们的典籍的研究,要建立学校,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立专门负责培养年青人的官员,选拔本地优秀子弟给以教育,使先王之道不致废绝,从而兴天下。”
  各郡县按照曹操的命令,大兴教育。教育兴而人才起,人才起而百废兴。曹操的教育计划,为汉王朝崩溃后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B>兵  权</B>

  <B><I>原文</I></B>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B><I>译文</I></B>

  所谓兵权,就是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它是将帅建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将帅掌握了兵权,就抓住了统领军队的要点,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翼一般,不仅有威势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灵活应变,占据主动。反之,将帅如果失去了这个权力,不能指挥军队,就好象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的自由,在浪涛中奔驰嬉戏,也是不可能的。

  <B><I>解析</I></B>

  本篇文章论述了为将当帅的首要问题——带兵用兵的权威。
  文章首先给兵权下了定义:“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接着指出掌握这个权力的重要:“这是将帅建立自己指挥权威的关键。”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突出,单刀直入,一下子抓住了要害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出了为将统兵的根本问题、必要前提——权威。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力地加以论证。诸葛亮先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掌握了兵权,就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翅,可以翱翔于四海,应变自如。”言简意明地论述了兵权对于将帅的重要。接着,诸葛亮又用“鱼龙离开江河湖泊”,比喻失去权威的将领,非常准确精彩地说明了没有权威的将领的窘困。谁都知道,鱼龙在水中可以自由遨游,能够搏击风浪,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是,鱼龙一旦离开了河湖,失去了水,就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一员将领,如果失去了按自己意志指挥军队的权威,上受种种挟制,自己只有虚名,或者下面不听指挥,命令不能下达贯彻,指挥不动,那不就和离开河湖的鱼龙一样了吗!任你有多么高的才能,也无从施展,也只能毫无作为。
  文章仅用七十九个字,就准确、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为将当帅的根本问题。

  <B><I>拓例</I></B>

  周亚夫严明军令
  公元前158年,匈奴结集了重兵,大规模地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任命宗正(官名)刘札为将军,驻军灞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命令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命令他们分别守卫京城长安附近三个战略据点,防备匈奴进攻。
  后来,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灞上和棘门军营的时候,劳军的车驾都是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将军以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进送出。但文帝来到细柳军营,情况就大不一样:军官和士兵都披着铠甲,手里拿着擦得雪亮的刀枪,张开了弩搭上箭,真是戒备森严。
  文帝的先行官吏来到营门,门卫不让他们进去。那些先行官吏说:“皇上就要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上的命令’”。过一会儿,文帝的车驾到了,也照样被挡住不能进去。于是,文帝派使者拿了符节凭证进营去向将军周亚夫传诏令:“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这时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放车驾进来。进去的时候,守卫营门的军官郑重地对文帝的随从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车马不许奔跑。”文帝听了,只好吩咐放松马的僵绳,慢慢地走着。
  文帝来到中军营帐,只见将军周亚夫全副戎装,手执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他见了文帝,只拱手表示欢迎,说:“戎装在身,例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朝见皇上。”文帝听了,大为震动,在车上严肃地进行答礼。
  慰劳完毕,文帝离开军营。出了细柳军营门,随从的官员都感到十分惊讶,文帝却赞叹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些时候,,我看到灞上和棘门两处的队伍,就像儿戏一般!”
  过了一个多月,情况好转,这三路大军都撤除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的治安。

下载方法:鼠标右击-- ...... http://www.traveledge.org/etc/zglbf.chm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3 0:44:03编辑过]
<P><B>兵权 兵势 逐恶 胜败 知人性 假权 将材 哀死 将器 三宾 将弊 后应 将志 便利 将善 应机
将刚 揣能 将骄 轻战 将强 地 势 出师 情势 择材 击势 智用 整师 不陈 厉士 将诫 自勉 戒备
战道 习练 和人 军蠹 察情 腹 心 将情 谨候 威令 机形 东夷 重刑 南蛮 善将 西戎 审因 北狄 </B></P>
<P><B></B> </P>
<P><B>哀  死</B>

  <B><I>原文</I></B>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注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B><I>译文</I></B>

  古代凡是优秀的将领,对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当困难来临时,身先士卒,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在功劳荣誉面前,与部下谦让,把功劳、荣誉推给部下,对待受伤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抚恤,当部下为国捐躯时,又能厚葬他们,并妥善地安排好后事,在粮食不够吃时,主动地把自己的食物让给下级,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卒穿用,对待有才智的人,以礼相待,并委之以高官,对待英勇擅战的部下,他会给予恰当、及时的奖赏并勉励他再立新功。身为一名将帅,做到了上面的几项内容,就会所向披靡,百战百胜。

