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炮弹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25:41


开花炮弹就是爆破弹。故事还是从宁远大捷说起吧。努尔哈赤是否死于炮弹之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并不轻视武器的重要性,尽管这还是前战争工业化时期。宁远的红衣大炮是使用开花炮弹还是霰弹目前还不清楚,但是明朝末年时明军拥有开花炮弹是肯定的。满清入主中原后,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不敢小视,统统装备御林军,有故宫实物为证。后来,康熙一朝平三藩、复台湾、打沙俄、征准部,战功赫赫,可惜这开花炮弹没有被派上用场的记录。
     乾隆后期,承平日久。那时一丈长的大枪都是违禁武器,遑论枪炮了。到道光时期,连统治阶层都不知何为开花炮弹了。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和造炮专家黄冕就也不知道,何谈知己知彼呢?倒是一力主剿的琦善在见识过开花炮弹后,一溜烟的去广州安抚洋夷去了。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挨打不一定就张记性。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成功伏击英法联军,捞起13门洋炮布放于大沽。这炮弹就是开花炮弹,僧试射后以为利器,一问左右,还是摇脑袋,还是不知道。他命人仿制,结果自制的炮弹对自己的杀伤力倒是巨大的。
      再后来,以灭长毛为肇始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强器强军的努力。这代表人物就包括左宗棠。左宗棠后来任陕甘总督,平回乱,复新疆。在陕西凤翔竟然发现了明朝末年所遗留的开花炮弹实物,不禁老泪纵横。上奏道:“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于此,何止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再后来,另一位洋务运动的代表李鸿章,在天津合并东局子的东局和海光寺的西局建立天津机械制造局。其中海光寺的西局就生产开花炮弹,前两天我还路过那里,西局原址毁于庚子。甲午时期,天津机械制造局已经能够给克虏伯火炮生产配套弹药,这就包括开花炮弹。也许开花炮弹对于当时过于高科技,自制的弹药往往在质量和数量上无法满足要求,变通的方法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但是官场上的满大人好糊弄,战场上的洋大人就不能糊弄了。中法之战的硝烟刚散,小鬼子就窜出来了。朝堂之上一片怒骂,蕞尔小国,敢犯天威。于是天威所致,黄海怒涛。在丁大人老眼望出血的情况下,终于看到定远的305炮命中敌酋首舰,估计伊东这时离脑溢血就不远了,也许只有那个炮手知道,射出去的是一枚不能响的教练弹。

开花炮弹就是爆破弹。故事还是从宁远大捷说起吧。努尔哈赤是否死于炮弹之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并不轻视武器的重要性,尽管这还是前战争工业化时期。宁远的红衣大炮是使用开花炮弹还是霰弹目前还不清楚,但是明朝末年时明军拥有开花炮弹是肯定的。满清入主中原后,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不敢小视,统统装备御林军,有故宫实物为证。后来,康熙一朝平三藩、复台湾、打沙俄、征准部,战功赫赫,可惜这开花炮弹没有被派上用场的记录。
     乾隆后期,承平日久。那时一丈长的大枪都是违禁武器,遑论枪炮了。到道光时期,连统治阶层都不知何为开花炮弹了。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和造炮专家黄冕就也不知道,何谈知己知彼呢?倒是一力主剿的琦善在见识过开花炮弹后,一溜烟的去广州安抚洋夷去了。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挨打不一定就张记性。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成功伏击英法联军,捞起13门洋炮布放于大沽。这炮弹就是开花炮弹,僧试射后以为利器,一问左右,还是摇脑袋,还是不知道。他命人仿制,结果自制的炮弹对自己的杀伤力倒是巨大的。
      再后来,以灭长毛为肇始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强器强军的努力。这代表人物就包括左宗棠。左宗棠后来任陕甘总督,平回乱,复新疆。在陕西凤翔竟然发现了明朝末年所遗留的开花炮弹实物,不禁老泪纵横。上奏道:“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于此,何止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再后来,另一位洋务运动的代表李鸿章,在天津合并东局子的东局和海光寺的西局建立天津机械制造局。其中海光寺的西局就生产开花炮弹,前两天我还路过那里,西局原址毁于庚子。甲午时期,天津机械制造局已经能够给克虏伯火炮生产配套弹药,这就包括开花炮弹。也许开花炮弹对于当时过于高科技,自制的弹药往往在质量和数量上无法满足要求,变通的方法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但是官场上的满大人好糊弄,战场上的洋大人就不能糊弄了。中法之战的硝烟刚散,小鬼子就窜出来了。朝堂之上一片怒骂,蕞尔小国,敢犯天威。于是天威所致,黄海怒涛。在丁大人老眼望出血的情况下,终于看到定远的305炮命中敌酋首舰,估计伊东这时离脑溢血就不远了,也许只有那个炮手知道,射出去的是一枚不能响的教练弹。
因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wuyu:}
回复 2# 灯塔看守