  <B><I>解析</I></B>

  本篇文章论述了“养人如养已子”的论点,这和我国历代将领“爱兵如子”的说法是一致的。诸葛亮是不是第一位提出这一主张的人,没有考证,不敢妄下断语,但他在一千多年前就如此明确地提出这一论点,总是十分可贵的。更可贵之处还在于,诸葛亮不但提出了主张,而且提出了这一系列爱兵的途径,总共达八项,相当详尽。作者说,如能做到这些,就能造就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诸葛亮在前面论述过从严治军,这里又专文论述爱兵如已子,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个问题确实是领兵的要旨之一,得军心者就能取得将士效命的结果,失军心者则会导至败亡丧身的后果。

  <B><I>拓例</I></B>

  平天下先兴礼仪
  曹操成为北方霸主后,百废待兴。在他的兴邦强国的计划中,他首先考虑的是兴礼仪。东汉建安七年春天,他率军进驻谯县。在谯县境内,他走了一天,也没遇见一个熟人,这使他感慨万分。他对部将说:我起正义之师,为天下人铲除暴乱。故乡的人民很支持我,父送子,妻送郎,跟我走的人很多都战死在沙场。这真让我悲痛欲绝。”
  曹操安顿下来后,马上下令:“凡是跟我当兵的将士,因战死沙场而绝了后代的,找他们的亲戚当他们的后裔,分给田地,由官府配给耕牛,设立学校,教育这些英雄的后代。要建立祠庙,让活着的后代能够有地方祭祀自己的祖先。能够把死者的后代培养成人,我死后见到我那些先去的将士,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第二年秋天,曹操又下令:“十五年战乱,使青年人没见过仁义礼仪的风尚,这使我很忧伤。我命令所辖各郡都要提倡和重视古代圣贤们的典籍的研究,要建立学校,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立专门负责培养年青人的官员,选拔本地优秀子弟给以教育,使先王之道不致废绝,从而兴天下。”
  各郡县按照曹操的命令,大兴教育。教育兴而人才起,人才起而百废兴。曹操的教育计划,为汉王朝崩溃后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B>兵  权</B>

  <B><I>原文</I></B>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B><I>译文</I></B>

  所谓兵权,就是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它是将帅建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将帅掌握了兵权,就抓住了统领军队的要点,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翼一般,不仅有威势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灵活应变,占据主动。反之,将帅如果失去了这个权力,不能指挥军队,就好象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的自由,在浪涛中奔驰嬉戏,也是不可能的。

  <B><I>解析</I></B>

  本篇文章论述了为将当帅的首要问题——带兵用兵的权威。
  文章首先给兵权下了定义:“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接着指出掌握这个权力的重要:“这是将帅建立自己指挥权威的关键。”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突出,单刀直入,一下子抓住了要害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出了为将统兵的根本问题、必要前提——权威。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力地加以论证。诸葛亮先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掌握了兵权,就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翅,可以翱翔于四海,应变自如。”言简意明地论述了兵权对于将帅的重要。接着,诸葛亮又用“鱼龙离开江河湖泊”,比喻失去权威的将领,非常准确精彩地说明了没有权威的将领的窘困。谁都知道,鱼龙在水中可以自由遨游,能够搏击风浪,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是,鱼龙一旦离开了河湖,失去了水,就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一员将领,如果失去了按自己意志指挥军队的权威,上受种种挟制,自己只有虚名,或者下面不听指挥,命令不能下达贯彻,指挥不动,那不就和离开河湖的鱼龙一样了吗!任你有多么高的才能,也无从施展,也只能毫无作为。
  文章仅用七十九个字,就准确、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为将当帅的根本问题。

  <B><I>拓例</I></B>

  周亚夫严明军令
  公元前158年,匈奴结集了重兵,大规模地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任命宗正(官名)刘札为将军,驻军灞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命令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命令他们分别守卫京城长安附近三个战略据点,防备匈奴进攻。
  后来,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灞上和棘门军营的时候,劳军的车驾都是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将军以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进送出。但文帝来到细柳军营,情况就大不一样:军官和士兵都披着铠甲,手里拿着擦得雪亮的刀枪,张开了弩搭上箭,真是戒备森严。
  文帝的先行官吏来到营门,门卫不让他们进去。那些先行官吏说:“皇上就要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上的命令’”。过一会儿,文帝的车驾到了,也照样被挡住不能进去。于是,文帝派使者拿了符节凭证进营去向将军周亚夫传诏令:“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这时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放车驾进来。进去的时候,守卫营门的军官郑重地对文帝的随从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车马不许奔跑。”文帝听了,只好吩咐放松马的僵绳,慢慢地走着。
  文帝来到中军营帐,只见将军周亚夫全副戎装,手执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他见了文帝,只拱手表示欢迎,说:“戎装在身,例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朝见皇上。”文帝听了,大为震动,在车上严肃地进行答礼。
  慰劳完毕,文帝离开军营。出了细柳军营门,随从的官员都感到十分惊讶,文帝却赞叹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些时候,,我看到灞上和棘门两处的队伍,就像儿戏一般!”
  过了一个多月,情况好转,这三路大军都撤除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的治安。

下载方法:鼠标右击-- ...... http://www.traveledge.org/etc/zglbf.chm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3 0:44: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