抛砖自然要引玉。
不要老打哈欠,我已经搬个板凳,拿好小本了。
爆破弹无法承受加农炮膛压,需要加厚弹壁、减少装药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8-3 21:57

对于清朝时的国人来说,纯手工打造开花炮弹的难点是空心弹体呢还是引信?
http://www.verycd.com/files/9f5a ... fb80a4e277a28475496
回复 6# 灯塔看守

感谢分享!
1.到目前我还是没有得到宁远的红衣大炮发射的是霰弹还是爆破弹的权威资料,也希望老大们继续指点。
2.开花炮弹的弹体可以用失蜡法制造,难点在引信。当时,应该还没有触发引信,而延时引信对质量要求很高。在没有建立现代化学工业体系之前,通过类似炼丹的方法是不行的。
最后再一次感谢灯塔。
假的一塌糊涂。

首先,清朝是有爆破弹的。康熙年间,戴梓便制作过“母送子出,坠地碎裂,如西洋炸炮”的子母炮(冲天炮),这是一种臼炮,使用的便是爆炸弹。到了鸦片战争以后,丁拱辰和黄冕又改进了爆炸弹制作工艺。

第二,但是与欧洲的葡萄弹相比,我国古代的爆破弹还称不上开花弹。首先是由于爆破弹弹体较薄,只能使用臼炮之类的火炮发射。其次是因为大部分爆破弹是弹体内装火药而已,对人的杀伤力与内装弹子的榴霰弹、葡萄弹不能比。

第三,明清时代我国的制造工艺已经落后于西方,不能大规模工业生产爆破弹不说,前期采用两个半圆模具对接法生产爆炸弹,使得表面不光滑,有铸痕,威力又减弱了。采用失蜡法铸造炮弹已经到清朝晚期了。
回复 9# 江城孤舟

继续继续。
延迟引信,还有甲午时期的空心装药的炮弹,难点在哪里?

PS:我的帖子内容主要来自茅海建。
第二,但是与欧洲的葡萄弹相比,我国古代的爆破弹还称不上开花弹。首先是由于爆破弹弹体较薄,只能使用臼炮之类的火炮发射。其次是因为大部分爆破弹是弹体内装火药而已,对人的杀伤力与内装弹子的榴霰弹、葡萄弹不能比。

葡萄弹不是爆破弹
SeaBrown 发表于 2010-8-4 09:12
清朝爆破弹是有引信的,所谓“先燃铁子药线,再速燃火门药,炮发子出,迸裂四散”,也就是说炮手先点燃炮弹的火捻,再迅速点燃火门上的火捻将炮弹射到敌方,然后炮弹的火捻会点燃弹体内的火药,造成爆炸。这可以延时,不过不能定时,比起西方采取定时引信的榴霰弹还是差了一步。

至于甲午战争时期,那时已经是后装线膛炮的时代,炮弹也已经是有底火及药筒的近现代结构了。怎么能把这一时代的炮弹与古代的炮弹混同,统一称为开花弹呢?
下面是清朝晚期的炮弹制造情况。

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的炮弹制造,皆为手工操作,均系前装滑膛炮弹,性能落后,加工粗糙。从60年代起,各地陆续引进外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建立兵器制造局、厂,仿照外国式样进行制造,在品种、质量和生产技术上发生了变化,从此炮弹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弹种上,19世纪60年代主要制造前装滑膛和前装线膛炮弹。1870年后,逐步开始制造后装线膛炮弹。1890年后,各种前装炮弹逐渐为后膛炮弹所代替。

1.从前装弹到后膛弹

(1)前装弹的发展

863年,上海炸弹三局曾采用手工操作仿制炸炮弹。1864年苏州洋炮局开始采用机械加工方式制造炸炮弹。以后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等也陆续制造,炮弹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据统计,晚清时期曾制造过炮弹的22个局、厂中,大多数皆从事过前装弹的制造。

当时所制炮弹,一方面是为了与自制火炮配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外购火炮配套,因此其制造品种远多于自制火炮品种。最初制造的主要是结构较简单的各种前装滑膛弹,如炸炮弹、阿姆斯特朗式前装弹、劈山炮弹等。少数单位还制造前装线膛炮弹。如江南制造局1867年后开始制造12磅子、18磅子和40磅子前膛来复炮弹,1874年后制造乌理治炮弹,金陵制造局于1892年前后制造瓦瓦司三槽开花弹和铜珠来复炮弹,吉林机器局于1890年前后制造前膛铜钉开花弹等。

当时所造前装滑膛弹,外形仍与旧式炮弹相似,大多为球形,用生铁铸造;重量为6~180磅不等.分空心和实心两种,空心弹已装有慢燃药的木引或纸引,可以根据发射距离的远近,调整其燃烧时间,使炮弹在敌方上空爆炸。另外,炮上不再用火绳点火,而是使用具有自发火能力之点火具(俗称自来火),克服了火绳易受潮的缺点。所用发射药为经过造粒或压饼之黑火药和栗色火药,比土制黑药燃速慢、膛压低,对火炮更为有利。

前装线膛炮弹则因用于前装线膛炮,其外形具有特殊的导引部。如瓦瓦司式炮弹,在弹外刻有与膛线吻合之沟槽:铜珠来复炮弹则具有排列成数行的点状突起物,以便在装入炮口时,嵌入膛线内,其头部呈蛋形,其余为长形圆柱体。由于有膛线,弹道较稳定,弹为长柱形,装炸药量多,爆炸威力较大。

炮弹所用点火具,先后来用拉发点火具(拉火)、击发点火具(击火)和电发点火具(电火)等三种方式。

制造前装弹的主要单位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福建机器局、湖北枪炮厂、山东机器局等。

其中以江南制造局及天津机器局产量最大。江南制造局在1876年曾达到年产前装滑膛弹2.9万发,线膛弹3600发;天津机器局1876年生产前装开花弹6.8万发。

前装滑膛弹须从炮口装填,操作不便,弹丸弹道不稳,而前装线膛弹,装填复杂,发射速度慢。因此,在后膛炮弹出现后.就逐渐被淘汰。由于在部队中,新旧炮夹杂使用,前膛炮弹停止生产的时间先后不同。如江南制造局的前装滑膛弹在1890年左右,停止生产,前装线膛弹在1897年左右才停止生产;金陵机器局在 1898年基本结束前装炮弹的生产;而福建机器局则在1904~1906年尚在制造大小前装炮用铁子及前膛72磅开花弹子。

(2)后膛弹的兴起

中国后膛炮弹的创造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1867年至1873年,江南制造局制成9磅子后膛熟铁来复炮1门。1874年兰州制造局在赖长的监造下自制后膛大小开花子。同时江南制造局开始制造1~5号克虏伯炮使用开花子和实心子。1876年天津机器局也开始制造后膛镀铅来复炮弹。此三局是中国最早进行后膛炮弹生产的局厂。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金陵制造局,四川、吉林等机器局也开始仿制。最初,年产量一般都未超过1万发。进入19世纪 90年代后,湖北枪炮厂,山西、福建等机器局也开始生产。在晚清时期,先后有江南、金陵、湖北三厂的年产量都分别超过两万发以上。如江南制造局于1898 年年产各种后膛炮弹5.7万发,湖北枪炮厂于1899年年产37毫米克鲁森开花弹11.6万发。

当时生产的各种后膛炮弹主要为阿姆斯特朗式和克虏伯式,均为各种钢膛熟铁箍炮和全钢后膛架退式火炮所用。其规格极为庞杂,有以1磅子、2磅子、6磅子、7 磅子、12磅子、40磅子、67磅子、80磅子、100磅子、180磅子、250磅子、380磅子、800磅子命名的后膛炮的开花子、实心子和钢质子;119世纪90年代以后,也有以口径表示的30毫米、37毫米、47毫米、50毫米、53毫米、57毫米、60毫米、75毫米、80毫米、87毫米、 120毫米、150毫米、170毫米、203毫米、210毫米、230毫米、235毫米、240毫米、280毫米、305毫米等炮弹。这些弹在结构及性能上差别较大,大都较为落后,因此.将其统称为早期后膛炮弹。

早期后膛炮弹是属于后膛炮弹初期发展阶段的品种,其产品结构和性能变化较大,品种庞杂。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炮弹弹体用包铅作导引部,有简单的碰炸引信,弹内装黑炸药,用袋装黑火药或栗色火药作发射药,无药筒,用一般点火具点火。1890年前生产的炮弹,多属此类。此类炮弹大多用于较原始的固定的或架退式火炮。第二类炮弹弹体己开始用铜作导引部,炸药为黑炸药或石子药,发射药为无烟药,有底火及药筒,有较复杂的着发引信。1890年后至20世纪初期所制快炮或过山炮炮弹居于此类。这类炮弹的结构已基本接近于现代的炮弹。

(3)早期炮弹制造技术的发展

仿制前装滑膛炮弹初期,加工方法主要采用手工,稍加部分机械加工。以后陆续从国外引进设备,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如1864年苏州洋炮局弹体铸造所用化铁炉,一为“外国炉”,一为“内地泥炉”。外国炉由外国人掌握,泥炉则由中国人操作。所用砂型全部用人工做成,弹体铸好后再用车削方法加工弹口螺纹。至 1887年左右,天津机器局开始采用半机械化的铁模制造砂型,铁模可以摇动使其上下开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南制造局已拥有地风箱、碾砂机、筛砂机、辊炭机、翻砂胎机等设备,熔铜、熔铁炉共十座,铁胎、铁模箱1300只.另有专铸梅花饼设备及刨床、钻床等,在铸造上已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

引信零件等的机加工,至19世纪末尚使用较简单车床、刨床、轧床、铡床、手搬冲床及磨床等,并以蒸汽机为动力,以天轴和皮带传动,引信装配用手工进行,压药用手搬压药机及压药机床。天津机器局于1887年对火帽加工,已采用多孔位装药和压药。

铜壳制造,一般引长次数较多,达7~10次。其退火方法,最初用双层铁箱置炭炉中烘烧、时间长而质量差;后改为隧式炉,质量开始有所提商。

产品制造所用原材料、工具,大都依赖进口,连油料、煤等辅助和消耗材料,都从国外购进。1898年汉阳铁厂建成后,始改用该厂所产生铁。

最初,黑火药也依赖进口,称为“洋火药”,19世纪70年代,国内建立黑药厂后,始由国内供应。江南制造局于1867~1874年间,在徐寿、徐建寅父子主持下,制成镪水、棉花药及汞爆药,为自制点火具、火帽、雷管等打下了基础,以后,上述几种火工品做到基本自给。
......宁远的红衣大炮还不是开花炮弹,因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第一段怎么有点看不明白?似乎不大通顺吧。
使用的还不是开花炮弹,因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我看到的资料是实心弹和霰弹。但是明朝有开花炮弹,是有实物佐证的。
回复 9# 江城孤舟

戴梓是个悲剧性人物。
至于他的连珠火铳是否有实物遗存或翔实的结构介绍?
还是今人象理解诸葛连弩那样根据纪晓岚的描述想象出来的呢?

不吝赐教
SeaBrown 发表于 2010-8-4 10:33

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你整个第一段的表述。

你没有提到“明朝有开花弹”,所以看上去有些不通。[:a4:]
回复 17# 契卡主席

:L的确不通
:')自诩才高八斗,的确XX不通。
SeaBrown 发表于 2010-8-4 12:03

把原帖编辑一下吧:D
SeaBrown 发表于 2010-8-4 08:04
当时用药捻子的延迟引信应该不是难点,其原理就和烟花差不多,算不上高科技,明朝已经成熟了。难点还是弹体,做一个尺寸标准、外形光滑的空心铁球在当时是有难度的,做出来要不质量差,要不就成本高。我估计后来清朝不用的原因主要是开花弹生产质量没有保证,用起来太危险。当时军工都是官办,而满鞑子不懂生产管理,造出的劣质开花弹,谁敢用啊?
明朝时期都是黑火药,那开花弹的威力能保证么
清末甲午战争日本的下濑炸药都比满清的炮弹装药强得多
中国古代的很多记忆没有一个沿袭体制给沿袭下来,导致很多技术发展水平在某个时期里很高,但是后来没有发展
SeaBrown 发表于 2010-8-4 10:48
有当时的书籍记载作为依据,虽然不如实物那样充分,但也足以证明了。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写他和戴梓的后人戴遂堂曾交谈过,得知戴梓曾经“造一鸟铳,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铣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铣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这样比较详细的描写,恐怕不是向壁虚构的。

而1890年的《国朝耆献类证初编》中也写道戴梓曾向康亲王进献过“连珠火铳法”。《清史稿》依据此记载描述了这件事。
lichking84 发表于 2010-8-4 16:23
下濑炸药好像是太过敏感,并不适用于炮弹,当然威力大而且能燃烧,小鬼子使用下濑炸药有孤注一掷的感觉。
6%以上.请验证!
明朝哪会儿全世界用的都是黑火药吧!应该